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春江花月痕 豆瓣
作者:
朱子家
米樂文化
2010
- 9
內容簡介
上海是一個通商大埠,有愛情上的角逐,也有政治上的鬥爭。期間刺探敵情,肆行謀略,女色是最好的利用工具……
動物有三種火燄最為可怕,飢火、怒火而外,是慾火,而尤以慾火為最難壓制。連聖人都不得不承認「飲食男女,人之大慾存焉。」這就是說:男女之事,非但是慾,而且還是大慾。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都市;是人人熟知的地方;又為東南財富的寶庫;全國文化的中心,然而十里洋場,無非一篇混賬。
上海花事之盛,南朝金粉,自是別有風情,除了舊京八大胡同的「清吟小班」而外,即使是金陵的「秦淮笙歌」,揚州的「珠簾十里」,也恐難追其萬一。
上海正式的妓院,最高等的俗稱「長三」堂子,又名「書寓」,次一級的喚作「么二」堂子,「堂子」是滬語妓院的俗稱。
上海曾經有過一句話,叫作「三鳥害人,鴉、雀、鴇」,旅館就具備了這害人也悅人的三害。
上海是一個充滿色情的社會,遍地都是路柳牆花,為了營業上的競爭,也可以說是為了生死的掙扎,不能不別出心裁,爭奇鬥勝……
假如上海而沒有女人,莫說不會有那樣繁榮,儘管處處崇樓傑閣,家家積玉堆金,內心裡一定會像沙漠那樣地荒涼寂寞,男人好似是為了女人而纔有活著的興趣。
川島芳子也來到了上海。她與佐籐及田中,都先後發生了不尋常的關係,因為她實際是中國人,而且又是一個女性,就被他們所利用,為日軍部去作間諜工作。為了掩護她的身份,她投身到愛多亞路的大華舞廳做舞女。她美麗而又妖媚,雖然下海不久,已經豔名四佈。
上海是一個通商大埠,有愛情上的角逐,也有政治上的鬥爭。期間刺探敵情,肆行謀略,女色是最好的利用工具……
動物有三種火燄最為可怕,飢火、怒火而外,是慾火,而尤以慾火為最難壓制。連聖人都不得不承認「飲食男女,人之大慾存焉。」這就是說:男女之事,非但是慾,而且還是大慾。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都市;是人人熟知的地方;又為東南財富的寶庫;全國文化的中心,然而十里洋場,無非一篇混賬。
上海花事之盛,南朝金粉,自是別有風情,除了舊京八大胡同的「清吟小班」而外,即使是金陵的「秦淮笙歌」,揚州的「珠簾十里」,也恐難追其萬一。
上海正式的妓院,最高等的俗稱「長三」堂子,又名「書寓」,次一級的喚作「么二」堂子,「堂子」是滬語妓院的俗稱。
上海曾經有過一句話,叫作「三鳥害人,鴉、雀、鴇」,旅館就具備了這害人也悅人的三害。
上海是一個充滿色情的社會,遍地都是路柳牆花,為了營業上的競爭,也可以說是為了生死的掙扎,不能不別出心裁,爭奇鬥勝……
假如上海而沒有女人,莫說不會有那樣繁榮,儘管處處崇樓傑閣,家家積玉堆金,內心裡一定會像沙漠那樣地荒涼寂寞,男人好似是為了女人而纔有活著的興趣。
川島芳子也來到了上海。她與佐籐及田中,都先後發生了不尋常的關係,因為她實際是中國人,而且又是一個女性,就被他們所利用,為日軍部去作間諜工作。為了掩護她的身份,她投身到愛多亞路的大華舞廳做舞女。她美麗而又妖媚,雖然下海不久,已經豔名四佈。
牛首鸡尾集 豆瓣
作者:
施康强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
- 4
【本书目录】
寻访桃叶渡
说不尽的金粉秦淮
北京·南京·上海·天津
“南京事件”内情
民国南京
瓷都记行
杭州两题
成都的茶馆
水淹青云谱
歌舞滕王阁
随喜尕米寺
五台山的尼姑
凝翠太白楼
烟霞此地多
东昌坊口·清河坊·后门大街
卓尔巴如是说
穿拖鞋的法朗士
福楼拜的恋鞋癖与其他
花都青楼往事:一八三○~一九三○
翻译家的厨房
翻译家的无限风光
复译如积薪,后来当居上
青木正儿·绍兴酒·回译之难
五百·一千·两千
《开埠》的不虞之誉
茅盾的回归
伟大文本的特殊读者
江南旧事
水绘园的后人
写给食物、给第三者读的情书
封面女郎背后的民国风云和市井生活
陈寅恪的寂寞身后事
送君者皆自崖而返
人非少年不知味
偕隐枫丹白露
中国的“圣娼”
从公民回到皇帝
“陪都”重庆的日常生活
漂泊西南天地间
百年上海俗语
梁宗岱身上的两个陶潜
北京的榕树
至今误读汤显祖
《开卷文丛》第三辑,共推出子聪《开卷闲话三编》、戈革《渣轩小辑 》、叶至善《为了纪念》、刘二刚《午梦斋随笔》、吕剑《燕石集》、许觉民《雨天的谈话》、陈子善《探幽途中》、范泉《斯缘难忘》、施康强《牛首鸡尾集》、彭国梁《书虫日记》等10本。这是继凤凰出版社、岳麓书社推出第一、二辑《开卷文丛》二十本之后的第三辑,属严肃的原创随笔,颇有品位,“对于建造中国的书香社会和养育中国的读书人口,其贡献无法估量”。
寻访桃叶渡
说不尽的金粉秦淮
北京·南京·上海·天津
“南京事件”内情
民国南京
瓷都记行
杭州两题
成都的茶馆
水淹青云谱
歌舞滕王阁
随喜尕米寺
五台山的尼姑
凝翠太白楼
烟霞此地多
东昌坊口·清河坊·后门大街
卓尔巴如是说
穿拖鞋的法朗士
福楼拜的恋鞋癖与其他
花都青楼往事:一八三○~一九三○
翻译家的厨房
翻译家的无限风光
复译如积薪,后来当居上
青木正儿·绍兴酒·回译之难
五百·一千·两千
《开埠》的不虞之誉
茅盾的回归
伟大文本的特殊读者
江南旧事
水绘园的后人
写给食物、给第三者读的情书
封面女郎背后的民国风云和市井生活
陈寅恪的寂寞身后事
送君者皆自崖而返
人非少年不知味
偕隐枫丹白露
中国的“圣娼”
从公民回到皇帝
“陪都”重庆的日常生活
漂泊西南天地间
百年上海俗语
梁宗岱身上的两个陶潜
北京的榕树
至今误读汤显祖
《开卷文丛》第三辑,共推出子聪《开卷闲话三编》、戈革《渣轩小辑 》、叶至善《为了纪念》、刘二刚《午梦斋随笔》、吕剑《燕石集》、许觉民《雨天的谈话》、陈子善《探幽途中》、范泉《斯缘难忘》、施康强《牛首鸡尾集》、彭国梁《书虫日记》等10本。这是继凤凰出版社、岳麓书社推出第一、二辑《开卷文丛》二十本之后的第三辑,属严肃的原创随笔,颇有品位,“对于建造中国的书香社会和养育中国的读书人口,其贡献无法估量”。
天风海涛楼札记 豆瓣
作者:
朱偰
中华书局
2009
- 6
“天风海涛楼”是朱偰先生的书斋名。朱偰(1907—1968),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先生长子。1929年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毕业, 1932年获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哲学博士。归国后任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1939年入国民政府财政部。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等。1957年因批评拆毁南京城墙一事,被定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天风海涛楼札记》是朱偰先生于1947、1948两年在《中央周刊》上所开的专栏名。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朱偰先生于百无聊赖中又写下一些札记性文字。后将这些新作札记与已刊于《中央周刊》及在《旅行杂志》、重庆《新民报》、《中央日报•山水专栏》上的部分文章汇为一集,统名之曰《天风海涛楼札记》。本书写作时间前后跨度达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也正如朱偰先生生命中最后二十年的经历一样——当然,也多少反映在本书之中。
黄裳书话 豆瓣
作者:
黄裳
北京出版社
1996
- 10
黄裳的文章丰富而驳杂,既有杂家的广度,又有专家的深度。不过,作为一个个性色彩极为鲜明的文章大家,在读书界广受欢迎的,还要算是他那况味隽永、笔致练达的书话和以美文笔法写成,兼具史论色彩的文史随笔。
许是大半辈子浸淫其中的缘故,黄裳于“书道”中寄注的精力、情怀都非寻常人能比,而个中甘苦,更非局外人所能充分体会和理解。这中间,既有“如同占领了整个世界”的大喜过望,又有“如后主失却南唐”、“挥泪对宫娥”的无奈和失落的悲哀。读黄裳的书话,每每让人体味到前辈学人对书的一腔痴情,这在书香之气日见稀薄,读书越来越功利化的今天,已几近广陵绝响。黄裳书话的另一重特色,就是那掩抑不住更又挥之不去的书卷气。自然,这书卷气不是靠“掉书袋子”硬充进文章里的,而是丰厚的学养和书呆子特有的“痴气”的一种自然流露。也正是因了这种“自然流露”,才使得一篇篇看似不起眼的小文章,别具一种高远的气象和雍容的风度,十足大家风范。我想,也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称得上是书话;也只有这些寄情于文化山水的“苦旅者”,才能写好书话。
较之书话,那些言及明清易代之际家国变幻、人事更迭、民族冲突的文史随笔,似乎更能见出黄裳的襟怀、才情和爱憎。黄裳关于治史,有自己的独到之见,那就是以一斑窥全豹,通过摄取、解剖三几个关联朝野的焦点式人物,来折射时代的风云变幻――至少是反映特定时代的一个侧面。于是便有了《关于柳如是》、《陈圆圆》、《关于吴梅村》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黄裳的这类文章,不同于一般历史学家的专门著作,即所谓正史。他往往能突破旧史家的樊篱,将正史、野史、笔记、当事人的诗文等,相互参证比较,努力发掘尘封在岁月深处的史实真相,并以此来把握中国历史、文化流变的脉络。加之他有藏书优势,材料自然比一般人丰富“鲜活”得多――这些东西一经他梳理考证,妙笔点染,感性和知性、情趣和理趣、史事和诗情、人情风物和文史掌故、清谈娓娓和雄辩滔滔即浑然成为一体,可谓文、质并胜,既见山又见水。这样的文章读来真是意趣盎然,如沐春风。而他于史、事、人、情方面的见解和洞察力,更非寻常史家可比。
黄裳虽然是一位在古书中寻梦的“古典”文人,但他的思想并不“线装”,其文章的内在气质更是秉承了鲁迅的风骨。
许是大半辈子浸淫其中的缘故,黄裳于“书道”中寄注的精力、情怀都非寻常人能比,而个中甘苦,更非局外人所能充分体会和理解。这中间,既有“如同占领了整个世界”的大喜过望,又有“如后主失却南唐”、“挥泪对宫娥”的无奈和失落的悲哀。读黄裳的书话,每每让人体味到前辈学人对书的一腔痴情,这在书香之气日见稀薄,读书越来越功利化的今天,已几近广陵绝响。黄裳书话的另一重特色,就是那掩抑不住更又挥之不去的书卷气。自然,这书卷气不是靠“掉书袋子”硬充进文章里的,而是丰厚的学养和书呆子特有的“痴气”的一种自然流露。也正是因了这种“自然流露”,才使得一篇篇看似不起眼的小文章,别具一种高远的气象和雍容的风度,十足大家风范。我想,也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称得上是书话;也只有这些寄情于文化山水的“苦旅者”,才能写好书话。
较之书话,那些言及明清易代之际家国变幻、人事更迭、民族冲突的文史随笔,似乎更能见出黄裳的襟怀、才情和爱憎。黄裳关于治史,有自己的独到之见,那就是以一斑窥全豹,通过摄取、解剖三几个关联朝野的焦点式人物,来折射时代的风云变幻――至少是反映特定时代的一个侧面。于是便有了《关于柳如是》、《陈圆圆》、《关于吴梅村》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黄裳的这类文章,不同于一般历史学家的专门著作,即所谓正史。他往往能突破旧史家的樊篱,将正史、野史、笔记、当事人的诗文等,相互参证比较,努力发掘尘封在岁月深处的史实真相,并以此来把握中国历史、文化流变的脉络。加之他有藏书优势,材料自然比一般人丰富“鲜活”得多――这些东西一经他梳理考证,妙笔点染,感性和知性、情趣和理趣、史事和诗情、人情风物和文史掌故、清谈娓娓和雄辩滔滔即浑然成为一体,可谓文、质并胜,既见山又见水。这样的文章读来真是意趣盎然,如沐春风。而他于史、事、人、情方面的见解和洞察力,更非寻常史家可比。
黄裳虽然是一位在古书中寻梦的“古典”文人,但他的思想并不“线装”,其文章的内在气质更是秉承了鲁迅的风骨。
闲笔生花 豆瓣
作者:
林行止
文汇出版社
2003
- 2
文汇出版社在2002年出版了一套原创丛书,计划分三期,共出十二本。在先出的八本书中,林行止先生独中三元(《英伦采风》、《闲笔生花》、《我读我在》),可见出版社对他是看重有加。林先生不负重望,交的成绩单极为漂亮,其中这本《闲笔生花》在2003年1月首版一个月后即再次印刷,尤值一读。
这是一本随笔类型的小册子,收录了林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香港《信报》和《信报财经月刊》上所发表的经典评论和随笔。其中第一部分《巴斯德的寓言》所收录的皆为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大部分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小传。这些小传在叙述传主生平之余,略作议论以为评价。由于报纸的版面珍贵,作者作文篇幅短小,以千字左右为限。在这么短的篇幅内要介绍这些经济学家的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实为难事,但林先生除此之外还能把文章写的妙趣横生,更是不易。林先生浸淫经济学界数十年,对学界内的人物故事了如指掌,故能俗中见雅,亦庄亦谐。这也使得此部分成为本书中最出彩的章节。这些文章简短有趣,凡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都不妨找来一看,自然对了解前辈始祖们的思想大有裨益。对那些不愿钻研大部头传记的懒汉来说,这也是个偷懒的好法子。
第二部分《闲笔生花》记述的是作者的国外游记。作者三句不离本行,文中往往渗透着浓厚的经济学色彩,但以别样视角观察异域风情,自然也有别样体会。
第三部分《原来如彼》是作者以经济学理论对生活中种种趣事的解剖。其中第一篇《无趣经济学》即是介绍韦白龙的炫耀性消费和代理性消费理论,名为无趣,内容却是有趣得很。读过此文之后,女人必然欣喜若狂,要求老公买名贵首饰或是时尚衣装时,必然更加理直气壮;而男人多半会心里暗暗叫苦,一定藏好此书,以免口袋遭遇洗劫之灾。
这是一本随笔类型的小册子,收录了林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香港《信报》和《信报财经月刊》上所发表的经典评论和随笔。其中第一部分《巴斯德的寓言》所收录的皆为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大部分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小传。这些小传在叙述传主生平之余,略作议论以为评价。由于报纸的版面珍贵,作者作文篇幅短小,以千字左右为限。在这么短的篇幅内要介绍这些经济学家的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实为难事,但林先生除此之外还能把文章写的妙趣横生,更是不易。林先生浸淫经济学界数十年,对学界内的人物故事了如指掌,故能俗中见雅,亦庄亦谐。这也使得此部分成为本书中最出彩的章节。这些文章简短有趣,凡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都不妨找来一看,自然对了解前辈始祖们的思想大有裨益。对那些不愿钻研大部头传记的懒汉来说,这也是个偷懒的好法子。
第二部分《闲笔生花》记述的是作者的国外游记。作者三句不离本行,文中往往渗透着浓厚的经济学色彩,但以别样视角观察异域风情,自然也有别样体会。
第三部分《原来如彼》是作者以经济学理论对生活中种种趣事的解剖。其中第一篇《无趣经济学》即是介绍韦白龙的炫耀性消费和代理性消费理论,名为无趣,内容却是有趣得很。读过此文之后,女人必然欣喜若狂,要求老公买名贵首饰或是时尚衣装时,必然更加理直气壮;而男人多半会心里暗暗叫苦,一定藏好此书,以免口袋遭遇洗劫之灾。
生涯一蠹鱼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傅月庵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7
本书精选傅月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迄今,“阅读与写作”有关文章。全书内容按张潮《幽梦影》所言,依春夏秋冬分篇。“春”之篇,追述包括《带子狼》、《堂吉诃德》、《独白下的传统》、《围城》、《宫本武藏》、《长夜漫漫路迢迢》等经典作品,通俗小说、漫画书、剧本背后种种曲折故事与深刻的阅读心情;“夏”之篇为书缘回顾,包括书店、旧书店、师友追忆等,以阅读身世,为时代显影,点缀若梦浮生;“秋”之篇专谈作家,从老舍之死、周梦蝶之诚、司马辽太郎之博,一直谈到葛林之感情轨迹、卡波提之玩世不恭、村上春树之文学面向等,游走评论与札记之间,听作家之言而观作家之行;“冬”之篇,泛论笔名、作家、八卦、读诗、抄书、网路书店、作家与死亡、作家与城市、旅行与阅读等等,所见广,所论远,撩人遐想,发人深思。
目录:
春[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堂吉诃德
鲁拜集
湖滨散记
大亨小传
拉特兰农庄上的老鼠
长夜漫漫路迢迢
爱情万岁
呐喊
吴宓与陈寅属
围城
文学杂志
传统下的独白
带子狼
小拳王
宫本武藏
河的星尘往事
夏[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我馆风雨飘摇之中
书人一日·阅读一天
四月的马修·史卡德
纽约的秋天
我的老师和他的书
天末彤云黯四垂
秋[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
老舍印象
向守礼仙致敬
书本有情--周梦蝶的人与字
写作就是我的生活
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我就是我的书
这些人不需要奖赏!
关于村上春树
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白发欧吉桑
走在推理与历史的道路上
入魂时代身世的宫尾文学
冬[读经宜冬,其神专也]
关于作家这种动物
焦虑的笔名,笔名的焦虑
求求你,不要再写了啦!
临终的眼!死亡的脸
抄书
作家的地图!文学的城市
四月读诗天,人间好光景
五月的浪如云
关于网络书店的一些胡思乱想
快雨时晴札记
后记
目录:
春[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堂吉诃德
鲁拜集
湖滨散记
大亨小传
拉特兰农庄上的老鼠
长夜漫漫路迢迢
爱情万岁
呐喊
吴宓与陈寅属
围城
文学杂志
传统下的独白
带子狼
小拳王
宫本武藏
河的星尘往事
夏[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我馆风雨飘摇之中
书人一日·阅读一天
四月的马修·史卡德
纽约的秋天
我的老师和他的书
天末彤云黯四垂
秋[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
老舍印象
向守礼仙致敬
书本有情--周梦蝶的人与字
写作就是我的生活
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我就是我的书
这些人不需要奖赏!
关于村上春树
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白发欧吉桑
走在推理与历史的道路上
入魂时代身世的宫尾文学
冬[读经宜冬,其神专也]
关于作家这种动物
焦虑的笔名,笔名的焦虑
求求你,不要再写了啦!
临终的眼!死亡的脸
抄书
作家的地图!文学的城市
四月读诗天,人间好光景
五月的浪如云
关于网络书店的一些胡思乱想
快雨时晴札记
后记
去他的巴西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胡旭东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7
- 4
巴西被社会学大师吉尔伯托·弗菜里称为“热带中国”,但却是一个我们所知甚少的遥远国度。在本书中,作者以其深入异域日常生活的热情、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色生香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巴西的神秘面纱。
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巴西游记,不如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巴西生活辞典,从战争、宗教、诗歌、电影、绘画、语言研究,到厨艺、雨季、黑社会、未婚妈妈、路有冻死骨、烟民的地位……作者没有预先的想象、崇敬和批判,只任自已浸淫于巴西的风情美 食、人情世故之中,兼且记载跨文化语境中每每遭际的奇人逸事,以及种种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戏剧化情境,堪称是以自己的肉身遭遇做榔头,为读者砸开了一扇了解巴西的窗户。
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巴西游记,不如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巴西生活辞典,从战争、宗教、诗歌、电影、绘画、语言研究,到厨艺、雨季、黑社会、未婚妈妈、路有冻死骨、烟民的地位……作者没有预先的想象、崇敬和批判,只任自已浸淫于巴西的风情美 食、人情世故之中,兼且记载跨文化语境中每每遭际的奇人逸事,以及种种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戏剧化情境,堪称是以自己的肉身遭遇做榔头,为读者砸开了一扇了解巴西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