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
太阳伦理学 豆瓣
作者: (英)库比特(Cupitt,D) 译者: 王志成 2009 - 3
作者认为传统的伦理是一种他律伦理。但在康德之后,伦理学走向了自律。实在论的伦理学已经过时,我们如何过\上快乐的生活?需要怎样的伦理指导?作者库比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伦理学:太阳伦理学。这是一种独特的伦理学。
事实与价值 豆瓣
作者: 孙伟平 2016 - 9
休谟提出的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价值论、伦理学领域的一个基本的、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一些哲学家继承并发展了休谟的观点,将它演变为所谓“休谟法则”:即事实和价值分属两个完全不同、互不相关的领域,价值判断决不能从事实判断推导出来。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为基础,从探讨事实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内在关联出发,系统研究了沟通事实与价值、“是”与“应该”的实践和理论途径,给出了解决这一古老问题的一个新尝试。
价值判断 豆瓣
作者: W.D.拉蒙特 译者: 马俊峰 / 王建国 1992 - 9
2018年6月26日 已读 「价值判断根本上不同于道德功效审美判断。47」……重新定义?
伦理学 西方哲学
伦理学导论 豆瓣 Goodreads
8.2 (13 个评分) 作者: 程炼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8
本书是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它旨在厘清人们以往对伦理学的误解,真正地从学理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何谓伦理学?何谓伦理的生活?
伦理学是提供关于如何做人和怎样行事的学说。具体地讲,伦理学关心道德价值和正确的行动。一门伦理理论需要系统地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最好的?如何判定行为对错的标准?哪些品格是最值得拥有的?本书通过回答上述问题,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伦理学的目标、问题领域、主要流派以及它所面临的种种挑战。真正显示了伦理学与人的生活休戚相关,并对生活的意义作出哲学的解释。
本书有如下特点:(1) 准确:对各种理论的介绍是基于原著的。(2)全面: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得到反映。(3)前沿:提出当代正在激烈争论的核心问题,供读者进一步思考。
人生哲学 豆瓣
作者: 陈根法,汪堂家 2004 - 8
第一章“文化的人生”,试图把人看成文化的作品,把人生看作文化的人生。作者认为,文化是人的本性的自我开展,它反映了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作为生活的表达,文化不但映照着人的形象,而且塑造着、丰富着人生。
第二章“创价的人生”,试图从价值论的立场探讨人的“为我价值”与“为他价值”,并从价值实现的社会向度细说人对最高价值即生命、自由与尊严的自觉。
第三章“苦乐的人生”,试图从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失望与希望、厄运与幸运的辩证法出发,阐明消极经验对于人生的价值以及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可能途径。
第四章“超迈的人生”,从天地人的三重统一出发,阐述以审美的态度、超迈的精神去创造和享有人生的重要性,指出审美的人生对于提高人的境界的意义。
西方伦理学史 豆瓣
作者: [美]布尔克(Vernon J. Bourke) 译者: 黄慰愿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弗农•布尔克的《西方伦理学史》详细论述了自前苏格拉底到二十世纪中期各个时代的西方伦理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每个时代都包括了各种重要学派的思想。资料丰富,叙述客观。
相较于其他伦理学史著作,本书的重要特点有两条:一是它所介绍的伦理思想范围极其广泛、所包括的原始资料非常丰富;二是作者对书中介绍的各种伦理理论所持的客观中立态度。根据WorldCat Identities的统计,该书自1968年由美国Doubleday出版社初版以来,到2008年之间,以三种语言(英语、波兰语和意大利语)共出版或重印了20次,被世界1208个图书馆收藏。一直是西方伦理学史的几部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走向后现代的环境伦理 豆瓣
作者: 崔永和 2011 - 2
《走向后现代的环境伦理》立足于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倡导入与自然的双重主体和双重价值的共生原则,主张把人际伦理之“善”扩駁到自然界,从学理上前瞻性地问答了如何善待自然、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如何走出生态危机、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首先,着重探讨了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其次,系统探讨了近现代以来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问题;再次,深入探时了中困特殊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通过对现代实践方式的冷静反思,《走向后现代的环境伦理》提出并阐述了”三种生产理论”和“三维伦理原則”,呼吁在建设后现代环境伦理中把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文化传统同马克思的“两个尺度”相统一的思想结合起来.切实关注人的环境需要与环境生产;在实践层面强调中围的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均衡发展,走后现代农业的生态化道路,因地制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天人和谐型社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高科技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 豆瓣
2012 - 11
《高科技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是一部中德两国学者关于高科技前沿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的对话录,内容涉及高科技的科学与哲学特征、纳米科技、生物和基因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等具体领域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两国学者一致认为,高科技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研究范式和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模式,而且以新的方式实现了对人的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的干预,对传统的伦理观念构成了挑战。但是,不同社会的认知差异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高科技的意义和后果,往往会提出不同的理解与阐释。《高科技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不仅记载了两国学者对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也反映了这些思考背后的差异,包括视角、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
2018年6月10日 已读 「最基础的研究毫无疑问当属纳米技术,纳米科学研究的是微小粒子单位,往往只有几个原子大小,也就是1到100纳米。6」信了你的邪
伦理学 技术哲学 西方哲学
现代性与大屠杀 豆瓣
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
9.6 (2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齐格蒙·鲍曼 译者: 杨渝东 / 史建华 译林出版社 2002 - 1
这是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力作。齐格蒙·鲍曼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正是现代性的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极端的理性走向极端的不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个体都无条件地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
道德哲学 豆瓣
作者: 高国希 2005
我们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德何以必要?它为何能成为指导人生的价值体系?道德成立的根据是什么?道德哲学会和你一起来思考。不应把道德理解为限制我们做事情的规条,而应把它掌握为思考我们如何生活的基础。
道德理论基本问题通过对生活的追问、对人性的追问、对道德的追问、对实践理性的追问、对宗教、法律等社会价值形态的追问,展示出相关的理论探讨。
建构道德理论的基本形态是基于后果、功效;还是基于责任、原则;或是基于人自身的德性、情感?抑或基于自由平等的个体的合作契约?对道德理论的深入思考,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道德的真谛。
《道德哲学》提出,道德在三种层次上为我们所关注。首先,道德是一种智慧,给人的生活提供价值和理智的方向,需要去学习;其次,道德是一种规范,用以指导、约束人的行为符合价值取向,需要去承担;最后,道德是一种信念,与生命一体,需要去体悟持存。
《道德哲学》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研究项目。
科技与人性 豆瓣
作者: 吴文新 2003 - 1
《科技与人性(科技文明的人学沉思)》揭示了科技与人性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科技异化的人性和科技根源,以及人类走出困境的途径;书中还说明了科技与人性的含义、选题的意义、学术状况、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等。
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 豆瓣
作者: 潘洪林 2007
《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在方法论上始终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并揭示了西方学界普遍采用的抽象方法的局限性。自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社会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严峻的现实迫使他们对其现代化的方案进行反思。他们从文化的角度对西方社会展开了批判,得出的结论是西方社会的危机就是理性的危机,是科技理性僭越了价值理性的危机。“技术统治”、“知识霸权”、“工具理性”、“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等成为流行话语,交织而成了一股相当强大的反科技理性思潮。西方学界在这一论题上处于全球话语霸权的地位,其反科技理性的论调对我国学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为事实背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梳理了中、西方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进行了学理性的解读,吸收了西方文化批判理论的合理要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是人类理性主干上的两大枝干,是人类把握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两种能力,两者统一于入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西方学界不仅片面强调了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对立性,而且设置一个前提性错误,是在赋予西方价值理性具有先天合理性的前提下,对科技理性进行批判,从而得出了科技理性就是工具理性的结论。《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摆脱了西方话语的控制,提出了价值理性工具化的观点,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之际,以价值理性为工具实施侵略和扩张的事实;提出了中国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建构策略,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二是营造精神家园;三是建设生态文明。
2018年6月9日 已读
「许多学者把价值理性的过失记在科技理性名下,甚至把功利主义也说成是科技理性的必然产物,而功利主义明显是一种价值观。9」
「由于科学对生态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核毁灭的危险技术的滥用人们开始谴责科学。这种谴责是不公平的,因为科学主要是一种认识方法,技术是科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运用,技术受政治军事经济的控制。35」
伦理学 技术哲学 科学哲学 西方哲学
伦理学原理-第三版 豆瓣
作者: 王海明 2009
一直到19世纪末,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几乎还是同一概念。l903年摩尔发表《伦理学原理》,宣告了另一种伦理学——元伦理学——的诞生。尔后半个多世纪,元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学领域一直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脱离规范伦理学而企图独撑伦理学大厦的元伦理学开始走下坡路。代之而起的,一方面是规范伦理学的复兴,另一方面则是否定规范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学的崛起。本教材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伦理学成果,从而使相互排斥的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结合起来而成为伦理学体系结构的三部分:元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制定方法的科学;规范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制定过程的科学;美德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实现途径的科学。总之,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
目录
绪论
一 伦理学界说: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
二 伦理学对象:伦理学公理
三伦理学意义:价值最大的科学之一
上卷 元伦理学原理
第一章元伦理范畴:伦理学初始概念
一价值
1.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亦即自主性
2.价值:客体事实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效用
3.效用论价值定义的困境:商品价值不足商品的效用
二善
1.善:内在善与手段善
2.恶:纯粹恶与必要恶
3.善与恶
三 应该与正当
1.应该:行为的善
2.正当:行为的道德善
3.正当、应该和善的关系
四 事实与是
1.事实:广义的事实概念
2.是:狭义的事实概念
3.结论:两种事实概念
第二章元伦理确证:伦理学公理与公设
一伦理学公理与公设
1.伦理学的价值存在公理与道德价值存在公设
2.伦理学的价值推导公理和道德价值推导公设
3.伦理学的价值判断推导公理和道德价值判断推导公设
4.伦理学的价值判断真理性推导公理和道德价值判断真理性推导公设
5.伦理学的优良规范推导公理和优良道德规范推导公设
二关于伦理学公理和公设的理论
1.自然主义
2.直觉主义
3.情感主义
4.规定主义
5.描述主义
中卷 规范伦理学原理
第一篇道德价值主体:社会为何制定道德
第三章道德概念
一道德界说
1.道德与伦理
2.道德与应该
3.道德与法
二道德结构
1.道德基本结构
2.道德完整结构
3.道德深层结构
……
下卷 美德伦理学原理
科学价值论 豆瓣
作者: 费多益 2005 - 4
奉献给读者的这套丛书,将分别讨论人类生活中的经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法律、知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军事、生态等领域的问题,也谈论人和人的生活本身。
话题如此宽泛,是否要编一套世界知识大全、社会科学大全,或人生知识宝典呢?不是的。话题虽然广泛,却有一个共同的视角,或共同的层面,这就是人的价值的生活实践。
这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举凡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自然关系,而是因为有了人才发生的,一切事物对人的意义,用人的立场和眼光来看有好坏之分,并且总是要人们费尽心思去判断、权衡、取舍的一切现象,就都属于价值。价值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尽度描绘出来的天地,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入化和为人的世界。
如果价值就是意义,那么这一切方面的意义究竟如何?应有的意义如何实现?
如果价值就是好坏,那么好坏从何而来?为了人类的光明幸福,我们如何是好?
这就是整套丛书要与读者共同思考的共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