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路边野餐 (2015)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路边野餐
8.2 (999 个评分) 导演: 毕赣 演员: 陈永忠 / 谢理循
其它标题: 惶然录 / 铁锈之花
在贵州黔东南神秘潮湿的亚热带乡土,大雾弥漫的凯里县城诊所里,两个医生心事重重活得像幽灵。陈升为了母亲的遗愿,踏上火车寻找弟弟抛弃的孩子;而另一位孤独的老女人托他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衫、一盒磁带给病重的旧情人。去镇远县城的路上,陈升(陈永忠 饰)来到一个叫荡麦的地方,那里的时间不是线性的 ,人们的生活相互补充和消解。他似乎经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思索了自己的生活。
最终,陈升到了镇远,只是用望远镜远远地看了孩子。把老女人的信物给了她旧情人的儿子。一个人再次踏上火车。分不清这个世界是我的记忆,还是我是这世界的一个浮想……
2016年7月18日 看过
@gaosuodu 一定要去看一下!!状态以及概念!
剧情 社会
霸王别姬 (1993) 女巫鎮WitchTown IMDb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霸王别姬
9.5 (2621 个评分) 导演: 陈凯歌 演员: 张国荣 / 张丰毅
其它标题: 再见,我的妾 / Farewell My Concubine
段小楼(张丰毅 饰)与程蝶衣(张国荣 饰)是打小儿一起长大的师兄弟,两人一个演净,一个饰旦,配合天衣无缝,一出《霸王别姬》更是誉满京城。为此,两人约定合演一辈子《霸王别姬》。但两人对戏剧与人生关系的理解有着本质的不同,段小楼深知戏非人生,程蝶衣则是人戏不分。
段小楼在认为该成家立业之时迎娶了名妓菊仙(巩俐 饰),程蝶衣认定菊仙是勾引了段小楼,使段小楼做了叛徒。自此,三人围绕一出《霸王别姬》生出的爱恨情仇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不断升级,终酿成悲剧。
寻枪 (2002)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寻枪
7.5 (296 个评分) 导演: 陆川 演员: 姜文 / 宁静
其它标题: 사라진 총 / Die verlorene Waffe
马山(姜文)是西南地区某边陲小镇的一名普通警察,某晚参加妹妹婚宴时因喝得酩酊大醉被人送回家中,次日早晨醒来时,他发现从不离身的配枪不翼而飞。意识到偷枪人可用枪里的三颗子弹杀人时,马山不禁毛骨悚然,当晚所有参加妹妹婚礼的人都成了他的怀疑对象。 在对重点嫌疑人,卖“羊肉粉”的刘结巴、送他回家的周小刚、突然出现在周小刚家的旧恋人李小萌(宁静)一番追踪后,马山依旧没能理出任何头绪,而对李小萌的怀疑里,又混杂了极为复杂的感情,此又导致其妻怀疑他移情别恋。正在这时,李小萌在周小刚家被人用枪打死,马山作为嫌疑人被拘禁。经过一番冷静思考,他终于将乱麻捋顺,开始了寻枪之路。
老炮儿 (2015) IMDb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老炮儿
7.2 (1278 个评分) 导演: 管虎 演员: 冯小刚 / 许晴
其它标题: Mr. Six / Lao pao er
六爷(冯小刚 饰)曾是老北京知名的老炮儿之一,如今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却不想自己的儿子晓波(李易峰 饰)被卷入了与“小爷”小飞(吴亦凡 饰)的纠纷中。六爷出面试图以老规矩摆平这起纠纷,并找来昔日老友闷三儿(张涵予 饰 )、话匣子(许晴 饰)、灯罩儿(刘桦 饰)帮忙,却发现这个时代已经有了一群新的“话事人”,自己这个顽主的江湖地位已经动摇,并且曾经坚持的价值已经渐渐被时代所抛弃,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015年12月25日 看过
新旧交替,历史的车轮滚滚,一场自恋式的怀旧,带着一股中年男人的绝望和悲情。
亲情 成长 社会
剃头匠 (2006) 豆瓣
8.6 (41 个评分) 导演: 哈斯朝鲁 演员: 靖奎
其它标题: The Old Barber
敬大爷如今是个九十三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他有八十多年的剃头经历,至今仍住在北京胡同的大杂院里,过着北京城内最底层最普通也是最平淡的生活,他经常给老主顾们上门剃头、聊天,回家后拨弄着自己那座每天慢五分钟的老座钟,他希望每个人(也包括他自己)干干净净的来到人世,也希望人们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离去……
电影《剃头匠》以纪录和讲述的形式描述了这样一个老人恬淡而平凡的生活。
2015年10月11日 看过
这片子太牛逼了,2014年有一次我从德胜门那儿一家医院出来,走了什刹海然后绕了几个胡同,回新街口外大街,那是来北京这几年来第一次去什刹海,第一次感受到老北京的味儿。这片儿,有那种老北京味儿。有一个镜头,敬大爷打电话给殡仪馆,对方啰嗦,大爷默默走了,镜头转向电话亭对面一对热吻的情侣。
中国 北京 大陆 社会
纪实72小时 (2005) 豆瓣
ドキュメント72時間
9.9 (15 个评分) 演员: 石田ひかり
其它标题: ドキュメント72時間
《纪实72小时》是由日本NHK综合频道推出的电视纪录片。最初于2005年年末播放了第一集,随后于2006年10月3日至2007年3月13日每周二晚11时在NHK频道播出。
该片关注的往往也是社会中不太常受人注意的职业或人物,每期针对同一地点,同一群人物连续跟拍72小时,然后再将素材剪辑成每集30分钟的节目,不刻意剪辑制造噱头,也不呆板说教,真实拍摄,如实传达,无一例外。
北京,你早 (1990)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北京,你早
8.1 (56 个评分) 导演: 张暖忻 演员: 马晓晴 / 王全安
其它标题: Good Morning, Beijing / Good Morning Beijing
改革开发初期,在北京一个寒冷的清晨。天还没亮,99路气车售票员艾红(马晓晴 饰),与每天骑自行车接她一起上班的王朗(金铁峰 饰)来到车场。李队长(李连义 饰)给他们介绍新来的司机邹永强(王全安 饰)。王朗售票时积极热情,艾红却相反。她跟刚来不久的邹永强走的越来越近 。当王朗又在老地方等艾红上班时,她没有出现。王朗到了车场发现她和邹永强有说有笑的,对他却很冷淡,王朗心里很不好受。永强的哥们是倒爷,出手大方阔绰。羡慕物质生活的艾红,她决心要辞职去挣大钱。艾红遇到了自称是新加坡留学生的陈明克(贾宏声 饰),他请她听歌,又送录音机、新衣服,还邀她去游玩,贪慕虚荣的艾红立马沦陷。不久她向永强提出了分手,永强因失恋的打击开车分神出了事故。艾红发现怀了孕,去找陈明克时却意外得知他是假留学生......
大雅宝旧事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张郎郎 中华书局 2011 - 11
本书作者张郎郎,他根据自己的“文革”经历写成的《宁静的地平线》一文曾收入《七十年代》(香港牛津、北京三联版)一书中,反响极大。本书叙述的则是发生在《宁静的地平线》之前的故事——记叙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作者随父母居住于东城区大雅宝胡同甲二号中央美院宿舍时期的生活片段和见闻,文字鲜活生动,洋溢着温暖的人情味,也感染着特定年代的气氛。
2015年2月17日 想读 在北京市公法军管会的《通知》里,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张郎郎被指「对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极为仇视……出卖了我国大量重要军事、政治、经济情报。」自然应予处决。但他的父亲张仃是中共老干部,张郎郎就是在延安出生的。总理周恩来与张仃熟识,以「缓刑,继续调查」为名替张郎郎保了一条命。
历史 回忆录 社会 随笔
甲骨文 豆瓣 Goodreads
9.1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译者: 盧秋瑩 久周出版 2007 - 5
一個生長於四川偏遠鄉下、渴望背井離鄉的年輕學生;
一位在北京俄羅斯街區操作黑市貨幣的維吾爾裔商人;
一名死於文革的甲骨文專家……這些形形色色的面貌,
交織出一幅充滿戲劇張力、真實動人的中國之旅!
★榮獲2006年《時代雜誌》最佳亞洲圖書、《紐約時報》百大好書獎、2006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入圍。
★《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華盛頓郵報》、《科克斯書評》、《書單雜誌》等書評推薦。
古商朝遺墟,是一座地底城市,包括城牆與城內,
考古學家正在描摹一個現代人未曾經見過的城市。
甲骨有可能被埋在土裡長達三千年,一直在等著被挖出來說故事。
而地面上,則是另一堆完全不同的現代建築……
兩座牆:一個古代,一個現代;一個地下,一個地上。
如果用立體的角度來看這片風景,加上第三個空間:時間,
你所看到的,將是一個三度空間的人類社會。
彼得.海斯勒,《華爾街日報》北京辦事處的最後一名剪報員,在平凡無奇的剪報工作中,寫下在中國與形形色色的人的相遇,這些人帶他到許多地方──有些在中國,有些在美國,甚至是新疆或台灣,從他們的故事裡,他慢慢的發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鏡頭裡的景色可以是任何國家的景色,而隱藏在其中的時間線,則連結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文化的歷史脈絡。
★大陸學者李雪順、文化評論家南方朔、「中天書坊」主持人陳浩、《新新聞》總編輯楊照 強力推薦!
彼得.海斯勒用甲骨文精心佈置了一場令人目眩神搖的遊戲。─《紐約時報》,史景遷
海斯勒深入挖掘了一些從未人知的故事……每個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出版人週刊》
《甲骨文》是由海斯勒收集來的故事所鬆散串連而成的隱喻,當放在一起讀時,能使我們預卜今日的中國以及它的未來走向。─《華盛頓郵報》
海斯勒描述了不斷轉變的現代中國……這是一部重要且具教育性的作品;對於中國未來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觀點。 ──《書訊》
一段卓越的旅行紀錄,以提供一個國家少許的瞭解。 ──《科克斯書評》
《甲骨文》榮獲200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的提名,實在難得,這當然也代表了本書所具有的文學價值和社會認可度。──李雪順(長江師範學院大學外語部主任)
本書其實就是一本隱喻拼圖之書,它是中國大變化時代的浮光掠影,……我相信憑著此書,作者無疑的已將晉身為新一代美國最佳中國通之列。──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作者是一個說故事的能手,他的作品像是日常真人實事的浮世繪,……彼得.海斯勒的《消失中的江城》與《甲骨文》讓我驚艷,手不釋卷。──陳浩(中天書坊節目主持人)
断线 (2012)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Disconnect
7.7 (105 个评分) 导演: 亨利·亚历克斯·鲁宾 演员: 杰森·贝特曼 / 霍普·戴维斯
其它标题: 디스커넥트 / ディス/コネクト
影片讲述了在这个互联网的世界里发生了几个小故事。讲述了事件不期而遇的变化,展示了现代的媒体和通讯工具是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
2013年12月25日 看过
很久没看这么现实的片子了。开头的配乐一起我就知道这是个好片儿。
互联网 剧情 社会 美国
信号与噪声 豆瓣 Goodreads
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Why Most Predictions Fail but Some Don't
6.9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纳特•西尔弗 译者: 胡晓姣 / 张新 中信出版社 2013 - 8
【编辑推荐】
从海量的大数据中筛选出真正的信号,
“黑天鹅”事件也可提前预知!
“本书将成为未来十年内最重要的书籍之一。”——《纽约时报》
“对于每一个关心下一刻可能会发生什么的人来说,这都是本必读书。”——理查德•泰勒
《华尔街日报》2012年度10本最佳非虚构类图书之一
《经济学人》杂志2012年度书籍
亚马逊网站2012年度10本最佳非虚构类图书之一
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6个月之久
【内容简介】
天气预报说降水概率为60%,你出门会带伞吗?
被雷电击中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地震发生之前,我们真的无法预测吗?
中情局为什么会忽略“9.11”恐怖袭击发生的信号?
禽流感为何会突然爆发,又突然消失?
为什么大数据时代的预测更容易失败?
人类每时每刻都需要对未来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如此国家、企业乃至个体才能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对于“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倍加关注。
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随着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我们所要做出的预测的速度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实世界中的很多预测都失败了,由此付出了巨大的社会代价。“9.11”恐怖袭击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卡特里娜飓风、2011年日本大地震、禽流感肆虐,这些“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糟糕的预测,也就是说预测者们被众多信息中的噪声干扰,而忽视了其中真正的信号。
作者最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预测专家之一,检视了从飓风到地震、从经济到股市、从NBA到政治选举在内的众多领域的预测事例,旨在回答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从繁杂的海量数据中筛选出真正的信号,从而做出接近真相的预测。
真正优秀的预测者会用概率的方法思考问题,他们谦虚而且勤恳,他们能清楚地区分什么是不可预测的、什么是可预测的,他们注重能带领他们接近真相的成千上百个小细节,他们能辨识出什么是噪声、什么是信号。
从全球经济的健康到战胜恐怖主义,都依靠预测的质量。这本书可以给你想要的答案。
【媒体与专家推荐】
人们喜爱统计学,但统计学并不总能回馈给人们同样的爱。西尔弗的这本书带给我们一场睿智的、优雅的、科学与艺术交叉的预测之旅,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当大数据遇到人类本性时将会发生什么。在棒球比赛、天气预报、地震预测、经济预测和竞选投票等领域,西尔弗发现,糟糕的预测往往源自偏见、既定的利益和过度自信。在今天这样一个指标泛滥的世界,这本书给了我们一记及时的提醒:只有正确运用统计学工具的人,才能做出好的预测。——亚马逊网站
这本书对大众的精神启迪意义不亚于像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曾引发对经济政策的讨论)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和像沃尔特•克朗凯特(曾改变对越南战争的看法)这样的社会名人,它将会成为未来十年内最重要的书籍之一。——《纽约时报》书评版
西尔弗轻松随性的语言风格让哪怕是最艰涩的统计资料都变得简单易懂。更重要的是,他的论据和案例都来自于费尽苦心的研究。——《华尔街日报》
西尔弗是统计学界的科特•柯本(美国已故著名摇滚歌手),他写作的这本新书既是一本实践指南,也是一部哲学宣言,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从飓风到职业扑克牌手到恐怖主义,集中论述了一个主题:预测。对于那些想对未来做出更好预测的人和想验证他人预测正确与否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极具价值。——《波士顿环球报》
西尔弗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轻松语言,写了一本关于如何做预测的入门读物,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华盛顿邮报》
这本书就像一座宝库,里面有数不尽的宝藏:贝叶斯定理与概率论,运气和性格,扑克牌手对生活的看法,等等。然而最重要的是,它是帮助我们区分繁杂数据中哪些是噪声、哪些是信号的“测试仪”,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基本工具;它有时还能帮助我们正确评估那些我们不熟悉却必须了解的信息的价值。——《时尚先生》
统计学或预测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话题,而本书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一本有趣的普及读物,棒球比赛、职业扑克牌手、政治选举等例子足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甚至会让他们废寝忘食地阅读,而且其中潜藏着帮你做出正确预测的能量。——《石板》杂志
这本书与畅销书《黑天鹅》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西尔弗认为,人类对自己的预测能力往往过度自信,以至于他们排斥用概率的方法思考问题,也不允许自己的预测模型中存在不确定性。——《经济学人》
西尔弗剖析了我们对股市、风暴、体育等并非一成不变的事物所做的预测。——《连线》杂志
对于身处大数据时代的每一个企业、每一场运动赛事和每一个政策制定者来说,这本书都不可不读。——《福布斯》
非常棒的一本书,而且充满阅读的乐趣。西尔弗用这本书给我们制造了一个愉悦的信号。——蒂姆•哈福德,《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预测很难,特别是对于未来的预测。在这本重要的著作中,西尔弗解释了为什么专家的预测有时正确,有时却一无是处;也分析了为什么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对于每一个关心下一刻可能会发生什么的人来说,这都是本必读书。——理查德•泰勒,《助推》作者
在大数据时代做预测可能跟你想象的完全不同。这本观点新鲜且原创的书,为我们区分关于未来的预测中哪些是主观现实、哪些是客观现实,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启发性视角。作者还指出,只要我们明智地从糟糕的预测中吸取教训,那我们一定会在科学、技术和政治的预测方面取得进步。——洪博培,前美国驻华大使
在你读完这本书后,你一定会更了解为什么有些预测模型有效,而有些毫无用处。你也会更加注意接下来一周的天气预报,而对一周以后的天气预报则毫不在意。西尔弗将一个复杂的、艰涩的话题变成了有趣的、轻松的和亲切的。——皮特•奥斯扎格,前美国国家管理及预算办公室主任
西尔弗并没有提出一个如何做出好预测的综合性理论,但他的这本著作的确有利于帮助人们在诡谲多变的商业世界中做出正确的预测。——克里斯•威尔逊,谷歌公司开发大使
2013年9月14日 想读 “大多数数据都只是噪声,就像宇宙的大部分都是真空区一样”——额,听上去有点道理,不过好像有人说真空区里面其实有暗物质?(⊙_⊙)?
数学 社会 科普 经济 经济学
再会,老北京 豆瓣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Life in the Vanishing Backstreets of a City Transformed
8.4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4
北京,充满活力的中国之都,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主题。
对中国人而言,北京是一切的中心:政府、传媒、教育、艺术和交通,甚至包括了语言和时间。自北京建城以来,她就是吸引外来人口、商人、学者和探险者的魅力之地,其中也包括了13世纪的马可·波罗:“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 未可宣言。”
这副“棋盘”的遗址仍留在北京城内,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和曼哈顿区差不多大,那些叫做胡同的狭窄巷子也依然存在。胡同之于北京,就如河道之于威尼斯。几个世纪以来,胡同一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特点,即使现在的巷子还不到以前的八分之一。
北京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1962年,一名外国记者将这里定义为“史上最大的乡村”。尽管这里有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机场,近一百家星巴克和一条覆盖到城市核心之外的新的地铁系统,但在某些北京人的眼中,它仍是一个乡村。
过去十年,就像是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国家的首都那样,北京这个大乡村走向了国际。穿过天安门广场,百公里外的长城标志着这个城市宽广的界限。或许它的改变可以用这个小插曲来说明:
几年前我看到一个充满乐观意味的横幅,挂在一栋老楼的拆迁现场,上写:再现古都。
一天晚上,不知道谁悄悄地将第二个字的左半部分去掉,所以口号变成了:再见古都。
秘密结社与中国革命 豆瓣
作者: 三谷 孝 译者: 李恩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 9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各种秘密结社的存在并非奇闻,它们有的甚至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本书以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国民革命、工农运动、南京政府以及抗日战争这一“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为背景,以红枪会、小刀会、大刀会、天门会为主角,试图具体地去揭示这些民间秘密结社在当时的历史大舞台上所展示的最后的活动。关于他们与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如与国民党各派系、军阀各派系、共产党、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5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洞穴奇案 豆瓣 Goodreads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9.0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萨伯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中世纪文明 豆瓣
Medieval civilization(400-1500)
作者: 雅克·勒高夫 译者: 徐家玲 格致出版社 2011 - 9
《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是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的主要著作之一。《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概述了欧洲中世纪1000多年的文明史,对封建社会的物质文明、人际关系、社会发展情况、人类心态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这一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及艺术、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勒高夫认为,中世纪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文明,与希腊—罗马时代及现代有明显分别。
格调 豆瓣
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
7.7 (3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保罗·福塞尔 译者: 梁丽真 / 乐涛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10
精确而刺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畅销三十年的品味评判毒舌之作
真正的格调超然于等级之外
等级是什么?为什么约翰•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尼克松时一脸吃惊地冲他的朋友说:“这家伙一点没档次”?
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三六九等人的品味作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引人发笑又富于启发性。书中对美国社会的诸多描述无不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众生百态,因此本书也可作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引爆点 豆瓣 Goodreads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7.1 (1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译者: 钱清 / 覃爱冬 中信出版社 2009 - 8
我们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但在《纽约客》怪才格拉德威尔的眼里,只要你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一位涂鸦爱好者能在地铁掀起犯罪浪潮,一位精明小伙传递的信息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点,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引爆点。
《引爆点》是一本谈论怎样让产品发起流行潮的专门性著作。书中将产品爆发流行的现象归因为三种模式: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及环境威力法则。个别人物法则是圈层营销或者说窄众营销的理论基础。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指导了我们如何去寻找目标客户中的传播员、内行与推销员——那些有着非凡人际能力的人们。附着力因素解决的是项目应该怎样传递信息的问题。附着力因素首先告诉我们要在诸多卖点中提炼出高质量的信息,并寻找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不可抗拒。环境威力法则针对的是客户感知与项目期望表达的信息是否高度一致的问题。
陕北盲说书人 豆瓣
作者: 黄新力 2009 - 8
这是一本讲述陕北黄土地上最后的盲说书匠故事的书。里面穿插了许多定格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场景的照片。这些照片不可能去改变那些一辈子悲壮、困难和无助的盲人命运,但起码能够让看见这些照片的人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年事已高、双目失明的盲人长年奔走在崎岖的山道上,游走于村庄之间,为偏远地区的百姓传唱着传统的忠孝节义,以及关于生活的苦涩、欢愉。
本书为纸上纪录片在路上系列丛书之一种。它再现了盲说书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场景,而且展示了他们在现代文明逐渐融入和影响寻常百姓生活的进程中,与即将被遗弃的命运的苦苦争斗。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
破碎的梦想 豆瓣
作者: 乐坚 主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 5
这本摄影集是当代西方纪实摄影艺术的集中展示,国内第一本直接在海外组稿的摄影画册。M. 亚伯拉罕斯、G. 门德尔、H.洛根等活跃于当今欧美摄影界的纪实名家,以十个专题一百余幅作品,记录了他们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从中东冲突到非洲艾滋病蔓延,从狂欢者的尽情宣泄到宗教徒虔诚的膜拜,人类种种生存状态,在摄影家的独特视角下,无不得到深入而有震撼力的表现。中国读者可从中领略纪实摄影的多种风格和摄影艺术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