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
科学价值论 豆瓣
作者: 费多益 2005 - 4
奉献给读者的这套丛书,将分别讨论人类生活中的经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法律、知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军事、生态等领域的问题,也谈论人和人的生活本身。
话题如此宽泛,是否要编一套世界知识大全、社会科学大全,或人生知识宝典呢?不是的。话题虽然广泛,却有一个共同的视角,或共同的层面,这就是人的价值的生活实践。
这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举凡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自然关系,而是因为有了人才发生的,一切事物对人的意义,用人的立场和眼光来看有好坏之分,并且总是要人们费尽心思去判断、权衡、取舍的一切现象,就都属于价值。价值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尽度描绘出来的天地,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入化和为人的世界。
如果价值就是意义,那么这一切方面的意义究竟如何?应有的意义如何实现?
如果价值就是好坏,那么好坏从何而来?为了人类的光明幸福,我们如何是好?
这就是整套丛书要与读者共同思考的共同主题。
科学哲学 豆瓣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8.8 (29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米尔·奥卡沙 译者: 韩广忠 译林出版社 2013 - 6
《科学哲学》由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哲学教授、哲学系主任萨米尔•奥卡沙撰写,为当代科学哲学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一幅清晰准确的鸟瞰图。国内著名科学哲学学者李醒民作序推荐。
何为科学?科学是否客观?科学能否解释一切?本书《科学哲学》为当代科学哲学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一幅清晰准确的鸟瞰图。萨米尔·奥卡沙开篇扼要介绍科学发展的历程,继尔探讨科学推理的本质、科学领域的革命以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理论问题。《科学哲学》作者还审视了专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争端,以及科学作为双刃剑的利与弊。
2018年5月27日 已读 「实证主义者会说假说最初是如何获得的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怎样去检验它,正是这一点使科学成为一种理性的活动。凯库勒如何获得他的假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如何证明这一假说。」
科学哲学 西方哲学
科学实在论导论 豆瓣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Realism
作者: 魏洪钟 2015 - 10
《科学实在论导论》根据国内外的最新资料,系统梳理了有关科学实在论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科学实在论的定义、分类、主要观点、论证及当前的最新发展。《科学实在论导论》还系统介绍了对科学实在论提出挑战的许多思潮和流派以及它们的主要论证。全书语言生动、资料翔实,适宜哲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和其他对科学哲学感兴趣的文理科学生参考阅读。
科学哲学 豆瓣
作者: 李建华 2004 - 1
科学哲学还应当涉及一些更为广泛的领域,如科学社会学、科学价值论、科学与技术等等。由于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对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进行简明的概括与介绍,这些方面的问题尽可能地融入以上部分的叙述中,而不再单独地加以介绍和叙述。在20世纪结束、21世纪开始的时候,全面细致地回顾科学和科学哲学在一个世纪中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科学哲学是一个新兴的哲学学科,它是在争论中产生的,而且在争论中发展了一个世纪,甚至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罗为明确的框架和一些清楚的总体结论。作为“新兴哲学丛书”的一个部分。本书主要是关于这一学科的形成、主要观点和发展的客观的展现。但是这种介绍是建立在一个新型的基本框架之下,这种工作对我们全面地认识科学和科学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我们手里拿起一本书,如神学或经院哲学的书,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括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推论么?没有。其中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推论么?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付之一炬,因为她所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156」
科学哲学 西方哲学
皇帝新脑 豆瓣
The Emperor's New Mind: concerning computers, minds, and the laws of physics
7.5 (13 个评分) 作者: 罗杰·彭罗斯 译者: 许明贤 / 吴忠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6
本书对电脑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神经和精神科学以及哲学进行了广泛、深入浅出的讨论,体现了作者向哲学上最大问题——“精神-身体关系”挑战的大无畏精神。书中充满了天才般的猜测,贯穿着探索真理的灵感和激情。这是一本这者的精心杰作,它阐释科学论题的新方式令人眼前为之一亮。这本巨著重新衡量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作者提出他对现代物理及人工智能的新看法,建议人们必须彻底改变时间与空间的观念。本书曾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许多星期。
惊人的假说 豆瓣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
6.9 (7 个评分) 作者: (英)弗朗西斯·克里克 译者: 汪云九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 1
40年前弗朗西斯·克里克与詹姆斯·沃森一道,发现DNA结构,改变了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从面名垂青史。现在,克里克又一次站在科学的前沿,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对人类意识奥秘的探索上来。克里克决定要揭示脑的复杂性,他选择了视觉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作为突破口。他对大脑究竟怎样“看”东西作出的科学分析,内容翔实,妙语横生,令人信服。他还大胆探索人类存在的一些最基本问题:我们有自由意志吗?什么使我们成为区别于其他动物且具有感知能力的生物?灵魂真的存在吗?抑或我们只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的复杂集合吗?在这本具有开拓性和争议的著作中,弗朗西斯·克里克向近代科学、哲学和宗教思想的根本基础提出挑战。
2018年5月24日 已读
「反对还原论的泛泛而谈的哲学争论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奇怪的是并没有人会从‘苯分子大于各部分的总和’中获得神秘的满足感,然而却有很多人津津乐道于用这样的方式讨论大脑。」
生物学 神经科学 科学哲学 科学文化 科普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判 豆瓣
作者: 谢江平 2013 - 11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提出,他将意识形态界定为“思想的科学”或“观念的科学”。特拉西的观念学试图以科学的方式重建整个知识体系。在特拉西那里,意识形态并不只是一种纯粹的知识论研究,它还是“理性政治学”,特拉西的观念学是要建立一个理性的社会,以实现人类的解放。最初特拉西的想法得到了拿破仑的赏识,拿破仑宣称,“我们想要一个建立在真正自由、公民平等和国家代表基础上的共和国,我们应该拥有”意识形态这门科学。但是,由于政治观点的差异,特拉西与拿破仑发生了分裂,在拿破仑那里观念学也因此成了一个贬义词,拿破仑轻蔑地称特拉西是“意识形态家”、“险恶的形而上学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拿破仑认为,意识形态“把政治、立法建立在一种从第一原理推论出来的种种玄妙原理的形而上学上面”,而不是基于现实的和历史的教训,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至此,意识形态就染上了玄学的恶名,成了人们批判的对象。
2018年5月24日 已读
「恩格斯:“自然科学家相信,他们只有忽视或侮辱哲学,才能从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里哲学具有世界观意义,也就隐含某种价值判断。实证主义者拒斥思辨哲学的同时,把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一并拒绝了。107」
「勒戈夫:“人文主义是非常反理性的。它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文学的,与其说是崇尚理智的,不如说是崇尚信仰的”。185」
科学哲学 西方哲学
生命是什么 豆瓣
8.4 (25 个评分) 作者: 埃尔温•薛定谔 译者: 罗来欧 / 罗辽复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4
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精神本身,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
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本书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也是他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终极理论之梦 豆瓣
Dreams of a Final Theory: The Scientist's Search for the Ultimate Laws of Nature
作者: S·温伯格 译者: 李泳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3
《第一推动物理系列:终极理论之梦》讲的,是一场伟大的理性的历险,去找寻大自然的终极理论。中级理论的梦想激发了今天许多高能物理学的研究,虽然还不知道那终极理论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还要过多少年才能找到它,但我们相信已经开始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它的身影。在《第一推动物理系列:终极理论之梦》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最初三分钟》的作者温伯格讲述了对自己然的统一理论的伟大追求――一个能解释从原子内部的联结到太阳与地球的吸引等不同的力的理论。全书令人眼花缭乱去清澈透明,引导着我们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走到今天的超弦以及可能与我们同在的别的宇宙。
2018年5月17日 已读
「量子力学清楚地表明了,正是因为物理学定律的作用,化学才表现出那样的行为方式。13」
「还原论者的世界观的确是冷漠而没有人情味的,但事实上我们必须接受它,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而是因为世界本来就是那样的。44」
物理学 科学哲学 科学文化 科普
高级迷信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R. 格罗斯 / [美] 诺曼·莱维特 译者: 孙雍君 / 张锦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9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1994年初版以来,《高级迷信》一书一直是舆论界经久不衰且爱恨纠缠的焦点,引发了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人文学者们广泛参与的“科学大战”。
《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 》是首次将各种“科学批评”的视角与观点集结在_二起“示众”的宣传画廊。其中涉及许多严肃而又深刻的学术问题:如何看待科学的价值与社会功能?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精髓是什么?科学权威的来源与合理性何在?
2018年5月17日 已读
「不仅德里达及其同党如此夸夸其谈,而且这几乎已经成了许多后现代思想家的习惯……这种话既轻浮又没有意义,但非常狡猾地给那些数学知识少或干脆一点儿没有的读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91」
后现代 科学哲学 科学文化
还原论研究 豆瓣
作者: 刘明海 2012 - 11
还原论是西方哲学的重要传统理论,是当代哲学家和科学家集中谈论的热烈话题之一。刘明海所著的《还原论研究》详细梳理了还原论的历史演进,深入发掘了还原论的思想起源,全面总结了还原论的论证过程,具体呈现了还原论的思想内容。并以此为基础,《还原论研究》分别探讨了还原论在当代科技哲学、心灵哲学中的发展现状,既涉及反还原论提出的挑战与诘难,也涉及还原论做出的回应与反驳,进而阐释还原论对于生物现象、心理现象这些人类“斯芬克斯之谜”的启示性看法,重新正确评价还原论在哲学和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
“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 豆瓣
作者: 索卡尔 译者: 蔡仲 / 邢冬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5
1996年5月,“索卡尔事件”出现后,在全球学术界爆发了一场科学家与后现代哲学家之间的大论战。这场论战涉及到对科学本性、科学趔的客观性和理性、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政治、军事、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关系等等的辩论。众多的科学家,如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等纷纷投入保卫科学、保卫理性的斗争之中。而后现代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却不断地借助于“外部因素”来“解构”科学、“解构”理性。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场科学与“反科学”的论战,是一场真正的科学与人文的大冲突。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如此深刻的、影响面如此广泛的论战,它必将会对人类的文化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收集了有关这场论战主要论文,作者大都是这场论战的主角,论文也主要是由作者自己推荐的。本文集的目的是把这场论战的主要内容介绍给我国学术界,以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 豆瓣
作者: 郭贵春 / 魏屹东 2006 - 7
《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内容简介:2004年11月5~7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了全国“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学术会议。《科学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科学观》是这次会议的论文选集。其中,一部分论文是作者在会议上提交的论文的修改版本,一部分论文是会后撰写的。这些论文都经过了编者的精心选择和审阅,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基本把握了“科学大战”的实质以及此次大战后的后现代科学观发展趋势。
自然哲学 豆瓣
作者: 陈其荣 2004 - 7
第一章,通过对自然哲学史的回顾与反思,揭示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论述自然哲学在哲学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通过对“存在”意义的审视,阐述“自然”的基本含义,论述自然存在的普遍方式和自然系统的层次结构。第三章,根据当代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最新认识,描绘自然演化的全景画面,展示自然演化的分叉、突现方式,揭示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第四章,讨论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方向,揭示了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阐释“多宇宙”理论及其意义。第五章,从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论述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即自然的人化,以及作为自然人化的同一过程而发生的自然的异化,阐发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第六章,在界定广义价值的概念基础上,论述了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以及与自然价值密切联系的自然的权利。跋,通过对科学哲学史的审视,揭示科学哲学与自然哲学之间的本质联系,提出科学哲学研究与自然哲学探索相结合的思想。
科学哲学 豆瓣
作者: 周林东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 8
本书内容包括科学哲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发展、基本论题和相关论题四大部分,大体上囊括了广义和狭义两种科学哲学的主要内容。当然,本书仍以狭义的科学哲学为主,在这方面参照了国外高校的同类教科书或读物,注意吸收他人长处。
本书可供国内高校作为教学用书。另外,本书在写法上既照顾到专业水平,又考虑到一般读者的需要,尽可能做到通俗化,尤其是在文理沟通方面作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索。
2018年5月13日 已读 「除个别科学家承认曾得益于科学哲学外,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否认科学哲学对科学本身有任何实用价值。威尔克斯以“科学家是否需要科学哲学”为题作过演讲,他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科学家并不经常需要科学哲学。至少当他们从事库恩所说‘常规’科学时他们不需要它。”瓦尔纳也认为“科学哲学在过去30年中越是学术化,对科学本身的用途却越少。它现在已成为一种体系而对科学却毫无影响。”实际上许多科学家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只是他们并不关心专业科学哲学家研究的内容,认为这些东西跟他们实际的科学研究毫无关系。无论哲学家就方法问题发表什么见解都不会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因为科学家实际上不会真正按照哲学家指定的任何规范方法行事。28」
科学哲学 西方哲学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 豆瓣
The End of Science
作者: 【美】约翰·霍根(John Horgan) 译者: 孙雍君 / 张武军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 4
《科学的终结:用科学究竟可以将这个世界解释到何种程度(修订版)》:
《科学美国人》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大众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撰稿。作为《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资深撰稿人,约翰·霍根对于当代科学有着卓越的领悟,因为他具有一种常人无可企及的优越条件,能借工作的便利,经常性地接触科学界的名家,诸如林恩·马古利斯,罗杰·彭罗斯,弗朗西斯·克里克,里查德·道金斯,弗里曼·戴森,莫雷·盖尔曼,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史蒂芬·霍金,托马斯·库恩,克里斯·兰顿,卡尔·波普尔,史蒂文·温伯格,以及E·0·威尔逊,等等,并能得心应手地刺探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
在《科学的终结》一书中,霍根以才华横溢的笔触,描写了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之平凡的一面和活跃的思想。科学家“在面对认识的限度时,……更像常人一样,易受到自己的恐惧和欲望的左右。”
这种隐秘的恐惧,正是霍根在本书中所着力探讨的:是否所有重大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所有值得追求的知识都已被掌握了吗?是否存在着某种标志着科学之终结的“万物至理”?重大发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今天的科学是否已衰退到只能解答细枝末节的问题、只能修补现有理论的地步?
对于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霍根在走访弗雷德·霍伊尔、诺姆·乔姆斯基、约翰·惠勒、克利福德·格尔茨及其他数十位杰出学者之后,在与这些名人就上帝、星际旅行、超弦、夸克、混杂学、意识、神经达尔文主义、马克思的进步观、库恩的革命观、元胞自动机、机器人以及“欧米加点”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抽象出了率真的答案。由此引发出的评述,混合着霍根对“终结论”所作的机智而又精辟的辩护,以及他对于整个科学事业的睿智、独到而又深刻的领悟,读来既让人兴奋激动,又给人带来衷心的愉悦。
科学家通常自以为与其他学者不同,因为他们坚信自己不是在建构真理,而是在发现真理;其工作是要揭示经验世界存在的规律,而不是仅仅去解释它。但科学的力量却存在着自身固有的限度:狭义相对论把物理运动(甚至信息转换)的速度限制在光速之下;量子力学宣示出不确定性;而混沌理论则进一步证明完全的预见是不可能的。同时,科学合理性本身正受到新勒德派分子、保护动物权利活动分子、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以及新时代信徒的攻击。
霍根强调,对科学的最大威胁可能来自科学规范的丧失,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致力于玩弄被霍根称为“反讽科学”的理论,科学规范已被逐渐削弱成某种近似文学批评的东西。基于对当世思想大师们的采访与思索,霍根在提出对科学质疑的同时,也表示了他对于科学的崇敬。
科学的终结插图创意
以洞察世间万物的眼睛为起始点,流动的线条代表着复杂的思维。不同的分割色块代表着空间的不同。沉稳的黑色代表未知,流动的白色代表探索的已知。黑白同时结合人脸也是一种阴阳矛盾的同体。有限既是无限,无限又可化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