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爱德华·蒙克 (1974)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Edvard Munch
7.8 (12 个评分) 导演: 彼得·沃特金 演员: Geir Westby / Gro Fraas
其它标题: Edvard Munch / 愛德華·蒙克(電影)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家。蒙克作品的强烈精神和感情,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他的作品“呐喊”(挪威语Skr 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被视为后工业现代化的极度痛苦之象征。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有争议、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同时还回溯到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
花絮:
彼得·沃特金(Peter Watkins)1974年执导的这部影片记录了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华德·蒙克的一生,被英格玛·伯格曼评价为“天才之作”。这部影片被认为是表现艺术创作过程的最佳作品之一,它不仅聚焦于蒙克早期循规蹈矩的岁月,还深刻地展现了情感、政治和社会的剧变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MoC这次发行的是原始的 211分钟电视版本,这也是本片地位和评价最高的一个版本。依彼得·沃特金斯所言,这是他最具个人风格的一部影片。当他被蒙克的画作触动之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来说服挪威电视台拍摄这部影片。影片1976年3月在英国BBC电视台播放之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褒扬。《时代》杂志在评论中用到了“催眠”一词,的确,Watkins就像催眠大师一样将观众拖进了1884年的挪威。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争议性、得到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回溯了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也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的经历。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
霍金传 (2004)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Hawking
8.4 (123 个评分) 导演: 菲利普·马丁 演员: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丽莎·迪伦
其它标题: Hawking / 霍金的故事
1963年,霍金21岁的人生发生了一悲一喜两个重大事件。这一年他被确诊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使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听使唤,只剩下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最后连心肺功能也会丧失,当时大夫预言他只能再活两年。这一致命的打击几乎使霍金放弃了学业,但生日舞会上一个女孩的出现神奇地改变了一切,她就是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简。
梵高 (1991) TMDB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Van Gogh
6.9 (36 个评分) 导演: 莫里斯·皮亚拉 演员: 雅克·迪特隆 / 亚历山德拉·伦敦
其它标题: Van Gogh / 梵高传
《梵高》(Van Gogh,莫里斯-皮亚拉,1991年/158分钟/彩色。一部关于绘画创作的激动人心的影片,表现了著名画家梵高生命中最后67天的非常经历,也剖析了画面自伤自杀的异常行为,正是在精神疾病的严重困扰中他完成了《向日葵》等惊世之作)
亲爱的提奥 豆瓣
Dear Theo
8.7 (9 个评分) 作者: [荷] 文森特·凡高 译者: 平野 南海出版公司 2001 - 7
这是一部书信体自传,由凡高写给弟弟提奥的几百封信组成。书中不仅真实地记述了凡高贫困孤独的生活,突出地反映了他艺术上艰苦卓绝的探索与独到的见解,还充分地反映了他与弟弟提奥之间深厚真挚的手足之情。
凡高画传 豆瓣
作者: 周时奋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 7
本书内容包涵三方面的信息:凡高的传记、他的代表作品,以及他与弟弟提奥之间关于创作的有关通信的片断。全书从凡高的角度来讲述他的整个生平,可读性较强,没有普遍人物传记的刻板,图文关系不仅是简单的环绕与穿插,而是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构成一种新颖的图文版的画家传记。
本书是一本凡高画传,他的图画和关于他的文字,我们的思想并非轻松,感情也不会平静,但他的身世一定会深深吸引你,连同他的画作,他的发自内心的痛苦和忧伤,这一切,都会使你的心灵更为敏感,会使你的感情更为丰富,并促使用我们最终确立起一种生活的信念,确立起一种在悲哀中的庄严和在痛苦中的爱!
梵高传 (1956) 豆瓣
Lust for Life
8.2 (24 个评分) 导演: 文森特·明奈利 / 乔治·库克 演员: 柯克·道格拉斯 / 安东尼·奎恩
其它标题: Lust for Life / 梵谷传(台)
在立志成为画家之前,梵高(柯克·道格拉斯 Kirk Douglas 饰)曾经是画廊里颇有前途的售画员,经过几次情感失败之后,他开始尝试成为一名画家。梵高悲天悯人的性格让他能与贫穷矿工们和谐相处,用画笔描绘他们的悲惨生活。他的画奔放热情、情感肆意,但却得不到主流画坛的欣赏。梵高邀请当时正崛起的印象派画家高更(安东尼·奎恩 Anthony Quinn 饰)一同去法国南方作画。多年来,弟弟提奥一直在经济上支持梵高,甚至为他资助高更去南方的所有费用。刚开始两人其乐融融,一起创作了很多高水准的作品,但因两人的个性互不相容,逐渐产生激烈争吵。高更试图离开,梵高为此精神受打击,试图持刀威胁高更,高更仓皇而逃,梵高最终自残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孤独、贫困的梵高受精神病所折磨,几度进入病院疗养。而他始终没有停止绘画,一直在等待大众的赏识,最终精神崩毁,开枪结束了生命。
安东尼·奎因凭此片荣获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梵高与提奥 (1990)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Vincent & Theo
8.1 (15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奥特曼 演员: 蒂姆·罗斯 / 保罗·瑞斯
其它标题: Vincent & Theo / 凡高与提奥
拍卖会上,文森特·凡高(蒂姆·罗斯 Tim Roth 饰)的名作《向日葵》的标价逐渐增高,最后固定在一个天文数字上。在世人热烈追捧凡高的艺术时,有谁会想到提奥(保罗·里斯 Paul Rhys 饰)这样一个名字呢?本片讲述了凡高与他的弟弟提奥之间的故事。凡高一生为贫穷所困,画入心魔的他为了坚持自己的艺术,不得不靠着弟弟提奥的救济。在凡高看来,他只能把自己献给画布和色彩,其它的生活烦扰应该由弟弟来解决,因为他把自己的作品全部给了提奥。提奥热爱和尊敬哥哥的艺术,虽然自己也并不是很富裕,但是他心甘情愿地去支援哥哥,在凡高每次遇到经济问题,甚至情感问题,他都会及时给予无私的帮助。可以说,没有提奥,这世上根本也不会有凡高。凡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副画,他死于对绘画的癫狂,对提奥的愧疚。凡高自杀后,伤心绝望的提奥很快也撒手人寰。兄弟俩都不曾有机会来享受天价凡高艺术所带来的成就,只能留待世人传颂。
山河判断笔尖头 豆瓣
作者: 陈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山河判断笔尖头》内容简介:我喜欢人。这话听起来很奇怪,却是事实。我喜欢不同的人生中流露出的人性,看不同的人格和人品用各自的方式展示。所以,有了这本《山河判断笔尖头》。当然我很清楚,每一次采访他们都不可能对我完全开放,他们的讲述都是有选择的。这曾经是相当困扰我的问题之一,我也曾经将全部的力量用来跟他们较劲,甚至冒着惹毛对方的危险,提各种尖锐的问题,却总不能满意,绝对真相似总如早春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已经不构成困惑了。并没有一个完全客观和真实的“过去”存在,过去只能以“被回顾”的形式存在,那就是历史。
所以,我所谓的“读人”,不仅是使劲挖他们,听他们说什么,还包括了咂摸他们为什么说这些。这是“读”的趣味。这个趣味,不是讲述者提供的,而是要读者自己去完成的。
關山奪路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作者: 王鼎钧 爾雅出版社 2005 - 5
當時天下已亂,但此書脈絡清晰,藉個人離亂的遭遇顯現火燄山似的戰爭年代,彷彿讀有趣的章回小說,小故事一個連接一個,而其實是鼎公用自己的青春與血淚換來的!
梵澄先生 豆瓣
作者: 陆灏 / 扬之水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4
1986年至1996年扬之水担任《读书》杂志编辑,因工作而与诸多文化老人交往,点点滴滴她都记录在日记里。扬之水说,在《读书》十年,联系最多的一位作者是徐梵澄先生。本书分两部分:“日记中的梵澄先生”摘抄了1987年扬之水首次拜访集中、印、西学于一身的哲人、学术大师、翻译家徐梵澄先生,至1996年间与之来往的点点滴滴,记叙了徐梵澄先生书里书外琐事,还有你来我往的厚意。虽然文笔精简,但梵澄先生的长者风范和前辈学人的独特魅力跃然纸上:倔强而温厚,孤单而广闻,肯为人师。“吉光羽片”为陆灏回忆与梵澄先生交往的文章。
顾准全传:拆下肋骨当火把 豆瓣
作者: 高建国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 - 1
古希腊语中,“历史”这个词的原意是:“看见”、“认识”。看不见真实,如何认识世界?倘若看见了真实,又该如何认识这块色彩斑驳、渗透着血汗与热泪的黄土地?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四人帮”横行不法的年代,顾准写在大墙上的“罪行交代”,偏偏只有一张白纸,两个黑字:“读史”!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这正是一个站在人类文明史高度,进行全方位探索与思考的中国当代思想家,一个热爱人类的无私无畏的时代斗十,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黄金启示。
浮生三记 豆瓣
作者: 沈君山 三联书店 2003 - 10
雅称台湾“四大公子”(连战、钱复、陈履安、沈君山)之一的沈君山,拿的是理工博士,爱的是博弈,在不同的领域中均是佼佼者。这是他最动人的散文集,亲人、师友,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真挚感人,科普散文则是深入浅出。全书展现人文与科学对弈,情采斐然,并在谈笑间看围棋、桥牌交锋,正如作者所说的:“做我所能,爱我所做。”
我负丹青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吴冠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6
前言(作者的话):
身后是非谁管得,其实,生前的是非也管不得。但生命之史都只有真实的一份,伪造或曲解都将被时间揭穿。
我一向反对写自己的传记,感到平凡人生何必传之记之,今年逾八旬,常见有长、短文章叙我生平故事与言行,善意恶意、或褒或贬,真伪混杂,我虽一目了然,也只能由其自由扩散。但促我反思,还是自己写一份真实的自己的材料,以备身后真有寻找我的人们参照。
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叙“生命之流”,即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经历,记自己思想感情的成长、发展、转变与衰落。这生命之流如绘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着力于长河的全貌与主要转折,而许多局部细节须用放大镜观察。第二部分“此情此景”,便全是局部放大图,包括有关生活的、文艺观的,其中不少文章都是当年针对现实而发,并引起过强烈反响和争议,今一字不改呈奉于新读者前,读者有最大的自由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篇章。第三部分是年表,那是生命支付的账单,备查支付的误差。
追寻林昭 豆瓣 谷歌图书
8.9 (10 个评分) 作者: 许觉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 - 11
林昭死于“四人帮”暴力之下,她的死,是正义不灭的象征,是宣示一种思想力的高扬。她面临着种种选择,可以不死,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活下去的途径,可是她选择了死,为了真理,她抱着“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之志以赴死。她用死向后人投下了一句气贯长虹的誓言:“历史将宣告我无罪!”刀她用死向后人证明她是正确的。她用死使残害者用尽方法要她屈服的一切图谋伎俩归于泡影!

林昭有一股刚气,说准确一点,一副硬骨头。只要她认定的是对的,便从不回头,不论是她的亲属或好友向她陈说利害,哪怕说得唇敝舌焦,她毅然不为动,她只是义无反顾地咬定自己的观点之可更改。这不是别的,正是林昭最光辉的尊严处,人们纪念她,正是从哪里懂得了人的尊严的神圣准则。

林昭的案件是平反了,尽管不是说得那么彻底,但毕竟将她的冤情得以大白于天下。
云门舞集与我 豆瓣
作者: 林怀民 文汇出版社 2002 - 11
《云门舞集与我》是蜚声世界舞坛的云门舞集创始者林怀民的散文集,作者的文字与他肢体语言一样丰沛,道净对舞蹈的痴情,创业的艰辛,以及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全书分为上下两编,收入文章25篇,内容包括《断简与残篇——舞蹈十五年的回想》、《现代舞蹈的滥觞——从垂死的天鹅到玛莎·葛兰姆》等。
艽野尘梦 豆瓣
8.4 (22 个评分) 作者: 陈渠珍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9 - 1
《艽野尘梦》,作者“追忆西藏青海经过事迹”、取《诗·小雅·小明》“我征租西,至于艽野”之意为书名,含有青藏高原风尘录的意思;艽:荒远。艽野:指青藏高原。在书中,作者详强地叙术了自己1909年从军,奉赵尔丰命随川军钟颖总进藏,升任管带(营长),参加工布、波宓 等距役,在驻藏期间同当地藏族同胞、官员和和喇嘛来往密切,同藏族姑娘西原结婚,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南北响应的消息传到西藏后,出于对波密起义士兵的一些行动不理解,而又顾念个人安危,于是组织湖南同乡士兵和亲信百五十人取道东归而误入大沙漠,断粮七月余,妨饥挨饿,茹毛饮雪,仅七人生还于西安,西原病卒,等经历;描绘了沿途所见的山川景色、人情风俗和社会生活;同时记录了英、俄帝国主义凯觎和争夺我国神圣领土西藏的罪恶和阴谋活动,清政府的日举国腐败,清封疆大吏之间和军队内竞争 权夺权、勾心壮举角的壮举争;记载耻辛亥革命对西藏和川军的重大影响和军中的同盟会员、哥老会 成员在波客乘机发动兵变、杀死协统罗长祷的实况。从文学的角度看,它不失业部写行优美的游记;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它又不失为记录清末民袂川边、西藏情况的重要资料。因此,任乃强先生在《弁言》中说:”但觉其人奇、事奇、文奇、既奇且实,实面复娓娓动人,一切为康藏诸游记最。尤以工布波密及绛通沙漠苦征力战之事实,为西陲难得史料。
悠悠大河 豆瓣
作者: [日]平山郁夫 译者: 杨晶 / 李建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4
本书是平山郁夫的人生自述,是劫后余生者的肺腑之言。
京城玩主张伯驹 豆瓣
作者: 张庆军 潘千叶 编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 1
本书塑造了文化名人张伯驹的丰富形象,他天真率直,视金钱如粪土;他厌恶官场里的尔虞我诈、出污泥而不染;他用一生的积蓄收藏古玩,最后全都贡献国家,并不视为一己之私;他经受过文化大革命的凄风苦雨,仍然对新中国充满了热爱敬佩之情,为振兴新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豆瓣
8.2 (28 个评分) 作者: 陆键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寅恪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寅恪的生存状态和人际交往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寅恪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