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书架
云彩收集者手册 豆瓣
The Cloud Collector’s Handbook
8.2 (160 个评分) 作者: [英] 加文·普雷特-平尼 译者: 王燕平 / 张超 译林出版社 2018 - 3
本书介绍了46种云彩和大气光学现象,并且收录了全世界云彩爱好者 拍摄的百余幅精彩摄影作品。从太空 边缘的神秘夜光云,到我们周围的重重雾霭,都在这本手册之中。即使没有任何自然观察经验,读者也可以了解云彩的名称、特征、形成原因,鉴别云的种类,并利用书中的趣味记分系统与亲朋好友展开观云竞赛。
视觉012:我们是不是非要那么急迫不可 豆瓣
作者: Lens 視覺 / 朴樹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6
《视觉012:我们是不是非要那么急迫不可》包含了一组向日常生活致敬的故事。它们关于我们与社会之间的不断磨损,关于人生经历带来的碾压和滋养。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里的困兽,也是英雄。
44岁的朴树,用了14年时间,才使一张新专辑落地。朴树首次自述了这些年的心路历程。书中还收录了来自朴树身边朋友拍摄的近60幅照片,近距离呈现出他的生活。
用了40年,阿琳拍下家中的三代女性:移民而来的外婆,“强大却沉默”的母亲,以及她和妹妹这一代。家庭中的女人们不断用幽默和智慧迎向生活的不幸和颠簸,当她们一一离去,阿琳说:“我和冷硬世界的最后一道屏障没了。”
安东尼是个不相信童话的男人,他童年有过流浪的经历,一直“带着自己的经历生活”。即使在拍摄U2、乔治·克鲁尼这些明星时,他也坚持让他们“进入最普通的生活”。他说:“我同情那些生活一团糟的人。”
在广告界很风光的克里斯汀,有一天突然反感了那种虚假,想要到极具反差的生活环境中寻找自我。过程自然少不了波折,但至少找回了在工作消磨中丢失的“直觉”。
从夜店舞会,到充满性意味的女性单身聚会,再到名流聚集的时装周,蒂娜的镜头下,展现了财富、社交和不断膨胀的网络媒体对女性人格的再塑造。
老年人的情与性常处于矛盾之中,“有需求,又有顾虑”。10位中国老人讲述了他们欲望的真相,以及爱情如何填补独居的孤独,并为滑入尾端的人生迸发新的力量。
蒙特利尔,世界级宜居城市。它在分裂中形成了尖锐的个性,又在粗粝中混合着温柔。它出品了莱昂纳德·科恩、哈维尔·多兰这样的文艺人士,也留下了约翰·列侬、伊丽莎白·泰勒等人的踪影。
空袭中的沉思 豆瓣
作者: 弗吉尼亚·伍尔芙 译者: 张子慧 2012 - 3
《空袭中的沉思(英汉双语)》的作者有时想,天堂就是持续不断、毫无倦意的阅读。万能的上帝看到腋下夹着书的读者走近时,只能转过身来,不无欣羡地对彼得说:“瞧,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
尔乔留给世界的 豆瓣
作者: 王玉北 编选 / 尔乔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 4
《尔乔留给世界的》是由韦尔乔和王玉北共同编著,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尔乔留给世界的》收录了其诗歌、漫画作品。
2018年9月11日 已读 他的文字竟然也这样好。他的画:调皮的死神,天际倒垂的脚趾,侧卧的人与佛,东北人的高鼻梁侧影,天幕下一张仓皇悲伤的脸凑近你。特喜欢一张屡次出现的面孔,像长脸版的张玮玮,有时像东欧人有时像民国先生,像严肃的小人物或者黑色幽默的知识分子,无限情绪在里头——查查韦尔乔本人照片,果然是他的自画像。往后翻是他的照片,竟与画作如出一辙。翻到最后:“主啊!请不要让我就走,好吗?” 啊,想哭。
白色书架
外教社德语分级注释有声读物系列B1-变形记 豆瓣
2009 - 4
《外教社德语分级注释有声系列读物:变形记》是现代主义文学开山祖师卡夫卡的代表作,更是荒诞文学的典范,简单平淡的叙述语言中蕴藏着一种深邃的艺术,该系列读物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各章节后均设计了丰富的语法、词汇、口语及写作练习,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化及文学背景知识采用德汉对照的形式,以降低阅读难度,满足各层次的读者需求。编排上图文并茂,全彩印刷,并配有大量录音资料供读者网上免费下载,可以给读者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好读物。
《外教社德语分级注释有声系列读物:白马骑士》 点击查看
《外教社德语分级注释有声系列读物:金发艾克贝尔特》 点击查看
《外教社德语分级注释有声系列读物:莫扎特》 点击查看
《外教社德语分级注释有声系列读物:彼得•施莱米尔的神奇故事》 点击查看
《外教社德语分级注释有声系列读物:痴儿西木传》 点击查看
《外教社德语分级注释有声系列读物:足球无国界》 点击查看
《外教社德语分级注释有声系列读物:爱因斯坦》 点击查看
《外教社西班牙语分级注释读物:堂吉诃德》 点击查看
《外教社西班牙语分级注释读物:吉普赛姑娘》 点击查看
《外教社西班牙语分级注释读物:佐罗》 点击查看
《外教社西班牙语分级注释读物:传说两则》 点击查看
《外教社西班牙语分级注释读物:塞莱斯蒂娜》 点击查看
《外教社西班牙语分级注释读物:卡门》 点击查看
《外教社西班牙语分级注释读物:托尔梅斯河边的小癞子》 点击查看
《外教社西班牙语分级注释读物:海难》 点击查看
岩石与矿物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 佩兰特 译者: 谷祖纲 / 李桂兰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5 - 5
权威性的内容、清晰的照片以及系统的论述方法,使本书成为关于岩石与矿物的颇具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工具书。本书收录了500多种岩石与矿物,配有600多幅彩色图片,在作者的精心编纂下,使读者能轻松地掌握识别各类岩石与矿物的知识和技巧。
本书对收录的每一种岩石与矿物均有准确的论述和说明,使其特征和特性跃然纸上。
本书向岩石与矿物的爱好者介绍了岩石与矿物的概念以及如何分类和收集的方法,还用图表清楚地列出了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区别,并详细记录了书中所收录的各种矿物的特征。书后还附有简明扼要的专有名词解释。
与光同尘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赛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本书从影史、影人、影片三重视角,详细解读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脉络、人事掌故,以及思想与形制的演变。其中影史部分以“百年流影”为题,借历代导演、女演员、古龙、译制片等特定主题,以线带面铺陈中国百年影史的完整风貌;影人部分以“以人为本”为题,对大陆、台湾、香港等地不同世代的电影人代表进行精描,以此勾勒中国电影人的独特样貌;影片部分以“如影随形”为题,以数部电影杰作为范本,多角度剖析中国电影的精神内核与外在肌理。
马雁散文集 豆瓣
9.3 (19 个评分) 作者: 马雁 / 编者 秦晓宇 新星出版社 2012 - 4
《马雁散文集》是诗人马雁短暂一生所创作散文作品的精选集,比较全面地展现出马雁散文写作的历程和成绩。全书由读书随笔、人生自述、日记三部分构成,涉及对文学、读书、影视、社会、自我、交游等众多领域的多层次多角度书写。马雁,穆斯林,诗人,散文作家。1979年2月生于成都,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著有诗集《迷人之食》、散文集《读书与跌宕自喜》,曾获珠江诗歌节青年诗人奖、刘丽安诗歌奖。
2016年12月27日 已读
阅读周期很长,马雁就成了我生活中一个朋友,那些我时常挂念却疏于联系的朋友中的一个。跌宕自喜,是说读书,也是说她自己;因此她走了,也不算伤情。写,什么都要写写;思考,什么都不能阻止思考。——这是她教我的事,虽然她是逝者,她有天才,与我们每个人截然不同。2010年我是知道她的死讯的,那时只读过她一首诗。转眼已经要整整六年。
白色书架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 校注 张帆 译者: 张帆 注译(参考冯至译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 2
里尔克超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与手法,被视为象征主义文学大师,尤其以诗鸣于世。本系列则选中他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用中国诗人和日耳曼学者冯至的话说,这些信“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位”,“里面他论到诗和艺术,论到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论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而他那诗人婉丽多姿的笔法和真诚感人的情谊,让这些信笺的动人魅力,经久不衰。坊间也有此书中译本,德语原文尚未见有国内出版社印行。
Einleitung
1. Brief am 17. Februar 1903
2. Brief am 5. April 1903
3. Brief am 23. April 1903
4. Brief am 16. Juli 1903
5. Brief am 29. Oktober 1903
6. Brief am 23. Dezember 1903
7. Brief am 14. Mai 1904
8. Brief am 12. August 1904
9. Brief am4. November 1904
10. Brief am zweiten Weihnachtstage 1908
2016年12月17日 已读
好喜欢里尔克哎!冯至译本 待读
白色书架
旧影秦淮 豆瓣
作者: 叶兆言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2
《旧影秦淮》,本书图片与文字有着互文关系,文字因图而生,图片又为文字描述的事件提供了最好的形象说明。风流不忘爱国,这是秦淮河浆声灯影中的重要旋律。说起来也可笑,中国的文化人有时候真没出息。明亡于清以后,汉族士大夫没能耐复国,只好到秦淮河去爱国,在妓女中寻觅知音。自宋朝南迁,中国人的柔弱之风,逐渐恶习难改。武不能收复失地,文不敢针砭时弊,结果就只能一头扎进秦淮河的脂粉堆,在美人圈里打滚,在琴棋书画上消磨时间。有了这样的中国人,国家不亡也怪。醉生梦死造成亡国,亡了国,更加醉生梦死。
2016年10月27日 已读 鼓楼校区那座最好看的小房子 原来是何应钦家的 我这儿在下雨 南京呢 想回去了。
白色书架
声音的旅行 豆瓣
作者: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一石文化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4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我们将去拜访那些声音制造者,那些主宰夜晚的施魔者,通过他们去感受一座城市跳动的脉搏,为你解开可以控制身体和意识的咒语。
走进德国深入柏林等地,去探访不断带来灵感的生活空间,流连忘返的唱片店,创造无数惊喜的录音室,释放无限能量的俱乐部。
留守中国驻足北京,去聆听远道而来的声音,跟随梦幻的旋律和节奏去跳跃舞动,用耳朵、眼睛和身体领会。
旅行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我们还会找到一些墨迹未干的新鲜标签,和整个世界期待听到的属于未来的声音。
| 声音的旅行•在德国 中国知名音乐推广人张有待的德国电子音乐探索旅程
| 德国电子音乐•在中国 德中艺术家/音乐人的交流、对话
| 德国电子音乐风景 优秀德国电子乐俱乐部、厂牌、媒体、唱片店、软件、网站、音乐节
| 电子音乐A—Z 打开电子音乐之门的关键词
附赠:
·10音轨CD大碟,69分钟的顶级德国电子音乐听觉盛宴!
· 珍藏系列明信片,“德国电子乐”海报大赏!
剧院风情 豆瓣
8.8 (2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俞亢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2
朱莉娅·兰伯特正值盛年,英格兰一代红伶。台上,她是拿捏情感的行家里手;台下,她却厌倦了她的丈夫,不服克制她的行为。她先是为一个羞涩又野心勃勃的年轻戏迷的殷勤而欢欣,又因其执著而激颤,狂热而危险地陷入爱河,最终却被年轻的情人抛弃而陷入痛苦的深渊……待她从梦魇中醒来,终于在舞台上找到了她真正的归宿。毛姆用戏谑和嘲讽,“无情地解剖感情,不加怜悯地描述他所看到的这个没有怜悯的世界”。正如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鲍恩所说,这是一部“尖刻的悲喜剧”。
2016年9月3日 已读
毛姆和女性生物 都非常可怕
白色书架
如果可以去流浪 豆瓣
作者: 杨然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 4
90后女孩杨然从18岁大学期间开始自助旅行,大三在哥廷根大学交流学习一年,德国许多座城市都留有她的足迹。21岁开始进入航空公司工作,利用业余时间踏遍欧洲、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不辞职也能去旅行。在路上,她遭遇各种困难,与流浪汉在一个候车室过夜,无数次走错路,忍受饥饿、丢钱 、被骗,甚至在安达曼海上漂流命悬一线;然而她也在巴黎巧遇卖掉家产独自来旅行的美国老人,在罗马和伙伴走街串巷找寻最美的意外,在拉萨茶馆里和藏族老人喝茶闲谈,这些终生难忘的经历让她真切地听到来自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找到旅行和生活的真正意义。旅途中,她写下了20万字的旅行笔记,成为腾讯画报特约旅行达人。
★附14张精美彩插,32张复古大片
★别具一格的亚欧游记,25岁旅行上瘾症女孩历经7年,走过14个国家,寻觅32段感动心灵的自由之旅,成为腾讯画报特约旅行达人。
★没有终点的疯狂流浪,无数次走错路、忍受饥饿、丢钱、被骗,甚至在安达曼海上漂流命悬一线。
★每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每一个瞬间的浪漫永恒,每一段感动的温柔时光,在巴黎巧遇卖掉家产独自来旅行的美国老人,在罗马和伙伴走街串巷找寻最美的意外,在拉萨茶馆里和藏族老人喝茶闲谈,寻找生活的真正意义。
不在他方 豆瓣
8.1 (21 个评分) 作者: 陈绮贞 中信出版社 2015 - 8
探险家把新大陆都发现完了,现代人只能往内心去挖掘探索。
载体也不再是帆船、马和飞机;而是爱、书信和梦。
一样的是,都需要勇气。
——————————————————————————
以书写铭刻日常,最迷人的不在远方。
十六年,六张专辑、七张单曲、无数次巡回演唱会之后,
陈绮贞的第一本散文集 。
这是一本关于追求的书,
探索的对象是现在,是这里;
不属于过去或未来,也不在他方。
——————————————————————————
歌坛创作才女陈绮贞从1998年发行《让我想一想》以来,始终维持一贯清新独特的风格,长发、木吉他、干净而温柔的嗓音,轻易将人唤进恬静美好的迷人里,词曲绽放治愈之光,风靡华人世界,为一代人留住纯真。除了歌手身分,她亦热爱摄影与写作,对她而言,摄影是“日常加上一些不寻常”记忆的封存,而文字则是更深刻的自我追寻与探索。
这本散文集缘起于2011年夏天她在古巴哈瓦那的旅行,她写道:“旅途中的一切,匆匆忙忙之间,你只能为发生的事,在地图上作记号,而无法立即书写。这些记号的意义,你必须耐心等待时间为你充分显影。”当书写开始,便是显影的启动,唯有写作,让她心甘情愿放手一搏。
三十八篇散文、七封信件、两场对谈、一段问答,记录她以旅人之眼所烙印的风景,和繁多日常里筛选出来的微小意义,只因生命是一种探寻,现实迎面而来的强度,需要平日的温柔来补偿。
——————————————————————————
◆看见
记录旅行途中的思索与观察,有人情的温度,亦烙印着他方的色泽与律动。在哈瓦那每天爬上屋顶看日出、看夕阳;以拍立得相机为遇见的人拍照,留下照片作为礼物;在斯威士兰看着在草原上徒步走远的人、提着空水桶到山坡取水的孩子;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旁,坐看满天飞舞的鸽子;穿梭柏林的跳蚤市场,买了一个吐司架和从没见过的小相机;躺在花莲的产业道路旁,拿着手电筒和观星盘,试图找出十二星座……这些“每一次”,也都是“第一次”,此时此地。
◆日常
随笔,碰触界线或跨越界线的驱力,蠢蠢欲动的文字引领思维探险,是日常,也是非日常,陈绮贞回忆大学住宿的日子、拔牙的体验、台北早餐店的气味、晨起的漫步、阅读的陶醉、聆听演唱会的悸动,以及在音乐里反复迷失与寻找自己的历程,不时流露她与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她对台北的深深眷恋。
◆To & From
信件是私密的写作,好像有个对象可以倾诉,又不确定对方是否理解,是以“挟带着不确定的忧虑”。撷录7封2012年《不在他方》剧本信件,穿插文本之间,寄给每一个正在阅读的你。
◆创作路上
灵感缪斯的追寻,每一次提问,都向内心深处行去,关于书写、阅读、音乐与生活节奏,揭露“故事”带来的冲击,同时亦收录陈绮贞与骆以军、詹伟雄、陈德政等作家的对谈文字,完整呈现她的创作历程与态度。
趁生命气息逗留 豆瓣
For a Breath I Tarry
8.5 (3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杰·泽拉兹尼 译者: 李克勤 等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 1
《趁生命气息逗留》内容简介: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大师,20世纪60年代科幻“新浪潮”运动的旗手之一。1937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62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开始科幻创作。
泽拉兹尼是一位在科幻、奇幻两大创作领域均达到巅峰状态的极其罕见的作家,在三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共摘取六次雨果奖和两次星云奖。他创造性地将科幻、奇幻元素融为一体:科幻作品有奇幻的瑰丽恣肆,奇幻作品有科幻的严谨设定,他也因此被视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幻奇幻作家”。
《趁生命气息逗留》是泽拉兹尼最著名的短篇集之一,共收录十一个短篇,其中《富岳二十四景》和《永久冻土》为雨果奖作品,《绞刑师》为雨果奖和星云奖双奖作品;书名作品《趁生命气息逗留》被誉为科幻文学史上“最出色的十大短篇”之一。
2016年6月1日 已读 每当她表现出对他的依赖时,他总会莫名心动,但若是换了别人,却只会让他火冒三丈——这或许是他最接近爱的感受了。他的业余爱好是人。
白色书架
马雁诗集 豆瓣
8.9 (42 个评分) 作者: 马雁 新星出版社 2012 - 4
《马雁诗集》是诗人马雁短暂一生所创作的诗歌作品的精选集,诗集比较全面地展现出马雁诗歌写作的历程和成绩。文末所附她的诗论,精到,富于见识,具有重要的诗学参考与研究价值。马雁,穆斯林,诗人,散文作家。1979年2月生于成都,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著有诗集《迷人之食》、散文集《读书与跌宕自喜》,曾获珠江诗歌节青年诗人奖、刘丽安诗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