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文明之光 豆瓣
8.1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吴军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吴军博士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却在过去被忽略的历史故事里,选择了有意思的几十个片段特写,以人文和科技、经济结合的视角,有机地展现了一幅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画卷。
《文明之光》系列大致按照从地球诞生到近现代的顺序讲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各个阶段,每个章节相对独立,全景式地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多样性。《文明之光》系列首册讲述从人类文明开始到近代大航海这一历史阶段,共八个专题。第二册讲述了从近代科学兴起,到工业革命时代,以及原子能应用这一历史阶段,共八个专题。第三册讲述了音乐、美术、计算机、互联网、金融、硅谷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启迪、微粒子和宇宙天文学、环境保护等,共八个专题。
看完这个系列,读者朋友可以体会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虽然不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人类总是会有办法解决它们,我们要成为一个“理性乐观派”;其次是能够认识到普通人对文明发展的贡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贡献者。
《文明之光》系列大致按照从地球诞生到近现代的顺序讲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各个阶段,每个章节相对独立,全景式地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多样性。《文明之光》系列首册讲述从人类文明开始到近代大航海这一历史阶段,共八个专题。第二册讲述了从近代科学兴起,到工业革命时代,以及原子能应用这一历史阶段,共八个专题。第三册讲述了音乐、美术、计算机、互联网、金融、硅谷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启迪、微粒子和宇宙天文学、环境保护等,共八个专题。
看完这个系列,读者朋友可以体会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虽然不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人类总是会有办法解决它们,我们要成为一个“理性乐观派”;其次是能够认识到普通人对文明发展的贡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贡献者。
伟大的海 豆瓣
The Great Sea: A Human History of the Mediterranean
作者:
[英]大卫‧阿布拉菲亚
译者:
徐家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7
★第一部完整叙述地中海历史的著作;
★布罗代尔《地中海史》之后最重要的一部地中海史作品;
★作者被誉为“在世最伟大的地中海历史学者”。
2011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选书历史著作榜首
2011年英国国家学院杰出成就奖
2011年英国海事基金会蒙巴顿奖
2013年英国人文社会 科学院奖章
【内容简介】
三千多年来,地中海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的一处伟大中心。大卫•阿布拉菲亚的《伟大的海》是第一部完整叙述地中海历史的著作,书中讲述的地中海故事对世界历史发挥了重要的塑造作用。在时间上它从公元前3500年前后马耳他神殿的建立一直讲到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在空间上从直布罗陀一直讲到雅法、热那亚与突尼斯,还生动记叙了朝圣者、海盗、苏丹、海军将领等人物的经历。
【媒体获誉】
在世最伟大的地中海历史学者。
——安德鲁•罗伯茨
在这本杰出的权威性著作中,地中海显得前所未有的迷人、重要。
——BBC历史频道
如果今年夏天想找本历史书读,那就读这本吧。
——弗兰克•特伦特曼,《星期日快报》
今年出版的最好的历史类图书……引人入胜。
——杰弗里•惠特克罗夫特,《观察家报》
人物形象丰富多彩……阿布拉菲亚轻松且热情洋溢地展示了他的学术成就。就其本质而言,本书是一部人类历史,一部扣人心弦、富有世俗色彩、血腥、妙趣横生的人类历史。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金融时报》
这是一项可以为普通读者接受的非凡学术成就,任何一个因分散的地中海历史碎片而产生兴趣的人在阅读此书后都将获益匪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难出现能够与本书抗衡甚至类似的作品。
——罗杰•克劳利,《文学评论》
★布罗代尔《地中海史》之后最重要的一部地中海史作品;
★作者被誉为“在世最伟大的地中海历史学者”。
2011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选书历史著作榜首
2011年英国国家学院杰出成就奖
2011年英国海事基金会蒙巴顿奖
2013年英国人文社会 科学院奖章
【内容简介】
三千多年来,地中海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的一处伟大中心。大卫•阿布拉菲亚的《伟大的海》是第一部完整叙述地中海历史的著作,书中讲述的地中海故事对世界历史发挥了重要的塑造作用。在时间上它从公元前3500年前后马耳他神殿的建立一直讲到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在空间上从直布罗陀一直讲到雅法、热那亚与突尼斯,还生动记叙了朝圣者、海盗、苏丹、海军将领等人物的经历。
【媒体获誉】
在世最伟大的地中海历史学者。
——安德鲁•罗伯茨
在这本杰出的权威性著作中,地中海显得前所未有的迷人、重要。
——BBC历史频道
如果今年夏天想找本历史书读,那就读这本吧。
——弗兰克•特伦特曼,《星期日快报》
今年出版的最好的历史类图书……引人入胜。
——杰弗里•惠特克罗夫特,《观察家报》
人物形象丰富多彩……阿布拉菲亚轻松且热情洋溢地展示了他的学术成就。就其本质而言,本书是一部人类历史,一部扣人心弦、富有世俗色彩、血腥、妙趣横生的人类历史。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金融时报》
这是一项可以为普通读者接受的非凡学术成就,任何一个因分散的地中海历史碎片而产生兴趣的人在阅读此书后都将获益匪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难出现能够与本书抗衡甚至类似的作品。
——罗杰•克劳利,《文学评论》
娜塔莎之舞 豆瓣 Goodreads
Natasha's Dance: A Cultural History of Russia
9.4 (7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
曾小楚
/
郭丹杰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3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5)——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由张建华专文导读,精辟地点出了俄国文化中“文学中心主义”的特质及“娜塔莎之舞”代表的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以及作者费吉斯如何结合史学与文学呈现俄罗斯文化的复杂多变。
★《娜塔莎之舞》通过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探索俄罗斯文化深刻复杂的多重面向,展现上层阶级的欧洲文化与农民的俄罗斯文化之间的分歧和复杂互动,以及“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如何对19世纪以降的民族意识和文学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娜塔莎之舞》从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音乐,到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豪绚烂的作品中,描绘出浓厚的俄罗斯情感,展现“俄罗斯灵魂”的建构,以及在西化的冲击下,俄国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创伤。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每日电讯报》等媒体年度瞩目好书,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 库珀奖”决选名单。
【内容简介】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的建构与表现,揭示政治、国族认同、社会观念、风俗習惯、民间艺术、宗教等对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呈现出一幅充满戏剧性的细节、辉煌炫丽的文化长卷。
【名家推荐】
有关俄国的一切都需要是最优秀的,费吉斯写的俄国历史也一样,而他也再一次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书写流畅优美,充满令人拍案的智慧和生活气息。他对大量文献做了轻松、恢宏而广泛的研究,所涉范围从贵族的信件到斯大林的档案,分析简洁而充满才情。这一对俄国文化卓越、炫丽而高明的导览,生动有趣、故事性强,令人着迷。——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费吉斯对这一主题的写作与众不同。他取材广泛,语言生动、紧凑,充满戏剧性的细节,对私人生活的书写尤其别具一格。——约瑟夫·弗兰克,《伦敦图书评论》
内容详实,包含大量插图,阐释了作者对这个既野蛮又智慧,拥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文明的深刻洞见。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神秘与理性、“东方”与“欧洲”之间的俄罗斯。——丽莎•雅丁,《观察家新闻报》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同时又让读者几乎能切身闻到“俄国泥土的气息”,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被费吉斯教授完成了……他为我们讲述了俄国大地下的文化根源、它的荒谬和天才,它的人性与残酷。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成就。——乔弗里•古德曼,《论坛报》
奥兰多•费吉斯成功地描述了俄国文化的无比深厚和强大力量,概述了俄国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和事件。他以一种让读者更深刻理解俄国的方式来书写,这种方式比仅仅去叙述统治者如何专制、征服者如何残暴和战争如何残酷更高明。用俄国人自己的话谈“俄罗斯问题”,如何寻找亚洲之根,探求俄国农民之谜,如何养育出如此多的伟大作家、诗人、画家和作曲家,是其著作的过人之处。——谢尔盖•施梅曼,《纽约时报》
对俄国文化史的全面描写,主题广博,观点宏大。——安妮·阿普尔鲍姆,《标准晚报》年度图书
内容极为丰富,读来引人入胜……随处可见闪光的情节,以及犀利、动人,有时还带有几分诙谐的描写……是一部关于大国俄罗斯之性格的无可匹敌的洞见之作。——皮尔斯·布伦登,《老骨头》年度图书
绝妙地丰富……恢宏且深具说服力……一次愉悦无比的阅读体验。——安东尼·比弗,美国作家
奥兰多•费吉斯的故事……涉猎广泛并且讲的漂亮。带着他对生动散文的精妙目光,他描绘的世界变得栩栩如生。书中收录的彩色插图非常漂亮,而批判性的文献目录也是一个有用的补充,它收录了俄国文化史不同领域中许多新近出版的(英语)专著。……阅读这本书完全是一种享受,它也同样值得收藏。——卡洛琳•布鲁克,英国伦敦国王玛丽学院俄国史教授
激动人心……这部优秀的史学著作的题目取自《战争与和平》,贵族女主角娜塔莎·罗斯托娃下意识地跳起了农民的披肩舞……一本令人相见恨晚的书。——《星期日独立报》
★《娜塔莎之舞》通过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探索俄罗斯文化深刻复杂的多重面向,展现上层阶级的欧洲文化与农民的俄罗斯文化之间的分歧和复杂互动,以及“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如何对19世纪以降的民族意识和文学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娜塔莎之舞》从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音乐,到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豪绚烂的作品中,描绘出浓厚的俄罗斯情感,展现“俄罗斯灵魂”的建构,以及在西化的冲击下,俄国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创伤。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每日电讯报》等媒体年度瞩目好书,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 库珀奖”决选名单。
【内容简介】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的建构与表现,揭示政治、国族认同、社会观念、风俗習惯、民间艺术、宗教等对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呈现出一幅充满戏剧性的细节、辉煌炫丽的文化长卷。
【名家推荐】
有关俄国的一切都需要是最优秀的,费吉斯写的俄国历史也一样,而他也再一次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书写流畅优美,充满令人拍案的智慧和生活气息。他对大量文献做了轻松、恢宏而广泛的研究,所涉范围从贵族的信件到斯大林的档案,分析简洁而充满才情。这一对俄国文化卓越、炫丽而高明的导览,生动有趣、故事性强,令人着迷。——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费吉斯对这一主题的写作与众不同。他取材广泛,语言生动、紧凑,充满戏剧性的细节,对私人生活的书写尤其别具一格。——约瑟夫·弗兰克,《伦敦图书评论》
内容详实,包含大量插图,阐释了作者对这个既野蛮又智慧,拥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文明的深刻洞见。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神秘与理性、“东方”与“欧洲”之间的俄罗斯。——丽莎•雅丁,《观察家新闻报》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同时又让读者几乎能切身闻到“俄国泥土的气息”,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被费吉斯教授完成了……他为我们讲述了俄国大地下的文化根源、它的荒谬和天才,它的人性与残酷。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成就。——乔弗里•古德曼,《论坛报》
奥兰多•费吉斯成功地描述了俄国文化的无比深厚和强大力量,概述了俄国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和事件。他以一种让读者更深刻理解俄国的方式来书写,这种方式比仅仅去叙述统治者如何专制、征服者如何残暴和战争如何残酷更高明。用俄国人自己的话谈“俄罗斯问题”,如何寻找亚洲之根,探求俄国农民之谜,如何养育出如此多的伟大作家、诗人、画家和作曲家,是其著作的过人之处。——谢尔盖•施梅曼,《纽约时报》
对俄国文化史的全面描写,主题广博,观点宏大。——安妮·阿普尔鲍姆,《标准晚报》年度图书
内容极为丰富,读来引人入胜……随处可见闪光的情节,以及犀利、动人,有时还带有几分诙谐的描写……是一部关于大国俄罗斯之性格的无可匹敌的洞见之作。——皮尔斯·布伦登,《老骨头》年度图书
绝妙地丰富……恢宏且深具说服力……一次愉悦无比的阅读体验。——安东尼·比弗,美国作家
奥兰多•费吉斯的故事……涉猎广泛并且讲的漂亮。带着他对生动散文的精妙目光,他描绘的世界变得栩栩如生。书中收录的彩色插图非常漂亮,而批判性的文献目录也是一个有用的补充,它收录了俄国文化史不同领域中许多新近出版的(英语)专著。……阅读这本书完全是一种享受,它也同样值得收藏。——卡洛琳•布鲁克,英国伦敦国王玛丽学院俄国史教授
激动人心……这部优秀的史学著作的题目取自《战争与和平》,贵族女主角娜塔莎·罗斯托娃下意识地跳起了农民的披肩舞……一本令人相见恨晚的书。——《星期日独立报》
通往柏林之路(集合卷)(典藏版) 豆瓣
作者:
约翰·埃里克森
译者:
小小冰人
台海出版社
2016
- 8
苏德战争,是苏联人民的一段传奇,是苏联适应力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明,也是其付出牺牲和获得成就的一份记录,其中当然也包括共产党付出的努力,凭借这一切,这场有史以来最为艰巨的战争最终赢得了胜利。
1320天有效军事行动期间(约占整个战争时期的93%),红军在东线歼灭或打垮了506.5个德军师,倒霉的德国仆从国也在这场对苏战争中损失了100多个师。
《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和《通往柏林之路》是有史以来最完整、最权威的苏德战争著作,生动地描述了苏联红军在史诗般的战斗中将德寇逐出苏联国土的故事。书中对直至苏联红军对纳粹德国本土发起突击、最终攻克柏林的一系列极其艰巨的战役——其规模之大是西方世界难以想象的——和行动的描写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1320天有效军事行动期间(约占整个战争时期的93%),红军在东线歼灭或打垮了506.5个德军师,倒霉的德国仆从国也在这场对苏战争中损失了100多个师。
《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和《通往柏林之路》是有史以来最完整、最权威的苏德战争著作,生动地描述了苏联红军在史诗般的战斗中将德寇逐出苏联国土的故事。书中对直至苏联红军对纳粹德国本土发起突击、最终攻克柏林的一系列极其艰巨的战役——其规模之大是西方世界难以想象的——和行动的描写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 豆瓣
AUSCHWITZ A Doctor's Eyewitness Account
9.0 (23 个评分)
作者:
[匈]米克洛斯·尼斯利
译者:
刘建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9
1944年,纳粹德国占领匈牙利,米克洛斯·尼斯利一家被遣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尼斯利曾在德国学习医学,后来成为一名法医。在集中营的“筛选”中,尼斯利被迫担任“死亡天使”门格勒的医学助手,参与了臭名昭著的人体实验。像尼斯利这样被迫与纳粹合作的人被称为“特遣队员”。虽然他们暂时逃脱死神之手,但也只能苟活三四个月的时间。在“纳粹地狱”中,尼斯利见证了犹太人和其他无辜民众遭受迫害的过程,也纪述了受害者群体难以为外人道的心路历程。
作者米克洛斯·尼斯利既曾协助过杀人如麻的狂徒,又是那个悲剧时代的忠实记录者。透过他的眼睛,我们仿佛亲眼目睹那些特殊时刻;通过他的记录,我们得以重温一个帝国的缓慢瓦解。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凝视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自1946年首次出版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评论家和学者对本书进行了观点各异的阐释,而其中部分争议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普遍生存困境的再思考。这部纪述由此成为同类题材中最具争议性的作品。
作者米克洛斯·尼斯利既曾协助过杀人如麻的狂徒,又是那个悲剧时代的忠实记录者。透过他的眼睛,我们仿佛亲眼目睹那些特殊时刻;通过他的记录,我们得以重温一个帝国的缓慢瓦解。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凝视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自1946年首次出版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评论家和学者对本书进行了观点各异的阐释,而其中部分争议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普遍生存困境的再思考。这部纪述由此成为同类题材中最具争议性的作品。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 豆瓣 Goodreads
King Leopold's Ghost: A Story of Greed, Terror, and Heroism in Colonial Africa
8.6 (10 个评分)
作者:
亚当·霍赫希尔德
译者:
扈喜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
★★★《纽约时报》上榜图书
★★★ 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最终入围图书
【内容简介】
19世纪80年代,随着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夺取了刚果河周围的辽阔土地。他在刚果实行种族灭绝式的掠夺、压榨,最终让这一地区的人口下降了1000万。与此同时,他却将自己塑造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霍赫希尔德写作此书时使用了大量原始资料,向人们娓娓讲述 了利奥波德二世利欲熏心、骇人听闻的罪行。该书还用感人至深的笔触刻画了那些奋起反抗利奥波德的探险家、蒸汽船船长和军人等,虽然书中出现的非洲人自己的声音很少,但是正如作者所说,“他们的活动与声音,尽管被其征服者的记录所过滤,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听到。”
【本书获誉】
“霍赫希尔德这部巨著有力地展示了,刚果的巨大丑闻预示了我们的这个时代……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
——尼尔•阿舍森,《洛杉矶时报书评》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很多层次上都达到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水准。第一次阅读时,它像当年《黑暗的心》那样让我震撼——而且原因也是一样的:揭露了刚果背后的那段恐怖历史。
——保罗•泰鲁
用娓娓道来般的小说语言讲述了一段历史,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了利奥波德国王及其爪牙耸人听闻的累累罪行。
——米基科•卡库塔尼,《纽约时报》
令人爱不释手的一本书:性格鲜明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紧张激烈的冒险、掩人耳目的阴谋、无所畏惧的真相揭露、波澜壮阔的正义热潮……一部历史作品,读起来如同小说般扣人心弦。
——默尔•鲁宾
基于深入的调查和严谨的行文,《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做到了一部好的历史作品可以做的一切 —— 扩展人类的历史。
——弗里茨•拉纳姆,《休斯敦纪事报》
用引人入胜的笔触介绍了那位古怪、贪婪、残忍的君主,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怎样建立比属刚果……一本让人掩卷难忘的书。
—— K.安东尼•阿皮亚,《纽约书评》
引人入胜,也让人觉得恐怖……这本书以介绍罪恶开篇,以颂扬良知收尾。
——菲利普•肯尼卡特,《圣路易斯邮报》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拥有引人注目的出场人物——英雄、坏蛋、小配角,他们一个个都不同凡响,神经质和野心的纠缠让作品妙趣横生,每个人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 罗南•贝内特,《观察家》
★★★ 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最终入围图书
【内容简介】
19世纪80年代,随着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夺取了刚果河周围的辽阔土地。他在刚果实行种族灭绝式的掠夺、压榨,最终让这一地区的人口下降了1000万。与此同时,他却将自己塑造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霍赫希尔德写作此书时使用了大量原始资料,向人们娓娓讲述 了利奥波德二世利欲熏心、骇人听闻的罪行。该书还用感人至深的笔触刻画了那些奋起反抗利奥波德的探险家、蒸汽船船长和军人等,虽然书中出现的非洲人自己的声音很少,但是正如作者所说,“他们的活动与声音,尽管被其征服者的记录所过滤,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听到。”
【本书获誉】
“霍赫希尔德这部巨著有力地展示了,刚果的巨大丑闻预示了我们的这个时代……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
——尼尔•阿舍森,《洛杉矶时报书评》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很多层次上都达到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水准。第一次阅读时,它像当年《黑暗的心》那样让我震撼——而且原因也是一样的:揭露了刚果背后的那段恐怖历史。
——保罗•泰鲁
用娓娓道来般的小说语言讲述了一段历史,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了利奥波德国王及其爪牙耸人听闻的累累罪行。
——米基科•卡库塔尼,《纽约时报》
令人爱不释手的一本书:性格鲜明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紧张激烈的冒险、掩人耳目的阴谋、无所畏惧的真相揭露、波澜壮阔的正义热潮……一部历史作品,读起来如同小说般扣人心弦。
——默尔•鲁宾
基于深入的调查和严谨的行文,《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做到了一部好的历史作品可以做的一切 —— 扩展人类的历史。
——弗里茨•拉纳姆,《休斯敦纪事报》
用引人入胜的笔触介绍了那位古怪、贪婪、残忍的君主,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怎样建立比属刚果……一本让人掩卷难忘的书。
—— K.安东尼•阿皮亚,《纽约书评》
引人入胜,也让人觉得恐怖……这本书以介绍罪恶开篇,以颂扬良知收尾。
——菲利普•肯尼卡特,《圣路易斯邮报》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拥有引人注目的出场人物——英雄、坏蛋、小配角,他们一个个都不同凡响,神经质和野心的纠缠让作品妙趣横生,每个人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 罗南•贝内特,《观察家》
战败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Vanquished:Why the First World War Failed to End,1917-1923
8.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罗伯特·格瓦特
译者:
朱任东
译林出版社
2017
- 10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来说,1918年11月11日即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对于战败国来说,它却是一场巨大暴力灾难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性并不只是西线残酷的战斗,而是其所导致的毁灭性后果,即在战后爆发冲突的地区,人们被革命、大屠杀、种族清洗和不断升级的军事冲突彻底野蛮化了。1917年至1923年间,遍布中欧、东欧和东南欧的暴力冲突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而正是在这样的战争废墟上,极端意识形态开始形成,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分别在意大利和德国取得胜利,并由此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虽已过去百年,但其直接后果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困扰着世界。
《战败者》是一部极具创见性和扣人心弦的历史著作,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作者在二者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作者通过多个语种的丰富史料,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及欧洲多个国家的暴力冲突的完整图景。作者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和平条约的签署,并未解决困扰欧洲诸多国家的民族和边界问题,战败国国内及国家间持续数年的暴力冲突,为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等极端意识形态在欧洲的孕育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并最终引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完整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历史,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动荡的历史,更有利于加深对当下中东乱局的认知。
《战败者》是一部极具创见性和扣人心弦的历史著作,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作者在二者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作者通过多个语种的丰富史料,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及欧洲多个国家的暴力冲突的完整图景。作者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和平条约的签署,并未解决困扰欧洲诸多国家的民族和边界问题,战败国国内及国家间持续数年的暴力冲突,为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等极端意识形态在欧洲的孕育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并最终引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完整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历史,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动荡的历史,更有利于加深对当下中东乱局的认知。
巴黎烧了吗? 豆瓣
Is Paris Burning?
8.6 (47 个评分)
作者:
[美] 拉莱·科林斯
/
[法] 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译者:
董乐山
译林出版社
2013
- 3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本书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
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 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 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霸王别姬 (1993) 女巫鎮WitchTown IMDb TMDB 豆瓣
霸王别姬
9.6 (2588 个评分)
导演:
陈凯歌
演员:
张国荣
/
张丰毅
…
其它标题:
再见,我的妾
/
Farewell My Concubine
…
段小楼(张丰毅 饰)与程蝶衣(张国荣 饰)是打小儿一起长大的师兄弟,两人一个演净,一个饰旦,配合天衣无缝,一出《霸王别姬》更是誉满京城。为此,两人约定合演一辈子《霸王别姬》。但两人对戏剧与人生关系的理解有着本质的不同,段小楼深知戏非人生,程蝶衣则是人戏不分。
段小楼在认为该成家立业之时迎娶了名妓菊仙(巩俐 饰),程蝶衣认定菊仙是勾引了段小楼,使段小楼做了叛徒。自此,三人围绕一出《霸王别姬》生出的爱恨情仇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不断升级,终酿成悲剧。
段小楼在认为该成家立业之时迎娶了名妓菊仙(巩俐 饰),程蝶衣认定菊仙是勾引了段小楼,使段小楼做了叛徒。自此,三人围绕一出《霸王别姬》生出的爱恨情仇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不断升级,终酿成悲剧。
战争的余烬 豆瓣
Embers of War: The Fall of an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Vietnam
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
译者:
詹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0
一场横跨20世纪中叶、驱动国际事务中各股政治力量的传奇战争
深入讲述法兰西殖民帝国如何衰落,而几任美国领导人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发起一场成熟战争之路的非凡著作
2013年历史类普利策奖得主
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弗朗西斯•帕克曼奖、美国图书馆巴黎图书奖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亚瑟•罗斯图书奖
入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坎迪尔历史文学奖决选名单
《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环球邮报》年度好书
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历史著作之一
本书获誉
对于法国殖民秩序摇摇欲坠、一连串美国领导人一步步探向全面战争的道路,这本历史著作做出了平衡而深入的研究。
——2013年普利策奖评语
这本有关当代史的伟大著作融合了强有力的叙事推力、深厚的学术权威和淡定的阐述自信。
——2013年弗朗西斯•帕克曼奖评语
在《战争的余烬》中,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讲述了越南在20世纪的悲剧,从1919年巴黎和会遭到漠视,到1945年被法国重新占领,再到20世纪60年代不可避免地成为冷战祭坛上的牺牲品。这则史诗般的传奇论及的是错失的机会、自我中心与无谓的消耗,它指出的是愚蠢而非邪恶在人类历史事件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战争的余烬》深入详尽、笔法老辣,充满戏剧张力,是个强有力的警世故事。
——入围2013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Lionel Gelber Prize)决选名单,评审团评语
出类拔萃……极具洞察力……《战争的余烬》是令人惊叹的跨国研究结晶,写作清晰而又全面。全书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分析视角……一部杰作。
——《华盛顿邮报》,戈登•戈德斯坦(Gordon Goldstein)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的精彩著作《选择战争》(Choosing War,1999)记录了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对越战争如何逐步升级。而《战争的余烬》是一本更加令人钦佩的作品,它讲述的是法国在越南的冲突以及美越战争的开始……这是对该时期刻画得最翔实的历史作品。……他有力地描绘了这场可怕而又徒劳的法国战争,美国人从中并未吸取多少教训,而是一点点滑向在越南的战争深渊。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艾伦•布林克利(Alan Brinkley)
对(越南)1940~1960年这个关键的形成阶段的盖棺论定之作……清晰而生动……随着美国在越南干涉日甚,在越南战争问题上极受推崇的学者兼记者伯纳德•福尔写道,美国人“做着跟法国人不同的梦,走的却是同样的道路”。弗里德里克•罗格瓦尔有力地解释了这句话的来由。
——《旧金山纪事报》,加里•R.赫斯(Gary R.Hess)
关于法越战争、美国卷入以及美国主导的这场战争的起源,《战争的余烬》是目前最翔实的专著……本书令人信服地讲述了两场越南战争中极度不道德的故事,比此前其他所有书都更为全面。由于其他很多同主题书籍(其中有些成书于50多年前)已经十分出色,这本书堪称成就斐然。
——《纽约书评》,梅兆赞(Jonathan Mirsky)
引人入胜的皇皇巨著……罗格瓦尔的写作带着雄心勃勃的视野和挖掘适当细节的直觉……如果说罗格瓦尔早期的作品是在一众著作中有其自身地位的话,《战争的余烬》一书就堪称一览众山小……如果当年能强制肯尼迪和他的政策制定者们阅读此书,将会发生什么?
——《国家利益杂志》
全面、清晰地回顾40年的历史,美国在东南亚的冒险最终不可避免……罗格瓦尔的语句洗练、逻辑紧凑、口吻严厉、视野深远,同时又不乏同理心。
——《越南杂志》
我们是那么轻易地忘记了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事件不断累积,每天有新的战役打响,随时需要做出新的决定——很快,一切都开始加速发展。康奈尔大学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从边缘后退了一步:不同于大多数越战研究将核心放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上的做法,他一直回溯到二战,为美国如何设想自身加入越战提供了一幅新颖的画卷……《战争的余烬》为大量越战论著中只用几句或几段匆匆带过的论述骨架增添了丰富的血肉……非常惊人。
——《越战老兵杂志》
笔法精妙,对我们在越南的悲惨经历做出了全新诠释,有理有据。
——《书单》
罗格瓦尔巧妙地呈现了这场战争的根源,那就是美国对法国的殖民经历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出版人周刊》(星级书评)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搜集了大量美国、法国和越南的文献资料,精彩地讲述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九年战争,以及在此期间美国的议员们何以放任这个国家一点点地深陷泥潭。
——《闪亮的谎言》(A Bright Shining Lie)作者、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尼尔•希恩(Neil Sheehan)
深入讲述法兰西殖民帝国如何衰落,而几任美国领导人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发起一场成熟战争之路的非凡著作
2013年历史类普利策奖得主
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弗朗西斯•帕克曼奖、美国图书馆巴黎图书奖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亚瑟•罗斯图书奖
入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坎迪尔历史文学奖决选名单
《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环球邮报》年度好书
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历史著作之一
本书获誉
对于法国殖民秩序摇摇欲坠、一连串美国领导人一步步探向全面战争的道路,这本历史著作做出了平衡而深入的研究。
——2013年普利策奖评语
这本有关当代史的伟大著作融合了强有力的叙事推力、深厚的学术权威和淡定的阐述自信。
——2013年弗朗西斯•帕克曼奖评语
在《战争的余烬》中,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讲述了越南在20世纪的悲剧,从1919年巴黎和会遭到漠视,到1945年被法国重新占领,再到20世纪60年代不可避免地成为冷战祭坛上的牺牲品。这则史诗般的传奇论及的是错失的机会、自我中心与无谓的消耗,它指出的是愚蠢而非邪恶在人类历史事件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战争的余烬》深入详尽、笔法老辣,充满戏剧张力,是个强有力的警世故事。
——入围2013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Lionel Gelber Prize)决选名单,评审团评语
出类拔萃……极具洞察力……《战争的余烬》是令人惊叹的跨国研究结晶,写作清晰而又全面。全书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分析视角……一部杰作。
——《华盛顿邮报》,戈登•戈德斯坦(Gordon Goldstein)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的精彩著作《选择战争》(Choosing War,1999)记录了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对越战争如何逐步升级。而《战争的余烬》是一本更加令人钦佩的作品,它讲述的是法国在越南的冲突以及美越战争的开始……这是对该时期刻画得最翔实的历史作品。……他有力地描绘了这场可怕而又徒劳的法国战争,美国人从中并未吸取多少教训,而是一点点滑向在越南的战争深渊。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艾伦•布林克利(Alan Brinkley)
对(越南)1940~1960年这个关键的形成阶段的盖棺论定之作……清晰而生动……随着美国在越南干涉日甚,在越南战争问题上极受推崇的学者兼记者伯纳德•福尔写道,美国人“做着跟法国人不同的梦,走的却是同样的道路”。弗里德里克•罗格瓦尔有力地解释了这句话的来由。
——《旧金山纪事报》,加里•R.赫斯(Gary R.Hess)
关于法越战争、美国卷入以及美国主导的这场战争的起源,《战争的余烬》是目前最翔实的专著……本书令人信服地讲述了两场越南战争中极度不道德的故事,比此前其他所有书都更为全面。由于其他很多同主题书籍(其中有些成书于50多年前)已经十分出色,这本书堪称成就斐然。
——《纽约书评》,梅兆赞(Jonathan Mirsky)
引人入胜的皇皇巨著……罗格瓦尔的写作带着雄心勃勃的视野和挖掘适当细节的直觉……如果说罗格瓦尔早期的作品是在一众著作中有其自身地位的话,《战争的余烬》一书就堪称一览众山小……如果当年能强制肯尼迪和他的政策制定者们阅读此书,将会发生什么?
——《国家利益杂志》
全面、清晰地回顾40年的历史,美国在东南亚的冒险最终不可避免……罗格瓦尔的语句洗练、逻辑紧凑、口吻严厉、视野深远,同时又不乏同理心。
——《越南杂志》
我们是那么轻易地忘记了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事件不断累积,每天有新的战役打响,随时需要做出新的决定——很快,一切都开始加速发展。康奈尔大学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从边缘后退了一步:不同于大多数越战研究将核心放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上的做法,他一直回溯到二战,为美国如何设想自身加入越战提供了一幅新颖的画卷……《战争的余烬》为大量越战论著中只用几句或几段匆匆带过的论述骨架增添了丰富的血肉……非常惊人。
——《越战老兵杂志》
笔法精妙,对我们在越南的悲惨经历做出了全新诠释,有理有据。
——《书单》
罗格瓦尔巧妙地呈现了这场战争的根源,那就是美国对法国的殖民经历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出版人周刊》(星级书评)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搜集了大量美国、法国和越南的文献资料,精彩地讲述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九年战争,以及在此期间美国的议员们何以放任这个国家一点点地深陷泥潭。
——《闪亮的谎言》(A Bright Shining Lie)作者、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尼尔•希恩(Neil Sheehan)
邻人 豆瓣
Neighbor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in Jedwabne, Poland
8.5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杨·T.格罗斯
译者:
张祝馨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9
◆最具勇气的大屠杀写作经典,揭露一段尘封60年的惊人往事,颠覆主流“二战”史观念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如侦探小说般丝丝入扣的历史著作
◆乔治·斯坦纳、托尼·朱特、波兰前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一致推荐
···
【内容简介】
1941年的一个夏日,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的一半人谋杀了另一半人:所有的犹太男人、女人和儿童,共计1600人,仅7人幸存。镇上的犹太人被棍打、溺毙、烧死,这一系列恶行并非出自抽象的“纳粹”,而是拥有真实面孔和姓名的人们,这些犹太人所熟识的人:他们过去的校友、向他们买牛奶的人、与他们在街上闲聊的人——他们的邻人。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犹如一本侦探小说,7月那一天发生的事被一步步复原和重构。格罗斯在本书中以“二战”期间的波兰—犹太关系为讨论核心,揭开了人类现代史上公认的受害者波兰人在极端环境下残暴的一面,也引导我们思考普遍潜伏的危险:人类的兽性在何种情况会被激发?为何会有民族之间的仇恨?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失败和黑暗的历史?
本书为我们反思历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立场,它是几十年来关于波兰—犹太关系最重要的研究,亦是大屠杀写作的经典。
···
【媒体及学者推荐】
对战争引发的人类兽性的重要论述。
——《纽约时报书评》
·
就像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永远不会终止……仇恨就这样在人类本性中渐渐根深蒂固,随时可能再次爆发。《邻人》就是给我们的预警。
——《洛杉矶时报》
·
《邻人》是一本真正具有先锋性的著作,是大师级历史学家的杰作。杨·格罗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震人心魄的悲剧故事,他讲故事的技巧、对叙事的把握都炉火纯青。本书已经在波兰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反响,它凭借一己之力,强行撬开了波兰现代史上紧闭的、沉痛的一章。但《邻人》并不仅仅是关于波兰的,它对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种族问题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反思。没有哪个经历过或研究过20世纪的人,能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托尼·朱特,著名历史学家
·
这本小书揭露了一个被尘封了60年的惊人故事,也在波兰开启了一轮新的自我反省。但本书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通人”为何会突然心甘情愿地变成“刽子手”?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能从“民族性”的历史中学到什么?让当代人为前几代人犯下的过错承担一定责任,还是抱着“父债子还”的观念让子女因其父辈的罪过遭到报应,这两者之间的界线我们应如何画定?对于这些问题,杨·格罗斯没有轻率地做出回答,但他所讲述的故事让我们以新的视角、新的立场来思考它们。
——戴维·恩格尔,纽约大学历史系希伯来与犹太研究教授
·
不论是从宽泛的“二战”时期犹太大屠杀问题来看,还是从波兰社会对大屠杀之反应这个更为具体的问题来看,《邻人》都无疑是这十年来我所读过的最重要的书之一。本书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以炉火纯青的叙事展现出来。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仍对其中描写的事件震惊不已,同时又对作者在处理这个沉痛、艰难、复杂的主题时所展露出的智慧与技巧感到由衷敬佩。
——安东尼·波隆斯基,波兰犹太史学者、布兰戴斯大学犹太学教授
···
【编辑推荐】
◆《邻人》是波兰裔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杨·T. 格罗斯的代表作,一经出版就在波兰和英语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
◆本书已在德、意、荷、西、法等多国出版,曾入选美国国家书评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最终决选书单。
◆本书颠覆了长久以来的主流史学观点,质疑“二战”期间波兰人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二战”史上的“弱者”波兰人,也自发性地参与了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其残忍程度,有时更甚于纳粹。
◆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研究著作的写法,本书更像是一起残忍谋杀案的调查报告,一本追究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的侦探小说,叙述的故事性和画面感极强,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接近真相。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如侦探小说般丝丝入扣的历史著作
◆乔治·斯坦纳、托尼·朱特、波兰前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一致推荐
···
【内容简介】
1941年的一个夏日,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的一半人谋杀了另一半人:所有的犹太男人、女人和儿童,共计1600人,仅7人幸存。镇上的犹太人被棍打、溺毙、烧死,这一系列恶行并非出自抽象的“纳粹”,而是拥有真实面孔和姓名的人们,这些犹太人所熟识的人:他们过去的校友、向他们买牛奶的人、与他们在街上闲聊的人——他们的邻人。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犹如一本侦探小说,7月那一天发生的事被一步步复原和重构。格罗斯在本书中以“二战”期间的波兰—犹太关系为讨论核心,揭开了人类现代史上公认的受害者波兰人在极端环境下残暴的一面,也引导我们思考普遍潜伏的危险:人类的兽性在何种情况会被激发?为何会有民族之间的仇恨?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失败和黑暗的历史?
本书为我们反思历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立场,它是几十年来关于波兰—犹太关系最重要的研究,亦是大屠杀写作的经典。
···
【媒体及学者推荐】
对战争引发的人类兽性的重要论述。
——《纽约时报书评》
·
就像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永远不会终止……仇恨就这样在人类本性中渐渐根深蒂固,随时可能再次爆发。《邻人》就是给我们的预警。
——《洛杉矶时报》
·
《邻人》是一本真正具有先锋性的著作,是大师级历史学家的杰作。杨·格罗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震人心魄的悲剧故事,他讲故事的技巧、对叙事的把握都炉火纯青。本书已经在波兰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反响,它凭借一己之力,强行撬开了波兰现代史上紧闭的、沉痛的一章。但《邻人》并不仅仅是关于波兰的,它对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种族问题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反思。没有哪个经历过或研究过20世纪的人,能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托尼·朱特,著名历史学家
·
这本小书揭露了一个被尘封了60年的惊人故事,也在波兰开启了一轮新的自我反省。但本书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通人”为何会突然心甘情愿地变成“刽子手”?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能从“民族性”的历史中学到什么?让当代人为前几代人犯下的过错承担一定责任,还是抱着“父债子还”的观念让子女因其父辈的罪过遭到报应,这两者之间的界线我们应如何画定?对于这些问题,杨·格罗斯没有轻率地做出回答,但他所讲述的故事让我们以新的视角、新的立场来思考它们。
——戴维·恩格尔,纽约大学历史系希伯来与犹太研究教授
·
不论是从宽泛的“二战”时期犹太大屠杀问题来看,还是从波兰社会对大屠杀之反应这个更为具体的问题来看,《邻人》都无疑是这十年来我所读过的最重要的书之一。本书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以炉火纯青的叙事展现出来。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仍对其中描写的事件震惊不已,同时又对作者在处理这个沉痛、艰难、复杂的主题时所展露出的智慧与技巧感到由衷敬佩。
——安东尼·波隆斯基,波兰犹太史学者、布兰戴斯大学犹太学教授
···
【编辑推荐】
◆《邻人》是波兰裔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杨·T. 格罗斯的代表作,一经出版就在波兰和英语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
◆本书已在德、意、荷、西、法等多国出版,曾入选美国国家书评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最终决选书单。
◆本书颠覆了长久以来的主流史学观点,质疑“二战”期间波兰人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二战”史上的“弱者”波兰人,也自发性地参与了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其残忍程度,有时更甚于纳粹。
◆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研究著作的写法,本书更像是一起残忍谋杀案的调查报告,一本追究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的侦探小说,叙述的故事性和画面感极强,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接近真相。
命运攸关的抉择 豆瓣 Goodreads
Fateful Choices: Ten Decis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1940—1941
9.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伊恩·克肖
译者:
顾剑
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7
六个国家,重现纷乱时局的沙盘推演
十个决策,锁定二战终局的隐形硝烟
………………
※媒体推荐※
一个壮举。
——《爱尔兰时报》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充满学术洞察力的分析……它的几乎每一页都闪耀着光辉。
——《观察家报》
一次精彩的历史重建。
——《标准晚报》
这本书充满智慧 、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仿佛这段关键的历史重现在我们眼前。
——《星期日先驱报》
对那些渴望了解高层政治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人来说,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星期日邮报》
………………
※名人推荐※
极其有力的论证……这本书非常重要……它真正改变了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
——安德鲁·罗伯茨
这一引人入胜、论证严谨的杰作加深了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解。
——艾伦·马西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令人信服地再探讨……克肖此书保持了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密的论证过程与可靠的判断力,与他对希特勒生平的研究一样成功。
——理查德·奥弗里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政治决策清晰明了且无懈可击的阐述。
——马克斯·黑斯廷斯
我们非常幸运,有伊恩·克肖先生用他丰富的知识与清晰的思路为我们剖析了这些决策……一本充满智慧的著作。
——安东尼·比弗
………………
※内容简介※
作者伊恩·克肖用十个章节的篇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从英国决定坚持抗击德国,到德国决定在珍珠港事件后向美国宣战,再到希特勒决定消灭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这些决策把欧亚大陆上的两场互相分隔的战争,转变成一场真正全球化的冲突。尽管在1941年底,战争仍有三年多的进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在此时就已经注定了。
任何决策的制定都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政治体制、决策机制、意识形态、决策者所能掌握的情报信息、国内舆论、国际环境、决策者的理智与情感……这些无一不影响着“二战”中这些决策的形成过程。作者充分分析了这些因素在这十个决策中的作用与影响,试图为读者还原当时战场之外看不见的硝烟。但历史的发展并不具有必然性。作者还专门分析了被决策者们抛弃的其他替代方案,并合理推测了选择这些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对这些替代方案被放弃过程的分析更是凸显了决策者做出这些命运攸关的抉择背后的逻辑。
十个决策,锁定二战终局的隐形硝烟
………………
※媒体推荐※
一个壮举。
——《爱尔兰时报》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充满学术洞察力的分析……它的几乎每一页都闪耀着光辉。
——《观察家报》
一次精彩的历史重建。
——《标准晚报》
这本书充满智慧 、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仿佛这段关键的历史重现在我们眼前。
——《星期日先驱报》
对那些渴望了解高层政治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人来说,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星期日邮报》
………………
※名人推荐※
极其有力的论证……这本书非常重要……它真正改变了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
——安德鲁·罗伯茨
这一引人入胜、论证严谨的杰作加深了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解。
——艾伦·马西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令人信服地再探讨……克肖此书保持了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密的论证过程与可靠的判断力,与他对希特勒生平的研究一样成功。
——理查德·奥弗里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政治决策清晰明了且无懈可击的阐述。
——马克斯·黑斯廷斯
我们非常幸运,有伊恩·克肖先生用他丰富的知识与清晰的思路为我们剖析了这些决策……一本充满智慧的著作。
——安东尼·比弗
………………
※内容简介※
作者伊恩·克肖用十个章节的篇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从英国决定坚持抗击德国,到德国决定在珍珠港事件后向美国宣战,再到希特勒决定消灭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这些决策把欧亚大陆上的两场互相分隔的战争,转变成一场真正全球化的冲突。尽管在1941年底,战争仍有三年多的进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在此时就已经注定了。
任何决策的制定都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政治体制、决策机制、意识形态、决策者所能掌握的情报信息、国内舆论、国际环境、决策者的理智与情感……这些无一不影响着“二战”中这些决策的形成过程。作者充分分析了这些因素在这十个决策中的作用与影响,试图为读者还原当时战场之外看不见的硝烟。但历史的发展并不具有必然性。作者还专门分析了被决策者们抛弃的其他替代方案,并合理推测了选择这些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对这些替代方案被放弃过程的分析更是凸显了决策者做出这些命运攸关的抉择背后的逻辑。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 豆瓣 Goodreads
China 1945
8.4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
译者:
季大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3
其它标题:
中国1945
194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之年,也是中国国内政治形势风云变幻的一年。对日作战的胜利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最终的和平,内战的阴影开始在中国上空笼罩,原本就复杂的国共两党关系更因美国和苏联的介入而增加了更多变数。《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作者理查德·伯恩斯坦用引人入胜的笔调描述了这个美国与中国关系的转折之年,他认为,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也永远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走向。
在《中国1945》一书中,作者从1944年年底至1945年年初的畹町战役写起,然后回顾了中国在二战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接着对二战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变化、中国通们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建议及争论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考察,讲述了有关1945年所发生的急剧变化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精辟地分析了其中纷繁杂乱的构成要素,如美国外交官、军事领导人和舆论制造者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为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各种力量之间的交锋,等等。作者,在1945年所发生的事情,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也永远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走向。
作者在书中挑战了我们熟悉的现代中美关系起源的看法。他认为,以下两种观点,即与共产党人合作能避免中国一边倒向苏联,或者给予蒋介石政府更多支持能够避免其垮台并能建立一个亲美国的中国政府,进而可以避免之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发生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决定中国未来结局的绝不是美国政策,而是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自身的力量,并且,拥有巨大但并非无限的实力的美国,从来就没有对中国实施决定性的控制。
在《中国1945》一书中,作者从1944年年底至1945年年初的畹町战役写起,然后回顾了中国在二战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接着对二战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变化、中国通们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建议及争论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考察,讲述了有关1945年所发生的急剧变化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精辟地分析了其中纷繁杂乱的构成要素,如美国外交官、军事领导人和舆论制造者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为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各种力量之间的交锋,等等。作者,在1945年所发生的事情,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也永远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走向。
作者在书中挑战了我们熟悉的现代中美关系起源的看法。他认为,以下两种观点,即与共产党人合作能避免中国一边倒向苏联,或者给予蒋介石政府更多支持能够避免其垮台并能建立一个亲美国的中国政府,进而可以避免之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发生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决定中国未来结局的绝不是美国政策,而是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自身的力量,并且,拥有巨大但并非无限的实力的美国,从来就没有对中国实施决定性的控制。
未来简史 豆瓣
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7.9 (192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2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zui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 “神人”。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zui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 “神人”。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豆瓣 Goodread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
8.9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
译者:
林盛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6
【BBC纪录片】地图:权力 掠夺和占有
地图专家、《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作者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教授向我们揭示地图的奥秘——地图是如何制成的?制图方法如何发展?地图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地图不仅仅是帮助我们从甲地到乙地的工具,更是伟大历史时刻的缩影,是政治权力的强大手段。地图可以给人们美好的愿景,却又可以是极具毁灭性的政治势力的工具,能引起偏见,使世界扭曲变形。
第一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
第二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2
第三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3
---------------------------------------------------
※编辑推荐※
★ 本书版权已售出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11个国家及地区,风靡全球。
★ 全书图文并茂,收录近100幅珍贵地图及50余幅精美历史图片,半数以上为彩色。
★ 通过十二幅地图切入描述十二个世界历史的关键节点,剖析世界历史与人类精神的进程。
★ 完全颠覆你观看地图的视角,带你进入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相关推荐※
一本有关制图艺术的历史书,迷人、全面、新颖。在地图中追踪人类思想的模式,这是一个绝妙的想法。
——汤姆·霍兰德,《卫报》
正如这本插图精美的书所指明的,从古代时期起,地图就承载了大量的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让人无法自拔。
——辛克莱·麦凯,《每日电讯报》
布罗顿捕捉地图的社会、政治、宗教背景的视角非常敏锐,揭示了地图为何、为谁而作,隐藏着何种目的。
——罗伯特·梅休,《今日历史》
通过地图讲述世界历史——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人想出这个妙招?布罗顿这本书不仅博学,而且扣人心弦。
——《法兰克福汇报》
※内容简介※
这不仅是一部通过十二幅地图讲述世界历史的著作,更可以从中看到地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流变。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地图专家、《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作者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教授向我们揭示地图的奥秘——地图是如何制成的?制图方法如何发展?地图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地图不仅仅是帮助我们从甲地到乙地的工具,更是伟大历史时刻的缩影,是政治权力的强大手段。地图可以给人们美好的愿景,却又可以是极具毁灭性的政治势力的工具,能引起偏见,使世界扭曲变形。
第一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
第二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2
第三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3
---------------------------------------------------
※编辑推荐※
★ 本书版权已售出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11个国家及地区,风靡全球。
★ 全书图文并茂,收录近100幅珍贵地图及50余幅精美历史图片,半数以上为彩色。
★ 通过十二幅地图切入描述十二个世界历史的关键节点,剖析世界历史与人类精神的进程。
★ 完全颠覆你观看地图的视角,带你进入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相关推荐※
一本有关制图艺术的历史书,迷人、全面、新颖。在地图中追踪人类思想的模式,这是一个绝妙的想法。
——汤姆·霍兰德,《卫报》
正如这本插图精美的书所指明的,从古代时期起,地图就承载了大量的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让人无法自拔。
——辛克莱·麦凯,《每日电讯报》
布罗顿捕捉地图的社会、政治、宗教背景的视角非常敏锐,揭示了地图为何、为谁而作,隐藏着何种目的。
——罗伯特·梅休,《今日历史》
通过地图讲述世界历史——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人想出这个妙招?布罗顿这本书不仅博学,而且扣人心弦。
——《法兰克福汇报》
※内容简介※
这不仅是一部通过十二幅地图讲述世界历史的著作,更可以从中看到地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流变。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第三帝国图文史 豆瓣
THE THIRD REICH: A CHRONICLE
作者:
[英国] 理查德·奥弗里
译者:
朱鸿飞
金城出版社
2013
- 2
第三帝国亦称纳粹德国,即1933年至1945年间由阿道夫·希特勒控制下的德国。第三帝国的历史,是一部领土侵略、全面战争和大屠杀的历史;而它最后的结局,是德国的全面战败和几千万欧洲生命的湮灭。本书通过简洁有力的叙述,辅以大量绝密的历史图片(180多幅彩色和黑白图片),珍贵的私人日记、权威的官方档案等资料,详尽记录每个时间段里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1938年11月9日屠杀犹太人的“水晶之夜”、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等。它把第三帝国的发展历程,战争、征服、大屠杀的血腥现实等,完整地展现出来,给读者带来了一次极其震撼的阅读体验。它被评为“一部关于二战史的完美作品”,是了解第三帝国不可多得的实用工具书,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 豆瓣
The War of the World
作者:
[英国] 尼尔·弗格森
译者:
喻春兰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
- 8
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明星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代表作!
最权威经典的20世纪全景世界战争史,透析当今国际政治与地区冲突的历史教科书!
在这部著作中,弗格森对20世纪前半段历史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
正如作者所说:“1900年以后的100年,毫无疑问是近现代史上最为血腥的世纪。”为什么20世纪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世纪,发生极其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严酷的冷战和无数次地区性冲突,致使几千万军人和无数平民丧生?为什么有西方大国在战场上完全背弃人道主义的“战争公约”,变成了肆意践踏人的生命与尊严、甚至嗜血如命的战争机器,进而导演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弗格森超越传统的军事分析范畴,从民族冲突、经济波动和帝国衰落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做出了振聋发聩和令人深思的回答。他的分析,对认清当今国际政治与地区冲突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权威经典的20世纪全景世界战争史,透析当今国际政治与地区冲突的历史教科书!
在这部著作中,弗格森对20世纪前半段历史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
正如作者所说:“1900年以后的100年,毫无疑问是近现代史上最为血腥的世纪。”为什么20世纪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世纪,发生极其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严酷的冷战和无数次地区性冲突,致使几千万军人和无数平民丧生?为什么有西方大国在战场上完全背弃人道主义的“战争公约”,变成了肆意践踏人的生命与尊严、甚至嗜血如命的战争机器,进而导演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弗格森超越传统的军事分析范畴,从民族冲突、经济波动和帝国衰落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做出了振聋发聩和令人深思的回答。他的分析,对认清当今国际政治与地区冲突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