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俾斯麦 豆瓣
Bismarck: Ein Preuße und sein Jahrhundert
9.1 (7 个评分) 作者: [德]克里斯托弗·诺恩 译者: 陈晓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8
【帝国英雄?德意志魔鬼?——“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定调之作!】
·
经常被提起的两位德国政治家,一个是希特勒,另一个就是俾斯麦;人们对前者的评价众口一词,而对俾斯麦的评价则根本无法统一。
·
俾斯麦的一生首先是普鲁士的,然后才是德国的,除此之外也还是欧洲的。作者诺恩就是从这样三个角度来写俾斯麦的,而且特别强调了其中的欧洲视角。另外,正如俾斯麦本人所说的“真正重要的东西总归不会写进档案里”一样,作者充分考虑了历史表述的主观性和史料的局限性,将俾斯麦平凡生活的一面、与其所处时代之间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他把这个“帝国缔造者”嵌入19世纪的欧洲历史中,写作出一部独特的俾斯麦传。
·
【媒体评论】
数年来最杰出的俾斯麦传记。——《明镜周刊》,2015年3月28日
·
克里斯托弗•诺恩的这部传记让铁血宰相走下了神坛。——沃尔夫冈•施耐德,《世界报》,2015年3月
·
一部文字优美、带有英式幽默的传记。——西格弗里德•魏希莱恩(Siegfried Weichlein)《每日镜报》,2015年5月27日
·
这本传记值得一读的原因在于,作者立场客观冷静,少有发表对俾斯麦倾向性很强的评价,而是将俾斯麦的思想和行动放在欧洲的全景下观察,将他的政策与英国的迪斯雷利、意大利的加富尔的政策进行比较。——《法兰克福汇报》,2015年3月31日
·
克里斯托弗•诺恩……应当被视作从最独特角度审视俾斯麦的作家。
——路易莎•莱辛斯泰特尔(Louisa Reichstetter),《时代周报》
·
克里斯托弗•诺恩……成功地将这个戴着“帝国缔造者”光环的超级英雄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凡人政治家。——卡斯滕•尧赫(Karsten Jauch)《图林根汇报》,2015年4月19日
·
一本碰撞思想的好书。——黑森广播公司,2015年3月19日
·
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星期日报》,2015年3月
·
作者叙述了俾斯麦的生平和思想史,内容详实且通俗易懂。
——米夏埃尔•布拉克曼(Michael Brackmann)弗兰克•韦伯(Frank Wiebe)《商报》, 2015年2月13日
·
克里斯托弗•诺恩的这本书将视野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克里斯托弗•雅尔《新苏黎世报》,2015年3月28日
·
诺恩……能纠正好些关于俾斯麦手腕片面和言过其实的评价。——乌尔里克•博瑟,北德广播资讯频道,2015年3月31日
·
杜塞尔多夫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诺恩所著的俾斯麦传在诸多新近出版物中脱颖而出。——史蒂芬•内尔克,2015年4月1日
·
不同寻常的耳目一新。——克里斯蒂安•鲁夫 (Christian Ruf)《德累斯顿最新消息》,2015年9月7日
希特勒死后 豆瓣
[AFTER HITLER:THE LAST TEN DAYS OF WORLD WAR II IN EUROPE
作者: (英)迈克尔·琼斯(Michael Jones) 译者: 秦恺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8
当代世界格局形成的基础为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所重新建立的新秩序。其中核心与关键的点就是希特勒自杀身亡后的十天时间,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都为之改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本书精挑细选大量亲历者的回忆录等一手资料以一种纪录片式的口吻对二战中欧洲战场最后十天的风云变幻进行了娓娓道来的论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用立体全新的视角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十天中的诸多历史细节,这是自约翰·托兰《最后一百天》之后关于二战的又一力作。
荣耀与丑闻 豆瓣
Romantik. Eine deutsche Affäre
9.3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萨弗兰斯基 译者: 卫茂平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6
◎ 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有多璀璨,它的政治实践就有多危险。
◎ 从歌德到尼采,伴随着浪漫主义,德国式的深邃思想,不仅获得渴望和忧伤的色彩,还带有满不在乎和举重若轻的秉性。
◎ 纵贯德国200年,阿多诺弟子、“最会讲故事”的德国思想史畅销作家萨弗兰斯基倾力之作。
这是一部德国浪漫主义的简史。从1750年左右,一直写到1990年左右 ,囊括200年。
启蒙思想的重大错误之一就是低估了非理性力量的威力,在德国,启蒙运动早早就孕生了一股反对自身的力量。针对启蒙运动的明晰,浪漫主义者倡导搅动人的“幽暗的本能”,即世人身上的狄俄尼索斯之力或非理性,来对抗阿波罗的理性及其带来的“异化的社会机械论”,它延续了人类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肉体与灵魂、理智与情感之冲突的努力,带来了一个文学、哲学和宗教融会一处的激情时代。
但是,就像雅努斯的两张面孔,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想运动结束后,在20世纪,带给德国的却是并不光彩的历史。“浪漫的”思维方式,或者“浪漫主义的精神姿态”,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性格要素,越出文学疆域,染上民族主义色彩,开始涉足政治,在“一战”期间变身为所谓的“钢铁浪漫主义”,在纳粹时期又被再度利用。政治的浪漫主义,既无益于浪漫主义也无益于政治。
作者在完整地分梳德国浪漫主义脉络之时,并不以绵密的考证见长,却以通达的见识和宏阔的视野取胜。其表述感性酣畅,充满灵性,更贴近浪漫主义之生命的本体,以及浪漫主义作家之灵魂的此在,十分具有可读性。
亢奋战 豆瓣
Der totale Rausch: Drogen im Dritten Reich
8.1 (33 个评分) 作者: [德] 诺曼·奥勒 译者: 强朝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德国作家诺曼·奥勒的首部非虚构作品
☆第一次全面披露纳粹统治下的毒品状况
☆颠覆我们对纳粹和二战认知的一本书
本书第一次全面论述了纳粹统治下的毒品状况——包括可卡因、海洛因、吗啡和冰毒。而这些对于纳粹军队恢复士气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部分解释了战争初期德国为何攻无不克 。
根据奥勒的研究,毒品无法解释第三帝国的意识形态,却能解释他们的内部混乱以及问题重重和令人疑惑的决策。本书中提到,毒品对希特勒和他的随从有着重大的影响,当战事不利于德国的时候,他们甚至采用了更让人难以理解的鸡尾酒疗法来缓和自己的情绪。这些化学兴奋剂改变了我们对于纳粹高层的及其判断形势能力的认识。
本书展现了纳粹德国的另一面——毒品状况,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纳粹失败的原因,为读者更加全面认知纳粹德国提供了一部具有较强可读性的学术专著。
纯粹理性批判 豆瓣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9.6 (1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 校注 杨祖陶 译者: 邓晓芒 人民出版社 2004 - 10
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全书约有40余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中译本是直接从德文原本由邓晓芒翻译、杨祖陶校订,其译文精良,堪称佳作。书后还附有德汉术语索引、汉德术语对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
钢铁帝国 豆瓣
Iron Kingdom: The Rise and Downfall of Prussia 1600-1947
作者: [英]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译者: 王丛琪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2
“普鲁士”这一名字本身是一个人工产物,它的来源并非是霍亨索伦王朝的北部核心领土(柏林附近的勃兰登堡马克),而是霍亨索伦家族最东部的一个同勃兰登堡并不毗连的波罗的海公国属地。普鲁士传统的本质就是没有传统。本书主要探讨普鲁士的兴衰。只有通过对其兴和衰两个过程进行评价,我们才能理解众多人记忆中如此强大的普鲁士何以突然问彻底从政治舞台消失,且无人哀悼。
不含传说的普鲁士 豆瓣
Preußen ohne Legende
9.5 (18 个评分) 作者: (德) 塞巴斯提安·哈夫纳 译者: 周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普鲁士"早已烟消云散,但其对后世的影响至今在欧洲仍处处可见。它似乎集诸多矛盾于一身,既代表秩序、正直与宽容,也象征着军国主义。普鲁士王国强盛的时期,正是伟大的《德国民法典》从酝酿到诞生的时期。这个"理性国家"与这部"模范法典",堪称绝配。身为一名普鲁士人,《不含传说的普鲁士》的作者哈夫纳以客观而理性的笔触,回顾了仅存在两百余年的普鲁士在政治法律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今天的德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豆瓣
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
9.2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李双志 / 苏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本雅明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上所耗费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装载的哲思,从谋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体现。原本在文学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克时代德意志悲苦剧,在他笔下却勾连起了西方自古典经中世纪而至他所处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化史、美学史、宗教史。笔墨既驰骋古今,释义则不落窠臼。哲学式批评的角度在文学研究内部屡破藩篱,而在广义文化研究层面更让人耳目一新,及至今日,费解之名仍在,独创魅力不减。
第三帝国图文史 豆瓣
THE THIRD REICH: A CHRONICLE
作者: [英国] 理查德·奥弗里 译者: 朱鸿飞 金城出版社 2013 - 2
第三帝国亦称纳粹德国,即1933年至1945年间由阿道夫·希特勒控制下的德国。第三帝国的历史,是一部领土侵略、全面战争和大屠杀的历史;而它最后的结局,是德国的全面战败和几千万欧洲生命的湮灭。本书通过简洁有力的叙述,辅以大量绝密的历史图片(180多幅彩色和黑白图片),珍贵的私人日记、权威的官方档案等资料,详尽记录每个时间段里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1938年11月9日屠杀犹太人的“水晶之夜”、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等。它把第三帝国的发展历程,战争、征服、大屠杀的血腥现实等,完整地展现出来,给读者带来了一次极其震撼的阅读体验。它被评为“一部关于二战史的完美作品”,是了解第三帝国不可多得的实用工具书,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 豆瓣
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 :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
作者: [德国]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译者: 周全 花城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是20世纪德国最著名的政论家与历史专论作家赛巴斯提安·哈夫纳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作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成长的那代普通德国人,作者生动逼真、详尽细致地描绘了他那代人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和社会变迁。同时他以小人物的观点、生活化的方式来挖掘德国之所以会成为滋生法西斯纳粹主义温床的原因,告诉我们纳粹的“世界观”是如何渗入每个德国人的私人生活领域,最后演变成千古悲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