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中的微小蚍蜉 - 标记
如何在大学学习 豆瓣
How to Study in College
作者: [美] 沃尔特·鲍克 / [美] 罗斯·J.Q.欧文斯 译者: 清浅 后浪丨天津科技出版社 2020
常春藤名校官方推荐学习法
全球亿万学子网络疯传分享
康奈尔笔记法发明者亲授完整版方法体系,原版首次引进
◎ 编辑推荐
☆ 康奈尔大学官方推荐学习法,学习专家数十年心血总结,常春藤学霸亲测有效,科学化、系统化,可复制、可验证。
☆ “康奈尔笔记法”发明者沃尔特•鲍克亲自执笔,以笔记为核心,一举击破听讲、复习、考试、论文等方面的所有学习难题,帮你最大限度地榨取笔记的剩余价值,让学习像子弹一样,稳、准、狠!
◎ 内容简介
新晋大学生需要面临学习方法上的巨大转换——由填鸭式的被动学习转换为积极自律的主动学习。重新定义学习,并有意识地调整学习方法,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必经之路。
本书每位大学新鲜人应人手一本,亦同样适用于非大学学习场景,由风靡全球的“康奈尔笔记法”发明人沃尔特•鲍克亲自执笔,全面系统地传授一整套大学学习方法体系。全书分成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三大部分,内容涵盖听讲座、记笔记、查资料、备考、写论文等所有学习模块,手把手帮助学生调整思路,科学高效地进化学习模式。此外,读者还将掌握如何围绕“康奈尔笔记法”处理一切信息,让笔记成为外挂大脑,真正做到知识的随取随用。
大学不是努力的终点,而是终身学习的起点。掌握了真正有效的学习法,人人都能成为人生的学霸。
2021年3月30日 想读
阅读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Reading
作者: [澳] 戴蒙·扬 / Damon Young 译者: 张毛毛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再次体验阅读的魅力,成为一名理想的读者
◎ 编辑推荐
☆ 作者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阿兰·德波顿”,此书为他的文学阅读随笔,探讨了阅读的本质与价值,既是为了礼赞阅读和读者,也是为了给阅读这项被大为低估的能力正名。
☆ 是作者个人阅读的纪实性自传。作者回顾自身的阅读经验,论及了几乎所有的阅读种类,从小熊维尼到福尔摩斯,从蝙蝠侠到海德格尔,从享乐型阅读到思辨的学术型阅读,内容丰盛,选材不拘一格。
☆ 是对读者阅读上遭遇的种种困惑的解疑。如何对待作品背后的创作者?如何面对阅读中的毫无节制和文学厌食?好奇心、耐心、勇气、骄傲、节制、正义……良好的阅读为何需要这六种美德?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理想的读者?读者又将从中获得什么回报?此书中作者将与读者一同寻找答案。
☆ 随书附赠一枚模拟借书卡样式的精美书签。
◎ 内容简介
在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就要学习怎样去阅读,怎样掌握阅读的艺术。但是渐渐地,我们忘记了阅读是多么神奇的过程,是阅读摇曳着我们的心旌,让我们从书页中,从那些划线和遗落的墨点中增进知性,获得鼓舞和灵感。也许我们需要停下来,再一次学习如何阅读,如何读得更好。
戴蒙·扬做到了这一点。在这本书中,他要带着我们重新认识阅读。戴蒙的阅读充满激情和惊奇,从海德格尔到海因莱因,从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超级英雄到思辨的实在主义,他将带我们走进那些世界上最伟大的读者的内心——博尔赫斯、柏拉图、伍尔夫——在这些杰出作家和读者的陪伴、指引下,我们将学会如何成为理想的读者,让阅读真正自由、有益,充满乐趣,并拓展生命的边界。
◎ 媒体推荐
在不长的篇幅中,作者尽情表达出了他的深刻见解、创造力和风趣。扬以严肃而敬重的态度论及了所有类型的阅读,包括学者的思辨型到轻浮的狂欢型阅读。这本书的内在是严肃的,但同时也是风趣幽默的——要达到这种平衡很困难,但扬做到了。
——《出版者周刊》
向读者的文学生活提供道德指导的一次尝试。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戴蒙·扬写了一本干净利落的小书。《阅读的艺术》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让我们更热衷于阅读,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明智地阅读。
——《星期日邮报》
《阅读的艺术》不只是一本与书相关的回忆录,还是一部宣言。扬在其中展现了他雄心壮志的目标,即让人们重新陶醉于阅读,尽管总体而言,这是非常困难的。
——《爱尔兰时报》
细致入微又清晰……这本书描绘了一个读者可能存在的偏见和习惯,以及它们是多么的不稳定。
——《大志》
在这一优雅的书卷中,戴蒙·扬的目标在于展示成为读者是一件无比非凡的事情,以及成为一名更好的读者之后,我们将从阅读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
——《此刻》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能引发自我对话的书——博学、惊人、而且富有说服力。
—— 亨利·希金斯,英国著名文化评家、语言学家
相当广泛与精彩地探索了阅读的本质和价值……诙谐与优美并存。
—— 乔治·西尔泰什,诗人
对阅读的改造力进行了博学而迷人的探究。
—— 梅丽莎·哈里森,《雨》的作者
阅读有关阅读的书本会让人感到困惑,但戴蒙·扬把它变得引人入胜并深刻了起来。
—— 迪安·博内特,《是我把你蠢哭了吗》的作者
2021年3月30日 想读
夏日终曲 豆瓣
Call Me by Your Name
8.5 (17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安德烈·艾席蒙 译者: 吴妍蓉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 - 3
2007年出版以来长踞《纽约时报》、美国亚马逊书店、Goodreads各种畅销书榜单。
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荣获2018年第90届奥斯卡大奖4项提名,由金牌导演、编剧詹姆斯·艾沃里担任编剧,并由好莱坞新生代影星“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主演。
十七 岁的爱情以身饲火,三十七岁时却温暖余生
睽违二十年的漫长告白: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 ~~~~~ ——————
意大利里维埃拉,一个夏天,十七岁的少年埃利奥遇到大他六岁、前来意大利游历的美国大学生奥利弗。 两人彼此着迷、犹疑、试探,渐渐地,情感在流动中迸发。
这场邂逅虽然为时只有六周,却给男孩留下了一生的印记,因为在那个闷热的仲夏,他发现了此生再也无法寻找到的东西 ……
2021年3月7日 想读
渺小一生 豆瓣
A Little Life
7.7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柳原汉雅 译者: 尤传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四个相识于大学的好友毕业闯荡纽约,共同努力从黑暗中赢回一生。
一段大写的友情,四个人的三十年。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环境,却可以在外面的世界找到真正的家人——因为有我,你不会独自向下跌落。
★豆瓣2019年度读书榜单外国文学小说类第4。
★方所书店三年来史无前例一路全票通过,采购端与门市端选书双冠王。
★ 荣获科克斯评论文学奖,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作品。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经济学人、出版人周报等数十家媒体年度好书, Apple年度最佳文学类图书第1名,最终成为年度“Best of the Best Book”(每年年末,综合考量入选最多媒体年度好书榜以及蝉联各大排行榜的最受欢迎图书,评出本年度最佳图书)
★ 持久不衰、长年霸榜的热点话题书,“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华尔街日报》),“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完美编年史”(《卫报》),“在这个不信神的世界里,友谊是我们唯一的慰藉”(《纽约客》)——出版四年来影响力从文学圈扩散,发展出了强大的粉丝社群,创造了丰富的粉丝亚文化,小说中位于利斯本纳街的公寓成为书迷朝圣地、纽约的文艺地标。
.
内容简介:
英俊、善良的威廉在餐厅打工,梦想成为演员;自信、幽默的杰比试图在艺术圈闯出名声;家底殷实的马尔科姆在一家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却丢失了对建筑最初的热爱;还有内向、谜一样的裘德,一个才华横溢的助理检察官。
结识于马萨诸塞州一所著名学府,他们初来纽约闯荡,意气风发却不名一文,漂泊不定。直到年岁渐长,事业有成,横跨三十余年的友谊却迎来了最大的挑战——难以捉摸的裘德本人。他不愿与人提及过往的阴影,选择在孤独中一次又一次地自我伤害。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裘德内心的防线逐渐消解……
“我知道我的人生有意义,因为我是个好朋友。”《渺小一生》是一首兄弟情谊的赞美诗,也是一场探寻生命意义的奥德赛。在友谊中,被毁损的我们将重新完整。
.
评论推荐: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英国著名创作型男歌手萨姆•史密斯,《X》档案女主角、《性爱自修室》吉莲•安德森,蔡康永推荐。
“马丁•艾米斯曾经问道:‘除了托尔斯泰,还有哪个作家真的让幸福在书页上荡漾吗?’令人惊讶的答案是柳原汉雅:与直觉相反,《渺小一生》中最感人的不是那些残酷的部分,而是温柔的部分,当裘德从朋友那里得到善意和支持的时候。在这个不信神的世界里,友谊是我们唯一的慰藉。”——《纽约客》
“柳原打破了我们对于美好结局的预期;这本书审视了人类的残忍所能达到的极限,以及能与之相抗衡的,友谊的治愈性力量。”——《纽约客》
“《渺小一生》是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完美编年史,它提供了所有随之而来的戏剧要素(自虐、狂欢和暴力),以及它的慰藉:友谊、旅行和爱情。如果焦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负担,那么友谊就是它的镇痛剂。”——《卫报》
“柳原擅长捕捉美丽、温暖、善良的光芒。在《渺小一生》中,这些在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光芒或许,但只是或许,能够拯救你。”——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一部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它将成为未来用来衡量诸多讨论这类主题的作品的基准。”——《华尔街日报》
“二十一世纪一部关于爱情和友谊的史诗,触及了小说所能到达的最黑暗的地方,却又以某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突破黑暗,走进光明。”——Amazon
2021年3月7日 想读
女孩之城 豆瓣
City of Girls
8.2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译者: 姜小瑁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6
★《美食,祈祷,恋爱》《万物的签名》作者闪耀新作
★“我一直渴望写一本小说,描写那些生活没有被性欲摧毁的女孩的故事”
★没有欲望,就没有完全的自我。在女性欲望仍受到控制的今天,这是一个关于认识并拥抱自己的女性的故事
一本充满活力、性感、睿智的小说,就像作者的巨著《美食,祈祷,恋爱》一样。
——《 人物》
这个故事充斥着精彩的人物,华丽的服装 ,伟大的单句台词,令人信服的战时气氛,以及对性的精彩描述……很多读者只知道吉尔伯特是个回忆录作家,无论你有没有看过《美食,祈祷,恋爱》,请不要再错 过她这本绝妙的小说。
——《科克斯书评》
吉尔伯特从不厌倦告诉我们:激情,是生活的本质所在。不是钱,不是达尔文式的生存斗争,当然也不是你与生俱来的家庭——激情是我们存在的理由。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书中的女孩和女人不会简单地忍受:她们茁壮成长,她们跳舞,她们生活。
——《奥普拉杂志》
内容简介:
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团火焰,危险又炫目。
一些人熄灭它,一些人忽略它,而她们将其视作灯塔。
1940年,二战伊始,19岁的富家少女薇薇安从瓦萨学院退学,投奔在纽约经营莉莉剧院的姑姑佩格。在这个华丽却摇摇欲坠的老式剧院里,薇薇安发掘了自己设计戏服的天赋,认识了一群影响她一生的女人:纵情声色,梦想用美貌征服世界的舞女西莉亚;从头到脚都严肃平庸,却是特立独行的姑姑所深爱恋人的奥利芙;视戏剧如生命的英国女演员、没有一刻不美的风格教母艾德娜;看上去荒唐透顶,却对人生很有想法的二手服装店古怪少女玛乔丽。借由她们,薇薇安经历了一场从身体到思想的解放,在纽约尽情去体验她所理解的魅力与自由。直到一次意外的性丑闻事件发生,薇薇安仓皇逃离纽约,由此开始了迈向成熟的自我之旅……
70年后,89岁的薇薇安用一封长信,给一个名叫安吉拉的女权主义者讲述自己这一生的经历:她眼中的纽约,这座“她们的城”中闪耀迷醉的日日夜夜,她对缝纫与服装的热爱,她的耻辱与伤痛,她所领悟到的爱与自由……终其一生,她都没有成为那个时代所希望她成为的“淑女”,但这个世界多了一个真实的薇薇安·莫里斯,她循着内心的火焰度过了一生。
2021年3月7日 想读
第三帝国的到来 豆瓣 Goodread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9.5 (50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赖丽薇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最富裕、最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极端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 ,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细致解析纳粹掌权的过程,获得今日的镜鉴——纳粹统治德国的时间虽只有十二年,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在现代世界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理解纳粹的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明白纳粹独裁政权的本质和运作方式,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时至今日依然必要。
从德国特殊的历史中寻找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根源——纳粹的崛起并不能简单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特产物,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能使任何国家堕入暴力的深渊。本书详细阐述了历经一战、《凡尔赛条约》、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专制统治;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如何为激进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温床。
史学名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全景式纳粹德国史——基于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细节,埃文斯出色地实现了语言生动、分析严谨与解释有力的完美结合,以中立的视角客观、准确地呈现了纳粹登台前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2021年3月3日 想读
阿尔茨海默病自我管理全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Alzheimer's Solution: A Breakthrough Program to Prevent and Reverse the Symptoms of Cognitive Decline at Every Age
作者: [美] 迪恩·谢扎 / [美] 艾伊莎·谢扎 译者: 张雪 后浪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权威亲身示范,独创革命性的预防、逆转方案,预防90%的阿尔茨海默病,让“老年痴呆”不再是“不治之症”。
“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柯林·坎贝尔,前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主席迪利普·杰斯特,现象级畅销书《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联合推荐。
◎ 编辑推荐
☆ 美国Amazon神经系统疾病类排行榜NO.1,多位权威专家、名人重磅推荐
“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柯林·坎贝尔
前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主席迪利普·杰斯特
时代杂志“医学英雄”特刊封面人物基斯·布莱克
全球现象级畅销书《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重磅推荐
☆ 预防90%的阿尔茨海默病,不仅面向患者,也面向健康人群
本书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测试,逐条拆解不可干预风险和可干预风险,让读者不恐慌又不懈怠,正视自己的状态。此外,读者还可以看到具有阿尔茨海默病遗传风险的作者夫妇及其子女每天是如何对“老年痴呆”进行预防的。
☆ 独创“神经元计划”,将“老年痴呆”防治落实到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
医生嘱咐患者和家属“多运动,注意饮食,少吃大鱼大肉”,可到底什么程度是“多”,什么程度是“少”?
在本书中,两位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权威独创“神经元计划”(NEURO),带领读者从一点一滴入手,预防、逆转阿尔茨海默病。
N·营养(Nutrition)E·锻炼(Exercise)U·放松(Unwind)R·恢复(Restore)O·优化(Optimize)
☆ 个性化配置,精细化管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遗传背景、生活习惯,因此与其追求一套固定、现成的方案,不如跟着作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评估自身状况和所处阶段,消灭阻碍因素,在范例模板的基础上形成适合自己的计划,并不断灵活调整,让自己在每一天、每一秒都变得更健康。
◎ 内容简介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是痴呆症的一种类型,全球每3秒就有1人患上痴呆症,95%的人自认在劫难逃,中国至少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全球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外界的知识和建议虽然庞杂,却总是“点到即止”,每一天、每一秒,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才能使它不再成为一个家族的厄运?
身为患者家属的两位权威专家立足以上需求,根据前沿研究成果和多年临床经验首创“神经元计划”,围绕营养、锻炼、放松、睡眠和优化五个维度,在实际操作和个性化需求方面设计了量化和精细的自我测评和管理方案。在本书的帮助下,读者可以学会制作美味易上手的健康餐,进行简单负担小的锻炼,化解日常压力,拥有七八个小时的精致睡眠,维持大脑活跃,为自己和家人打造一段健康、优雅、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 名人推荐
“本书在内容质量和专业度上,是同类书中的翘楚。”
——柯林·坎贝尔,“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
“……这本书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与饮食、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它富有见地与教育意义,通俗易懂。我强烈推荐它。”
——卡勒德·胡赛尼,全球现象级畅销书《追风筝的人》作者
“生活方式与认知衰退有直接关联,而本书则堪比一位专业的生活向导。多亏了迪恩和艾伊莎,我们才终于消除一直以来的误解,找到了一种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
——丹·比特纳,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员、艾美奖获得者
2021年1月18日 想读
找不到工作的一年 豆瓣
続横道世之介
7.5 (35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田修一 译者: 覃思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7
★桃桃淘电影、史航感动推荐,最贴近现代人深层体温的作者吉田修一全新力作。
★这个傻傻的、有点丧的男人,满足了我对好人的一切幻想。
★《横道世之介》同名电影千万读者贡献票房,豆瓣年度电影十佳8.8高分。
★人生不如意,万岁!人生衰到底,万万岁!陪你度过人生低谷期的朋友世之介,只要有世之介在就有欢笑在。
★24岁的善良青年世之介找不到工作的一年,契合当下现状,可谓与我们的生活无缝衔接,希望可以给读者带来感动和勇气。编辑部6个人看哭了5个,还有1个笑出了眼泪。这是一本满载着欢乐、感动,治愈温暖、积极向上的书。
人生这种东西,绝非全都是花好月圆。有好的时期,也有坏的时期;有最棒的一年,当然也有最坏的一年。十八岁从长崎小城到东京求学的横道世之介,大学毕业遇上“就业冰河期”没能顺利找到工作,二十四岁的他依旧靠打零工和玩小钢珠度日。这一年里,他和立志成为寿司师傅的女孩在小钢珠店抢椅子;和“社畜”新人小诸一起体验人生中的第一次海外旅行;他有了一段新恋情,走入了一个带着三岁儿子的美丽单身母亲的生活……就算失意,世之介也从未改变!他的单纯、善良和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爱,继续感染所有与他相遇的人。
2020年8月22日 想读
异乡异客 豆瓣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7.8 (36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Heinlein 译者: 吴为 / 陈宁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首次登陆火星的地球探险家全部遇难,只在火星上留下一个孤儿。二十五年后,第二支火星探险队将这个被火星人抚养长大的孩子带回了地球。
按照地球法律,瓦伦丁·迈克尔·史密斯成为火星的拥有者。于是,从返回地球的那一刻起,他立即成为各大势力争夺的对象。
但是,此时的迈克尔·史密斯对地球和人类一无所知。以火星人的眼光来看,他觉得这个新世界简直不可理喻,人与人之间充满尔虞我诈;这里没有爱,只有冷漠。
所幸他遇到了一位出色的导师--作家朱巴尔·哈肖,哈肖像父亲一样引导着他,为他指出这个世界的荒谬,帮助他战胜蜂拥而来的“秃鹫”。
迈克尔·史密斯迅速成长起来,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召唤这个世界,用爱战胜邪恶。他将成为一名先知,等待着他的是无数先知的宿命。
评论:
这本书打破了科幻小说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使这类作品从此成为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客。同时,在崇尚偶像破坏和自由性爱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化象征。——美国《图书馆杂志》
一场盛大的精神狂欢,引人沉思。——美国著名作家黑色幽默大师 库尔特·冯内古特
海因莱因不仅仅是美国科幻小说家中的翘楚,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直至今日,他依然是美国科幻小说界的一块金字招牌。——美国恐怖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
从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起,海因莱因便被惊叹不已的科幻小说界奉为当代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家。他终生保持了这一荣誉。——美国著名科幻作家 艾萨克·阿西莫夫
2020年8月19日 想读
竹不如肉 豆瓣 Goodread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张宇凌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1
从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古埃及到今天,从希腊、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到中国,在艺术史中穿凿“虫洞”,搭建不同时空的通路。古雅典人民英雄雕塑在工体北门影现,伦敦艺术大学前校长跟古埃及法老选择同款造型,听见耶路撒冷的审判在《憨豆先生》的插曲里回响,闻到身体精油的芳香从古希腊运动馆直 达你的健身房……“研究者的乐趣就在于,找出那些挑战魔镜的沉默证物,对它不停追问下去,等到它理竭词穷,它才会向你展示非你所愿的奇观。”“汉代的中国人和公元前6世纪的伊特鲁里亚人,不约而同地在死亡面前展现了夫妇宴饮的图像,仿佛死亡就是两只旧酒杯几乎听不见的轻轻一碰。”
从古埃及的《纳芙蒂蒂王后胸像》、古雅典的《握手言别》雕像、古罗马的《忧郁的罗马人》雕像,到中世纪的《夫人与独角兽》壁毯、文艺复兴时期的耶稣造像和艺术审查,再到现代的西尔维娅•斯莱的女性主义画作,作者选取了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些名作,并透过作品解读背后的思想和文化 ,带领我们展开了一段大开眼界的艺术之旅。
————————————
真正的研究者只研究让她着迷的东西。张宇凌以理性的态度回溯那段理性尚未萌芽的历史,让我们记起生命的本能。——姜文(演员、导演)
对我而言,《竹不如肉》是一段大开眼界之旅。张宇凌的行文细腻、广博且锐利,充满反常规的洞察。——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我还清楚记得《竹不如肉》书中一些文章的编辑过程,哪段文字对应哪些图片,哪张图片太小了,要到哪里找大图。编辑其实就是替读者先看一遍稿子,在这个过程中,我喜欢上了艺术。希望张宇凌这本书能让你更喜欢艺术。——苗炜(作家、编辑)
我对张宇凌写作的艺术史,喜欢之外,还有信任。这种信任源于她文章中细密结实的知识底蕴,也源于她精神结构里的一种特殊的乌托邦性:活在艺术中,理性地燃烧,冷静地沉迷。——曾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竹不如肉》以非常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西方美术史上的诸多经典作品,以及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加深了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
《竹不如肉》阅后,乃知艺术也洞穿人性。艺术史,是一曲权力和美、欲望和温情、身体和眼睛、荆棘和王冠……变奏的冰与火之歌。——唐克扬(建筑师和建筑史研究者、写作者)
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曾经说过,我们必须通过故事来理解这个世界。《竹不如肉》成功证明了这一点:张宇凌如同小说家一般,选取恰适的视角,用精彩的故事将读者拉进西方古代艺术世界。就这样,艺术史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而成为一段脑力激荡的愉悦旅程。——btr(作家)
2020年6月28日 想读
印尼 Etc. 豆瓣
Indonesia, Etc.:Exploring the Improbable Nation
7.8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莉莎白·皮萨尼 译者: 谭家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10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13,500座岛屿组成,住着360个族群,说看719种语言。它不仅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也是一个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多样性与异质性的国家。印尼长年饱受殖民剥削与冲突战争蹂躏,拥有复杂的殖民经验与艰辛的现代化历程,加上其地理特征所导致的多种族、 多语言、多宗教的特性,要理解它殊为困难。伊丽莎白·皮萨尼曾先后以驻外记者和艾滋病流行病学家的身份周游印尼诸岛,深入观察和理解这个神秘多变、处于现代与传统的奇妙交汇处的国度,并深入剖析印尼近代史、政治制度、种族宗教认同、僵化官僚体制,以及传统的“黏稠”文化,将游历中所见所闻的零星片段逐渐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印尼画像。
2020年1月5日 想读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oodreads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8.5 (26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 4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020年1月5日 想读
庞贝三日 豆瓣
I tre giorni di Pompei
7.4 (12 个评分) 作者: [意] 阿尔贝托·安杰拉 译者: 董婵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 4
《庞贝的三天》为读者展现的是被火山喷发彻底毁灭前的古城庞贝的“貌似真实的”恢复:地貌,建筑,城市规模,人们的生活习惯、交通方式以及快速有效地互通信息的办法。它将让读者逐一认识从那场史上最惨重的灾难中死里逃生的七个幸存者:他们的性别、名字、年龄、职业。它将为读者提供一条探察庞贝及其周边地区的真实、准确的路线:从城市的大街小巷到贵族的庭院别墅、再到山坡上的农场……除此,它还将推翻人所共知的“庞贝因维苏威火山的喷发而被湮没”的定论并修正喷发的日期。该书是作者阿尔贝托?安杰拉通过对考古地的每一个最细微的发现加以精密的、科学的观察,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融合了火山学家、历史学家、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和法医学专家的研究和意见,献给世人的一部辉煌著作。
2019年8月17日 想读
走出中东 豆瓣 Goodreads
8.8 (25 个评分) 作者: 周轶君 译者: 有2018年5月5印本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资深国际记者 十年后重返中东
以世界的眼睛回望故园
【编辑推荐】
本书2016年在台湾上市,荣获《亚洲周刊》2016年度好书。梁文道、刘瑜、《东方历史评论》等合力推荐。内地版本增加50幅图片,全彩印刷,真实还原这个时代所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
周轶君为国内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伊斯兰世界的窗户,她作为华人新闻界中第一线国际经验最丰富的记者,带来最真实的中东与世界。作者既有专业的记者视角,也有细腻的女性视角,细读中东的过去与现在,以及世界上其他充满变革的地区,
作者遍访16个国家,与135位人物交谈,写出一百多篇采访,讲述的并非变革原理,而是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故事。由独裁者与小市民、军人与信徒、男人与女人述说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变革之中个人的喜怒哀乐。
虽写的是中东与西欧国家,但对于作者而言,也在寻找自身问题的解答。体察不同生活、制度,均是为了重新认识自己心系的那片故园。后记中提到“我总是在别人的街头,联想自己的庙堂。千万里找寻大千世界的,心里其实都装着一个故园。”
【内容简介】
与中东的情缘召唤周轶君回到出发的原点:土耳其、埃及、巴林、利比亚、伊朗、尼泊尔……一站接一站,地覆天翻。尼泊尔改制、伊拉克重建、阿拉伯之春、乌克兰战争、委内瑞拉的阴影、列支敦士登公投、英国女王存废等全球重大变革事件在书中一一展现。身历16个国家,访问135位人物后,周轶君由中东落笔,荡至全球各大新闻热点地区,她冒着性骚扰、歧视、甚至汽车炸弹的危险,为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做了普遍描绘。她以客观、真实、思辨的笔触,记录下每个人在历史转折中的处境、变迁中的笑声与泪影。拉开时间的距离,每一瓢变革的滋味,冷暖自知。
【名人推荐】
梁文道╱作家:
在我所认识的跑国际线的记者朋友之中,周轶君最能掌握冷静与同情之间的巧妙平衡。于是她这部《走出中东》,扰乱了吾人僵固的视界,反而却因此构成了我们前路的警示。简单的讲,在观看世界的时候先把过于庞大的自我放在一边,并不是为了如其所是的‘客观’,而是为了得到更多出乎意料的联想。那些联想,对自己说不定才因此变得有教益。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周轶君去过很多我们没去过的地方,见过很多我们没见过的人,听到过很多我们没听到的声音。从利比亚到埃及,从英国到尼泊尔,她以生动细腻的笔调将我们带入很多重大国际事件的现场,并以其冷静深入的分析引领我们思考世界前进的方向。
《东方历史评论》:
周轶君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我们时代最优秀的国际观察者,因为她超越部落狭隘思维的全球眼光,对理念和事实、历史和当下的无限好奇,也有不为炮弹所扰的冷静理性,和与之共存的人道悲悯。如果没有一批周轶君这样,具有真正的全球眼光和理解他族之能力的作者,中国就谈不上是一个现代大国。她清晰地讲述了中国与看似遥远的中东之间紧密而隐秘的关系,丰富密集的观察、阅读和极简的写作使她的书坚实而迷人。”
2019年8月12日 想读
南方周末:后台(第三辑) 豆瓣
作者: 邓科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0 - 5
这是“追寻真相”的真相,这是“没有表达”的表达。
这本书,展现了一份影响全国的报纸新闻生产的秘密,展现了一个不断追求的媒体新闻后台操作的真相。
有人说,书中文章的价值甚至可能超过《南方周末》的公开报道。这当然是谬赞。不过,它确实从很独特的角度记录了新闻与新闻人、现实与反思者。
2019年8月12日 想读
南方周末:后台(第二辑)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南方周末《后台》 / 委会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8
这是“追寻真相”的真相,这是“没有表达”的表达。
这本书,体现了一份影响全国的报纸新闻生产的秘密,展现了一个不断追求的媒体新闻后台操作的真相。
有人说,书中文章的价值甚至可能超过南方周末的公开报道。这当然是谬赞。不过,它确实从很独特的角度记录了新闻与新闻人、现实与反思者。
《后台》(第二辑)选目:
遭遇“深喉” (傅剑锋)
崔永元长征:上下不讨好? (程绮瑾)
与黑社会有关的男人,与李敖有关的女人 (张英)
城管“英雄”,小贩“凶手”? (赵凌)
给“最牛钉子户事件”收官 (张悦)
这是让娱乐制度恐怖的故事——杨丽娟报道后记 (袁蕾)
在德国问路为什么尽量找女性? (吴蔚)
南方周末历史上的三道招牌菜 (李红平)
我是记者,看到爱情 (徐楠)
专题:境外采访秘诀
2019年8月12日 想读
后台(第一辑) 豆瓣 Goodreads
7.6 (15 个评分) 作者: 邓科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
《后台》第一辑分“行动”、“思考”、“争论”三部分。
“行动”展现了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的辛酸苦乐:如何在垃圾里找到新闻线索;如何靠借宿减缩采访费用来确保客观报道而避免因靠赞助不得不在报道中“卖身”;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以获得持续关注;如何通过多方采访使报道更具“肉感”……
“思考”凝集了编辑记者的职业思考和经验心得:大到如何理解把握“客观报道”的标准与“道德化”的尺度、如何实现大尺度观察与细节化表述的兼容,小到如何与官员打交道、如何规范使用人名头衔、如何正确表述匿名消息源……
而“争论”则借由报社内部对《平时是天使 周末是魔鬼》一文的激烈辩论,直观生动地呈现出南方周末内部评报传统与新闻操作后台。
2019年8月12日 想读
头版 豆瓣
作者: 【美】戴维•福尔肯弗里克 译者: 赵奕 2017 - 6
《纽约时报》是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权威媒体,本书讲述了该报“头版”新闻诞生背后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涉及采访背后的运作、媒体资金的获取渠道、与其他新媒体的合作模式、新闻的成形过程等。并由此串联起一些深刻影响新闻业格局的大事件,比如维基解密的出现、全球各地聚合网的发展,对其进行了深刻解析。
同时,面对当下新媒体变革的时代背景,《纽约时报》应对困境的方式也颇具示范意义,由此探讨了传统媒体如何主动应对新的变化,如何在“越新越好”的诉求中坚守对新闻的分析、过滤和深度,而新媒体又应如何发展,以持续做出优质新闻。
作者戴维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的资深记者,在本书中,他汇集了《洛杉矶时报》《卫报》主编等多位业内权威人士的精彩见解。
2019年8月12日 想读
王国与权力 豆瓣
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 : Behind the Scenes at The New York Times: The Institution That Influences the World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张峰 / 唐霄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新新闻主义之父盖伊·特立斯 掘地三尺深挖《纽约时报》内幕
每个名字、场景、故事,句句属实
每一天,从早上的新闻,到晚上的热帖,所有这些信息和咨询,全由记者报道,再由编辑打磨挑选。是他们的“创造”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谈论什么。
《纽约时报》是所有媒体中公认最可靠的历史记录者,它报道的就是事实。从地方小报到世界自由主义阵营的旗帜,哪些人为它奠基,为它添砖加瓦?是一群只为新闻而活的人。
他们全力报导今天,截稿时间一过,该跳舞跳舞,该赛马赛马。这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也是真正的野心家、投机客和享乐家。
1851年创刊,1896年被阿道夫·奥克斯以7万5千美金收购,《纽约时报》用一期期报道奠定了自己影响美国、影响世界的第一大报的地位。它记录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中几乎所有最重大的事件,而记录这些事件的《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人则往往隐居幕后。
作者特立斯从1953年开始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余年。当他离开时报后,第一件事就是回过头去采访自己曾经的同事,试图以时报不鼓励、不允许的方式刻画描述这个庞大的、能影响全美乃至全世界局势的机构。特立斯眼光犀利,笔触细腻,不仅在书中回溯了《纽约时报》的历史,还生动地再现了近百名时报人,以及他们在时报这个大机构中的庞杂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流媒体从业者的群像。
本书初版于1969年,至今仍是关于《纽约时报》历史及运作方式最权威细致的参考书,开启了当时写作、出版媒体著作的潮流。
2019年8月12日 想读
李普曼传 豆瓣
Walter Lippmann and the American Century
作者: [美] 罗纳德·斯蒂尔 译者: 于滨 / 陈小平 中信出版社 2008 - 11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专栏作家。他从24岁参加创办美国自由派刊物《新共和》到85岁逝世为止,写作活动延续了60余年,一生写了总数1000万字的上万篇时政文章,发表了30多本著作。他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以及后来在《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36年(1931-1967),是20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李普曼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他一生中还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的国务和外交事件,从老罗斯福一直到约翰逊的美国历届总统都极为重视他的立场和观点。此外,他于邱吉尔、戴高乐、阿登纳、赫鲁晓夫、尼赫鲁、墨索里尼等首脑人物都有直接的接触。美国著名专栏作界詹姆斯·赖斯顿称他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原书名为《沃尔特·李普曼与美国世纪》。
2019年8月1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