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量子宇宙 豆瓣
THE QUANTUM UNIVERSE
8.0 (5 个评分) 作者: 【英】布莱恩·考克斯 / 【英】杰夫·福修 译者: 王一帆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1 - 9
世界公认的量子力学科普经典,一本书让你弄清楚宇宙的本质,看到科技的未来。
对于物理学者来说,量子力学是支持我们理解自然世界的三根砥柱之一,另外两根是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理论分别处理了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以及引力问题,而量子力学处理剩下的一切问题。量子世界的"怪异"有很多丰碑“双缝实验”“薛定谔的猫”“不确定性原理”,它常常导致混乱,坦率地说,是糟糕的科学。
英国明星科学家布莱恩·考克斯和他的同事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杰夫·福修共同编写了这本科普经典《量子宇宙》。书中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量子力学如何为自然界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模型,其本质可与牛顿的运动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媲美。为了让大众读者更好地走进量子力学的物理世界,本书从物理的发展进程切入,追问哪些实验观察使量子力学成为必要,它是如何构建的,以及为什么我们能从中看到科技的未来,尽管它有明显的怪异性,它仍然是一个好理论。
2021年10月14日 已读
修行40th,迄今为止所读过真的想说明白什么是量子力学的书中最通俗好读而不轻佻的一本,旋转钟的模型足够古怪而直观,令我无数次的好奇能够发现这种style的学者到底长得是怎样的脑子,继而,全部的情感被测不准原理和粒子莫测的超距感应这些无法用真实世界直观经验描述的类神迹事实所震撼,继而被这幽微至细构成的至为壮美而折服,以至失语。译者非常棒,能把这样的一本书译得平易近人而不失真,想必他一定是个萌男
物理 科学 科普 经典
科学的历程(修订第4版)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吴国盛 博集天卷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8
◆北大清华最受欢迎的科学通史课主讲教授、清华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经典科普力作,迄今已畅销20余年。
◆全新修订版:作者根据新的科学史研究对书中的部分文字做了修订,更新大半插图,许多是作者近几年在世界各国实地拍摄的照片,共计700多幅。
◆轻松流畅的大部头普及读物,还原科学的前世今生,探讨科学精神的本质,澄清以讹传讹的科学故事 。
【内容简介】
《科学的历程》是一部普及性的世界科学通史。以东方文明和科学技术对人类进步的影响为开端,以西方文明和科学的发展历程为核心,同时探讨了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力量。通过对科学家生平及科学发现过程简洁而不乏激情的叙述,阐释了每一次重要的科技进步在人类文明发展链条上的意义和价值,辅以大量精美插图,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自身宇宙观、世界观不断深化的路径。
本书把自然科学的发展放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来讲述,有助于读者弄清自然科学在人类文明史中的位置。此外,作者在讲述严肃的科学发展史的同时,保留了历史进程中那些生动活泼的细节,使本书具有大部头著述难得的良好的可读性。
2020年7月7日 已读
修行40th,三个院士倾情作序的此书有通史类书籍的一切特点,系统而流畅,全面而严谨,希图读完此书对某个领域有深入的了解那不可能,那不是通史的任务,但是以此书为路标为索引是肯定没错处的。此书首版出版于95年,至今二十多年,名满天下谤亦随之,严格来说针对此书的绝大多数批评都应该给“通史”这一体例,此书若再细那就是剑桥科学史了,并非一人之力所足敷。而此书重事实陈述而绝少夹带私货的写法更适合初学者掌握全貌使用,绝对的好书,强推。
科学 科学史 科普
推理的迷宫 豆瓣
Labyrinths of Reason: Paradox, Puzzles, and the Frailty of Knowledge
作者: [美国] 威廉·庞德斯通 译者: 李大强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5
在《推理的迷宫》中,威廉·庞德斯通搜集了古往今来的大量哲学悖论和逻辑谜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阐述及分析,让读者认识到知识的脆弱性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推理的迷宫》包罗万象,涉及逻辑学、数学、哲学、物理学、决策学、语言学及计算机科学等众多领域,脉络清晰,推理严密,每一个领域都能读出作者的惊人洞见。
2020年4月5日 已读
修行30th,作者举了很多的例子,花费了很多的篇幅,告诉我们知识是脆弱的,逻辑是复杂的,我们面对着庞然大物们,有的叫做逻辑,有的叫做判断,有的叫做认知,有的叫做思想。而我们如盲人摸象,洞中观影,尝试着用局限性很强的能力与资源去解释,于是知道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尝试的越多越发现自己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作者的态度是开放性的,悲观的人可能读到人力有时而穷诸事徒劳无益,而乐观的人会觉思想广度与深度尚有广袤空间需要到达故而奋发不止。纽康实验部分精彩绝伦,而另一个趣味点在于不甘寂寞的译者在脚注中毫不客气的评论,如自家弹幕,有帮助,有启发,有槽点,而最后一处脚注十分恰当,委实意味深长。作者和译者都很努力的将书中内容通俗化,但做的算不上顶好,这也从另一个诡异的角度验证了本书的主题,知识的脆弱
科学 科普 逻辑
趣味物理学 豆瓣
作者: 别莱利曼(苏) 译者: 符其珣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3 - 10
本书内容包括跟物理学有关的各种伤脑筋的题目,
煞费思考的问题,引人入胜的故事,有趣的难题,以及
各种奇谈怪论。本书的叙述方法和知识范围,都适合中
等学校学生和同样程度的自学的人阅读.
2019年7月29日 已读
修行17th,这书很够打,不逊于《十万个为什么》,考虑到来自同一作者还可以再加点分,这本书很可以被每个家长列进给孩子的启蒙读物书单,即使我辈已经走出校门很久,读一读补补课也没什么坏处。
物理 科学 科普 苏联
海洋中的爱与性 豆瓣
SEX in the SEA
8.2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拉·J. 哈尔特 译者: 黄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情色”,一半是“科学”。本书以拟人化的诙谐笔法和科学严谨的写作,描写了海洋中各种动物不可思议的性行为。比如,石斑鱼会举办盛大的满月性派对,蓝头鱼每天要来150次闪电式性爱,美国龙虾的尿液是强力春药,银汉鱼喜欢上演五十度灰的戏码,庞大的灰鲸会憋着气在水下进行3P大战……
在带我们走近海洋动物咸湿而狂野的生活的同时,玛拉·哈尔特又引领我们认识到,过度捕捞、气候变化和污染都在影响海洋动物的繁殖,而海洋中的性反过来也会影响人类:关乎数十亿人的食品安全、健康、经济发展以及其他全球性问题。"
2019年7月17日 已读
修行16th,为什么这样的一本书可以默不作声的插在我书架上整整两年无人问津,是什么样的睿智眼光让我第一时间把它买回家,又是什么样的任性让我无视它的存在任它落满灰尘。



晚读总比不读好,这样的一本书,也是无法把自己藏住太久的,因为,真的很难形容这本书的cult和趣味性。读来心旷神怡,cult点见长评
科学 科普 自然
钨舅舅 豆瓣
作者: [英] 奥利弗·萨克斯 中信出版社 2010 - 9
出生于医学世家的少年萨克斯,却因为钨舅舅的影响,狂热地喜欢上化学,沉迷于金属、原子、力线、元素周期表、冷光、放射线,一头扎进魔术般的化学实验,为化学奉献出全部的热情与精力……
在对童年往事的深情追忆中,萨克斯用优美的文学的形式,娓娓介绍了化学的整个发展史以及相关重要知识,心灵成长经历与科学知识无缝结合,令人叹为观止——原来,科学也可以这么美丽,这么浪漫。
2018年7月23日 已读
休憩219th,一个家学渊源,自身又聪明且求知欲旺盛的少年的成长史,一切都从舅舅拿出的一小片钨条开始,他狂热的爱着化学,终于成为了一名神经科大夫。我原本认为这是一本绝好的轻度科普书籍和重度心灵成长史,可以拿给孩子看,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与实践精神,但我越往后读越汗流浃背,有关排除万难弄来氰化钾,浴缸里养大章鱼以及搞来放射性元素摩挲把玩等桥段让我决定还是把此书留给自己读,不给娃看也不做推荐,小男孩七八岁已然神嫌鬼厌,不知疲倦上天入地,要是再学了萨克斯的泼天胆量,虽然极有可能就此养成超强的动手能力与求真务实的理想三观,做爹妈的却只怕要短寿了,真是世间安得双全法啊啧啧
传记 科学 科普
证据 豆瓣
6.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科林·埃文斯 译者: 毕小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8
本书介绍了都灵的耶稣裹尸布、拿破仑·波拿巴的死亡、肯尼亚总统遇刺等一系列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著名疑案,对这些案件一直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科学结论。其中一些至今仍然未能视为最终结案。作者列举了这些案件中各种相互矛盾的医学和科学证据,并揭示人们是如何使用或者错误使用这些证据并导致法院判决结果的。这些案件表明,在疑难案件的侦破方面,即使是最高效的刑事证据实验室和司法鉴定也可能无法做得使所有人完全满意。本书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一样充满悬念,吸引读者为断作出各处猜测。
法医科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漫长、复杂而又令人神往的历程。总的来说,它是一个成功的故事,是人类在弥补法网中的漏洞、防止犯罪分子逃脱惩罚这一永无止境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些胜利中有的非常重大,而有些则小到几科无法察觉。人类虽然早在18世纪就开始浓度利用科学方法侦破刑事案件,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站之后才在这一领域内取得长足的进步。原子时代的到来导致了技术发展重心的转移-没有比原子武器所带来的敌对双方同归于尽的威胁更值得科学家关注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在西方世界犯罪已经取代战争而成为最大的社会问题。这是由许多原因所造成的。
2017年4月29日 已读
休憩81st,作为新知文库的一员,这本书略显拖后腿,作为新知文库这个漂亮系列的开端,这本书简直弱爆了,只是都市旧闻集,无法普及知识也不能引发思考,更像是盗版书耸人听闻提供官能刺激的选题。这本书没啥好说的,说句题外话吧,我买书行动力越来越强了,重读洞穴奇案的时候觉得新知文库是个很不错的丛书,就想,也许可以多买几本。我绝对没有刻意的下单专门买它,两年之后,目前出版到的73本齐了,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我都快尿了,啧啧
社会学 科学
剑桥五重奏 豆瓣
作者: 卡斯蒂 译者: 胡运发 2001
在《剑桥五重奏》一书中,卡斯蒂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和堆积半个世纪以来有关思维机器(thinking machine)实验的事实与结果,而是以一个数学家的丰富想象力虚构了一次特别的晚宴。晚宴发生在1949年的春夏之交,地点是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一间房子——也就是本书主人公之一、晚宴的主人、小说家兼物理学家C.P.斯诺以前在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担任教师时的住所。应邀出席晚宴的有最早提出计算机可以复制人类思维过程的著名数学家阿兰·图灵、语言哲学家路德维格·维特根斯坦和量子物理学家欧文·薛定谔以及遗传学家J.B.S.霍尔丹。即便是以今天的科学与文化眼光来看,这五位仍是世界级的科学和文化名人,甚至是巨人。品尝着美味佳肴,五位思想家围绕着“机器能思考吗”这一论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洋洋洒洒,畅所欲言,从机器和人脑的结构关系到机器对人类思维的模拟,从机器能否理解其自身的操作语义到为了模拟人类思维机器是否应该具备人类语言,以及机器如何学习语言,还有思维机器的社会性问题,如个性、认同性以及与思维机器相关的文化形态和社会规范等等。言之所及无不令人耳目一新。
2016年12月27日 已读
修行27th,此书提出的疑问远多于解释了的问题,作者科学造诣明显不足,这更像是一本开放式的书,作者触碰了尽可能多的点但都一触即走,的的确确引发了思考。作者偏向图灵略多,将维特根斯坦易怒暴躁的形象刻画的不讨喜,不过还算写实,但维在此书中被弱化为一个死扣“我不相信”四个字,咬着哲学字眼不松,看他的发言,与其说他是在论证这件事不可能,不如说是在论证这件事即使成功得到的也不是你说的那个东西 。书中五人各自从各自专业角度来讨论,以至于某些角度过于奇诡,反将正正皇皇王者之辩的方向变成一触即走的多个点之一,我觉得写科幻尤其是写AI背景科幻,可以来此书中找灵感,逮住一个角度可以生发出偌大一本厚书,不愿推荐此书,令你集启迪与迷惑于一身,作者实力不济且有时蓄意搅浑水,真正的open启迪要看会饮篇或是洞穴奇案啊!
哲学 科学 科普
好奇年代 豆瓣
The Age of Wonder: How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Discovered the Beauty and Terror of Science
作者: [英]理查德·霍姆斯 译者: 暴永宁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5
《好奇年代》讲述的是科学史上的一段“接力”,它发生在18世纪末的英国,是科学的浪漫时代。书中主角天文学家赫歇耳和化学家戴维,他们的发现是浪漫时代的代表,他们本人也是不同类型的“浪漫主义”科学家。《好奇年代》生动描述了浪漫科学时代的特征:为了好奇而追求科学发现,在科学发现里洋溢着热情和想象。那年月,诗人是科学家,大自然是他们神秘的缪斯女神。
2016年7月6日 已读
修行16th,威廉赫歇耳与汉弗莱戴维天才与勤奋的光辉人生,可亲可敬的卡洛琳终身任劳任怨的默默奉献,彼时那难得的全社会崇智尊知,脚踏实地的求知欲泛滥的大环境,以及诗人惊才绝艳才华横溢,与科学真实情况极度相符,表现出超越时代眼光的美妙诗句,真的好看,十八世纪末十九年代初的浪漫科学年代如在目前,风流人物一一登场,厚重之书如回百年之前,并不比从黎明到衰落逊色的杰出作品,强推。
科学 科学史 科普
数学爵士乐 豆瓣
Coincidences, Chaos, and All That Math Jazz
作者: 爱德华·伯格 / 迈克尔·斯塔伯德 译者: 唐璐 / 付雪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6
《数学爵士乐》是一本为那些永远好奇的心灵写的书,将一位教授对宇宙中隐藏的数学结构的理解以及一名诙谐的喜剧演员对事物的奇特感受融合到了一起。猴子通过随机敲击得到哈姆雷特的完整手稿,可能性多大?当无数个疲惫的棒球队员出现在一个无穷大的旅馆时会发生什么?如果他们的经理也跟着出现呢?有没有可能不脱掉裤子就脱掉有足够弹性的内裤?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它还用敢作敢为的精神和泰然自若的态度来证明这一点——更不用提还用七幅大方的图来演示如何做。值得冒险一读。
作者在数学和逸趣之间跳跃,引出关于自然、艺术以及音乐的深邃思想。潜意识里对性感矩形的爱慕引领我们徜徉于希腊帕台农神庙,在德彪西的音调升降中我们又与它不期而遇,这一切如此令人心悦诚服,以至于从此以后如果不注意到它们隐藏的数学,美学形式都很难被考虑。这也是一本为那些着迷于各种奇怪谜题的人、狂热的数学爱好者以及恐惧数学公式的人写的书。
2015年4月6日 已读
修行11st,如此妙的科普实在太难,已经不下于从一到无穷大这类绝对经典,由小见大妙趣横生。两个作者自身的幽默素质是这本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夜总会表演喜剧,担任过脱口秀节目的独立制片的数学教授,简直是太诡异太萌了!
数学 科学 科普
十万个为什么 豆瓣
9.2 (67 个评分)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62
1980年《十万个为什么》开始进行第三次大修订,推出第四版。这次大修订,肯定了初版本的特色,否定了“文革”版本,大体上保持第二版的规模和创作特色,仍是14分册,仍是保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风格。第四版仍为14个分册,包括数学1、物理2、化学2、动物2、植物2、地学1、天文1、气象1、医学2。自1980年4月起至1981年10月出齐。这一版除拨乱反正了第3版受“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影响的内容外,还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
1990年初,又着手编辑10个分册的“续编本”,于1993年3月一次出齐,同前14个分册合在一起,至此,《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共计24个分册,包括数学2、物理3、化学3、动物3、植物3、地学2、天文2、气?2、医学4。
2015年3月6日 已读
修行6th,买给自己的新年礼物,80年14本加93年续10本,一共24本,读此书真是飞快,感觉每一页都唤起的童年狠啃若干遍的记忆,很多书很多事可以让我想起我的大学,只怕只有这本书能让我怀旧,想起我的小学,小学一年级坐在土房教室里看化学卷,漫画style的元素在当时的眼里真是可爱的无以复加,居然转眼小二十年了,我的时间啊,你们都去哪啦!所以决意留下它们,自己常读常新,以后还可以留给孩子看,经典就是问世三四十年,谈起给孩子的启蒙科普,名字还是绕不过去吧
科学 科普 经典
追踪进化论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法)塞德里克·格里穆 译者: 汪梅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追踪进化论》的传奇开场之际,您已身处其间:作为一名博物学爱好者,奉科学院差遣,倒溯三个世纪的时光,去观察,去实验,去跋涉。您的目标,是发现进化机制。您穿梭于光怪陆离的世界,遭遇种种巧合与必然:一只始祖乌、“露西”的骨骼、苏联生物学界的学阀、一头乱闯的矛尾鱼、短尾鼠的世世代代、贝格尔号的水手、异端分子和卫道士、烦人的突变果蝇,乃至矮种象和放屁虫……最终得以从内部探究、追寻生命科学这段令人回肠荡气的传奇。
与您交谈的人,是那些为自然史的书写暨物种起源之谜的解答做出贡献的人物:布丰、居维叶、拉马克、达尔文,等等。这些人物间的争鸣,标志着进化理论的进步,同时又令法国乃至国际科学界学派林立。对他们的想法,您或赞成,或反对,反正您得在这些辩论中采取您的立场。请您调动您的好奇心,运用您的逻辑思维,发挥您的勇敢果决,激活您的悟性,从而挫败那些虚假线索的欺骗。您的论说,能让您卓越的同行心悦诚服吗?而自18世纪以来,科学家们遇见形形色色的难题,您在经受这些问题的对质时,总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吗?
2015年1月13日 已读
休憩3rd,这种书真是太好玩啦!
科学 科普
数学美拾趣 豆瓣
作者: 易南轩 科学出版社 2004 - 10
本书将数学中美的精彩内容的片段摘出,从艺术和思维的角度加以欣赏;或是阐述某一个事物与数学的联系,从中体现出一种数学美。
2014年7月10日 已读
休憩60th,老先生没找准这类书籍的写法,数学与人生哲学的牵扯实在是太扯淡了,把方程组的简易解法也拿出作为数学美的证据实在是太牵强了,科普读物是非常不容易写好的,这本书可以拿去证明伽莫夫,谈祥柏等人的厉害之处
数学 科学 科普
乐在其中的数学 豆瓣
作者: 谈祥柏 科学人文出版分社 2005 - 8
《乐在其中的数学》作者尽了很大努力,企图将世界闻名的马丁·加德纳的趣味数学与乔治·波利亚的发现技巧熔为一炉,尽可能将所有题材中国化、本土化,用行云流水的科学小品风格来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全书分10个方面,就数与形、逻辑、游戏、古今名题、概率运筹、循环回归、映射反演、文学艺术、书法建筑等,一幕又一幕地尘埃落定,展开了万花筒般的数学画卷。
2014年7月7日 已读
休憩59th,牛刀杀鸡,深入浅出,趣味十足。发现三阶元素全为1的矩阵伴随矩阵是三阶元素全为0的矩阵,深感冥冥之中自有天数
数学 科学 科普
密码故事 豆瓣
The Code Book
作者: 西蒙•辛格 (Simon Singh) 译者: 朱小蓬 / 林金钟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3 - 1
密码故事-人类智力的另类较量,ISBN:9787530659083,作者:辛格
2014年2月11日 已读
修行12nd,一代代前人默默用身躯做基石,成就做标靶,让后人踩踏着攀升,暌违百年的前人与后人凭借无隔阂的智慧与数学进行交锋与握手。这本书远远没有费马大定理好读,因为里面的数学略晦涩,几乎每种加密与解密法除却巧妙都显得繁琐而骇人,但是辛格的书永远在默不作声中掀起惊涛骇浪,用那句赠给费马大定理的话再次形容这本书,如闻惊雷,于无声处
科学 科普
从一到无穷大 Goodreads 豆瓣
One Two Three... Infinity
9.3 (9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乔治·伽莫夫 / 校注 吴伯泽 译者: 暴永宁 译 / 吴伯泽 校 科学出版社 2002 - 11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科普经典名著之一,1970年代末由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后,曾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直接影响了众多的科普工作者。
作品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先漫谈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喻,阐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并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和宏观世界(如太阳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
2013年9月25日 已读
修行112nd,对于一本必定重读的书没什么好说的,对于一本新学知识丰富而又通俗易懂到这样的书也没什么好说的。科普能写到这份上真是叹为观止,有科学家撰文称霍金是流行偶像科学家,其科学上的地位与名气严重不对称,起码从这本书的名气远远逊于时间简史上看,未必无因,我只能说,读这本书!
伽莫夫 数学 科学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