Non-fiction
没有工作的世界 豆瓣
A WORLD WITHOUT WORK:Technology,Automation,and How We Should Respond
作者: [英]丹尼尔·苏斯金德 译者: 张文婷 / 舒蕾 2022 - 2
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在本质上都为人类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然而科技也确实裹挟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工作越来越少的世界。丹尼尔-苏斯金德基于过去数十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认为,很多过去远远超出计算机能力的任务现在都可以用普通计算机来完成,科技性失业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之前的技术变革是互补型的,而这次的技术变革是替代型的。同时将会带来三个新问题。首先是不平等,即如何在传统薪酬机制不如过去有效的情况下分享社会繁荣。其次是科技垄断,面对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应该如何决定由谁来控制那些对繁荣负有责任的科技。最后是寻找生活的意义,即如何在一个工作不再是我们生活中心的世界里赋予它新的意义。针对这些问题,丹尼尔·苏斯金德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自下而上的教育;成立针对科技巨头政治、经济权力的监督机构;以及自上而下的政府层面的解决方案,即提供有条件的基本工资(CBI)。
All About Love 豆瓣 Goodreads
6.6 (10 个评分) 作者: bell hooks Harper Paperbacks 2001 - 1 其它标题: All About Love: New Visions
"The word "love" is most often defined as a noun, yet...we would all love to better if we used it as a verb," writes bell hooks as she comes out fighting and on fire in All About Love . Here, at her most provacative and intensely personel, the renowned scholar, cultural critic, and feminist skewers our view of love as romance. In its place she offers a proactive new ethic for a people and a society bereft with lovelessness. As bell hooks uses her incisive mind and razor-sharp pen to explode th question "What is love?" her answers strike at both the mind and heart. In thirteen concise chapters, hooks examines her own search for emotional connection and society's failure to provide a model for learning to love. Razing the cultural paradigm that the ideal love is infused with sex and desire, she provides a new path to love that is sacred, redemptive, and healing for the individuals and for a nation. The Utne Reader declared bell hooks one of the "100 Visionaries Who Can Change Your Life." All About Love is a powerful affirmation of just how profoundly she can.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豆瓣 谷歌图书
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
7.0 (16 个评分) 作者: [美]比尔•博内特 / [美] 戴夫•伊万斯 译者: 周芳芳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其它标题: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斯坦福大学人生实验室的创始人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不仅是硅谷著名的创新者,同时也是知名的人生设计师——他们开设的人生设计课是斯坦福大学近几年极受欢迎的课程。
博内特教授和伊万斯教授认为,人生并不存在唯一的最优解,人生也不可能被完美规划。正如设计师不会一味“思考”未来而是主动去创造未来一样,你需要利用设计思维模式,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集中精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大胆尝试,这样才有可能改变命运。
在人生设计的过程中,你需要:
 保持好奇。激发你的探索欲,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 不断尝试。将目标付诸行动,不断尝试,切忌空想。
 重新定义问题。重新审视目前的状况,转换思维模式。
 保持专注。学会放手,专注于过程。
 深度合作。与他人合作,适度求助。
本书并不是让我们对未来进行虚构或幻想,而是让我们跳出惯性思维,勇于改变,进行快速试错,找到新的人生目标。这门课在大学生和专业人士的实验中成效斐然,并且帮助很多人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不管你是18岁还是80岁,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都能帮你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重启你的人生。
福楼拜文学书简 豆瓣
作者: [法] 居斯塔夫·福楼拜 译者: 丁世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本书收录福楼拜于1847—1880年间写给情人、朋友、前辈作家及爱徒的信,分为情与性、个性化与非个性化、艺术至上、内心使命四辑,内容涉及文学创作、爱情、友谊、旅行、艺术理念、时代思潮、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用普鲁斯特的话来说,福楼拜书简不但反映了作者的文艺观念,而且处处洋 溢着友情、亲情,是研究福楼拜的重要参考。
福楼拜主张小说家不应在作品中自我表露,就像上帝在自然界中不露面一样。因此,他的书信成为揭示隐藏在作品人物背后的作者福楼拜的钥匙,对读者理解福楼拜的时代和作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充。
◎名人推荐
福楼拜书简不但反映了作者的文艺观念,而且处处洋溢着友情、亲情,是研究福楼拜的重要参考。
——普鲁斯特
殚精竭虑创作少而精的文学作品的那个福楼拜,也正是传奇的、历史的福楼拜。而《通信集》里呈现出的福楼拜比之他构思和完成的重要作品还更加重要:福楼拜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像福楼拜本人那样现实。
——博尔赫斯
中东死生门 豆瓣 Goodreads
7.8 (27 个评分) 作者: 周轶君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7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冲突,可以追溯到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或许是这个星球上绵延至今,最古老的战争,让全人类束手无策,至今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两年在加沙的生活,让当时作为新华社唯一常驻记者的周轶君直面生死,容不下矫情造作。在冲突仍频的加沙、圣地耶路撒冷生活的人们,和平或许只是战争与战争之间的幻影。战事令人厌倦,领袖也随风而逝,留下来打败时间的是芸芸众生的日常。
流放者归来 豆瓣
Exile's Return: A Literary Odyssey of the 1920s
作者: [美] 马尔科姆·考利 译者: 姜向明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3
《流放者归来》对年轻一代甩掉前人的包袱、开创自己的风格的赞美,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在这些故事里找到共鸣的读者。而且,这种作用仍在继续。
——唐纳德·福克纳(文学评论家)
***
1920年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帕索斯……这些后来创造了美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年轻作家倍感疏离与压抑,纷纷逃离美国,来到巴黎寻找自由的生活和归属感。
他们便是“迷惘的一代”。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他们与过去脱离了关系,无法接受过去的那套行为规范,是因为他们想生活在流放中。他们向着一个新的人生目标探索,在疑惑、不安与反抗中写作、喝酒、观看斗牛、和情人做爱,同时又依然思念着早已失落的故乡。
《流放者归来》描述了这一代年轻人自我流放与重新归来的冒险历程。它对他们甩掉前人的包袱、开创自己的时代的赞美,激励了此后一代代年轻人。
在中国,《流放者归来》曾多次再版,影响深远,曾入选“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深的100本书(1978-1998)”。此次新版增补了文学评论家唐纳德·福克纳的精彩导读、1934年版的尾声、围绕《流放者归来》的出版史及大事记、作者亲手绘制的1924—1949文艺生活史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美国黄金一代作家的思想历程,以及20世纪上半叶美国历史与文化的变迁。
***
毫无疑问,这是关于一代人最为优秀的一本书。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代,不仅对于美国文学来说是如此,对于整个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化来说也是如此。
——《纽约时报》
考利先生为 1920 年代的美国作家描绘了一幅经典的群像,无论在真实性还是艺术性上,它都是一本很难超越的书。
——《纽约先驱论坛报》
《流放者归来》对我青春时期的影响是很大的一本书:一群美国作家,他们讨厌美国,他们要到欧洲去寻找自己的文明。他们逃离自己的家乡,结果海明威发现只有在巴黎的时候,他才能写他的家乡密执安洲,才能写他童年的故事。我特别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到世界各地去流浪,逃离自己的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理解你的家乡。
——许知远(作家)
他们流放到艺术,流放到巴黎。和我们相似,他们的流放也是在富足幸福中主动的流放。和俄罗斯流放一代的沉痛不同,他们的所得欢快愉悦得多。他们对出发的家园不够在意,因而叛逃与归来都失去根底。他们最终大部分回到原点,回到小木屋,回到纽约的经营与世俗的经济。
——郝景芳(雨果奖获奖作家)
一代美国作家走出国门走进世界,就像格林童话里的孩子们逃离了冷酷的继母。他们为了寻找宝藏而在外流浪多年,然后返回祖国,像成年的孩子一般在自己的家乡挖掘宝藏。但生活的故事没有那么简单……宝藏也许真有,也许就一直埋在他们父亲的花园里,但流放者们没有在花园里找到它。他们仅仅找到了别人也找到的东西:尽己所能努力工作,抚养家庭,教育子女。冒险生涯已经结束,他们再次成为平凡生活的一分子。
——马尔科姆·考利
Styles of Radical Will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Susan Sontag Picador 2002 - 6
"Styles of Radical Will," Susan Sontag's second collection of essays, extends the investigations she undertook in "Against Interpretation" with essays on film, literature, politics, and a groundbreaking study of pornography.
英雄、情人、势利鬼、恶人 豆瓣
作者: 塞巴斯蒂安·福克斯 译者: 李小均 中信出版社 2021 - 5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英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说家之一塞巴斯蒂安·福克斯所著的一部面向大众的“英国小说课”。行文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充满激情,洋溢着小说家对文学人物独到而个性化的“偏好”,可谓一部另类的英国小说史。
全书共二八个篇章,每一篇介绍一位小说人物。作者将这二十八位人物分类到四个(英雄人物/情人/势利鬼/恶棍)不同的人物类型,进而进行系统地分析和阐释。全书体例清晰,每一部分由一个引子开篇,先整体性地介绍某种人物类型创作的发展史,再由这个基础开展对具体人物的讨论。每篇解读,作者引用一到两个小说的经典片段,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展现原小说作者在写作技巧和人物塑造上的特点,让读者在有血有肉的人物细节中了解小说创作的全貌,同时也从虚构的人物中切今地重新审视英国文化和精神的流变。
【编辑推荐】
◆像谈论身边人一样深剖小说人物,满足你的文学八卦瘾
◆一部讴歌小说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情之书,一部指引我们重识自身与时代的经典之作
◆英国图书奖年度作家,《鸟鸣》《人迹》作者塞巴斯蒂安·福克斯所著的英国小说课,为你敲开阅读英国小说之门。
◆用阅读一本书的时间,读懂英国小说300年,28部英国经典小说,背后是28位活生生的小说人物,有英雄,有情人,有势利鬼,有恶棍,也有我们的生活
◆该小说不是英国小说的正式历史,但是它比任何我读过的小说史更有价值且令人愉悦。
【媒体评论】
该小说不是英国小说的正式历史,但是它比任何我读过的小说史更有价值且令人愉悦。
——John Carey,《星期日泰晤士报》
该小说能够提醒你你喜爱那些人物的原因,它也会向你介绍新的朋友。
——Erica Wagner,《泰晤士报》
Faulks on Fiction沉醉在那些伟大的创作和不羁的人物之中。
——Boyd Tonkin,《独立报》
我真的很喜欢他讨论小说或小说中人物的方式。我将在教学文学时使用这本书。
——亚马逊读者
我真的很喜欢听福克谈论我读过的书。他是角色驱动小说的忠实粉丝,而这本书则追溯了虚构人物如何反映现代英国人心理的演变。
——Goodreads读者
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 豆瓣
Through the Language Glass: Why the World Looks Different in Other Languages
作者: Guy Deutscher 蓋伊.多徹 译者: 王年愷 貓頭鷹 2013 - 8
◆ BBC山謬強森獎、英國皇家學會溫頓科學獎入圍作品!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年度最佳讀物!
◆ 已售出十四國版權, Amazon讀者四顆星推薦!
為什麼古希臘人覺得羊是紫色的,蜂蜜是綠色的?
解開語言學百年來的大謎團,本書將告訴你語言如何影響你我的思考及知覺方式。
常有人說,一個國家的語言,反映了該國的文化、心靈和思維模式。德語格外有秩序的特性讓德國人的思想如此井然有序?聲調優美曼妙的法語則是讓法國人如此浪漫的原因?只要比較葡萄牙溫潤的聲音與西班牙語的艱澀音調,就能理解這兩個民族的性格差異?
語言會不會影響你的思考方式?換個語言,我們會不會擁有不一樣的世界觀?
過去兩百年間,這個擾人卻又迷人的問題在學界中掀起大戰。語言的影響力曾攀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語言學家們一度認為語言就是我們思考的局限,歷經長久激烈的論戰,當今語言學的主流看法則認為語言對我們的影響事實上是微乎其微。
著名語言學家多徹在這本書一反當今公認的看法,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是「會!」,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例子看到,不同的語言不但會影響說話者所著重的資訊,也會間接影響到我們感知世界與記憶的方式:
1. 跟澳洲某一原住民溝通時,你可能需要隨身攜帶羅盤,因為他們所用的語言中不存在「前後左右」的相對位置,而只使用「東西南北」的絕對位置,因此他們可能會說:「請往東邊坐一點」、「舉起你北方的腳向你手的南方移動」,這樣的語言使得此族人自小便擁有超人般的方位辨識系統,如同擁有絕對音感一般,不論身處何時何地,他們永遠都知道北方在哪裡。
2. 在許多語言中(如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名詞會區分為陰性與陽性,同一個字,例如「橋」在西班牙語中為陽性,德語中則為陰性,因此西班牙人在形容橋的時候,常會說「沈穩的、有力量的」,而德國人則常用「優雅、美麗的」的形容詞。這種傾向不僅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語言使用者的偏好,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更可見一斑。
3. 在某些印地安語言中,「藍色」與「綠色」都是同一個字,而在俄語中,被我們認為同樣都屬於藍色調的「深藍」與「淺藍」是完全不同的字,而研究顯示,這些人的色彩視覺經驗可能真的與我們有些不同……
本書將會帶領你穿越時空,從古希臘的荷馬到十九世紀的達爾文,從蠻荒野人到白袍科學家,多徹在書中綜觀語言學兩世紀的發展歷程,以極其豐富的有趣實例,向我們展示不同語言的特殊性,深入探討許多有關語言、文化和大腦的勁爆問題,並藉此告訴我們:語言對我們的影響,也許比你想像中的要來得更多、更令人驚奇!
【名家推薦】
◎江文瑜 (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鄭凱元(陽明大學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
◎南方朔(知名作家、評論家)專文導讀
【好評推薦】
「語言是否影響思維?是語言學界的跨世紀永恆大哉問。本書作者藝高膽大,縱橫文學、心理學、人類學、自然科學、認知科學等的觀點,一步一步論證『語言會影響思維』的立場,閱讀起來猶如偵探小說尋找答案般的精彩,也樹立了語言學科普書寫逸趣橫生的典範」
——江文瑜(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這是一本讀來趣味盎然,又不失學理深度的好書!作者以博古知今的知識背景,機智中帶著辛辣的筆觸,兼具實證與思辯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語言學研究裡迷人而深刻的歷史公案,抽絲剝繭地探討語言,思想,大腦和文化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鄭凱元(陽明大學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
「一本十足讓人驚豔又驚嘆的書。在學術上或歷史上皆相當有深度,卻又不失清晰透徹。」
——史蒂芬‧佛萊(英國諧喜劇演員)
「讓人讚嘆的作品。多徹將鮮為人知的語言學歷史織進一個吸引人的故事裡。」
——《紐約時報書評》
「本書把一個世紀以來,照亮文字與大腦之間的關係的迷人人物、事件和實驗結合起來,以相當有力的方式說明語言對思想的影響。」
——《新科學人》雜誌
「寫得娛樂性十足又發人深省,讓科學史讀起來像是一趟吸引人的冒險一樣,這本充滿智慧又引人入勝的書,推薦給所有想要開始探究語言、思想和文字之間的關係的讀者。」
——PsycCritiques
「多徹結合他的熱忱和學術辯才,成就了一部異常豐富、發人醒思,又充滿智慧的科普著作。」
——《星期日泰晤士報》
「這本啟發性十足的書綜合了文化史和科學,寫得非常優美。」
——英國《金融時報》
「讀起來是一大享受。」
——英國《旁觀者》雜誌
「一部讓人驚嘆的研究,描述了每種語言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切割這個世界。論辯相當完美。」
——《倫敦晚旗報》
「本書之於語言學有如科費曼之於物理學;就算你完全不懂語言學,也一樣可以享受這本書!」
——《科技新時代》雜誌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豆瓣 Goodreads
Reading Notes
8.2 (121 个评分) 作者: [英]毛姆 译者: 罗长利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6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叫作阅读家的职业,不会再有人比毛姆更加适合。
作家热爱读书,这似乎是自然的事,但像毛姆一样,按图索骥,从作家的作品问解到作家的生平和性格,再由他们的生平和性格回转身,关照作家的作品,并以此写成一本精彩绝伦的随笔集,也是文学史上并不多见的妙事。
这是一本巨匠的八卦之书,也是毛姆对于阅读和哲学的洞见之书。文学巨匠的辛辣秘密与有趣人性,简·奥斯汀善良的“刻薄”,司汤达内心的自卑,福楼拜童年的沙滩初恋,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迷惑与忏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背叛……
故事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Story
9.0 (139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基 译者: 周铁东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 - 9 其它标题: 故事
自1997年初版以来,《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编剧的第一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的Top 1%。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本书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
2014年《故事》中文版全新修订升级,译者周铁东拥有深厚的国内外影视行业实践经验,文风犀利。新增58条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注释,补充了未被原书整理进附录部分的剧作资料,同步更新458条所涉及影片、作品的中文信息,采用特殊开本和全新的封面材质。
Trick Mirror 豆瓣
7.8 (5 个评分) 作者: Jia Tolentino Random House 2019 - 8
Trick Mirror is an enlightening, unforgettable trip through the river of self-delusion that surges just beneath the surface of our lives. This is a book about the incentives that shape us, and about how hard it is to see ourselves clearly in a culture that revolves around the self. In each essay, Jia writes about the cultural prisms that have shaped her: the rise of the nightmare social internet; the American scammer as millennial hero; the literary heroine’s journey from brave to blank to bitter; the mandate that everything, including our bodies, should always be getting more efficient and beautiful until we die.
Catch and Kill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Ronan Farrow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19 - 10
In a dramatic account of violence and espionage, Pulitzer Prize-winning investigative reporter Ronan Farrow exposes serial abusers and a cabal of powerful interests hell-bent on covering up the truth, at any cost.
In 2017, a routine network television investigation led Ronan Farrow to a story only whispered about: one of Hollywood's most powerful producers was a predator, protected by fear, wealth, and a conspiracy of silence. As Farrow drew closer to the truth, shadowy operatives, from high-priced lawyers to elite war-hardened spies, mounted a secret campaign of intimidation, threatening his career, following his every move, and weaponizing an account of abuse in his own family.
All the while, Farrow and his producer faced a degree of resistance they could not explain -- until now. And a trail of clues revealed corruption and cover-ups from Hollywood to Washington and beyond.
This is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exotic tactics of surveillance and intimidation deployed by wealthy and connected men to threaten journalists, evade accountability, and silence victims of abuse. And it's the story of the women who risked everything to expose the truth and spark a global movement.
Both a spy thriller and a meticulous work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Catch and Kill breaks devastating new stories about the rampant abuse of power and sheds far-reaching light on investigations that shook our culture.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豆瓣 Goodreads
Voices from Chernobyl
9.5 (146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花城出版社/铁葫芦图书 2014 - 6 其它标题: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打开一颗心 豆瓣 Eggplant.place
Fragile Lives: A Heart Surgeon’s 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on the Operating Table
9.0 (106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 译者: 高天羽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暨胸外科从业数十年,手术成绩卓著。本书即汇集了作者经历的一些经典案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也剖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也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心外科医生。他为面试的成功而激动地徜徉在伦敦河岸街头,为先天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开胸,为病人和家属的焦灼与渴望而奋战,为对抗次日手术的焦虑而深入沙特沙漠欣赏夜空,为尽力修补而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为救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的“电池”心,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一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形象跃然纸上。那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存在的顶尖外科技术也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展现心胸外科手术的神乎其技之余,作者也借病症、病患和自己的业务游历,揭示了人世百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见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反思,令读者收获很多感触和启发,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编辑推荐】
【巡回全球的惊险手术故事】
入行五十余年的杰出心外科医生,从英国到南非,再到沙特和澳洲,切开心脏,撩起肺部,剖开气管,植入电器……只为救活一个个生命!神乎其技,超乎想象。人类的心脏竟可以这样!
【饱含性格的纪实文学】
是作者一生的传记,也是医生和患者的人生百态,更是世界各地风土景色的万花筒。作者果敢骄傲乐观热情的性格,病患或从容或苦楚的人生经历、焦灼而又顽强的精神,全都跃然纸上。
【反思医疗,反思人生】
当医务制度和救人冲突时,医生该何去何从?手术风险巨大,患者和医生该如何决定?技术通神的医生也有做不成的手术?医疗的成效、界限究竟在何处?英国医生的经历、态度和思考,也必定引发中国医生和读者的不断反思。
【推荐语】
医生职业是利他主义的。韦斯塔比,这位与我同时代学医的医生,面对着难以想象的风险与挑战,在努力把一个个现代医学几乎无能为力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除了失败,还有法律和伦理设置的禁区。我十分感慨的是,韦斯塔比讲到,在当今英国(不仅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的医疗环境下,已很难甚至不可能培养出这种优秀医生了。这正是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
对作为同样进行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临床和研究的我来说,韦斯塔比医生提及的相关技术皆已非常熟悉,但很可惜在目前中国仍然没有引进更先进、更长时间使用的人工心脏设备,可以想象面对众多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外科医生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当然安贞医院是国内最早和最多应用相关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作为其心外科团队成员,就像韦斯塔比书中描述的那样,我已经在临床中目睹和完成了一些既往难以实现的奇迹,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专家呼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进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国际公司已经有计划在中国开展这类昂贵的救命设备的临床使用,预计几年后中国的心衰患者就有条件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从而能够像书中那样,从濒临死亡中恢复日常的生活。
——张海波,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心脏外科可不是平凡学科,它是人工循环、呼吸及麻醉、输血等技术高度发达之后的二阶分科。“打开心脏”是心脏外科大夫的入门手艺,标准动作,也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操作。
牛津心外科医生韦斯塔比的职业生活中就充满了惊险奇遇:主动脉瓣严重畸形的马术爱好者因妊娠而凸显危机,没有脉搏、没有血压的机械心脏人、电子心脏人,两颗心脏并联工作的手术方案,人工肺技术……虽说心脏外科救助场景不是影视剧,但却时时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戏。心脏外科大夫的脑洞比影视编剧大得多,患者在苦难的过山车上跌宕的程度也比好莱坞大片刺激得多。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者是一位厚颜无耻、铁石心肠的执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悯人、热血澎湃的救赎者;本书则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系列人间悲剧,也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外科医生养成史。学院派医学的严肃与典型的英式幽默交相辉映,总是让我猝不及防间时而泪眼婆娑时而又捧腹不止。我刚刚读过一遍,已经忍不住要读第二遍了。
——李清晨,儿童心胸外科医生,科普作家
好好告别 豆瓣
6.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凯特琳·道蒂 译者: 崔倩倩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6
◆我们越了解死亡,就越了解自己。
◆美国传奇殡葬师凯特琳·道蒂6年火葬场工作实录
◆超9500万人因她重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义!
——
身高近1米80、毕业于中世纪历史专业的凯特琳·道蒂,是别人眼中又酷又怪的女孩,当同龄人都在为恋爱、护肤,变美和追星而疯狂时,她却一股脑扎进殡葬业,当起了一名殡葬工,每天和死者打交道。
从第一次尴尬地为死者剃须、小心翼翼地和同伴一起上门敛尸、日渐熟练地操作起庞大的火化炉、把人体碎骨研磨成粉末、入殓、给尸体防腐,到想尽办法完成遗属心愿、给水肿的老人穿上精心准备的华服……凯特琳坦率真实又妙趣横生地记录了自己在火葬场工作6年的生活,讲述了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生命故事,还有所有人都要面对却不愿说起的一切细节,更有对死亡和生命的深刻体悟。难得的是,凯瑟琳不猎奇、不逃避、不畏惧,像是个现代小女巫一般,带领我们直视死亡,也直视生命。
——
◆一本改变死亡观的书,不被道蒂的讲述启发是不可能的。《泰晤士报》
◆《好好告别》彻底挑战了现代人对死亡的逃避心理。贝斯·拉夫乔伊,作家
◆一般像这样形象又病态的书会令它的读者陷入一阵忧伤,但是道蒂女士——这位令人信任的奇幻死亡之境的向导——却让我们一路笑个不停。《华盛顿邮报》
◆整本书围绕着殡仪馆、尸体和火化展开,但在作者可爱到爆炸的描述中,这些通通让人觉得不再恐惧,死亡也渐渐生出生命的温度。超想和她做朋友。读者 贾布的苏克雷
◆没有苦大仇深的说教,不刻意制造术语壁垒,足够坦诚,喜欢这样的行业书籍。谈论一个文化语境中的禁忌话题,完全不猎奇,写得风趣幽默却毫无戏谑轻浮的感觉。直面恐惧多么鼓舞人心。读者 墙的虫
◆文风又直又正,把这个常人眼中神秘阴森的行当写得爆笑而充满情感。读者 小米
◆一本特别有生命力的关于死亡的书,让人对葬礼、死亡,甚至腐烂有直观亲切的认识。她的见解理性、犀利、温柔,像哲学家,又像艺术家。读者Ziye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本奇观式的搞笑小书,那就大错特错了。作家、译者于是
◆我太享受作者的故事了,没想到在读到第二章的时候就放声大笑。作者的幽默感让这一切描述免除了尴尬。读者Hanna.w.
◆这本书堪称矛盾混合体,悲伤又搞笑,迷人又古怪,充满了智慧,如同一杯有毒的鸡尾酒,让你欲罢不能。多黛•斯图尔特,知名媒体Fusion主编
◆可以跟《最好的告别》一起看,一本是讲生前,一本是讲死后。读者佚名
邻人之妻 豆瓣
Thy Neighbor's Wife
8.3 (117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木风 / 许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不可贪图邻人的房产。不可贪爱邻人的妻子、奴婢、牛驴或他的任何东西。(《旧约·出埃及记》)
☆新新闻主义之父 盖伊·特立斯 惊世骇俗之作 九年性爱之旅,终朝袒裎相见
☆以性爱视角窥见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变迁
--------------------
1925年,纽约的落魄地下书商塞缪尔·罗思在自己创办的杂志上最早连 载了《尤利西斯》,此后他还出版售卖了《欢场女子回忆录》《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爱经》等书籍,频繁被定罪判刑。1956年,“罗思诉美利坚合众国案”罗思败诉,入狱五年,但该案判决书中对淫秽作品的定义解放了大批步罗思后尘的出版商、制作人。
1953年,退伍军人休·海夫纳在芝加哥自己的厨房桌上组稿、编辑,推出了《花花公子》创刊号,后来迅速成为美国销量增长最快的杂志;1957年,威廉·马斯特斯和弗吉尼亚·约翰逊开始用自制的“性交机器”来研究性满足的秘密;1968年,约翰·威廉森和他的妻子芭芭拉·克拉默创办了自由性爱的砂岩俱乐部;1973年,一位计划描绘美国性开放和中产阶级色情消费主义盛行的作家盖伊·特立斯走入了纽约住所附近的一家按摩院,花15美元“享受”了一次服务,并这样开启了自己的性爱奥德赛……
1981年首次出版,《邻人之妻》就以其对美国性行为和性癖好写实的描写而震慑了美国社会。特立斯以奇迹般的新闻勇气和技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建基在新的道德基础上的新世界,带领我们领略了花花公子宅邸、最高法院、按摩院的后院与温床,展现了色情产业、群交文化的兴起,相应的对抗淫秽色情的法律努力,以及普通人的性心理和性观念。虽然话题涉及下半身,但特立斯的写法并不轻佻,这本书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看待自身的方式。
--------------------
一部有关性的“天路历程”……几乎不会有人比特立斯在性革命的最前线走得更远。——《大西洋月刊》
一流的作品,内容相当精彩,其中的社会信息不断累积:美国人的性已经彻头彻尾改变了。——《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写的是当代生活最有爆炸性的话题,性和道德,同时还有对人际关系的深刻观察。——斯蒂芬·巴赫,美国作家
魔鬼与福尔摩斯 豆瓣
The Devil and Sherlock Holmes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格兰 译者: 姜昊骞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5
史上最好的真实犯罪故事之一,《纽约客》王牌记者、《迷失Z城》《花月杀手》原著作者非虚构代表作合集。“戕害者健忘,但留下伤疤的人会铭记。”
.
本书中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真相永远比虚构更离奇。
.
★媒体推荐:
“格兰显然是杜鲁门·卡波特的卓越继承人。”(《世界报》)
“融合了传记、侦探、游记,充满悬疑和不可思议,读来既有惊悚电影般的节奏与快感,又有第一手实地报道的真实与震撼。”(《纽约时报》)
“有史以来最好的真实犯罪故事之一。”——《男士》
“格兰收集了众多魔鬼……可怕而又迷人。”——《俄勒冈人》
“融合了传记、侦探、游记,充满悬疑和不可思议,读来既有惊悚电影般的节奏与快感,又有第一手实地报道的真实与震撼。”——《纽约时报》
“格兰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但没有把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作为一名写作者,他是无我的,温和而又克制,不禁让我们想起另一名幕后英雄:福尔摩斯的助手华生。”——《图书论坛杂志》
.
★内容简介:
与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不同,本书中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
无论是探查英国福尔摩斯研究专家的离奇死亡、父亲谋杀三个亲生女儿的德州纵火案,还是追踪如变色龙般擅长伪装的奇异罪犯、在小说中写下真实犯罪过程的波兰后现代作家,抑或是刻画建造纽约地下绵延千里的水管网络的三代“沙猪”、四十六岁仍不肯离开棒球场的前“史上最伟大的偷垒手”……戴维·格兰都证明了自己是当代最有天赋的记者与故事讲述者之一。
格兰带领着读者穿行在神秘地下城与海中央监狱,见识了最为传奇的英雄与恶棍,以及他们各自的执念与疯狂,试图告诉我们:真相永远比虚构更离奇。
.
“对我来说非虚构写作的美妙之处便在于,它可以使我遇见那些不可思议的角色——持枪匪徒、沙猪、越狱大师、冒名顶替的骗子、乌贼猎手、黑帮成员、FBI探员——允许我和他们待在一起,并记录他们的私人想法。如果说这十几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什么,那就是福尔摩斯所说的:生活比人们所能想象到的要奇妙何止千百倍。”(戴维·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