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豆瓣
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作者: (英)W.C.丹皮尔 译者: 李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本书是一本科学史的经典名著。它名为“科学史”,实际上是一部科学思想的发展史,同时讲述了科学与哲学及宗教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纠葛。对于了解科学本身深层次的意义及其与哲学、宗教等学科的关系不无裨益。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 豆瓣
作者: [德国] 卡尔·雅斯贝尔斯 译者: 李瑜青 / 胡学东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 - 5
本书是他所写的《伟大的哲学家》中的第一卷。所涉及到的都是对人类历史发生重大影响并规定了其进程的哲学家。他们的个性和观念形成了他的著作的主旨。这里,他不是在写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史,而是向我们呈现伟大的哲学观念,这种观念帮助我们理解了真理和理性、自由和正义、上帝的信仰和普遍性、善和恶、正确与错误。人类在观念上的进展必然包括宗教思想家的努力在内。雅斯贝尔斯教授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接近真正的伟大和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家,揭示他们的特殊真理。
书中介绍的四大圣人,在历史上具有无可伦比的深远影响。对于少数人来说,其他圣人可能也同样重要,但是在更多的人当中,他们的影响数百年来有增无减,远远超过了其他人。如果想对世界历史有明确的认识,就必须将他们单独列出加以研究。
单一的模式是无法说明这四大圣人的。尽管他们所具有的人性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还是能够从人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了解他们的历史性和由此而来的独特性,目前人类已经取得了一致的交际方式,各种文化也已了解了其他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因此,我们就有可能去找出他们的共同本质。在他们自己所处的时代,他们每个人都在众多人的心目中占有唯一重要的位置。事实证明,即使在其他重要人物的名声已显赫全球之后的当代,他们的这一重要位置也丝毫没有改变。
西方哲学史(修订第8版) 豆瓣
Socrates to sartre and beyond :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9.1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 / [美] 詹姆斯·菲泽 译者: 邓晓芒 / 匡宏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 - 2
本书自1966年初版以来,历经7次修订,成为英语世界最畅销的哲学史入门教材。尤其是它紧跟当代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最新发展,是一部既植根传统又向当代开放的哲学史,堪称当代西方哲学史的主流和典范之作。
作者以长短适当的篇幅,把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思想作了一个清晰的展示。它兼采国内外书写哲学史的写法之长,善于抓住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实质进行阐述,态度客观、材料翔实且清晰明了,文笔平正而不失生动,能让读者对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简洁清晰、轻松易懂的哲学读本。
修订第8版中,旧有版本中陈旧的元素被一一剔除,代之以最前沿最更新的学术观点。而本次译文在原中译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词句加以润色推敲,使本书的表达如行云流水,可读性更强。
西方哲学史(下卷) 豆瓣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8.2 (20 个评分) 作者: [英]罗素 / 马元德 译者: 马元德 商务印书馆 1997 - 3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认为,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哲学家们是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后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之。因而,他在本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例如,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的哲学,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希腊化时代的社会历史情况;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经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本书介绍了从5—15世纪基督教发展的知识。
本书的特点之二是,从时代的社会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出发,对本书中所要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本身的优越性为选择标准,而是更加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他们对哲学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也占有一席地位。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罗素是个著名的哲学家,他对哲学和社会生活有独特的认识,对哲学发展史有独到的理解,本书由他一个独自写出,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对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及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的认识。
西方哲学史(上卷) 豆瓣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8.9 (62 个评分)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何兆武 / 李约瑟 商务印书馆 1963 - 9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讨论西方哲学史的著作。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罗素这部西方哲学史的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该书的写作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故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比如在此书中他专门分章讨论了雅典和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犹太人的宗教发展、黑暗时期的罗马教皇制、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一些通常被认为与哲学并无太大关联的人物如拜伦等。在该书中,罗素特别强调了哲学家们是由其特定的时代所造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并特别注意各种思想之间的历史的关联。
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之间的关联。
另类人 豆瓣
作者: 科林・威尔逊 译者: 胡兴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3 - 8
本书1956年首次出版即轰动文坛。其24岁的作者也因此一跃而成为时代前言的作家和思想家。威尔逊将西方创造性思维中最典型的心理飘零感归化为一套系统的理论,并指出哪些有如此特点的人为“另类人”。作者通过各类艺术家的工作和生活——包括卡夫卡、加缪、尼采、肖伯纳等——挖掘了另类人的心理,探究了他们对社会的作用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另类人》发表已经有40年了,但这本书依然是有关人类永恒主题的一部开创之作。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4 (92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 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庄子 豆瓣
作者: 庄子 译者: 安继民 / 高秀昌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 - 1
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有与无,大与小,美与丑,善与恶等等矛盾,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创立了相对主义的方法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全书分为内、外、杂三部分,其中每篇都有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作者以其深厚的研究功底对庄子思想进行了深度阐述,建议有“忧患意识”的年轻一代不妨读一下《国学经典-庄子》,其中确实有着太多的中国式“轴心时代”最伟大的东方智慧。
《国学经典-庄子》对《庄子》中的精华部分重新进行了校对与勘订,并配有白话译文,方便读者阅读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读经诵典,逐步提升,受益终生!
庄子 豆瓣
9.9 (7 个评分) 作者: 庄周 译者: 方勇 注释 中华书局 2010 - 6
内容简介
《庄子》内容简介:关于庄子的历史记载颇少,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也长时间少有人问津,以致家世渊源、师承关系、生卒年月均不甚明了。在战国时期的人之中,除了荀子在《解蔽》中有“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一句批评的话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评论留传下来,甚至同时期的孟子对他也只字未提。后世了解庄子,主要是通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及《庄子》一书。《列传》对庄子仅有二百多字的记载,但目前看来,这是历史书中对庄子所作的最早的较详细记录,可将其作为了解庄子其人的基本线索;而关于庄子的详细情况,则大部分要来源于《庄子》一书。
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 豆瓣
8.6 (14 个评分) 作者: 陈鼓应 注译 译者: 陈鼓应 中华书局 2009 - 2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几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这本《庄子今注今译》参考了古今中外各种校注本,择善而从,对《庄子》全书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是一部较好的《庄子》通俗读本。
康德的世界 豆瓣
作者: 【德】曼弗雷德•盖尔(Manfred Geier) 译者: 黄文前 / 张红山 2012 - 7
伊曼努尔•康德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都在关注人类最基本的问题:
我能够知道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
我可以期望什么?
人是什么?
他认为,从生存的角度看,人虽然是一种自由行动的、能够作些自我改变的生物,但这种自由融入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从理智的角度看,世界历史的进程表现为普遍的混乱,没有目标和秩序,充斥着愚蠢、强制机制和破坏力量。康德基本上相信,人是由弯曲的,而不是笔直的材料制成的。
当然,有人认为他的生活是波澜不惊的,而他的著作是晦涩难懂的。正值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逝世206周年之际,这位义无返顾地献身于非独断主义的批判哲学的思想家的传记得以出版。在这部引人入胜的康德传记中,曼弗雷德•盖尔独巨匠心地将这位充满世俗智慧和人类智慧的哲学家的生活传奇与其在现代思想史和影响史上构成顶点的重要著作结合在一起。康德的世界是我们理想的世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几乎所有重大的精神挑战和政治挑战,康德都已经作了明确的表述——从和平问题到可言和可思的界限,直到宗教的、深奥的信仰形式的要求。与此同时,这个世界还暗示了某些任何事实的描述和解释都无法理解的东西:道德世界的道德准则。在这个道德世界中,全体公民都能享有自由和平等,而理性的论坛虽然享有争论的权利,却不享有战争的权利。设身处地地把握康德哲学的现实意义,就是《康德的世界》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