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少林寺第八铜人 豆瓣
7.5 (30 个评分) 作者: 九把刀 新世界出版社 2005 - 8
因为英雄无所畏惧,即使时不我予,英雄也能逆天而行。
一场假劫文天祥的奇案,蒙元朝廷大军血腥鎮压少林,藏經閣被焚,七十二绝技失传,少林寺从此墮落,成了官宦子弟的武学夏令营。
一个怀抱英雄梦的乡下穷小子,酒肉聲色的少林寺中,全身塗滿金漆,被強編入銅人陣,擔任藉藉無名的NO.8把关人,受尽欺压。
他的一生,难道只是为了认可別人的英雄梦而存在?
2011年11月16日 已读
失败之作,无刀大特色,无吸引人的点,只是一篇质量中等的同人,而已
九把刀 小说 武侠
拼命去死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九把刀 春天出版 2008 - 7
死亡無法幫助人們思考生存的意義,永生不死才可以。
★獻給追求永恆生命者的黑色祝福,
★獻給徘徊生命邊緣者的血色指南。
故事起源於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專業臨演賽門.布拉克。某夜賽門被意圖搶劫的流浪漢捅了一刀,卻沒感到任何不適,等到就醫時,才赫然發現,自己已經在昨晚「當場死亡」!賽門立刻被軍方帶走,成為研究對象。實驗結束之後,恢復自由的賽門要開始面對的不再是一如往常的生活,而是媒體的盛大歡迎。老天保祐,賽門終於走紅了!但是名利雙收的日子並不好過,賽門陷入了沒有盡頭的痛苦之中……另一方面,殺了賽門的流浪漢詹姆斯.多納特在死刑行刑時竟然成為了第二個活死人,軍方同樣也帶走了詹姆斯,而「死不了」的人數,似乎快速增加中……
九把刀在本書裡以獨特的觀點刻劃徘徊生死之間的故事,營造出有可能發生的殘忍未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正是本書著力最深的精髓所在。將極具哲學性的主題搭以巧妙的書寫,九把刀將帶領讀者們重新面對生與死,再一次了解靈魂的重量。
本書特色:
九把刀○八年無法歸類全新大作——《拼命去死》
「每個創作者都想突破,卻乖乖被自己過去的成功所馴養。
夠了,都只是說說而已。這次我跳上前所未有的故事怪獸,奮力想駕馭牠。就算失控,也想扭著牠的脖子一起摔下來!」——九把刀
2011年11月16日 已读
值钱的是点子,是想出这个桥段的脑子,除此之外的剧情展开和文字并无可观,这本书应该是刀大的速成品,不是都市恐怖病系列与杀手系列一般的精雕细琢,不过,在读拼命去死的时候,真心羡慕那些活死人啊,有了无限的时间,不用怕读不完书就死了
九把刀 小说
打喷嚏(新版)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九把刀 春天 2006 - 7
九把刀最感人肺俯之熱血愛情魔幻代表作
網路超人氣作家敷米漿、icecream風聆聯合推薦
「再一次仔細的看了《打噴嚏》。相信我,這是一個很棒的故事,這是九把刀給你們的感動。一個讓人握緊拳頭掉眼淚的故事。」——敷米漿
「打從你沉浸在故事第一頁裡,就已經中了九把刀的陷阱。關於這一點,你實在很難不為這傢伙鋪陳故事的巧妙手法感到佩服不已。」——《魔王爸爸的16封信》作者icecream風聆
妳身邊那人,也許不是妳的真命天子,但他或許是妳的專屬超人。
妳對他輕輕一笑,就會有一萬個天使在他的笑容上飛舞著。
摯愛的女孩愛上完美的城市英雄,
平凡的你只能低頭認輸、含淚給予祝福?
或用盡所有努力,日夜期盼有個機會,
可以在心愛的人面前逞一次英雄、盡一次心力,
一切只為了讓自己在愛情的位置與情敵平等……
2011年11月16日 已读
这是本让我看的拼命擦眼泪的故事,在我大四的时候。每个很投入的去喜欢过另外一个人的人都可以在义智身上找到自己,真正爱的时候,是愿意为对方牺牲一切的,你会愿意做另一个人的专属英雄,无论,她要不要。这也许是本需要对上波长才会欣赏的书,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痴情与傻逼几乎同等的世界,我相信有人一边按捺着心底激流冲击般涌动的情感一边装作漠不关心的笑话义智的傻气来显示自己的超然,也相信这世界还存在坚持,还存在勇敢,还存在真正的爱情,和牺牲,和忍耐
九把刀 小说
战栗 豆瓣
7.6 (12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
书中收入了余华的三篇中篇小说,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品。《偶然事件》揭示的是命运的偶然性与重复性;《一个地主的死》展示的是走向不归途的命运;而《战栗》中,一个被命运捉弄的诗人,无奈地用痛苦的方式表达欢乐……这些关于命运的故事,既有现实的,也有内心的。
2011年11月16日 已读
这本集子没有像其余几本那样围绕一个主题写,而是三篇不同的故事,偶然事件和战栗都是精品,而一个地主的死只是套了活着中的一个细节,加了条主线拼成的故事,这本书很好读,反而读起来很不习惯,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现余华也会老老实实讲故事了,虽然我读余华最早的两本,【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是余华耐心讲出的好故事
余华 小说
大教堂 豆瓣
Cathedral
8.8 (96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肖铁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几乎所有评论家都从这本《大教堂》中嗅出卡佛的变化来。在这本创作于1982年到1983年间的小说集中,如果说人物和情节仍延续了卡佛早期作品的灰暗和无法自拔的话,在几篇篇幅较长的作品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卡佛把自己那扇一直尘封的天窗推开一条缝隙,洒下了一点点光亮。我们仍然可以读到一系列小人物在生活的泥潭里摸爬滚打:重逢恋人被轰出了刚刚借来的房间(《瑟夫的房间》);生活就像坏掉的冰箱里的食物一样腐臭变质(《保鲜》);奔波的人失望地离开,扔下了曾经挚爱的东西(《马笼头》);父亲在痛苦的回忆中,拒绝下火车去见来接站的儿子(《软座包厢》);甚至因耳屎堵住了耳朵而带来的不便和恐惧(《小心》)。交流的匮乏和艰难,成了整部小说集凸显的主题,不管是在父子间、情人间、夫妇间,还是朋友间,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之间,语言和身体的交流成了所有灰暗中最苍白的角落。但在《好事一小件》、《电话来自何方》以及《大教堂》中,卡佛正在步履维艰地一点点“远离那威胁性的模糊,朝着希望而不是恐怖迈进” ,不管这种希望是多么的微弱和渺茫。我们读到了一对刚刚失去儿子的夫妇和一个一直打来骚扰电话的面包师之间的和解;一个酒鬼鼓起勇气,准备拨通妻子的电话;一个男人放下了心理的抵触,在一个盲人的指触下,闭上眼感觉着大教堂。在访谈中,卡佛解释了自己的改变:“我想,现在的感觉更加乐观了一点。当然在大部分小说中,人物的麻烦得不到解决。人们的目标和希望枯萎了。但有时,而且恐怕是经常,人们自己不会枯萎,他们把塌下去的袜子拉起来,继续走。”
2011年11月16日 已读
与【当我们谈论爱情】相比,每篇的篇幅明显加长,卡佛善意的给了我们更多的细节,却没有把自己的才华拿走,虽然篇幅长了,但是还是那个以简洁闻名的卡佛在给我们讲故事,我们可以欣赏到更丰满的人物,和更充盈的感情,【好事一小件】在【当我们谈论爱情】中也有选入,不过是删节的很厉害的一个版本,而【大教堂】中的版本,更有浓浓的哀伤和深厚的人情味,大教堂是卡佛死前几年成功戒酒,和一个艺术家快乐的生活着的时候写下的,有着更多的积极和善意,他依然可以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描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它们广阔而惊人的力量,而且他依然可以描绘那些细腻的情感,不需要直接描摹,只需要动作的叠加,和生活的细节
小说 雷蒙德·卡佛
八大胡同 豆瓣
作者: 高阳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8 - 7
2011年11月16日 已读
这本书读来心旷神怡,无数关于八大胡同的细节,内幕和规矩,细致而不突兀的串在曹锟贿选到第二次直奉战争曹锟下台为止的历史进程中,文章轻松而有见识,读起来非常欢乐
小说 高阳
鲜血梅花 豆瓣
7.6 (21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本书是由荣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精选其5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所记录下来的就是作者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
这些小说反映了现代主义的多个侧面,它们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并把这种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回归到最基本最朴实的自然界。
2011年11月15日 已读
几天内集中阅读余华的苦果在今天爆发,这本书自身的恐惧力量也是重要的原因所在,我开始按捺不住恐惧和内心的战栗,在阅读的时候瑟瑟发抖,余华一直用一种诡异的平静叙述荒诞而真实的故事,读到后来,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视角,该听谁的叙述,该做什么,余华是讲述苦难的人,讲述苦难,是他的使命
余华 小说
那五 豆瓣
作者: 邓友梅 作家出版社 2009 - 10
《那五》内容简介: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短短六十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文学,风起云涌,蒸蒸日上,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样令世人瞩目。为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力图囊括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文学价值观上的人民立场,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和平崛起、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与现实图画,表现中华民族的艰辛求索、勇敢实践、创新思想及生存智慧。这套文库,既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事业的一个缩影,也是生机勃勃的转型期中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出来。我们同时相信,中国的文学事业将伴着蒸蒸日上的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更加绚丽。
2011年11月15日 已读
读来心旷神怡哈哈大笑,我旗人铁杆庄稼倒了也是顽主,八旗烂了现在又有一批新种子了,话说我真爱北京话,那个儿化音,那个~~爷啊,那个~~您呐,那个玩儿~~去【读在眼中,笑在心里啊~
小说 邓友梅
不二 豆瓣 Goodreads
6.3 (95 个评分) 作者: 馮唐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11 - 7
都是草,干,都是跟下体有关的,医生是不把人当人的,所以在动物世界里,作者没有给我们留一点尊严,
这不是最好的黄书,是一本满足一些动物欲望的动物看的书,
谁都能写这样的书,只要你还有生物属性,但是作为进化到人的您,已经没有必要和这本书动物计较了
2011年11月15日 已读
休憩38th,很多讽刺,很多影射,很多自以为是者居高临下的傲慢,很冯唐,于是字里行间除却不可一世就是一股似有深意的感觉。但是我们都知道冯唐的,怎么会有深意呢?书里有个很妙的比喻,世界是两棵长在一起的树,中间无数分岔错综复杂,上面是根,下面也是根。这本书和冯唐这个人一样,浅看觉得满纸屄屌干操,深思觉得一切没有那么简单,有深刻的东西流动并氤氲,读明白了就发觉那些似乎流动氤氲着的东西只是烟幕弹,他要写的就只是屄屌干操而已。写作动机与写作表现别无二致,不过是嘴浪心骚,像从不掩饰的冯唐这些年心口如一的表现一样。如果哪天他阳痿了,吃药也救不好,应该会自杀吧
冯唐 小说
缇萦 豆瓣
作者: 高阳 海南出版社 1996 - 5
2011年11月15日 已读
高阳终于露出锋芒,把史记里百余字,三五个人物的段落抻出四百多页一本大书,这本书是极其标准的历史小说,历史背景,官制币制称呼语言打扮之类丝毫不差,情节完全紧贴史实,文字清淡宁和,虽说情节紧锣密鼓,文字依然有种田园牧歌的安然和静谧,高阳搭出来的这个小故事也是个善良人的故事,除了构陷淳于意的齐国太傅外,每个人都是善良而热心的,尤其是古道热肠的游侠们,让我对这个职业原本的向往更加炽烈
小说 高阳
世事如烟 豆瓣
7.6 (15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世事如烟》是由荣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精选其8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所记录下来的就是作者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
2011年11月14日 已读
这本书里,余华惯用的死亡,荒诞,恐怖,肮脏你推我搡,跌跌撞撞,那段时间里他眼中的世界灰暗恶心而令人疲惫,真心厌恶这种灰蒙蒙积满了岁月的油泥和昔人消极情绪的文章,无论是谁写的
余华 小说
我胆小如鼠 豆瓣
7.0 (17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我胆小如鼠》包括《四月三日事件》、《夏季台风》和《我胆小如鼠》三篇文章,三者的共同之处就是写少年的成长。而且这个成长不同于以往的成长小说,着重的是内心的刻画,但又绝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心理小说。《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三篇的主人公依次是“我”“白树”“他”。
2011年11月13日 已读
余华乐于描写懦弱到极点的人,以及群体施加的肉体或精神的暴力,同样的招数耍多了,让人有些审美疲劳,第一篇还算不错,第二篇水准不高,第三篇使用第三人称第一视角写法,手法不坏,文章却颠散了,真是无趣
余华 小说
现实一种 豆瓣 谷歌图书
8.2 (30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余华
2011年11月13日 已读
所谓现实比想象更加恐怖,说的就是这本书吧,余华的书是冷静操控下的疯狂,每字每句都令人恐惧,死亡,血腥和暴力,震撼性的结合,如利斧劈在脑子里,读完这三个故事,心里乱糟糟的,好像抓住了什么,可是无法表达,有那种第一次读医生杜明时的感觉,冷静的疯狂,理性的残忍,和真正疯狂后的肆无忌惮
余华 小说
肠子 豆瓣
Haunted
8.0 (1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恰克·帕拉尼克 译者: 景翔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1
重口味神作,阅读有风险,身体虚弱者勿入!
《搏击俱乐部》作者最黑暗最天才最虐心的神作。
读者在阅读后,不是火到想找作者单挑就是发出凄厉的惨叫或是整个人狂笑不行更有人虚脱到无法出声!
有73人在作者读《肠子》的时候晕倒,晕倒人数还在持续增加中。
本书包含了二十二个恐怖、好 笑,又让你反胃的故事。说这些故事的人都是应一则“作家研习营”的广告而来,却陷入类似“求生”情节的处境中——他们没有暖气,没有电力,没有食物。这些说故事的人越来越绝望时,他们的故事也越来越极端。然而,他们无情地密谋着,让自己成为由他们受苦经验改编而成的实境节目中的主角。这将是你所读过的最令人心里发毛且虐心的小说,唯有恰克·帕拉尼克才能写得出来。
《伊莎贝拉》《志明与春娇》导演彭浩翔鼎力推荐:
本书的精彩程度,是你看后不好意思再告诉朋友,自己也有写小说。它的好,到这个程度时,你不禁要抚心自问,要是这故事掉在你的门口,你能够说得比他更动听吗?那不单单是文笔用字的问题,而是在说故事的过程中,透露资讯的次序和速度,如何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把整个画面点出来,并让人有看下去的冲动。
年轻作者总以为每个读者跟他都有血缘关系,非要成为他的忠实崇拜者,每个字都要读完不可,完全没有想过如何吸引人看下去,只是一直在喃喃自语,自渎满纸。满街都是这样的闷作,让恰克·帕拉尼克更见珍贵。
2011年11月12日 已读
别被外界来的噱头带着走,这只是本很杰出的反应人性本恶的书,谈不上重口味,更不至于阅读有风险,故事黑色而不幽默,写作技巧倒是一等一,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但是厌恶那些不靠谱到误导的评论和炒作,帕拉尼克不是那种胸中无物的家伙,这本书内涵充盈饱满到溢出【最后,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要把肠子删掉,理由还是冠冕堂皇的不符合出版法规,出版法规不禁止做爱不禁止杀人却禁止自慰?
小说
遍地风流 豆瓣 Goodreads
8.8 (20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8 - 1
Written by acheng, it is a collection of his short stories, including 70 short stories by the author. More than ten of them are new additions to the previous version. A cheng writes a story, the character thing is very vivid. The curse of a village woman, the funeral of director guo of the material department, the hand-pulled face of iron good to show gratitude, the toilet of the old imperial school, etc., are all common things that happen in daily life. He was born with the good fortune to see great change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Times.
2011年11月11日 已读
阿城之文如我喜欢之字体,苍劲瘦硬,此书收了近百篇短文,没有一篇过千字,篇篇都有劲道,言外之意不尽而本身之文耐读,一代大家当如是
小说 阿城
四面墙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哥们儿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 1
不论何时何地,四面都是墙、墙、墙,即使你身自由,你心已囚。 ——题记  不可不来,不可再来。哪里有权威,哪里就有卑微。   ——墙中警句  这是一个“不能惹也不能躲的世界。”疯狂的脏话,冷酷的刑罚,牢友之间的勾心斗角……这一切给了我们一真实的监狱生活。读完《四面墙》,才真正地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了解更多。  ——黑色光明  看着《四面墙》才发现以前自己说话做事是多么的艰稚,如果早有《四面墙》中描写的比那些狗屁“办公室三十六计”“实用孙子兵法”强一万倍的生活智慧,很多事情会顺利的多……不过,我希望这里的很多生活智慧永远不会用到。  ——路八说  读着那一句句或粗俗、或精辟、或狡诈、或“直白”的对话,扁平的文字“立体”而生动,黑乎乎的方块上好像有魔法棒挥过,一幅幅声、光、影俱全的影像出现在面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竟然能够像看一部长篇电视剧那样来欣赏一部小说!  ——正将  一个人的本性,只有在黑暗之中,在绝境之中才能够体现出来。不过所谓的真实又是什么呢?《四面墙》给出了一个答案。它用一个个可以深深触及到灵魂的故事,一个人有血有肉的人物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洛天月  他的作品的含金量一点也不比那些有着深厚的“诺贝尔”情结的作品差……不关注哥们儿这亲的作家,是评论界的失职,也是评论界的失败。如果我们的文学评论懂得与时俱进,以读者为中心去展开文学批评的话,那一定要感谢哥们儿以及《四面墙》模式提供的有价值的评论资源。  ——人性的光彩  麦麦这个平凡的小人物,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知识分子,被“讲哥们儿义气”的“江湖流毒”所害,突然被投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牢笼,面对一群获罪于强奸、抢劫、杀人、偷盗的嫌疑人,面对一幕幕陌生、残酷、压抑、乖戾变态的场景,他的心灵将受到怎样的震撼、历练?他又将如何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
2011年11月10日 已读
原生态的纪实文学滋味非凡这个自不必说,这本书更是其中翘楚,我应该已经读了四五遍了,至今爱不释手,评论这本书,长评万字都打不住,里面蕴含的生存智慧和人际社会知识有如宝藏,取不尽用不竭,但是读了其余人的评论,我发现自己终究不过二十出头,对这种没有岁月的淘洗锻炼不出的头脑和智慧的认识还是太过浅薄,也许知易行难,也许我的认识只是肤浅的附和和揣测,whatever,这本书注定是另类的经典,不过不是出版物被删的七零八落的版本,而是网上流传的全本,静静盘踞在那里的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生存指南
小说 纪实
最蓝的眼睛 豆瓣
作者: [美国] 托妮·莫瑞森 译者: 陈苏东 / 胡允桓 南海出版公司 2005 - 11
从祈求到反抗!
从《最蓝的眼睛》中一个黑人小女孩渴望得到一双白人那样的蓝眼睛,经过日夜祈求上帝,最后居然夙愿得偿,真的有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却终于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到《秀拉》中正是黑人女孩秀拉那种令人瞠目的要把这个世界“撕成两半”的决心让她成为同胞心目中倾慕的独立、大胆和自由精神的化身,美国黑人似是已从只知祈求的儿童发展到决心反抗的青年。
托妮·莫瑞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1969)及其后的《秀拉》(1973)这两部小说中不仅刻画了佩克拉·勃瑞德拉渥和秀拉·匹斯这两个有着强烈对比的形象,以她们的不同命运及书中众多其他黑人的屈辱生活为人们昭示了作者本民族的过去和现状,并探讨了期 未来的前人管,更一举确立了她“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的地位。
2011年11月10日 已读
情节与题材都司空见惯乏善可陈,而最打动我的是一句话,佩克拉在初潮以后的喃喃自语【他们说,来了这个以后,就可以被人爱上了】【可是,我要怎么做才能被人爱上呢】,读了这句话我突然明白了托妮写这本不短的书所要传达的那种发自心底的绝望和悲伤,让我在空调热风旁,浑身发冷
小说 托妮·莫里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