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城市真英雄2021 (2021) 豆瓣
8.2 (8 个评分) 导演: 蔡征 / 邵英藜 演员: 蔡征 / 邵英黎
《大城无小事——城市真英雄2021》是继《巡逻现场实录2018》《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之后,又一档全景式警务侦查纪录片。作为东方卫视的警务纪录片三部曲之一,这一季节目将视线从基层派出所事务转向了打击犯罪,集中聚焦申城的刑事、经济类案件。“城市真英雄”节目组将蹲点驻守上海市各刑侦, 经侦队伍,深入刑事科学、反侵财、反诈、便衣、重案、组毒等侦 查队伍,全程跟拍破案过程。观众可以通过镜头随民警奔赴抓捕 嫌犯的第一现场,深临其境感受紧张氛围,还原惊险抓捕一刻。
2022年1月7日 看过
21年看的,没看完,觉得以前拍的好看一些,今年有的没看进去。
刑警 纪录片 综艺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 (我在市场待了一整天) (2019) 豆瓣 TMDB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
8.6 (15 个评分) 演员: 李明璁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不只是美食,更是一個充滿美妙人事地物的節目!從爆炸頭老師探訪過的市場、以及他的五感體驗紀錄,豐富有趣地爆炸展開。跟隨老師「沈浸感」的腳步,前進這一個個庶民小宇宙。
邀請大家從各種不同角度,隨著主持人,一同潛入八個台灣老市場,感受在地文化、庶民人情的溫度,探訪體驗市場裡無與倫比的趣味!
主持人 李明璁
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曾於臺大社會學系任教,現執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曾參與創辦《cue》電影雜誌、現為《屏東本事》總編輯。擔任過華文朗讀節、雜學校、臺北文學季等大型活動策展人。協助過總統文化獎、四屆金鐘獎評審,以及三屆金鼎獎、兩屆台北國際書展大賞評審。
曾製作、編劇、演出舞台劇《敗者的搖滾瞬間》。著有《物裡學》、《邊讀邊走》等書,並統籌企劃麥田『時代感』書系、大塊『SOUND』書系。主編過四本音樂文化專書,其中《時代迴音》獲第40屆金鼎獎優良出版推薦。
731部队的真相:精英“医者”与人体试验 (2017) 豆瓣
731部隊の真実~エリート医学者と人体実験~
8.8 (54 个评分) 导演: NHK
其它标题: 731部隊の真実~エリート医学者と人体実験~ / NHK 731部队的真相
日本NHK电视台播放了专题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纪录片最后介绍了一名悔恨自杀的医生,这可能也是节目组想要传达的信息:希望所有日本人面对事实,反思历史。
寻找薇薇安·迈尔 (2013) 维基数据 I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Finding Vivian Maier
8.5 (261 个评分) 导演: 约翰·马卢夫 / 查理·西斯科尔 演员: 约翰·马卢夫 / 玛丽·艾伦·马克
其它标题: 비비안 마이어를 찾아서 / Finding Vivian Maier
纪录片《Finding Vivian Maier》定于9月份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期间首映。影片揭示她的双面人生:生前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去世后留下10万多张芝加哥街景和街头人像底片,2007年在一场拍卖会上被电影制片人John Maloof拍得后重见天日,她遂被摄影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地球改变之年 (2021)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The Year Earth Changed
8.9 (326 个评分) 导演: Tom Beard 演员: 大卫·爱登堡 / Bhashkar Bara
其它标题: The Year Earth Changed / 这一年,地球变得不一样(台)
为庆祝 2021 年世界地球日 ,Apple TV+ 将首播原创纪录片特辑《这一年,地球变得不一样》,由获得艾美奖及 BAFTA 奖项的 David Attenborough 担任旁白。
《这一年,地球变得不一样》展示世界各地历经史无前例的一年之后所拍摄的独家影片,这部贴近时事的纪录片,不但以全新手法描绘全球大封锁的局面,也带大家看见许多由此而生的正向故事。沉寂的城市传来鸟鸣、鲸鱼有了新沟通方式、水豚出没于南美洲郊区,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机会以前所未见的方式接触大自然。在一小时的特辑中,观众将看见人类的行为改变可为大自然带来实实在在的影响。诸如减少邮轮交通、每年关闭沙滩数日、找出人类和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方法等,都是影响因素。这部由 David Attenborough 讲述旁白的纪录片,是一封献给地球的暖心情书,著重呈现大自然的复甦能为未来带来光明希望。《这一年,地球变得不一样》由 BBC Studios Natural History Unit 製作,Tom Beard 执导,Mike Gunton 及 Alice Keens-Soper 担任执行製作。
生命·觉者 (2017) 豆瓣
导演: 周航 演员: 梁冬 / 蔡志忠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物理和生命科学的探寻之旅,我们期望找到中国乃至世界上的顶尖科学家及学者,期望从他们的视野寻访传统经典的文明,探寻与之对话的可能和空间。我们希望透过以访谈、搜寻、记录、包括影像以内的文字音频和在互联网上的分享,让人们能更多理解,知识在不远的将来进行重新的融汇和贯通,解除人们的偏见与执着。
幼童 (2004) 豆瓣
9.3 (51 个评分) 导演: 胡劲草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因此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130年以前,这批幼童远涉重洋,被送到了太平洋彼岸一个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轻共和国,开始了他们计划长达15年的留学生活。他们被分配到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四十多户美国人家中,快速适应着在美国的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越过了语言障碍,成为各学校成绩优异的学生。同时他们也迅速适应了异国的文化,脱去了长袍马褂,活跃在各项体育运动的赛场上。
他们是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他们和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比邻而居,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亲切接见。十九世纪末,当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刻,他们恰好被送到了那场工业革命的最前沿。
然而当半数孩子开始了他们的大学学业时,大清国却突然提前终止留学计划,全部留美幼童被招回国。
这批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学子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他们中出现了今天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回国后的这批西学所造之子历经中国晚清政坛的跌宕起伏,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
留美幼童的命运,离奇曲折;他们的故事,美丽而忧伤。
他们有一个永远的名字:留美幼童。
《幼童》五集简介
第一集
留美幼童的故事和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中国最早的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的学生--容闳。1854年,容闳毕业于耶鲁大学,到1872年中国开始派遣第一批留美学生,期间历经了18年的风云变幻和漫长的等待。有人说,如果没有容闳,虽说中国迟早也会派遣学生出洋,但既不可能这样早,更不可想像会有幼童出洋这样的奇想。容闳个人的传奇经历,造成了大清国历史上出现的留美幼童这样一个破天荒的事件。一个从来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古老帝国为何要做出这一千古奇事?这120名幼童是谁?当年谁家的父母甘愿送年幼的孩子出洋?中国历史上首次官派留学生选拔条件如何?
第二集
公元1872年8月11日,大清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开始了他们计划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活。他们从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来到了一个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轻共和国。他们乘坐刚刚贯通北美的大陆的蒸汽
火车
,到达美国东部的新英格兰,被分散居住在了40多户美国人家中。中国留美幼童以惊人的速度越过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刻,他们来到了引领这场工业革命变化的最前沿。1876年,中国幼童在美国参观费城世界博览会时,在西式服装外面仍然加罩长衫,而若干年后 当他们脱去长衫,和美国孩子一起在运动场上追逐,甚至剪去辫子的时候,命运将把他们推向何方?
第三集
在美国新英格兰工业重镇的机器声中,在马克·吐温的小说的陪伴下,中国幼童在一天天地长大。中国学生分散在康州和麻省不同的中学学习,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让美国人惊叹不已。根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超过五十名中国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其中二十二名进入耶鲁大学,八名进入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一人进入哈佛大学,三名进入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迅速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学习。当他们平时性灵上受到的沉重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思想便都和旧教育的规范不合,当孩他们脱去长袍厚靴,穿上运动装,当他们学会划船、溜冰、跳舞、唱歌、野营,日甚一日地爱上异国的文化习俗,他们已经身不由己踩到了危险的禁区边界……
第四集
1881年,原定15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全部学生被招回国。中国首次官派学生回国之后遭到社会的谴责,《申报》写到,“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回国后的留美学生参与了中国最早的电报、矿山、铁路的建设。他们历经中法海战,中日甲午海战……当年,李鸿章和曾国藩策划选送幼童出洋这一“千古未有之奇事”时,满怀期望这些出洋学生在掌握西人擅长之技后,可以帮助中国渐图自强。可是,当留美幼童回国之后,在变革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的国家却接二连三遭受致命的重创,濒临亡国的边缘。二十世纪初年,在灾难深重的中国,留美幼童--这些西学所造之子的命运又将如何?他们是否已经成为李鸿章的陪葬,将永远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消失……
第五集
晚清政坛的变化,使得这批西学所造之子的命运也随之发生变化。曾经被认为西化过重失信于朝廷的这一批留美学生,在20世纪初年,纷纷成为朝廷重臣,他们活跃在铁路、电报、矿冶这些新兴产业。在外交领域,他们更是当仁不让地代表大清国,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1919年,这些当年的留美幼童平均年龄已是六十岁的时候,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群在号称在民主、科学国度长大的留学生显然已经被高举“德先生、赛先生”两面大旗的新青年们遗忘。他们满口地道的英文,保留着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但在一个革命了的社会,他们不但会被人看成前清遗老,还有洋奴之嫌,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是他们谢幕的时间了。
这是一个百年的传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他们是荒原中第一个探路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他们欢乐、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激荡的百年,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
河流,奔跑着,倒映着 (2021) 豆瓣
A River Runs, Turns, Erases, Replaces
7.1 (15 个评分) 导演: 朱声仄
其它标题: A River Runs, Turns, Erases, Replaces
入围第71届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
马卡拉 (2017) 豆瓣
Makala
7.6 (9 个评分) 导演: Emmanuel Gras 演员: Lydie Kasongo / Kabwita Kasongo
其它标题: Makala / 嗟炭人生(港)
刚果穷小子自力更生,拿一把斧头走入丛林,以过人意志,独力砍大树,土法制木炭。辛苦都不怕,他梦想活得好一点,可以亲手为妻子及女儿造个安乐窝。只有一辆单车,载满一袋袋沉甸甸的木炭,他一个人推着上路,长途跋涉,期望送到镇上能卖个好价钱。公路旅程却多险阻,有人拦路「收陀地」,顾客压价佔便宜。人情凉薄,向上天祷告可会有奇迹出现?摄影师出身的嘉哈,以出色影像与纪实目光,近距离捕捉这段犹如薛西弗斯推石上山的卖炭人生。夺第70届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大奖。
我不是笨小孩 (2021) 豆瓣
9.5 (8 个评分) 导演: 李瑞华 / 樊启鹏
《我不是笨小孩》是一部长时间观察阅读障碍儿童成长的纪录片。通过对三个阅读障碍儿童家庭长达三年的系统追踪跟拍,真实而深入地反映了他们的生存困境和成长变化,以及家长、教师和孩子们的不懈努力。
(2017) 豆瓣
6.4 (14 个评分) 导演: 韦婷婷
其它标题: Bi China
面对社会对双性恋的诸多污名和误解,为了探究双性恋究竟是什么样的?TA们有着什么样的生活经验?Ta们如何看待性别、出柜等话题?……作为双性恋中的一员,导演踏上了寻找双性恋的道路,在这个不断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她发现双性恋有着迥然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经验和感受,于是,那些关于双性恋的问题似乎没有得到答案,反而更加疑惑……
这部片子展现了双性恋群体多元丰富的生活和经验,那些自我认同的追寻、那些穿插在男人、女人之间的恋爱和情欲关系、出柜的迷惑和矛盾、以及对爱和性的追求与迷思。
2021年6月29日 看过
3.5 / 制作的比较粗糙,自述的形式比较多,但是能让我沉浸去看。比较有趣,双性恋的视角的纪录片也很不错。
lgbt 中国 双性 同性 大陆
日常对话 (2016)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日常對話
8.2 (176 个评分) 导演: 黄惠侦 演员: 黄惠侦
其它标题: 日常對話 / Small Talk
每天早上,我的母亲总是先于我醒来,她会先准备好我的午餐,然后出门。
每天傍晚,我的母亲会在外面吃过晚餐之后才回家,静静地梳洗完毕后就又回到属于她的房间,打开收音机关上房门,在晚上九点睡去。
我们生活在相同的空间里,但几十年来,我们就像是同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唯一的交集是她为我准备的吃食,我们之间没有嘘寒问暖、没有母女间的心里话、没有“我爱你”。
当我注视着她,我知道在那震耳欲聋的沉默之下,藏着让她难以面对、无法言说的秘密。我知道在紧闭的双唇背后,是令她窒息且摆脱不去的耻辱。
这天,我终于鼓起勇气与她开启对话,但我真的准备去好面对她将给出的答案了吗?
我们又是否都能够好好面对那些已经被埋藏许久的过去?
后疫情时代 (2021) 豆瓣
7.6 (16 个评分) 导演: 竹内亮
其它标题: 后疫情时代中国的逆境生机:日本导演探访中国产值暴涨的企业 / China’s Post-Pandemic Era: Winning Against All Odds| アフターコロナ時代逆転勝利の法則
2020年,当世界还处于停滞状态,此时的中国,武汉街头已经恢复了昔日活力。南京马拉松参加人数:1万人;火爆的直播带货,线上购物;万人的武汉工厂,零人感染,产值翻倍;这些中国企业,如何在严格防疫的同时,做到逆势爆发?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走近中国的后疫情时代。
Japanese documentary director Takeuchi Ryo recently got an email from his Japanese friend, asking about why there hasn’t been a second wave of pandemic in China. As a Japanese living in China, he realized, not only China has gotten the pandemic under control, its economy is recovering at a rapid speed. Why is China able to achieve this during the post-pandemic era? He began his search by visiting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that have achieved positive economic growth after the pandemic.
人生七年9 (2019)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63 Up
9.4 (51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艾普特 演员: Tony Walker / Charles Furneaux
其它标题: 63 Up / 人生七载之当我六十三
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本片综合 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人生七年》荣获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九零后 (2021) 豆瓣
7.3 (59 个评分) 导演: 徐蓓 演员: 杨振宁 / 杨苡
其它标题: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占领、被炸毁。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
他们穿过一座城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 .....
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
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杨苡、王希季、马识途......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带你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群星闪耀的年代。
在世界尽头相遇 (2007)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IMDb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8.8 (108 个评分)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演员: 沃纳·赫尔佐格 / Samuel S. Bowser
其它标题: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 冰中漫行(港)
这部纪录片的编剧、导演和旁白均由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来担当,记录了他与剧组前往南极洲拍摄当地生物、居民以及独特地理风貌的历程。这部纪录片并不是一部关于南极著名的企鹅的影片,而是去探索南极的人类生活,以及壮丽神奇的南极洲美景。他们前往由美国国家科学 基金会南极计划部门运作的南极洲最大的科学研究中心——位于罗斯岛的麦克默多站进行拍摄,在当地采访了一些在作业、后勤、IT和维护等方面提供支援的成员后,他们陆续前往海豹基地、潜水营地等南极洲人类扎营的地点,沿途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做了很多包括细胞生物学家塞缪尔·宝泽(Samuel Bowser)、动物学家占·保罗斯基(Jan Pawlowski)、企鹅研究学者大卫·安利(David Ainley)等在内的简短访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拍摄探索的并不在于展现科研领域,而在向大众揭示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
本片提名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先生 (2012) 豆瓣
7.9 (11 个评分) 导演: 钱喻、刘硕勤 演员: 蔡元培 / 胡适
在民国初期,由于社会的动荡,涌现出许许多多心系国家的“先生”。他们或大气磅礴或温文尔雅、或激昂慷慨或知行彳亍,但都深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理。时代已过、身影犹存。虽然已过近百年,但先生们的形象和思想仍在影响着现代中国人。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历史影像,情景再现,当事者言,后来者说,今昔穿插,生死辉映。《先生》系列纪录片,力图以先生般的个性制作,映现先生的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但为现今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
本片以百年间最富盛名的近当代教育家为主角,揭示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梳理中国教育百年间的重大事件、观念及变迁缘由,旨在溯源问脉,固本图新。打造中国纪录片的主题品牌,深圳文化的扛鼎之作。
2021年5月5日 看过
里面的文案写的好好噢,尤其是蔡元培先生最后一段,又泪目了。
学教育的,有些人只是在教科书上需要记住的知识点,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本来没什么感觉的,看完之后感觉这些先生的形象瞬间鲜活起来了。
蔡元培、晏阳初、陶行知、梅贻琦、张伯苓等人真的让人敬佩,听着他们的一生经历不禁就有流泪的冲动,那种为了理想去干一番的教育事业真的很伟大。
陶行知先生的育才学校让我想到了巴学园,多么美好的学校啊,如果没有战争该多好,大众太苦了。
感觉之前完全都没学懂中国的历史,之前讲教育史也只是了解外国的变动,但其实中国的很多教育变化以及近代史非常值得我们去探寻。
里面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位女性学者说的话:“民族的改变可能不是靠政治的更替,一些理想主义的行为也许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遗忘,但那个种下来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
教育 纪录片
浮生一日2020 (2021) 豆瓣
Life in A Day 2020
7.8 (66 个评分) 导演: 凯文·麦克唐纳 / Mário Filipe Neves 演员: Gredivel Vasquez / Mário Filipe Neves
其它标题: Life in A Day 2020
YouTube将打造[浮生一日]续集影片[浮生一日2020](Life In A Day 2020,暂译)。凯文·麦克唐纳执导,雷德利·斯科特、Kai Hsuing担任执行制片人。YouTube号召人们拍下7月25日的生活,并在8月2日前上传到相应的征集网站上。在征集结束后,30人组成的团队将对视频进行挑选与翻译。该片已直接入选2021年#圣丹斯电影节#。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 (2020) 豆瓣
The Six
7.9 (106 个评分) 导演: 罗飞 演员: 施万克 / 詹姆斯·卡梅隆
其它标题: The Six / 六人
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几乎所有幸存者被送回至纽约港口,唯独六名中国幸存者,他们获救后在24小时之内被美国驱逐出境,他们的逃生经历几乎不被记录,甚至被刻意抹去。本片由詹姆斯·卡梅隆监制,我们将跟随调查者,追寻这六人从人类史上最大海难中死里逃生的经历和人生轨迹,拆穿被掩盖一个世纪之久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