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聚书脞谈录 豆瓣
作者: 赵国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9
《聚书脞谈录》是一本纯正的书话集。它的风格是散淡的、朴实的。然而,散淡、朴实丝毫不曾减少它的学术价值,只是增添了它的可读性。书中配了大量插图,既有艺术观赏性,更有史料价值。开本也是不大不小,如果你看到了它的价值,那真是一册在手,就会产生一种双手捧宝贝的感觉-至少我是如此。这是一本具有藏书家的眼光,书话家的风格的著作,我愿意推荐给读者分享。
轻功是怎样炼成的 豆瓣
作者: 沙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 6
这是一部不可不看,看的时候不能不小心,看完了很难不去思索,思索的时候千万不要太认真的作品。如果你不喜欢喝酒,你最好不要看,因为你肯定看不懂。如果你酒精过敏,你绝对不能看,看了之后拍案叫绝掀桌子而起仰脖而尽的将会是你炼就轻功的最后一次,再糅入综合了佛道儒各大教派精髓的人生哲学。轻功就是这么炼成。
黄裳书话 豆瓣
作者: 黄裳 北京出版社 1996 - 10
黄裳的文章丰富而驳杂,既有杂家的广度,又有专家的深度。不过,作为一个个性色彩极为鲜明的文章大家,在读书界广受欢迎的,还要算是他那况味隽永、笔致练达的书话和以美文笔法写成,兼具史论色彩的文史随笔。
许是大半辈子浸淫其中的缘故,黄裳于“书道”中寄注的精力、情怀都非寻常人能比,而个中甘苦,更非局外人所能充分体会和理解。这中间,既有“如同占领了整个世界”的大喜过望,又有“如后主失却南唐”、“挥泪对宫娥”的无奈和失落的悲哀。读黄裳的书话,每每让人体味到前辈学人对书的一腔痴情,这在书香之气日见稀薄,读书越来越功利化的今天,已几近广陵绝响。黄裳书话的另一重特色,就是那掩抑不住更又挥之不去的书卷气。自然,这书卷气不是靠“掉书袋子”硬充进文章里的,而是丰厚的学养和书呆子特有的“痴气”的一种自然流露。也正是因了这种“自然流露”,才使得一篇篇看似不起眼的小文章,别具一种高远的气象和雍容的风度,十足大家风范。我想,也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称得上是书话;也只有这些寄情于文化山水的“苦旅者”,才能写好书话。
较之书话,那些言及明清易代之际家国变幻、人事更迭、民族冲突的文史随笔,似乎更能见出黄裳的襟怀、才情和爱憎。黄裳关于治史,有自己的独到之见,那就是以一斑窥全豹,通过摄取、解剖三几个关联朝野的焦点式人物,来折射时代的风云变幻――至少是反映特定时代的一个侧面。于是便有了《关于柳如是》、《陈圆圆》、《关于吴梅村》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黄裳的这类文章,不同于一般历史学家的专门著作,即所谓正史。他往往能突破旧史家的樊篱,将正史、野史、笔记、当事人的诗文等,相互参证比较,努力发掘尘封在岁月深处的史实真相,并以此来把握中国历史、文化流变的脉络。加之他有藏书优势,材料自然比一般人丰富“鲜活”得多――这些东西一经他梳理考证,妙笔点染,感性和知性、情趣和理趣、史事和诗情、人情风物和文史掌故、清谈娓娓和雄辩滔滔即浑然成为一体,可谓文、质并胜,既见山又见水。这样的文章读来真是意趣盎然,如沐春风。而他于史、事、人、情方面的见解和洞察力,更非寻常史家可比。
黄裳虽然是一位在古书中寻梦的“古典”文人,但他的思想并不“线装”,其文章的内在气质更是秉承了鲁迅的风骨。
吴歌·吴歌小史 豆瓣
作者: 顾颉剛(等辑) / 王煦华(整理)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 8
江苏自古以来为人文荟萃之地,流传至今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本书是研究中国方志学、民俗学、考证学、吴文化史、吴方言、旅游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等学科的重要参考资料。
一只绣花鞋 豆瓣
作者: 张宝瑞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0 - 11
“一只绣花鞋”不翼而飞“绿色尸体”横陈海滩,“火葬场的秘密”高深莫测,“龙飞三下江南遇险情”,“金陵梅花图的沉浮”……这些动人心弦的传闻皆与梅花党有关。“文革”期间梅花党就像一个幽灵飘荡令人掩户私议,不寒而粟。
这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1948年国民党政府在崩溃前曾秘密成立了一个梅花党组织,其党旨是打入中共内部伺机而起。我党特工人员龙飞曾设法与梅花党党魁白敬斋的女儿白藤邂逅潜入南京紫金山梅花党党部,企图偷取记有梅花党人名单的梅花图,失败逃遁。从此梅花图音信杳无图上的梅花党人名单成为悬秘……
六十年代初期大陆某港口城市核潜艇设计图纸外泄,老虎滩出现一个伪装的女尸;火葬场“闹鬼”:真相大白,看门老头的假腿里发现发报机。此时,另一山城的废弃教堂的楼板上发现一只华丽的绣花鞋,而清洁工却横尸楼前。武汉长江大桥的哨兵遇到一个临产的孕妇没想到她的肚子捆着一个炸药包……种种迹象表明,已销声匿迹十余年的梅花党开始蠢蠢欲动。
山水与古典 豆瓣
作者: 林文月 三民书局 2012 - 1
本書收林文月教授所撰:有關六朝及唐代之田園、山水、宮體詩等論著,以及她的外祖父連雅堂先生之為人與文學生活,並兼及於中日古典文學之比較研究。
六朝詩為作者專攻之對象,本書所收各篇,於專題多有啟發性意義,多年來為中外學者所樂於引用;有關連雅堂先生之文章,有第一手資料,足供臺灣文學研究之參考;而作者譯注“源氏物語”,其相關之中日比較文學研究論著,自亦不容忽略。
今朝风日好 豆瓣
8.1 (28 个评分) 作者: 董桥 作家出版社 2008 - 1
在《今朝风日好》这本书中,董桥开始带读者走进他的书房,听他讲搜集古书旅程中的“00七”故事,听他说皮革说装帧说纸张说书瘾。
书名取自丰子恺的“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这是今天的董桥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依然执着的美好期盼。
内附董桥专为作家版《今朝风日好》设计的一枚精致藏书票,这也是董桥在海内外出版过的众多著作中的第一枚藏书票。
未央歌 豆瓣
7.6 (33 个评分) 作者: 鹿桥 黄山书社 2007
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风光民俗为小说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除这四大主角,作者还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书中关于友谊的描述、爱情的铺陈以及对校园精神的探讨,表现了一代年轻学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青灯 豆瓣
8.4 (81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 1
《青灯》是诗人北岛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新近完成的十一篇作品。第一部分是忆念,主角是熊秉明、蔡其矫、魏斐德、冯亦代等故人,青灯素帐,烛影惶惶;第二部分则是游历,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作者在漂泊中怀揣着家园。
《青灯》:“故国残月/沉入深潭中/重如那些石头你把词语垒进历史/让河道转弯//花开几度/ 催动朝代盛衰/乌鸦即鼓声/帝王们如蚕吐丝/为你织成长卷//美女如云/护送内心航程/靑灯掀开梦的一角/你顺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把酒临风/你和中国一起老去/长廊贯穿春秋/大门口的陌生人正砸响门环”这是北岛献给汉学家魏斐德(Fred Wakeman)的诗,为纪念其退休而作。
毕竟是书生 豆瓣
6.4 (10 个评分) 作者: 周一良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8 - 5
东至周家在晚清政界、旧中国实业界以及新中国学术界的赫赫声名,与陈寅恪先生在立身与治学上的异趣同逵,对建国后与知识分子灵魂洗澡的回顾与反思,凡此种种,构成了周一良先生这本自传极其丰富的史学价值。雾失楼台,云迷五色,纷华落尽,毕竟书生。此书旨趣,大抵如此。运之以端雅整饬、收放有致的史家文笔,更可谓相得益彰。
人有病 天知否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陈徒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9
本书以当事人口述,并根据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俞平伯、沈从文、丁玲、老舍、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等作家在一九四九年后的遭际和故事,以及他们的心理历程,让读者了解到那一段段尘封的往事。
柳如是集 豆瓣
作者: 柳如是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 2
《柳如是集》对文化史女性篇章中何以出现这种奇人奇文进行了富有诗意的诠释。奇女子柳如是的诗词百余首,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的完整呈现,袒露了柳氏自己的灵魂,表现她对人生、爱情、中华文化真谛的真实感受和无悔的追求。
散文 豆瓣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
多年来,《散文》的发行量一直居全国同类刊物之冠,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曾获历年省市级优秀期刊奖,首届及第三届“中国期刊奖”。2005年的《散文》,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内容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样性.“格高境阔,文洁意新;继承传统,发展创新”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十六个字。所有照亮黑暗启迪心智的思考,都值得我们收藏;所有为丰富汉语写作形式上可能性的努力,都值得我们珍视。我们从来不以绯闻、逸事和低级趣味来吸引读者;以平常心为平常人办刊,关怀人生、贴近灵魂是我们靠近读者的方式,而这一切的实现,又不以牺牲文学性和原创性为代价。我们相信,中国需要《散文》,这就好比人生需要艺术的因子一样。我们认为,一本好的刊物,它当然要尊重人的日常欲望,但更为重要的它理应对破坏爱、善与和谐的力量表示自己的不妥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散文》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薪火相传,《散文》在中国是本老资格的文学期刊了。
主持期刊的编辑换了一批又一批,《散文》个性、气质却有着它的一贯性。谁主持《散文》,谁就背负着一分文化重担,谁就只能苦心孤诣。
2008年2月1日 已读
我妈替我从初中定到高中,现在我都浮躁成这样儿了~哪里还有心思看.只是这并不妨碍该书在我心里美好的印象.
文学
洛阳伽蓝记校笺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北魏)杨衒之 /杨勇 校笺 中华书局 2006 - 2
杨衒之所著《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时期流传至今的一部重要典籍,内容虽以记载洛阳的佛寺为主,且以此为书题,但实际上包括了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故事等许多记载。对我们理解北魏时期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筑和历史的古迹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加之杨衒之叙事简括,文笔优 美,又使之成为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洛阳伽蓝记》原有正文子注之别,但自赵宋以后,文注便混为一色,读者苦之。后虽屡有学者为之分别注解,但终因不谙此书体例所自,不能恢复本来面目。香港中文大学杨勇先生,专治中古文学,于此功力颇深,穷多年心力,朝夕批阅,为此书校笺,不仅使正文子注分别了然,且注解整齐,校对详密,是近世研究《洛阳伽蓝记》的一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