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长崎:看不见的寄居者 豆瓣
Nagasaki
8.2 (8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涅丝·奥斯塔什 编绘 译者: 余中先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莫名其妙消失的食物,摄像头前的神秘身影
从社会新闻到文学作品到图像小说再创作
原著小说荣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
法国圣马洛漫画节“新人大奖”得主的一场满分艺术实验
日和色彩细腻诠释当代人深入骨髓的孤独
长镜头叙事再现真实社会事件的离奇与哀婉
随书赠原绘作硬纸明信片 三版随机送一
🥛编辑推荐
◎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作品×法国漫画节“新人大奖”得主×翻译家余中先,从社会新闻到文学作品到图像小说再创作🥢
2008年,一则发生在日本的社会新闻轰动一时:一位住户注意到家中冰箱里的食物莫名奇妙地减少,便安装监控想要查明原因,并在他看到监控画面后随即报了警……法国作家埃里克·法伊被这则新闻深深吸引,其中的元素引发了他想创作的冲动。随后他完成了小说《长崎》,并于2010年获得了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0年后,圣马洛漫画节ADAGP协会“新人大奖”得主阿涅丝·奥斯塔什为这个悬疑事件创作了同名漫画。她撷取文本并配以精致的画面,创作了一部出自法国漫画家之手却颇具和风的图像小说。本书由翻译家余中先倾情献译,为广大读者展现原汁原味的“寄居者”物语。
◎一次挑战自我的艺术实验,一部探索图像小说边界之作🍱
这是一部保留文学性、兼顾视觉体验图像小说。擅长水粉绘制的奥斯塔什运用大量不饱和色,增加画面的灰度和透明感,高效地呈现日和色彩。此外,奥斯塔什还打破了传统漫画的分镜形式,满版图画或文字、巧妙留白的分镜布局,这些看似随性的设计,却将故事的氛围感烘托到新高度。在她笔下,原著中两个共处一室却从未相遇的孤独灵魂得以具象化,图像与文本结合自然且巧妙。无论是从头阅读还是随性翻开其中一页,都会被迎面而来的别致日式风格所打动。
◎如酒心巧克力般的《长崎:看不见的寄居者》,醇美而意味深长。🍫
书中平凡工薪族志村,无妻无友,生活不咸不淡,一直用自己的规矩和习惯搭建“舒适”的隐形围栏。然而只想低调独自生活的他却成为头条新闻的主角。焦虑、老龄化、发达的科技、高度的工业化……当这些词逐渐变得清晰时,志村也开始思考:自己已年过半百,却留下了什么可以回忆?文本采用双视角的叙事手段,将普通社会人的生活写得异常动人,离奇的故事也成为现代社会戏剧化的缩影。奥斯塔什懂得如何用图像描绘在场与离席、恐惧与同情,其中柔美的色调和细腻的表达如同在腥辣的烈酒外包裹上一层甜甜的巧克力。咬破这层脆甜的外衣,或许会拥有对生活更深的领悟和解读。
◎法国圣马洛漫画节“新人大奖”得主,用处女作提交了满分答卷!🍙
阿涅丝·奥斯塔什从事多年广告和室内设计工作,目前是自由职业插画师。并非漫画科班出身的她,出于对日本文化的热爱和与原著产生的共鸣,为这个故事带来了出色的视觉体验。她更是为本书的画面赋予独特的视觉语言:高级灰色系的搭配,自由随性的图像排布,长焦镜头下的琐碎物件,别出心裁的字体设计……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奥斯塔什完成了一部突破性另类文学改编漫画。
◎相较原版装帧形式升级,年度文艺图书的不二选择!🍡
封面用心设计,书名烫黑,16开精装,印刷工艺和整体装帧干净大方,随书赠原绘作硬纸明信片!
🧂内容简介
图像小说根据埃里克·法伊2010年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作品《长崎》改编。
志村先生独自居住在一栋幽静的房子里,面朝长崎造船厂。这个平凡的男人每天早上去长崎市里的气象站,上班期间咒骂聒噪的蝉鸣,午休独自吃饭,下班后早早地回到没有异味、只嗅得到秩序和节制的窝。一段时间以来,他仔细地列出厨房每个橱柜中储存食物的数量和刻度。最近他发现冰箱里的食物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在超市买的鱼,到处寻不着;早上新打开的饮料,下班回家后却少了一些。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了查明真相,他安装了一台摄像头,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名人推荐
阿涅丝·奥斯塔什改编了埃里克·法伊的小说,并结合独特的绘画吸引读者,打破了传统的漫画形式。她借助巧妙的图画,通过具有独特美感的诠释,带我们进入日本社会,抵达两个人的内心深处。这是一本很棒的图像小说处女作。
—— 2020年圣马洛漫画节评委会
对法国漫画家阿涅丝·奥斯塔什的第一部作品一见钟情,她出色地绘出了埃里克·法伊的小说。
——加拿大法语大报LaPresse
阿涅丝·奥斯塔什的绘画向我们讲述了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视觉语言使用得精准巧妙,它也向我们传达了关于人类现状更广泛的信息。
——图书评论网站Babelio
🥃获奖情况
安古兰、蒙特利尔漫画节入围作品
2020年法国圣马洛漫画节ADAGP协会“新人大奖”
2021年11月29日 已读
休憩184th,佛家七难八苦其中一项是求不得,书中两人一个求不得精神自如,一个求不得肉体自如。屋主单身至老深居简出,一直努力的保持着精神在独处状态下的舒适愉悦,这与世无争所求甚少的状态却被意外打破,无奈搬家不知所踪。而侵入者则肉身流离居无定所,在屋主住处享受到了午后阳光、舒适淋浴、温暖四壁等流浪生活缺少的日常温馨体验,心生眷恋与羁绊,却被发现,相同的求仁不得仁,求不得的痛苦,相同的孤独,所谓有生皆孽,无人不苦,人生啊。
漫画 生活 社会 绘本
无尽的盛宴 豆瓣
作者: [美] 露丝·雷克尔 译者: 卓妙容 2007 - 6
《无尽的盛宴》是一盘点心,一个隐藏在杂志档案库里的宝藏。即使美国的食物结构不断在改变,反映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功能不变。你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是美国人民在餐桌上的冒险史,一部仍在进行中的历史。
2002年为庆祝《美食》(Gourmet)杂志创刊六十周年,《当代文库》(Modern Library)美食系列的编辑兼畅销书作家露丝·雷克尔(著有《天生嫩骨》与《苹果慰我心》),浏览庞大的杂志档案,选出最精华的美食与旅游短文,汇集成了这本迷人的作品。
在《无尽的盛宴》中,作家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藩篱,带领读者重温在世界各地品尝过的特殊食物和奇妙经历。精彩的文选包括了美食大师费雪的《瑞士的三间小餐厅》,趣味盎然地讲述了她在瑞士的旅途中,行经的三家与众不同的小饭馆。第一个将熊猫运进美国的女冒险家露丝?哈克内斯,则以《西藏的喇嘛庙》回忆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下,只身前往西藏的历险记……
除了露丝?雷克尔的全新简介和多份原创食谱外,这本引人垂涎的作品集还囊括了许多著名作家的生动短文,如《绅士爱美人》的作者阿尼塔?罗斯、美食界教父詹姆斯?比尔德、电视节目主持人玛德赫?杰佛里、普利策奖得主罗伯特?科汉、家庭烹饪专家萝莉?柯文等。《无尽的盛宴》不仅拥有美丽流畅的故事,更有在出人意料的地点上,关于美食珍馐妙趣横生的描写,如此魅力,怎不教人回味再三?
2021年9月18日 已读
休憩161st,编者手段极高,所选文章或写人传神或蕴情动人或美食诱人或三者兼而有之,科芬的自然文学与安妮普鲁的作品更是为全书增色,即使我这样对西餐兴致缺缺者都不得不承认此书的上乘,但是,但是新星出版社这蠢货,他们所谓的引进就是把台版译者的译文简单的繁转简,明显一点心都没费,书中全部的大陆与台湾译名差异全部依照台湾,譬如“蓝灯”之于“兰登”,“丽池卡尔登”之于“丽兹卡尔顿”,这样一本好书,不值得多花点心思么?
生活 食物 饮食
又自在又美丽 豆瓣
作者: 翊鸣 / 崔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3
用什么来记住生活?有的人用影像,有的人凭气味,有的人靠食物。
在这本书中,不同的植物,像一本无字的日记,
是我们安放在记忆里用来寻找和怀念的坐标,
也是走到人生小径分岔路口时的明晰路牌。
“从南方移居北方的第一年,我开始记录每一天见到的植物开花和长叶的时间,记住河水结冻和化冻的日子。在第一声鸽哨响起的时候,提醒自己站上一会儿好好听一听;在心浮气躁的时候,去给植物浇水、摘黄叶、松一松土、换一换盆。也在只顾埋头向前以至让自己心疲力竭时,去爬山。初看令人望而生畏的高而连绵的大山,因为不时停下脚步欣赏野草和花朵,而在不知不觉间就翻越了。慢慢发现,人和植物在一起的时候,很少感觉疲惫,总是收获欣喜。”
这本书记录了这些年因为植物而回忆起的那些发生在生命中的重要时光,从儿时、到工作、到成家。我们逐渐明白,人生百态,每个人不过在自己的节奏里完成自我。而天堂的密码其实早已植在草叶,植于花瓣,植进根茎,植入万物。
听种子发芽,看一朵花开,在与植物的相处中,找到生活的真意。
2021年2月10日 已读
休憩30th,自在与美丽本与用途无关,这就是一本谈不上深度但很自在很美丽让人喜欢生活的书,适合午后就着微风一页页的翻下去,有花有树有菜有果,二十四节气配合的当季植物,美妙的插图和诚恳的文字,像简朴家庭中的一枝插花,喜儿过年时的二尺红头绳,没它日子当然照样过,有了它,日子似乎就变得明亮了一点。当然,这样的书非常吃装帧,如果是九十年代那沧桑简陋风,此书效用降低何止一个层次。读读这样的书吧,慢下来闲适下来,毕竟作者说,人的双脚总是要踩到泥土之中
散文 植物 生活 绘本 美食
寂静的孩子 豆瓣 Goodreads
8.0 (15 个评分) 作者: 袁凌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寂静的孩子》是作家袁凌历时四年走访、探察、记录、沉淀,全新写就的一部非虚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袁凌将他的目光聚焦到了孩童的身上,他关注当下中国城乡儿童的生存困境,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日常劳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最终完成了这一份关于孩童的生活和人性记 录。

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孤儿、大病……儿童在困顿与匮乏的境遇中艰难挣扎,却又顽强成长。儿童的生命本应该是奔流的瀑布,自由而快乐,但这些孩子的声音却受制于阶级、地缘、身份的壁垒而无法被传达。《寂静的孩子》就是关于这样一批儿童生存境况的详实记录。打破壁垒,克服距离,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的声音不应如此安静。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休憩140th,这世间有千千万万种痛苦啊,到最后,痛苦自身不再震撼人心,而习惯的隐忍漠然与视若无睹反而有着令人动容的魔力,这些痛苦发生在孩子身上,也成为了整个家庭的忍受与坚持,这样的田野调查记录让人心痛,那是一种发自心底良知中的悲悯,也是一种令人悲哀伤感的爱莫能助。读第一章那些跟随着父母在北京上海天津城市边缘颠沛流离吃着苦的孩子们的故事的时候,还在嗟呀这仿佛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还在惋惜他们在花一样的年纪却不得安定却在提前接触着生活严峻的一面,后来几章却不言自明的展示,第一章的孩子们已经是本书中的幸福者,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作者袁凌是个不错的作家,此书展现出的是一名作家所应具备的对现实悲悯的真实形式,我会像支持梁鸿一样的支持她的!
儿童 生活 纪实 袁凌
于谦小酒馆 豆瓣
YuQian Cook
作者: 于谦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4
各位好,我是于谦。
我小时候头一回喝醉,是上学员班的时候,一帮孩子在宿舍里闹腾,那时候也没酒瘾,就看老师不让喝,那咱们来点儿呗!那一次醉得是一塌糊涂,按现在说就叫断片了。后来喝酒也闹过笑话,有一回酒劲上来了,一扎接一扎、一扎接一扎,喝了大概二十扎啤酒,当天晚上还有演出,就是网上现在传的“郭德纲于谦车祸现场版《汾河湾》”。打那儿开始,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演出之前绝对不能喝酒——你这不知所云了都,在台上没法弄!
但是一直到现在,我也不承认我有酒瘾。为什么呢?因为我喝酒是在享受喝酒的那份惬意劲儿——三五知己坐在一块儿,海阔天空这么一聊,感觉特对!当然,有条件的话也得吃着,吃着那就更放松了,口腹之欲嘛!谁都喜欢。颠仨炒俩,弄几个爱吃的菜,坐在桌子上一侃山,多好啊。
2020年5月19日 已读
休憩89th,我对饮食类书籍最高的评价是“看饿了”,过去名家如梁实秋汪曾祺,当世之人如陈晓卿可以轻松做到。而昨日启读此书时,我饿了,而且特别饿。说谦儿哥是靠文字功夫上乘所营造出强大的感染力做到这一点,脑残粉如我也是会不好意思的。那是靠什么呢?全靠谦儿哥热爱生活的劲儿,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接地气的饮食与表达,想必和我一样,深爱谦儿哥不为抽烟喝酒烫头也不为他飞天遁地无所不能身份诡异五花八门的爸爸们,而是为了他的豁达乐观,欣赏对生活敞开心胸并乐在其中这种为人的人应该是绝大多数吧。真想有个这样的舅舅或者叔叔啊,感谢大莉莉赠书!
于谦 生活 随笔 饮食
闯入者 豆瓣
Killing and Dying
8.6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德里安·远峰 译者: 来兹 后浪丨海峡文艺出版社 2019 - 9
艾斯纳、伊格纳兹奖获奖作品
现代人的精神图景
六种孤独
六段心灵的“杀戮与死亡”
六个《纽约客》风格的短篇图像小说
👩💻 编辑推荐
💃🏾 六个《纽约客》风格的极简短篇漫画,精准捕捉现代人众生相
他是个普通的园丁,却突如其来产生了当艺术家的想法;
她是个普通女孩,却和一位成人片女明星长得如同孪生姐妹;
他是独居的单身男子,一遍又一遍地闯入故居,但不知自己想要什么;
她是一位梦想成为脱口 秀明星的孤僻口吃少女,可惜却并无这个天分……
他们是六位流离失所的孤独者,生活在都市各处。他们苦恼、迷惘,试图释放自己压抑的情感,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精神角落。
故事冷峻,笔触却温柔。阿德里安•远峰用六个短篇故事,捕捉现代人的众生相,剖析现代人的精神图景,属于平常人的孤独、失落与希望。
💔 风格细腻、隽永,诠释六种孤独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阿德里安•远峰善用细腻的笔触捕捉人物的情感流动。他的故事隽永冲淡,如同爱丽丝•门罗和理查德•耶茨的短篇小说。画格间充满东方式留白,那一个个未曾言尽的瞬间,投射出的情感复杂而深邃。孤独、痛苦在生活的某一刻几欲将人击垮,但在一声叹息之后一切又将继续。
📰 文字、分镜、色彩的奇妙交错
以不同绘画风格适应故事的大胆尝试
从模仿报纸漫画的3×4分镜到绘本式的旁白+画面,从网点质感明显的四色到对比度强烈的黑白。阿德里安•远峰在每个短篇中尝试用不同的分镜、色彩进行叙事,配以冷静、真实的文字。文字与画面两者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等待读者去亲身见证。
🗞 媒体推荐
• “《闯入者》也展现了远峰的一些新的野心,展现出他对叙事与图像形式实验的兴趣。”
——《纽约时报》
• “这是一本可以推荐给一个有文学细胞但不怎么看漫画的人阅读的作品;一本不需要任何提前说明或辩护的作品,书本身展现出来的态度已经足够成熟去表达人性与复杂性。”
——《卫报》
• “没人能像阿德里安•远峰那样用极简主义抓住你的心。”
——《秃鹰:2015年十佳图像小说》
• “阿德里安•远峰为自己确立了这个国家蕞出色的、蕞多才多艺的漫画家的地位。”
——《沙龙网》
• “远峰创作了一部灵巧、克制的杰作,一部充满了心碎、点缀着震撼之美的杰作。”
——《出版人周报》
• “这部收录了六个相互关联的短篇故事的新合集跟前作《梦游》《夏日金发女郎》一样出色,唤起了现代美国人的孤独、焦虑以及希望,并让其萦绕于心……远峰聚焦于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双手紧张地交叉、一个人在对话间往下看脚部的小瞬间。”
——《村声》
📚 内容简介
一个梦想着成为艺术家的园丁;一个总被错认作知名成人片演员的女孩;一个想要开辟新生活的酗酒女子;一个做着脱口秀梦的口吃女孩;一个离开又回到丈夫身边的妻子;一个每天闯入已租出的旧居的男人……
六个短篇,六种孤独,六段心灵的“杀戮与死亡”。这些生活在都市的普通人的众生相,构成了都市的脉搏,剖析现代人的精神图景。
2019年8月6日 已读
休憩176th,该怎么形容这本书的忧郁哀愁呢?为这本书打下高分的你是因为在其中找到了共鸣吗?你也失落过悲哀过吧。书中的六个故事是六个不同的因邂逅因梦想这些闯入寻常生活的东西而被打乱人生的故事,结局无一例外是悲哀的,主角无一例外是孤独的,有的人整个故事不被理解,而有的人被理解了也最终无力脱出孤独与忧愁的状态,都说未来的不可知是我们前行的原动力,未来会有各种事发生,各种事闯入我们的生活,但在这本书里,没有一个故事是下一颗始料未及好味道的巧克力糖,我不希望有人喜欢这本书,因为这也许意味着孤独的共鸣与经历过酸楚与无助,但是肯定会有很多很多人喜欢这本书的,因为我们没有主角光环,只能经历最寻常的生活,孤独的无助的忧郁的酸楚的日子,一个个的到来,这就是日常,这就是人生
生活 绘本
鱼翅与花椒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8.2 (381 个评分) 作者: [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鱼翅与花椒
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2018年9月8日 已读
休憩267th,单论质量,并不如野心时代,长乐路以及何伟并不出色的甲骨文,更不及何伟稍好一些的寻路中国与十分出色的江城。胜在题材出色,这本书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也写到了一些理念的碰撞,最重要的还是写出了中国菜涉及范围太过广袤,很难喜欢所有也更难概括喜好的范围,也写出了中国人对西餐的认识过于肤浅片面而简单粗暴,西餐与中餐都是拥有丰富内涵与表现形式的饮食文化,不可一概而论,就像扶霞讨厌皮蛋与卤煮火烧而深爱回锅肉等等。这本并不算上乘的书实际上就说明了这个简单的道理。所以知乎上很多关于外国人与中餐的回答本身是没问题,但如果认为这些个例有着代表性就不对,认为这些问题下面常见的嘴仗富有建设性那就更是愚蠢了。读完很想重庆,如是。
中国 文化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