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活着回家 豆瓣
作者: [美]列斯特·坦尼 译者: 范国平 重庆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是列斯特·坦尼博士花费50年时间查阅大量档案,向亲友和战友征集资料,结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在战俘营中偷偷写下的日记写成的有关巴丹死亡行军的珍贵回忆录。巴丹死亡行军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确认的、与南京大屠杀并列的日军战争暴行。
二战期间,守卫巴丹的美菲联军在弹尽粮绝之后被迫投降。日军强迫这些精疲力竭的战俘长途行军。路况糟糕,身体疲乏,缺少食物和饮水,日军随意呵斥、抽打、屠杀战俘,惨无人道。
在被送到日本福冈县大牟田17号战俘营后,坦尼和同伴被迫深入地下采煤。他冒着生命危险,利用日语能力和交际手腕,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交易网络,与日本看守和矿工做生意。地下市场的主要流通货币是香烟,价值最高的交换物是米饭,战俘们的牙膏和鞋子很受日本人的欢迎。坦尼细腻的笔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焦点不太准 豆瓣
作者: (匈) 罗伯特·卡帕 译者: 张炽恒 2015 - 7
《焦点不太准》由《焦点不太准》《卡帕之路》两部分组成。
《焦点不太准》是卡帕的二战回忆录,再现了他随盟军出生入死,转战大西洋、北非、欧洲的历程。文字幽默、痛快。收入卡帕二战中所拍照片百余幅。
《卡帕之路》记录了卡帕四海为家的一生。精选了他在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等各个时期的摄影作品百余幅。
《焦点不太准》写就于一九四七年。卡帕大概得了些『老爸』海明威的真传,有很强的讲故事能力。这本回忆录就颇用了些小说家的笔法,不必全当成『实录』来看。
死亡特雷布林卡 豆瓣
Je Suis Le Dernier Juif: Treblinka (1942-1943)
作者: 奇尔·拉什曼 译者: 徐小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4
1942年10月,28岁的奇尔·拉什曼被押送至特雷布林卡,一下车他就与自己的亲友分开了,被纳粹选为苦役,执行杀戮后所有与毁尸灭迹有关的任务。他在特雷布林卡几番逃脱死亡的威胁,最后在1943年8月集中营爆发的起义中侥幸逃脱。几个星期的逃亡之后,奇尔·拉什曼藏身在华沙附近的朋友家中。战争还没有结束,他在一个记事本中讲述了自己在地狱中度过的十个月。
到波兰解放时,被送到特雷布林卡用毒气屠杀的犹太人总数超过75万名,最终只有57名幸存者,拉什曼是其中之一。就纳粹有条不紊地实施大规模灭绝异族的罪行而言,任何集中营都比不上特雷布林卡。
首次公开出版的本书是独一无二的。
它在纳粹投降之前匆忙写就,它立于灾难文学的经典行列。
布拉格之冬1937-1948 豆瓣
Prague Winter: A Personal Story of Remembrance and War, 1937-1948
作者: 玛德琳·奥尔布赖特 (Madeleine Albright) 译者: 一熙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8
《布拉格之冬》是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发现其家庭犹太身世后,回忆其童年时期以及祖国捷克斯洛伐克的一段历史往事:从布拉格的一山一水,一街一景为记忆的起点,揭开了德国以保护丹麦的苏台德区德意志人为借口,逐步拉开入侵丹麦乃至整个欧洲的野心和计划。全书感情真挚,引发对战争、人性的深思,并穿插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 豆瓣
AUSCHWITZ A Doctor's Eyewitness Account
9.0 (23 个评分) 作者: [匈]米克洛斯·尼斯利 译者: 刘建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9
1944年,纳粹德国占领匈牙利,米克洛斯·尼斯利一家被遣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尼斯利曾在德国学习医学,后来成为一名法医。在集中营的“筛选”中,尼斯利被迫担任“死亡天使”门格勒的医学助手,参与了臭名昭著的人体实验。像尼斯利这样被迫与纳粹合作的人被称为“特遣队员”。虽然他们暂时逃脱死神之手,但也只能苟活三四个月的时间。在“纳粹地狱”中,尼斯利见证了犹太人和其他无辜民众遭受迫害的过程,也纪述了受害者群体难以为外人道的心路历程。
作者米克洛斯·尼斯利既曾协助过杀人如麻的狂徒,又是那个悲剧时代的忠实记录者。透过他的眼睛,我们仿佛亲眼目睹那些特殊时刻;通过他的记录,我们得以重温一个帝国的缓慢瓦解。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凝视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自1946年首次出版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评论家和学者对本书进行了观点各异的阐释,而其中部分争议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普遍生存困境的再思考。这部纪述由此成为同类题材中最具争议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