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小镇喧嚣 豆瓣 Goodreads
9.1 (23 个评分) 作者: 吴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2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本书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权威专家和普通读者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Eggplant.place 豆瓣
9.1 (5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人民出版社 2003 - 5
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问世以来,广大读者迫切要求出版马列著作的单行本。这反映了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强烈愿望和对马列著作的不同需要。为此,我们决定编辑出版一套马列著作的系列书,定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库》。本文库收编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以单行本形式陆续出版。这些著作凡可独立成书者,则一文一书;有些重要文章和书信则按专题编成文集;有些著作还设有附录,收编作者本人的有关论著和与本书直接有关的材料。为帮助读者学习和研究,在每书正文之后附有“注释”和“人名索引”,有些著作还附有“名目索引”。译文和资料均以新版全集、选集为准。有些著作尚无新版者,则按新版要求重新校订译文,编写资料。这套文库与全集、选集相配合,可适应广大读者的不同需要。理论工作者,教学和宣传工作者,各级干部,大专院校学生和其他读者均可从这套文库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著作,也可系统收藏。我们期望这套文库的出版能推动全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广大干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狂热分子 豆瓣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8.6 (15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霍弗 译者: 梁永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 豆瓣
Rome: The Biography of a City
作者: [英]克里斯托弗·希伯特 译者: 孙力 译林出版社 2018 - 2
在两千余年的时间里,罗马一直是整个西方社会、宗教与文化的中心。神话建城到帝国覆灭、从基督教立国到文艺复兴、从文艺复兴到意大利统一,这座城市里演绎了无数精彩的政治、军事故事,缔造了辉 煌的文学、美术、音乐杰作,涌现出一大批英杰奇才。罗马的故事,是人类历史的灿烂篇章。克里斯托弗•希伯特用优美的文笔、犀利的观察、风趣的语调,将罗马城三千年的岁月娓娓道来。
★摆进罗马国家博物馆的城市史书
★38万字细述罗马三千年的荣光与阴暗
★123幅高清图片,定格历史瞬间
【媒体推荐】
希伯特讲述的故事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但它充斥着残忍、腐败、贪婪和道德的退化。这座城市建立伊始,便是兄弟间的自相残杀,它存活过一个又一个世纪,不断被掠夺、被征服、被占领。但另一方面,人性与艺术在历史中交织在一起。希伯特完美地呈现了这种高度成就与卑劣堕落的同生共存。——《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乡土中国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9.1 (285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绅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Dead Aid 豆瓣
作者: Dambisa Moyo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0 - 3
We all want to help. Over the past fifty years $1 trillion of aid has flowed from Western governments to Africa, with rock stars and actors campaigning for more. But this has not helped Africa. It has ruined it. Dambisa Moyo's excoriating and controversial book reveals why millions are actually poorer because of aid, unable to escape corruption and reduced, in the West's eyes, to a childlike state of beggary. "Dead Aid" shows us another way. Using hard evidence to illustrate her case, Moyo shows how, with access to capital and with the right policies, even the poorest nations can turn themselves around. First we must destroy the myth that aid works - and make charity history.
民主的细节 豆瓣 Goodreads
8.2 (39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考古学与船舶社会史 豆瓣
作者: 理查德•A.古尔德 译者: 张威 / 王东英 2011 - 1
长期以来,很多人一直趋向于认为:水下世界是一个人们观察不到的、游离的、分解的混沌世界。波动作用、水流、淤泥、由海洋生物活动引起的变质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因素,使得人们认为对沉船的研究是不可能的或不切实际的。
实际上,从沉船考古所要求的方法上看,它类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科学。迄今为止大部分有关沉船和海事的考古研究运用的是科学技术,而非社会科学假说。对沉船与水下遗迹的发掘并非一般的猎宝行为,它旨在揭示当时的社会机制和文化状况,透过沉船的残骸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运行情况。这也是《考古学与船舶社会史》的意趣所在。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5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自我的根源 豆瓣
Sources of the Self
作者: 查尔斯•泰勒 译者: 韩震 / 王成兵 译林出版社 2008 - 5
本书是当代著名哲学家、社群主义健将查尔斯•泰勒的代表作,被誉为“近二十五年来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全书讨论了整个西方思想关于自我、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表达的作用等方面的观念史,勾画出现代性自我形成的过程。作者认为,现代人继承的本互(相互)冲突的道德观,是现代性境遇中自我把握或定义“善”的结果。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豆瓣
8.9 (8 个评分) 作者: Jane Jacobs Vintage 1992
A direct and fundamentally optimistic indictment of the short-sightedness and intellectual arrogance that has characterized much of urban planning in this century,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has,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1961, become the standard against which all endeavors in that field are measured. In prose of outstanding immediacy, Jane Jacobs writes about what makes streets safe or unsafe; about what constitutes a neighborhood, and what function it serves within the larger organism of the city; about why some neighborhoods remain impoverished while others regenerate themselves. She writes about the salutary role of funeral parlors and tenement windows, the dangers of too much development money and too little diversity. Compassionate, bracingly indignant, and always keenly detailed, Jane Jacobs's monumental work provides an essential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vitality of all cities.
文明 豆瓣 Goodreads
Civilization
7.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尼尔·弗格森 译者: 曾贤明 / 唐颖华 中信出版社 2012 - 1
"1500年,北京生活着近70万人,伦敦人口仅有5万;
400年后,伦敦以超过600万的人口成为全球特大城市;
1990年,美国人均富裕程度是中国人的70倍。
短短500年中,西方如何在发展中获得巨大优势?今天的西方危机频频,它的主导地位已经结束了吗?未来的世界新秩序又将是怎样?
英国最重要的金融历史学家之一尼尔•弗格森在新书中深入探讨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明朝时的中国在15世纪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其海军曾远征至非洲海岸。在此之后,中国开始走上全面下滑之路,而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这种逆转的原因是什么?今天的西方文明正在失去活力,而其他文明正在蓬勃崛起。东方是怎样学到了西方的秘密武器?作者在本书中深刻分析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认为世界权力的天平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本世纪剩下的时间将会向我们展示这种转变如何完成。在这个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点,阅读本书,必能帮你了解东西方权力转移的微妙过程,同时从大历史的视角,理解中国复兴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2012年2月10日 在读
上次在小书店看到,以为是本中世纪的小说呢。今天吃饭前遛弯儿遛到小书店,没忍住就买了,一遍吃一边看。书写的挺有意思,但是有些地方不是拿中国整体去和西方国家对比,而只是用了香港台湾。慢慢写读书笔记。
历史 文化 社会学 经济
人类学家在田野 豆瓣
Anthropologists in the Field
8.0 (5 个评分) 作者: [澳] 林恩·休谟 / 简·穆拉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1
作为民族志研究的核心方法,参与观察,要求研究者在观察的同时尽可能地参与他们所意图记录的社会活动。
参与,让研究者能够更切近地体验和理解“局内人”的观点;同时,观察所需要的理性和反思,又要求研究者随时保持“局外人”的身份。因此,好的参与观察者,善于在亲熟和距离、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保持某种有意识的平衡。
本书集结了十六位人类学家的田野体验,从墨西哥都市中的色情场所,到修道院中的揭密与互动;从底特律街头的黑帮毒贩,到州立监狱中的看守与囚犯。通过他们对观察者和参与者、自我与他人、主观与客观的关注与反思,我们发现,往往那些令人不安的田野经验、尴尬的社会空间,正是参与观察方法具有潜在创造力的场所。
科技想要什么 豆瓣
What technology wants
7.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凯文·凯利 译者: 熊祥 中信出版社 2011 - 11
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科技观。他认为,作为整体,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时期。正如生物进化呈现出无意识的趋势,科技也是如此。通过追踪这些长期趋势,我们可以对“科技想要什么”有所理解。
凯文•凯利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不过,为了让人类创造的世界实现收益最大化,需要对这种全球体系产生的问题和代价保持敏感。凯利详细讲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义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
凯利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最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原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凯利令人吃惊地宣称,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但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技术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技术是生命的延伸,它不是独立于生命之外的东西。
这是一部关于科技的巅峰之作,必定会成为现代思想体系中的一座里程碑。
革命將至 豆瓣
L'insurrection Qui Vient
8.2 (9 个评分) 作者: 隱形委員會 / Comite Invisible 译者: 隱形委員會台灣分部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1 - 7
《革命將至》從近年來法國和歐洲的社會抗爭聲浪中醞釀而出,由匿名的「隱形委員會」寫成,承襲居伊‧德波(Guy Debord)優雅文字風格,提出「資本主義文化即將崩潰」的論點,是非常具有煽動力的革命小書。
這本書被法國政府指稱為恐怖主義手冊,並且以此為由,強行逮捕可能的嫌犯作者群。委員會的其中一名成員形容他們自己是集體聲音的代言人,譴責當代犬儒主義和現實。《革命將至》也為散布無政府主義提出行動指南。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在完整分析當代資本主義文明,並指出金融海嘯和環境惡化,都是資本主義衰退的徵兆。第二部分則為反資本主義革命提出具體行動方針。隱形委員會提出的革命活動為人民消減政府權力、阻止經濟活動,以及消滅警力。
《革命將至》在世界各地引起非常大的影響。在美國,一群無政府主義者某天闖入邦諾書店在紐約聯合廣場的分店,就地舉辦「《革命將至》新書發表會」。在《紐約時報》報導這項活動之後,福斯新聞電視台脫口秀主持人葛倫‧貝克(Glenn Beck)也三次以這本書為主題主持節目。2010年9月,比利時的國家戲劇院把這本書改編成舞台劇。
◎聯合推薦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吳叡人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研究員/王智明
文化評論人/南方朔
文化與政治評論人/張鐵志
美好生活 豆瓣
Den kultiverade människan
9.0 (31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奥维·洛夫格伦 / 乔纳森·弗雷克曼 译者: 赵丙祥 / 罗杨 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以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为观察对象,透过丰富鲜活的民俗材料,描述了1880年至1910年间的瑞典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他们尝试摆脱“暴发户”的嘴脸,并希望与农民、没落贵族以及无产者划清界限;在努力营造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文化形式是最文明、最先进的,并应被推广给普罗大众。正是在对“美好生活”的包装与塑造中,中产阶级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成功地渗透到现代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琐碎庸常的角落。
对于世纪之交瑞典中产阶级的这一研究发人深省,它表明对中产阶级的研究与认识应当基于理解而非抨击;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表现历史研究可以结合其他相邻学科的方法。这两个成就令人鼓舞。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作者们所体现的知识视野之广令人惊叹。他们对来自民族学档案、课本、回忆录、小说和礼仪手册中的材料巧手编织,展现了中产阶级、农民和工人阶级的丰富的日常生活画面。本书还对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冲突与抵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内容往往都被忽视了。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本书融合了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方法所呈现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吸引斯堪底纳维亚的学者们,同样也能吸引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试图描述与解读19世纪西方文化和中产阶级的所有人。
——Ethn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