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弃猫 豆瓣
猫を棄てる 父親について語るとき
7.0 (172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烨伊 文治图书 / 花城出版社 2021 - 1
村上春树2021新作,终于完整谈起父亲、自我、回忆与猫。
有些事会随着时间被忘记,有些事则会被时间重新提起。
——————🐈——————
“某个夏日的午后,父亲和我一同去海边遗弃一只猫。”
故事始于猫,也止于猫。
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串起村上家族的往事,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
“正是这一件件小事无穷地累积,才让我这个人长成如今的模样。”

村上冷静书写父亲的整个人生,将自己与父亲漫长的隔阂、决裂与和解转换为看得见的文字,毫不避讳地向读者展示,父亲人生中经历过的动摇与恐惧,如今成为了村上对世界的迷茫与不安。
村上也写到真实的历史,反思战争,批判恶行,思考个体与集体间的对立,找寻单个人生与世界历史间的关联。

自我存在意义的认同、与世界的隔阂、承接家族历史的艰难,这些村上文学的根源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展现和解答。这是村上用大半生时间酝酿终于写下的人生之书。

“我拼了命把它写了出来。作为写作之人的一个职责。”——村上春树
——————🐈——————
〇部分推荐语:
【阎连科】
村上春树的《弃猫》,以平实的笔墨写了父亲波澜起伏而又深水静湖的生命,在娓娓的文字背后,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和不言。这本小书真正对应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的可见在海面,八分之七的不见在海下。与其说《弃猫 当我谈起父亲时》写的是父亲,倒不如说是写了儿子与父亲遥远的距离。这种父与子的距离和距离的空白,才是村上不言的书写。

【止庵】
在我读过的村上春树的作品中,这是最沉重的一篇,虽然篇幅无多。历史的分量,现实的分量,记忆的分量,作为个体活着的分量,都是弥足珍贵、值得书写的东西。

【史航】
原来村上此生也有绕不过去的一段路。他在这条真相之路上一步一步虔敬从容地走着,比他跑步时的身影还动人。

【李敬泽】
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遗弃的猫是如何回来的。它在家里,但它自闭在它自己的内部,伤口愈合,但它长在了伤口中。
村上春树直截了当地将自己的父亲比为那只弃猫。《弃猫》只是一篇散文,但对村上来说,它就是一部书,关于他的生命之根本的书。
村上一直遥望着父亲,这个人是否杀过人?他经历了什么?
在这样的遥望中,村上形成了他对世界的态度,他的所有小说原来是从这里出发的,他无法信任、无法理解他的世界,他和父亲的联系在于,他也成为了那只自卡夫卡的海边归来的弃猫,永远在而不在,永远在自己的内部流浪。
这个小说家,他一直讲的就是弃猫的故事。他酷爱跑步,这或许也是下意识的身体反应,一个弃猫的奔逃。

【祝羽捷】
回忆从“弃猫”开始,“弃猫”像一种隐喻,无论多么不愿意面对冷峻的现实,残酷的真相总会像猫一样找到回家的路,袭上人的心头,存在于意识内部。这本书简短有力,以儿子追寻已故父亲的经历为线索,从含情脉脉的亲情中揭开了战争的残酷,反思个体和集体之间的矛盾,喟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偶然性。父亲吟诵的俳句,是平凡人生命中的浪漫,驱赶了生命的虚无感,是人性里不愿屈服的温暖。

【荞麦】
从历史的洪流和死亡的缝隙中召唤出父亲。是年老后的村上对自己最遥远的回眺,对生之虚空的叹息。

【蒋方舟】
有句话说“一个人衰老的标志就是开始像自己的父亲”,在这部作品中,村上春树遁入了他父亲的身体里,以父亲的目光去看,以父亲的灵魂去经历,其中的伤感因为父子二人共享同样的记忆而加倍浓重。
2021年1月26日 已读
很小的一本书。昨晚在 amazon 买的电子版,早上看 kindle,已经推送了。20分钟的上班路程➕午休时间就读完。「鸟归去 / 叽叽喳喳向何方 / 是故乡」「是士兵也是僧人 / 遥对明月 / 双手合十」。
散文 日本 村上春树
漫步遐想录 豆瓣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徐继曾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在法国的传记文学中,卢梭留下了三部永传后世的作品:《忏悔录》、《对话录》和《漫步遐想录》;三部著作,三种体裁,三种笔调;如果说《忏悔录》是一部编年史,《对话录》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那么,最后这部《漫步遐想录》便是一部散文诗。写这部作品时,卢梭已到垂暮之年,已完全放弃了与敌人周旋和与命运斗争的徒劳的努力,一切听天由命,因此心境恬适,十分悠闲,落笔为文宛如信步咏哦,把十篇《漫步遐想录》写成了十篇优美的散文诗。就性质来说,这十篇文章是文学作品,但就内容来说,它们又是研究卢梭一生行事和思想发展轨迹的不可不读的著作。
枕草子 豆瓣
8.4 (24 个评分) 作者: 清少纳言 译者: 于雷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 6
这部书的内容如同家常日子,家常的东西都是好的。作者所记得的总是平常日子中细微的纹理,用明净、妩媚的文字表达出来。它最适合被放在枕边,闲闲地一段一段看下去,用平和的心态度这些文字,便会觉得平实生活中的让人头疼的压力和烦扰悄然而散…
醒来的森林 豆瓣
Wake-Robin
作者: [美国] 约翰·巴勒斯 译者: 程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9
约翰•巴勒斯(1837-1921),被认为是19世纪及世纪之交最杰出的自然文学作家之一。《醒来的森林》是一本关于鸟的书。我们跟随巴勒斯来到著名的美国哈德逊山谷,倾听林中鸟的音乐会;我们走进弥漫着原始气息的森林,观察不同的鸟类筑巢的乐趣;我们在巴勒斯自己的小花园中,看到“鸠占鹊巢”的一幕……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鸟的书,她让我们享受到鸟语花香和大自然的清新优美,还有对原野和丛林的兴趣与知识。更重要的是,她告诉我们对待大自然的一种态度。
我与地坛 Goodreads 豆瓣
9.3 (258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2 - 5
收有“午餐半小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第一人称”、“两个故事”等15篇史铁生的代表作。
夏日走过山间 豆瓣
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
作者: [美国] 约翰·缪尔 译者: 纪云华 / 杨纪国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5 - 10
在纷乱的尘世中,我们渴望寻得宁静,渴望倾听自然的声音,渴望给心灵找到安稳的归宿。面对现代文明的恶之花,我们深深怀念曾经广布的人间天堂,甚至怀念清澈的河流、静默的繁星、温润的雏菊。幸运的是,这个世界上曾有亨利·戴维·梭罗、约翰·缪尔、阿尔多·李奥帕德这些当年舍掉舒适、忘情自然的人。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认为,亨利·戴维·梭罗、约翰·缪尔、阿尔多·李奥帕德的作品是可以并存于书架上的自然文学典范。
阿城精选集 豆瓣
9.4 (68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1 - 3
20世纪的社会生活风云激荡,沧桑巨变。20世纪的华文文学也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上承19世纪。下启21世纪的20世纪华文文学,在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连接和与时代情绪的遥相呼应中,积极地开拓进取和不断地自我革新.以其大起大伏、大开大阖的自身演进,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彩乐章中光辉灿烂的一页。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焕发出青春活力的精神写照,更是笔浓墨重彩、彪炳史册的文化财富。20世纪的华文文学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构成为后世所传承,20世纪的那些杰出的华文文学作品必将作为经典为后人所记取。
抱着共同的目的和相同的旨趣,以“世界文学文库”树立了良好品牌形象的北京燕山出版社,得到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核心的文学研究权威机构的支持和帮助,由著名文学批评家和出版家白烨、倪培耕,著名学者和文学批评家陈骏涛、贺绍俊总策划,开始了这项以“世纪文学60家”命名的策划、评选活动。
一个园丁的一年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捷克)卡雷尔·恰佩克 著 / 约瑟夫·恰佩克 绘 译者: 贾毓婷 新世界出版社 2012 - 7
本书是捷克著名作家卡雷尔·恰佩克所写的少数自然文学作品之一,被认为是“这个来自波西米亚乡下的农民留给世人最珍贵的礼物”。全书通过20多个文笔灵动、趣味隽永的小品文,描绘出了一个笨拙却乐天的园丁在12个月里收拾花园的故事。在本书当中,卡雷尔以极大的耐心,跟读者分享了“如何盖一座小花园”、“如何成为一个园丁”,“一粒种子怎样发出幼芽”,“怎样等待雨露的滋润”等田园生活的乐趣,全书看似夸张却蕴含哲理,通过园丁在一年中的辛勤劳作,揭示出微渺的人类应该好好看待生命中的每一天,珍惜周围所有的亲人与朋友。
二十二岁之前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朱天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二十二岁之前》是台湾实力派作家朱天心的散文精选,收录朱天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期间创作发表的散文,并附朱西宁的《天心缘起》和作家阿城的《说朱天心》。《三三行》、《成人不自在》、《行行且游猎》等篇,写出作者少年成名、与文学好友极尽青春和成长的种种美好、激越、焦灼、浪漫等等经历;《花忆前身》、《江山入梦》、《妹妹》、《一花亦真》等篇书写作家的文学渊源、家庭友朋;《读岳传》、《时移事往》等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表达作者当时的思考和见解。
旅行的艺术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译者: 南治国 / 彭俊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在《布拉格之恋》结尾处的梦境上扎上一针,渗出的淡蓝色便可以为德波顿的路行程着色;
任何行路的真实色彩都被这心路的蓝色、薄雾中的蓝色幻化了,成了一种无法拒绝的诱引;
空间丧失了地理上的方位,时间懒散地化为了一缕幽香;
串起行程和文字的只有华兹华斯、波德莱尔、凡·高们和德波顿这位才子在深处共鸣的心灵悸动了;
与德波顿同行,前路是去达远方的行程或是夕阳中向家园的回归……
哥伦比亚的倒影 豆瓣
8.6 (94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