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文化@私生活 豆瓣
7.1 (11 个评分) 作者: 王小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文化私生活》是作者的第二本博客文集,精选了其博客“不许联想”上2005下半年至今的文章40多篇。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化篇:给你自由过了火”,主要是文化时评,尖锐而真切;第二部分,“私生活篇:人人都爱塞林格”,是作者个人生活中的故事,妙趣横生;第三部分,“文化私生活篇:十面埋妇”,是作者第二部博客电影《十面埋妇》的剧本及花絮。
书名“文化@私生活”是指一个人完全属于自己的、极少公之于众的文化生活,甚至一被人知道会遭到嘲笑。这个提法既有戏谑之意,又点出了人们在文化消费中面临的某种尴尬,非常真实。全书仍然是王小峰特有的辛辣、幽默然而引人深思的风格。
2021年3月4日 已读 2021 年读,像一场文化考古。
杂文 随笔
山之四季 豆瓣 Goodreads
7.6 (45 个评分) 作者: [日] 高村光太郎 译者: 王珏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7 - 1
日本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最为推崇的诗人,首次译介到中文世界。
《山之四季》是松浦弥太郎在《日日100》中严选推荐的好书,真正的百里挑一。
“《山之四季》这本随笔集,记述了高村光太郎的山居生活,优美的文字像是在对孩子娓娓诉说。”
“我很喜欢第一篇《山之雪》,一次又一次地抄写、朗读。我梦想能在雪夜的山庄住一晚,哪怕一次也好,一边读着高村光太郎的《山之雪》。”——松浦弥太郎《日日100:一百件私人珍爱》
日本近代桂冠诗人高村光太郎山居笔记,15篇文字记录山中隐居生活。
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人与自然的交织交融、新知故人的相知相爱。纯真、质朴、清新。
根据日本中央公论社昭和三十一年(1956)版《山之四季》完整译出,译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语系,译笔精良。
★ 如果你喜欢岩井俊二和《四月物语》《情书》《小森林》,你应该会喜欢高村光太郎和《山之四季》;
★ 如果你喜欢松浦弥太郎、无印良品这样的日式生活美学,你应该会喜欢高村光太郎和《山之四季》;
★ 如果你想找到一个动人不俗的生日礼物、新年礼物、圣诞礼物,你可以选择高村光太郎和《山之四季》;
★ 精装小书,内外封特殊工艺,精致可爱,内文纸采用北欧进口瑞典轻型纸,不计成本、飘逸动人;
★ 书后附录“高村光太郎小传”和“高村光太郎年谱”,帮助进一步了解这位传奇的艺术家和诗人。
★ 《山之四季》这本随笔集,记述了高村光太郎的山居生活,优美的文字像是在对孩子娓娓诉说。——松浦弥太郎
★ 高村光太郎绝不与世俗妥协,一生追求“生”的意义。——奥平英雄(日本美术史学家、著名评论家)
★ 希望年轻人都来触摸光太郎的精神。——柳田知常(日本金城大学校长)
★ 狂野、正和、敏感的世界,高村光太郎的伟大之处在这里凝结,最高程度的杰作。——日本亚马逊网友评论
★ 高村光太郎的力量让我吃惊。——日本亚马逊网友评论
★ 高村光太郎这位诗人和艺术家,一生的最高杰作,就是他自己的人生。——日本《向学新闻》
★ 高村光太郎在零下二十度的山间从事诗作与农耕,回归自然。——日本《朝日新闻》
★ 独特的艺术家人生。——日本《每日新闻》
★ 作为诗人和艺术家,他是无可挑剔的,作为一个人,他也拥有着高远的志向和诚实的品格。——日本《东京新闻》
漫步遐想录 豆瓣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徐继曾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在法国的传记文学中,卢梭留下了三部永传后世的作品:《忏悔录》、《对话录》和《漫步遐想录》;三部著作,三种体裁,三种笔调;如果说《忏悔录》是一部编年史,《对话录》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那么,最后这部《漫步遐想录》便是一部散文诗。写这部作品时,卢梭已到垂暮之年,已完全放弃了与敌人周旋和与命运斗争的徒劳的努力,一切听天由命,因此心境恬适,十分悠闲,落笔为文宛如信步咏哦,把十篇《漫步遐想录》写成了十篇优美的散文诗。就性质来说,这十篇文章是文学作品,但就内容来说,它们又是研究卢梭一生行事和思想发展轨迹的不可不读的著作。
京都山居生活 豆瓣
ベニシアの京都里山暮らし 大原に安住の地を求めて
6.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维尼夏·斯坦利-史密斯 著/绘 / [日]梶山正 摄 译者: 果露怡 新星出版社 2015 - 4
一座长满香草的午后庭院 一段远离尘嚣的诗意时光
日本NHK电视台多次专题报道 累计销售超过85万册
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约翰•列侬
一所古旧的百年农居,让英国贵族出身的维尼夏在京都的山间停下了脚步,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亲手开辟一座庭院,栽种一百五十多种香草。夏日天静昼长,听得到薄荷、罗勒、迷迭香、薰衣草……勃勃生长的声音;秋之七草随风摇曳的时节,用古法调制花草茶,制作手工皂,酿造梅子酒。闲时在薄雾笼罩的清晨漫步田园深处,于暮色四合的河畔观赏流萤点点。
播种、浇水、劳作、收获。
就这样,度过一生。
造房子 豆瓣 Goodreads
7.7 (32 个评分) 作者: 王澍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 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 豆瓣
意味がなければスイングはない
7.3 (9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3
这是村上春树第一本纯粹的音乐随笔。村上从所有经典音乐场景中精心选取11位名家名曲写成文章,其中溢满了对于音乐的情感,一个深入了解村上音乐世界的机会。从舒伯特到斯坦•盖茨,从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到菅止戈男,十篇随笔,道尽村上心中的好音乐。
老猫的书房 豆瓣
作者: 江晓原 口述 / 吴 燕 整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 1
书房是一种奢侈。时至今日,许多读书人都没有自己的书房。本书作者江晓原显然是个完全实现了梦想的读书人。他很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将档案馆的密集架搬进书房的人。这个书房实在奇特:地上铺着铁轨,用带滑轨的密集架放书,可以比原来的藏书量增加三倍。区区十九平方米的空间打造出拥有三万藏书、四千藏碟的“书影之城”。江晓原坐拥着大气实用的书房,以猫的灵性和优雅让这些藏书藏碟生动起来。让我们走进“老猫的书房”,感受别样的才情与人生。
题解
前书房时代
1 雪夜闭门读禁书
1.1 爱上读书
1.2 少年惊艳梅花谱
1.3 张庆第先生
1.4 高考
2 学生时代
2.1 《西厢记》
2.2 科学史
2.3 淘书路线图
书房时代
3 书房的变迁
3.1 终于在滑轨上成为书虫
3.2 女儿的“童年记忆”
3.3 阅读综合征
4 在“阳台”与“卧室”之间
4.1 “见习巫觋”
4.2 天学
4.3 “第二专业”
5 我的书评生活
6 两种文化
6.1 “两种文化”
6.2 我们的科学文化
6.3 科幻的三重境界
6.4 量化考核·计划学术·学术过热
7 书房的生命
7.1 和书相爱
7.2 作客书房
书·缘
8 人在旅途,心念书香
8.1 在汉城搜寻《三国遗事》
8.2 “失而复得”之《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
8.3 异域购书之艳遇种种
9 那些人,那些事
9.1 戈革
9.2 书痴L
9.3 周雁
尾声
后记
大雅宝旧事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张郎郎 中华书局 2011 - 11
本书作者张郎郎,他根据自己的“文革”经历写成的《宁静的地平线》一文曾收入《七十年代》(香港牛津、北京三联版)一书中,反响极大。本书叙述的则是发生在《宁静的地平线》之前的故事——记叙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作者随父母居住于东城区大雅宝胡同甲二号中央美院宿舍时期的生活片段和见闻,文字鲜活生动,洋溢着温暖的人情味,也感染着特定年代的气氛。
2015年2月17日 想读 在北京市公法军管会的《通知》里,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张郎郎被指「对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极为仇视……出卖了我国大量重要军事、政治、经济情报。」自然应予处决。但他的父亲张仃是中共老干部,张郎郎就是在延安出生的。总理周恩来与张仃熟识,以「缓刑,继续调查」为名替张郎郎保了一条命。
历史 回忆录 社会 随笔
醒来的森林 豆瓣
Wake-Robin
作者: [美国] 约翰·巴勒斯 译者: 程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9
约翰•巴勒斯(1837-1921),被认为是19世纪及世纪之交最杰出的自然文学作家之一。《醒来的森林》是一本关于鸟的书。我们跟随巴勒斯来到著名的美国哈德逊山谷,倾听林中鸟的音乐会;我们走进弥漫着原始气息的森林,观察不同的鸟类筑巢的乐趣;我们在巴勒斯自己的小花园中,看到“鸠占鹊巢”的一幕……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鸟的书,她让我们享受到鸟语花香和大自然的清新优美,还有对原野和丛林的兴趣与知识。更重要的是,她告诉我们对待大自然的一种态度。
书淫艳异录(全二册) 豆瓣
6.9 (11 个评分) 作者: 叶灵凤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 1
“书淫艳异录”是现代著名作家叶灵凤在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的专栏,内容主要是对世界性风俗和性文学相关知识的介绍。在这个专栏里,叶灵凤以性学为中心,旁及中外文学、艺术、宗教学、医学、心理学、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众多领域,所记性学奇闻趣事,或介绍,或译述,或摘录,所述古今中外之书达数百种,既新奇又猎艳,而且文字清通优美,文学性强,极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学理性。
本书即此专栏文章的首次结集,甲编收录上海《辛报》发表的106篇,乙编收录香港《大众周报》发表的54篇。文章皆是一篇篇独立的小品文,文字短则五六百字,长则两千余字。这些文章文字幽默中见风致,趣味中合知识,可读性极强。本书的结集出版既有增加知识,开阔眼界之功,亦能使读者倍增阅读乐趣。
我与地坛 Goodreads 豆瓣
9.3 (258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2 - 5
收有“午餐半小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第一人称”、“两个故事”等15篇史铁生的代表作。
野果 豆瓣
Wild Fruits
7.2 (5 个评分)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石定乐 新星出版社 2009 - 8
本书是梭罗的最后力作,是他倾注其生命最后十年的全部心血,陆续写成的一组有关野果的散文。
与《瓦尔登湖》中的哲人不同,在本书中,梭罗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知识丰富的游伴和植物学老师,他满怀对大自然的神圣挚爱,以其仔细考察野外行程为线索,娓娓动听地详细描述了各类野果在北美地区的分布状况,它们的花期、结果的具体时段和各自形态等生命艺术,以及当地各类昆虫、鸟兽(如各种鸟、黑熊、松鼠、牛羊等)与之的自然关系。让人感到身边一切草木的和谐、可爱和宝贵,各类生命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重要。
本书文笔优美,表述生动,读者阅读起来宛如进行一段野外旅行,不会有波澜壮阔、惊险曲折的经历,但会有令人回味无穷的乐趣和收获。
边城集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1 - 6
《边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不朽杰作。
论及这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那点六月中夏雨欲来时的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
《市集》等一组美文,所写亦为边城风景,是翠翠和她爷爷这类人物的诞生地。
阿城精选集 豆瓣
9.4 (68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1 - 3
20世纪的社会生活风云激荡,沧桑巨变。20世纪的华文文学也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上承19世纪。下启21世纪的20世纪华文文学,在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连接和与时代情绪的遥相呼应中,积极地开拓进取和不断地自我革新.以其大起大伏、大开大阖的自身演进,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彩乐章中光辉灿烂的一页。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焕发出青春活力的精神写照,更是笔浓墨重彩、彪炳史册的文化财富。20世纪的华文文学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构成为后世所传承,20世纪的那些杰出的华文文学作品必将作为经典为后人所记取。
抱着共同的目的和相同的旨趣,以“世界文学文库”树立了良好品牌形象的北京燕山出版社,得到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核心的文学研究权威机构的支持和帮助,由著名文学批评家和出版家白烨、倪培耕,著名学者和文学批评家陈骏涛、贺绍俊总策划,开始了这项以“世纪文学60家”命名的策划、评选活动。
我读2 豆瓣
7.4 (28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 何亮亮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0 - 11
内容介绍
《我读2》是由梁文道主讲的书评集。他被媒体评为“香江最犀利的一枝笔”!
本书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带领读者触摸书的精髓。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分析讲起,向读者多角度多侧面呈现一本书。主讲人梁文道兴趣广泛、涉猎颇广,每一本书都经过了消化吸收,最后形成了客观而中肯的评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传达给读者。虽然这本书是书评集,但是每一篇文字里都包含着一些社会时评,对生活的感悟,对历史的描述。语言轻松有趣,每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读来妙趣横生。
精彩章节节选
“好的散文要靠文字的纯正,而如今纯正的文字,却要逐渐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好莱坞写宣传稿式的一味夸张,用最美丽的字眼,去形容一堆垃圾,把原先有意义的东西,贬到不值一文。”
——梁文道讲《吴鲁芹散文选》
“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只有那种光线充足却非暴晒暴烫的阳光,才可以让草成草,树成树,让人的心灵充满温情与善良。”
——梁文道讲《我与父辈》
“其实,放弃理想比坚持理想更难。
为了承担生命里的一种责任,对别人的责任,就放弃了理想。他们知道放弃理想的结果是什么,但他们放弃了。县城里的生活,今天和明天没有区别。生命对他们来说不会再有奇迹出现了。“
——梁文道讲贾樟柯《贾想》
孤独六讲 豆瓣
7.3 (241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美学大师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美学,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可以说,蒋勋在本书中,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自序
情欲孤独
语言孤独
革命孤独
暴力孤独
思维孤独
伦理孤独
说魂儿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栾保群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 8
活着与死去,这是对立的,但有没有一个不死不活的境界呢?活着是人,死去为鬼,但有没有一个不人不鬼的状态呢?长期稳定的肯定没有,短暂一时的则无处不在,诸如昏迷、发疯、出神。丢魂等等。魂灵离壳之后,躺在哪里的是不死不活的躯体,飘游在外的是若阴若阳的游魂。形神相离,但也没有断绝联系,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它们还会合二为一。
旅行的艺术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译者: 南治国 / 彭俊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在《布拉格之恋》结尾处的梦境上扎上一针,渗出的淡蓝色便可以为德波顿的路行程着色;
任何行路的真实色彩都被这心路的蓝色、薄雾中的蓝色幻化了,成了一种无法拒绝的诱引;
空间丧失了地理上的方位,时间懒散地化为了一缕幽香;
串起行程和文字的只有华兹华斯、波德莱尔、凡·高们和德波顿这位才子在深处共鸣的心灵悸动了;
与德波顿同行,前路是去达远方的行程或是夕阳中向家园的回归……
全身文化人 豆瓣
作者: 汤祯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全身文化人》是一本奇特的书,我从来没有想过它有机会以简体版面世,在此先要感谢文化工房的袁兆昌及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张罗及支持。
翻开《全身文化人》的目录,大家不难发现它是一本百分百「作者论」的作品──如果你对「汤祯兆」兴趣不大,那彻头彻尾肯定不属你要呷的一杯茶。如果当初没有文化工房的无限信任,它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以如斯面貌「示众」。是的,自选集之名本来就已经很不香港。念书时期所接触的自选集,全属内地及台湾的文学大家撰作,堂堂系列横陈,气势好不吓人。我尝试从读者角度,去思考究竟想看一本怎样的自选集,得出的结论是──肯定是以汇聚作者最出色的文章为终极期盼。也正因为此,我原先打算以「The Best of」的编选逻辑,从而去组织谋篇,即把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共冶一炉汇集成书,作为一个阶段的总结──我一直坚信写作必须先娱己后才能娱人。不过迅即发现构思并不可行,因为基于既有版权上的合约限制,我无法把所有自以为最出色的文章聚合成一书。后来退一步去思量,终于得出另一想法,就是以Reader的概念出发,即以建构成一本「汤祯兆读本」为务──那就是说从《全身文化人》入手,读者应该可以明白到我这二十年来的写作生涯,是怎样走过的。而且我也担心自选集在香港的市场非常有限,于是把未收录成书的文章编修进去的念头也益发愈炽热,终取平衡而成了眼前的成貌。
「创作人」、「足球人」、「文学人」、「电影人」及「香港人」,是我归纳出来的五个身分,用来统涉过去的创作历程。邓小桦劈头便问我为何把文学创作置于卷首?我不假思索便回答:那是写作的根,怎能不立此存照思源为证!曾有内地读者询问,为何在《命名日本》后记中,那么强调中文系出身的影响?我得承认今天看来,以「全身文化人」为名正好代表了出入无门的理想境界(可参看叶辉在书中〈疑似同门〉的诠释)──「无门」,就是无门无派,那确是民间书写的自由自在世界;不过要进入「无门」,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写作历练,而我就是凑巧从文学开始,仅此而已。
是的,那绝非你惯常认识专擅日本文化书写的「汤祯兆」──后者其实可能更接近市场定律建构出来的形象角色。但由于大家容易接触到我的日本文化书写,所以是书便刻意让这一重身分缺席。在《全身文化人》所展示的,其实不难说明每个人都有广阔的兴趣范畴,而且内容表面上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看自然会得出文理互通前世今生的脉络印象。再加上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才有契机可把意念落实转化成书并得以刊行。
内地读者容或对书中内容,例如香港杰出的文学作家谢晓虹、王良和及罗贵祥等不一定熟悉,又或是对一些香港的地景(沙田第一城)乃至热门焦点话题(《四代香港人》的争议)不甚了了,甚至对一些肆意把弄的语言实验(把广府话口语乃至粗言秽语也挪用至文中)心存反感,然而我深信背后的谋篇定势,其实还是中文铸造天下融通。
是的,《全身文化人》是我迄今为止最偏爱的一本书,希望大家可以看出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