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与扎克·埃夫隆环游地球 (2020) 豆瓣
Down to Earth with Zac Efron
演员: 扎克·埃夫隆 / Darin Olien
扎克·埃夫隆主持的Netflix旅游节目《与扎克·埃夫隆环游地球》(Down to Earth with Zac Efron,暂译)首曝剧照!扎克将与健康专家Darin Olien开启环球之旅,寻找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该节目将于7月10日登陆Netflix。
2020年10月3日 看过
题材蛮好的,披着旅游皮的科普节目,旅游其实讲得很少,每集不同地方不同主题或科学或人文还蛮好的。缺点大概是 Zac Efron 可能还是缺乏了点文化积累,现场 commentary 只会 wow 这种无意义的感叹,连个形容词都没有,经常尬看镜头干瞪眼,就得靠后期 scripted 旁白来填充空白和传达内容。
Netflix 旅游 科普 美国
人类本性 (2019) 豆瓣
Human Nature
导演: Adam Bolt 演员: David Baltimore / Jill Banfield
其它标题: Human Nature / 生命根基
The biggest tech revolu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isn't digital, it's biological. A breakthrough called CRISPR has given us unprecedented control over the basic building blocks of life. It opens the door to curing diseases, reshaping the biosphere, and designing our own children. Human Nature is a provocative exploration of CRISPR's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scientists who discovered it, the families it's affecting, and the bioengineers who are testing its limits. How will this new power change our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What will it mean for human evolution? To begin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we must look back billions of years and peer into an uncertain future.
2020年10月2日 看过
属于那种想拍科普也想做出深度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类型,乏味。
科技 科普 纪录片 美国
大数据时代 (2020) 豆瓣
Connected: The Hidden Science of Everything
7.3 (11 个评分) 导演: Arianna LaPenne 演员: Latif Nasser
科学记者拉蒂夫·纳赛尔探究我们如何以惊人而复杂的方式与彼此、世界乃至宇宙联系在一起。
2020年9月1日 看过
内容蛮好的,听片名可能以为更多是互联网数据,但其实内容是运用数据来分析自然学科的几个科普小话题。但是主持人这种浮夸的把观众当傻子的少年儿童主持风格我实在是不太受得了,恨不得非常爹气地撸一耳刮子过去:好好讲话!
Netflix 科学 科技 科普 纪录片
人类起源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Ancient DNA and the New Science of the Human Past
8.1 (9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赖克 译者: 叶凯雄 / 胡正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6
1万年前的欧洲人就是金发碧眼吗?
印度几千年的种姓制度造就了怎样的结果?
人类是起源于非洲还是世界各地分别演化出来的?
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真的被我们的祖先完全消灭了吗?
你知道有很多“幽灵人群”活在我们的DNA里吗?
传统的考古学、语言学构建的人类演化史留下了大片大片的空白。幸好,这已经成为过去时。古人类DNA测序正在掀起一场革命,重新谱写一曲50万年的人类迁徙演化之歌。
大卫·赖克从古人类遗骨中提取DNA,从基因层面还原了人类祖先的面貌。原来,我们的先祖在地球上已经上演了几百万年的“权力的游戏”:在任何一片大陆上,人群都经历了多次毁灭与更迭;所有当代人的祖先都拥有一段复杂难辨的混血史,没有人是“纯种”;千百万年来的种族、性别、阶层不平等在我们每个人的DNA里都留下了深深的刻痕。
面对DNA序列分析这种最先进可靠的技术,我们以前所以为的所有关于人类演变的知识,凡是跟这本书所代表的当前科学理解不一样的,都只能改写。因此,这场革命给了两个问题迄今最为清晰的答案: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 你所知道的关于人类祖先的一切几乎都错了!
使用化石、文物来研究人类演化史的传统手段已经落伍了。2009年以来,从古人类遗骸中提取的全基因组DNA数据开始大展身手,破天荒地对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甚至语言学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点提出挑战,甚至开始解决这些领域之间的矛盾之处。这场“古DNA革命”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看法。
●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还是科学进入历史领域的里程碑。
本书作者大卫·赖克是古人类DNA领域的世界级领跑者,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教授。2013年到2018年,赖克的古DNA实验室生产了7 000多份古人类全基因组数据,占全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作为古DNA革命的领头人,他义不容辞花费3年写出了《人类起源的故事》这本领域奠基之作,以古DNA这个非凡的视角,向读者提供了一幅人类历史的清晰画卷。
● 这是一本给全人类的寻根指南,一部人类祖先的疯狂混血史。
“我辽阔广大,我包罗万象”,惠特曼的诗歌告诉了我们小中蕴大的道理:一个人的基因组内能记录众多祖先的历史,一个人的身上能承载一个人群的过去。大卫·赖克从当代人和古人DNA中挖掘信息,描绘了一幅数十万年的人类起源、迁徙、演化和混合的宏大地图。他厘清了欧洲人、印度人、东亚人、美洲人、非洲人的历史变迁,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人类大家庭根本不是一棵枝干分明的树,而是一张疯狂混血的网。
● 这是一枚重塑种族、性别观念的重磅炸弹。
面对在美国极具争议的种族问题,大卫·赖克勇敢站出来表明了自己的科学立场。他抛弃了传统的“种族”概念,转而使用“血统”话语,并坦诚科学证实人群之间存在生物学差异。他还在DNA中发现了种族、性别、阶层不平等的显著证据。面对这些事实,赖克反对人类坦然接受镌刻在DNA里的不平等,而是用他的“勇敢、慈悲和高度个人化的情感高潮“感召我们反抗人性之恶、成为更好的人。
● 有人写出了一本你梦寐以求的书是什么体验?
《人类起源的故事》是多学科交叉的,既有自然科学的实证,又有人文社科的情怀,既重视知识的传播,又兼具趣味性和可读性。书中有20幅精美的人类迁徙路线图,完美概括了科学界的最新成果。这本书一面世,就受到了一众科学、文化、科普、历史大咖的强烈推荐——《三体》作者刘慈欣评价大卫·赖克是“讲故事的高手”;著名科学家杨焕明、付巧妹、王传超为本书的科学理性、严谨认真做保证;科普高手万维钢、河森堡、小庄为之“着迷”;文化思想界大咖严锋、刘擎、土摩托受其“感召”;世界著名科普作家贾雷德·戴蒙德、悉达多·穆克吉、丹尼尔·利伯曼、塔勒布联袂推荐,赞不绝口!
● 湛庐文化出品。
2020年7月26日 已读
Generic 的中文译名流失了一些信息让我预期有所偏差: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其实既可以理解成人类迁徙融合本身故事的脉络还原,又是研究者如何一步步达成这种结论。而从作者较为注重具体研究发现过程的写法而言,后者似乎更为贴切。这样就不如注重叙事和观点的诸如《人类简史》和《枪炮、病菌与钢铁》来得好读了。中间反反复复的立论和推翻让外行读者稍嫌琐碎枯燥。不过非常出彩的是最后几章对人群差异的思考发人深省。
人类 人类学 历史 科普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oodreads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8.2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7
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的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现,而非其他形式?为何越过大洋进行杀戮、征服和灭绝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欧洲人和亚洲人?各族群间的生活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对于现代人类、国家间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史学家往往存而不论,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为许多大家熟悉以及想当然的答案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含义。
远古时期,各大陆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分道扬镳。中国、中美洲、美国东南部和其他地区对野生动植物的早期驯化,使这些地区的各个族群获得了一种领先优势。 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 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依稀隐约之间。诚然,农业与放牧出现在局部地区,只是对不同族群的不同命运的部分解释,重要的是,发展水平超过狩猎采集阶段的社会,就有可能发展出文字、技术、政府、有组织的宗教,同时也更有可能发展出凶恶的病菌和战争中的强大武器。正是这样的社会在海洋和陆地上进行冒险,以牺牲其他民族为代价,向新的家园不断扩张,人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欧洲人在过去500年中对非欧洲民族的征服。开始时,这些欧洲人只是想通过航海去寻找贵金属和香料,结果却常常导致对土著人土地的入侵,并通过屠杀和带来的疾病大批消灭了土著居民。
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与戴蒙德的其他两部著作《崩溃》、《第三种黑猩猩》一起堪称为“人类大历史”。本书在2005年国外原版的基础上修订出版,新增“日本人乃何许人也”一章。
2020年6月28日 已读
或许不如《人类简史》这种偏叙事的手法讨巧,但信息量大太多了,每读几页都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耳目一新的感觉。语言学在考古上的应用拍案叫绝,大陆走向对传播速度的影响、本地驯养物种、地理状态对合与分从而对技术发展的分析非常有启发性,非尽信也开阔了思路。这书在我大学刚重新开始看社科的时候就被安利了多次可惜从未细读,现在偶尔捡起来真是受益匪浅,光笔记就划了近百条。非常值得写个读书笔记复盘。
人类学 历史 文明 社会 社科
小灵通漫游未来 豆瓣
8.5 (22 个评分) 作者: 叶永烈 著 / 杜建国 插图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78
记者小灵通无意中登上了一艘开往未来市的气垫船,在船上结识了小虎子和小燕兄妹俩。
气垫船直接开上未来市的码头,小虎子的爸爸妈妈开着水滴形状、没有轮子的汽车来接他们。这种汽车与气垫船一样,靠喷气发动机喷出向下向后的两股气流推动汽车前进。它跑起来就象在地面上飘行,所以又叫飘行车。乘飘行车非常安全,它安有自动避撞和自动紧急刹车装置。
在小虎子家里,小虎子的曾祖父正和机器人铁蛋下棋。老人虽然曾在67岁、96岁、108岁时生过三次大病,但是依次换上了人造肺、人造肝脏、人造心脏以后,身体非常结实,凭借装在耳朵里的助听器、嵌在眼睛里的老花镜,他耳不聋眼不花。
小虎子家招待小灵通吃了一顿非常稀奇的中饭:人造大米饭的饭粒象珍珠;五香酱蛋有小西瓜那么大,里面全是蛋白没有蛋黄,原来它是将人造蛋白灌进椭圆形的塑料袋,再用开水煮熟的;清蒸肉丸由人造肉酱制成;萝卜炒黄瓜用的是蔬菜新品种“萝瓜”,它由萝卜与黄瓜杂交而成,上面长黄瓜,下面长萝卜。
晚上,小灵通出来散步,街道上没有路灯,但到处发出彩色的光芒。原来未来市许多房屋的墙壁涂上了夜光颜料,有的墙壁干脆采用夜光塑料,人们的衣服也由夜光染料染成。
未来市的上空挂着两个月亮,那弯弯的银钩月,是真正的月亮;而那明亮的圆月,是一盏小太阳灯,它装在一颗人造卫星上,这颗卫星始终停在未来市的上空。
第二天清晨,从香烟盒似的半导体电视电话机里,小灵通听到了当日“天气协商结果”。小虎子解释,在未来市。人们已经能够控制天气,飞机喷洒“消云剂”、“降雨剂”的方法简便易行。各个单位对天气的不同要求也可通过天气协商办公室协商解决。
小灵通又参观了人造粮食厂和农场。未来市的人们用二氧化碳和水做原料,在阳光和人造叶绿素的作用下生产人造淀粉,经成型机制成珍珠般的大米。他们还研制出植物生长刺激剂,使庄稼不仅长得高大,而且生长速度非常快。
几天以后,小灵通乘坐火箭离开了未来市。回到家,他一口气把自己在未来市的见闻写下来,成了这本书。
2020年5月17日 已读
啊叶永烈去世了?老了又一个标志。跟很多同龄人一样这本是我童年回忆,翻了好多遍。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好多都实现了啊…
中国 小说 科幻 科普 童年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豆瓣
The Long,Long Life Of Trees
7.8 (17 个评分) 作者: 菲奥娜·斯塔福德 译者: 王晨 / 王位婷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5
作者在书中十七个章节中分别介绍了17种常见的树木,包括樱树、油橄榄、柏树、 橡树、白蜡、杨树、冬青、桦树、榆树、柳树、松树和苹果树等等。从民间传说、 自然科学、文学、文化历史、欧洲艺术、宗教、古代神话和现代医学、日常用途等 方面揭示了这些树在西方文明中的历史流变、文化意义和重要影响。配合着优美的 文字和精美的插图,书中充满了关于树木的有趣发现、独到见解和深刻哲思,也会 引发读者去思考人与树木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果你只想了解树的生物特性,那么你将错过一个了解西方文明的机会。作者将漫长 历史中的树与文学、欧洲艺术、民间传说、古代神话、现代医学以及宗教的复杂联系 层层展开,揭示这些树在西方文明中的历史流变、文化意义和重要影响,充分展现了 西方与树木相关的丰富历史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宏观视角。
★文科生也能读懂的诗意科普,理科生必备的通识导读。本书充满了科学知识和历史趣 闻,文笔优美,旁征博引,于寻常事物中彰显哲思。大量引用华兹华斯、雪莱等著名 诗人的优美诗篇,以及别有风味的英国民间歌谣,还涉及并展示了莫奈、等著名画家 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文章具有厚重感。
★插图精美、图文并茂。书中多为绘画作品,选取名家画作、精致插画以配合文字,更 为直观具象。本书装帧精美,凸显文艺气质。
2020年4月28日 已读
这书不如预期中的好看,排版插画绝对要负主要责任。放着好端端在开头系统化具象化跟文字如虎添翼相映成趣的机会却错过了,只做对了统一钢笔画风格一件事(翻开之前就觉得插画风格只可如此),导致本来的闲庭信步游刃有余变成了心不在焉高开低走,可惜。
博物 文化 科普 自然 英国
怪诞星球 (2020) 豆瓣
Absurd Planet
6.8 (8 个评分) 演员: Afi Ekulona / Steven Marmalstein
在这部妙趣横生的科学剧集中,古怪生物和大自然母亲担任旁白,带你一窥地球上最不可思议的动物的生活。
2020年4月23日 看过
可能预定我今年 Netflix original 最差,营销号趣味短片剪辑合辑配字, 20 年前 local cable tv 磨时间低峰期广告都很少插那种的水平,甚至还不如那种有娱乐性,let alone 跟其他纪录片比教育性了。看题材和 Netflix 纪录片脑残粉如我冲着名号急忙标了想看,吃饭时候兴致勃勃地打开看了半集就看不下去了,满头黑人问号,这是没片源了给解说们寄回家自己配音剪出来的吗?
Netflix 动物 科普
血疫 豆瓣
THE HOT ZONE
8.6 (24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
“唔,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2020年2月16日 已读
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生物/疾病科普书。跌宕起伏的剧情,张弛有度的节奏,身临其境的描述带来的沉浸感引人入胜。非洲和美国两个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几个故事多角度全方位,从几位性格特长人生各异主角的角度酣畅淋漓地记录了一场耸人听闻且从未停止的人与病毒的战争。
医学 病毒 科普 纪实 美国
基因传:众生之源 豆瓣 Goodreads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马向涛 中信出版社 2018 - 1 其它标题: 基因传
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把人类社会引领到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

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 解了生命的奥 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基因传》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基因传》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纠葛,有历史进退,《基因传》是一部有温度的、叙事高超的科普通识读物。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限接近生命的真相,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人类”的概念也许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基因传》所讲的故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2020年1月18日 已读
课本上冰冷的结论变成了立体的故事娓娓道来。开头直到发现双螺旋结构那里还是引人入胜激动人心的,中间过多局限在研究和其目标本身就稍显乏味。我拖了一年都准备草草翻完了,又被后性、性取向等关于基因和性状的联系的统计和研究等表现力比较强的章节吸引。
医学 生物学 科学 科普 美国
驯化 豆瓣
Tamed:Ten Species that Changed Our World
作者: 【英】艾丽丝·罗伯茨 译者: 李文涛 读者出版社 2019 - 5
★ 数万年的人类史,也是一部物种驯化史。
★ 2017年《经济学人》《星期日邮报》年度好书。
★ 被誉为与《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比肩的人类史著作。
★ 被亚当·卢瑟福(《我们人类的基因》作者)评价为:“在叙述我们人类自己的故事当中,本书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史诗巨著。”
★ 《人类简史》从大历史高度贯通、浓缩人类数万年发展史,《驯化》以局部辐射整体,打通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基因研究等多个领域。
★ 选取包括人类在内的十个物种,讲述了各物种间相互纠缠彼此影响的史诗故事,揭示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是怎样发展而来,未来又将走向何处。
★ 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平衡,有趣、迷人,史诗般的写作。
——————————————
4万年前,人类尚以狩猎采集为生。某个格外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原来搜寻动物残骸为食的狼群,受饥饿驱使,靠近了人类的营地。到了夏天,狼群开始参与到狩猎行动中。猎人们发现,狼群提高了捕猎的成功率,人们挨饿的时候减少了。于是人类与狼群,渐渐形成了联盟。过了几代人的时间,那些友好的狼已经开始对人摇尾巴了。它们已经变成了狗。
数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也是一部物种驯化史。人类不断驯化新的物种为己所用,而同时,这些物种也在“驯化”人类,它们的印记留存在整个人类社会,沉淀在我们的基因中,最终共同塑造了当下的世界,并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2020年1月12日 已读
这种松散的进化散文读起来真不如体系性、史诗感强的书读起来爽快,十个各异物种蜻蜓点水般地提及和缺乏互动也难以维持兴趣。最后不得不挑了几个感兴趣的物质跳着看来避免重复、割裂感。“造就今天世界”的部分太少太仓促,本可以更有趣的。
人类学 生物 社科 科普 英国
性爱解密 第一季 (2020) 豆瓣
Sex, Explained Season 1 所属 : 性爱解密
8.1 (56 个评分) 演员: 加奈儿·梦奈 / 赵牡丹
我们处于兴奋状态时会发生什么?从性吸引到性幻想,再到避孕、生育和分娩,是时候重新观察鸟类和蜜蜂了。
2020年1月5日 看过
Sex 翻译成性爱太差劲了。这个专题因为题材稍微有趣就比 mind 那季出彩多了
Netflix 科普 纪录片
流行大百科 (解释一切 第二季) (2019) 豆瓣
Explained Season 2 所属 : 流行大百科
9.0 (23 个评分) 导演: Joe Posner
1.Cults 邪教
2.Billionaires 富翁
3.Animal Intelligence 動物智能
4.Athleisure 運動休閒風
5.Coding 程式編寫
6.Pirates 海盜
7.The Next Pandemic 下一波流感
8.The Future of Meat 肉類的未來
9.Beauty 美
10.Diamonds 鑽石
2019年12月23日 看过
第二季居然只有这么几集,而且普遍没有第一季好看。另外豆瓣这个条目强制不让改上映时间(已经上映且完结了)啥意思
Netflix 科普 纪录片 美剧
流行大百科 (解释一切 第一季) (2018)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Explained Season 1 所属 : 流行大百科
8.5 (43 个评分) 导演: Ezra Klein 演员: Estelle Caswell / 玛丽亚·贝罗
Explained: A Netflix Original
Play Latest Trailer
Explained
2018 PG 1 Season
This enlightening series from Vox digs into a wide range o f topics such as the rise of cryptocurrency, why diets fail, and the wild world of K-pop.
Genres: TV Programmes, American Programmes, US TV Documentaries, Documentary Programmes, Documentaries, Social & Cultural Documentaries, Special Interest
01 种族财富差距
02 DNA
03 一夫一妻
04 K-Pop
05 密码货币
06 减肥
07 股市
08 电子竞技
09 外星生命
10 感叹号
11 板球
12 大麻
13 刺青
14 占星学
15 我们可以永生吗
16 女性高潮
17 政治正确
18 为何女性薪酬低于男性
19 全球水资源危机
20 音乐
2019年11月8日 看过
包罗万象,题材广泛的科教片,看得很愉悦。有些话题相当有趣,如 female orgasm,性别 pay gap,种族贫富差距等等。像读了一本轻快的小科普书。
Netflix 科普 纪录片 美国
万物与虚无 (2011) 豆瓣
Everything and Nothing
9.3 (51 个评分) 导演: Nic Stacey 演员: 吉姆·艾尔-哈利利
其它标题: Everything and Nothing
Two-part documentary which deals with two of the deepest questions there are - what is everything, and what is nothing?
In two epic, surreal and mind-expanding films, Professor Jim Al-Khalili searches for an answer to these questions as he explores the true size and shape of the universe and delves into the amazing science behind apparent nothingness.
The first part, Everything, sees Professor Al-Khalili set out to discover what the universe might actually look like. The journey takes him from the distant past to the boundaries of the known universe. Along the way he charts the remarkable stories of the men and women who discovered the truth about the cosmos and investigates how our understanding of space has been shaped by both mathematics and astronomy.
The second part, Nothing, explores science at the very limits of human perception, where we now understand the deepest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 lie. Jim sets out to answer one very simple question - what is nothing? His journey ends with perhaps the most profound insight about reality that humanity has ever made. Everything came from nothing. The quantum world of the super-small shaped the vast universe we inhabit today, and Jim can prove it.
2019年10月17日 看过
主要叙述方式是文字口述,也没有特别精妙明了之处,讲真的我不如去看书,一点 visual 没有为啥要看纪录片呢?是不是这种片子大家都不敢打低分啊?
BBC 宇宙 物理 科学 科普
大历史 豆瓣
Big History: Between Nothing and Everything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 / 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 (Cynthia Stokes Brown) 译者: 刘耀辉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8
比尔盖茨被本书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念震撼,斥资一千万美元精心打造的在线大历史教学项目→https://school.bighistoryproject.com/bhplive (本书是该项目全部内容第一次集结出版)
本书第一作者在TED的演讲:The hist ory of our world in 18 minutes→http://www.ted.com/talks/david_christian_big_history
...................
※名人推荐※
“大历史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结合为一种单一、宏大且易懂的叙述。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可以与牛顿在17世纪以统一的运动规律将天与地结合起来的方式相媲美,它取得了近似达尔文在19世纪以一套进化理论将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统一起来的成就。大历史是世界史许多目标的自然延伸。”
——威廉·麦克尼尔,前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
“大历史能做的,是向我们展示我们自身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以及我们面临的危机;它同时也向我们展现我们拥有集体学习的力量。我希望遍布全球的下一代都能够了解大历史,并通过大历史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一群人要为全世界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建立一个免费的大历史在线教学纲要。”
——大卫·克里斯蒂安,国际大历史学会创会主席
“大卫·克里斯蒂安真的打动了我。这个家伙将各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铸造了一个单一的框架。真希望我年轻的时候就能学到大历史,因为它能为我提供一种思考学校作业和阅读的全新方式。它在非常有趣的历史语境中讲述科学,它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解释了如何将科学应用到大量当下议题之中。”
——比尔·盖茨,“微软之父”
...................
※编辑推荐※
现代、科学的起源故事
打破地域、种族界限的历史
改变了比尔·盖茨的思考方式
★ 这是一个现代、科学的起源故事,讲述我们周遭的一切是如何形成的。
★ 这是打破地域、国家、民族、种族、宗教界限的 普遍性历史,作者总结出138亿年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称其为八大“门槛”。
★ 它交叉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它在20多年教学实践、听取全球500余所高中及大学师生反馈基础上撰写而成。
★ 国际大历史学会创会主席、世界史学会会长联袂编写,“微软之父”比尔·盖茨倾情
...................
※内容简介※
《大历史》所考察的不仅仅是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地球的过去,乃至宇宙的过去。阅读本书,读者将会追溯一段始于138亿年前的历史,这段历史以大爆炸和宇宙出现为开端。大历史包含了宇宙学、地球与生命科学、人文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它们融合为一种单一的、具有普遍性的历史叙述,对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做出了尽可能科学、全面的介绍。
书中总结出大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某种全新事物的出现。他们将这些突破称为“门槛”。从宇宙到地球,从最初的生命到人类,从农耕文明到现代革命,作者按照从“无”到“有”的顺序,以八次突破为线索,勾勒出世间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最终,本书以大历史的视角,对我们的近期未来和遥远未来做出了预测。
2019年9月8日 已读
本来觉得写的平淡白,从现代发现角度还原宏观历史的教科书而非演绎式写法无趣,八大门槛也太以人类为中心比较牵强。但是读到中后期有两个观点觉得有启发:工业革命后一段时间才产生新的道德秩序与对历史的观测和影响的无意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assumption 和应用在现代技术革命下的变化(“不是一起分蛋糕”)。最后三种未来(近未来,人类维度的不可预测的远未来,和宇宙维度宏观可预测的未来)写得也很有趣。总体推荐一读。(全图文版应该会有趣很多
人类史 历史 科普 美国
被点亮的星球 第一季 (2018) 豆瓣
One Strange Rock Season 1 所属 : 被点亮的星球
8.2 (10 个评分) 导演: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演员: 威尔·史密斯 / 尼切尔·尼克斯
这是一场如史诗般的环球旅行,一场不可思议的星际碰撞,这里记录了地球数十亿年中的每一次惊心动魄的地球时刻。优酷、云集将来、国家地理联合出品纪录片《被点亮的星球》,由奥斯卡提名影片《黑天鹅》的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跨界执导完成。该片站在浩渺宇宙之上,以上帝视角审视地球上的地 质奇观与生命传奇,彻底颠覆了人类对世界原有的视觉认识,帮助新一代人类重新定义今日地球。
2019年4月11日 看过
译名不叫“夜空中最亮的星”都可惜了。音乐戏很多,特别大气磅礴,每一集都好几段拿去别的科幻史诗电影诸如《降临》《普罗米修斯》里全局大秘密被揭晓级别的高潮配乐。立意也很棒,每集一个议题与几位宇航员自述观察的形式讨论地球生命。但我不喜欢的最大原因在于,用写诗的方法(非褒义)做科普探讨,闷,吸收率极低,像连着看了十个小时 MV。比起来,那些会讲故事的妖艳贱货诸如《Our Planet》《王朝》或者信息通俗简单的《宇宙时空之旅》都“好看”得多了。毕竟那些更多是描述,本片试图从抽象层面讨论,拍好看的难度就大太多了。
WillSmith 地球 科学 科普 纪录片
进击的智人 豆瓣
7.0 (34 个评分) 作者: 河森堡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特别会讲故事的博物学者”河森堡首部作品。同名演讲《进击的智人》播放量破亿次。
★ 用故事表达人文之趣。国家博物馆讲解员8年知识沉淀,听河森堡讲故事,知百万年人类史。
★ 文化界、历史界、科普界倾力推荐。他的作品让马未都感叹后生可畏;蔡康永说“他一张嘴就能带你追溯上千上万年的历史”;陈晓卿评价“河森堡的文字会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过往和人类拥有的巨大能量。”行走的科普教科书尹烨一口气读完30万字,感叹道“出众的讲故事能力,酣畅淋漓”;众多青少年表示河森堡让他们爱上了历史。
★ 《进击的智人》是一部充满少年感的《人类简史》,将刷新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认知:匮乏贯穿着人类进化史,我们究竟如何走到今天。
★ 《进击的智人》是一张充满知识点的寻宝图。奇趣的历史故事,融汇博物学、化学、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等众多领域知识点,是一部难得的跨学科知识佳作。
“现代人类都是早产儿?瓜子脸的审美是自古有之?“会制作工具”并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男性为什么永远分不清楚女友口红颜色的细微差异?你竟然还没有听说过“外祖母假说”?……
★ 读完这本书,你将成为这个周末聚会上特别有趣的人。“所谓进击,就是与匮乏的对抗中,一边搏斗,一边前行”。
内容简介
复杂多样的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
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个被大自然筛选的人种——智人,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匮乏压力,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十万年后的我们,依然生活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之中。
智人是如何顺利通过造物主的层层考验,*终拥有了主宰世界的力量?而同一时空的其他人种比如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呢?为何会逐渐被大自然淘汰,成为智人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的陪跑者?
河森堡笔下的旧石器时代,充满了灵动的色彩,有混沌初开的蛮荒,有人性乍现的智慧,还有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底层力量——匮乏,塑造着人类和历史。
匮乏的环境筛选出拥有足够脑力的智人,他们中的一部分走出非洲,来到亚洲大陆,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然而自然的匮乏始终存在,不同时空的人类又该以何种姿态应对,实现与大自然的交流和对抗,实现自我的平衡与进化?
2019年3月10日 已读
其实我挺喜欢读人类史的,本土作品通常也比译作更不生涩一点,且本土故事更亲切更有认同感。之前在知乎也追了一段时间作者的专栏。但是为什么这么晚才开始看呢?因为这书名实在太 low 了,我不好意思加入书架。读了倒是意外惊喜,虽然有些地方自相矛盾和较为牵强的理论让人出戏,但连贯和接地气的叙事非常好读和有娱乐性,读着读着挑刺的心就淡忘了。带着辩证的态度去读娱乐性和科普性还是不错的,推荐一读。
中国 人类学 历史 文化 社科
极简宇宙史 豆瓣
8.7 (4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 译者: 童文煦 上海三联书店 2016 - 3
我们的存在的确让太阳系与众不同。夏夜,你躺在沙滩上,仰望夜空。一颗小小的流星安静滑过,还来不及许愿,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你一下子穿越五十亿年,走进时光的旅行……
霍金亲传弟子、物理学博士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带领我们踏上一场关于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惊奇之旅。不需要图表和方程式,只需凭着奇诡的想象,我们就可走向衰亡的太阳表面,飞越遥远的星系,感受来自黑洞的死亡魅力……你可以轻松读懂时至今日的宇宙神奇,继续探究关于上帝的存在、时间的起源以及人类的未来。
2019年2月2日 已读
我认为作为科普读物本书是失败的,它唯一的亮点是代入式地视觉地描写各种物理维度上的体验,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人称 therapy 式催眠,仿佛<Get Out>里下沉入一个只有小窗口的空间。更令人沮丧的是其中信息也不过高中物理加相应年龄层看过几本正经科普的深度,反倒因为 therapy 似的体验比老实读课本和科普读物效率和享受程度更差和 frustrating.大概是继我在高中数学科后睡着次数最多的信息摄入经历。读完以后如释重负。失望。
天文 宇宙 科学 科普
未来简史 豆瓣
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7.9 (192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2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zui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 “神人”。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