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Developing Backbone.js Applications 豆瓣
作者: Addy Osmani O'Reilly Media 2012 - 7
If you want to build your site's frontend with the single-page application (SPA) model, this hands-on book shows you how to get the job done with Backbone.js. You'll learn how to create structured JavaScript applications, using Backbone's own flavor of model-view-controller (MVC) architecture. Start with the basics of MVC, SPA, and Backbone, then get your hands dirty building sample applications - a simple Todo list app, a RESTful book library app, and a modular app with Backbone and RequireJS. Author Addy Osmani, an engineer for Google's Chrome team, also demonstrates advanced uses of the framework. Learn how Backbone.js brings MVC benefits to the client-side Write code that can be easily read, structured, and extended Work with the Backbone.Marionette and Thorax extension frameworks Solve common problems you'll encounter when using Backbone.js Organize your code into modules with AMD and RequireJS Paginate data for your Collections with the Backbone.Paginator plugin Bootstrap a new Backbone.js application with boilerplate code Use Backbone with jQuery Mobile and resolve routing problems between the two Unit-test your Backbone apps with Jasmine, QUnit, and SinonJS
Node.js开发指南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郭家寶(BYVoid)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 7
Node.js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新技术,诞生于2009年。经过两年的快速变化,Node.js生态圈已经逐渐走向稳定。Node.js采用了以往类似语言和框架中非常罕见的技术,总结为关键词就是:非阻塞式控制流、异步I/O、单线程消息循环。不少开发者在入门时总要经历一个痛苦的思维转变过程,给学习带来巨大的障碍。 而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读者扫清这些障碍,学会使用Node.js进行Web后端开发,同时掌握事件驱动的异步式编程风格,以便进一步利用Node.js的高级特性。
重来 豆瓣
Rework
8.4 (60 个评分) 作者: [美] 贾森·弗里德 / [丹] 戴维·海涅迈尔·汉森 译者: 李瑜偲 中信出版社 2010 - 10
大多数的企业管理的书籍都会告诉你:制定商业计划、分析竞争形势、寻找投资人等等。如果你要找的是那样的书,那么把这本书放回书架吧。
这本书呈现的是一种更好、更简单的经商成功之道。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计划实际上百害而无一益,为什么你不需要外界投资人,为什么将竞争视而不见反倒会发展得更好。事实是你所需要的比你想象的少得多。你不必成为工作狂,你不必大量招兵买马,你不必把时间浪费在案头工作和会议上,你甚至不必拥有一间办公室。所有这些都仅仅是借口!
用直截了当的语言和崇尚简约的方式,《重来》是每一个梦想着拥有自己的事业的人的完美指南。不管是作为中坚力量的企业家、小企业主,还是深陷令人不快的工作中的职场中人、被炒鱿鱼的受害者,抑或是想要“脱贫”的艺术家,都能在这一页页中找到弥足珍贵的指引。
交互设计沉思录 豆瓣
Thoughts on Interaction Design, Second Edition
6.0 (6 个评分) 作者: Jon Kolko 译者: 方舟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 2012 - 10
本书由交互设计领域的思想领袖Jon Kolko所著,是交互设计领域的里程碑之作。本书完美地将当代设计理论和研究成果融入交互设计实践中,将对交互设计的阐释和分析推向了新的高度。本书重点阐释了对交互设计领域的最新理解和洞察,以及人与科技之间的联系。作者通过引人入胜的内容实现对设计师的教化,帮助设计师教化商业人士,同时确立交互设计在商业领域中的地位。本书不但探讨了经济局面的变化、互联性的增强和全球化的科技普及如何影响针对人类行为的设计活动和设计本身,而且对交互设计的定义进行了更好地阐释,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其一,交互设计涉及的各个知识层面;其二,交互设计作为“以人为本”的学科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其三,交互设计师在实践当中获得的经验和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此外,本书还讨论了(设计)语言、观点和话术在产品、服务和系统的设计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介绍了交互设计师处理关乎行为和时间的复杂问题的过程,该过程包括构造大量的数据、考察用户、尝试为随时间不断演化的人类行为提供支持等。
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 (2013) 豆瓣 维基数据 Eggplant.place IMDb TMDB
TPB AFK: The Pirate Bay Away from Keyboard
7.7 (53 个评分) 导演: 西蒙·克洛斯 演员: 哥特弗里德·斯瓦托姆 / 彼得·桑德
其它标题: TPB AFK: The Pirate Bay Away from Keyboard / 海盗湾 暂离中
21世纪初,一个标榜着“实现真正的言论和文化传播自由”的网站横空出世。它就是日后大名鼎鼎并惹来无数争议的最大的档案分享网站海盗湾(Pirate Bay)。该网站由高特弗里德·萨特霍姆·瓦格、弗雷德里克·内伊以及彼得·桑德三个瑞典人创立,他们的精神和魄力得到来自全世界复制派(海盗党)的热烈支持,与此同时也遭到号称损失高达61亿美金的版权方的嫉恨。2008年,以好莱坞为首的巨头向海盗湾提起诉讼,三位创始人不得不“离开键盘”,与检方展开一连串的周旋。
一方以法律为手段,一方以技术为武器。这不仅是一场来自不同价值观阵营的战争……
打造Facebook 豆瓣
7.1 (21 个评分) 作者: 王淮 / 祝文让 印刷工业出版社 2013 - 2
《打造Facebook》新书发布会,王淮与读者面对面,活动链接:http://www.douban.com/event/18166913/
这本书的书名——《打造Facebook: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很嚣张,谁有资格可以说这句话呢,当然,扎克伯格最有资格,但他不会亲自来告诉你,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近几年都不大可能。而且,这不是一个人的公司。里面的每一人,尤其是工程师,既是公司文化的承受者,同时 也在不断的改造着公司的文化。我想强调的是团队,是团队的力量打造了Facebook。而让团队凝聚在一起并充满战斗力的,即其文化。这种文化,包括一些做事的方式,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和对这些做法和原因的认同。写这本《打造Facebook: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是想剖析Facebook文化的精髓,还有这里面的思考过程和前后的变化,详细解释当中最有价值和最值得学习的那几点。尤其作为早期员工,我们奠定了这些文化的基础。
2013年1月29日 已读
有不少干货,尤其是面试那一部分。产品开发部分之前已经有人发文章专门写过,和书中差不多。最后一句话亮了,国内某社交网站中枪。
web开发 互联网 创业
大规模Web服务开发技术 豆瓣
作者: 伊藤直也 / 田中慎司 译者: 李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 7
Hatena是日本最大的Web服务提供商之一,它提供的服务包括关键字(类似于维基百科)、博客、相册等。《大规模Web服务开发技术》由伊藤直也、田中慎司所著,内容主要来自Hatena为学生们举行的暑期实习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泛,介绍了性能优化、分布式、算法、系统架构等各个方面,甚至还介绍了硬件的经济成本,是运维工程师们必不可少的参考书。书中还包括几个算法实习课题,介绍了压缩算法、全文搜索等算法的实现方法,对于打算靠Web创业的人不失为一本很不错的参考书。
The Shallows 豆瓣
作者: Nicholas Carr W. W. Norton & Company 2010 - 6
"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 When Nicholas Carr posed that question, in a celebrated Atlantic Monthly cover story, he tapped into a well of anxiety about 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us. He also crystalliz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bates of our time: As we enjoy the Net's bounties, are we sacrificing our ability to read and think deeply? Now, Carr expands his argument into the most compelling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net's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yet published. As he describes how human thought has been shaped through the centuries by "tools of the mind"--from the alphabet to maps, to the printing press, the clock, and the computer--Carr interweaves a fascinating account of recent discoveries in neuroscience by such pioneers as Michael Merzenich and Eric Kandel. Our brains, the historical and scientific evidence reveals, change in response to our experiences. The technologies we use to find, store, and share information can literally reroute our neural pathways. Building on the insights of thinkers from Plato to McLuhan, Carr makes a convincing case that eve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rries an intellectual ethic--a set of assum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He explains how the printed book served to focus our attention, promoting deep and creative thought. In stark contrast, the Internet encourages the rapid, distracted sampling of small bits of information from many sources. Its ethic is that of the industrialist, an ethic of speed and efficiency, of optimize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and now the Net is remaking us in its own image. We are becoming ever more adept at scanning and skimming, but what we are losing is our capacity for concentration, contemplation, and reflection. Part intellectual history, part popular science, and part cultural criticism, The Shallows sparkles with memorable vignettes--Friedrich Nietzsche wrestling with a typewriter, Sigmund Freud dissecting the brains of sea creatures, Nathaniel Hawthorne contemplating the thunderous approach of a steam locomotive--even as it plumbs profound questions about the state of our modern psyche. This is a book that will forever alter the way we think about media and our minds.
构建高性能Web站点 豆瓣
作者: 郭欣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 8
本书围绕如何构建高性能Web站点,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涵盖了Web站点性能优化的几乎所有内容,包括数据的网络传输、服务器并发处理能力、动态网页缓存、动态网页静态化、应用层数据缓存、分布式缓存、Web服务器缓存、反向代理缓存、脚本解释速度、页面组件分离、浏览器本地缓存、浏览器并发请求、文件的分发、数据库I/O优化、数据库访问、数据库分布式设计、负载均衡、分布式文件系统、性能监控等。在这些内容中充分抓住本质并结合实践,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生动有趣的配图,让读者充分并深入理解高性能架构的真相。同时,本书充分应用跨学科知识和科学分析方法,通过宽泛的视野和独特的角度,将本书的内容展现得更加透彻和富有趣味。
Node Web开发 豆瓣
Node Web Development
作者: [美] David Herron 译者: 鄢学鵾 / 吴天豪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 4
内容简介:
作为服务器端的JavaScript解释器,Node是一个轻量高效的开发平台,用于构建响应快速、高度可扩展的Web应用。它使用事件驱动和非阻塞的I/O模型,非常适合开发数据密集、对实时响应要求高的分布式应用,在微软、eBay、LinkedIn、雅虎等世界知名公司均有成功的应用。 本书是Node开发基础教程,通过大量示例介绍如何使用HTTP服务器和客户端对象、Connect和Express应用框架、异步执行算法,以及如何结合使用SQL和MongoDB数据库。另外,本书同时针对开发和部署环境给出了实用的Node安装建议,介绍了HTTP服务器和客户端应用的开发,阐述了很多Node使用方式,包括在应用中使用数据库存储引擎,以及在有无Connect/Express Web应用框架的情况下开发网站的方法。本书还介绍了Node的CommonJS模块系统,帮助开发人员实现一些重要的面向对象设计方案。
本书适合具有一定JavaScript和Web应用开发基础知识、打算使用服务器端JavaScript开发高性能Web应用的开发人员阅读。
本书内容包括:
服务器端JavaScript对于Web应用开发的作用
使用Node时,针对性能和吞吐量作出成熟的架构选择
为开发和部署服务器端Web应用安装和使用Node
Connect和Express应用框架的使用
在应用中设置SQL或MongoDB数据库系统
区分并评估同步算法和异步算法
iOS 4编程入门经典 豆瓣
作者: [美]Wei-Meng Lee著 译者: 张龙 2012 - 1
准备好进军精彩的Apple移动应用开发世界吧!《iOS 4编程入门经典》这本书展示了如何利用iPhone SDK 4提供的所有功能创建自己的iPhone、iPod Touch和iPad应用程序。你将从中深入学习如何使用Apple的Xcode工具、Objective-C编程语言以及众多用来增强iPhone SDK功能的API。本书十分易于阅读和上手,可帮助你迅速从构建第一个应用程序过渡到开发能够集成动画、手势识别、语音聊天等功能的复杂应用程序。
◆ 基于最新的iPhone SKD,相对上一版新增了对许多新功能的介绍,包括,包括Web服务编程、蓝牙编程、Bonjour编程和Apple推送通知服务等,内容更加全面,技术上更具前沿性
◆ 展示如何使用Xcode工具和iPhone SDK创建自己的iPhone和iPad应用程序
◆ 介绍如何使用Tab Bar、导航和实用模板来加速开发过程
◆ 提供访问内置应用程序(例如照片库和照相机)的方法
◆ 通过访问加速计以创建具有吸引力的应用程序的步骤
◆ 解释如何使用后台服务和执行后台任务
社交网站的数据挖掘与分析 豆瓣
Mining the Social Web : Analyzing Data from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and Other Social Media Sites
作者: Matthew A·Russell 译者: 师蓉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 2
Facebook、Twitter和LinkedIn产生了大量宝贵的社交数据,但是你怎样才能找出谁通过社交媒介正在进行联系?他们在讨论些什么?或者他们在哪儿?这本简洁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书将揭示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甚至更多的问题。你将学到如何组合社交网络数据、分析技术,如何通过可视化帮助你找到你一直在社交世界中寻找的内容,以及你闻所未闻的有用信息。
每个独立的章节介绍了在社交网络的不同领域挖掘数据的技术,这些领域包括博客和电子邮件。你所需要具备的就是一定的编程经验和学习基本的Python工具的意愿。
•获得对社交网络世界的直观认识
•使用GitHub上灵活的脚本来获取从诸如Twitter、Facebook和LinkedIn之类的社交网络API中的数据
•学习如何应用便捷的Python工具来交叉分析你所收集的数据
•通过XHTML朋友圈探讨基于微格式的社交联系
•应用诸如TF-IDF、余弦相似性、搭配分析、文档摘要、派系检测之类的先进挖掘技术
•通过基于HTML5和JavaScript工具包的网络技术建立交互式可视化
乔布斯传 豆瓣
作者: 王咏刚 / 周虹 2011 - 10
本书是惟一一本由资深IT工程师撰写的乔布斯传记,全面讲述了从乔布斯青年时期初创苹果、到历经漂泊又重返苹果并重新开创以iPod、iPhone和iPad为代表的苹果传奇,直至辞去苹果CEO完美谢幕的整个创新历程,并收录对多位当事人的第一手采访资料和IT名人对乔布斯创新精神的独到评论,是内容最新、最全的乔布斯评传。
本书自2011年8月上市以来,一直稳居各大畅销榜前列。本版新增乔布斯辞职事件及李开复、雷军、周鸿祎等中国商界领袖对乔布斯的纪念性文章,是内容最新、最全的乔布斯传记。
科技想要什么 豆瓣
What technology wants
7.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凯文·凯利 译者: 熊祥 中信出版社 2011 - 11
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科技观。他认为,作为整体,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时期。正如生物进化呈现出无意识的趋势,科技也是如此。通过追踪这些长期趋势,我们可以对“科技想要什么”有所理解。
凯文•凯利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不过,为了让人类创造的世界实现收益最大化,需要对这种全球体系产生的问题和代价保持敏感。凯利详细讲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义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
凯利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最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原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凯利令人吃惊地宣称,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但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技术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技术是生命的延伸,它不是独立于生命之外的东西。
这是一部关于科技的巅峰之作,必定会成为现代思想体系中的一座里程碑。
黑客 豆瓣
Hackers: Heroes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 -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7.7 (20 个评分) 作者: Steven Levy 译者: 赵俐 / 刁海鹏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 2011 - 10
黑客文化和伦理的奠基之作,计算机专业人士必读。
二十五周年新版,涵盖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理查德·斯托曼、史蒂夫·沃兹尼克等著名黑客的最新资料。
多年前,射击游戏之父、Doom游戏的作者约翰·卡马克由于读到本书,坚定了游戏开发的决心。
谷歌首席信息官本·弗里德也是本书的忠实读者。
探寻黑客文化的本质,体会黑客精神的精髓。
Google将带来什么? 豆瓣
作者: [美国] 杰夫·贾维斯 译者: 陈庆新 / 赵艳峰 2009 - 8
《Google将带来什么?》是一本大胆探索、至关重要的书籍,追寻当今世界最紧迫问题的答案:Google将带来什么?在兼具预言、宣言、思想探险和生存手册性质的这样一《Google将带来什么?》里,互联网监督和博客先锋杰夫·贾维斯对Google这个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公司进行了逆向工程研究,发现了40种直截了当、清晰易懂的管理与生存原则。与此同时,他还向我们阐明了互联网一代的新世界观:尽管它具有挑战性,破坏性,但它也打开了为数巨大的新机遇之门。他的种种发现在表面上也许违反直觉,富于想象性,但事实上却富于实践性,尤其是富于预言性,一瞥之下,即可为每一位读者带来心灵上的顿悟之光: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从公司到政府,从民族到个人——都必须在Google时代做出变革。
因此,这是一本震惊世人、启迪思维的书。说到底,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Google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你自己的书。
众包 豆瓣
作者: [美] 杰夫·豪 译者: 牛文静 中信出版社 2009 - 6
本书是继《长尾理论》之后的重要商业书籍。本书回答了《长尾理论》遗留的一大悬念。在长尾中作者详细阐述了长尾之所以成为可能的一个基础,但是没有详细解读,本书就是对这一悬念的详细回答,是《长尾理论》作者强力推荐的图书,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众包”这一概念也成为一个标准术语被商界广泛重视。本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介绍众包的现在、过去和未来,解释了它的缘起、普遍性、力量以及商业上的适用性,通俗易懂,精彩异常。
众包缘起于互联网,当一些公司在网络上公开其产品源代码时,这些产品却意外地得到了大众创意的改进,这些免费的群体智慧促进了商业的飞速发展。如今,众包的事例比比皆是:从维基百科的诞生到2.8万人通过互联网集资购买低迷中的英国艾贝斯费特联足球俱乐部……众包不仅是一种商业可能,更是商业的未来模式。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大众创意的产品已经超越世界顶尖公司创造出的最好产品。不仅如此,众包还提供了一种假设:人人都是艺术家、科学家、建筑师、设计师……它使人释放出无限潜力,使每一个人得以在不止一种职业上追求卓越。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IBM投入10亿美元开发众包模型、宝洁组织14万名科学家成立“创新中心”利用众包解决所有员工遭遇的技术难题。
长尾理论 豆瓣
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
7.7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里斯·安德森 译者: 乔江涛 中信出版社 2006
书中阐述,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hits)的头部; 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misses)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 举例来说, 一家大型书店通常可摆放10万本书,但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排名10万以后的书籍。这些“冷门”书籍的销售比例正以高速成长,预估未来可占整体书市的一半。
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面对无限的选择时,真正想要的东西、和想要取得的渠道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一套崭新的商业模式也跟着崛起。
传统的市场曲线是符合80/20铁律的,为了抢夺那带来80% 利润的畅销品市场,我们厮杀得天昏地暗,但是我们所谓的热门商品正越来越名不副实,比如说黄金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几十年来一直在萎缩,若放在1970年,现在的一档最佳节目恐怕连前10名之列都难以进入。简言之,尽管我们仍然对大热门着迷,但它们的经济力量已经今非昔比。那么,那些反复无常的消费者们已经转向了什么地方?答案并非唯一。他们散向了四面八方,因为市场已经分化成了无数不同的领域。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使得99%的商品都有机会进行销售,市场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部(所谓的利基产品)也咸鱼翻身,成为我们可以寄予厚望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网络至死 豆瓣
Payback
作者: [德] 弗兰克·施尔玛赫 译者: 邱袁炜 龙门书局 2011 - 8
《网络至死:如何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重获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内容简介:我们也许已经晓悟,但也许并未察觉,我们正陷入空前的“网络统治一切”的危机之中,就像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忧虑的那样,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技术,而现在这技术等同于网络。我们越来越依赖虚拟世界——网络所创造的一切,人们已经无法想象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生活,我们好像患上了某种强迫症,一遍遍地刷新网页,而短暂的断网也使我们心绪不宁。注意力极易分散,记忆力严重退化,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极度扼杀……我们在网络越来越强大的信息世界面前,越来越措手不及,越来越被机器所主宰。
“网络至死”,绝不是危言耸听,人类为机器、网络所异化已经不是简单的玩笑,而是深入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精神之中的世界难题了。怎么办?我们被迫在信息时代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我们该如何重新掌控我们自己的思想,并最终赢得这场人与机器的网络之战?
《网络至死:如何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重获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以网络时代人类异化现象为依托,以悲天悯人的情怀,重新审视人与电脑、网络的关系,关注网络统治时代人的境遇,探寻人类心灵的困境和脱困之途。与此同时,作者文笔幽默而轻松,让读者得以在会心一笑之余,思考我们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现状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