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历史三调 豆瓣 谷歌图书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9.6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柯文 译者: 杜继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8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典藏版)》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荣获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在滿洲 豆瓣
In Manchuria: A Village Called Wastelan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China
作者: 梅英東(Michael Meyer) 译者: 吳潤璿 八旗 2016 - 3
與何偉《尋路中國》、歐逸文《野心時代》並駕齊驅,
梅英東繼《消失的老北京》,再次挖掘不同面向的「非主流」中國。
歷史令人啼笑皆非的中斷、曲解和循環,
會讓這塊土地的人失憶並失根嗎?
自然的循環、農作的循環,
已經被國家扶植的私人企業以發展之名打斷了嗎?
東北,這塊土地上的故事,無疑是一部今日中國的縮影!
滿洲(東北),似乎是一塊沒有歷史、沒有未來、與我們無關的土地。隨著作家梅英東的足跡,這塊土地的味道、歷史記憶、各色人物和正在發生的故事,撲面而來,栩栩如生。
本書以位於吉林省的「大荒地村」開場,這裡的農民原本按照二十四節氣耕作,如今被一家政府資助的私人企業以發展之名招攬契作。農民被胡錦濤親自視察並期許的「東北第一村」之名所吸引,也被企業傳單上所塑造的美好生活蠱惑,而放棄了黑土地的傳統生活方式……
大荒地村的未來會如何?傳統生活方式,在人為推行現代化契作的過程中是否將消失殆盡?堅持不加入契作、遵循節氣而耕種的三舅,最終會被發展主義犧牲掉嗎?這不只是大荒地村的問題,更反應出中國農村因應現代化所面臨的巨大不確定性。
以大荒地村為起點,梅英東穿梭、行旅於東北(滿洲),探尋被遮蔽、扭曲的歷史及當地人的歷史記憶。這片土地,到處充滿了女真人(滿人)、俄羅斯人和日本人的廢墟和遺址,可是都被改頭換面:溥儀的滿洲國皇宮被稱為「偽皇宮」;溥儀作為「歷史的殘渣」和「被改造好的公民」而葬在革命公墓,但中國改革後,他的骨灰卻被移到私人的皇家陵園,變成招攬生意的廣告;在俄滿邊境,葬有二戰蘇軍槍殺的數千名日本農民之地,如今搖身變成中日友好園林……作者感慨道:「過去四百年裡,或許沒有其他地方像滿洲一樣,能對中國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然而它的滿洲內涵,如今卻消失不見,或者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形態被抽離置換。」
這就是梅英東筆下的東北,從滿洲到東北,它複雜斑駁的歷史似乎是一種循環,和按二十四節氣而生活、遵循著自然循環的傳統農作一樣,達成某種暗合,彼此呼應。另一方面,現代發展的路徑則充滿了巨大的實驗性質、無畏的想像和不確定,白山黑水的傳統生活方式瀕臨消亡……歷史、自然、農事、人物,循環與中斷,變與不變的不確定,此刻的滿洲(東北),正是一部今日中國的縮影。
作者簡介:梅英東(Michael Meyer)
美國旅行作家,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現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和香港大學教授「非虛構寫作」。1995年,他作為美國和平團志工來到中國四川內江,1997年之後在北京生活了十年。
文章曾多次在《紐約時報》、《時代週刊》、《金融時報》、《體育畫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及其他報刊發表。並獲得多項寫作獎肯定,包括古根漢獎(Guggenheim)、紐約市公共圖書館獎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懷亭獎(Whiting)、洛克菲勒獎(Rockefeller Bellagio)、洛威爾湯瑪士獎(Lowell Thomas Award)等等。著有《消失的老北京》一書。
譯者簡介:吳潤璿
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法文系、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譯有《空中堡壘:盟軍轟炸機》、《鷹擊長空:盟軍戰鬥機》、《被隱藏的中國:從新疆、西藏、雲南到滿洲的奇異旅程》、《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1936-1945》、《盲眼律師:在黑暗中國尋找光明的維權鬥士》等書。
名人推薦
梅英東喚起昔日書寫中國農村生活和大地的偉大文學傳統。他遍尋遼闊東北農民生活的軌跡,以及轉換至農企的不確定性,其內容豐富又深沉的程度,就如同這片傳說中的大地。
──何偉(Peter Hessler),《尋路中國》、《消失中的江城》、《甲骨文》作者
梅英東在章節之間不斷轉換,既審視廣闊的歷史背景,也關注自己在大荒地村的日常生活。他讓形形色色的本地人來主導敘事,嫻熟地捕捉中國口語的風情。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梅英東置身於正在迅速消失,且外邦人事實上永遠難以看清的中國農村文化之內。他以熱情、幽默與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將中國農村文化帶入至現實生活之中。是我讀過書寫中國的書籍中,最不尋常也最令人滿意的作品之一。
──亞當.霍許柴爾德(Adam Hochschild),《利奥波國王的亡靈》(King Leopold's Ghost,暫譯)與《終結一切戰爭》(To End All Wars,暫譯)作者
2017年4月26日 已读
休憩77th,类似《甲骨文》却没有那么多敏感词,作者在小乡村住了很久但看问题描述事情浮皮潦草,回顾了尽可能多的有关东北和满洲的历史却不成体系,远远不及《江城》与《寻路中国》,推荐言论中何伟称此书“能让人想起很多东西”,褒贬自在其中,菜谱也能让你想起很多美味菜肴的味道,却不是一本好的美食著作,不是么?我差点想刻薄的写此书最大的好处在于装帧精美了。
中国 历史 纪实
革命时期的爱情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10
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他的小说为人们贡献了迄今为止现代汉语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阅读快感,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别样的世界,他让人们明白了:哦,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本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派画家画了一批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出,引起了很大轰动——他画的天空全是红的。观众当然以为是画家存心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污染的缘故,伦敦的天空的确是砖红色的。天空应当是蓝色的,但实际上是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
2017年4月10日 已读
休憩71st,一切都是淡淡的,没有意义的,自由的,王二是淡淡的,X海鹰是,毡巴也是,他们也都是没有意义的,无聊的,自由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起大学时晚上睡不着爬起来在湖边走,一个人也没有,为什么要走呢,不知道,没有意义,不走好像也可以,不过在走着,所以继续走吧。就是这种感觉。革命时期是一座树林子,走过时很容易迷失在里面。这时候全凭自己来找方向,方向是什么也无所谓呀,反正是凭自己找的,有这个东西,就很好了
中国 中国文学 小说 当代文学 文学
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豆瓣 Goodreads
Provincial Patriots: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裴士鋒 译者: 黄中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1
中国近代史上,湖南所产生的改革者、军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国诸省之冠,但史学研究却鲜少对湖南进行连贯性的探讨。本书不同于中国现代化是首都与通商口岸启迪内陆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为中心,认为湖南在内部进行的思想改革与论述,牵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湖南是具有独特性格的地区,……既为更大国家的建造付出心力,也孕育出自己的身份认同。本书以多不胜数的一手数据为基础写成,为发人所未发的一部力作。 ——拉纳•米特(Rana Mitter),《被遗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作者
湖南在中国历史舞台占有特殊地位长达一百多年,先是助政府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平乱之后大量湖南人成为封疆大吏,晚清改革时湖南成为主要的改革中心之一,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湖南贡献甚大,而在毛泽东主政的中国则有多位湖南人跻身最高领导阶层。
——柯文(Paul A. Cohen),《历史三调》(History in Three Keys)作者
关于民族概念的中国如何由内往外发展出来, 至今只得到局部的探索。裴士锋的专题性作品,以令人信服的笔法说明地方根源与民族果实的关系。他笔下的湖南以新且有效的方式说明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
——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满洲人》(The Manchus)作者
2017年3月15日 已读
修行15th,裴士锋真是个奇妙人物,他广受好评的天国之秋我看不入眼,这本乏人欣赏的书我却很激赏。大概是我底子不足,一度声浪震天的“湖南独立自治”声音与彭璜这位和毛并肩战斗良久后成政敌死因不明的重要人物我都毫无了解,以至于此书后半本读的极为受用。我想湖南自治独立应该是有湖南独特思想基础根源在的,其余省份包括安徽、湖北等革命重镇,都没有如此密集直白的独立呼声。湘人的家乡认同度很高啊,我也是半个湖南人,喜欢 此书
中国 文化 甲骨文 裴士锋 近代史
大路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1 (28 个评分) 作者: 张赞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一条中国式道路的诞生记;一部发展时代的观照记与沉思录。
大湘西,千年驿道旁的一个古老村庄,林则徐和沈从文足迹洒落之地,一条新规划的高速公路正待破土动工,引来大拨以修路为业的外地人和钢铁机械。在危机四伏的的寒来暑往里,在矛盾丛生的现实境遇中,他们为这条昂贵的通衢大道付出劳力与心智,甚至献上尊严与生命。随着修路者的到来,平静的家园也风起云涌,古老村庄难逃发展浪潮的裹挟:田地征收,房屋拆迁,古树凋零,庙宇重建,山河巨变……而人心和道德也一再经受微妙而持久的冲击。修路者和当地人——两个不同群体的生活和命运因这条大路紧紧相连,彼此交织和冲撞,或喜或悲或苦或乐。
作者张赞波既是纪录电影导演又是作家,他耗时三年多“潜伏”在故乡的筑路工地上,近距离接触路桥公司职工、修路民工、包工头、工程监理、当地村民与基层官员,用摄像机和笔同时记录下一条高速公路的从无到有,生动讲述了一群公路建设者的人生故事,细致描绘了一个基层村庄被时代改变的境遇,客观呈现了一个行业内部的真相与秘密,深刻展现了国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光荣与代价。
本书繁体版一经亮相便成为台湾年度热门非虚构作品,获得2015年台北书展大奖“年度之书”、2014年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奖之“十大中文创作”、2014年台湾《放映周报》“年度十大电影专书”、2014年度出版人“两岸议题选书”……马英九亲自向作者颁奖;蔡英文成为本书读者,将其列入私人书单公布;朱立伦邀请作者参加新北纪录片论坛。今在繁体字版基础上,《大路》简体字版增补数万字文字,首次披露数十幅纪实图片,构筑出一部更精彩的“纸上纪录片”。
2016年4月15日 已读
休憩38th,此书被禁应有其他诸多因素,单论此书并不足遭此辣手。论揭露现实的深刻程度,并不伤筋动骨,到官员腐败工程质量堪虞为止,激怒国家的能力远不及野夫;论惊动上层人物的能力,远不及陈桂棣春桃惹火朱镕基那本;论文笔与细节详细度不及马宏杰,平心而论,此书远不到触碰当下国家G点的程度,可是它就是被禁了。大概,是理想国长久以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积累下,本书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吧。那些因此书被禁慕名而来想读的人可能会失望,书里的故事,如果你愿意的话,晚上在小区楼底下,找个理发的小哥,饭店的帮厨,溜达的保安,扫垃圾的大爷,扔根烟过去,就可以听到相同等级,更加丰富的故事了。好书一本,当不起这个待遇,也不必过高估计,如是而已
中国 社会 纪实
袁氏當國 豆瓣 谷歌图书
8.8 (21 个评分) 作者: 唐德剛 / [美国] 唐德刚 遠流 2002 - 8 其它标题: 袁氏當國
袁世凱,中華民國史上之開卷英雄,中國近代社會政治轉型期中不幸的當國者之一也。他天生是個「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的曹操型的的人物,卻在帝制結束、共和初建的時代主政,滿腹野心難抑之下,於是先設法當上終身大總統,再圖謀黃袍加身,做起中華帝國的洪憲大皇帝。奈何黃粱夢覺,一失足成千古恨,只落得了身死名裂,遺臭萬年。
2016年3月7日 已读
修行4th,行文过散,论点颇佳。读完晚清七十年来读此书会觉得这什么玩意儿果然保持水准不比达到高水准容易,而如果以此书作为读唐德刚的起点,又会丧失掉对他的信心或是对他形成一个偏低的定位,口述历史做久了,是不是就会不自觉的思路口语化,东拉西扯的淹没重点呢?吾不知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唐德刚 民国
弄潮兒 豆瓣 Goodreads
Tide Players : The Movers and Shakers of a Rising China
8.3 (22 个评分) 作者: 查建英 译者: 張鶴 / 牟子寧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3 - 12
我們把在潮中戲水的弄潮兒,來比喻有勇敢進取精神的人。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主人公是企業家。他們從貧窮到富有的故事多姿多彩,而且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潘石屹、張欣是一對在外人看來不太可能成為夫妻的夫妻,攜手成為中國房地產界中的翹楚;孫立哲是一個善於順應時代潮流的天才,把自己從文革中毛澤東喜愛的「赤腳醫生」變成了特立獨行的出版商;張大中是一個矢志為母親洗清冤屈的家電連鎖企業巨頭,他的母親以「反革命分子」的罪名被當局用最殘忍的方式處決。
第二組人物以知識分子為主。文中涉及北京大學的教授們,他們如何捲入了一場關於教育改革的激烈論戰;作者哥哥查建國,一個因參與組建「中國民主黨」而獲罪並在監獄服刑九年的持不同政見者;最後是一位當過文化部長的作家王蒙,人們為他到底是共產黨的辯護士亦或是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偉大作家而分成兩派。
追蹤並記錄這些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讓這些故事加深讀者對當代中國的理解。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目前發生在中國以及中國人身邊的、錯綜複雜、前景未明但卻生機勃勃的歷史轉變。
2014年6月29日 已读
修行45th,前一半对敏感人物的评论绝赞,与绝大多数著名异见分子关系良好交往密切的猹姐把他们共有的那种过度理想主义,求全责备,略微的不切实际与情绪化刻画的入木三分,并没有因对象是自己的哥哥以及刘大磕巴而有所掩饰,坦荡荡的秉笔直书,绝对褒义的做到了理客中,引用韩东方的那段话让我拍案叫绝。猹姐如今的生活模式是与两方和谐共存,求同存异,不试图说服任何人,也不轻易表现自己的态度,这本书最杰出的前三篇中猹姐的思想几乎完全隐于幕后,换言之,现在的她是中立的,交每个不逼迫她站队的朋友,这简直是我正努力成为的生活状态,可惜后半本企业家部分严重偏弱,其中张大中对张戎那本毛鲜为人知的故事的高度推崇的那段描写简直是高级黑,春秋笔法的极致,笑丢牙齿
中国 查建英 纪实 随笔
奇石 豆瓣
Strange Stones : Dispatches from East and West
7.7 (62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奇石》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石”。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美国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尔的和平队,埃及的清真寺。
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2014年5月12日 已读
休憩45th,已经不需要在何伟身上浪费时间了,他自己也已经无法在中国身上看出更多,于是他去了埃及。这本书中再也没有江城中那种一种完全崭新的眼光目睹我们身边熟悉一切从而产生全新理解的高价值东西,,大多数文章与南方周末或是人物周刊随意一篇报道的题材写法深度完全相同,更要命的是,起码一百多页是寻路中国与甲骨文中的旧文章,老相好,譬如租车,魏子淇,捉贼打断手指等,刨去这些,就只剩下一些零零散散,散布在各国的所见所闻。与其说是江城、寻路中国一样有着内在脉络与精髓的见闻集,不如说只是想到哪写到哪的中篇随笔集,乘兴而读,败兴而归,浮皮潦草只值两星,看在何伟作品风风雨雨陪我走过这几年,感情分一星
中国 何伟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