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从“东欧”到“新欧洲”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金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本书是一个历史学者对"东欧"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现状的观察与评论。有现象,有分析,对于读者了解目前"新欧洲"的真实情况,颇有助益。分上篇"金融危机后回首看东欧",中篇"波兰独立之路与南斯拉夫民族独立问题",下篇"东欧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共15篇文章。以作者在《经济观察报》开设专栏撰写的文章为基础,修改编订而成,也是之前出版的《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上海三联2004)一书的姊妹篇。
2014年4月15日 已读
修行29th,好书一本,大喜过望!金雁从不会让我失望。对东欧转轨效果不同之缘由,局势与采用方法之分析,休克疗法之效果,部分历史人物之定位以及最为重要的多篇文章拼图而成的东欧诸国转轨全过程都让我深感受益匪浅。秦晖也有出手,他右的倾向比起他老婆更为明显,侵略性也更强,紧咬仇和不放,但是总是做到了有理有据。我反而更欣赏他的那篇棱角分明的文章。我就不评价远邪诸众了。秦晖伉俪对捷克与波兰的推崇与爱让我感同身受,乌克兰一篇联系近期时事也给了我不少帮助,而最赞的一篇还是东欧知识分子精神追求部分,对面包时代的阐述简直是缩写版倒转红轮,读的爽快异常,金雁真是从来不会让我失望
东欧 历史 政治 金雁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豆瓣 Goodreads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7.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塞缪尔·亨廷顿 译者: 周琪 / 刘绯 新华出版社 2002 - 1
本书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再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长,曾多次访华。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百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参考价值。
2014年1月15日 已读
修行6th,细读一遍,感觉很补,亨廷顿晚年改弦更张,却拿不出比此书更重要的东西,看似复杂,此书与枪炮病菌钢铁绝似,核心内容就一段话,几个句子,全书都是从各方面分开详细论证。有个朋友对我读此书深表不可理解,她认为这本书是被害妄想症+优越感过人的奇葩之作,我不知道她读的和我是不是一本书,大抵人文艺了以后,看世界的角度是会很不同吧
亨廷顿 思想 政治
批评官员的尺度 豆瓣 Goodreads
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8.8 (103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东尼·刘易斯 译者: 何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7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2013年11月26日 已读
修行136th,在我看来,一本杰出的有关这类人类终极话题的书,最终收束总结的部分必然会让我陷入茫然困惑与思考,这本书做的很成功。因为这类太宏观与深远的话题是没有答案的,公允的描述现状与给出目前两种主流对立思潮已经做的足够多了。但是,消极影响是让我有重新回归强人政治与理性独裁信徒的趋势,最后连续五章反思章节让我不得不悲观的认同无论政治制度设置的初衷多么正义,方式多么巧妙,依然无法避免被钻空子,被巧妙的利用,被有资本者以本伤人,我一直在想自己对精英政治的推崇与反弥赛亚情结的同时具备是不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也许是的
思想 政治
是,大臣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纳森·林恩 / (英)安东尼·杰伊 编著 译者: 王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8
这是一本独特的政治学兼文学著作,旨在讽刺英国文官制度。以一位大臣的亲身阅历展现英国官僚政治内幕。同名BBC电视剧曾在全球热播(当年在中国播出的“正大综艺版”也成为一代人追忆的经典),本书和续篇《是!首相》也在全世界风行。
“从这本写实的书中读者可以欣赏到圆熟的套语,逗乐的幽默、奇妙的行话,以及一连串非加注释不能懂的缩略语。书中每一章节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且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2013年6月19日 已读
修行90th,比较是,首相,趣味性和讽刺的妙语均有所不及,应当是编剧也有一个适应和提高的过程的缘故,由于我倒啃甘蔗的吃法略微失去了渐入佳境的享受。汉弗莱在此书中无处不在,嘴脸略狰狞,而哈克远远没有是首相中有手腕有头脑,是首相中对付汉弗莱一篇如今想起简直爽到爆,可惜啊,阅读顺序反了!依旧强推,不可多得讽刺之书,剧与书质量同样上乘之极
小说 政治
是,首相 豆瓣
9.2 (9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纳森·林恩 / (英)安东尼·杰伊 译者: 徐国强 / 闫春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4
《是,大臣》的续集。在《是,大臣》中,大臣哈克通过党内角力当上了首相,而老派官僚汉弗莱爵士也提前一步升迁为首相秘书,伯纳德则荣任首相的私人秘书。于是,官僚帝国的故事继续在唐宁街十号展开。
《是,大臣》、《是,首相》根据英国BBC同名剧集改编,该剧在20世纪80年代上映后,广受好评,英国下院议员为收看该剧翘班回家,首相撒切尔夫人也心痒客串过一集小品。该剧集获得三项BAFTA(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电视奖)编剧奖,四项BAFTA表演奖,另有三项BAFTA提名。 2004年的时候,它在英国最佳情景喜剧的投票中名列第六。这套电视剧集被英国电影学院评为史上十大最佳节目之一,至今还能在BBC电台节目中收听这部剧的录音剪辑。
之后,创意和编剧乔纳森•林恩(Jonathan Lynn)、安东尼•杰伊(Antony Jay)将剧本改编为小说,以吉姆•哈克的日记为主,辅以其他政府官员的备忘录、信件等,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记录中互相参照,幽默、辛辣,非常精彩。销量超百万,译本也非常多,位列20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图书第二、第三名。
2013年6月12日 已读
修行89th,这本书让坐车回家的四个小时变得好像一分钟,无论是讽刺,黑色幽默还是干脆的文学价值本身,都是一等一的东西,无怪撒切尔夫人都对此不能释手,嗯哼,读读这个,你会更了解政♂治的
小说 政治
民主四讲 豆瓣
6.7 (17 个评分) 作者: 王绍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8
为什么“民主”这个曾经的“坏东西”会变成“好东西”?作者以成熟的西方民主为例,深入浅出地展现了现实世界中民主体制的许多实证性问题。作者从民主的起源和演化讲起,逐一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西式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及其实效与反思。全书不仅是对西式民主的介绍,也是对其的进行反思。
2012年3月28日 已读
读完作者自序而弃读,作者必然不是什么厉害角色,也很难说出有道理的见解,序言中为说明民主是否值得推崇而举例【如果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却都认为美是个好东西,我们是否觉得有点奇怪】这有什么奇怪的,作者混淆了美作为优秀的标准和具体内涵的区别,又,作者抨击丘吉尔的话【民主是最坏的政体,只不过其他政体更糟糕】,认为我们不能满足于【最不坏】的政体,而应该不断探索改进,但是如果可以改进,那还是【最不坏】的政体吗?我们当然要选择最不坏的政体,因为它是相对最好的政体,作者的意思可以理解,他想说我们不能满足于民主,而应该弄清什么是民主,不断探索改进更适合我们的民主,但是这种表述方式无疑暴露了作者本人逻辑思维的短板和论述技巧的缺失,这样的人驾驭民主这样一个大话题,想必只不过是些陈年历史录鬼簿回顾和基础概念
思想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