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
科学视野中的文艺学 豆瓣
作者: 冯毓云 / 刘文波 2013 - 4
本书是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叉融合的视野,重新解读、阐释文艺学的某些元理论,挖掘科学和文艺学之间潜在的科学与审美的因子及其相互融通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以期打破学科壁垒,更新学术思维,扩大学术视野,促使文艺学走出纯文学的疆域,建构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前沿性和跨学科性的多维、多元的文艺学知识结构。
后现代论 豆瓣
作者: 高宣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7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最流行的社会文化思潮之一,也是各种新型社会理论和当代艺术创造的哲学基础。它以多样表达形式和不确定的概念游戏,一方面对启蒙以来的现代性进行尖刻的批判和反省,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的深厚思想根源,另一方面同时提出别出心裁的创造性思路,主张否定传统价值和道德,把“解构”当成创新本身的重要途径,从而为新社会埋下潜在的危机种子。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悖论性,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流畅文字,一方面对后现代主义基本概念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又结合当代社会和文化的特征,分析后现代主义的现实意义及其潜在矛盾性。
《后现代论》是作者根据自身亲历并在西方国家就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的,它有利于高等院校师生、研究人员及一般读者从新的角度全面了解后现代主义的内容及其意义。
现代主义的临界点 豆瓣
作者: [美国] 查尔斯·詹克斯 译者: 丁宁 等 2011 - 9
作者指出,在艺术上,后现代主义由现代主义所孕育,是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的产物。作者使用了许多图表,从社会、经济等角度揭示了驱动后现代主义这一新的全球文化的各种力量。批判的现代主义有两个层面,一方面各种现代主义相互批评、相互竞争,都希望成为主导,另一方面,这些相继发生的运动,正使批判成为潮流,使其成为现代主义新的标记。
后现代理论 豆瓣
Postmodern Theory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道格拉斯·凯尔纳 / [美] 斯蒂文·贝斯特 译者: 张志斌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10
《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介绍并分析了福柯、鲍德里亚、哈贝马斯、利奥塔、德勒兹、杰姆逊等一批思想大师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是系统阐释后现代理论的极好读本.尤为可贵的是,他以相当的篇幅探讨了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间既对立又亲和的关系。
西方后现代哲学 豆瓣
作者: 朱新民 2007 - 8
《西方后现代哲学:西方民主理论批判》通过分析西方哲学史和西方后现代哲学对人类历史,对西方民主理论进行反思与批判,从典范转型与不可度量的角度指出了西方民主的非普遍性,并对中西文化作了独到的论述。当今世界的最大理论课题之一是西方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讨论。
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 豆瓣
作者: 赵光武 编 2000 - 3
《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是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专题研究的基础上,集中群众的智慧,由集体撰写而成的。该书具有基础性研究与前沿性探索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与评析当代西方思潮紧密结合的特点。它既有助于我们从意识形态层面深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特点,又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该书对哲学工作者、各专业的研究生和大学生、广大干部和群众研究当代西方思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8年6月4日 已读 「卡琳考斯认为新中产阶级是后现代主义的阶级基础。15」
后现代 西方哲学
高级迷信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R. 格罗斯 / [美] 诺曼·莱维特 译者: 孙雍君 / 张锦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9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1994年初版以来,《高级迷信》一书一直是舆论界经久不衰且爱恨纠缠的焦点,引发了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人文学者们广泛参与的“科学大战”。
《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 》是首次将各种“科学批评”的视角与观点集结在_二起“示众”的宣传画廊。其中涉及许多严肃而又深刻的学术问题:如何看待科学的价值与社会功能?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精髓是什么?科学权威的来源与合理性何在?
2018年5月17日 已读
「不仅德里达及其同党如此夸夸其谈,而且这几乎已经成了许多后现代思想家的习惯……这种话既轻浮又没有意义,但非常狡猾地给那些数学知识少或干脆一点儿没有的读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91」
后现代 科学哲学 科学文化
解读后现代主义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英)巴特勒 译者: 朱刚 / 秦海花 外语教研 2010 - 10
《斑斓阅读•解读后现代主义》围绕后现代主义的中心议题、关键例证和严重缺陷,展开极富调理、清晰易懂、简明扼要的论述。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质疑、探求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核心思想,以及他们在理论、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建筑、音乐等方面的表现。如一缕清风吹散笼罩在这个话题上的乌烟浊气。 在过去的十年间,后现代主义一直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时髦术语。但是如何来定义后现代主义呢?在《斑斓阅读•解读后现代主义》中,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质疑、探求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核心思想,以及他们在理论、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建筑、音乐等方面的表现。他认为艺术家、知识分子、批评家以及社会科学家们“就像是一个组织松散、喜好争辩的政治党派的成员”——这个政治党派的成员包括辛迪•舍曼、萨尔曼•拉什迪、雅克•德里达、沃尔特•阿比什、理查德•罗蒂等。该书搭建起一个极为有趣的框架,以揭开“后现代状况”的种种奥秘,所涉内容从博物馆文化的政治化,一直谈到崇尚政治正确的方方面面。克里斯托弗•巴特勒现为牛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著述颇丰,其中包括《早期现代主义》、《阐释、解构和意识形态》等。
不可不看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2018年5月15日 已读
「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很多批判试图证明西方经验主义科学活动带有内在政治特征,这些批判不仅仅显得孤陋寡闻更具有匹克威克式特点,因为他们喜欢将隐喻和类比直接运用到科学发现中。如果用上述解构主义方法进行分析,科学似乎隐含某种政治声明或立场,但事实上这和它们试图确立的真理毫不相干。」
后现代 文学理论 西方哲学
“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 豆瓣
作者: 索卡尔 译者: 蔡仲 / 邢冬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5
1996年5月,“索卡尔事件”出现后,在全球学术界爆发了一场科学家与后现代哲学家之间的大论战。这场论战涉及到对科学本性、科学趔的客观性和理性、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政治、军事、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关系等等的辩论。众多的科学家,如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等纷纷投入保卫科学、保卫理性的斗争之中。而后现代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却不断地借助于“外部因素”来“解构”科学、“解构”理性。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场科学与“反科学”的论战,是一场真正的科学与人文的大冲突。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如此深刻的、影响面如此广泛的论战,它必将会对人类的文化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收集了有关这场论战主要论文,作者大都是这场论战的主角,论文也主要是由作者自己推荐的。本文集的目的是把这场论战的主要内容介绍给我国学术界,以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现代与现代主义 豆瓣
作者: [美国] 卡尔 译者: 陈永国/傅景川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8
冲破传统禁锢的先锋实验,导致文化转型的现代文本。《现代与现代主义》以敦厚了理论和超凡的想像熔四十年历史和思想史于一冶,把色彩斑斓的现代主义运动呈现给单调划一的后现代语境,或许能为当下对全球化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提供一种深度的历史感。
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 豆瓣
作者: 郭贵春 / 魏屹东 2006 - 7
《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内容简介:2004年11月5~7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了全国“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学术会议。《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是这次会议的论文选集。其中,一部分论文是作者在会议上提交的论文的修改版本,一部分论文是会后撰写的。这些论文都经过了编者的精心选择和审阅,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基本把握了“科学大战”的实质以及此次大战后的后现代科学观发展趋势。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豆瓣
作者: 刘象愚 编 2002 - 8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相互联系与对立的整体来考察,全面、详尽地介绍、评析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它们发展转换的轨迹与背景,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辨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诗歌、戏剧、小说三个方面对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和作家、作品作了全面的介绍和深入的分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还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论进行了介绍和评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有两本配套书:《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
2018年5月9日 已读
新奇、变革、解构、颠覆、反传统、反规则、反权威、反理性:标新立异的陈词滥调,空洞无物的多元价值。
新发现新发明就要搭配相应的新思潮新主义吗?这是一种非常牵强附会的观念。
从人文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也没什么差异,看似进步了骨子里还是愚昧腐朽得很。
后现代 文学理论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 豆瓣
The End of Science
作者: 【美】约翰·霍根(John Horgan) 译者: 孙雍君 / 张武军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 4
《科学的终结:用科学究竟可以将这个世界解释到何种程度(修订版)》:
《科学美国人》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大众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撰稿。作为《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资深撰稿人,约翰·霍根对于当代科学有着卓越的领悟,因为他具有一种常人无可企及的优越条件,能借工作的便利,经常性地接触科学界的名家,诸如林恩·马古利斯,罗杰·彭罗斯,弗朗西斯·克里克,里查德·道金斯,弗里曼·戴森,莫雷·盖尔曼,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史蒂芬·霍金,托马斯·库恩,克里斯·兰顿,卡尔·波普尔,史蒂文·温伯格,以及E·0·威尔逊,等等,并能得心应手地刺探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
在《科学的终结》一书中,霍根以才华横溢的笔触,描写了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之平凡的一面和活跃的思想。科学家“在面对认识的限度时,……更像常人一样,易受到自己的恐惧和欲望的左右。”
这种隐秘的恐惧,正是霍根在本书中所着力探讨的:是否所有重大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所有值得追求的知识都已被掌握了吗?是否存在着某种标志着科学之终结的“万物至理”?重大发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今天的科学是否已衰退到只能解答细枝末节的问题、只能修补现有理论的地步?
对于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霍根在走访弗雷德·霍伊尔、诺姆·乔姆斯基、约翰·惠勒、克利福德·格尔茨及其他数十位杰出学者之后,在与这些名人就上帝、星际旅行、超弦、夸克、混杂学、意识、神经达尔文主义、马克思的进步观、库恩的革命观、元胞自动机、机器人以及“欧米加点”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抽象出了率真的答案。由此引发出的评述,混合着霍根对“终结论”所作的机智而又精辟的辩护,以及他对于整个科学事业的睿智、独到而又深刻的领悟,读来既让人兴奋激动,又给人带来衷心的愉悦。
科学家通常自以为与其他学者不同,因为他们坚信自己不是在建构真理,而是在发现真理;其工作是要揭示经验世界存在的规律,而不是仅仅去解释它。但科学的力量却存在着自身固有的限度:狭义相对论把物理运动(甚至信息转换)的速度限制在光速之下;量子力学宣示出不确定性;而混沌理论则进一步证明完全的预见是不可能的。同时,科学合理性本身正受到新勒德派分子、保护动物权利活动分子、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以及新时代信徒的攻击。
霍根强调,对科学的最大威胁可能来自科学规范的丧失,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致力于玩弄被霍根称为“反讽科学”的理论,科学规范已被逐渐削弱成某种近似文学批评的东西。基于对当世思想大师们的采访与思索,霍根在提出对科学质疑的同时,也表示了他对于科学的崇敬。
科学的终结插图创意
以洞察世间万物的眼睛为起始点,流动的线条代表着复杂的思维。不同的分割色块代表着空间的不同。沉稳的黑色代表未知,流动的白色代表探索的已知。黑白同时结合人脸也是一种阴阳矛盾的同体。有限既是无限,无限又可化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