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哥特艺术 豆瓣
Gotik: Bildkultur des Mittelalters 1140 - 1500
作者: [德] 罗尔夫·托曼 (Rolf Toman) / [德] 布鲁诺·克莱恩 (Bruno Klein) 译者: 李珮宁 / 李为尧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3 - 3
“我们的心总是处在忙碌状态,而且不幸的很少全然独处,所以人类创造图像以寻求内在的抚慰。因此,当我们亲眼目睹一幅绘画作品时,总会触及内心深处并将那份感动反映到我们眼前的作品上。”这段文字记录在13世纪一份最受欢迎的中世纪布道书中,而这段话受欢迎的时期正好切合本书所谈论的时间:哥特时期。在这段以视觉为主的年代,更多的是透过图像来帮助传达,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视觉文化的价值。
《哥特艺术》作者采用全新的现代视觉方法,以独特的视角将艺术品还原到它所处的历史语境中,去探寻创作它们的初衷,研究那些给石头关注生命的哥特艺术家们及其作品,那些象征神圣的艺术品中所蕴藏的道德的真理,以及在那个神秘而庄严的时代宗教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较于那些兼具百科与学术性质的艺术史论著而言,作者摒弃了包括建筑、绘画、雕塑及工艺品在内的不同艺术流派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传统,突破教科书式离散的架构及叙述方法,以一种生动而特别的组织形式,新鲜而充满感性的文字,跨越时间与领域的界限,还原哥特艺术形成发展的过程,探讨建筑、绘画、雕塑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有趣的是,尽管时代是严肃的,但作者的叙述是轻松的。他以漫谈的方式向人们徐徐讲述了一段有关“哥特”的历史故事,展现了自12世纪至16世纪这近400年间哥特时期欧洲社会丰富的艺术生活及社会形态。
而阿希姆·贝德诺兹,这位将自己定义为“神圣处所的守望者”的天才摄影师,用他的相机成功地记录了当时这些艺术品最珍贵的原始画面。此次,他利用复杂先进的拍摄技术,最大限度清晰直观地再现了那些平日无法看到的艺术品原貌。他试图引领读者尽可能地“靠近”艺术品,甚至带来超越现实的感官享受。翻开每一页,扑面而来的震撼力如身临其境一般,酣畅淋漓地展示了艺术品的魅力。
在资深艺术史论编辑罗尔夫·托曼地带领下,德国专业团队10年心血凝结于此,在这近700幅精美图片中,不仅有整页或全跨页的显著的作品细节,甚至还有多幅长达四页的连续折页,可谓完整勾勒出哥特时期的艺术图景,为读者展示了万物濒于幽暗的哥特时期神学艺术的光辉。是为《哥特艺术》。
我的真文字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徐冰 中信出版社 2015 - 10
《我的真文字》是艺术家徐冰第一部个人艺术散文集,第一部分讲述徐冰自己的艺术创作成长过程,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思考。第二部分围绕十个重要作品,进行介绍和阐释。全书以清晰的脉络,完整、深入地表现了其艺术创作的才华和理念,不仅能让专业美术工作者系统了解这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也使得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一般读者窥见当代艺术的基本面貌。文字朴素、生动,具有很强可读性。大量图片也增强了全书的视觉效果。
艺术的起源 豆瓣
作者: [日] 杉本博司 译者: 林叶 2022 - 3
★ “艺术的起源,其实就是想尝试追溯人类的精神史。”日本摄影家杉本博司随笔集,从科学、建筑、历史、宗教等层面,展开对人类意识起源的探讨,对人类精神史的追问。于是,我们有幸得见当代艺术与过往人类意识活动交织的吉光片羽,并一窥杉本博司所勾勒的人类精神史面貌。
★ “与其说我的作品是通过语言进行解释说明的,不如说它们是因语言而引发触动,并在混沌的意识中呈现出的形式。”杉本博司以文字记录触发摄影的意象,回溯自我创作的因缘际会,将思索与创作历程全然呈现于我们面前。
★ “我,是被耽误了千年光阴才出生的。”杉本博司作品系列重版出来,《直到长出青苔》《艺术的起源》《现象》同步上市。
***
“人类的想象力一直是通过艺术来加以表现的。……艺术的起源,其实就是想尝试追溯人类的精神史。”《艺术的起源》并不是探讨人类艺术之起源历史,而是杉本博司以摄影为媒介,追溯人类精神史的尝试。他追溯人类科学精神的起源,以实验重现放电现象、光学原理等科学发现,以此创作出《放电场》《法拉第笼》《偏光色》等经典作品。
他以烛光呼应人类在靠灯火度过漫长黑夜的集体记忆,创作系列作品《阴翳礼赞》。他拍摄人类制作的现成物,串联起由史前至今的历史连环画。他探讨人类意识的起源,以光学玻璃塑造五轮塔,探究人类宗教情感的来源。他将自己的摄影、建筑设计与收藏结合起来,效法杜尚,创作出“杉本式”装置艺术。他还将自己制作的“作品”、收集的“藏品”与语言和意象联动起来,构成不同寻常的艺术实践……
杉本博司的创作由语言而触发,又以文字将思索与创作历程全然呈现于我们面前。当杉本博司对人类处境的思索越发明晰,我们也就能看见他涉足更多人们未企及与尝试的全新领域,并以执著的探索精神将它们诠释得淋漓尽致,令人激赏。
艺术中的精神 豆瓣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
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康定斯基 译者: 余敏玲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美术和设计运动,其基本艺术理念之一是要摒弃传统造型艺术中的物象限制,解放视觉元素,使其得以本然面貌自由构成,甚至以抽象完形的方式表达真纯的精神内涵。关于这一艺术理念的经典阐述,无疑当属现代艺术的先驱人物康定斯基(Kandinsky)亲笔所写的《艺术中的精神》一书。
康定斯基于1912年写成的《艺术中的精神》一书,是现代艺术理论的经典文献之一。该书上部探讨艺术与社会文化、艺术与人类精神的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艺术精神面临的危机问题。下部阐述纯粹绘画的形式和精神问题,并勾勒出现代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的基本设想。全书虽篇幅短小,但提纲挈领,内涵深刻,为现代抽象主义艺术和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美学基础。
2022年3月21日 已读 看得出来译者很想显摆自己知道茴字有几种写法,以后看到这个译者就要躲着走了。
2022 俄罗斯 艺术理论
绘画文化 豆瓣
Painting Culture:The Making of an Aboriginal High Art
作者: [美]弗雷德·R.迈尔斯 译者: 卢文超 / 窦笑智 2022 - 1
【内容介绍】
本书讲述了澳大利亚中部的丙烯绘画如何走出当地土著社群,并经过其他社会组织的宣传与流通,最终发展成为高雅艺术的复杂故事。
早在1970年代,弗雷德·R. 迈尔斯就开始了针对平图琵社群的研究,该社群是当地以绘制丙烯绘画而闻名的重要土著群体之一。迈尔斯的研究对象并不仅限于画家及其画作,与画家直接接触的艺术顾问、代表了官方意见的澳大利亚政府和土著艺术委员会、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艺术策展人,所有这些都是澳大利亚中部土著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迈尔斯在书中重新审视了这些绘画所代表的土著人民及其文化,并认为丙烯绘画的地位变化,与画家自身的主动性以及他们对获得更高层次认可的渴望直接相关。
【编辑推荐】
弗雷德·R. 迈尔斯在《绘画文化》一书中详尽描述了起源于澳大利亚中部的原住民丙烯绘画,是如何一步步获得国际市场认同,并成为一种公认的高雅艺术的。
迈尔斯是美国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这本著作在艺术领域内也有其独特的重要性。澳大利亚的丙烯绘画本身只是一种非常小众的艺术,甚至在澳大利亚本土,就拥有大量可以与之竞争的类似艺术品种,其从诸多原住民社群中脱颖而出的历史过程,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作为文化领域的文化领域的专家,迈尔斯充分发挥出了其民族志研究方面的特长,通过长期的实地考察,他为读者们展示出了非常生动形象且别具一格的艺术发展之旅。
【名人评价及推荐】
除了在艺术、人类学和物质文化的交叉领域取得的非凡学术成就之外,这项让我们期待已久的研究还实现了许多近期关于民族志的移动和流通的设想。只有像弗雷德·R. 迈尔斯一样对人类学本身以及他长期研究的土著人民所发生的改变具有高度敏感性的人类学家,才能创作出这样一部视野宽泛的作品。——乔治·马库斯,美国莱斯大学
弗雷德·R. 迈尔斯在澳大利亚土著艺术运动中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独特的地位,他通过参与式观察全程经历了该运动从当地起源并一步步发展到获得国际认可的过程。这本书意义重大,并与当代艺术理论和文化研究领域,以及人类学领域的争论息息相关。 ——霍华德·墨菲,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造型艺术的历史语法 豆瓣
Historische Grammatik der bildenden Künste
作者: [奥地利]阿洛伊斯·里格尔 译者: 杨轩 译林出版社 2020 - 11
★ 奥地利形式主义美学专家、维也纳艺术史学派代表人里格尔集大成之作
★ 一部由艺术史洞悉世界观发展史的美学巨著
★ 阐明新锐艺术概念,以多元化、开放性思路叩开艺术史大门
-
本书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美术史专著。里格尔考察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艺术史,以独特的视角阐明自己对艺术理论的理解,指出了造型艺术中的核心元素:图像产生的目的、主题以及平面和形态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些元素根据地点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里格尔的观察从艺术史延伸至世界观的发展史,因此,本书不仅为理解艺术提供了新颖的方式,还给斯宾格勒、德勒兹、帕诺夫斯基等哲学家带来了启示。
-
【专家评语】
里格尔作品的睿智、个性与视野,在艺术-历史学研究这一领域,至今还鲜有人能与之比肩。
——本杰明·宾斯托克,柯柏联盟学院教授,《维米尔的家族秘密》作者
-
里格尔对艺术史的影响怎么说都不为过。他提出的“艺术意志”概念,既有理性和科学的解释,又允许人们充分自由地欣赏艺术史和建筑史上的各种现象。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里格尔强调了把历史看成高潮期和低潮期的谬误,认为不该对不同文化的优劣妄下断言。即使在今天,“艺术意志”这个概念仍然值得探究,因为它打开了一扇通向多元文化、世俗和开放的艺术史概念的大门,这或许是艺术史上的第一次。
——托马斯·欧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 豆瓣
作者: 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 译者: 潘耀昌 2004 - 6
《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是19世纪最重要的造型艺术理论著作之一。作者提出了一个以古典时代遵循的艺术规则为基础的审美体系,探讨雕塑的结构、手法等纯形式问题,几乎完全不涉及作品思想内涵和具体内容问题。该书讨论的问题是造型艺术中的核心是最富争议的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直至今天仍是研究者和创作者的有益读物。
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 豆瓣
作者: [德] 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 译者: 潘耀昌 2019 - 1
本书是19世纪最重要的造型艺术理论著作之一。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提出了一个以古典时代遵循的艺术规则为基础的审美体系,通过“视觉与运动”“形式与形相”“空间观念与视觉表现”“平面观念与深度观念”“浮雕观念”等角度探讨了绘画和雕塑中的形式问题,试图展示并论证艺术自身的规律。
本书讨论的是造型艺术中最核心也最富争议的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直至今天仍是研究者和创作者的有益读物。瑞士美术史家沃尔夫林曾称赞此书“像久旱土地上一场凉爽清新的甘霖”。
象征的图像 豆瓣
Gombrich on the Renaissance:Symbolic Images
作者: [英] E.H.贡布里希 译者: 杨思梁 / 范景中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5 - 3
《象征的图像》是E.H.贡布里希教授四卷本“文艺复兴艺术研究”的第二卷。在这本书中,贡布里希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视觉的象征主义”上。以“图像学的目的和范围”为开篇导言,其后是对波蒂切利、曼泰尼亚、拉斐尔、普森等大师的具体研究,并以对象征主义的深入的哲学研究结尾,证明了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的观点在今天依旧焕发着生机。
《象征的图像》不仅对研究文艺复兴艺术与思想的学者不可或缺,它本身对艺术史学科的塑造也有所裨益。本书反映了作者对标准、价值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持续关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与图像解释相关的基础问题的广泛兴趣。
拉斐尔前派艺术 豆瓣
Reading the Pre-Raphaelites
作者: [英] 提姆·巴林杰 译者: 梁莹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 9
拉斐尔前派艺术是英国维多利亚中期的艺术精华,这次对其重新评价填补关于了此题材的现有学术研究中的重大空白。提姆·巴林杰使用了一种主题的方法,分析了重要的绘画及它们在英国维多利亚复杂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意义,探索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各个章节分别有理解拉斐尔前派关于中世纪的复兴运动、自然崇拜、阶级和性别问题、以及19世纪宗教意象与现实主义的妥协等中心概念;这些章节同时也饶有趣味地讲述传记内容,对理解意象的含义很有价值。
巴林杰创造性地选用了生动的绘画、油画以及当时的照片来揭示拉斐尔前派充满激情的活力源自于其内心的矛盾。过去与现在、历史主义与现代性、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以及城市与国家、男人与女人、工人与资本家、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紧张关系都跃然表现在拉斐尔前派艺术中。巴林杰通过关注这些问题,把各修正主义者对拉斐尔前派的观点放到一起,创造性地对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做了耳目一新的解读。
感官的教育 豆瓣
Education of the Senses: The Bourgeois Experience, Victoria to Freud, Volume 1
作者: [美国] 彼得·盖伊 译者: 赵勇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2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伦敦书评》《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惊叹赞赏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 耶鲁大学荣休教授 彼得•盖伊
五卷本心理分析史学巨著《布尔乔亚经验》之开篇鸿制
一部布尔乔亚少妇的感官日记,引领我们返回现代社会精神困境的起点
解读亲密信件,阐释画作,分析梦境,追寻心理线索,历史学巨擘彼得•盖伊用前未有的视角探究现代社会秩序与商业文化源头的19世纪,展现出一幅构建于人类基本经验下的全景式时代画卷。
彼得•盖伊尽情引用梅贝尔•托德——这位布尔乔亚少妇大胆、详尽、毫不隐晦的情爱日记,捕捉她对于感官享乐的渴望和对情爱的需求:性知识的获得、性启蒙的困惑、与丈夫和情人的关系、生育的焦灼……在彼得•盖伊看来,性与爱是所有经验的起点,是对时代变迁的最原始反映。托德无微不至记录下的19世纪布尔乔亚的性本能表达,实则是拉开了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序幕。
审丑:万物美学 豆瓣
Ugly: The Aesthetics of Everything
作者: [英] 史蒂芬·贝利 译者: 杨凌峰 金城出版社 2014 - 10
什么是“丑”?这个时代最卓越的文化评论家之一史蒂芬贝利娴熟精妙地将数个世纪以来的艺术、设计遗产和文化史串联编织在一起,探讨了丑以及与丑截然对峙的美。他对美丑本质的论述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次发现之旅。丑是否只是肤浅的外在表征,或者说某种优美的工程技术精品——比如一架B-52轰炸机或一把0.45英寸口径的柯尔特手枪,如果它们的功用是杀戮或残害生命,那么其同样也是丑恶的吗?什么是“堕落的艺术”?又为何被人们认为是堕落的?山脉为什么是自然的庄严崇高的表现,而仅在两百年前,它们还被当作是令人厌憎的事物,要不惜一切代价来避开?纹身与犯罪之间,如果真有关联的话,那两者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为什么会举办“世界上最丑犬只”大赛?最后也是终极的一个问题,如果世间根本没有丑,那么美又是从何而来?贝利以引人入胜,不时还诙谐逗趣、信手拈来的惯常风格,探寻和阐释了万物的审丑。
◆全书豪华精装、全彩印刷
◆继“当代达芬奇”翁贝托艾柯《丑的历史》之后,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丑书”《审丑》中文版首次出版
◆艺术评论界大腕史蒂芬.贝利,详述数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怪诞滑稽、畸变异形和恐怖邪魔之物……
◆《审丑》是世界上最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美学著作之一。
★ 人们是怎样论定何为丑陋、何为美丽的?在时间流变的过程中,某种丑陋的事物又是如何转而被划入美好的范畴?是否真有丑陋这回事,这跟个人的品位喜好又有多大关系?或者说丑陋作为一种状态,是否不受人为干涉,自然地存在着?
★ 贝利坦诚直率、富于洞见,偶尔还有些矛盾分裂的写作风格与丰沛充足的知识相结合,论述中触及了从铁路到花朵,从小摆件到建筑等几乎所有事物,对丑陋这一最具趣味魅力的主题进行了令人解颐的阐发。
★ 本书通篇都配有插图,是一份视觉与文字的双料珍品,定能让你在捧读之际欲罢不能,感到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
2022年2月19日 已读 本来看标题还挺有趣的,读完很失望,不喜欢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百科杂学书
2022 艺术理论 英国
大众艺术哲学论纲 豆瓣
作者: 诺埃尔·卡洛尔 译者: 严忠志 商务印书馆 2010 - 5
在《大众艺术哲学论纲》中,诺埃尔·卡洛尔——审美哲学方面的一位领军人物——试图填补这一空白。他分析了哲学家们以前抵制或者误解大众艺术的原因,提出了若干构架,以便理解大众艺术与情感、道德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并且在此过程中论述了科林伍德、阿多诺、本雅明、麦克卢汉和菲斯克的观点。
《大众艺术哲学论纲》作者将概念性分析与许多生动例证结合起来,遵循分析哲学的传统,作出了建构大众艺术哲学的首次重要尝试,并且得出结论说,我们有充分理由以研究高雅艺术的方式来研究大众艺术。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艺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里。在工业化社会以及其他地方,人们被电影、电视、通俗文学、连环漫画、摇滚音乐包围。对大多数人来说,大众艺术提供审美体验的主要来源;尽管如此,大艺术这个领域一直被分析哲学完全忽视。
视觉文化 豆瓣
Visual Culture
作者: 理查德·豪厄尔斯 译者: 葛红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5
《视觉文化》是一本关于视觉文化分析的介绍性书籍,它将有助于加强我们的视觉文化修养。它并不着力于对特定视觉文本内涵的解释,而是试图教会我们独立解析视觉文本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这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但是,它把理论建立在例证分析的基础上。
图像学 豆瓣
作者: 陈怀恩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11 - 7
《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共分九章。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是对图像意义研究历史的引介与相关课题的陈述。第三章介绍图像学的成立根据,说明早期图像学实践者如何一步步的建立起图像的象征关系。第四章是对传统图像学的核心问题:“象征”意义与“拟人图像”的厘清。第五章开始讨论现代图像学,先以帕诺夫斯基的艺术学为论述主轴。交代了帕诺夫斯基的康德学立场,以及他的艺术学观点和图像学方法。第六章说明他影响深远的图像学阐释方法,第七章讨论当代图像学的发展和图像转向后的各种艺术议题。第八章浅谈新艺术史与图像转向后的艺术史书写与诠释问题,对图像学、图像科学和视觉文化的基本动向提出原则性的区分。第九章当赛伦停止歌唱——图像诠释的起源,企图通过两篇相当经典的卡夫卡笔记,并且随顺着柏拉图、笛卡尔、卡尔维诺到海德格尔的一系列发问,说明图像对当代诠释者所可能产生的挑战。
艺术与视知觉 豆瓣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作者: 阿恩海姆 译者: 滕守尧 / 朱疆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