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黄裳书话 豆瓣
作者:
黄裳
北京出版社
1996
- 10
黄裳的文章丰富而驳杂,既有杂家的广度,又有专家的深度。不过,作为一个个性色彩极为鲜明的文章大家,在读书界广受欢迎的,还要算是他那况味隽永、笔致练达的书话和以美文笔法写成,兼具史论色彩的文史随笔。
许是大半辈子浸淫其中的缘故,黄裳于“书道”中寄注的精力、情怀都非寻常人能比,而个中甘苦,更非局外人所能充分体会和理解。这中间,既有“如同占领了整个世界”的大喜过望,又有“如后主失却南唐”、“挥泪对宫娥”的无奈和失落的悲哀。读黄裳的书话,每每让人体味到前辈学人对书的一腔痴情,这在书香之气日见稀薄,读书越来越功利化的今天,已几近广陵绝响。黄裳书话的另一重特色,就是那掩抑不住更又挥之不去的书卷气。自然,这书卷气不是靠“掉书袋子”硬充进文章里的,而是丰厚的学养和书呆子特有的“痴气”的一种自然流露。也正是因了这种“自然流露”,才使得一篇篇看似不起眼的小文章,别具一种高远的气象和雍容的风度,十足大家风范。我想,也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称得上是书话;也只有这些寄情于文化山水的“苦旅者”,才能写好书话。
较之书话,那些言及明清易代之际家国变幻、人事更迭、民族冲突的文史随笔,似乎更能见出黄裳的襟怀、才情和爱憎。黄裳关于治史,有自己的独到之见,那就是以一斑窥全豹,通过摄取、解剖三几个关联朝野的焦点式人物,来折射时代的风云变幻――至少是反映特定时代的一个侧面。于是便有了《关于柳如是》、《陈圆圆》、《关于吴梅村》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黄裳的这类文章,不同于一般历史学家的专门著作,即所谓正史。他往往能突破旧史家的樊篱,将正史、野史、笔记、当事人的诗文等,相互参证比较,努力发掘尘封在岁月深处的史实真相,并以此来把握中国历史、文化流变的脉络。加之他有藏书优势,材料自然比一般人丰富“鲜活”得多――这些东西一经他梳理考证,妙笔点染,感性和知性、情趣和理趣、史事和诗情、人情风物和文史掌故、清谈娓娓和雄辩滔滔即浑然成为一体,可谓文、质并胜,既见山又见水。这样的文章读来真是意趣盎然,如沐春风。而他于史、事、人、情方面的见解和洞察力,更非寻常史家可比。
黄裳虽然是一位在古书中寻梦的“古典”文人,但他的思想并不“线装”,其文章的内在气质更是秉承了鲁迅的风骨。
许是大半辈子浸淫其中的缘故,黄裳于“书道”中寄注的精力、情怀都非寻常人能比,而个中甘苦,更非局外人所能充分体会和理解。这中间,既有“如同占领了整个世界”的大喜过望,又有“如后主失却南唐”、“挥泪对宫娥”的无奈和失落的悲哀。读黄裳的书话,每每让人体味到前辈学人对书的一腔痴情,这在书香之气日见稀薄,读书越来越功利化的今天,已几近广陵绝响。黄裳书话的另一重特色,就是那掩抑不住更又挥之不去的书卷气。自然,这书卷气不是靠“掉书袋子”硬充进文章里的,而是丰厚的学养和书呆子特有的“痴气”的一种自然流露。也正是因了这种“自然流露”,才使得一篇篇看似不起眼的小文章,别具一种高远的气象和雍容的风度,十足大家风范。我想,也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称得上是书话;也只有这些寄情于文化山水的“苦旅者”,才能写好书话。
较之书话,那些言及明清易代之际家国变幻、人事更迭、民族冲突的文史随笔,似乎更能见出黄裳的襟怀、才情和爱憎。黄裳关于治史,有自己的独到之见,那就是以一斑窥全豹,通过摄取、解剖三几个关联朝野的焦点式人物,来折射时代的风云变幻――至少是反映特定时代的一个侧面。于是便有了《关于柳如是》、《陈圆圆》、《关于吴梅村》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黄裳的这类文章,不同于一般历史学家的专门著作,即所谓正史。他往往能突破旧史家的樊篱,将正史、野史、笔记、当事人的诗文等,相互参证比较,努力发掘尘封在岁月深处的史实真相,并以此来把握中国历史、文化流变的脉络。加之他有藏书优势,材料自然比一般人丰富“鲜活”得多――这些东西一经他梳理考证,妙笔点染,感性和知性、情趣和理趣、史事和诗情、人情风物和文史掌故、清谈娓娓和雄辩滔滔即浑然成为一体,可谓文、质并胜,既见山又见水。这样的文章读来真是意趣盎然,如沐春风。而他于史、事、人、情方面的见解和洞察力,更非寻常史家可比。
黄裳虽然是一位在古书中寻梦的“古典”文人,但他的思想并不“线装”,其文章的内在气质更是秉承了鲁迅的风骨。
一只绣花鞋 豆瓣
作者:
张宝瑞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0
- 11
“一只绣花鞋”不翼而飞“绿色尸体”横陈海滩,“火葬场的秘密”高深莫测,“龙飞三下江南遇险情”,“金陵梅花图的沉浮”……这些动人心弦的传闻皆与梅花党有关。“文革”期间梅花党就像一个幽灵飘荡令人掩户私议,不寒而粟。
这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1948年国民党政府在崩溃前曾秘密成立了一个梅花党组织,其党旨是打入中共内部伺机而起。我党特工人员龙飞曾设法与梅花党党魁白敬斋的女儿白藤邂逅潜入南京紫金山梅花党党部,企图偷取记有梅花党人名单的梅花图,失败逃遁。从此梅花图音信杳无图上的梅花党人名单成为悬秘……
六十年代初期大陆某港口城市核潜艇设计图纸外泄,老虎滩出现一个伪装的女尸;火葬场“闹鬼”:真相大白,看门老头的假腿里发现发报机。此时,另一山城的废弃教堂的楼板上发现一只华丽的绣花鞋,而清洁工却横尸楼前。武汉长江大桥的哨兵遇到一个临产的孕妇没想到她的肚子捆着一个炸药包……种种迹象表明,已销声匿迹十余年的梅花党开始蠢蠢欲动。
这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1948年国民党政府在崩溃前曾秘密成立了一个梅花党组织,其党旨是打入中共内部伺机而起。我党特工人员龙飞曾设法与梅花党党魁白敬斋的女儿白藤邂逅潜入南京紫金山梅花党党部,企图偷取记有梅花党人名单的梅花图,失败逃遁。从此梅花图音信杳无图上的梅花党人名单成为悬秘……
六十年代初期大陆某港口城市核潜艇设计图纸外泄,老虎滩出现一个伪装的女尸;火葬场“闹鬼”:真相大白,看门老头的假腿里发现发报机。此时,另一山城的废弃教堂的楼板上发现一只华丽的绣花鞋,而清洁工却横尸楼前。武汉长江大桥的哨兵遇到一个临产的孕妇没想到她的肚子捆着一个炸药包……种种迹象表明,已销声匿迹十余年的梅花党开始蠢蠢欲动。
青灯 豆瓣
8.4 (81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 1
《青灯》是诗人北岛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新近完成的十一篇作品。第一部分是忆念,主角是熊秉明、蔡其矫、魏斐德、冯亦代等故人,青灯素帐,烛影惶惶;第二部分则是游历,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作者在漂泊中怀揣着家园。
《青灯》:“故国残月/沉入深潭中/重如那些石头你把词语垒进历史/让河道转弯//花开几度/ 催动朝代盛衰/乌鸦即鼓声/帝王们如蚕吐丝/为你织成长卷//美女如云/护送内心航程/靑灯掀开梦的一角/你顺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把酒临风/你和中国一起老去/长廊贯穿春秋/大门口的陌生人正砸响门环”这是北岛献给汉学家魏斐德(Fred Wakeman)的诗,为纪念其退休而作。
《青灯》:“故国残月/沉入深潭中/重如那些石头你把词语垒进历史/让河道转弯//花开几度/ 催动朝代盛衰/乌鸦即鼓声/帝王们如蚕吐丝/为你织成长卷//美女如云/护送内心航程/靑灯掀开梦的一角/你顺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把酒临风/你和中国一起老去/长廊贯穿春秋/大门口的陌生人正砸响门环”这是北岛献给汉学家魏斐德(Fred Wakeman)的诗,为纪念其退休而作。
散文 豆瓣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
多年来,《散文》的发行量一直居全国同类刊物之冠,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曾获历年省市级优秀期刊奖,首届及第三届“中国期刊奖”。2005年的《散文》,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内容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样性.“格高境阔,文洁意新;继承传统,发展创新”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十六个字。所有照亮黑暗启迪心智的思考,都值得我们收藏;所有为丰富汉语写作形式上可能性的努力,都值得我们珍视。我们从来不以绯闻、逸事和低级趣味来吸引读者;以平常心为平常人办刊,关怀人生、贴近灵魂是我们靠近读者的方式,而这一切的实现,又不以牺牲文学性和原创性为代价。我们相信,中国需要《散文》,这就好比人生需要艺术的因子一样。我们认为,一本好的刊物,它当然要尊重人的日常欲望,但更为重要的它理应对破坏爱、善与和谐的力量表示自己的不妥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散文》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薪火相传,《散文》在中国是本老资格的文学期刊了。
主持期刊的编辑换了一批又一批,《散文》个性、气质却有着它的一贯性。谁主持《散文》,谁就背负着一分文化重担,谁就只能苦心孤诣。
多年来,《散文》的发行量一直居全国同类刊物之冠,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曾获历年省市级优秀期刊奖,首届及第三届“中国期刊奖”。2005年的《散文》,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内容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样性.“格高境阔,文洁意新;继承传统,发展创新”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十六个字。所有照亮黑暗启迪心智的思考,都值得我们收藏;所有为丰富汉语写作形式上可能性的努力,都值得我们珍视。我们从来不以绯闻、逸事和低级趣味来吸引读者;以平常心为平常人办刊,关怀人生、贴近灵魂是我们靠近读者的方式,而这一切的实现,又不以牺牲文学性和原创性为代价。我们相信,中国需要《散文》,这就好比人生需要艺术的因子一样。我们认为,一本好的刊物,它当然要尊重人的日常欲望,但更为重要的它理应对破坏爱、善与和谐的力量表示自己的不妥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散文》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薪火相传,《散文》在中国是本老资格的文学期刊了。
主持期刊的编辑换了一批又一批,《散文》个性、气质却有着它的一贯性。谁主持《散文》,谁就背负着一分文化重担,谁就只能苦心孤诣。
洛阳伽蓝记校笺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北魏)杨衒之 /杨勇 校笺
中华书局
2006
- 2
杨衒之所著《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时期流传至今的一部重要典籍,内容虽以记载洛阳的佛寺为主,且以此为书题,但实际上包括了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故事等许多记载。对我们理解北魏时期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筑和历史的古迹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加之杨衒之叙事简括,文笔优 美,又使之成为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洛阳伽蓝记》原有正文子注之别,但自赵宋以后,文注便混为一色,读者苦之。后虽屡有学者为之分别注解,但终因不谙此书体例所自,不能恢复本来面目。香港中文大学杨勇先生,专治中古文学,于此功力颇深,穷多年心力,朝夕批阅,为此书校笺,不仅使正文子注分别了然,且注解整齐,校对详密,是近世研究《洛阳伽蓝记》的一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