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非暴力沟通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Life
8.1 (217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歇尔·卢森堡 译者: 阮胤华 华夏出版社 2009 - 1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阂、敌视
2022年7月11日 已读
小到我的家庭大到这个社会,此本书所讲都并不适用
2022 心理学 美国
冷暴力 豆瓣
Le Harcèlement Moral: la violence perverse au quotidien
7.9 (24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 译者: 顾淑馨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7
畅销法国20年的心理学经典
...................
※编辑推荐※
☆ 盘踞法国畅销榜50周,被译为24种语言;
☆ 首次全面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精神虐待行为,让无数受虐者如梦初醒的经典之作。法国心理学家与被害人学专家伊里戈扬的代表作;
☆ 伤人不见血的冷暴力 广泛 存 在于婚姻、亲子关系、职场和社会中,施虐者披着关系亲密的外衣,肆无忌惮地渗入受虐者的生活,使其成为自己精神虐待的猎物。本书意在指导受虐者认清自己的处境,跳出这一恶性循环;
☆ 伊里戈扬通过大量案例探讨了冷暴力的各种表现形式与危害,详细剖析了施虐者与受虐者的特点与关系。她饱含同情,笔锋犀利,从专业角度为受虐者立起一面镜子,让丑恶无可遁形,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提出了“精神虐待”这一概念,它广泛发生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言语歪曲、讽刺、嘲笑、轻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来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毁其自尊,改变其思维方式,使这种关系持续下去,让受虐者无法逃脱。这类冷暴力现象并不如身体暴力明显,只会让受虐者有苦说不出,一味检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伊里戈扬探讨了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精神虐待的不同阶段、施虐者的主要手段,并站在施虐者和受虐者双方的角度做了详尽的分析。之后,她阐明了精神虐待的短期和长期后果,并分别针对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现象提出了建议。
...................
※名人推荐※
伊里戈扬完成了一部对心理治疗特别有价值的巨著。阅读此书成为独特的经验。我相信许多读者会意外发现,书里不仅有一面反映自己人生的镜子,还有最重要的,由一个深入了解问题的目击者提供的协助。唯有像这样的目击者在身旁,我们才有勇气和力量,面对本身痛苦的真相,也才可能去了解,最终获得疗愈。
——犹太裔德国心理分析师艾丽斯·米勒(Alice Miller)
伊里戈扬提出许多关于这个主题的严肃课题。她明智地建议我们,不要把这整个问题内化或变成心理负担,而应认清,人生充满涉及权力的极端行为。当权力问题失控时,受伤的就是灵魂。
——美国心理治疗知名作家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
...................
※媒体推荐※
精神虐待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心理谋杀。这类现象比你想象中还要普遍。
——法国《商业文摘》
冷暴力的实施者是天生的控制狂,他们经常营造出热情、积极而吸引人的表象,对他人进行的精神虐待不易证明。伊里戈扬清楚这一点,她希望通过本书唤起受虐者对冷暴力的认识,同时也让她的同行们留意到某些危险的迹象。《冷暴力》充满了对受虐者的同理心,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实用建议。
——美国《出版人周刊》
本书帮助读者清楚且完整认识到,带着不同面具的冷暴力是施以怎样的手法去伤害他人。也让周遭原本对此过程无法想象且难以理解的人,正视问题的严重性。
——德国《慕尼黑水星报》
社会动物 豆瓣
The Social Animal
8.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布鲁克斯 译者: 佘引 / 严冬冬 中信出版社 2012 - 6
戴维·布鲁克斯编著的《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精)》是一个关于爱、性格和成就的故事,而且很快会成为你读过的最幸福的成功故事。 作者在《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精)》中精心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角色,他们是一对美国的夫妻:丈夫哈罗德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妻子埃丽卡则是来自贫民区破碎家庭的中墨混血儿。哈罗德和埃丽卡经历着人生的磨炼,逐渐变得成熟、睿智,这是本书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让人愉悦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关于人类成功和交流的故事,是两位主人公继承双亲与祖辈的优良传统,经历考验与磨炼,最终决定相守一生的故事。 它不同于一般励志书所定义的表象化的成功——高智商高学历、一技之长、令人羡慕的工作、显赫的身份地位。本书所探讨的是更深层面的东西。关于成功,本书的观点是: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社会关系比个体选择更为重要,性格比智商更为重要,灵活应变的有机系统比线性呆板的机械系统更为重要,群体智慧比个体思考更为重要。
2020年7月31日 已读
一开始印象不好,读完后还觉得十分感动,比起说是一本严谨的科普书籍不如说是一本有趣的科普书籍,像一部带着解说的人生纪录片。知识点广但散且浅,不过作者输出的观点很有趣,读来很有人情味。
2020 心理学 社会学 美国
爱的艺术 豆瓣
8.5 (24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弗洛姆 译者: 李健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此版特别收录弗洛姆学术助手纪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