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牛津二战史 豆瓣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作者: [英]理查德·奥弗里 (Richard Overy)/主编 译者: 孙文竹 / 戴帼君 2018 - 6
本书是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学术汇编作品,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理查德·奥弗里担任主编,邀请了二战研究领域顶尖的历史学家,从战争的不同侧面切入,以主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学术阐述,充分反映了关于二战历史研究的新的学术成果。全书史料丰富,体例严谨,学术性强,既适合专业研究者研究参考,也适合对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豆瓣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9-45: A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History
作者: (英) J.F.C.富勒 译者: 姚軍 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8 - 1
本书是J.F.C.富勒这位军史大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思的总结性著作。
富勒从的视角把握这场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从德、英、苏、美、日、法、中等多个角度,在战略的高度对参战各方的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做了自己极具理论思考深度的论断。在富勒看来,交战双方都做了许多违背自己战略意图的行动,无论这些行动当时看起来有多么成功,都无益于整体目标的实现。举例来说,富勒认为战略轰炸不仅挤占了本可以用在登陆舰上的大量资源,而且对敌方作战能力、工业体系和居民士气产生的影响是不成比例的。
富勒本人曾因为对装甲兵理论的支持而受到军方冷落,幸运的是,他眼看到自己理论在战场上的实践,不幸的是,取得成果的是英国的敌人德国。富勒敏锐地指出,虽然武器更加现代化,但很多军事指挥者基于一战过时经验的指挥,是战役乃至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末日之战 豆瓣
作者: (英) 马克斯·黑斯廷斯 译者: 闫晓峰 2017 - 8
这是一部把宏大叙事与个人口述历史结合在一起的全景式的史书,讲述了二战结束前欧洲最后8个月的战事。作者讲述了西线和东线两个战场的战事,并生动描绘了红军进攻德国的场面。他搜集了主要参战人员的档案资料,采访了170名幸存者,让我们前所未有地了解到那些伟大战役如何展开,以及这些战役对战争中的美国、英国、德国、苏联士兵与平民的影响。
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 豆瓣
Zhitomir-Berdichev:German Operrations West Of Kiev 24 Decenmber 1943-31 January 1944
作者: (英) 斯蒂芬·巴勒特 译者: 小小冰人 2018
1943年12月24日,苏联红军对冯•曼施泰因指挥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发起一连串冬季攻势,总体目标是解放被德寇占领的乌克兰西部。苏军首场进攻战役由瓦图京将军率领的乌克兰*1方面军辖内部队遂行,打击装甲兵上将劳斯指挥的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苏联历史学家们称之为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进攻战役。
三周内,瓦图京辖内部队取得一场壮观的胜利,在各个地段逼退第4装甲集团军。他们解放了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和该地域另外一些城镇,截至1月中旬,乌克兰*1方面军已实现几乎所有初期目标。但此时,冯•曼施泰因已抽调*1装甲集团军司令部协助防御,德国人开始对许多苏军前进部队过度拉伸的阵地展开一连串反冲击,意图恢复支离破碎的防线。德军在接下来三周实施的这些反冲击,成功地形成一系列松散的包围圈,给红军的人员和物资造成相当大的损失,终恢复某种形势的连贯防御阵地。尽管如此,冯•曼施泰因取得的有限胜利仅仅是暂时的。苏军的突击和德军的反冲击为红军冬季攻势接下来两场战役创造了先决条件,这两场战役是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进攻战役和罗夫诺—卢茨克进攻战役。
这场重要但被忽略的战役拉开了红军解放乌克兰西部的帷幕,本书对这段历史作出详细而又精心的研究。基于德国*1、第4装甲集团军未公开的记录,辅以作战序列数据,本书提供了德军为应对苏军攻势而采取的作战行动详尽的逐日记述。书中还生动地描述了德军战地指挥部门的策划和决策过程,他们不仅要实施一场机动防御,还要展开一连串反冲击,归根结底,面对红军不断增强的实力和技巧,德国人所能做的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
这段历史分为两卷,共同涵盖了发生在1943年12月24日至1944年1月31日的作战行动。*一卷描述截至1944年1月9日的战事,这段时间里,德国军队被苏军的猛烈突击逼退。*二卷涵盖1944年1月10日至31日的战事,描述德国人为竭力稳定已超出他们控制范围的态势而展开的一连串反冲击。
阿登之战 豆瓣
Battle: The Story of the Bulge
作者: (美)约翰·托兰 译者: 张怀博 孙琦 张雯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2
普利策奖得主 约翰·托兰书写二战历史的先驱开拓之作
畅销欧美40年销量300万,二战历史写作的典范之书
国内初次翻译出版,再现二战西线战场经典战役全过程
德意志帝国孤注一掷的“豪赌式”战地反攻
终结希特勒野心与纳粹命运的冰点铁血大战
阿登之战被誉为“美国二战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役”。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十五年潜心写作,十万英里行程,千余次采访战争亲历者,全方位视角记录“二战”欧洲西线战场最大规模的攻防战役,再现第三帝国走向毁灭前的“困兽之斗”。1944年是二战的西线战场最为重要的决胜之年,第三帝国统帅希特勒决定孤注一掷,来一场“豪赌”,其将全部精锐投入一场绝地反击战——阿登战役之中。在这场战争中,盟军经受了巨大的生死考验,双方的坦克大战和战壕战空前激烈,举世瞩目。约翰·托兰通过全局视角的一则则故事讲述了美军士兵最后如何扭转战局。
约翰·托兰这一位战争历史学家,他将参战者的真实经历记录下来,描绘出一幅宏观的二战全景图。
——《泰晤士报》
本书讲述了阿登战役的危险与疯狂:战局混乱不堪,连参战各方也无力把控。所幸,战役成为了一段独一无二的历史;至于人们在其中经历了何种悲欢离合,则由约翰·托兰为我们娓娓道来。
——《纽约时报》
在二战文学层出不穷的今天,本书首开先河,讲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在这片惨烈的阿登战场,美国人经历了何等残酷、孤独而顽强的战斗。情节扣人心弦,一经开卷,再难释手。
——《旧金山纪事报》
托兰敏锐地把握住战争的各个方面:小型冲突、英勇事迹、人性的善恶、官方的对话谈判、决策者的举棋不定、纳粹的狡诈,以及盟国的混乱。这些事件相对分散,看似毫无关联;而托兰却将其串联成了完整的“阿登战役”。
——《科克斯书评》
遥远的桥 豆瓣
A Bridge Too Far: The Classic History of the Greatest Battle of World War II
作者: [美国] 科尼利厄斯·瑞恩 译者: 王义国 中信出版社 2015 - 9
● 千万级全球超级畅销书,震撼36国读者心灵的史诗巨作;
● 真实!让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战争;
● 欧美媒体公认“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典范”“战争纪实的巅峰之作”;
● 二战三大战役全景展现细节还原,它将个人和世界都放在了命运运转不息的刀锋上!
“二战史诗三部曲”包括《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是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亲历二战后历时近30年创作完成的史诗级巨著,通过二战期间的三场决定性战役,生动再现了那些决定世界命运的伟大 历史时刻。本书为第二卷《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
蒙哥马利元帅说:它取得了90%的成功。
但每一场战役,只有两种可能,不是成功,就是失败!
为了在1944年底前结束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因连续胜利而踌躇满志的盟军决策层,动用5500余架运输机、2596架滑翔机、8000余架战斗及轰炸机,发起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空降部队和地面装甲部队的联合攻势,将3.5万空降兵投放到德军阵地后方,去攻占那座横跨莱茵河的阿纳姆大桥……
这就是代号“市场花园行动”的阿纳姆战役。它是“二战”中最大胆而又最具想象力的作战行动,却也是盟军在欧洲战场上所蒙受的唯一一次重大失败。盟军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人数高达诺曼底登陆的两倍。仅英国第一空降师10000名士兵当中,就有1400人阵亡,6000人被俘,只有2300人突围成功。
《遥远的桥》正是关于“市场花园行动”最权威的历史著作。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倾余生之力,历时7年,采访1200多人,从浩瀚如海的日记、信件、报告等资料中,寻找历史的真实和细节,完整还原了这场最具戏剧性的战役从计划到失败的全过程。
这是惊心动魄的搏斗,这是让人的灵魂为之震颤的战争史诗。深入敌后、孤立无援的空降兵,所面对的残酷、绝望、悲痛,所表现出的悲怆英雄主义,通过瑞恩感人至深的文字得到淋漓尽致的书写。
这是战略的失败,这是执行的壮举,这是阿纳姆战役9个昼夜的历史。它将令人扼腕的悲惨败局,变成了后世永恒的记忆与教训。
这场伟大的战役不可能重演,而这本传世的经典也不可能重写。在远离战场硝烟的现代商业社会,《遥远的桥》依然是一本值得所有人反复回味,受用终生的好书。
-----------------------------------------------------------------------------------------------------------
编辑推荐:
◎这不是军事史,而是人的故事。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瑞恩不仅是战争的亲历者,也是战争的研究者。二战后,他历时30年寻访幸存者,在大量的口述材料、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运用独创的“新闻与历史写作”手法,真实再现了20世纪最大规模全球冲突中的三场经典战役。全书读来,没有宏大的概念,没有抽象的脸谱,只有鲜活的人物和细节。打开这本书,你能看到隆美尔焦灼的神情,能闻到战场上浓浓硝烟味,能感受得到战斗中士兵的恐惧……太特么真实了。原来,这才是战争!
◎塑造历史格局意识的绝顶好书。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读战争?最根本的就是为了重新回到那些转动历史的伟大时刻,看历史中的人们如何抉择。作者瑞恩以类似于小说的精彩笔法将你带回历史现场,还原巴顿、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崔可夫、隆美尔、海因里齐等20世纪最优秀政治军事将领在抉择时刻的人格选择。读过这本书,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将内化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妙哉,这就是对历史的洞悉吧。
◎将战争深深嵌入你的生命经验之中的伟大著作。战争不是赤裸裸的死亡游戏,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惊心动魄的严酷搏斗。战争是悲剧,欣赏悲剧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二战史诗三部曲”书写在残酷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登陆诺曼底的士兵、投放到德军阵地的空降兵、城市废墟中的柏林市民……他们面对的未知、绝望和焦虑,他们经历的坚持、战斗和等待,都将嵌入到你的精神世界里,从此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关于命运及其转折点的战争史诗。“二战史诗三部曲”每本书都有一个主题(《最长的一天》是“勇气”,《遥远的桥》是“失败”,《最后一役》是“生存”),但关注的都是人的命运,确切地说,这是人如何改变命运的故事。在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它让千万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鼓舞,陪伴他们度过生命中低沉黯淡的时光,迎来人生的转机;在欧美,它被父亲当作“成人礼图书”(grown-up book)送给年轻读者,希望其中的阳刚之美给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成长的心灵带去坚强。
◎这是撼动世界的二战三大战役,这也是最适合改编成好莱坞超级大片的史诗巨著。事实上,三部曲其中就有两部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根据《最长的一天》拍摄的同名电影荣获多项奥斯卡奖;而根据《遥远的桥》拍摄的同名电影则成为1977年的全球票房冠军,并囊括第3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的多个奖项。
◎全球历经50年畅销不衰,以近30种语言出版,销售累计超过2000万册,可谓经过时间检验的权威经典著作。因此,有中国读者评论:不读“二战史诗三部曲”,就等于不了解二战!
◎CNN、《时代》《生活》《卫报》《观察家》《纽约时报》等近100家全球媒体一致赞誉推荐,名列各大权威媒体评选的“最佳非虚构战争图书”和“最佳非虚构二战著作”榜单前10名。
◎中文版经科尼利厄斯·瑞恩版权继承人独家授权,由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倾力打造,使得这套断版多年的经典著作以全新面貌震撼上市。
-----------------------------------------------------------------------------------------------------------
媒体及专家评论:
在刻画人的勇气上,没有其他作品能像这本书一样活灵活现,令人肃然起敬,仿佛身临其境。
——詹姆斯·加文中将(Lt. Gen. James Gavin,时任美军第82空降师师长)
一项无与伦比的历史和文学成就……
——《卫报》(The Guardian)
以一种凝练有力的风格,瑞恩展现出了这场战争蕴含的经典悲剧的威严与美感。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战争的景象与声音,危险和冒险犯难,生与死的交织,栩栩呈现。作者以笔扫千军之力,使我们时而恐怖得透不过气来,时而又在轻叹中如释重负。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他的叙事节奏简洁明快,让人心潮澎湃。这场战役每一阶段的戏剧性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这场英勇顽强却最终失败的大规模空降作战,因为科尼利厄斯·瑞恩的这部杰作而被历史铭记。
——《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
的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其他的战役得到过这么精彩的记录,这是一本让人震撼、令人着迷的书。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遥远的桥》是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杰作,这位《最长的一天》与《最后一役》的作者将他作为记者、叙事者与历史学家的伟大天分倾注到了这本书的字里行间。
——“二战”研究权威网站 World War II Database
在过去四十多年里,这本书我读过了一遍又一遍,由它改编的电影我也看过。但是当时正在写《遥远的桥》的瑞恩,竟然能一边与癌症搏斗,一边还能将二战最惨烈战役之一的市场花园行动写得情感四溢、高潮迭起,还是会让我感到惊叹不已。
——美国著名新闻网站 Examiner.com
最后一役 豆瓣
The Last Battle: The Classic History of the Battle for Berlin
作者: [美国] 科尼利厄斯·瑞恩 译者: 王义国 中信出版社 2015 - 9
● 千万级全球超级畅销书,震撼36国读者心灵的史诗巨作;
● 真实!让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战争;
● 欧美媒体公认“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典范”“战争纪实的巅峰之作”;
● 二战三大战役全景展现细节还原,它将个人和世界都放在了命运运转不息的刀锋上!
“二战史诗三部曲”包括《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是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亲历二战后历时近30年创作完成的史诗级巨著,通过二战期间的三场决定性战役,生动再现了那些决定世界命运的伟大历史时刻。本书为第三卷《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
这曾经是一段我们无法回顾的历史。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在德国首都东边不到38英里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让人目瞪口呆的炮兵掩护炮火立即发射出来,苏联人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动的最后进攻开始了。柏林,即将成为一座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彻底焚毁的城市……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一场终极恶战。这场战役,也是“二战”中最关键、最血腥的时刻之一,给柏林这座历史名城带来了毁灭性破坏。它不仅导致了纳粹这头利维坦式巨兽的垮台,也影响了未来几十年中国际政治局势的走向。
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采访了2000多人,既有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英美将领,科涅夫、崔可夫等苏联元帅,也有戈特哈德·海因里齐等德国将军,当然还有众多平民和士兵。他搜集、研究了大量资料,并在冷战高峰期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未解密档案……最终,写出了这部“无一字无出处”的经典著作。
在《最后一役》中,一方面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另一方面却是柏林平民尤其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与他的另外两本书一样,瑞恩深入到军事和政治层面的内核,探讨了生存这个更为直接的问题。正如作者所说,在这段黑暗岁月里,“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赢得胜利在军事上更正确”。对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深刻书写,使得这本书成为“论述战争的最为不朽的著作之一”。
《最后一役》讲述的是平民和士兵的故事,是战争深渊中人的故事,是在残酷世界中人性黑暗和光辉的故事。这些故事值得我们世世代代铭记。
-----------------------------------------------------------------------------------------------------------
编辑推荐:
◎这不是军事史,而是人的故事。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瑞恩不仅是战争的亲历者,也是战争的研究者。二战后,他历时30年寻访幸存者,在大量的口述材料、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运用独创的“新闻与历史写作”手法,真实再现了20世纪最大规模全球冲突中的三场经典战役。全书读来,没有宏大的概念,没有抽象的脸谱,只有鲜活的人物和细节。打开这本书,你能看到隆美尔焦灼的神情,能闻到战场上浓浓硝烟味,能感受得到战斗中士兵的恐惧……太特么真实了。原来,这才是战争!
◎塑造历史格局意识的绝顶好书。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读战争?最根本的就是为了重新回到那些转动历史的伟大时刻,看历史中的人们如何抉择。作者瑞恩以类似于小说的精彩笔法将你带回历史现场,还原巴顿、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崔可夫、隆美尔、海因里齐等20世纪最优秀政治军事将领在抉择时刻的人格选择。读过这本书,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将内化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妙哉,这就是对历史的洞悉吧。
◎将战争深深嵌入你的生命经验之中的伟大著作。战争不是赤裸裸的死亡游戏,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惊心动魄的严酷搏斗。战争是悲剧,欣赏悲剧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二战史诗三部曲”书写在残酷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登陆诺曼底的士兵、投放到德军阵地的空降兵、城市废墟中的柏林市民……他们面对的未知、绝望和焦虑,他们经历的坚持、战斗和等待,都将嵌入到你的精神世界里,从此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关于命运及其转折点的战争史诗。“二战史诗三部曲”每本书都有一个主题(《最长的一天》是“勇气”,《遥远的桥》是“失败”,《最后一役》是“生存”),但关注的都是人的命运,确切地说,这是人如何改变命运的故事。在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它让千万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鼓舞,陪伴他们度过生命中低沉黯淡的时光,迎来人生的转机;在欧美,它被父亲当作“成人礼图书”(grown-up book)送给年轻读者,希望其中的阳刚之美给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成长的心灵带去坚强。
◎这是撼动世界的二战三大战役,这也是最适合改编成好莱坞超级大片的史诗巨著。事实上,三部曲其中就有两部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根据《最长的一天》拍摄的同名电影荣获多项奥斯卡奖;而根据《遥远的桥》拍摄的同名电影则成为1977年的全球票房冠军,并囊括第3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的多个奖项。
◎全球历经50年畅销不衰,以近30种语言出版,销售累计超过2000万册,可谓经过时间检验的权威经典著作。因此,有中国读者评论:不读“二战史诗三部曲”,就等于不了解二战!
◎CNN、《时代》《生活》《卫报》《观察家》《纽约时报》等近100家全球媒体一致赞誉推荐,名列各大权威媒体评选的“最佳非虚构战争图书”和“最佳非虚构二战著作”榜单前10名。
◎中文版经科尼利厄斯·瑞恩版权继承人独家授权,由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倾力打造,使得这套断版多年的经典著作以全新面貌震撼上市。
-----------------------------------------------------------------------------------------------------------
媒体及专家评论:
《最后一役》是一项罕见的成就……世世代代的人都将会获益无穷。
——詹姆斯·A·米切纳(James A. Michener,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
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最后一役》写得真是太好了。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一部超级畅销巨著,讲述了终结欧洲战场战事的柏林战役。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科尼利厄斯·瑞恩掌握了大量资料,而且知道如何将其运用得恰到好处。他进一步提升了在上一本畅销书《最长的一天》中所使用的写作技巧,讲述了纳粹德国在1945年4月的最后三周的经历……瑞恩的这本书中,有美国指挥官在看到集中营后难以置信的惊诧,有希特勒藏身之地最后时刻发生的故事,还有无数进攻的士兵和柏林平民的遭遇。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史诗巨著。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历史上没有几场战役能比二战结束前的柏林会战更凶残、绝望、勇敢和骇人,也没有人能比瑞恩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好。书的每一页上都熠熠生辉地写满了反抗与勇气,以及冒着个人生命危险帮助他人的壮举。
——亚马逊普通读者
在更为理性的今天,整个人类都应该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在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而给后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而瑞恩的这部经典历史、不朽著作,使这份遗产从一个角度得以永远保留了下来。
——王义国(《遥远的桥》《最后一役》译者)
飞虎队 豆瓣 Goodreads
Flying Tigers Claire Chennault and His American Volunteers, 1941-1942
作者: [美] 丹尼尔·福特 译者: 叶蔚然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全新修订的“飞虎队”研究权威专著
荣获1991年航空作家协会杰出著作奖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冒险历程,这是一个充满勇气和胆量的故事,这是一部经过全面修订和更新的关于飞虎队的权威史著。作者广泛参考了美、日两国的历史档案,并采用了大量当事人的回忆录和访谈材料,拨开环绕在飞虎队周围的层层历史迷雾,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为了使这部著作与时俱进,作者又根据美国、英国和日本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修订。包括埃里克·希林和特克斯·希尔在内的美国志愿航空队老兵提供了很多新材料,加上新近发现的日本和新西兰飞行员的回忆录,使得本书呈现的历史面貌更加丰满。
………………
※媒体推荐※
“一部一流的史著。”——《波士顿环球报》
“精心研究,小心引证。”——《华盛顿时报》
“毫无疑问,这是目前为止最可读、最全面的解读。”——美国《航空航天杂志》
关于陈纳德和飞虎队的著作、论文、电影以及电视节目可谓层出不穷,但该书并不是又一本一味颂扬的著作。作者试图拨开环绕在飞虎队周围的层层历史迷雾,力求还原那段历史的真实场景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美国《图书馆杂志》
每一页都包含着新鲜的趣闻和久被遗忘的历史细节……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杂志
通往柏林之路(集合卷)(典藏版) 豆瓣
作者: 约翰·埃里克森 译者: 小小冰人 台海出版社 2016 - 8
苏德战争,是苏联人民的一段传奇,是苏联适应力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明,也是其付出牺牲和获得成就的一份记录,其中当然也包括共产党付出的努力,凭借这一切,这场有史以来最为艰巨的战争最终赢得了胜利。
1320天有效军事行动期间(约占整个战争时期的93%),红军在东线歼灭或打垮了506.5个德军师,倒霉的德国仆从国也在这场对苏战争中损失了100多个师。
《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和《通往柏林之路》是有史以来最完整、最权威的苏德战争著作,生动地描述了苏联红军在史诗般的战斗中将德寇逐出苏联国土的故事。书中对直至苏联红军对纳粹德国本土发起突击、最终攻克柏林的一系列极其艰巨的战役——其规模之大是西方世界难以想象的——和行动的描写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战争的余烬 豆瓣
Embers of War: The Fall of an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Vietnam
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 译者: 詹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0
一场横跨20世纪中叶、驱动国际事务中各股政治力量的传奇战争
深入讲述法兰西殖民帝国如何衰落,而几任美国领导人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发起一场成熟战争之路的非凡著作
2013年历史类普利策奖得主
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弗朗西斯•帕克曼奖、美国图书馆巴黎图书奖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亚瑟•罗斯图书奖
入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坎迪尔历史文学奖决选名单
《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环球邮报》年度好书
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历史著作之一
本书获誉
对于法国殖民秩序摇摇欲坠、一连串美国领导人一步步探向全面战争的道路,这本历史著作做出了平衡而深入的研究。
——2013年普利策奖评语
这本有关当代史的伟大著作融合了强有力的叙事推力、深厚的学术权威和淡定的阐述自信。
——2013年弗朗西斯•帕克曼奖评语
在《战争的余烬》中,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讲述了越南在20世纪的悲剧,从1919年巴黎和会遭到漠视,到1945年被法国重新占领,再到20世纪60年代不可避免地成为冷战祭坛上的牺牲品。这则史诗般的传奇论及的是错失的机会、自我中心与无谓的消耗,它指出的是愚蠢而非邪恶在人类历史事件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战争的余烬》深入详尽、笔法老辣,充满戏剧张力,是个强有力的警世故事。
——入围2013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Lionel Gelber Prize)决选名单,评审团评语
出类拔萃……极具洞察力……《战争的余烬》是令人惊叹的跨国研究结晶,写作清晰而又全面。全书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分析视角……一部杰作。
——《华盛顿邮报》,戈登•戈德斯坦(Gordon Goldstein)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的精彩著作《选择战争》(Choosing War,1999)记录了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对越战争如何逐步升级。而《战争的余烬》是一本更加令人钦佩的作品,它讲述的是法国在越南的冲突以及美越战争的开始……这是对该时期刻画得最翔实的历史作品。……他有力地描绘了这场可怕而又徒劳的法国战争,美国人从中并未吸取多少教训,而是一点点滑向在越南的战争深渊。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艾伦•布林克利(Alan Brinkley)
对(越南)1940~1960年这个关键的形成阶段的盖棺论定之作……清晰而生动……随着美国在越南干涉日甚,在越南战争问题上极受推崇的学者兼记者伯纳德•福尔写道,美国人“做着跟法国人不同的梦,走的却是同样的道路”。弗里德里克•罗格瓦尔有力地解释了这句话的来由。
——《旧金山纪事报》,加里•R.赫斯(Gary R.Hess)
关于法越战争、美国卷入以及美国主导的这场战争的起源,《战争的余烬》是目前最翔实的专著……本书令人信服地讲述了两场越南战争中极度不道德的故事,比此前其他所有书都更为全面。由于其他很多同主题书籍(其中有些成书于50多年前)已经十分出色,这本书堪称成就斐然。
——《纽约书评》,梅兆赞(Jonathan Mirsky)
引人入胜的皇皇巨著……罗格瓦尔的写作带着雄心勃勃的视野和挖掘适当细节的直觉……如果说罗格瓦尔早期的作品是在一众著作中有其自身地位的话,《战争的余烬》一书就堪称一览众山小……如果当年能强制肯尼迪和他的政策制定者们阅读此书,将会发生什么?
——《国家利益杂志》
全面、清晰地回顾40年的历史,美国在东南亚的冒险最终不可避免……罗格瓦尔的语句洗练、逻辑紧凑、口吻严厉、视野深远,同时又不乏同理心。
——《越南杂志》
我们是那么轻易地忘记了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事件不断累积,每天有新的战役打响,随时需要做出新的决定——很快,一切都开始加速发展。康奈尔大学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从边缘后退了一步:不同于大多数越战研究将核心放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上的做法,他一直回溯到二战,为美国如何设想自身加入越战提供了一幅新颖的画卷……《战争的余烬》为大量越战论著中只用几句或几段匆匆带过的论述骨架增添了丰富的血肉……非常惊人。
——《越战老兵杂志》
笔法精妙,对我们在越南的悲惨经历做出了全新诠释,有理有据。
——《书单》
罗格瓦尔巧妙地呈现了这场战争的根源,那就是美国对法国的殖民经历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出版人周刊》(星级书评)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搜集了大量美国、法国和越南的文献资料,精彩地讲述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九年战争,以及在此期间美国的议员们何以放任这个国家一点点地深陷泥潭。
——《闪亮的谎言》(A Bright Shining Lie)作者、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尼尔•希恩(Neil Sheehan)
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 豆瓣
The War of the World
作者: [英国] 尼尔·弗格森 译者: 喻春兰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 - 8
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明星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代表作!
最权威经典的20世纪全景世界战争史,透析当今国际政治与地区冲突的历史教科书!
在这部著作中,弗格森对20世纪前半段历史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
正如作者所说:“1900年以后的100年,毫无疑问是近现代史上最为血腥的世纪。”为什么20世纪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世纪,发生极其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严酷的冷战和无数次地区性冲突,致使几千万军人和无数平民丧生?为什么有西方大国在战场上完全背弃人道主义的“战争公约”,变成了肆意践踏人的生命与尊严、甚至嗜血如命的战争机器,进而导演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弗格森超越传统的军事分析范畴,从民族冲突、经济波动和帝国衰落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做出了振聋发聩和令人深思的回答。他的分析,对认清当今国际政治与地区冲突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