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发展的受害者 豆瓣
作者: 【美】约翰·博德利 译者: 何小荣 / 谢胜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文化变迁、现代化及经济发展,对全世界部落社会及土著居民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调查了过去和当代人类历史中有关种族灭绝、种族文化灭绝及生态灭绝的案例,揭示了数百年来世界土著居民为何及如何成为现代化及全球规模文化的受害者,发达国家如何运用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手段,逐步使土著居民沦为发展的受害者,阐述了土著居民为争取自治所付出的卓绝努力及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研究了人们之间冲突的真正与普遍的缘由。作者对小规模文化的独到分析,也使我们看到了土著居民从发展中受益的曙光。本书不仅适合国内高校学生阅读,更值得民族研究人员借鉴。
民族志方法要义 豆瓣
Essential Ethnographic Methods:Observations,Interviews,and Questionnaires
作者: (美)斯蒂芬L.申苏尔 等 译者: 康敏 / 李荣荣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 4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民族志是一种为了调查和发现社区、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社会文化模式与意义的科学方法。作为科学,民族志和其他社会行为科学的调查方法的首要区别在于,民族志者要探索在他们赋予人们的行为和信仰以意义之前,人们都做什么,以及为什么 这么做。这样,人们的观点就形成了建立地方性理论的基础,我们可以检验这些理论,把它们和科学文献相衔接,也可以在改造后用于其他地方。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民族志要依靠研究者作为资料收集的首要工具,因此民族志者要特别注意偏见的问题和保证资料准确性的方法。
动情的观察者 豆瓣
The Vulnerable Observer: Anthropology that Breaks Your Heart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露丝·贝哈 译者: 韩成艳 / 向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动情的观察者:伤心人类学》内容简介:在这六篇极具情感的文章中,作者透过揭露自身的生命故事,深刻反思其在西班牙、古巴及美国的田野工作,将洞察力、真诚及怜悯注入其中,把民族志与回忆录巧妙地交织起来,并将反身人类学、女性主义自传性书写,以及多元文化与离散论述融会贯穿。作者认为,感性人类学书写不仅有治疗的效果,也可以挑战、对抗各种僵化与单一的意识型态,激发实践的动力。
Ways of Being Ethnic in Southwest China 豆瓣
作者: Stevan Harrel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1 - 1
"This book is primarily about the peoples of Liangshan and Panzhihua. However, it also has quite a bit to say about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about ethnology, and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Chinese state and its future." - Colin Mackerras, Griffith University, Queensland, Australia
Drawing on extensive fieldwork conducted in the 1980s and 1990s in southern Sichuan, this pathbreaking study examines the nature of ethnic consciousness and ethnic relations among local communities, focusing on the Nuosu (classified as Yi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rmi, Naze, and Han. It argues that even within the same regional social system, ethnic identity is formulated, perceived, and promoted differently by different communities at different times. The heart of the book consists of detailed case studies of three Nuosu village communities, along with studies of Prmi and Naze communities, smaller groups such as the Yala and Nasu, and Han Chinese who live in minority areas. These are followed by a synthesis that compares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ethnic identity in different communities and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example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ethnicity and for the near future of China. This lively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gion's complex ethnic identities and relationships constitutes an original and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ethnic identity. Ways of Being Ethnic in Southwest China will be of interest to social scientists concerned with issues of ethnicity and state-building. Stevan Harrell is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nd curator of Asian ethnology at the Burk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Cultur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豆瓣
作者: Nigel Barley Eland 2011 - 2
The wittiest introduction to the life of a social anthropologist ever written. Studying in the Cameroons for his first experience of fieldwork, Barley discovers that the society of the Dowayo people refuses to conform to the rules of his new discipline. Although set amongst a little-known tribe in the Cameroons, this slim volume reaches out to a vast audience who would otherwise never look at a travel book about West Africa, let alone an anthropological field study. A seminal text for any student in search of a laugh. Witty, hilarious and unconventional, but also a remarkable intellectual achievement; Barley manages to turn the western science of anthropology on its head, so that for once the laugh is on the professional practitioners not the observed.
学做工 Eggplant.place 豆瓣
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8.8 (4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保罗·威利斯 译者: 秘舒 / 凌旻华 译林出版社 2013 - 3
《跳出我天地》里,比利·艾略特的工人父亲坚持认为男孩子应该学拳击,而不是跳芭蕾;《光猪六壮士》里,下岗的工人们告别钢筋水泥,在聚光灯下跳起脱衣舞却收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
啤酒、烟草、男性气概的业余爱好、幽默但粗野的对话.....是电影给我们展示的英国工人掠影。
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的保罗·威利斯教授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子弟为何选择继承父业——这就是《学做工》一书所呈现给我们的精彩内容。
2013年3月,《学做工》这本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终于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中文版,威利斯先生也将首次和中国的读者见面。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动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写,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彻的理论分析,向我们解释了工人积极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 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新文化生产的结果。中文本还收录了作者于2000年所做的访谈,以及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序言,有助于读者从一个比较历史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青少年教育和失业问题。
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 豆瓣
Visions of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ical Theories and Theorists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杰里·D.穆尔 译者: 欧阳敏 等 商务印书馆 2009 - 7
《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在组织上不同于其他关于人类学理论的课本。首先,我试图表现的是这样一种人类学观点。它比诸如亚当•库伯(Adam Kuper)在其关于英国社会人类学家的杰出研究中的描述要更为宽泛。其次,作者试图从当代人类学的发展趋向中选取更多的例子,甚至比E.哈奇(Elvin Hatch)在《人与文化的理论》中讨论的更多。再次,我尝试着对每一位人类学家对于人类学理论的贡献进行折中的、非批判的读解。这仅仅表明我不会像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在《人类学理论的出现》中那样亲自鼓吹某种特定的理论。在《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中讨论到的学者既不是假想敌也不是替罪羊。这本书中讨论的每一位人类学家都具有知识上的价值,他们之所以被纳入其中是因为他们的观点都很重要,并值得被了解。
本书围绕着影响现代人类学形成的男女学者展开。其他人类学理论的介绍重视观点而非人物,但是我相信传记体的结构更好。观念不是自己平白生成的,而是在个体的经历中形成的。当然,某些观念是普遍地生成的,是公共财产。有机类比法、进化论、社会功能、后现代主义的批评等,凡此种种都曾广泛流传。它们并不是哪个伟人的独立创作。在关于人类学家理论的解读中,这些普遍的概念被视作普遍的、基础,特定的学者将他们的理论结构筑于其上。其他的因素和困难更直接地塑造了人类学家个体的观念。
小玩意 豆瓣
作者: [美] 加里·克罗斯 译者: 郭圣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玩耍是孩子的工作,而玩具就是他们的工具。
玩具向年轻一辈传递了上一代人的价值观和期望,也向父母诉说着年轻人寻求的认可和自由。玩具在唤醒成年人童年记忆的同时,其日益商业化的影响,又使人不无焦虑。
本书以19世纪末美国现代玩具业的兴起为起点,讲述了美国孩童在过去百年来所玩过的种种玩具。这些各色各样的小玩意,向我们诉说着20世纪美国人丰富的童年生活、多变的育儿观念,以及日益勃兴的现代消费社会史。
美好生活 豆瓣
Den kultiverade människan
9.0 (32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奥维·洛夫格伦 / 乔纳森·弗雷克曼 译者: 赵丙祥 / 罗杨 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以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为观察对象,透过丰富鲜活的民俗材料,描述了1880年至1910年间的瑞典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他们尝试摆脱“暴发户”的嘴脸,并希望与农民、没落贵族以及无产者划清界限;在努力营造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文化形式是最文明、最先进的,并应被推广给普罗大众。正是在对“美好生活”的包装与塑造中,中产阶级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成功地渗透到现代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琐碎庸常的角落。
对于世纪之交瑞典中产阶级的这一研究发人深省,它表明对中产阶级的研究与认识应当基于理解而非抨击;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表现历史研究可以结合其他相邻学科的方法。这两个成就令人鼓舞。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作者们所体现的知识视野之广令人惊叹。他们对来自民族学档案、课本、回忆录、小说和礼仪手册中的材料巧手编织,展现了中产阶级、农民和工人阶级的丰富的日常生活画面。本书还对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冲突与抵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内容往往都被忽视了。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本书融合了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方法所呈现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吸引斯堪底纳维亚的学者们,同样也能吸引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试图描述与解读19世纪西方文化和中产阶级的所有人。
——Ethnos
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 豆瓣
作者: 谢元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8
《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以敖鲁古雅鄂温克生态移民为例》内容简介:建立市场经济,解放生产力,是改革采用的主要发展模式。为此,国家一方面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以前的集体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又在城市和加工工业区推行资本主导的外向型经济以取代原来的国有企业主导的计划经济。
远逝的天堂 豆瓣
Assualt on Paradise
作者: (美) 康拉德.科塔克 译者: 张经纬 / 向瑛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来自对阿伦贝皮 (巴西巴伊亚州)的数次考察:1962年,1964年,1965年,1973年,1980年,从1982年到1987年每年,1990年代早期,以及2003年和2004年。本书的结构基于20世纪60年代村庄和当代社区的比较。第三章到第五章介绍了从1965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阿伦贝皮在受外界文化影响之前的基本信息。改变的主要动力是渔业、旅游业、嬉皮士文化入侵、工业污染,以及通过与州府萨尔瓦多之间道路修筑实现的都市化。
在我离开阿伦贝皮八年之后重返该地(见第六章),也就是从1973年开始,上述这些趋势以及经济发展都大大改变了当地生活。我在1973年的田野工作描绘了阿伦贝皮的变迁景象。接下去的第六章描述了1973年的阿伦贝皮,这一章提供了一个过渡,将第四部分(第七章到第十五章)联系起来,在这部分描述了当代社区的巨大转变。阿伦贝皮的改变甚至可以与萨尔瓦多——巴西第三大城市,拥有超过三百万人口——相比较,她正是通过这种变化进入了现代世界体系。本书讲述的就是变迁的故事——阿伦贝皮的全球化。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豆瓣
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in Morocco
8.2 (11 个评分) 作者: 保罗·拉比诺 译者: 高丙中 / 康敏 商务印书馆 2008 - 1
本书是对人类学知识生产方式所作的伦理-哲学反思,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加以探讨。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作为调查对象的当地人交往的过程,并指出这种过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学家对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豆瓣 Goodreads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9.4 (43 个评分) 作者: 蓝佩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8 其它标题: 跨国灰姑娘
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雇用她们的台湾雇主,多数是青壮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辈少有在家雇用佣人的历史,这些“新富家庭”的经验,映现了台湾社会在阶级、族群、性别与代间关系的转变。

为了解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帮佣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了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

蓝佩嘉以“跨国灰姑娘”的比喻来彰显家务移工的处境:她们或为了逃离家乡的贫穷与压迫,或为了扩展人生视野及探索现代世界。跨越国界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坐困雇主家中,被视为“用完就丢”的劳动力,灰姑娘的美满结局仍如童话般梦幻。

相对于2006年的英文版,作者以返璞归真的母语和大量的生命故事,描绘了“跨国灰姑娘”的身影,并且透过社会学透视,展现了台湾雇主和东南亚移工,在全球化社会中相遇而生的种种面貌。

————————————————————————————————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呈现了种族、阶级、性别和公民身份等等界限,如何在家务移工的生命中形成。蓝佩嘉经由划界工作的理论透镜,为萌芽发展中的女性迁移研究贡献了极为重要的成果。这是一本杰出的作品。

——Rhacel Parreñas, 布朗大学美国文明学系教授

我们或许会以为,只要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接触越多,我们和他们的社会关系就越亲密。但是蓝佩嘉指出我们错得有多严重。在某些状况下,台湾的女雇主和他们的菲佣很“亲密”,但在其他时候两方则非常疏远。的确,有时最接近的反面最为遥远。这本脉络清晰、掷地有声的重要著作,便是在讨论这些现象如何发生。

——Arlie Hochschild,柏克莱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学术作品,论述圆融、研究透彻、理论扎实,不但具有高度可读性,而且蕴含深度人文关怀。

——Delias Davin,英国里兹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游戏的人 豆瓣
作者: [荷兰] 约翰·赫伊津哈 译者: 何道宽 花城出版社 2007 - 9
本书研究游戏在人类进化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指出:游戏是文化本质的、固有的、不可或缺的、决非偶然的成分。
2012年6月13日 已读
历史学家的角度,跟预期很不一样
人类学 文化
天真的人类学家 豆瓣 Goodreads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8.8 (20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奈吉尔·巴利 译者: 何颖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2012年5月14日 已读
意犹未尽,原版在哪里在哪里在哪里?
人类学 英国
羌在汉藏之间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中华书局 2008 - 5
本书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隅与北川地区,即汶川﹑北川﹑茂县﹑松潘﹑理县等地。
本书希望通过 “羌” 之历史,说明华夏(自觉的)西部族群边界变迁,以及其如何贡献于近代中华民族之形成。这项研究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思考架构,即“羌” 曾是古华夏心目中的西方牧羊人或西方异族概念,它代表古华夏自觉的我群西方边缘(the sense of otherness)。因此探索华夏历史记忆中 “羌人” 概念的转变,便是探索华夏自觉的(或主观认定的)我群西方边缘之变迁。不只如此,在公元7世纪以后,青康藏高原东缘华夏心目中的诸羌部落又成为吐蕃(与后来的藏族)之政治﹑宗教﹑文化与族群之边缘(朵康)。这样的历史发展终使得青康藏高原东缘之广大地区及其人群,在近代时成为汉藏间一个模糊的边缘。这也是本书书名《羌在汉藏之间》用意所在。
2011年2月11日 已读
看了前几页,就觉得好正中下怀,已经开始自问是不是民族志才是最适合我兴趣的学科。。。
很赞成书中的一些观点,发觉也暗合我自己到处旅游时的一些想法... 比如书里不仅仅只去研究那些穿民族服装只讲乡谈话的“土著羌族人”,因为这个特殊的小群体明明就是不能代表更多的跟汉族人有所接触的羌族人嘛。旅游时人总是要去看“最纯正”的异域情趣,但其实各地本来就越来越相通,在我看来往往这些“不典型”的状态才是最真实的态度。我觉得那些只带着“猎奇”目的的眼睛,恰恰是最不会发现美的眼睛。
人类学
寻找文化身份 豆瓣
作者: 李立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除了学科、学术表述范式上的这种思考外,还有两个因素也促使作者采取这种形式进行表述和写作。第一,作者与研究、书写对象的特殊关系。村落是作者妻子的家乡,文本中出现的那些人物与作者都有着或近或远的亲戚关系,这使作者得以和他们内心的隐秘世界有了亲密接触。其二,作者从前中文专业的学科出身,导致作者对以小说这种叙述形式来报道和探究人物的个性、内心和行为动机有某种偏好,而民族志这种还没有完全定型、正在发展、变化和探索中的研究文体,也为作者进行的尝试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和创造空间。用格尔茨的话说,作者采取的是一种介乎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模糊的体裁”。
在表述上,《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自己也作为一个被反思和书写的对象在文本中出场,与故事中的人物、与读者就文中涉及的问题展开对话和协商。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追忆过去作者自己在汉族情境或场域中面对相同问题的亲身经历、感悟,通过表达与村落遭遇后诧异于村落成员应对相同问题的不同方式、思维、心态和期望以及诧异后作者内心发生的改变,来凸现汉族群与村民在文化上的区别,从而唤起读者对本文化和异文化的直觉,使读者也有一种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之感。二是增强文本写作和研究本身的透明度,使读者对研究一书写者在研究中涉及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过程,甚至性情、趣味有所了解,从而建立一种与被动的“支配与被支配的知识”不同的、相对主动的“理解的知识”,参与到作者对对象的认识甚至于文本的建构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