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
盲眼钟表匠 豆瓣
The Blind Watchmaker: Why the Evidence of Evolution Reveals a Universe without Design
8.7 (9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 王道还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这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自私的基因》的作者道金斯又一本经典之作。本书是正宗的演化论入门书,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生命本身的绝佳读本。作者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之后,以“生物适应的起源”为核心,用稳健的文笔,详细阐释了生物适应是任何演化理论家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天择说是唯一可信的理论。一些学者提出了足以替代天择说的理论,或者认为天择说无足轻重,都过不了解释生物适应这一关。突变和自然选择是道金斯解释生命变化的两个基本概念。无论是对演化论有兴趣的朋友,还是持批判观点的人,本书都是最好的起点。本书是英语世界最流行的演化论教科书,曾获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非小说类最佳书奖、美国洛杉矶时报的文学奖。译者王道还先生说:“要是你一辈子只想读一本有关演化的书,就读这一本!”
“钟表”是“世界运行模式”的隐喻,象征自然运行的机制是环环相扣、一丝不苟的。“钟表匠”本来是“创世主”。本书指出:物种的演化并没有特殊的目的。如果我是要把大自然比喻成钟表匠的话,我们只能说它是一位盲眼钟表匠。
------------------------------------------------------------------------------------
各界评价:
他成功且令人钦佩地展示了自然选择是如何让生物学家们放弃了诸如设计、目的这样的概念,并且用一种大家易于的理解的方式展示给了现代读者。
——Michael T.GhIselin 纽约时报
这是我近些年读过的关于演化论最好的书。对于生物学家而言它足够深刻,对于大量享受《自私的基因》一书的读者来说,它写的够好,读起来足够简单。
——Edward O.Wilson
才华横溢,辩论紧张却又有大量可读性强极强,充分的例子与分析……《盲眼钟表匠》呈现出一场令人信服的科学辩论是什么样子,这是最好的科普。一个令人鼓舞的二流主题。有创造性的,走上歧途的同伴,其他科学领域被误导的闯入者,以及媒体错误报道来带的令人。极力推荐!
——伦敦时报
漂亮而华丽的写作。特别易于理解又像一场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演说。每一页都是真实的故事。这是最好的科普读物,我曾经读过的最好的书。
——Lee Dembart,洛杉矶时报
在让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演化生物学方面,道金斯比现今任何人都写的好。
——John Maynard Smith
自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出版以来,该理论最可读的读本,最有力的捍卫!
——经济学人
魔鬼出没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The Demon-Haunted World
作者: [美] 卡尔·萨根 译者: 李大光 海南出版社 2010 - 5
美国1996年全年畅销书榜首,卡尔萨根倾其一生所积累的资料和苦思所得而著述的最后一部书。
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全球的文明,在这个文明世界中,大多数重要的元素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创造了另外一些东西.使得几乎无人理解科学和技术。这无知和权力混合制成的易燃品早晚有一天会在我们面前燃成熊熊大火。特别是在这个千年,伪科学和迷信似乎越来越具诱惑力,非理性的海妖的歌声更加悦耳迷人。我们以前是否在什么地方听到过这歌声?在物质稀缺之时,在国家的自尊心或敏感问题受到挑战之时,当我们为失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令人满意的地位而极度忧虑之时,当狂热的火焰在我们的身边沸腾之时,我担心,长期以来我们的思维习惯会控制我们的一切。
魔鬼的牧师 豆瓣
A Devil's Chaplain: Reflections on Hope, Lies, Science, and Love
7.2 (5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 马岩 / 刘丹 中信出版社 2016 - 6
【编辑推荐】
★没饭吃的非洲儿童VS濒临灭绝的黑猩猩,你给谁捐款?
★Gay是天生的?“同性恋基因”真的存在吗?
★12个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PK 1名法官,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占星、看风水、通灵、水晶球,这些伪科学,相信你就错了!
1、继达尔文之后最有影响力的生物学家,畅销世界30年颠覆人类世界观的科学圣经《自私的基因》作者,备受比尔•盖茨、梁文道、刘慈欣、俞敏洪、姬十三等人热推的超级畅销书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科学创作25年来唯一自选集,告诉你正确打开科学世界的方式,国内首次出版!
2、基因、克隆、占星、陪审团、创世说、进化论……满满当当的科学干货,结结实实的真知灼见,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生活智慧,不容错过!
3、32篇精彩小品,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绝对让你脑洞大开、爱不释手的科学入门书!
4、道金斯作品延伸阅读——《自私的基因》《盲眼钟表匠》《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解析彩虹》《祖先的故事》《攀登不可能的山峰》
5、“科学可以有诗意。以科学的方式正确理解的真实世界,是绝美的,永远有着无穷的乐趣…… ”
——理查德·道金斯
------------------------
【内容简介】
“魔鬼的牧师”一词,首先由达尔文于1856年提出,指的是“为进化和自然选择辩护,反对上帝创世论,坚决主张无神论的人”。道金斯以此自居,高举科学大旗,倡导无神论,堪称坚定的进化论者。
《魔鬼的牧师》是超级畅销书作家理查德•道金斯科学创作25年来唯一自选集。25年卓越的科学思考,遴选出32篇精彩的科学美文,涉及基因、宗教、道德、教育、公平、正义等重大公共话题,科学与理性兼具,犀利与温情并存,风格亲切幽默,通俗易懂,是一本绝佳的科普经典读物。理查德•道金斯以超凡的科学学识与独特的人生经验,坚决主张从真凭实据中追求科学真理,唤起人们对物理世界永恒的好奇心。
------------------------
【媒体推荐】
非常发人深省。
——《纽约时报》书评
作为当代最知名的科学家、作者之一……道金斯对科学的热爱,无愧且波澜壮阔。论及神圣,于他而言,必然是真理和通往真理之路……他是杰出的作者,明智的簇拥者,学识广博而足智多谋的人。
——《新共和国》
道金斯……主张坚定,表述清晰,强劲有力。
——《科学美国人》
极其卓越。……让篇篇文章凝成整体的,也正是使之充满活力的因素:文笔儒雅清晰、内容知性真诚且富有真知和勇气。……作者的书读起来令人愉悦,散文写得优美,而且论点优雅有力。
——《文学评论》
透过字里行间,科学闪烁着光芒化作愉悦的源头。……他的视角清晰,非比寻常。
——《闲暇》
文集作者堪称世界优秀的进化论生物学家。作者笃信从真凭实据中追求科学真理,于文集中探讨所得。
——《科学新闻》
道金斯对地球生物多样性所表现的热情富有感染力。
——《出版人周刊》
通往科学原则的愉悦之旅……被美妙呈现与颂扬。
——《科克斯评论》
大力倡导经验科学而非迷信……即使他如此顽固,却真正唤起了人们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
——《图书馆杂志》,获评年度最佳科技书籍
2018年7月19日 已读
「面对这些深奥宏伟的奥秘,伪哲学家装腔作势表现出低级知识分子的哈巴狗姿态,似乎不值得理智的关注。22」
生物学 科学文化 科普
Fashionable Nonsens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Alan Sokal / Jean Bricmont Picador 1999 - 10
In 1996, Alan Sokal published an essay in the hip intellectual magazine "Social Text" parodying the scientific but impenetrable lingo of contemporary theorists. Here, Sokal teams up with Jean Bricmont to expose the abuse of scientific concepts in the writings of today's most fashionable postmodern thinkers. From Jacques Lacan and Julia Kristeva to Luce Irigaray and Jean Baudrillard, the authors document the errors made by some postmodernists using science to bolster their arguments and theories. Witty and closely reasoned, "Fashionable Nonsense" dispels the notion that scientific theories are mere "narratives" or social constructions, and explored the abilities and the limits of science to describe the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超越科学大战 豆瓣
作者: (美)奥利卡·舍格斯特尔
本书收编了不同学者关于“科学大战”的定位的观点,透过多种视角——历史的、社会学的、哲学的、科学的、心理学的——将作为社会现象的科学情景化,并对“科学大战”划界。全书力图消解传统上所理解的“科学大战代表了两种文化的冲突的观念”,并尝试更好地理解科学卫士一直坚持“科学和理性”的原因。本书结论和传统上对“科学大战”的理解自然也大相径庭——作者传达了这样的观点,即科学大战不应该被理解为两种文化的冲突,而应该被理解为科学与人文更进一步融合的一个转折。
本书以科学家的眼光针对普通读者,也同样为学术界而写。
被困的普罗米修斯 豆瓣
作者: 诺曼·列维特 译者: 戴建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8
科学的巨大成功,使它在当代社会中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但事实上,科学家仅仅是社会中人数很少的一部分。科学对其成员的选择是很苛刻的,而且科学家都要经过严格、艰苦的训练,由此普遍获得科学洞见的能力。这超出了大众(非科学家)所能理解和掌握的水平。
在尝试参与、理解和接受科学的努力失败之后,非科学家发现,科学是让人困窘的。由此,科学周围的文化形成了对科学的极其复杂的态度:一方面是对科学的希望,一方面是对科学的担心;一方面是对科学的景仰,一方面却是深深的无助和嫉恨。这带来多方面的后果。例如,这种情绪在后现代主义者和“科学元勘”(Science Study)这一新的学术领域那里,发展成试图消解科学权威的努力。他们认为,所有的知识体系在认识论上与现代科学同样有效。作者对诸如此类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认为科学“是可靠的、持久的、远远超过任何社会习俗系统所能提供的保证”。
作者认为,尽管科学是形成我们当代社会物质生活的首要力量,但却是极为不适地镶嵌在当代社会文化的母体之中。政治、法律,高级与低级的文化、金融、商业、宗教——实际上所有的组织都受到科学的滋养,然而这些文化中没有一个对科学世界观有着深刻的理解或同情。科学陷入周围文化的围困和抵制之中。
作者以“最大忠诚”,从文化、数学、目的论、技术、种族、教育健康、法律、新闻等十几个方面,“展开了对这种境况的分析”。
沙滩上的房子 豆瓣
A House Built on Sand: Exposing Postmodernist Myths About Science
作者: 诺里塔・克瑞杰 译者: 蔡仲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6
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译著《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思想家的科学神话曝光》,是继《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一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后,西方科学卫士反击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又一本力作。 反科学思潮
当代科学保卫战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后,在西方学术界中,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一词逐渐被后“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所取代,表明了科学的内史研究正在逐渐转向外史研究。“科学研究”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词,其基本的内容是指从不同的社会维度去研究科学,它包括科学知识社会学(SSK)、STS、女性主义科学观、后殖民主义科学观等。然而,其中许多主流研究已经走向极端,表现(1)极端的相对主义;(2)科学的意识形态化。因此,科学家称这类研究为“后现代科学研究”或后现代反科学思潮。其特征是:对科学研究的逻辑标准,客观真理与实验证据等认识论价值进行挑战,这种敌意并不是表现在滥用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与政治外部环境上,而是表现为对科学内容和和方法,对科学理性,科学真理和科学精神的肆意攻击中,最后导致对科学、理性与人类文明的全面攻击,把科学看作是一种脱离经验检验的诡辩,强调科学归属于不同的生活形式、不同的语言游戏。这种批判并被提高到了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层次上:把科学看作是一种资产阶级社会关系的建构,一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误导;把科学看作是男权至上主义的统治,控制与权威化自己权力的工具;把科学看为是导致一切全球性生态灾难的意识形态;把科学看作是帝国主义入侵与殖民统治的先锋队。总之,科学变成一种权力,一种靠金钱运转的游戏,一种服务于其赞助者的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科学思潮打着“学界左派”(“The Academic Left”)面貌来出现,其目的是要制造一种政治上正确(Political Correct)的科学。从文艺复兴以来,左翼思潮一直是和科学结盟,反对蒙昧主义,信仰理性思想和客观实在的分析(在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相信这两者是反对由强权所提倡钓神秘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然而在过去20年中,大量“进步的”和“左派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家,由于受法国思想家的后现代主义和美国的女性主义的影响,已经抛弃了文艺复兴的思想遗产,投入各种相对主义的怀抱,走向了反科学阵营。 科学保卫战
1994年,美国维吉利亚大学著名的生物学家格罗斯与罗格斯大学的数学家莱维特发表了《高级迷信——学界左派及其与科学之争》,拉开了科学家的科学的保卫战序幕,开始反击所谓的学界左派。学界左派从内涵上来看,“是专门设计来指坚持对科学,科学的方法与科学的概念基础的误解,并把这种误解已经扩展到对科学的政治进步批判的学派。  学界左派仿佛表达出一种对文艺复兴的最有力的遗产的敌意,他们谴责科学为反动的蒙昧主义,斥科学为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机器,所有这一切正是他们想要推翻的和蔑视的。”从外延上来看,在格罗斯与莱维特的《高级迷信:学界左派及其与科学之争》中,把学界左派看成主要是由人文学者与社会科学家组成。这些是从来没有从事过科学研究的学者,现在却企图涉猎科学领域。它们包括:(1)“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SSK);(2)法国后现代主义者;(3)女性主义对科学的批评;(4)激进生态主义对科学与技术的强烈排斥立场;(5)新世纪的创世论;(6)后殖民主义的科学观。  随后,格罗斯、莱维特与马丁·刘易斯(Martin Lewis)主编的《飞离科学与理性》(1996),这是1995年美国纽约世界科学家大会的论文集。此次全球科学家大会不是讨论科学问题,而是一场专门组织的批判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声讨大会,为此,这次会议被名命为“飞离科学与理性”。与会的科学家表明他们对当前的建构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泛滥而感到愤怒,文化左派对科学的“敌意”的真实危险并不仅在科学自身,而是作为整体的人类文化。他们认为反科学现象基本上是都是非理性,放弃科学与理性将具有社会性的灾难。 学界懒汉
后现代“科学研究”的另一特征是对科学的论述常常带有相当含糊性(甚至于误解),对科学工作的具体结论,采用隐喻和修饰的手法,引入各种稀奇古怪的术语、玩弄语言游戏、其中充满着对科学知识的误解。这种失误表现在许多著名学者,如后现代大师德里达、拉康、利奥塔、“科学研究”的重量级人物,如拉脱尔、柯林斯等身上。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科学家的正当愤怒,由此引发了格罗斯、如1996年,美国著名的文化左派杂志《社会文本》的副主编安德鲁·罗斯组织了一期名为《科学大战》的专刊,以反击《高级迷信》一书给后现代主义者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其中,美国纽约大学的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一篇名为《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的诈文,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科学家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的“科学大战”(Science Wars)。值得注意的是,索卡尔读了《高级迷信》后,为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泛滥而感到震惊和不安,于是决定写下这篇诈文,其目的是检验那些科学的文化批评者的编辑们是否真正地懂得他们所批评的对象,结果是,编辑们没有经受住检验,使“后现代科学研究”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揭露与批判
在《沙滩上的房子》一书中,除了科学家揭露后现代主义的“时髦的胡说”(如后现代大师的科学“名言”:数学常量п与光速c变成了变量、集合论中的选择与等价公理具有支持“堕胎运动”的女权主义的政治意义,等等)外,具有不同背景的作者对“后现代科学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更为深入的批判。这反映出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上升到较为严肃的理论分析层次。  物理学家弗兰克林分析韦伯的引力波探测工作与弱电相互作用的温伯格—萨拉姆模型,表明科学家放弃或接受某种科学模型,是基于客观实验等认识论证据,而不是像后现代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科学成果是科学家的政治利益,或谈判技巧的修饰学的产物。皮林克分析了社会建构主义的最著名的代表作,夏平与谢佛的《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波义耳与实验生活》,从历史的事实出发,表明霍布斯与波义耳无论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或政治观点上,并没有像这两位作者所表明的那样极端对立。社会学家雅各布分析了夏平与谢佛,还有拉脱尔对17世纪英国历史进行的认识相对主义的歪曲。  本书还包含着数篇反击女性主义的论文,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和性别研究小组进行了“被动的卵子和勇猛的精子”的生物学“案例”分析,这种分析现在已经在《新闻周刊》上被作为性别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着科学内容的范例来发表。而生物学家格罗斯指出,这是一种“神话”,与生物学的基本常识根本不符。历史学家纽曼分析了女性主义所崇拜的炼金术式的自然观,指出这种自然观在对待自然的态度问题上,比机械论更为残忍。在对后殖民主义的批判中,克瑞杰指出了多元文化“教育改革”的许多荒诞后果。  最值得注意的是兰达对后殖民主义的分析。她指出:在后现代主义对科学与现代性的诋毁中,伴随着对“地域性知识”的毫无批判性的鼓吹,已经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创造出了一个各式各样的非理性与反科学思潮泛滥的温床。否认迷信与科学、意识形态与知识的界线,必然会导致迷信、神话与意识形态披上科学的外衣。所有这些对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将具有灾难性威胁。
作者简介:诺里塔·克瑞杰,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科学哲学与历史教授。她的研究领域包括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文化。在科学文化研究方面,她主编了Nature and Causes of Homosexuality:A Philosophy and Scientific Inquiry与Daphne Patai合著了Professing Feminism:Cau-tionary Tales from the Strange World of Women's Studies。
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 豆瓣
作者: A.拉宾格尔 / H.柯林斯 2006 - 8
近年来,来自C·P·斯诺所称的“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两大阵营的斗士们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但是,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试图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在本书中,杰伊·A·拉宾格尔和哈里·柯林斯为一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创造了机会,让他们在一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而不是相互指责和谩骂。本书各章的作者惊喜地发现,在关于科学,关于科学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以及关于科学论是否贬损了科学家、科学实践和科学发现等方面,他们展开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谁有权评论科学?科学知识的恰当角色是什么?在社会决策中,科学家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鉴于科学在当今社会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对此不会有简单的答案,但是,《一种文化?》向读者准确地阐述了在所谓的“科学大战”中存在的真正危险是什么,并且为我们探寻这些紧迫问题的解决之道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框架。
仰望苍穹 豆瓣
Facing Up: Science and Its Cultural Adversaries
作者: 史蒂文·温伯格 译者: 黄艳华 / 江向东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 11
最近,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人物简介中,詹姆斯·格兰茨(James Glanz)评介说:“物理学正朝着‘终极理论’迈进,史蒂文·温柏格也是许是世界上提出这一观点的最有权威的人。所谓‘终极理论’,就是对自然界的粒子和作用力的一种完美的解释,将永远作为所有科学的基本原则。温柏格还是一位有影响的散文作家,其散文能给人以启发和激励……最近他获得了刘易斯·托马斯奖(Lewis Thomas Award),这是用来奖励最佳地体现出了‘诗人科学家’这样的研究人员的。”理论物理学和对文学、哲学、历史以及科学政策的更深刻的理解是温柏格的主要兴趣所在,本书从杰出的科学家和富有挑战性的作家这两个方面将温柏格全面地展现出来。
这些文章的创作历时15年,其中每一篇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强调必须正视自然规律是客观的发现,并强调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人类是处于某种独特的地位。为了捍卫科学精神、反击其文化敌手,这些文章表达了还原论著、实在论者和虔诚的非宗教论者的观点。每篇文章的前面都新加了引言来介绍该文的来龙去脉,必要之处还加上了最新的进展。总之,这些文章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无比的乐趣,让大家来体验我们这个时代最迷人、最强劲的一类科学头脑那种非凡的辨别力、理解力和洞察力。
2018年7月12日 已读
「这正是科学史家和政治史家应该分手之处,时间的迁移对一些史实已有明断。107」
科学哲学 科学文化
两种文化 豆瓣
The Two Cultures
作者: C.P.斯诺(英) 译者: 纪树立 三联书店 1994 - 2
这是本世纪中的一部名著。著名科学家和作家C.P.斯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日益分化,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上的两极分化给人类带来损失,作者为此提出警告,并呼吁两者的合作。
2018年6月27日 已读
「科学区别于其他种类认知方式的独特之处,科学家和理科生都不一定读过以前的原著,他们一般也不会想到要这么做。人文文化有变化但是没有内在的进步,没有一致意见的增加。121」
文化研究 社会学 科学文化
理性地捍卫科学 豆瓣
作者: [美]苏珊·哈克 译者: 曾国屏 等 2008 - 8
《理性地捍卫科学:在科学主义与犬儒主义之间》尝试以批判常识主义、坦诚实在论和温和的自然主义立场,来克服关于科学的传统尊崇主义和新犬儒主义的两种极端立场,从而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和科学究竟干什么阐明一种新的真实理解。作者深入考察了科学探究的性质、科学方法、科学真理和科学进步等基本问题,以及科学与社会、文学、法律、宗教等的基本关系,致力于践履“理性地捍卫科学”。这是一本科学哲学(或曰更广范围的科学元勘)前沿领域的相当睿智的创新之作,成为了力图超越“科学大战”的振聋发聩之声。
惊人的假说 豆瓣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
6.9 (7 个评分) 作者: (英)弗朗西斯·克里克 译者: 汪云九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 1
40年前弗朗西斯·克里克与詹姆斯·沃森一道,发现DNA结构,改变了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从面名垂青史。现在,克里克又一次站在科学的前沿,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对人类意识奥秘的探索上来。克里克决定要揭示脑的复杂性,他选择了视觉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作为突破口。他对大脑究竟怎样“看”东西作出的科学分析,内容翔实,妙语横生,令人信服。他还大胆探索人类存在的一些最基本问题:我们有自由意志吗?什么使我们成为区别于其他动物且具有感知能力的生物?灵魂真的存在吗?抑或我们只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的复杂集合吗?在这本具有开拓性和争议的著作中,弗朗西斯·克里克向近代科学、哲学和宗教思想的根本基础提出挑战。
2018年5月24日 已读
「反对还原论的泛泛而谈的哲学争论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奇怪的是并没有人会从‘苯分子大于各部分的总和’中获得神秘的满足感,然而却有很多人津津乐道于用这样的方式讨论大脑。」
生物学 神经科学 科学哲学 科学文化 科普
生命是什么 豆瓣
8.4 (25 个评分) 作者: 埃尔温•薛定谔 译者: 罗来欧 / 罗辽复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4
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精神本身,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
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本书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也是他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终极理论之梦 豆瓣
Dreams of a Final Theory: The Scientist's Search for the Ultimate Laws of Nature
作者: S·温伯格 译者: 李泳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3
《第一推动物理系列:终极理论之梦》讲的,是一场伟大的理性的历险,去找寻大自然的终极理论。中级理论的梦想激发了今天许多高能物理学的研究,虽然还不知道那终极理论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还要过多少年才能找到它,但我们相信已经开始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它的身影。在《第一推动物理系列:终极理论之梦》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最初三分钟》的作者温伯格讲述了对自己然的统一理论的伟大追求――一个能解释从原子内部的联结到太阳与地球的吸引等不同的力的理论。全书令人眼花缭乱去清澈透明,引导着我们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走到今天的超弦以及可能与我们同在的别的宇宙。
2018年5月17日 已读
「量子力学清楚地表明了,正是因为物理学定律的作用,化学才表现出那样的行为方式。13」
「还原论者的世界观的确是冷漠而没有人情味的,但事实上我们必须接受它,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而是因为世界本来就是那样的。44」
物理学 科学哲学 科学文化 科普
高级迷信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R. 格罗斯 / [美] 诺曼·莱维特 译者: 孙雍君 / 张锦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9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1994年初版以来,《高级迷信》一书一直是舆论界经久不衰且爱恨纠缠的焦点,引发了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人文学者们广泛参与的“科学大战”。
《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 》是首次将各种“科学批评”的视角与观点集结在_二起“示众”的宣传画廊。其中涉及许多严肃而又深刻的学术问题:如何看待科学的价值与社会功能?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精髓是什么?科学权威的来源与合理性何在?
2018年5月17日 已读
「不仅德里达及其同党如此夸夸其谈,而且这几乎已经成了许多后现代思想家的习惯……这种话既轻浮又没有意义,但非常狡猾地给那些数学知识少或干脆一点儿没有的读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91」
后现代 科学哲学 科学文化
“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 豆瓣
作者: 索卡尔 译者: 蔡仲 / 邢冬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5
1996年5月,“索卡尔事件”出现后,在全球学术界爆发了一场科学家与后现代哲学家之间的大论战。这场论战涉及到对科学本性、科学趔的客观性和理性、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政治、军事、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关系等等的辩论。众多的科学家,如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等纷纷投入保卫科学、保卫理性的斗争之中。而后现代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却不断地借助于“外部因素”来“解构”科学、“解构”理性。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场科学与“反科学”的论战,是一场真正的科学与人文的大冲突。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如此深刻的、影响面如此广泛的论战,它必将会对人类的文化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收集了有关这场论战主要论文,作者大都是这场论战的主角,论文也主要是由作者自己推荐的。本文集的目的是把这场论战的主要内容介绍给我国学术界,以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