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
科学编年史 豆瓣
作者: 席泽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1
《科学编年史》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策划的一部全彩大型科普图书,版面字数约200万,精美图片逾1000幅。本出版项目2004年启动, 2011年推出平装本与精装本
结构之后的路 豆瓣
作者: [美国] 托马斯·库恩 译者: 邱慧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2
《结构之后的路》内容简介:过去五十年里,科技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当属托马斯•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而这部《结构之后的路》是库恩去世前重要文章的结集,《结构之后的路》体现了库恩晚年思想的发展,是对《科学革命的结构》观点的拓展与反思,并对于对他理论的一些批评和误读,作出了回应。书末还收录库恩去世前一年所进行的深度访谈,是库恩学术生平的极好自传式材料。
必要的张力 豆瓣
作者: [美国] 托马斯·库恩 / 吕品田 译者: 范岱年 / 纪树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1
《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主要探讨的问题是科学史同哲学的关系。在这其中作者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基本观念的再调整要求历史学家再现过去,或者反过来说要求从过去发展到现在。作者通过对近代物理学、数学等领域的研究,对能量守衡观念的发展、测量在现代科学中的作用的分析来证明 自己的观点;科学发展有其内部的动力,科学革命有内在的逻辑。而这一点正是科学史家和哲学家应该互得裨益的地方。
哥白尼革命 豆瓣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
作者: 托马斯·库恩 译者: 吴国盛 / 张东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1
本书是一部科学思想史名著,包柯瓦雷的《伽利略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库思深受到了柯瓦雷的科学史编史纲领影响,并突破了《伽利略研究》仅局限于科学内部史的研究方法,将科学置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开创了内部史与外部史的结合的编史纲领。本书不仅准确地详述了许多天文学概念和技术性细节方面和宗教方面的社会文化背景,内部史和外部史的因素十分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突然袭击出了革命名元性的结构和意义。
科学革命的结构 豆瓣 Goodread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库恩 译者: 金吾伦 / 胡新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1
“作者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2018年8月16日 已读
这种科学史观重构了科学进步的标准(类似生物演化史),用范式危机等词语强调主观性和社会建构性,而其使用是泛滥含混的,似乎可以把所有东西称为范式,以至于范式论很像是一种倒果为因的唯象理论。
科学史 科学哲学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 豆瓣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作者: (澳)约翰·A·舒斯特 译者: 安维复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3 - 8
本书是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性质的著作。面对科学的叙事与理解的二难问题,本书的新意在于采取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穿插进行的方式,清晰地解读了欧洲近代科学革命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一直到牛顿科学体系建立的思想进程,论证了科学革命其实是自然哲学的转变:第一篇破除了科学史对于“事实”的误解;第二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与哥白尼之争在于自然哲学的根本不同;第三篇批判了科学方法之谜;第四篇详细解读了第谷、开普勒和伽利略在维护哥白尼学说中的不同路径;第五篇对库恩的科学革命观进行了合理重建;第六篇分析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联;第七篇表达了作者试图整合内史论和外史论的新探索。
2018年6月14日 已读 通篇历史主义、相对主义、建构主义。不偏不倚的书名和批判辉格史只是貌似中立客观罢了。
科学史 科学哲学 西方哲学
科学革命 豆瓣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8.8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普林西比 译者: 张卜天 译林出版社 2013
16和17世纪,人们对自然世界展开狂热探索,是为“科学革命”时期。或是出于宗教热情,或是出于实际需求,或是出于名与利的前景,或是仅仅出于求知的欲望,各色思想者和实干家探究并重新审视着身边的世界。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这些人类整个科学史上*为耀眼的星辰,以及其他许多虽无盛名却同样重要的名字,不停地给出、抛弃、再给出各种解释体系。
在这本极简介绍中,劳伦斯•普林西比探索了科学革命时期天体科学、地球科学、物质与运动科学以及生命科学领域激动人心的革新与发展。在叙述中,作者采用了历史人物本身的视角,突出强调了他们的背景、环境、推理与动机,破除了科学史上的种种陈腐迷雾。
物理学史 豆瓣
作者: 郭奕玲 沈慧君 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 8
《物理学史》(第2版)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历史,着重讲述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各主要分支的形成过程,特别侧重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史。《物理学史》(第2版)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和经典光学的发展;19/20世纪之交实验新发现和现代物理学革命;相对论的建立和发展;早期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准备;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凝聚态物理学简史;现代光学的兴起;天体物理学的发展;诺贝尔物理学奖; 实验和实验室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单位、单位制与基本常数简史等。书中配有500多张历史图片,书末还附有物理学大事年表。
科学技术史(第三版) 豆瓣
作者: 张密生
科学技术史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实为基础,以史论结合、薄古后今为原则,按照历史进程系统阐述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并触及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问题,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其内容通俗易懂,并带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感,对于人们理解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培养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方法,增强科技意识,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都有很大帮助。它既是高校大学生学习科学技术史的必读课本,又是党政干部、科技工作者、企业管理人员学习科学技术史的理想读物。
2018年5月28日 已读 「相对论一词最先由普朗克提出,爱因斯坦从1907年使用此名。1910年克莱因建议改名为“不变论”,爱因斯坦内心是喜爱这个名称的,因为他建立这个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科学规律的不变性、绝对性,也可避免人们望文生义与哲学上的相对主义混为一谈,但他也担心会引起另一种混乱,故而没有采用。爱内斯坦特别强调,一个量只有给出可操作的定义才具有真实的物理意义,否则就只能是一个哲学思辨概念。118」
科学史
科学简史 豆瓣
作者: 林成滔 2004
自从大约200亿年前虚空中的一次莫名奇妙的大爆炸,诞生了我们这个宇宙。大约46亿年前,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诞生。生命在地球诞生后的ZIt乙年后出现。人类在300万年前出现。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史出现在区区5000年前。 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史中最引以为自豪的财富,它揭示了比人类自身古老得多的整个宇宙的奥秘,以及自身固有的秘密,并创造出一个更绚丽多姿的非自然世界。而关于科学的起源、发展和成就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首颂扬人类精神和恩想的诗,因为它昭示出整个人类探索自然和自身奥秘的心踏文明古国、古希腊、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
2018年5月15日 已读 「一个人没有理由因为猴子作他祖父而感到羞耻。在我的回忆中叫我感到羞耻的倒是这样一种人:他惯于信口雌黄,并且不满足于他自己活动范围里的那些令人怀疑的成就,却要粗暴地干涉他根本不理解的科学问题。所以他只能避开辩论的焦点,而用花言巧语和诡辩的辞令来转移听众的注意力,企图以煽动一部分听众的宗教偏见来压倒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羞耻」
科学史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