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心、脑与科学 豆瓣
作者: (美)塞尔 译者: 杨音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3
本书是初稿系约翰·塞尔在1984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里思学术系列广播讲座上的演讲稿,经修改后以《心、脑与科学》书名于当年出版、被西方哲学评论家誉为“比他以往任何著作都更广,更深地表述了他的心的哲学观点”。
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及语言哲学往往拘泥于命题,语词的研究,而忽略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使语言哲学也开始回归传统的哲学基本问题,而且,其研究方法富于当代语言哲学的色彩。
神经心理学 豆瓣
作者: 尹文刚 科学 2012 - 7
《神经心理学》是作者经过多年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教学和应用实践,在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完成的一本系统的神经心理学教材。《神经心理学》第一至第四章主要介绍了神经心理学的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五至第十七章具体论述了各种心理过程的神经心理机制,脑的各部位的神经心理机能,以及神经心理测评;第十八至第二十二章则主要介绍了神经心理学在医学、教育、环境保护、司法以及企业行为中的实际应用。
人格心理学 豆瓣
作者: 王争艳//杨波 2011 - 1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人的整体出发,帮助人们理解“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原因”。《人格心理学》从人格理论、人格发展、人格与生活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人格理论家如何用各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来解释人格结构和人格动力;人格的生物基础、人格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及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生活中人格与问题解决能力、人际关系、心身疾病等的关系以及人格障碍的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人格心理学》侧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阐述,努力做到国内外研究成果兼容并蓄,并强调人格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人格心理学》适合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所有普通读者阅读。以了解“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原因”。
女性心理学概论 豆瓣
作者: 程玮 / 周蓝岚 2015 - 9
《女性心理学》编写坚持理论概述简明系统、实际应用有效操作,内容新颖前沿、重点突出科学的原则,集科学性、实践性、前瞻性、新颖性于一体,系统地阐述了女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力求内容简明严谨,数据考证可靠,点面结合,有重点,有统合,这对把握该领域的总体理论发展脉络和具体应用发展态势都有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力争贴近学生和教学,启发读者思考,培养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女性心理学》第一部分介绍女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着重实际应用,将女性在毕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及其特点给予清晰说明,通过问题引发思考或尝试训练调适。
女性心理学 豆瓣
作者: Claire A.Etaugh / Judith S.Bridges 译者: 苏彦捷 2003 - 10
《女性心理学》以年龄为展开线索,将女性在毕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及其特点给予了清楚的说明,读起来就像逐渐展开一幅人生的画卷,清晰而有节奏。由《女性心理学》的上述特点,使得它不仅可作为女性心理学课程的教材,而且还可作为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女性学等课程的补充教材和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作为女性了解自己、男性了解女性的一条途径。
普通心理学 豆瓣
7.5 (12 个评分) 作者: 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普通心理学》是国家教委推荐的一本高校心理教材,它适用于全日制高校心理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自学高考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心理爱好者,电大、函选修心理学课程学员的参考读物。学科在发展,教材要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现状。因此,更新教材内容是教材修订的和项基本任务。这里包括适当补充和增加新的知识、删除某些相对陈旧的知识。例如,第二章在讲到小脑的功能时,补充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小脑在某些高级认知功能(如感觉分辨)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在记忆一章中,对“记忆的SPI理论”重新做了解释。在动机一章中增加了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补充了成就目标理论。在情绪一章中,根据近年来感情神经科学的新发展,修订了情绪与脑一节,介绍了情绪脑机制的两个回路的假设和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删去了原教材中“情绪与下丘脑”一节的内容。由于情绪调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我们对相关的内容也进行了补充。在人格一章中,我们进行了两个重要的调整,一是在介绍特质理论和类型理论后,增加了合理论一节,其中介绍了艾森克的人格到论,这样在结构上显得更严密些;另一个是重新改写了人格成因一节,使内容显得更完整。
点击链接进入: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认知心理学 豆瓣
作者: 乐国安 / 韩振华 2011 - 11
《认知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作了概述,对知觉、注意、记忆结构、内隐记忆、表象、语言、思维等基本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性别。和文化变量等作了系统介绍,同时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躁狂抑郁多才俊 豆瓣
5.8 (5 个评分) 作者: [美]朱立安·李布 / D.杰布罗·赫士曼 译者: 郭永茂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6
《躁狂抑郁多才俊》一书,是一本深入探讨躁狂抑郁与创造力二者之间关系的著作,本书作者所做出的努力,应被看作是提醒和规劝人们认知自我、善待自我以及发扬自我的性格特质的一次有益尝试。区别于通常的医学和精神病学著作以及其他以专家姿态自居而做出的论述的是,本书更多地将躁狂抑郁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审视,并且试图通过大量鲜活生动的事实来让规律性的认识浮出水面。作者深刻地指出,“天才是一种关系。”作者认为,天才一定是被社会认可了的、具有超卓能力的人们,而尚未得到认可的所谓“天才”,只能被认为其是具有“禀赋”而已。正如作者所言,“天才不是一种属性,而是天才潜力拥有者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关系。”天才是一种应运而生而又应运而起的、人的禀赋与社会关系高度契合的产物。换成我们熟悉的叙述方式,这种关系则可以表达为:时代呼唤天才,而天才则回应了社会的呼唤。没有呼唤,就构不成应答;没有龃龉,就彰显不出契合。本书的作者是两位美国人,因而,他们的研究对象集中于西方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集中于身处其中的精英们。而对于西方精英群体的研究,就不能不涉及到大量的西方社会和文化现象,这一特点和诉求,既增加了译者忠实和贴切地表达原著意义的难度,同时,又为翻译过程本身带来了西方社会和文化之旅的愉悦。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满足阅读书籍时对其背景必要的“知情”的权利,译者对本书所提及的大量人名、地名以及少量的物品名和事件名酌情添加了尽可能兼顾全面与趣味的注释。尽管过多的注释会影响阅读的快感,但译者坚信,更多的信息应该会给予阅读这一追求快感的行为以更为充实的满足。本书是一本关于精神疾患的专业著作,同时,它又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著作,此外,它还是一本引发人们阅读人物传记之浓厚兴趣的向导书籍。正是因为西方社会人物传记品种和内容的丰富,才为本书的成就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而对于本书所引领的对于人物传记的初步分析解读,则又会让人因“窥一斑”而产生“见全豹”的冲动。也就是说,当你吃到一盘好菜的时候,有时难免会想要见一下做菜的厨师,以便进一步讨教佳肴的奥妙。相较而言,中国的人物传记则大多重大体而轻细节,重评价而缺探究,即便是有少量的生活细节描写,也殊少多视角的审视和小心求证式的因果关系探索。这样的疏漏和不足,恐怕有时难免是故意的。其中原因多种多样,很重要的,包括“为贤者讳”之类的文化回避,也包括“为尊者讳”之类的现实考虑。因此,读来就更加让人痒不可止又触不可及。阅读传记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启迪,恐怕更有获得安慰、寻求共鸣甚至直接“拿来主义”般地模仿榜样人物一言一行的需求,在这一点上,西方的传记读物普遍达到了上述有关实用性的判断标准。而《躁狂抑郁多才俊》一书,则同样具有人物的“精神传记”的特点,阅读本书,可以直接让人深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体会他们的狂热与悲哀、得意与痛苦、自大与困惑、无畏与辛酸,让人感同身受,暗自警醒。
抑郁症 豆瓣
作者: 龚绍麟 2010
《抑郁症(第2版)》最大的特点是有关抑郁症的诊断、治疗、预防、病因、发病机制等知识很系统,给人以全面的抑郁症知识,罗列了所参考的文献,内容真实可靠,具有科学性,更可贵的是融进了作者龚绍麟近50年的临床研究和诊治经验,具有实用性,对医师、对患者、对各方面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好书。
精神病理学 豆瓣
作者: 许又新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 - 1
《精神病理学(第2版)》第1版于1993年6月面世,第1次印刷5000册,但几年后即已售完。1998年6月加印4000册,近几年来也难以从书市购得。可见,精神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对特定读者群还是相当需要的。第1版内容有些地方不很完整。由于考虑到尽可能避免重复和减轻读者经济负担,当时已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和《神经症》一书的有关内容就一律从简或完全不录。现在看来,这样做似乎欠妥。
在精神医学广阔的领域中,把精神障碍看作一个心理社会概念(psychosocial concept)似乎最为可取。看来,这也是唯一能够最广泛地(包括各种非医学专业)被接受的描述性概念。所谓描述,只限于对事实和现象的辨别和界定,它本身不涉及任何理论性假设,如精神障碍的根本性质、可能的原因、病理基础和发病机制等。描述性概念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讨论一开始就纠缠于谁也说不服谁的争论,又有利于不同专业之间发展共同的语言。如果我们看到,现在科学的发展有赖于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描述的价值便不容低估了。生物学家完全不必担心他们会丢失任何领地,因为用生物学的观点方法对精神障碍者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总是可能的。
简而言之,精神障碍从心理社会角度看是异常的和不可取的。分析起来,精神障碍的诊断包含心理学的和社会的两种标准,缺一不可。举例说,杀人是不好的,杀人者在人口中恐怕不到百分之一。可见,它也是异常的,但这只限于社会标准。如果杀人这一行为不与任何心理学的异常直接相联系,也就是说,杀人时没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智力等的任何明显异常和紊乱,那么,这种杀人便不构成精神障碍。这一点在司法鉴定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有人仅仅根据犯罪情节本身的异常便认为罪犯有精神障碍,审判员若给予驳斥和否定,那是有充分理由的。再举一例,国际疾病分类(ICD一10,1993)规定,精神发育迟滞的确诊必须符合两项:①智力功能水平低下;②适应正常社会环境中日常要求的能力低下。前一项是心理学标准,后一项是社会标准。单纯智力低下(通常用IQ低于70作为指标)或者单纯社会适应能力低下(例如,不能自理生活、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或劳动能力)都不足以确诊为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病学 豆瓣
作者: 江开达 2005 - 8
本教材编写在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新、精、深”的精神,即编写内容新,能与国际接轨;文字精练,逻辑性强;说理深刻,且深入浅出。
本书各论部分,是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精神行为障碍的分类和描述定义为主线,把全书贯穿起来,并增加了精神科急诊和处理,社会精神病学,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等章节,使学生了解目前精神病学主流所在。
精神科与其他学科一样,近数十年来知识膨胀也很快,甚至使“精神病学”这一名称的范围显得太局限了。尽管精神科在临床医学各科中是小简介一当前已没有一个专家能深入掌握这一小科各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邀请国内有关专家撰写有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