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
张充和演唱专辑 昆曲十六首 豆瓣
张充和
发布日期 200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
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安徽合肥,曾祖张树声为晚清高官,父亲张翼牖在苏州办学校,介导新式教育,张充和则自幼在合肥的祖母家接受传统教育。九岁时在吴昌硕弟子、考古学家朱谟钦先生指导下,学习古文和书法。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上世纪三十年代,她曾在报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文笔清新。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充和在重庆任职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并成为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的弟子。抗战胜利后,张充和在北京大学担任昆曲和书法老师。和当时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的德裔美籍学者傅汉思相识、结婚,婚后赴美定居,1962年傅汉思被耶鲁大学东亚系聘为教授,张充和也开始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讲授中国书法,直至1985年退休。张充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染既深,造诣亦高。她长于昆曲、通音律、能度曲、工诗词,一生临池不辍,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皆擅,格调高雅,偶涉丹青,亦能不同凡响。
牡丹亭 (1986) 豆瓣
9.4 (13 个评分) 导演: 方荧 演员: 张继青 / 王亨恺
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悲情故事。受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影响,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张继青 饰),十六年来按双亲大人封建伦常教导,恪守女儿本分,不出闺房半步。家中丫环春香(徐华 饰)偶然发现杜府家中有一座风景秀美的后花园,有意引小姐赏春游玩,杜丽娘刚开始以父命难违为托辞不肯走出闺房,经不起春香百般逗引,终于来到后花园,既被美好春光折服,自叹辜负了太多良辰美景。回到闺房,彻夜难眠,被压抑许久的爱情芳心怦然萌动。入夜后,一位梦神前来叩魂,引导她与倜傥公子柳梦梅(王亨恺 饰)相遇并相爱,怎知醒来后,却是南柯一梦,杜丽娘万般凄凉......
京韵大鼓 豆瓣
9.8 (10 个评分) 骆玉笙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200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国唱片总公司
骆玉笙(1914-2002),艺名小彩舞。她在70余年的京韵大鼓艺术生涯中,研习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博采众家之长,以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努力,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络派”京韵,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达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高峰。
蓝花布上的昆曲 豆瓣
作者: 张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蓝花布”指的是指蓝夹缬,即用木版印染的蓝花布。蓝夹缬是唐代彩色夹缬的存传。唐代的夹缬曾经是皇室赠送外宾的国礼,至今大英博物馆、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仍珍藏有中国唐代夹缬碎片。元明后,夹缬仅以单色——蓝夹缬传世,且仅在东南部的浙江温州地区保存下来。蓝夹缬在温州地区仅用做被面,每件上印着16片当年盛传于当地的戏曲纹样,多为昆曲。作者经过五年的田野调查,收集数千件老蓝夹缬,并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在书中以夹缬戏曲图案为依凭,说图,说戏,说工艺。
凤冠情事 (2003) 豆瓣
导演: 杨凡 演员: 张继青 / 王芳
其它标题: Breaking the Willow
以半剧情、半纪录方式刻画昆曲世界。片中展现了体现昆曲神韵的两出精彩折子戏──《烂柯山.痴梦》和《紫钗记.折柳阳关》,《痴梦》中的崔氏由著名昆剧艺术表演家张继青扮演,《折柳阳关》中的霍小玉和李益由苏州昆剧院的王芳和赵文林饰演,影片中同时融入了主角对于昆曲的赏析,及他们的日常生活情景、在苏昆剧院台前幕后的排戏场景。
In Breaking the Willow, tells the story of two Chinese women, of different dynasty & society, their personal link to a bejeweled Phoenix Tierra. Cui, a woman of humble background, who divorce her husband to marry again for comfort, who dreams her husband will gain title and bring the official Phoenix Tierra to honor her. One day her dream come true but is too late. Hsiao Yu, a beautiful songstress from a royal decent of the past dynasty, meets the First Scholar and falls in love. The day after their wedding, the husband is called for the frontier. The fallen Princess wears her Phoenix Tierra to bid him fare well poetry.
王老虎抢亲 (1960) TMDB 豆瓣
王老虎搶親
6.6 (5 个评分) 导演: 金庸 / 胡小峰 演员: 夏梦 / 李嫱
其它标题: 王老虎搶親 / Bride Hunter
周文宾不仅仪表堂堂而且满腹诗书,是江湖上有名的才子。元宵灯会当晚,周文宾一时兴起男扮女装去灯会闲逛,他的扮相实在是太过于天衣无缝了,就连他最好的朋友都没能识破他的男儿身。王天豹仗着家里有钱有势四处为非作歹,竟然想要在灯会上抢钱民女,周文宾看不过去出手相救,却被王天豹误认为是女子抢回了家中打算娶她做老婆。
当天夜里,王天豹将周文宾安置在妹妹的房间之中,一夜过去,这两人之间竟然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天亮之后,王天豹震惊的发现自己劫来的女子竟然变为了男儿身,不仅如此,自己的妹妹还发誓非他不嫁。无奈之下,王天豹只得在误打误撞之中成为了大舅哥。
伶歌 豆瓣
9.3 (12 个评分) 关栋天 / 冯欣蕊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6月24日 出版发行: 瑞鸣音乐
出品人:叶云川
发行人:林烁
改编/作曲:孟庆华
录音: 李小沛
后期工程师:杉本一佳 Dong Sex
录音棚:中国中央电视台480平米录音棚
后期制作:日本JVC技术中心
噫吁唏!
君不见——
将一口浑厚深郁之气沉到丹田,攒一束抖擞威风的精气神,朝着那几千年奔涌不息的滔滔江水,长啸一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拷问宇宙轮回的惊天一语,以白衣飘飘的千古绝唱的身影,将华夏民族世代传承的馨雅厚德,凝练为遗世独立的卓然气度。
这一句,问了千年。
天寒地冻的贝加尔湖边,白须白发的苏武那一身汉装被岁月的北风吹成褴褛,紧握的旌节几乎秃成了木棒。永远等不到公羊产仔的大汉使节,因为怀揣着对祖国对故土的渴望和大节不辱的坚定信念,惊人地孤独苦捱了十九载,铸成了中华民族传颂世代的操守界碑。
那个谪仙人,对——李太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太白,少年抱负,仗剑远游,幻想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畅快淋漓,怀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在唐玄宗的掖庭里饮过醉过,歌过吟过,却最终碰得头破血流,独独收获一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怅寥寂 寞,从沉郁的胸腔中长吁出“只愿长醉不愿醒”的幽远叹息。
穿越了倥偬岁月踏遍沙场的岳武穆,在耳边突然消却了兵戈和嘶喊声的难得寂静里,突然体会到一种从心底最深处涌起的浓稠倦意,登高望远望见的却是他一力独擎然而回天乏术的零落南宋江山,那种深深又深深的悲愤蓦然淹没了刚强的心脏,他知道他即将倒下,然后渐僵冷掉的躯体将风化成历史之眸中的山峦。
还有更多,那些在一个国、一个朝或是一个人的历史中片断闪过的记忆碎片,譬如跳动不灭的江南渔火,譬如暮春小憩的世态即景,譬如牧童短笛遥指杏花村,譬如江河水流不尽许多愁。千百年的诗吟着它,千百年的曲唱着它,千百年的戏扮着它。这,是一种中国。
伶歌,前所未有的音乐形式,空谷足音的跨界美学。世代传诵的诗文名篇谱成铮铮新曲,脍炙人口的民乐典藏首次因平仄动人的新词而老树新花,而古意交融世界音乐理念的重头原创曲目更有横空出世的惊艳之感。
本专辑十首曲目,放眼瞰去各篇题名俱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流传千古、声势赫赫的殿堂尚品,有传诵甚广的唐诗俊杰,有各种戏曲的当家名段,有家喻户晓的民乐华章。名动戛纳的发烧天碟《粉墨是梦》的音乐编配、戏曲音乐最具盛名的作曲家孟庆华,此番再度以极富创意的伶歌形式和刻骨完美的古典情怀,倾心奉献出深秉华夏博大文化精髓、同呈东西方音乐语汇的音乐力作,而其中《将进酒》、《悯农》两首原创更堪为圣听。字头,字腹,字尾,韵味浓远的戏曲声线疏笔勾勒出不与世浊的峭拔气质;琴筝,小打,管弦,中西合璧层次丰富的配器展示宽广而深厚的古典诗韵。整张专辑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妙听感,令我们对这些流传千年的中国文化孤品的完美期待终于找到了依归。
《将进酒》以似醉似狂的非传统韵白,体现古今同饮一壶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融合大美。
《渔舟唱晚》以程派青衣的幽咽声线吟唱熨贴新词,珠联璧合地实现史无前例的完美“唱晚”。
《满江红》则用数尺中国大鼓与西洋大鼓的对话,浩瀚表现出词作悲愤与沧桑交织的动人层次感。
《江河水》用深沉婉转的大提琴与悠远的洞箫交织,为老生泰斗的抑扬声线铺陈气质契合的背景。
《梅花三弄》中,近百支西洋提琴的大段拨弦与中国九百年名琴的音色,形成了奇妙却精致的对比。
以及,《丑末寅初》的爽利委婉,《小放牛》的趣致诙谐,《关山月》的意浓态远,《苏武牧羊》的沧桑深邃,《悯农》的琅琅童音,各有动人,美不胜收。
既为伶歌,歌与乐当是珠联璧合。此次专辑录制邀动的器乐国手及戏曲名家的阵容可谓相当惊人。戴亚的笛箫洞穿时空,张强的琵琶拂动历史,赵家珍携千年古琴雅意绝伦,常静将一副筝拨出了万古情愁,爱乐与国交两大中国顶级交响乐团的艺术家更是意出精深。关栋天、于魁智这两位当今京剧界声名最隆的“南关北于”携手献声堪称盛事,更有名净孟广禄一声裂石惊霄汉、程派著名青衣刘桂娟绕指柔克百炼钢,以及当今最负盛名的京韵大鼓名家冯欣蕊和被誉为“百年难遇”的京剧神童小陶阳倾情献唱。
本张专辑由亚洲录音大师李小沛精湛录制,在中央电视台480平米的宏大录音棚呈现波澜壮阔的动态音场,日本JVC-XRCD技术中心的全程后期制作及母版制造保证精湛而完美的声响细节。
伶歌之美,是九重熟锦上盘桓密致的繁丽暗纹,是洒金宣纸上墨酣意浓的豪放劲草,是朱唇半吐皓腕凝霜雪,是仰天长吁离人偏恨重。伶歌之美,果真是一种中国。
静夜思 豆瓣
9.4 (13 个评分) 王心心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本專輯入圍 第15屆金曲獎「最佳民族樂曲專輯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最流行的復古風潮 與南管最美麗的邂逅~「靜夜思」
「這種藝術性所深藏的底蘊及內涵,實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只有心心才能如此表現,如此詮釋。」--邱坤良
「每一次聽到王心心呤唱,我都會偷偷地流下眼淚。我感覺在那個時候,真正的看到了一種傳統女人所處於的獨有世界觀。」--葉錦添
「這才是道地的唐詩吟唱,其韻味之沁芳齒牙,豈是一般運用國語或其他方言者所能比擬!」--曾永義
「王心心的唐詩吟唱則在此往前跨進了一大步,於是乃讓人既覺得通篇古意盎然,卻又章章生動,各有風姿。」--林谷芳
王心心說:「南管是我的搖籃曲」,這位當代最重要的南管音樂家一語道盡了她與南管深厚的因緣;她的南管演出,有種莫名的魅力,彷彿時空靜止在那悠遠的年代,世界媒體報導她是最具有東方古典美的演唱家。她致力於南管音樂的教育,並成立「心心南管樂坊」來培養更多的南管聽眾;這次她以南管吟唱唐詩,再現唐人聲腔音韻,並開啟了欣賞南管音樂的大門。
<2CD+南管曲譜>
CD1【南管唐詩吟唱】是王心心精選彈唱的14曲唐詩;
CD2【南管樂隊伴奏】則保留南管樂隊演奏部分,提供南管演唱的愛好者伴奏之用。
南管曲譜--全專輯14首南管唐詩之曲譜,含工尺譜與簡譜兩種,專業用、入門用皆宜。
老戏的前世今生 豆瓣
作者: 傅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7
《老戏的前世今生》结合当下的全球化背景下国人的生存状况和时尚话题,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分析,使这些传统老戏焕发出崭新的内涵和风采,懂戏曲的内行可以看出其中的曲折和堂奥,不懂戏曲的外行读者也可读出其中亘古不变、历久弥新的不变道理,从而对老戏这一至今仍保持着自己妖娆旖旎的容颜和心灵的美丽事物有一番新的感受。
南管散曲 CHINE-NAN KOUAN VOL.4-6 豆瓣 Discogs
9.7 (6 个评分) 蔡小月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9月30日 出版发行: NAIVE ASTREE/SILEX/VALOIS AUVIDIS
1982年,南聲社首次在巴黎舉辦南管音樂會,因聽眾反映熱烈,而將2小時的節目延長至8小時,當晚演出之CD發行後,在歐洲造成風靡。
本套專輯《南管散曲,第4─6集》即是Ocora在出版了《南管散曲,1─3集》後,在法國國家廣播電台與我國文建會的贊助下,共同完成的,收錄《三更弦》《看牡丹》《輕輕行》《望明月》《思想情人》《年久月深》《恨冤家》《山險峻》《推枕著衣》《非是阮》《感謝公主》《遠看見長亭》《為伊割吊》《書今寫了》《梧桐葉落》《我為你》《遙望情君》《昨冥一夢》《杯酒勸君》《誰人親像》共二十首曲子。
蔡小月的吟唱深情至極,令人久久不能平復。
南管散曲 豆瓣 Discogs
9.0 (6 个评分) Tsai Hsiao-Yueh / 蔡小月 类型: Folk, World, & Country
发布日期 1992年10月20日 出版发行: Ocora
主唱者蔡小月声音清越圆润,音质透明纯净,而且凝聚如鍊.南管与一些地方戏曲一样,正在式微中,难得有此CD出版,让我们有机会听到属於我们的传唱.
工尺谱入门 豆瓣
作者: 陈泽民 编 华乐出版社 2004
《工尺谱入门》简要介绍了工尺谱的音高符号、调名与调高、记谱格式、节拍符号等方面的常识,并对工尺谱与律学相关的种种问题以及琵琶谱与现行工尺谱的差异、工尺谱与宋代俗字谱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此外,作者在附录中还安排了练习题解答、工尺谱例译谱备查等内容。
昆曲日记 豆瓣
作者: 张允和 语文出版社 2004 - 7
《昆曲日记》主要内容:在这本被人誉为“奇人奇书”的日记里,记录着当年不少文化人所制作的构思奇巧、妙趣横生的曲谜,粗略算算,数十条之多。如谜面“酒阑人散”,谜底为剧名“罢宴”;谜面“老调子”,谜底为曲牌名“前腔”;“赤壁鏖战”的曲牌谜底是“满江红”;而唐诗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张允和制得谜底为两个戏剧人物“关羽、张飞”。日记记载,当年的吴祖光亦曾制谜一联,谜面是三国里的故事“辕门射戟,翼德低头”,而谜底就是故事的结局,竟是这本日记的主人“张允和”,这曲谜要细细琢磨,会让您豁然贯通,不能不感叹制谜人的智慧与幽默。绞尽脑汁去解读曲谜,大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昆曲日记》一书,不仅记载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活动,还包括各地昆曲领域的大事,是一部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
南音精选 豆瓣
9.1 (9 个评分) 甘明超 / 区君祥
发布日期 199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雨果唱片
唱片介绍:

首次接触“客途秋恨”,是一年前的事。
还记得当时一大班发烧老友到朱宅踢馆,众人七嘴八舌、口沫横飞,欲将其系统置之于死地而后已。无奈朱总已练就“百毒不侵”之躯,不为所动。当晚的最高潮是,他老兄一时歌兴大发,播了雨果的“客途秋恨”,还眯着双眼、怡然自得地和了起来。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
也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这么凄凉的调调对我们几位茹毛饮血的爆棚佬来说,实在难以消受,于是一哄而散,留下朱总一人在发烧房里“独怆然而泪下”。
一年后,在雨果CD欣赏会上,又再次听到了“凉风有信,秋月无边......”
出乎意料的是,这次居然令我听得如痴如醉,老泪纵横!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也许是今年的心境已截然不同吧。
“客途秋恨”是广东南音,早在九六年便已面世。演唱者区君祥是一位天生弱视的民间艺人,以打斋为生。
这一系列广东南音的录音场地就在香港“唐氏琴曲艺苑”。据雨果老易透露,你若仔细倾听话,还可以听到车声及狗吠声。原来“唐氏琴曲艺苑”位于车水马龙的地区,而艺苑内还养着一只小狗,为了避免它喧宾夺主,录音时将它软禁在小房间里,各位听到的狗吠正是它的抗议声。录音时,为了避免环境噪音,老易采取了近距离的话筒摆放方式,因此细节也更丰富。其实老易原本打算在录音室里录制,但负责人担心老人家会感到紧张,于是便改在会所里录音。为了让老人家感到自在,老易每个星期风雨无阻地扛着器材准时赴会,历时长达三个月。渐渐地,老人家也已习惯了话筒的存在而视若无睹。
说来惭愧,我一向以来听得最多的是千娇百媚的女声,男声则寥寥无几。听过了区君祥的演唱后,才发现世上竟有如此苍凉的男声,不禁令我心头一凛!其用情之深,深不可测!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急促,除了缺钱之外,亦缺乏耐性,因此一般歌曲的长度往往只限于三、四分钟左右。区君祥的专辑共收录了三首南音,最长的是“客途秋恨”,长达二十三分五十一秒,最短的一首“双星恨”亦要十八分零一秒!如此大块头的歌曲,伴奏乐器却出奇的简单,只有三件:分别为娇俏的古筝、纯朴的秦琴及鸣咽的椰胡;既没有抢耳的高音乐器,亦没有蛮横霸道的低频。在漫长的十多二十分里,就听着区君祥一人娓娓地诉说着别人的故事。老人家的演唱既不卖弄亦不煽情,只是说到伤心处,仍禁不住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令人不胜唏嘘!
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以Unison Research S8胆机及Rogers LS3/5a Limited Edition扬声器听“客途秋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尤其是胆机经过一轮长煲后,眼前的扬声器消失于无形,袅袅的余韵与呼之欲出的空间感,恍若置身于录音现场。区君祥苍凉无奈而又饱经风霜的嗓音,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这是雨果最为感人的录音之一!
1699桃花扇 豆瓣
9.0 (6 个评分) 江蘇省昆劇院/單雯/羅晨雪/施夏明 / 王悅麗/徐思佳/周鑫/王子瑜/楊陽/周乾德/趙于濤/孫晶等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江蘇文化音像出版社
中國傳奇巔峰
出品人:顾欣
导演:田沁鑫
监制:朱昌耀、柯军
制作人:李东
文学顾问:余光中
主办: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基金会
出品:江苏省演艺集团
演出:江苏省演艺集团
江苏省昆剧院
推广:江苏演艺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昆曲-游园惊梦-牡丹亭 豆瓣
9.7 (21 个评分) 张继青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江苏音像出版社
昆曲《牡丹亭·游园》之名曲
·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
【好姐姐】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
梅兰芳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
.
《听来未觉已销魂》
汪曾祺说戏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 8
本书所选都是与戏曲有关的话题,是汪曾祺做编剧二十余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样板戏”谈往、名优逸事、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习剧札记等等,笔下闪烁着理性、睿智和从容。
汪曾祺以文名,被誉为美文家。他的小说和散文别具一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本书所选都是与戏曲有关的话题,是汪曾祺做编剧二十余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样板戏”谈往、名优逸事、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习剧札记等等,笔下闪烁着理性、睿智和从容。这些谈戏文章同他的记游、民俗类散文一样,无不开阖张弛,潇洒有致,颇有看头。
清园谈戏录 豆瓣
作者: 王元化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1
此书为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近年谈论戏曲的专题文集,其中包括《京剧与传统文化丛谈》《胡适与京剧偶记》《谈折子戏》《谈基础与流派》《京昆丑角戏》《由伍子胥所想到》《秦腔赵氏孤儿》等篇章,作者以鉴赏的眼光看待京戏,首先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鉴赏是要满足艺术享受,而这种艺术享受包含了剧中的思想意蕴、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作者写这些文章,不仅是出于爱好,而且更是意在探讨中国文化传统资源中“至今仍在吸引我们、令我们感到喜爱的那些东西”。并告诫青年朋友:没有技巧,就没有京剧,但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感情的内涵,如果光遵守京剧前辈的规矩法度,而不能像前辈一样去理解戏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不懂得像前辈一样在表演上展出风格和气派,就只能是一种貌合神离的模仿。书后附有《王元化谈戏著述一览》。
序言
京剧与传统文化丛谈
写在《丛谈》之后
谈样板戏及其他
再谈样板戏
京剧的即兴表演
京剧杂谈钞
胡适与京剧偶记
附:胡适日记摘钞
谈折子戏
谈基础和流派
对《长生殿》的一点理解
京昆丑角戏
京剧《伍子胥》
由伍子胥所想到的
附:辨儒法
汉剧《宇宙锋》
川剧《帝王珠》
秦腔《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