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洗脑术 豆瓣
BRAINWASH: The Secret History of Mind Control
6.9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 译者: 张孝铎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第一本洗脑的历史!
人脑真的能被植入思想?历史上各国为此投入的研究恐怕超出你的想象。
CIA“情报官书架”推荐书目
《开卷八分钟》两集推荐!视频地址:
(一)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12/10/20023342_0.shtml#6467378-tsina-1-73630-c61ed62311c3e83ee6c7315bfe5cdbfe
(二)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12/11/20053447_0.shtml#6467378-tsina-1-83250-c61ed62311c3e83ee6c7315bfe5cdbfe
胡泳、蒋方舟、刘瑜、廖伟棠、熊培云、王晓渔、王建勋、张铁志、张晓舟联合推荐!
刘瑜推荐:人的头脑可以象橡皮泥一样被任意塑造吗?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可以让一 个正常人变得面目全非?极权体制的心理控制机制是怎样的?《洗脑术》一书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洗脑”技术,展示了脆弱的人性如何在各种显然或隐秘的权力面前随风摇摆。它帮助我们认识权力的危险,也帮助我们对自身之脆弱保持警醒。
蒋方舟推荐:很有趣的书,讲如何对人的大脑进行控制。从战争时代政府对精神控制和刑讯的研究开始讲述,看得人毛骨悚然,既可以当非虚构的故事书看,也可以当做严谨的考据。
新浪中国好书榜2012年1月上榜好书!
网易公民阅读2012年第一季好书榜首位!
《新京报》书香榜3月推荐
当恐惧弥漫,一切肮脏都穿上了正当防卫的外衣;
当科学发狂,一切残忍都散发着追求真理的光芒。
《美丽新世界》《谍影重重》《满洲候选人》,真的不只是故事。
作者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Dominic Streatfeild)翻阅大量解密文件,采访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 的前特工,揭开了世界上最隐密的心理操纵术——洗脑术的秘密。 本书为中情局“情报官书架”推荐书目,2007年英国著名的萨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非小说图书奖五本入围图书之一。
你该如何审讯恐怖分子?
《洗脑术》对这个历史和现实的话题给予了有价值的阐说。
——CIA官方网站
一部非凡的作品!
——安德鲁·马尔,《一周之始》
作者经过了认真的调研。全书非常具有可读性。
——罗伯特·道格拉斯·法伊鲁斯特,《每日电讯报》
真实生动的作品!斯垂特菲尔德再次推出力作,完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故事中的关键时刻都有着生动的描述,并穿插着精彩的分析。本书甚至与阿尔布格莱之战和反恐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克里斯托弗·斯韦斯特,《金融时报》
异常引人入胜的一本书。斯垂特菲尔德对叙事的控制可谓完美无缺。你能看出故事的脉络,但在发展过程中总让你捏一把汗。此外,作者的调查研究也做得非常出色。
——布赖恩·阿普尔亚德,《周日时报》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祖蔭下 豆瓣
6.9 (8 个评分) 作者: 许烺光 译者: 王芃 / 徐隆德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001 - 7
由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撰写的《祖荫下》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书中以西镇“民家人”的家与亲属制度作为代表 ,分析整个中国情况的做法也由此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对西镇的重访发现经历了 50多年变迁的西镇仍然生活在“祖荫下” ,他们在七月祭祖的同时 ,会在正二月间祭 拜当地的保护神———本主。他们的认同也存在着编撰家谱所呈现出的“汉人族源认同”与强烈的“白族认同”两个方面 ,是一种“双重认同”。“祖荫下”生活着的是一群不能仅仅用“汉人”来理解的多元文化群体
隐蔽的光景 豆瓣
作者: 陈弱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本书主要探索唐代妇女世界,兼及隋朝和五代,试图勾画当时妇女生活的各种风貌。由于妇女的活动场域大都限于家庭,本书对于唐代的家庭样态也颇有揭示。
除了重构妇女生活的实态,书中还设法深入妇女的心灵,揭露女性生活的意义层面。唐代的妇女文化并不完全潜藏于家庭之中,唐代前期女性介入政治极深,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存在不少深具文化意涵的政治行动,本书也有考论。
唐代的妇女生活是什么样貌,有的在当时人尽皆知,有的则锁于家庭的重幕,时人也讳莫如深。本书广搜资料,运用精巧的研究技术,揭露隐藏在模糊抽象的女性史文献背后的一些光景,让被遗忘的得以唤回,也让从未被知被记忆的得以现身。
中国古代的梦书 豆瓣
作者: 刘文英 中华书局 1990 - 10
内容提要
本书对中国古代梦书的性质、形式、
来历、占断方法及文化价值等作了全面论述,对唐
宋类书中征引的梦书和敦煌卷子中发现的梦书进行
了校勘和注释,可供哲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者和
爱好者参考。
浮生取义 豆瓣
7.6 (108 个评分) 作者: 吴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简介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作者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前言与鸣谢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中,“过日子”被称为“过晌”。我大概5岁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到她的娘家村去服侍她的母亲。当时我姥姥刚过70,我的太姥姥96岁。我总是听姥姥说“过晌”、“过晌”的,就禁不住问,到底什么是“过晌”呢?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大人们自然会哄堂大笑,却也难以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我的困惑自然不会打消,不过时间久了,这个词听得多了,好像就忘了我的疑问。直到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忽然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个问题,这个时候,我的姥姥也和当年的太姥姥一样年纪了。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司空见惯的词汇和说法,我们从来不去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因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探讨的价值。但我们一旦认真对待这些词,就会发现,恰恰是这些看上去最平常的词,才有着巨大的力量。“过日子”和“做人”都是这样的词。我在2002年要下田野的时候,姥姥身体还非常好,没有什么病,知道我要到农村去作研究,就会和我讲起老家很多很多的事,使我恍惚间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到了农村里,我母亲不断帮我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帮我理解一个一个自杀背后的理由,我也在不断品味着姥姥给我讲的那些事情和道理,“过日子”这个词就在我脑子里逐渐清晰了起来。我最终决定把它当作理解自杀问题的最重要的概念工具,因为它使我能最好地理解这些普通人的生与死。
因此,面对那么多自杀者的悲惨故事,我一直在以我姥姥的人生当作参照系;甚至在理解西方思想中的人生理论时,姥姥的一生都成为我最根本的思想源泉。但没想到,在我回国半年后,姥姥病倒在了床上;就在我的书写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她未能等到看一眼,在自己99岁生日前几天,就驾鹤西去了;而且,最为遗憾的是,我女儿的出生竟然与此凑到了一起,使我无法抽身赶回,只能在妇产医院旁边的十字路口烧一点纸钱。
在研究和写作当中,我以前一直觉得很平凡的姥姥,却显得那么伟大起来。姥姥于1908年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经历了两度江山易主,以及日本侵华、大饥荒、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丈夫和公公相继辞世时,她五十多岁,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女儿,我母亲是老四。我的太姥爷,也就是她的公公,走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让几个女孩子读书。当时正是六十年代初,生活状况很不好,但她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变卖家产,甚至卖掉了祖上传下的珍宝,宁愿让邻里讥嘲她不过日子,也要使自己的五个女儿都读书成才。
姥姥一生虽遭际坎坷,而言谈举止未尝逾礼,乐观豁达,宠辱不惊,侍奉翁姑尽心尽力,教育后辈有张有弛,在远近乡里更是扶危济困,善名远播。最终求仁得仁,福寿百年。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幻,在她和她的家庭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烟消云散。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究竟有怎样的力量,在这位普通农妇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姥姥生病的这一年多里,我母亲就慢慢写下了姥姥的一生。我之所以要把她写的一些内容附在本书的最后,不仅是为了纪念老人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从正面,而不仅仅是自杀者这样的反面,来窥见现代中国人过日子的智慧和境界。之所以说是现代,是因为,虽然姥姥在我们看来还是太传统了,但她面对的问题完全是现代中国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定可以从她那里学到很多。
正是因为姥姥对我的思考的重要意义,我违反了一般鸣谢的惯例,把自己家的人放在了最前面而不是最后,希望读者能够谅解。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事情,读了一些书之后,才会慢慢体会到中国思想的深厚,才知道日常生活是一部最值得读的书。希望此书在终结了我对自杀研究的同时,开启对“过日子”的更多思考。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年读书的经验,特别是西学的思考,那些日常生活的力量还是很难显露出来的。在我的过日子和做人的过程中,诸多师友的提携与警醒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本书中一再表明的,除了亲人之外,我们还需要师友和国家,才能为自己建构一个立体的人生格局,才能为过日子添加更多的味道。因此,我必须把崇高的敬意献给我的老师:慷慨豪爽的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和她的夫人凯博艺(Joan Kleinman)、温文尔雅的曼斯费尔德(Harvey Mansfield)教授、随和宽厚的屈佑天(James Watson)教授和他的夫人体贴的华屈若碧(Rubie Watson)教授、博学的卡顿(Steve Caton)教授、和蔼的古德(Byron Good)教授,使我在康桥的日子充满了各种色彩;而杜维明教授不仅直接为我提供了经济支持,也让我深深理解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困难。国内的王守常教授、刘小枫教授、甘阳教授、王铭铭教授、杨念群教授、萧国亮教授、景军教授则使我的一切思考都无法和中国问题割舍开来。
若是一一列举给过我帮助的朋师友,势必成为一个极为冗长的名单。但我还是要提到,李猛一如既往地和我一同深入对每个问题的思考,如果没有他,这本书的完成是不可能的,应星、王利平、徐晓宏则曾经和我同下田野,与我一起体会了实地研究的艰难与收获。吴增定、渠敬东、赵晓力、周飞舟、毛亮、强世功、汪庆华、郭金华,张跃宏、李诚等与我作了多次讨论,帮我修正了很多问题。此外,不得不提到的是,与我一同赴美的同学胡宗泽和我共同渡过了初到美国最艰难的阶段,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而林国华和郑文龙二兄使我没有陷入美国专业教育的泥沼中,也令我感激不尽。我特别还要感谢我的师妹何江穗。她曾经费尽辛苦,帮我将我姥姥口述的十几盘磁带录成文字。
回国之后,北大哲学系的赵敦华、陈来、张志刚、孙尚扬、尚新建、李四龙等教授为我新的研究和教学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初为人师的我逐渐开始进入一种新的伦理关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极大的快乐。能够让学生们有所收获,已经成为我现在继续研究的主要动力。感谢我所有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还要感谢哈佛-燕京学社、弗里德曼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对我的研究的经济支持。
本文中的一些章节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在此感谢这些刊物允许此处重刊:1.1以“自杀中的‘正义’问题”刊于《社会学家茶座》第十八辑,2.1和2.3以“论‘过日子’”刊于《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 6期,4.2以“夫妇之礼与家庭之义:一个个案分析”刊于《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文集(三联书店,2007)。
吴 飞
2008年7月于北京
蚁族 豆瓣 Goodreads
7.4 (20 个评分) 作者: 廉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9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一代;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全书二十万字,几十幅图片,这些感人至深的文字和发人深省的图片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80后”,“天之骄子”的光环不再惠顾这一群体,他们比普通人有着更多令人堪忧的现状、年轻脆弱的心灵以及无法释怀的青春梦想……他们代表着我们这个社会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揭示了一代人的痛苦、无奈和彷徨。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9.1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 8
远古时候,各大陆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分道杨镳。中国、中美洲、美国东南部和其他地区对野生动植物的早期驯化,使这些地区的各个族群获得了一种领先优势。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依稀隐约之间。
农业与放牧出现在局部地区,这只是对不同族群的不同命运的部分解释。粮食生产从这些最早的中心向外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这与气候和地理方面的其他特点――如各大陆不同的面积、位置、甚至形状 ――有很大关系。发展水平超过狩猎采集阶段的社会,理有可能发展出文字、技术、政府、有组织的宗教――同时也更有可能发展出凶恶的病菌和战争中的强大武器。
正是这样的一些社会在海洋和陆地上进行冒险,以牺牲其他民族为代价,向新的家园扩张。人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欧洲人在过去500年中对非欧洲民族的征服。开始时,这些欧洲人只是想通过航海去寻找贵金属和香料,结果却常常导致对土著人土地的入侵,并通过屠杀和带来的疾病大批消灭了土著居民。读者不太熟悉的类似的人口更替,在更早的时候便已在东南亚、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主展开了。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是理解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这是一部富于惊人新发现的著作,即使是在向传统的观点提出挑战时,也会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屎的历史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多米尼克·拉波特 译者: 周莽 商务印书馆 2006 - 8
这本《屎的历史》(Histoire de la merde)的法文本标题中有“序言”的字样,确实,这本小册子只提供了一个框架,让人期待更多的细节分析。只是拉波特没有时间了,他在1984年死去,年仅35岁。以学术代来划分,拉波特属于1968年五月风暴那一代人,与福柯等人比,他是小字辈,主业是心理分析。作为1970年代成熟起来的知识人,对权力的批判是他一直关注的,同样贯彻于他与人合著的《民族法语: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语言的政策和实践》之中。在屎尿与权力之间,弗洛伊德是中介。在弗洛伊德理论中,人的主体性的形成与他和身体、和粪便的关系密不可分。而主体同样是权力话语中的主体,法文“sujet”兼有“主体”和“臣属”的意思,那么国家话语中的主体也是国家的臣民。与福柯一样,拉波特批判的着力处也在于权力话语。

人生于粪尿之间,是拉波特书中一再出现的句子。下体集中了人的生殖和排泄器官,两者关系复杂。婴儿性欲最初三个阶段口唇期(口欲期),肛门期(肛欲期)和性器期(性蕾期),属于自体性欲满足的阶段,此后进入俄底浦斯情结阶段,性欲的满足转向外界对象。在肛门期,粪便从身体脱离,但仍然被当作身体的一部分,婴儿把玩粪便,不觉其臭。觉得粪便污秽,对之产生厌恶,是主体意识形成的标志。如果停留在肛门期的自恋,就会出现所谓“肛门人格”,迷恋粪便。拉波特多次提到性变态者萨德侯爵,此人的名字是“虐待狂”(Sadisme)的词根,他的小说中表现出恋粪、恋尿、恋屁的倾向。同样是吃屎,真福圣女玛丽·阿拉科克尝病人的粪便,她却受到尊崇。拉波特将这两人并列,是足够辛辣的做法。他就是要绕开所谓伟大的文明,去搅一搅文明的下水道。

围绕着权力与话语,拉波特在1539年的法国找到一个切入点。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维莱尔—科特莱敕令,规定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国家行政和文书的语言。在同年秋天,国王规定了要将巴黎城内牲畜迁出,并且要求各户人家修建粪坑,并且按规定处理垃圾、污水和粪便。民族语言政策与民族卫生政策是同时确立的,拉波特所关注的是两者之后的国家话语。法国这项最早的卫生政策要求各家清扫门前,把垃圾堆在墙根,并且各家都要有自己的粪坑。一个进程启动,公权力逐渐将粪便打入私领域。在语言上,一个纯洁语言的运动也开始了。国家,作为公权力,成为纯洁的化身。罗马皇帝韦斯巴芗对尿征税,他的儿子提图斯有异议,皇帝将税金拿了让他闻,问可有臭味,提图斯答曰没有,但却说其来处无可否认。金钱进了国家的金库,便洗去铜臭。将权力与大粪重新建立联系,是这本书的主旨。拉波特戏谑地说辉煌的罗马文明的精髓就是下水道,引用《尤利西斯》中布卢姆的见解,即文明到哪里便是厕所到哪里。被打入私领域的粪便进一步被个体化,归属其主人,这一进程对应的正是现代社会的个体意识。与之类似,殡葬的方式,也从乱葬过渡到个人坟墓。对于拉波特而言,粪便与尸体同是死亡的肉体,两者的个体化其实同属一个过程。而像萨德那样的变态者,迷恋粪便的另一面正是迷恋死亡,他可以将排泄物当宝物馈赠于人,也可以将喜欢的人视作粪便、死人,加以蹂躏。拉波特书中提到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坐在马桶上接见臣属是他的恩宠,如同太阳的光辉,他的大便味道也铺盖四方。

拉波特的嘲讽是毫不留情的。他举的另一个例子是中世纪神学争论中的“圣体消化成粪论”。基督教中领圣体仪式,以面包和红酒代表基督的血肉。于是,圣体经过消化变成什么便成为大问题。那些圣体消化成粪论者以《马太福音》所说的“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又落在茅厕里”为依据,认为如果基督的肉身和血液在面包和红酒中成为实体,那么如果这实体被领圣体者原样吃下,基督血肉应当经历实体所承受的相同的变化。拉波特的幽默往往是通过暗示,有时过多借助言语的双关。比如他批评国家借助“按需分配”的许诺来剥夺个体,利用法文“besoin”的“需要”与“解手、方便”的双重含义轻易地转入粪便。其实,本书的题目中的“merde”,翻译成英文是“shit”,除了是“屎”的意思,还是骂人话,相当于“他妈的”、“狗屎”之类。照拉波特对罗马文明的说法,文明就是臭狗屎。这么说起来,这本书谈论着文明和权力话语的历史,其题目暗含的意思便是“狗屁文明的历史”吧。《屎的历史》一书中,涉及大量文化背景,实在是幽默得有些让人吃力。

东郭子问庄周道在哪里,庄子回答说道无所不在,在东郭子一再追问下,庄子答道在蝼蚁,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庄子·知北游第二十二》)。对于多米尼科·拉波特(Dominique Laporte)来说,无所不在的是权力,而屎溺正是剖解权力之道的利器。或许我们能够模仿庄子说“权在屎溺”。
唔該,埋單﹗ 豆瓣
作者: 呂大樂 閒人行有限公司 1997
在九七倒數的日子�,我們聽到很多不同版本的香港故事:聽不順耳、看不順眼的不少。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覺得回應的方法只有一套──就是參與編寫不同的香港故事。只有這樣做,才可以凸顯香港故事並非只有一套說法。究竟哪一套最為受落?這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人人講故,人人駁故。
呂大樂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香港人和一個社會學家,他亦願意加入戰圈:從香港人的角度出發,嘗試探討「香港故事」是如何建構出來的。這本集子的文章,都是從作者主觀出發:因為我們必須承認,個人經歷與對歷史發展的理解是緊密關連的。已經有太多假裝客觀、但言論一式一樣的所謂正統說法在後過渡期出現:但卻太少聲音能真正反映出香港人對香港的感覺。也許是基於這份情懷,呂大樂嘗試重塑個人版本的香港故事「唔該,埋單!」。不理政治上是否正確,繼續講出我們對香港的感覺。
成為「日本人」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荊子馨(Leo T. S. Ching) 译者: 鄭力軒 麥田出版公司 2006 - 1
漫畫教學,後天美女養成班開課了~

繼暢銷美妝書《Magic彩妝書》之後,姐妹書──《Magic保養書》繼續造福眾姐妹!

肌膚問題前三名──色素斑、毛孔、細紋,個個擊破!

想成為素顏美女,就從基礎保養開始!

◎色素斑、細紋、毛孔,到底有沒有辦法改善?

◎明明才25歲,可是毛孔年齡卻像40歲!?

◎皺紋三姐妹──深皺紋、表情紋、小皺紋,妳臉上的是哪一種?

◎精華液、乳液、乳霜,永遠搞不清楚,全擦臉上就對了嗎?

◎逐漸逼近,鬆弛正悄悄侵襲你?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習慣,卻在加速你肌膚的老化!

◎經日本厚生勞動省認定的10種美白成分,到底有哪些?

◎只有春、夏才需要防紫外線?錯!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每天以加法方式累積,就算只有一下下,對肌膚已經造成很嚴重的傷害。

◎感覺臉會黏呼呼的,所以今天就不擦乳液?

市面上的保養品多到讓人眼花撩亂,不知該從何選起,但如果沒有...

(展开全部)

「一朵花VS.一花器」能激盪出多少火花?

生活中隨手可得的花葉草木,除了種在土裡、盆裡外,何不試試別的表現方式,加上各種容器組合運用,激發出不同的靈感。本書沒有一板一眼的插花技巧,隨性捻來就是自然美感,只要有輕鬆的心情、獨到的眼光,就能創造有型的花草佈置。

本書敎你從生活找靈感,百種花草的搭配技巧,隨手創作簡單有型!路上偶然遇見的小花野草、花園中盛開的繽紛花漾,都是生活中取之不竭的花草樂趣!

香港电影史(1897-2006),ISBN:9787504353009,作者:赵卫防

打造自已的旅行人生、書寫個人的旅行文學

行前準備、造訪目的地、回憶,是美好旅程的三部曲。

日記、素描、照片、旅行途中蒐集的小物則是旅行歸來後,整理回憶的最佳素材。

本書將提供你保存旅行時光的好方法,讓旅行不只是旅行,而是值得體驗的人生樂趣。

各種記錄旅行的巧思!讓旅行後的回憶變得更為有趣!

愛現,利用個人展示空間

數位相機盛行後,拍照成為無法節制的習慣。大量的照片,總是在旅行結束後占據電腦中的大量空間。花點時間給其中幾張照片新的生命吧!小小的個人攝影展、部落格中的人氣相薄……都是展現自己美好旅程的方式之一,可別忘了,隨筆寫上自己的感想文字,與人分享旅遊心情。

整理,不只是整齊放在一起

旅行所帶回來的紀念品、票券、錢幣……每一樣都想留下來做紀念,久了之後卻發現全都靜靜的放在角落的袋子裡,丢也不是、留著也不是。何不賦予他們新生命,只要一些小技巧,就是一份...

(展开全部)

漂亮女生邢露,一个没落贵族的后代,只能像一个普通女孩一样飘泊。情动、邂逅、初恋、失恋……邢露有着任何女生成长的苦恼、辛酸、快乐与伤感,但在那间温馨而普通的咖啡店里,结识穷困潦倒的年轻画家徐承勋,改变了她的一切,也让她生命的激情重燃熊熊火焰,一段甜美而浪漫的爱情之旅在脚下徐徐延伸……

然而这段如痴如醉的爱情却隐藏着惊天的秘密:天才画家徐承勋究竟来自哪里?他为何乐观而执著地拥抱贫穷?邢露与他的相识究竟,是无意邂逅还是精心安排?他们那刻骨铭心的爱情是否能白头偕老?她最后为何会令人心碎地客死他乡……

黄玫瑰因美貌而追求者不断,并给她带来诸多烦恼。当她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庄国栋时,庄却绝情而去。极度悲伤的玫瑰赴美留学,并与方协文结婚。十年后,玫瑰与丈夫离婚,独自返港,在孤独,寂寞之中结识了身患绝症的溥家明,三个月的热恋使她柔肠寸断。几年后,已然再婚的玫瑰巧遇十几年来一直思念着她并已离异的庄国栋,在内心极度的矛盾与痛苦中,玫瑰毅然选择了自己最后的归宿。

这是一本关于时尚的成人式童话。

1. 三宅一生 撑得住抵抗得了这种像诗那么拗口那么迂回那么不知道怎样穿的服装

2. 川久保玲 总而言之终究她是一种超现实的一种必然的激进

3. 山西耀司 他那种看待时尚的敌意是一直到时尚这个世界所消耗掉的时间感的难以忍受

4. DOLCE & GABBANA 他们的(敢)是令人精疲力竭的性感的帮派的GAY的种种美学想像

5. JEAN PAUL GAULTIER 他的衣著把我放在一种紧张的一如在色情片里领衔主演的被注视养成的亢奋

6. VIVIENNE WESTWOOD 我想我的衣服能让人成为真正的人

7. MARTIN MARGIELA 他的进步是从穿着或被退货的衣服中可以做出一件新衣服的美丽

8. CHANEL 但优雅与美是无可匹敌的好是令人费解的

9. KARL LAGERFEL...

(展开全部)

高材生周启之处于就业困境,无奈之下投奔主持《领先报》的同学林森。恰逢特区新首长上任,各大报章杂志都在挖掘一手资料。林森看重周启之,买通首长家仆帮他顺利牟得贴身司机一职。启之本性忠厚,在《特首小姐你早》专栏中有意无意地维护着庭芳。日常接触中二人渐有好感。迫于报社压力启之又不得不尽忠,渐感到自己在伤害庭芳,他决定辞职。一场民众闹事奠定了二人感情,欲发展时却身份败露。民选在即,二人关系欲言又止、一波三折……

麵包、甜點、咖啡、海鮮、美酒、巧克力、異國料理、庶民美食

走進花都美饌版圖,品味道地法蘭西飲食風情

法國人懂吃也精於吃,身為首善之區的花都巴黎更堪稱美食天堂。但你以為巴黎只有米其林餐廳和露天咖啡座,料理中只見田螺、鵝肝和松露?法國美食就是高檔餐廳、三星主廚和珍稀食材的組合?本書打破你的刻板印象,領你進入巴黎人的真實生活,體會多樣味覺享受背後豐富的文化蘊涵。

吃,在巴黎從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吃什麼、哪裡吃、哪種價位、哪種形式、哪種氣氛、哪個區域,甚至,和誰吃,都有無數選擇。吃,是這麼慎重其事地被看待。於是,一個人的品味喜好,無形中也成為另一種認識巴黎的味覺地圖。至於,巴黎是什麼味道?如何品味巴黎?或者,巴黎嘗起來又是什麼滋味呢?

作者長期從事媒體工作,曾留學巴黎兩年,目前與法國夫婿定居巴黎,試圖透過記者敏銳的思維與細膩的描述,藉由第一手觀察和在地視角,深...

(展开全部)

四月,大地春回,處處新綠,花也陸續爭艷。

在忙碌生活與有限空間下,坐擁一方綠,讓現代人得以回歸自然,撫慰疲茫的身心靈。

然則,要如何才能擁有一方井然有序的花草空間──不要花費太多心神、不要招來惱人的蟲蟲危機、不要養沒多久花草就全變了樣、不要出去玩一下回家花草全都byebye 了……

尤其,是對第一次想要種花養草的您、尤其是對想種花養草,卻可能常常忘了澆水的您,打開《花草生活家》,就打開了一方輕鬆快意的繽紛空間!

--------------------------------------------------------------------------------

目錄

編輯室

花草達人的花言巧語

Part 1 回歸自然,從居家生活開始

最適合室內照護的花草

→→花草新鮮人──新手如何開始栽種花花草草

花花草草的栽種要領STEP BY STEP...

(展开全部)

「綠色生活家」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未來的潮流趨勢。

「綠色生活家」引領讀者知道最新的環保生活須知,從飲食、室內裝潢、美容養生、服裝流行等作為各層面的探討,希望能提供讀者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及滿足雅致的生活品味。

聽到「有機」、看到「綠色」會讓你聯想到什麼?糙米類的粗食、棉布麻衣、不濫殺野生動物,還是減少垃圾、資源再生的「綠色運動」。這些通通都對,但是如果你真心關懷地球、珍愛自己和身邊的親人,只有瞭解是不足夠。看完本書,你將會深刻感受到改變現有的生活模式,不僅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對未來,更是幸福而正確的選擇。

不管是上班族、菜籃族、繭居族、SOHO族、白髮族、龐克族、養生族…哪一種族群的人,如果你還以為「環保」就是有關於垃圾回收分類,那就--太落伍囉!快點自力救濟吧!--熟讀本書,讓你成為跟上時代的「綠色生活家」!

就像喬伊斯、普魯斯特為二十世紀的西方文學開拓了藝術技巧與語言風格的新境界;舞鶴為二十一世紀的中文小說創新了書寫自由與實驗藝術的無限可能。

如果你喜歡世界文學大師的作品,你一定不能錯過舞鶴的小說!

舞鶴捨「精準」而就「亂迷」的書寫方式──如詩的短句、不間斷的長句敍事,將內在的生命體悟與外在的社會關懷相互交融,呈現出有如「追憶似水年華」般繁複卻靈動的文學圖景。

「在我的創作裏面,不管寫任何題材,形式是非常重要的,「適當」不足以表達我對長篇小說的追求。寫任何一個長篇小說,都應該思考如何去追求出一個獨特的形式,這個獨特的形式應該是過去的作家從沒有用過的形式。一個有才能的作家,不僅可以把內容表達得非常深或非常廣,同時作品在形式上也應該是創新的。既然是創作,內容應該是「創作」;同時,跟內容同等重要的、是對於形式的「創作」。形式本身應該創新,每一個作品都應該這樣。...

(展开全部)

《一生承教》收小思散文89篇,分為三輯:〈承教小記〉、〈這樣日本〉和〈舊時衣冠〉。書名《一生承教》,其實是小思的肺腑心聲,也是她一生的終極目標。這裡除了從老師那裡獲得的「言傳身教」外,也包括從日本、從平常得來的種種「體會感悟」,當然,還包含她自己對「教育」的深刻理解與細密思考。

这本书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起来,用插画家可乐王的插图和搞怪才子蔡康永的文字,描述曾经让蔡康永留下深刻记忆的30多个男孩故事。没有炫彩华丽的词藻,只是淡淡地讲述,就像是同窗的学友跟你说着一些轻涩往事,就这样构成了这本饶有趣味的作品。

他问她:“真羡慕全世界你都几乎跑遍,什么地方最难忘?”

不为笑笑:“你喜欢的人在哪里,哪里最可爱。”他一怔。

不为说:“以此类推,凡是与好友一齐喝的,即是好酒;吃得开心,就是好菜;一家人共聚一堂,就是好屋,你说是不是?”

开篇讲述了一个源自外婆的老土方:做女红时,倘若不慎弄丢了针又担心扎伤人,只需取过剪刀,在桌子上边敲边说“针,针,剪刀替你做媒人”,针就会神奇地粘在剪刀上重现。当然,其实针会迅速出现,完全是因为剪刀尖上多数附着点磁石,不过,做女红与幸福家庭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土方里被表现得如此可爱,相信没有人会介意其不科学性。

这是香港散文大家董桥的最新作品,收入文章全是他近两三年来的新作。书中讲的都是他在古董文玩集藏中经历的故事,底子是沉郁的中国历史文化,穿插的是一段段或隐或现或远或近的情感。每个故事配一幅他收藏的古董彩图,故事因此多了几分颜色的铺陈。

散文可不可以虚构?

作者说:我写散文常常希望可以像小说家写小说那样遨游在虚构的时空里操控虚构的哀乐,可惜我终究硬不起这颗心肠。为了照顾我笔下的人与事的隐与私,我顶多只能以虚笔烘托实情,以实笔敷设虚境。

董桥已经六十五了,所经历过的风雨路途,不论是伦敦古董店里的偶遇,或是香港斜坡路上的惜别,心思缕缕,都成如梦般的沧桑。他说,活了这许多春秋的老头了,邂逅的人和事说不上多也说不上不多,闲时回想恍如一出出的戏,有的缤纷,有的苍凉,更多的是幕启幕落之间的那一阵微茫。毕竟跟文字结了四十几年的深缘,书斋里一盒一盒的旧信件旧日志旧笔记藏着...

(展开全部)

繼2004年頗受好評的《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張鐵志實踐當時對自己觀察全球文化基進變貌的寫作承諾,交出一張亮眼成績單:本書不但是台灣近年來少見的,反思當代西方政治和文化反抗行動的中文著作,更是親歷親睹後一本兼具抒情與知識分析的易讀散文集。或許也可以說,本書內容是在完整歷史視野架構下顯現的,關於一個個不甘隨波逐流的反叛者∕開創者們動人的故事。

本書以當代美國的政治與文化鬥爭作為關注標的,包括歷史的與當下的:從六○年代的反叛分子們現在如何持續他們的理想,到美國當前的社運與政治;涉及議題涵括政治、工會與工運、媒體、同志議題、文化藝術(電影、劇場、搖滾…),以及對全球化的挑戰。貫穿的主軸是這個時代理想主義與反叛精神的實踐,文字則希望結合熱情的溫度與犀利的分析──也呈現本書期望結合多元可能性的企圖。在精神上,本書更不是只是平面地呈現相關議題,而...

(展开全部)

日本向來就是雜貨的天堂,隨著近年來吹起的樂活風潮,各種強調生活品味的日本雜貨再度成為大熱門,本書詳細介紹日本最流行的城市-東京、大阪與京都之中,各地專賣生活雜貨用品的商店,並列出附近能夠順道一遊,同樣講求樂活的景點與街道,讓喜歡品味生活的讀者們,輕鬆跨入日本的雜貨天國。最後列出台灣、日本能夠買到日本雜貨的網站資訊,即使不出門也能完全享受日本雜貨世界。

Tom Ford Beauty特約設計顧問、前Ralph Lauren香水部門藝術總監莊卉家最新力作

11種設計思考向度、11件充滿創意的紐約下城品牌案例探討

設計師可以使用隱喻、諷刺或是幽默的角度,創造出視覺上恰到好處的趣味;設計師可以藉著提示出童年,來喚起舊時美好的回憶;設計師可以諧用視覺的關聯性,來考驗我們的智慧;設計師可以在新的架構上玩弄舊有的想法和風格;設計師也可以將這個時代背景的風格重新拆解變形……。

設計的影響力驚人,透過商店、產品和包裝,它會影響商業上的競爭。設計也是共通語言的一部分,最終它將不只被整個世界視為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經濟力量。在紐約下城裡,我們總是可以找到新穎、怪異,或是有點熟悉的東西。這本書就收集了這樣的11件設計案例探討。所有這些設計物件的共通點,不僅是他們帶出了一種非常戲謔而且獨特的下城調調,更甚者,他們擁有各種不同...

(展开全部)

《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收入了方文山出道多年所创作的一百多首最心爱的诗作。

方文山集结了“素颜”与“韵脚”的创新概念,宣示以不添加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以及掺杂任何外来语汇,坚持素着一张纯汉字的脸来创作诗集,并且极力鼓吹恢复传统诗词中的韵脚,让诗句在视觉阅读上具备音律、节奏美感。强调“原创性”的方文山,以其独特的“素颜韵脚诗”开启新“新诗美学”的风格流派,堪称是出道以来的纯文学代表作。

http://sex.ncu.edu.tw/publication/200...

在網路的年代,代表國家權力的查禁色情無所不在。不論國家是用新的規定還是舊的法律,不論是以保護兒少還是社會利益為名,藉著查禁色情,國家都要昭告人民,它有權侵入最私密的空間、禁止最個人的想像、剝奪最基本的自由。查禁色情是國家保持絕對優勢權力的密技。另方面,分食共享國家權力的保守民間團體,正是國家治理的好夥伴,積極製造性恐慌以壯大自身利益權力。

2003 年,台灣十餘個保守團體聯手向台北地檢署告發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的性研究資料庫含有色情圖片,要求教育當局嚴厲處置。此舉原想徹底消滅長年耕耘性權運動的何春蕤,然而法官們的無罪判決、國際學界社運界的反彈、本地社運的聲援、友人與各界的支持、以及何春蕤本人的雄辯,遏阻了保守派的攻勢與氣燄,中止了非理...

(展开全部)

◎《法國世界雜誌》《娛樂週刊》《新聞日報》《大西洋月刊》《波士頓全球報》等國際媒體一致驚嘆推薦!

不管問的人有多瞎,這裡都能找到令人捧腹或瞠目結舌的網友回應,當然還有專家的解惑。

◎盲人在夢裡「看見」什麼?

◎為什麼有那麼多同志喜愛《綠野仙蹤》?

◎嘴唇厚的人比較會接吻嗎?

◎天主教徒認為口交是一種罪惡嗎?

◎如何明白自己是同志?何時才明白?

這種問題你也敢問?!

我很快就要上大學了,而且我很好奇,和室友兩個人住在一起,找時間打手槍究竟有多難?

還有,室友一起討論這種話題算很平常嗎?

我甚至聽說有的室友乾脆一起做,真有這回事?

──麥克,十八歲,白人男性

A,三十五歲,男性

室友可不是整天膩在一起,分享每一分鐘。你會有獨處的時候。講到室友一起討論這檔事,我認為那是相當罕見的。一起做,那就更少了!不過,天下事無奇不有。

麥立克?R,男性

你的室友和你會...

(展开全部)

小克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之後一直從事本地插圖、動畫、漫畫及編劇等工作。為港人熟悉的作品包括李碧華多本小說的封面設計及內頁插圖、陳奕迅大碟《打得火熱》封面及內頁插圖等,現於《東touch》雜誌連載漫畫。本書是他第一本個人漫畫集。

“(小克)綜合了過去漫畫寫作人某種常見的抒情方式,寫出平凡人生的情感變幻;借創造流行文化最潮氣的玩偶扣擊新一代少年的生活觸覺;以抵死幽默的文字圖畫追憶昔日(八十年代)的童年往事;用冷靜機智的言語推敲哲學層面的處境,做出了獨特風格,建立了一塊混雜多元、變化多端的圖文雙併場域,像個嘉年華會,進來的人可以隨便玩各種遊戲,品嚐各樣視覺帶來的好滋味。”

──劉掬色(視覺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

(摘自《偽科學鑑證》序──“生命中不能抗拒的鮮味”)

“小克是少數能將土砲文化轉成Hip,傳統事物化作Cult的漫畫怪傑。”

──彭浩翔(導演...

(展开全部)

一部时尚浪漫的“流行”言情小说。由有着香港文坛两朵奇花之一美称的亦舒所作。她的写作正如她的人,麻利、泼辣,擅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

《紫色平原》讲述了:这是香港著名作家亦舒的一部长篇小说。文章讲述了一个女明星的故事。紫色平原是曹氏兄弟乐队的名字,女主角永明旦自这里走向光芒四射的娱乐圈。紫色平原是曹氏兄弟乐队的名字,女主角永明旦自这里走向光芒四射的娱乐圈。不知道你可曾在野外见过夜里原野的星空,笼罩的天幕,是紫色的。

第一本詳實、完整,以及精確的全球反恐/恐怖主義中文著作。

本書以敘述史體例講解全球反恐戰爭的來龍去脈,敘述重心放在美國與「基地」的戰略思考、行動及其後果,敘述採取美國、「基地」交錯的方式。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聖戰主義

第三章 阿富汗戰爭(戰爭的起源)

第四章 九一一之路

第五章 阿富汗作戰

第六章 尋找戰略

第七章 伊拉克作戰

第八章 從馬德里到倫敦

第九章 大轉換

第十章 結論

新世紀最值得期待的五年級末段班新生作家!

以書寫跨越性別、愛欲、權力階層與時間之界線,嶄新而溫柔的聲音

作家朱天文、阮慶岳、張小虹、駱以軍 驚豔推薦!

誰不曾想像死去自己最愛的人?

又有誰敢於承認,這想像底下,其實暗藏了期待?至愛的死亡,意味著我們不敢要的自由……

十二篇具有 散文般私密敘述性格的小說,充滿意象豐沛的詩意,彷彿皆刻劃由歲月、經歷熟成的女人身體裡那個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對於生活、命運加諸在自己身上種種莫名其妙、既炫麗又哀傷的,最初造訪和最後消逝的情感想像,欲望尊卑界線,以及心靈恥痛的闇影。

正因為沒能去流浪的人,總對流浪一事有種浪漫的嚮往,在出發的那天到來之前,難免好奇所謂的流浪到底是怎麼回事。於是我們看到,流浪,可以是心的放逐,是無罣礙的姿態,是載滿情緒的閱讀,是飄在空中的音符。所有流浪的可能,在編者的蒐集下,盛裝成一只信封,匯集了世界五大城市的流浪漢身影,佐以作家們的謳歌流浪。隨書附有一張將流浪化為旋律的CD,進階營造晃盪的氛圍;明信片則讓遊走在世界各角落的讀者,某天或能夠寫下一些想念,寄向來的地方。

本書共分成《homesick》及《homeless》兩部份,並分開裝訂成獨立的兩本書。本書對於參與此次創作之華文地區十五位新一代作家來說是項極大的挑戰,特別是為世界五大城市流浪漢量身書寫故事的五位小說家。開始動筆前,編輯先指定他們書寫的城市,接著提供他們該城市已拍攝好之流浪漢照片,然後才藉由閱讀這些影像,開始書寫他們關於一個特定城市流...

(展开全部)

你,身處在情感波濤浮沉裡,你將會如何?

當你,在面對社會外在世俗環境的框架批判,你將會如何?

當你,正在經歷生命疾病重創的黑暗期,你將會如何?

當你,看到 了「死亡」!你又將會如何?

一本用十年生命寫成的書,一首用十年生命唱成的歌!

在這個波濤洶湧的感情世界裡…

找個安靜的角落,慢慢的來欣賞這一個獨特生命的歷程?

第一部:【心之死】

第二部:【身之死】

第三部:【靈之死】

第四部:【死之生】

在這些變化的情緒森林之下,我深深的臣服著生命的河流。

那種與生命之流深深連結後的順暢,是我這陣子一面擔心害怕,可是卻又一面享受問題迎刃而解的快感!

於是我決定學會飛翔,

而但在那之前,我想我必須先把自己推下懸崖!

而這一刻,就在你拿起這本書的那時候到來…

一本自我肯定的心靈成長書!

台湾同志爱滋病患打破禁忌 与陌生路人大方拥抱

据《中国时报》报道,38岁的小蓝是...

(展开全部)

泡一杯淡雅清香的中國茶,坐在瀰漫峇里島香氣的房間裡,透過燈籠的暖暖黃暈,回味充滿旅行氛圍的記憶。我在自己的房裡,享受著只屬於我一個人的旅行生活。

生活中,總有好多誘發旅行的隱性因子。不想羨慕村上春樹,不想羨慕舒國治,只要加點想像、運用巧思,就能讓生活每天都像旅行般充滿樂趣。

來自東京的插畫家大野清美小姐,從小就是個夢想到世界各地體驗風土民情的女孩。她以個人獨到的生活哲學──將每一次旅行時的回憶融入住家各角落,構築起自己的亞洲風城堡。即使是逐漸模糊淡去的回憶,只要環顧屋內四周,透過這些布置與小物,馬上就清晰了起來,讓生活中隨時都有旅行的愉快記憶陪伴。

本書是第一本從本土出發的爵士樂書籍。深入美軍俱樂部、專業唱片行、老樂迷聚會、大樂團練習、校園音樂祭等二十餘篇精采訪問外甚至網路口水戰,並收錄台灣爵士大事紀,本土爵士表演場地、討論網站、概論書籍總整理。企圖勾勒出五十年來,台灣爵士音樂發展的獨特面貌。

誰說台灣沒有爵士樂?

從「鼓霸樂隊」到「變形蟲樂團」;從「國賓飯店」到「河岸留言」……

爵士樂在台灣的歷史,其實已有半個世紀。只是「台灣爵士」的能見度,始終不及搖滾民謠流行電音。

作者身為爵士樂痴,心有不甘。於是帶著一本筆記,兩位好友義務幫忙,輪流背著三機四鏡,就這樣費時半年走訪各地,讓鼓王黃瑞豐、藍調蔡爸、愛樂DJ沈鴻元、蘇重、小威老師、邱建二、高培華、啟彬凱雅……等數十位樂手樂評現身說法,暢談台灣爵士的歷史與現況、困境與希望。

本書是第一本從本土出發的爵士樂書籍。二十餘篇精采訪問外並收錄台灣爵士大事紀...

(展开全部)

这本书虽是散文随笔集,但也可以视为小说家“都市人类学”式的台湾社会“畸零族群”观察,只是凝视对象从人转移到了猫,作家用情更深,在她自己的人生与时间中的刻凿痕迹也就越深。在这本书的九篇作品中,作家述写自己与屋里屋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领域里众猫族的邂逅与相处,她给他们自由,却赚得了羁绊;对他们的生命尊之重之,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丰富。

在作者的笔下,猫已经不是宠物、不是朱家男女老小的玩偶,而是一群独立自在的主体,各逞其能在人类支配的环境里寻找空隙,争取一份存活的空间。这种视猫为自由主体的猫书,应该与人类英雄的传记归于同一类文体。

時隔十二年,太早棄世的青年作家邱妙津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全新改版推出!


邱妙津人生中最熾熱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台灣20世紀末不應忽視的同志文學收穫。宛如從來都遭刻意視而不見的暗綠色地心燐火,一隻披著人皮的鱷魚,在校園生活與情慾關係的冰必底層,悄然地、孤絕地滑動著感覺逐漸消失的四肢.....





不要再相互靠近,毀滅不會終止的。





在你的未來,我想告訴你:


打破任何我讓你產生的想像,努力去愛一個人,


但不要過份愛一個人,適度地愛,也不能完全不愛,


那種愛足夠讓你知道現實裡怎樣作對他才是好的,


那種愛足夠讓你有動力竭盡所能善待對方。


即使你因而不愛我了,


但沒有關係,我希望你現在和未來活得好,


那就是努力去愛別人,


雖然我可能無法完全免於悲傷





從前,我相信每個男人一生中在深處都會有一個關於女人的「原型」,他最愛的就是那個像他「...

(展开全部)

關於兩個男孩,在好多好多個夏天裡,彼此的秘密。

因為有了這些秘密,讓這些夏天裡發生的故事,永遠存在他們心裡。

我猜想,他們在學校頂樓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其中一個男孩,嘴裡哼著一首歌。而另一個男孩這一生當中都在等待,他身邊的這個男孩,再一次在他的耳畔,哼起那首旋律。

故事都因一座老房子而起。三层楼的老房子,三户人家租住,就像一个微型社会,有人欢喜有人愁。几经易主,在这所老房子里发生了很多事。奇怪的是,凡是住在这里的事业女性都会名成利就。而恋人呢?他们的前程就往往多灾难了……

《LA流浪记》是一部带自传性质的故事集,共18篇。

书中讲述蔡康永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攻读电影硕士的故事,和同朋友干“坏事”乐事开心事不断以及发生的奇闻轶事,让读者开心的同时还有励志的感悟。将游学当作流浪,把青春过成冒险,把自己装作“人在江湖”、享受这么一段漂泊的少年……

一点旧一点新,一点借来一点蓝色,从这样的装束看,洋化的妙宜是想结婚的,为什么却纵身跃下了三十层的高楼?关遂心督察为了勘破此案,不惜代入妙宜的生活,从学生、心理病人、到浪迹天涯的游人,遂心对她的了解与日俱增:心动、心醉、心伤、心碎、心死,就在这一刹那,真相赤裸裸地大白于天下……

說改造太沉重、說改建又太花錢,如何才能省錢有有品味的佈置一個陽台小花園呢?

本書從雜貨搭配、輕木工DIY、組合盆栽以及創意陳列4個方向,輕鬆教你改善陽台問題。不論鐵窗陽台或是與玄關共用的陽春陽台,只要掌握原則,任何格局都能輕鬆應付!!

蔣勳第一部長篇小說


醞釀長達5年的絕美作品


王文華‧阮慶岳‧紀大偉‧張小虹‧


陳文茜‧蔡康永‧蔡詩萍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小說有著硫磺炙燙蝕心劃向內裡的傷痛,也有著不斷湧向他者無盡母性寬大的愛。


——阮慶岳





在《祕密假期》的「跨國」眾身之間,不但存有慾望的關係,也有倫理的關係。或許該說,這本小說呈現了慾望和倫理的糾纏。


——紀大偉





這是一次奇異的假期。


我覺得孤獨極了。 好像一路上一直在和同伴告別。 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美麗的,醜陋的,善良的或奸邪的,我喜愛的或憎厭仇恨的,我都一一告別。 我想知道一種徹底孤獨的旅程將是怎樣的況味。








星空美極了,我的肉體也仰躺在大地的草叢裡,躺在整座山的懷抱裡。


不,是躺在Jord男子粗獷的肉體的懷抱裡。


Jord從後面環抱著我,我忽然覺得自己太瘦小了...

(展开全部)

《小S之怀孕日记》记录了小S从身怀六甲到成为母亲后的种种趣事。书中,小S的叙事口吻与她在节目中的表现如出一辙,幽默而“惊人”,让人觉得看这本书就如同看小S表演一场活脱脱的“怀孕剧”。为增加新书的可看性和噱头,小S带着女儿一同进棚拍摄封面,把许俏妞打扮成“嘻哈婴儿”,自己则作名模状。

小S在新书中,记录着从知道怀孕第一刻害怕的情况,第一次的产检,一直到成为妈妈的过程,她说:“妈妈伟不伟大跟怀孕无关,怀孕只是一个过程,真正成为妈妈,要看小孩生出来后怎么对她。”为了拍新书封面,小S带着女儿许俏妞入镜,不仅自己成了酷辣妈,还把女儿打扮成嘻哈婴儿。

◎部落格天后彎彎.繼《可不可以不要上班》熱賣突破100,000本後,再度搞笑演出。


◎蹺班天王天后-徐熙媛、蔡康永、周杰倫、侯佩岑、蔡依林、林志玲、楊丞琳,蹺班ing.找不到人推薦。


2005年部落格天后彎彎出版《可不可以不要上班》一書,立即獲得了廣大讀者的支持,不僅銷售突破100,000本,更獲選為金石堂年度出版風雲人物。各種廣告邀約不斷,成為台灣當今最紅的圖文繪本作家。為全家便利商店所繪製的「全民拚英文-彎彎酷搜吸鐵」更是引起全台一陣吸鐵蒐集風潮。





彎彎《可不可以不要上班》的暢銷,為台灣帶起了一股不想上班的風潮,每個人都想不上班、不上課,但現實通常是事與願違。今年暑假彎彎終於推出彎彎塗鴉日記2,既然無法不要上班、上課,彎彎只好帶大家一起「蹺班」、「蹺課」。





開頭目錄便是一張「大台北蹺班地圖」,依五個不同單元,彎彎要帶領大家一起:「...

(展开全部)

歌是心情,歌是生活,林一峰以一支結他譜出不一樣的生活態度。這不止是一本教人彈結他的歌書,也不是一本簡簡單單的結他譜,當中還有一峰的生活感想、創作靈感,看著彈著,你會發現另一片天空。

五月天阿信除了动人的歌声及舞台魅力之外,五月天的众多招牌歌曲都是由阿信作词,唱片界也有許多当紅歌手特別向阿信邀歌,他的文字功力可說是有口皆碑。

这本书收录了阿信精心挑选的精华歌词66首,搭配旅日女性摄影师IVY拍摄的写真故事,还加上阿信的个人摄影作品,可说是阿信历年来的心血结晶。

這本《在廢墟裡看見羅馬》,收錄文章並不是按當初見報的時序編排,分四輯歸類,以董建華末年到曾蔭權接任初期的人事更替和民情起伏為「重頭戲」,除了議論期間特區政策的成效劣跡,還旁及兩岸三地的政治脈動和穿插於大中華文教界的一些悲喜憂愁。


九七以前,與筆者同輩的香港人,大多心存憂慮,擔心香港回歸後的管治出亂子,由盛變衰,那是害怕「羅馬淪為廢墟」的心情。時代變了,家輝年青,這本結集以《在廢墟裡看見羅馬》命名,其曠達樂觀,不言而喻;無論是狠狠的批評,嚴厲的敦促,作者對特區政府的基本態度是充滿期待企盼,那是朝氣和信心的表現,希望讀者能從此書的文章,看到香港光明的未來。 —林行止

这是蔡康永在节目搭档小S怀孕期间,以和小S未出生的宝宝聊天的语气写作并结集出版的随笔集。篇篇短小精湛,充满着智慧与禅机,早已超越了对特定人和物的看法,而上升到了对人生的感悟。

蔡康永对生活的态度,有时轻松有时庄重;蔡康永看见的世界,有时荒谬有时缤纷。透过蔡康永最深情最温柔的文字,你将发现,原来人生是这么精彩好玩的!

1996年,奇斯洛夫斯基逝世。舉世影迷震驚。

2006年,奇斯洛夫斯基十年祭。影迷同悼念。

晃眼十年,我們只好從他遺下的光影,追憶這位當代歐洲電影大師。不管是他學生時期的質樸無華、初期長片的世事無奈、紀錄片的人文關懷、《十誡》的人性剖析,還是後期令人神魂顛倒的《兩生花》、《藍白紅三部曲》,奇斯洛夫斯基都看準了人性的灰色地帶與弱點,觸動我們的心靈深處。

適逢十周年,百老匯電影中心策劃「奇斯洛夫斯基十年祭」影展,出版這本書,無非是讓一眾新舊影迷,一次過欣賞他所有作品,進一步了解他的電影世界。十種角度,十位作家,從音樂、文學、命運機緣、波蘭政局、電影美學、女性感觸、紀錄片態度和生活哲學等方面,提供閱讀奇斯洛夫斯基作品的十個方向,希望藉此將他的電影,延續另一個十年。

林夕的鬼故事集,他自己颇为得意的小册子。

这本书收入《胭脂扣》和《生死桥》两个长篇。《胭脂扣》写的是香港红牌妓女如花死后回到人间寻找旧爱,当年她与纨绔子弟十二少双双殉情,谁知十二少获救,阴阳相隔,由此衍生一个爱与背叛的悲情故事。该小说被视为“女性主义”意识觉醒之代表作。《生死桥》写的是旧时代三名梨园子弟生死相缠、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娱乐圈的种种黑幕。

◆當代最經典、詳盡的一部香港發展史!





作者結合第一手珍貴史料及三十年間多次遊歷其境的親身見聞, 忠實重現自1840至1997年間長達一百五十多年, 香港過去的原型與今日的風貌……。





十二世紀時,曾有一位術士詩人預測香港的未來將是:「深夜繁星一片燦爛,萬千船隻往來其港。」誰也沒想到,幾個世紀過後,每位乘坐自廣州航往香港的「星湖號」的旅客,都能親眼所見這預言中的燦爛瑰麗的景象。





香港,今日東方最亮的一顆明珠,摩登華麗;但是,相對於一百五十年前背負著「海盜島」粗野卑劣的名稱,香港從一個貧困荒涼的村落小鎮搖身一變成了現代的富庶商港,不折不扣是一則「麻雀變鳳凰」的精采發展史。而其命運的轉折全然繫之於一個殖民帝國──英國的興衰起落。





1840年代,香港從清朝的手中割讓給大英帝國,正式開啟發展之路;直至1997年回歸中國,終於結束她的殖...

(展开全部)

這是一本瞭解神話學的最佳工具書,國際經典德文神話學辭典之中文譯本首度問世。以系統敘述方式編成之專業辭典。辭典內容從各大陸或時代的民族和社會中,選出 3115 個神話相關的詞條解說,並收錄230個民族和社群的神話,詳盡介紹且解釋各種概念、名字和故事。詞條包括字義與實物解釋,屬於哪個民族、部分或社會。說明其功能和意義,提示參閱其他文化圈的類似詞條,並解釋神話題材和動機的後續作用。特別新增13條概述性的詞目,包括:佛教、基督教、希臘、印度教、猶太教和穆斯林神話等,及若干神話主題。

可以換嗎


生育醫生診所裡坐滿渴望懷孕的太太,有一位流淚說:「真不明白怎麼會有人墮胎」,可以換就好了,你不要的給我,皆大歡喜。


還有,珠圓玉潤的一群正愁身上脂肪之不走,看見壓食症人士住院增肥,也忍不住大叫一聲:換給你,換給你。


成了名的演員歌星遇著記者喊打喊殺,厭惡到絕頂,正往上爬的藝人黯然神傷:換給我就好了,來纏住我吧。


有些寫作人愛出風頭不愛寫,有些情願寫不喜亮相,兩者均叫出版社頭痛,不如這樣:彼此交換一些剩餘物資,兩全其美。


「給我就好了」,我們時時無比艷羨,嚮往別人過剩而自身缺乏的東西,幼時,是物資:一隻有趣玩具,一件漂亮衣裳……後來,是名利、友誼、愛情。


各人命運不同,故此友人間時時開這玩笑,「你不要他?早些通知我,我換雙球鞋去追他」,或是「你扔他時知會一聲,我到窗下站#等接住」。


可以換嗎,你不珍惜...

(展开全部)

本書為喬治.史坦納教授在哈佛大學諾頓講座的系列講題,以六篇在講座中對於教學方式與典故的內容為藍本,闡述師生間的衝突與遭遇,對各種教育形式中無數的情結、權力、信任與激情進行深刻的反思。

喬治.史坦納深研西方古典哲學與文學,為當代西方人文學名師,在其教學生涯中曾巡迴世界各名校講座,足跡遍及劍橋、牛津、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紐約、日內瓦大學......

史坦納在本書中列舉了眾多人物典範,包括蘇格拉底與柏拉圖、耶穌和他的門徒、維吉爾與但丁、赫拉絲與阿貝拉、布拉赫與福樓拜、浮士德與華格納、孔子與許多佛教高僧、胡塞爾與海德格及鄂蘭、莎士比亞與波洛涅斯、布洛德與卡夫卡、歌德與叔本華及尼采、赫曼.赫塞與尼克特、弗洛依德、亨利.詹姆斯、川端康成、費曼、波柏與阿格西、韋伯等等。

他對傳統與師生關係的討論另闢蹊徑,反覆環繞著三大主題進行論述︰老師剝削學生信賴感與獨立性的權...

(展开全部)

《吃马铃薯的日子》不是自传文学,但既然涉及我个人一些经历,总可算作自传文字。我记下这段生平的用心,是为了励志。当然,今天香港的社会环境,与五十年代是云泥之别。但我相信,即使今天大部份香港青年在求学、就业和生活都有改善,总还有一些人是个例外。《吃马铃薯的日子》,也就是为了这一类没有享受到父母或社会福荫的人。


书中的《童年杂忆》,成于八十年代,却可看作《吃马铃薯的日子》的前身。抚今追昔,吃马铃薯的日子,比起童年那段岁月来,并不算是什 折磨。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栉风沐雨、旰食宵衣,也是值得的。


我想香港一定有不少与我童年经验相似的孩子。我希望他们看了本书,也会像我当年的决心一样:咬牙,挣下去。

《可不可以不要上班》是一本涂鸦书,在经济不景气、政治动荡的台湾,民众心情闷极了,不想上班、不要看老板脸色,是许多上班族的心声。而197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进入职场,这个被称为“草莓族”的世代,成长在台湾经济起飞之后的繁荣岁月,普遍吃苦少、受呵护多,抗压性较弱,进入现实职场出现适应危机,逃跑因此成为心情上最阿Q的发泄出口。

這本書曲麗而近晦澀的文字,飄忽刁鑽的人物及情境,龐大綿延的體例,乃至作者李永平為創作而放棄教職的壯舉,在在皆曾為引人側目的話題。……──王德威 聯合文學鄭重責任推薦:   《海東青》是一部獨具文字魅力與摯情觀照的大河史詩寓言小說,同時也是一則預言。   對於今時此地的中國人而言,《海東青》是一則亙古的道德箴言,蘊含了預警與惕勵的時代意義,成為當代中國人必讀的文學巨構。   作者李永平,為撰寫本書,毅然辭去中山大學教職,蟄居四載埋首創作,全書五十餘萬言,共分十五章,各章自成一格,而又環環相扣,可個別細細品讀,或一氣呵成遍覽文采。

沒想到毫不起眼的橡皮擦,只要加點巧思與創意,就能刻製出風格獨具的圖案印章。而可以無限制、重複使用的橡皮圖章,不僅能夠蓋印在紙張上,只要選用特殊染劑,甚至連布料、瓷器、人體皮膚都能轉印。將這些圖案隨手蓋印在卡片、包裝紙、T恤、桌巾杯墊或餐具瓷器等用品上,不僅立即突顯出活潑的風格個性,生活也更加地有趣!

作者善於將居家、雜貨、創意與遊戲等生活元素有趣地結合在一起,只要是輪廓簡單、線條清晰的圖案,都能成為橡皮圖章創作的雕刻題材。本書除了示範轉印圖案與橡皮擦印章的雕刻技巧,她更分享許多令人驚喜的雜貨創作手法。諸如餐桌上的刀叉、甜甜圈、花園裡的花朵、瓢蟲、可愛俏皮的卡通人物、幾何形狀的水滴、圓圈,甚至是臉上戴著的膠框眼鏡,這些圖案無論是出現在餐桌角落或衣著配件上,都能成為點綴生活的獨特趣味。

只要拿起刀片、花少少的時間,任何人都能輕鬆愉快地刻製出個人專屬的圖案...

(展开全部)

◎收錄連載在2004年7月號~2005年7月號《挑戰者月刊》上的『COLORFUL DREAMS』。

作品內容以日常生活中的情境為主軸,描繪夢與現實的交界、日常生活中的非日常現象。從九份的咖啡館到八里的河口,柑仔店的小貓咪跟露天電影的回憶,天花板傳來的彈珠聲…每個色塊都像是觸動你我心弦的輕聲呢喃。

在《挑戰者月刊》上連載的彩色詩畫作品『COLORFUL DREAMS』,集結成冊上市!一直以來,台灣的漫畫市場出版蓬勃,而彩稿畫集的問世也不在少數。VOFAN在『挑戰者月刊』上連載一年半後,終於將推出個人首部詩畫集。有別於單純編收個人彩稿作品的其他畫集,VOFAN的每個小單元都是一則美麗動人的故事,要帶讀者進入一個奇特幻想的空間。保證看過的人都會被其神秘的魅力吸引住!

詩畫集中除了收錄『COLORFUL DREAMS』作品之外,還有VOFAN重新編繪的扉頁...

(展开全部)

广田知道什么叫做穷途潦倒。她已不能负担生活费用。女儿绵绵只得两岁大,刚会走路,她已经把保母辞退,仍然入不敷支,账单像雪片似飞来,付了这叠,那一叠又来了,广田疲于奔命。家居开始肮脏,广田外形渐渐邋遢,孩子身上有股味道。广田觉得她应付不了。她向娘家求救……

编辑推荐: 内容节选


是你吧,夜空里寻找一颗星,正是你的口吻,念念不忘逝去的人,过去的事,不愿放手,不能安寝……





内容简介:


于展航的记忆去到最远,约莫是两岁半左右时候。他记得祖母将他抱在怀中,轻轻对他说:“展航,一个人的长相的确很重要,但是夫子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相貌好,也一样得勤力读书,发奋工作。”祖母脸容慈爱,语意深长,小小于展航虽然听不明白,可是每个字都记得……





内容节选:


“替展航挡一挡就是了。”


于是于太太充任社交秘书。


“展航去学小提琴。”


“展航已经睡了。”


“不,每天下午他都得做功课,他没有空到你家玩。”


出乎意料,于展航是个相当静的孩子,喜欢阅读,数学与语言均是强项,不叫父母担心。


亲友上门来,总会问:“...

(展开全部)

這是一系列關於「慢」的季節書的第一本。





好長一段時間,我們一直在追求「快」。當「慢」開始流行,我們一方面感到欣慰安心(終於可以慢下來),一方面又躊躇懷疑(怎樣才能慢下來?)。





對於一向快得不得了的歐陽來說,「慢」並不是哲學問題,也不是一時的流行,「慢」是一種線索。循著這個線索,他與一群好友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快和慢的時刻,但我們很少注意到慢的時候擁有的幸福」。





所以他也給了讀者一些「線索」,從慢方向、慢人物、慢工細貨、慢遊、慢動作……思索慢的樂趣,並且在春季號的本書中,提出「懶惰」的主張,從詩、畫、音樂、運動、旅行、美食中,要讀者好好想像一個屬於自己的慵懶而美好的春天。





慢慢,快活。懶惰,真好。





※本書所附CD為口琴演奏家陳錦樂以春天為題的演奏

台灣認同問題直到現在仍是甚囂塵上、眾說紛紜、深受政治權力操作的議題。本書精闢分析了殖民地台灣如何在民族主義中國、帝國主義日本,以及殖民地台灣這三角地帶之中,尋找台灣人民族自我認同的出路。藉由作者對台灣殖民時期的民族主義政治與後殖民時期的認同政治的精采分析,提供紛擾不休的 統獨問題一個有力的參照點。

1895年,日本贏得中日甲午戰爭,台灣成為其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接下來的五十年間,日本的殖民統治徹底破壞並改變了台灣社會整體的社經和政治紋理。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一書中,荊子馨檢視了自1920年代初期到1945年日本帝國殖民統治台灣的這段期間,在「同化」與「皇民化」這兩種日本殖民論述的主導下,台灣的政治與文化認同歷經了怎樣的建構與轉變。

本書分析在同化與皇民化的文化實踐下,台灣人如何和日本殖民主義抗爭、妥協與合作。書中紀錄了殖民認同形構的歷...

(展开全部)
地方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Tim Cresswell 译者: 王志弘 / 徐苔玲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6
什麼是地方?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甚至可以說人文地理學就是地方的研究。但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包裹於常識裡面的字眼,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兩者的交纏使得這個名詞充滿了魅力。你搬進宿舍裡,貼上海報,在桌上放一些書,等等。然後,這個空間就變成了你的「地方」。北緯40.46度、西經 73.58度,對你可能沒什麼意義,但如果我們知道那指的是什麼「地方」,感受可能就大不相同。以「地方」來說,那是:美國911事件,紐約曼哈頓被炸掉的雙子星大樓的所在地。
本書使用新聞、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實例解釋抽象概念,追溯1950年代以來「地方」概念的發展,思考人與地方如何產生情感聯繫,我們如何認同、記憶、想像某個地方,又如何排斥某些元素進入「我們的」地方,並思索「地方特色」是否因為全球化的席捲而消失殆盡。
丑陋的中国人研究 豆瓣
作者: 李敖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5 - 1
中国民族性中固然有丑陋的一面,但以偏概全式的处理,却涉及这种作者的人格与学格的问题,虽然完全符合他的风格。令人惊异的是,这种作者口口声声所谓的“丑陋的中国人”,事实上,他真的肤尝身受过,却还无耻地想认他们父子做“孺慕”的对象,以“热情忠厚”“一代英雄”之颂,备加赞美呢!泛指所有的中国人都丑陋,用来替自己的怯懦垫背,这种行径是要谴责的;这种劣作,是要拆穿的。
清俗纪闻 豆瓣
作者: 中川忠英 译者: 方克 中华书局 2006 - 9
本书是二百年前日本出版的关于清代乾隆时期中国江、浙、闽一带民间传统慑俗及社会情况的一部调查纪录,内容涉及到了生活慑俗、礼仪、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因为它是日本官府直接从清朝普通商人口中得到的材料,记述详细,而且还会有各种物事的具体圆像,在存留历史文献资料中是极有特色的。书中全面、综合地展示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特别是普通遮民生活的实际状况,是考察清代社会及中国古代习俗传承的珍贵史料。另外,从本书中还可以了解到日本在德川幕布府时期与清朝的关系以及近代日中贸易的沿革等等。本书不仅可为文学、历史、民俗、苏行等方面的研究者及各种专业人士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对于有兴趣于历史文献的人们来说,也是一部很有收藏价值的重要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