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漫画电影史 豆瓣
Filmish: A Graphic Journey through Films
8.6 (43 个评分) 作者: [英] 爱德华·罗斯 译者: 灰土豆 后浪 |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9 - 10
《《观察家报》推荐
迷影人士必读漫画
图像小说版《认识电影》
继《非平面》之后又一部非典型漫画论文
妙趣横生的图像导览带您畅游影史百年长河
◎ 编辑推荐
☆ 图像小说版《认识电影》,迷影人士必读漫画
当作为“第八艺术”的电影碰撞“第九艺术”的漫画,会诞生出什么样的思想火花?
如果说每一部电影是一场梦,那么这部漫画就是300多个梦的经典串烧:
从《火车进站》到《盗梦空间》,从《发条橙》到《闪灵》,海量经典场景、经典角色以漫画形象出现,目不暇接,让迷影读者有“看图猜电影”的乐趣。书末附有漫画中出现过的所有片目与引用著作,把所提及的影片都刷一遍——或者更简单粗暴地一书在手——您就是对电影史张口就来的资深影迷。
☆ 独到的视角,通俗易懂的形式
《发条橙》《趣味游戏》《为所应为》里的角色为何要直视镜头?
《出租车司机》的故事为什么只能发生在纽约大街上?
《闪灵》里的酒店到底有什么玄机?
关于时间与记忆蕞出色的影像,来自哪部影片?(答案均见本书)
每章以“眼睛”“身体”“场景和建筑”“时间”等主题切入,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深入赏析佳片,深入浅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阅读的愉悦。
看完这本书,你不会再带着同样的眼光去看电影啦!
☆ 一封以爱封缄,写给电影史的“漫画情书”
跟《理解漫画》一样,本书中的作者给自己赋予了一个亲切、富有人情味的漫画形象,就像《神曲》中的维吉尔之于但丁,带读者穿越电影的幕后、前台与历史。
这是一部只有爱电影的人,才能画出来的“懂电影”的漫画。
这是一封洋洋万言,以漫画形式写成的迷影情书。
◎ 内容简介
《漫画电影史》用漫画的形式,通过“眼睛”“身体”“场景和建筑”“时间”“声音与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技术与技术恐惧”等七个章节来赏析电影。引用了丰富的电影例子与理论著作,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欣赏电影的视角。
◎ 媒体推荐
“罗斯真正了解他要说的,他在案例教学和细节分析上展现出良好的品位。”
——Total Film
“非常让人享受……阅读过程很轻松。”
— —《卫报》
“《漫画电影史》很有启发性,既容易接受又十分有趣。”
——《图书馆杂志》
“这就是放映员们所需要的。”
——《观察家报》月度图像小说
中国艺术与文化 豆瓣
Chinese Art and Culture,2e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杜朴 / [美] 文以诚 译者: 张欣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10
中国艺术史的书写典范
全美多所名校指定读本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编辑推荐」
☆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更准确、更完善
☆ 举重若轻还原视觉文化历史语境,图文 并茂讲诉七千年中国艺术故事
☆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中国艺术史研习指定读物
◎ 通论性、普及性俱佳的艺术史通论,艺术社会史、文化史书写的典范
结合新近考古学、人类学的发现和研究,《中国艺术与文化》富于原创性地在文化脉络里考察中国艺术史,以朝代为线索,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作为一本面向广大中国艺术研习者和爱好者的著作,作者旁征博引、论述精炼,晓畅易读。
了解是鉴赏的接触,本书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以期读者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与文化的认识。
◎ 全新修订,历史文本与图像的完美融合,“质”与“雅”的再次提升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在“插图修订版”的基础上,本版做了以下改进:在内容上,译者张欣对照原文,并综合读者对此前版本的反馈,对译文做了进一步修订和润色,更正了中译本若干疏误;编辑部查阅了相关博物馆官网和全国馆藏文物名录,对艺术作品/文物的名称、馆藏地做了仔细的核对,以便读者更快更准地查找相关资料。本版还将上一版350多幅配图中的大部分黑白插图替换为彩图,对内文版式进行了优化,兼顾阅读体验与视觉上的艺术留白。 在装帧设计上经过海量实验,最终选择皇家蓝专色纸外封,辅以镶片烫金工艺。内封采用中国红布面圆脊精装,给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以最美的呈现。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与文化》对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具活力且从未断裂的艺术传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晰审视。从 7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和琢玉文化到当代艺术家的装置、影像和行为艺术,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包含了中国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是一部独特的中国艺术著作,既反映当前的学术研究,又通俗易懂。不同于对各个朝代和风格的平淡叙述,权威学者杜朴和文以诚将艺术呈现为社会愿望、政治、物质文化、信仰体系及更广泛领域的一种文化表述。他们强调发现于原处考古环境的古代艺术和建筑作品。当缺乏原处环境时,他们重建单个作品与其产生环境的互相关联。在广阔的文化图景中,两位作者加入了对作品的材质和生产技术的关注,并给予民间艺术、宗教艺术和手工艺应有的关注。
「名人推荐」
杜朴、文以诚合著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在内容上比以往的中国美术史教材有很大扩展,而且在写作和阐释方法等方面也有开创之功。两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国艺术的专家,因而他们撰写的篇章综述学界成果、征引晚近的考古发现,并富于原创性。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把 7000 年的中国美术史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礼仪和宗教等一系列“原境”中考察,其着眼点超越了对艺术美和形式发展的单纯介绍。二是全书基于对中国美术的新界定,不仅涉及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涵盖了大众视觉文化;不仅讨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也介绍艺术生产的技术和方法。许多美国大学选用此书作为教材,我在教学中也深感其丰富内容和细致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
—— 巫鸿,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百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中国美术史的基础,也不断修正、改写以往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结论。《中国艺术与文化》是美国权威学者对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最新全面审视,并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中译本不仅可作为我国艺术史专业的教材,而且对于喜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读者而言,也是一部图文并茂、值得阅读并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 安家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以西方的眼光和国际的立场对中国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一次通盘的陈述。对于身在其中的国人来说,借此可以反观自我的文化,也可以重新思考西方和东方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差距。差距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也隐含了有意或无意的误读。通过此书不仅能读到知识,更能读到见识,见识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评价。
—— 朱青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部书的行文灵动巧妙,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十分富有个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书并不是灌输常识和提供背诵条目的手册,而是通向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入口。这也是我喜欢这部书的一个原因。
——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柯布西耶:直角之诗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勒•柯布西耶 译者: 秦三澍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5
⭐️“直角”是柯布西耶建筑思想的基石
他的所有作品都在建造直角,他的所有计划都见证着直角
直角便是柯布西耶“与自然订立的协约”
-----------------------------------
⭐️诗画结合,展现传奇建筑大师最完整的世界观
19幅石版画+诗作手稿 全收录 中法文对照
URBANUS都市实践 建筑师 王辉 撰长文导读
-----------------------------------
⭐️从中了解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与个性
建筑学观点与文学、艺术的融合
诗文与绘画互相解释,解答“人应该是谁?”
-----------------------------------
⭐️印刷、制作精良,高还原度呈现原作风貌
牛皮纸印刷的诗歌中译+艺术纸印刷的石版画原作
16开本的展阅珍藏版
-----------------------------------
这本书是柯布西耶在1953年左右完成的作品,原本是为1948年他的朋友特里亚德邀请他完成的为收藏家定制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品包括19幅石版画和相应数量的诗歌。最早出版于1955年,2012年,Hatje Cantz出版社将其再版。
在这部作品中,柯布西耶通过诗与画的结合,阐述了他的建筑思想,同时也是他的个性的展露,可以说是这位大师最完整的世界观的陈述。正如他自己所述:“在其中我阐释了通常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之中不易被表露出来的思想的范畴。这些事物不仅构成我建筑及绘画作品的基础,而且也是我个性的基础。作品分七个部分,分别为:环境、心灵、肉身、融合、属性、馈赠、工具。
艺术与恐惧 豆瓣
Art & Fear: Observations on the Perils (and Rewards) of Artmaking
8.4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贝尔斯(David Bayles) / [美] 特德•奥兰德(Ted Orland) 译者: 刘绯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内容提要◆
艺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为什么有些创作和作品会半途而废?
对创作失败的恐惧必然导致创作的失败吗?
导致创作者放弃创作的那些困难的本质是什么?
从麦尔维尔到纳博科夫,从维米尔到怀斯,从巴赫到斯特拉文斯基……这些问题困扰着历代需要跳出盒子思考的创作者。本书作者——两名摄影家——从创造性工作内部讲起,详述如何一步步突破前人成就,如何规避一个个思维和心理陷阱,如何独辟蹊径,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以完成世上最艰难的创意性活动——艺术创作。
◆编辑推荐◆
★拆解“伟大艺术”阴影下的巨大焦虑
★艺术家版的《黑客与画家》,对欧美艺术界、互联网等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行业影响巨大
★1994年出版至今,再版22次,畅销25年,售出30万册,数万读者口碑推荐
★稳居美国亚马逊艺术教育类图书销量前十,排名、销量、口碑远超 《五天 学会绘画》
★美国的豆瓣网Goodread 超过60,000条读者评论
★从艺术类网红书籍变身关于创作的励志经典
★每一位创作者书架上的常读之书
★資深摄影家开辟的成功创作之路
★才华是一种天赋,但创作永远是一种努力
★世界的意义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创作同样是一项平凡的工作,并不是世界上不存在的琓美
★在创意性活动中,不确定性、失败与焦虑是一种常态,而非凡的创意也肇始于此
★写作容易至极,只须坐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张白纸,直至鲜血在你的额头凝结。——美国作家吉恩• 福勒
★当不创作的痛苦超过了创作的痛苦,艺术家才会开始创作。——美国雕塑家史蒂芬• 德斯塔布勒
荣耀与丑闻 豆瓣
Romantik. Eine deutsche Affäre
9.3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萨弗兰斯基 译者: 卫茂平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6
◎ 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有多璀璨,它的政治实践就有多危险。
◎ 从歌德到尼采,伴随着浪漫主义,德国式的深邃思想,不仅获得渴望和忧伤的色彩,还带有满不在乎和举重若轻的秉性。
◎ 纵贯德国200年,阿多诺弟子、“最会讲故事”的德国思想史畅销作家萨弗兰斯基倾力之作。
这是一部德国浪漫主义的简史。从1750年左右,一直写到1990年左右 ,囊括200年。
启蒙思想的重大错误之一就是低估了非理性力量的威力,在德国,启蒙运动早早就孕生了一股反对自身的力量。针对启蒙运动的明晰,浪漫主义者倡导搅动人的“幽暗的本能”,即世人身上的狄俄尼索斯之力或非理性,来对抗阿波罗的理性及其带来的“异化的社会机械论”,它延续了人类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肉体与灵魂、理智与情感之冲突的努力,带来了一个文学、哲学和宗教融会一处的激情时代。
但是,就像雅努斯的两张面孔,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想运动结束后,在20世纪,带给德国的却是并不光彩的历史。“浪漫的”思维方式,或者“浪漫主义的精神姿态”,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性格要素,越出文学疆域,染上民族主义色彩,开始涉足政治,在“一战”期间变身为所谓的“钢铁浪漫主义”,在纳粹时期又被再度利用。政治的浪漫主义,既无益于浪漫主义也无益于政治。
作者在完整地分梳德国浪漫主义脉络之时,并不以绵密的考证见长,却以通达的见识和宏阔的视野取胜。其表述感性酣畅,充满灵性,更贴近浪漫主义之生命的本体,以及浪漫主义作家之灵魂的此在,十分具有可读性。
中国美术史 豆瓣
作者: 李霖灿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7
《中国美术史》是作者在台湾大学讲授同名课程二十余年的累积成果。
这部书延续了课程的特点,以现存的、看得见的作品为基础,分主题、按时间讲授了中国美术的方方面面,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陶瓷等。
作者终身从事传统艺术研究工作,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职数十年,接触了大量珍贵的美术作品。他学养深厚,在讲解时不限于作品本身,还涉及作品相关社会背景、人物、故事种种方面,甚至通过与西方画对比,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碰撞出新观点、新火花。
--------
编辑推荐:
1. 四十年台北“故宫”研究,二十年台湾大学授课,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毕生经验传授;走遍名山大川、饱览八代内府珍藏之后的思想精华所聚。
2. 揭开千年艺术史谜团。
蒋勋先生回忆他当年在台北“故宫”跟随李霖灿先生学画时说,1960年代,李霖灿先生发现了藏在《溪山行旅图》中画家的名字——范宽。到目前为止,世界公认的典型的、没有人怀疑的范宽(作品),只有这一件。李霖灿先生揭开了近一千年来艺术史上的困惑与谜团。
3. 李霖灿心血之大成,涵盖中国美术各个门类,有史诗般的宏大视野和问题意识。
4. 在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搭建一座桥,不仅是美术入门的上乘引导书,还是每个人的案头良伴。
5. 作者既有高超的讲故事能力,又有深厚的历史学术功底,静态的艺术作品和历史故事在李霖灿的娓娓道来中,如动态电影般生动有趣,让人身临其境。
6. 美术与文学相得益彰,历史与哲思美妙融合,堪称人文典范。
-------------------
赞誉推荐:
老师20年间念兹在兹,不断用心地把每个单元整理修改再润色,掌故丛谈、笔记小说、考古资料,旧学新知互相浚发,旁征博引内容丰富。他不作前五百年、后五百年的掉书袋,叫读者望而生畏。史稿篇篇文字优美,易读、好懂,引人入胜。
——张临生 震旦艺术博物馆馆长,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
静态的历史故事经过李先生细腻的描述,画中人物场景气氛就像动态电影一般,让人有身历其境的临场感。……全书除了引人入胜的内容外,诠释中国艺术之简练精准语汇更是俯拾皆是,……重读一遍《中国美术史稿》,越发领会李霖灿先生一生如上水船般积累的学问功夫,也更加感伤一代大师之陨落。然而,随着他生动风趣夹叙夹述的篇章,心境豁然年轻起来。
——朱惠良 台北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
好书值得一读再读,李老师的这本经典著作,更不在话下。细心的读者当会发现它们不只是美术文化的最佳引导书,篇篇也如散文般清淡幽奥,更是结合李老师生活哲理的现代人的案头良伴。美术与文学的相得益彰,也是文学与哲思的美妙结合,三者合而为一,李老师透过著作为世人留下了可贵的人文典范。
——李贤文 《雄狮美术》创办人
---------
延续阅读:《李霖灿读画四十年》
日本设计六十年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日]内田繁 译者: 张钰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 - 9
首部日本设计史权威著作
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梳理日本战后六十年的设计潮流变迁
揭秘日本设计的意义及其秘密
◆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写就的日本设计全书。
内田繁,出生于1943年,作为日本乃至世界一流设计师,几乎参与、见证了六十年来日本设计的全部进程,可谓一个日本设计六十年的活化石。他以亲历者和设计师的身份、从切身体验出发的写作,对于我们了解日本现当代设计全貌,弥足珍贵。
与此同时,他带读者领略设计师协会、民间组织、企业、个人等协同促进日本设计发展的努力和成果,挖掘日本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三大设计策源地之一的秘密。
◆透过日本设计的起步、发展、兴盛,直抵日本设计的精神内核,解读“日本设计”无论作为文化力量,还是实体形态,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全过程。
◆精选日本近六十年来重要的设计运动、设计作品、交流活动,展现日本工业界、艺术界、文艺界、企业等通力合作,创造设计促使日本制造繁荣、使设计成为日本名片的努力和成果。
◆以出现在我们身边的“MADE IN JAPAN”们为例,讲述日本造物为何受全球欢迎的故事。
丰田、索尼、本田、东芝、无印良品等日本企业如何通过设计发展自身?
胜见胜、柳宗理、龟仓雄策等老一辈设计师通过怎样的努力逐步撬开设计进入日本,并逐步进入大众视野的关卡?
包豪斯设计小组与日本设计委员会等日本设计组织有着怎样的关于设计的交流和沟通?
宇野亚喜良、横尾忠则、平野甲贺、及部克人、串田宏光、龟仓雄策、寺山修司等年轻设计师和作家们通过平面设计等参与了怎样的文化运动?
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名彰显了怎样的日本设计精神?
◆从历史事件、社会变迁、生活方式转变等角度介绍日本的设计历史,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样的设计才是让人感到幸福的设计。
◆附录部分犹如一部日本设计师汇编,对近500位日本设计师做了简介和索引,一书多用。
◆ 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小矶裕司+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师朱锷亲自操刀设计,使得书籍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32开精装,封面采用水瑟纸,内文特种纸全彩四色印刷,打造出最适合呈现日本设计内容的书籍模样,透出日本设计本该具有的气质。
怎样欣赏音乐 豆瓣
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
作者: [美国] 艾伦·科普兰 译者: 丁少良 / 叶琼芳 [校]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本书通过分析音乐的各种要素和结构, 深入浅出地叙述了有关音乐欣赏的一切必要知识,某些篇章内容超过了单纯音乐欣赏的范围, 而具有学理性探讨价值,不仅对音乐爱好者,就是对大多数专业音乐工作者也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初版于1939年,后被译作多种文字。中译本是根据1957年美国Mcgraw-Hill公司的在版本翻译。
美的历程 豆瓣
9.2 (142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
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美的历程》一书真是写得英姿勃发。才气逼人。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它充分地表现着李泽厚的艺术魁力。      ——易中天
文艺心理学 豆瓣
作者: 朱光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5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
西方美学史 Goodreads 豆瓣
8.6 (24 个评分) 作者: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5
一部美学史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或者说,在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我们所感受到的乃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博的跳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还乡历程——请跟随吴琼来一次西方美学的精神漫游吧。
本书是关于西方美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史,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自1963年出版以来,一直作为高等院校文科教材。1978年作者曾作过修订。
谈美 豆瓣
8.9 (56 个评分) 作者: 朱光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谈美”“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
该书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而其在全书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则更具振聋发聩之用,无怪乎该书一直被视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亲爱的提奥 豆瓣
Dear Theo
8.7 (9 个评分) 作者: [荷] 文森特·凡高 译者: 平野 南海出版公司 2001 - 7
这是一部书信体自传,由凡高写给弟弟提奥的几百封信组成。书中不仅真实地记述了凡高贫困孤独的生活,突出地反映了他艺术上艰苦卓绝的探索与独到的见解,还充分地反映了他与弟弟提奥之间深厚真挚的手足之情。
艺术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The Story of Art
9.6 (16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范景中 / 杨成凯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 - 4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继1997年三联版《艺术的故事》后,英国费顿出版社授权广西美术出版社独家出版,也是国内唯一合法授权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