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变异:日本二千年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李永晶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
日本的全息导览,重构日本二千年演化史,全面解答“日本何以为当下之日本”
※ 横跨2000年,以重要的历史事件为节点,以传统东亚世界体系和近代西方世界体系为框架,从倭王受封、大化改新、白江村之战、元寇、丰臣秀吉、江户时代、甲午战争、中日同盟、二十一条、“满洲建国”到卢沟桥 事变,从黑船来航、明治维新、日俄战争、帝国战略、太平洋战争、东京大空袭、广岛和长崎、麦克阿瑟、东京审判、日美同盟、冲绳到日美贸易摩擦,重构日本两千年演化史。
※ 从东亚、风土、神衹、文字到文明,从清寂、耻感、罪孽、仪式到色情,以日本文化关键词为切入点,探讨日本的原理和变异。
※ 以现代日本政治的秘密(诸如天皇、自民党、行政官员、日本右翼)以及经济的逻辑(诸如爆买、工匠精神、造物、企业经营等)为对象,深度揭示现代日本的深层结构。
※ 新一代日本研究代表人物李永晶,继《分身:新日本论》后的又一力作,融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于一炉,堪称日本的“全息导览”。
【名家推荐】
于中国而言,重要的不是日本的“奇迹”,而是“变异”,以及将日本纳入一个可理解的认知体系。
李永晶的《变异:日本二千年》,堪为“日本的全息导览”, 融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于一炉,重构日本二千年演化史,全面解答“日本何以为日本,尤其是何以为当下之日本”。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
【内容简介】
日本从19世纪后期开始崛起,一举成长为改变东亚与世界秩序的大国;1945年战败后,它很快又再次崛起,如今正走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沿地带。很多西方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日本的奇迹”。
但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们还要继续追问的是:日本是如何从历史上中华世界边缘的蕞尔小邦、一个世界史上无籍籍名的东海小国,转变为让世界惊异的存在?日本如何转变为异于我们的陌生存在?如何理解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上堪称卓异的各种表现?
或者说,与西方视线中的日本不同,我们要理解的不是“日本的奇迹”,而是“日本的变异”,是要建立一个理解日本的框架, 将日本纳入一个可理解的认知体系中。
2021年10月30日 已读
修行44th,与纯理论阐述的《分身》不同,此书更像《枪炮病菌钢铁》和《未来简史》,前一小半立论后一多半演绎论点在历史事件中的应用,此类书在我只有前小半部分有价值,这本书也因写法更像《分身》的大规模实证式应用题合集。此书好处在于前小半将惯于受自然折磨而无原则顺从上级,高度依赖社群而生的因他人而具有的耻感特征,从模仿推陈出新而牢抱文化内核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的高度重视创新,喜新而不厌旧等特点写得深刻,观点凝练度一定程度优于《分身》,读完令我非常好奇,若一日美国式微,亦步亦趋尊之重之的日本,还会不会像对待中华文明一般,自认接过文明之光接力棒,再度燃烧走到世界舞台正中心的野望,将自己与世界重新带回风雨飘摇中去,失去了明治一代神,昭和一代实干家,如今平成废柴当道的日本,还有没有一批心在六合八荒的战士呢?
人文 历史 文化 日本
亲爱的老爱尔兰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邱方哲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爱尔兰街头,是否还能重温凯尔特薄暮的传说与梦幻?
土豆、小矮妖和吉尼斯黑啤怎样串起爱尔兰五千年的曲折历史?
本书萃取爱尔兰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和最有趣的瞬间,将它的风土人情追溯到传奇的时刻或独特的民俗传统。
纵横于神话、历史、语言学、文学之间,深度挖掘爱 尔兰人的身世和内心。
首次从第一手古代资料出发,引介中国读者闻所未闻的信息。
腰封
土豆岛寻觅美食,在竖琴与大河之舞的故乡探访失落的凯尔经秘密
诠释凯尔特爱尔兰文化最权威读本 还原真实神秘的古代爱尔兰
《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北外爱尔兰研究中心主任王展鹏教授
联合推荐
2021年8月6日 已读
休憩137th,身为马凌老师豆瓣第一粉丝,再度在这阅读灯塔照耀下读掉好书一本。作者自诩是让爱尔兰人惊叹比自己本国本族人更了解爱尔兰文化的人,这一点也不过誉,书中对爱尔兰自神话时代起直至今日的历史沿革文化方面前世今生的描述可谓是全面细致深刻而准确,佐以作者信息量巨大而流畅幽默的文风,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这类偏冷门题材,能让我心悦诚服打出五星是十分不容易的。另外,作者有很强烈的粉到深处自然黑的倾向,评价吉尼斯“像爱尔兰人的其他贡献一样没有什么现实功用”;评价审查制度“和大多数爱尔兰规矩一样没有得到实行”,评价爱尔兰人的薯条三明治则是“惊世的创意,恢宏的造型,神奇的味道,足以开动火车头的卡路里”,黑粉身份已经掩饰不住,另外能写出这种不失真却特别有趣传神的话语,也足见作者的好本领!
人文 历史 文化 神话
应向花园安放灵魂 豆瓣
PHILOSOPHY IN THE GARDEN
作者: [澳] 达蒙·扬 译者: 王巧俐 未读·思想家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 3
【编辑推荐】
★ 思想与自然的共鸣:中西方的作家、诗人和思想家都从自然中获得慰藉,在一个加速前进、充满过度刺激和干扰的现代社会,本书呼应了我们对自然的向往,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的安宁。
★ 13位作家、哲学家的人生剪影:13位伟大作家、哲学家,13种自然人生,当你阅读《应向花园安放灵魂》,一切并没有什么改变,你只是踏上了从自然到自我的追寻之旅,你只是从此发现另一个更真实的自我。
★ 文笔优美,如在自然中漫步:已被7国出版,译成6种语言。文笔自然优美,又蕴含深刻的思想,读这本书就像和一个博学的朋友在繁茂的花园里散步。封面设计清新,开本精致小巧,搭配诗意插画,这本书将带你步入春天的花园。
【内容简介】
在文学史上,花园与写作者之间的关系从来都密不可分。对一些人来说,花园是个工作之余躲清闲的地方;对另一些人来说,是独处的安静顾问。但对他们所有人而言,花园都扮演了某种哲学角色:为他们的思想赋予新的生机。
在本书中,澳大利亚哲学家、作家达蒙·扬,带领我们走近普鲁斯特、卢梭、奥威尔、狄金森、萨特等十三位作家、哲学家,看他们如何在花园、公园甚至是盆栽的滋养中,成为思想的巨擘。
2021年4月22日 已读
休憩58th,花园作为人改造自然后的产物,是人与纯粹自然之间温馨美丽的过渡,并同时具有人为与自然浓重的色彩,于是成为哲学脱胎于思想的理想匹配,也成为哲学家酝酿思想成型体系的常见发生地。除此一层,园艺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塑造有自己格调的生活,可以通过搭配与选择体现致敬、品味与修养,更可以借以超脱尘世,寄赋哀思。于是我们看到伦纳德伍尔夫的借以自救,尼采的思考树,卢梭提纯本性中难得的天真善意,伏尔泰的避世与道德工程建设,还有那感觉包括花园在内的一切都恶心的萨特作品中逃不开的花园与栗树意象。作者在一种十分适合敷衍的体例中轻快跳跃,深入浅出,著作了一本非常让人惊喜的小书,不得不说,他比阿兰德秃厉害,评论中那句“非常讨喜的将幽默与洞察力结合起来”是知者之言,很多人很费力却只能捞到一头,那就不错了
人文 哲学 自然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 豆瓣
作者: 许知远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编辑推荐
★ 10余位极具特色的浪潮人物集体亮相,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年度钜献——浪潮人物专辑;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图书版《十三邀》为4季内容首次全番结集,并打破4季区隔,重新划分主题。
本专辑人物包括叶准、蔡澜、王石、汪建、马东、罗振宇、王小川、刘畅、薇娅、李诞以及万峰等三位情感电台主持人、董志凌等五位二次元从业者,堪称一场时代头脑的盛宴。
★ 当浪潮人物遇上许知远,当时代状况遭逢个人奋斗,我们得以看到个体在何种意义上成为了自己,又定义了时代
本书的对话者既有武术家、美食家、企业家、技术狂人,也有精神粮食的批发商、笑的制造者、带货女王、灵魂的按摩师,其戏剧性的核心在于,作为知识分子的许知远,如何以其标志性的好奇与怀疑,遭遇“与时代处于蜜月期”的成功者,直面时代话语与当下议题。
★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观察时代的精神状况:
许知远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对谈10余位各行业标志人物,涵盖商业、娱乐、科技、网络、消费、新媒体等领域,发掘个体真实,打破话语壁垒,找到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也通过不断对话厘清自我,理解他人,折射时代心灵。
★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节目呈现;
跟剪辑后的视频相比,图书版《十三邀》更为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记录下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
嘉宾个人年表+访谈视频二维码+新增大量注释+现场照片,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点睛式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
◎ 名人/媒体推荐
虽然许知远老师肯定瞧不上我,但我特希望跟他对谈,他做的那个(《十三邀》)就是中国味道的《蕨间访谈》。对错观点啥的都不重要。
——李诞(脱口秀演员、作家)
许知远刻意与流行慢一拍的节目定调,让《十三邀》能触及其他人物访谈难企及的深度。
——钛媒体
《十三邀》试图要去拓展的边界,包括对嘉宾的选择,可能从传播学上来说,有些嘉宾不是大众关心的人,很难产生爆点,但通过对他们的挖掘,通过拓展对话的边界,你会发现,现在社会还有很多已然存在,但还未被发掘的东西。
——张帆(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
◎ 内容简介
咏春拳为何从“反叛者的艺术”变成“富家子弟的权利”?
拥抱娱乐至死时代的马东却坦言自己“底色是悲凉”?
喜欢洞见未来的罗振宇为何视做生意为“最有尊严的生活”?
是哪个决定性的瞬间让李诞出逃南方系,成为了笑的制造者?
……
许知远与10余位浪潮人物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精彩个体访谈录。从王石、马东到李诞,从汪建、罗振宇到薇娅,他们之所以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乃在于他们分别成功地满足了大众对传统、美食、房子、寿命、快乐、知识、信息、商品、安慰的需求。通过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为适应和引领社会所作的努力、他们对时代发展的思考,可以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境况提供一幅全面而丰富的画像。许知远从知识分子的“偏见”出发,对着时代与个体勇敢发问,议题跨越行业与身份,领域涵盖商业、娱乐、科技、网络、消费、新媒体等数个时代热点,访问者与受访者之间碰撞出一种极具张力的对话质感,使得这种对话具有了超越普通访谈的深度和力度,进而打破圈层之间的话语壁垒,形成了宽广而良性的对话美学。
2021年3月22日 已读
修行10th,抛却开头两篇,叶问儿子的回忆(不能理解选他作甚,十三邀可绝非口述历史定位)以及老狐狸蔡澜的避重就轻,剩下的十篇都是很有质感的文章。这是第一辑四本中的最后一本,也是第一次凑不齐十四人以致和不来牌反小相公。访谈各人身份背景差异极为悬殊,美食家企业家科学家媒体人主播电台播音员形形色色,而共性是,后十人都在议论今时今日我们身处其中的日子,议论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活法,一些执念,一些茫然,一些苦恼,一些获得,许也颇有针对性的将话题引向人生深邃处与个体独特处,以致我合卷喟然,人生是如此的缤纷而多样,如火凤那句“精彩不亮丽,起伏是无常”,行文至此,意兴全无,索然落寞,抛书小眠去也
人文 社会 许知远 访谈
十三邀2:“偶像是生意,是符号,是忍辱负重”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编辑推荐】
★ 15位时代偶像集体亮相,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年度钜献——时代偶像特辑;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图书版《十三邀》为4季内容首次全番结集,并打 破4季区隔,重新划分主题。
本分辑人物包括张艾嘉、吴孟达、罗大佑、黑木瞳、倪大红、陈冲、张楚、于谦、俞飞鸿、木村拓哉、林志玲、姚晨、李宇春以及京剧谭门传人共15位在各阶段独领风骚的大众偶像,堪称一部娱乐工业的编年史。
★ 当许知远遇见时代偶像,从时代与个人的双重角度切入偶像立场,打破大众娱乐与精英文化之间的次元壁:
从传奇歌手到梨园子弟,再到银幕生涯跨越半个世纪的经典演员,在他们身上,“偶像”和“个人”的双层身份不断碰撞,偶像立场与许知远的知识分子话语相互交锋又融合,构筑出激荡又真挚的对话美学。
★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探讨大众文化的发展:
许知远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对谈15位娱乐界标志人物,涵盖影视、流行乐、摇滚、传统曲艺等领域,去符号化,尊重个体真实,找到真正丰沛的个人表达;也通过不断对话厘清自我,理解他人,折射时代心灵。
★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节目呈现;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跟剪辑后的视频相比,图书版《十三邀》更为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记录下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
嘉宾个人年表+访谈视频二维码+新增大量注释+现场照片,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点睛式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
◎【名人/媒体推荐】
从上海第一次采访到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也只见过许知远两回,但是他似乎已经成了一位老朋友。我们是为同一种精神而欣喜,同一种人格而坚持,同一种逝去而悲哀;我们是被同一种情操所感染,同一种养料所滋润,同一种温暖所安抚。
——陈冲(导演 演员)
《十三邀》令人耳目一新,它的创造性也在这里,它之于脱胎于电视台演播厅的访谈,好似台湾新电影之于琼瑶电影,走出三厅,发掘真实,尊重真实,并赋予真实以创造和审美。
——雷晓宇(作家)
如果说设置冲突是许多视频节目谙熟的套路,那么《十三邀》以充满“与时代不合拍”的思虑,由头到脚充满着怀旧情怀的许知远来主持,已经将节目事先建立在了一种认知冲突之上。
而事实证明,这种冲突发掘出了对话访谈节目的另一种魅力,这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当下社会的多元认知。
——中国新闻网
.
◎【内容简介】
影响了几代文艺青年的罗大佑,其旺盛的创作灵感源自何处?
当陈冲从照亮整个时代的银幕美人变成了特立独行的女导演,岁月意味着什么?
堪称捧哏的最高境界的于谦,却从小害怕悲伤事物?
曾作为偶像符号登上《时代》杂志的李宇春,如何看待“偶像”的含义与责任?
……
许知远与15位国内外著名演艺界人士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时代偶像访谈录。从张艾嘉、罗大佑到张楚,从吴孟达、林志玲到李宇春,对话跨越国籍与时代,涵盖影视、流行乐、摇滚、传统曲艺等多个领域。
偶像是如何造就的?在备受大众瞩目的生活中,个体将如何突围?在对话中,他们回顾着个人的成长起落与时代的浪潮来去,审视着自己身上“偶像”与“个体”两种身份意识的对撞,甚至坦诚着自我的“伤口”与欲望。他们被大众文化所塑造,也反过来塑造了大众文化。而在许知远以知识分子视角切入的严肃话题里,他们也贡献着自己对娱乐工业与时代精神状况的思考。藉由这些精彩碰撞,我们得以窥见这些已成为时代符号的面孔之下最为真挚、动人的个体表达,也见证了一次大众娱乐与精英文化之间突破次元壁的对话。
2021年3月19日 已读
修行8th,又一季十三邀十四人,首季为艺术大师宗匠们,次季为艺人偶像们,故而深度略欠细节八卦十足,受限门类不足为怪。十三邀的好处是大多数人真情流露,倒是让我对很多人的认识更为深刻。譬如我谦哥,更深刻的认识到他的孤傲与我行我素,能在采访中说出“给人生启发的朋友相对不如酒肉朋友重要,因为我用不着他给启发,我自己就启发了”这样的话,也是霸气,还有一贯给我印象在炽烈燃烧的李宇春骨子里是忧伤的,特别向往旺盛的生命力。但给我最大触动的还是方辞世的达叔,曾走过弯路后改邪归正见惯人间冷暖的他有着高度的自制,许知远问他如果太阳爆炸他会做什么,达叔说要喝两杯咖啡,许问为什么不喝酒,达叔诧异反问:如果最后没炸,喝了酒坏习惯不就回来了吗。一句话如晨钟暮鼓,给我极大启发,自律就当如是!相对较浅的此卷给我帮助反大于首卷
人文 文化 社会 许知远 访谈
大英烦事多 豆瓣
Very British Problems: Making Life Awkward for Ourselves, One Rainy Day at a Time
7.3 (9 个评分) 作者: [英]罗布· 坦普尔 译者: 曹遇安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 - 5
每天都自我感觉那么好,你不觉得无聊吗?本书是“社恐星人”的雷区说明书,超400万英国人泪赞的“自黑”大全。
拥挤狭窄的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人际社交,总有人说我们拧巴、阴郁,喜欢和自己作对,好像头上永远飘着一朵乌云。而8000千米外,常年笼罩在阴雨之中的“ 腐国”人民 ,即使沐浴着辉煌的历史文化,也和我们一样,日复一日挣扎在相安无事与情绪失控的临界线上。我们都恪守严格而不成文的行为准则,深怕冒犯他人,对于难堪的境况却也有着无限的包容力。这本书集结了英国超人气推特账户@SoVeryBritish 里最受欢迎的推文,用地道的英式毒舌让你的膝盖频频中箭。它犀利地破解社交生活中那些秘而不宣的潜规则,更是一份教你如何正确应对“社恐星人”的雷区说明书。如果你深受社交烦恼,请记住你并不是一个人在进行这场避开他人的持久战。
好了,这里是社恐的国度,看完以后请您快走。
编辑推荐:
★一本社交白痴的雷区大全——教你如何识别火车上、办公室、餐厅里战战兢兢的“社恐星人”。
★脱胎于击中超400万英国民众的超人气推特账号@SoVeryBritish,由推特改编的同名纪录片官方图书。
★ 千万级微博大V@英国报姐和@英国那些事儿的灵感来源,为你揭露绅士淑女之国不为人知的崩溃日常。
★“只有英国人才懂什么叫幽默,其他至多只能算搞笑”,看吐槽力Max的“腐国”人民如何讽刺与自黑自己生活中的社交潜规则。
★破烂熊字幕组资深翻译、英国文化发烧友亲自操刀,只要“英伦腔”,不要“翻译腔”。
★随书附赠“神吐槽”创意明信片,把你的社恐烦恼说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