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清代的案与刑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郑小悠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7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博库·钱江晚报春风悦读盛典”年度新人奖得主郑小悠新作,重新审视清代一系列典型案件,解析其制度设计的漏洞所在。
◎一系列几度反转的惊世奇案,折射出清代的治乱兴衰。
◎帝王心术、官场规则、制度弊端、人情罗网,如何盘根错节,使得清代法律的天平摇摆不定、案情的走向充满变数?
◎为何清代律例设计精细,却难以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原本寻常的普通案件,为何会升级成内幕重重、震惊朝野的大案要案?
◎皇帝的政治意图、个人好恶如何影响案件的最终裁决?
作品简介:
历史上涉及多方、影响广泛的大案要案,其发生、审判及最终裁决,往往充满诸多值得深思的细节,可谓回溯及研判历史的重要标本。
本书上编《旧案重审》,以充满现场感的叙述,重现了自雍正至光绪年间的多桩案件。这些案件起初都看似平常,但最终升级成轰动一时、引起皇帝关注的大案,其案情反复、内幕重重,令人惊骇,最终审判结果耐人寻味。作者在还原案件过程之后,予以理性审视,探讨了清代法律制度中的种种弊病,譬如刑讯逼供、讳盗诬良等,以及其深层症结所在。
下编《刑期无刑》,选取清代法制体系中的一些重要职位,如仵作、禁卒、提牢官乃至皇帝,展现他们作为体制中的“螺丝钉”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履行职责时面临的困境,并由此展现了清代法制体系的审案流程、机构设置、人事机制以及明暗规则。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上编中所述的案件。
本书以重述案件的方式还原历史现场,也从侧面描绘出清代由盛世坠入末途中的政局更迭、官场生态与世情人心。其中所反映的问题,有助于理解、反思中国传统法律体系以及政治制度的某些痼疾。
2020年1月12日 已读
休憩10th,此书标题之无味令人望而却步,理想国公众号某篇吐槽书名的文章里也批评过书名,我去找胖乎乎特别可爱的作者询问,她坦率的告诉我“我就说要叫上访、刑讯、被自杀……编辑不干啊[撇嘴]”这名字一改,损失了99%的读者,减少了99%被禁无法面世的可能,利弊自明。书的质量是极好的,用生动案例展示律例特点官场积俗以及生民之苦。弊端如“讳盗”可认为是制度之失,而“救官不救民”等四救四不救则恐是自有官场便有之事,读来唏嘘,未防审核,此处不录眉批唏嘘诸事,感谢小悠悠姐姐
历史 法律
皇上走了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章敬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6
本书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以百年中国的每一年为一个节点,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那一年的一个司法故事。并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简单讲解背后的法理,重点揭示在“皇上走了”的现代国家中,我们在法律观念、意识、程序和功能上的种种境况。本书用“法律”的眼光来打量历史,用“法治”的标准来衡准故事,牵涉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事件与人物:从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到蒋经国、陈水扁,从鲁迅、胡适、梁漱溟,到胡风、雷震,从李大钊之死、东陵盗墓、西安事变到审判“四人帮”……全书在100件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力图挑战既有的历史“常识”,唤醒当下的“法律”意识,启发未来的法治“观念”。
2019年4月21日 已读
修行11st,忘记这书是不是已经被ban了,很简单的法学知识入门科普书,每则小文举出一个知名人物或者热点事件,叙述完成则点一下基本法律知识,作者倒也没避讳什么,建国头三十年的例子不少,点了毛几次名,如果这样就被ban也有点太过草木皆兵。不过真被ban也好,很多人书不ban不读,一被ban再麻烦也要找来读,此书阅读门槛在一众ban书里算是低的,而输出的思想知识又是比较密集的,应该可以帮助很多人形成概念,这可是件好事情
历史 法律
U.S. constitutional history: 25 of the U.S. justice major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3 (60 个评分) 作者: 任东来 / 陈伟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 - 1 其它标题: 美国宪政历程
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篇精彩的宪法论文与25个司法大案组成,一共28节。这三篇论文是《美国宪法的英国普通法渊源》、《保守的美国革命产生了长寿的联邦宪法》和《美国宪政法治捍卫者:最高法院的九尊护法神》。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三篇文章分别扼要论述了美国宪政中的英国因素、美国特征及平稳发展的原因。25个司法大案则主要包括:确立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1803)”、引发内战的“斯科特案(1857)”、结束种族隔离的“布朗案(1954)”、导致总统下台的“美国诉尼克松案(1974)”,以及裁决总统选票的“布什诉戈尔案(2000)”。每个案例自成一节,既有生动的史实叙述,也有引人深思的法理分析。25个案例异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王缉思为本书作序。他在序中说:“本书并没有就法律谈法律,而是用生动的笔触,翔实的资料,描述了法治在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生根到开花的历程。联邦最高法院的25个故事所揭示的,是一以贯之而又不断发展的一种观念,一种精神。美国宪政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让读者去细细品味。”“要研究美国的任何一个侧面,都需要了解美国法律”。作者以对美国问题的敏锐眼光,积20年观察、研究之功力,将学术著作的准确性与通俗读物的可读性融为一体;相信本书的出版不但能使历史学者了解美国历史的宪政之维,也能使法律学者明白任何一个重大案例都是历史的沉淀。
本书的附录部分除了收录《独立宣言》、《合众国宪法》、大法官任期表等一般内容外,还逐条罗列、并简介了写作过程中所用到的网络资源和参考书。另外,书中的前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略论)和后记(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也同样精彩。
2013年10月28日 已读
修行123rd,非常好的一本书,任东来教授几篇序言介绍了历史背景和具体构成体系,25个典型案例中一以贯之的东西告诉我们原则,标准与具体操作方法,大部分内容由任东来和陈伟两位教授所撰写,包括了案例的起源,双方立场,各自的内涵,法官的分析,判决与如此判决的理由,非常全面而有说服力,一口气读完的一本大部头,认识美国,应该读这本书,而让我最喜欢的是这本书的态度,从一开始起几个作者就不把民主宪政当做是唯一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或者是最正确的选择,而只是【也许】最不坏的选择,有着完整纠错体制和自我完善功能的选择,这也是我的观点,很喜欢这本书
法律
洞穴奇案 豆瓣 Goodreads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9.0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萨伯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2013年4月18日 已读
修行65th。真是本好看的书,设定很人性化的将情况分析的很细,并大刀阔斧的砍去了不少可能引发争议的部分,因此十四种观点短兵相接,火花四溅非常好看。虽然例如第一种那样开端的简洁观点只是用来凑数,而且其中有两三种观点犯了引例失当,过度引申等致命伤,但非常精辟,有代表性的观点还是有七八种,所以非常好看!而且不出意料的是,打到最后,果然如同辩论赛一样,在一两个字眼的表达与内涵,一两个问题的定性上短兵相接,坦白的说,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过去的时光,当然,这本书会让每个人思考的
哲学 思想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