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美利坚帝国 豆瓣
American Empire: A Global History
作者: [英] A.G.霍普金斯 / A.G.Hopkins 译者: 薛雍乐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10
《英国广播公司历史杂志》2018年年度图书之一
颠覆美国例外论神话,以大胆的、全新的全球视角揭示了美利坚帝国与欧洲帝国的类似轨迹。
◎ 编辑推荐
美国是如何崛起的?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看待殖民主义?《美利坚帝国》一书给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视角:将帝国历史和全球化进 程相融合,论证帝国是全球化力量的传播中介。
美国并不是例外的国家,它也经历了和其他西方帝国相似的命运。这些帝国面临相似的矛盾和危机,转向殖民扩张,这个过程将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地区拉进全球化的复杂大网。借助殖民剥削,帝国列强完成了民族-工业国家的建构,发展了资本主义。
以这种开阔的视角,作者挖掘了美国历史很多有意思或被忽视的方面,例如美国独立后英国对美国的非正式影响力,美国的民族-工业国家建构过程与全球化的关联,从古巴、夏威夷、菲律宾、波多黎各的视角观察美帝国,美国在伊拉克重演英国的悲剧等。本书篇幅巨大,细节丰富,引发我们多多思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景式著作,视野开阔,又有丰富的材料,作者以比较史学的方法指出了全球化进程中殖民帝国一再重演的衰败命运。彻底颠覆了美国例外论,以大胆的、全新的全球视角来看待美国的历史。论证美国和其他西欧国家遵循了类似的发展轨迹,走上帝国扩张道路,成为全球化力量的中介。
作者以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分析美国历史。在早期全球化阶段,欧洲军事-财政国家陷入扩张危机,引发英属北美殖民地的革命,美国是帝国殖民的产物。
在现代全球化阶段,美国和欧洲诸帝国一样,困扰于国族建构、民主化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动荡纷争。为了转移矛盾,美国逐步侵吞加勒比和太平洋的诸多岛屿,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帝国列强之一,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重现了欧洲的帝国主义。
二战后的后殖民全球化时代,民族独立浪潮冲击全球,终结了欧美帝国罪恶的殖民时代。
◎ 媒体推荐
《美利坚帝国》的叙述引人入胜,细节闪闪发光,展现了作者对广阔学识的深刻把握。因此,在未来的数年里,它将成为这一主题学术研究的一块试金石。
—— 布兰登·米尔斯,《美国历史评论》
一部集雄心壮志、宏富学识和启发性洞见于一身的宏伟历史书……任何研究现代诸帝国以及美国在其中地位的人,都不能忽视这本书。
—— 戴恩·肯尼迪,《外交史圆桌会议评论》
霍普金斯的智慧和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全球史中的美国现象,从美国的殖民起源到伊拉克战争,特别关注美国如何成为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大国。……此书既是一部新的美利坚帝国史的奠基之作,也是一个示范,展示了美国问题如何让我们以新的方式思考更广泛的帝国和全球化的历史。
—— 理查德·德雷顿,《自然的政府:科学、帝国式不列颠以及世界的“改良”》作者
霍普金斯写了一部出色而博学的著作……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线索。他认为,只有在全球化和世界范围的帝国形成和竞争的动态下,才能理解美利坚帝国。
这本书很可能成为关于美国史和世界史的典范书籍。
—— 伊恩·蒂勒尔,《浪费之国的危机:西奥多•罗斯福的美国的帝国与节约》作者
霍普金斯把美国的历史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历史中,克服了例外主义思想的局限,将美帝国的发展与包括英国及欧洲帝国主义的叙述联系在一起。
—— 朱利安·戈,《帝国模式:英帝国和美帝国,1688年至今》作者
2022年1月10日 已读
修行1st,从2021年读到2022年,这本书值得读一年,自身过硬的质量自不必提,更是将美国崛起为第一强国的道路说得清晰透彻,有老牌帝国出于经济政治等层面考量的听之任之养虎为患,有历史时代所赋予的野蛮生长不可复制的天时良机,有先发财后立品高度实用主义的政治方针,也有着历代杰出政治家大协同小对立的和衷共济,尽管反驳了美国例外论,但在我看来,美国的崛起如同一个伟大企业或个人的崛起,回顾路途艰辛坎坷,即使让本人重走一遍,也不一定会有相同的结果,尤其是作者采用全球史的视角分析美国重大历史事件,更让我觉得,时空稍有更易,结局必大不同。好书,要战胜敌人,先要了解他们啊。
历史 美国
怀疑者年鉴 豆瓣
A Doubter's Almanac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伊桑·卡宁 译者: 张鲲 理想国丨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10
★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把所有的事物都怀疑一次。
★约翰·纳什般“美丽心灵”,数学版《斯通纳》《后翼弃兵》,天才数学家被诅咒的一生:一个伟大的头脑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毁掉自己,照亮并燃尽它所触及的一切。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推荐:“一部重要、严肃,并且在今天少有人写的小说”。卡宁创造出了一个真正伟大的“ 文学怪物”。
◎ 内容简介
从小迈洛就意识到,自己很大程度上是父亲的翻版。这个孤独的中年人和妻儿住在同一座屋子里,却似乎执意要和所有人保持距离。在这个世界上,他完全是独自一人。他独自生活在这世上,也随时有可能独自离去。
一直以来,迈洛都能从六个方位上想象出周围世界的形貌,并确定自己在任何一个三维地 形中所处的精确位置。也许这本领是他多年来独自在无路可循的森林里渐渐掌握的。
作为一个在密歇根州大森林中长大的孩子,他还从小就学会了雕刻木头:阳光下的放大镜可以凝结出一颗倒置的太阳,游走于木纹之上,青烟升起而后消失,灼出一颗小小的星星;山毛榉树桩能够雕成首尾相接的木头链条,每节链环都刻成了拧转的形状,用手指顺着任意一节链环的表面滑动,都得绕上两圈才能回到原点,而不是一圈。
其他人也知道会这样吗?对他而言,这些奇异的现象就像是某种秘密,某种只肯向他展示的力量。
在终于把木链条封进树洞的那一天,他意识到自己越过了人生中的一座里程碑:很久以来,他都想创造出一样值得藏匿的东西。
从那以后,他所做的任何事都无法与之相比——
森林里来的大学者。汉斯·博兰的得意门生。北奥克兰的伊萨克·牛顿。为拓扑学而生的天才。未经训练却才华横溢的数学家。马洛什猜想的证明者。菲尔兹奖章得主。野心勃勃的玄氏实验数学分部主任。难以相处的怪人。瓦尔登公共成瘾戒除中心的逃犯。被普林斯顿驱逐的教授。极端利己的情人。粗鲁傲慢的丈夫。厚此薄彼的父亲……所有的一切都能够追溯回去,犹如一个证明。
木头链条如此,数学证明也同样如此,都是向上天发起的微不足道的挑战,注定要失败。毁灭性的失败就像个刺客,日日夜夜都潜藏在他的窗外。
他再也无法凭借本能找出前行的方向。
◎ 评论推荐
《怀疑者年鉴》不是一本关于数学的小说,而是一个数学家家族与其天才搏斗的故事。由于窥探上帝的秘密,他们被诅咒永远活在对知识的不满足中。......即使你的数学总是挂科也不妨碍你欣赏这部小说。——《华盛顿邮报》
循环的结构,恰似迈洛擅长的拓扑学:叙事在事件的重复中展开,每一次都揭示出更多的细节。延展的时间,犹如一条莫比乌斯环:拧转的形状,唯一的表面,永无出口的路径,无休无止的循环。——《纽约时报》
令人焦灼的场景,将卡宁的写作置于契弗、厄普代克、约翰·欧文式的美国东海岸家庭微观现实主义传统之中......一部重要、严肃,并且在今天少有人写的小说。——《卫报》
2021年11月11日 已读
休憩174th,四星半,读前百页,我以为是萧规曹随般又一本关于朝闻道夕死可矣式的科学殉道者以自身为燃料度过毕生的辛酸与喜悦,或许会有随着年岁渐长我越发重视的关于将技能点与注意力全部倾注研究领域所导致的生活其他技能与为人处世全部婴儿化给身边的人带来的折磨,当然,可能还会有圣母般的存在以妻子或亲人的身份默默包容隐忍的感性内容,最终我发现我猜中了部分,而不是所有,本书中最大的主题乃是天才级别的才能智慧何以会是一种诅咒,这诅咒的表现与逃离的努力,还有如影随形流动在血脉里的承继与循环。无论酒之于父亲还是药物之于儿子,都只是麻烦与诅咒的具象表现,究其根本,还是来自智识与才能的诅咒,它成瘾,它不可戒除,它逼迫宿主将其实现。这是不会传染的绝症,想得的人得不了,不想得的人挥不去,如同命运。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美国
夹缝生存 豆瓣
7.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阿莉莎·夸特 译者: 黄孟邻 理想国|海南出版社 2021 - 9
“中产阶级”曾经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你可以养育两个孩子,去高质量的公立学校。
它意味着拥有一栋房子,不需要多大,但是是自己的。
它意味着工作日六点准时下班,和家人一起欢度周末。
《夹缝生存》描述了如今中产阶级家庭的真实境况:社会保障越发薄弱,生育成本不断上涨,怀孕歧视和性别歧视频现、中年失业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白领难以拥有正常的工作时间,更别提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作者采访的对象包括大学教授、律师、护士和儿童保育员等,这些传统职业的回报已经远不如当年。面对着高额的房租、沉重的医疗和教育负担,他们不得不为了维持表面上的体面疲于奔命。对如今这一代人来说,想要过上父母当年的生活似乎已经不可能了。
【编辑推荐】
★贫者越贫,富者越富,消失的中产都去了哪里?
——20年来,这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成本提高了30%,医疗支出翻了一番,房价高不可攀,职场环境恶化,育儿成本陡增。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威胁到传统白领的工作岗位,电视节目只关注特权阶级和明星生活、粉饰太平。作者从住房、育儿、生育、住房 等多个角度切入,向读者呈现中产面临的系统性困境全景。
★疲于奔命却只能勉强维持体面,从“中产”到“破产”只有一线之隔
——白天上课晚上开Uber的教师,人到中年进修第二学历、却被“二次收割”的失业者,忙于工作无法照料孩子、只能交给托儿所的上班族……作者采访了那些在阶层跌落边缘挣扎的普通人,通过他们的叙述,勾勒出当代中产焦虑生活:只有现在,没有未来,只有生存,没有生活。
★《我在底层的生活》《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推荐:
“凭借生动的故事、敏锐的分析和智慧,夸特剖析了中产阶级的坠落,也提供了解决方案和希望。”
★《纽约时报》2018年夏季最佳读物。《金融时报》《卫报》等媒体联合推荐
2021年9月22日 已读
修行35th,三星半,此书倒也很好的介绍了当今美国在经济衰退中社会阶层流动性名存实亡,收入差距贫富悬殊过大,社会就业职位减少,AI挤压工作职位,因而内卷严重,高学历者亦难自给,随之而来的职场女性歧视愈演愈烈等等等等现实问题,可以说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作者举例使人极为费解,或因美国孕期无薪,或因单亲妈妈且孩子有病,又因美国保育托管孩子价格高昂,给人一种养娃是美国中产返贫主因的感觉,孩子不仅花费高昂,且挤压掉了人们几乎所有的时间,而如果把时间花在工作上,孩子则会出现凉薄的想法,就像那个看电影中遇险的孩子时冷冷评论的小女孩所说“他们居然指望父母会来救自己,真是太傻了。”我再度不敢生娃了,钱和时间都留给自己吧!
社会 社会学 纪实 美国
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 豆瓣
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Kavalier & Clay
6.2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夏邦 译者: 刘泗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5
一部以假乱真的美国漫画史
两个小人物携手开创英雄漫画热潮的神奇历程
三次跌宕起伏的人生大冒险
2001年普利策小说奖、纽约公共图书馆书卷奖
全球热卖突破1,200,000册!售出22国版权
二战时期,年轻画家约瑟夫•卡瓦利在老魔术师的帮助下,从战乱的欧洲偷渡到日本,辗转到美国,最终与定居纽约的表弟山姆•克雷一家相会。
卡瓦利以惊人的画技,与满脑袋鬼点子的表弟克雷联手,大胆向玩具公司提出一个超级英雄漫画的创作计划。这是一场空前的赌注,在那个人心低迷的萧条时代,一切看似绝望,也暗含突破困顿的渴求,结果两人创作的《逃脱侠》一炮而红!
梦想的实现带来名利,卡瓦利更和他的缪思女神罗莎陷入情网。然而,传奇的一页才揭开,无情的时代开了他一个残忍的玩笑。痛苦的他决定自我放逐。
2021年2月13日 已读
休憩31st,对美国梦题材完全不感冒,如果了不起的盖茨比都不能让我挑眉,此书再努力也是没有用的
小说 美国 迈克尔·夏邦
来份杂碎 豆瓣
CHOP SUEY: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安德鲁·科伊 译者: 严华容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6 - 3
原版《来份杂碎》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俗学术书,记录了中华饮食文明随大量中国移民到达美国后的发展历史,立场中立,可读性强,视角独特,资料详实,对读者了解近代以来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以及中餐对美国本土的影响,有非常高的阅读价值。爱好历史的读者甚至可以在本书中发现许多具有娱乐性的文献。
书中提及的各类史料、文献、插图,均来自纽约公共图书馆、且林士果广场图书馆、尼克松总统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小弗兰克·梅尔维尔纪念图书馆、班克罗夫特图书馆等多家美国著名图书馆藏,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
自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带着贸易代表团到达中国广州起,中国的饮食文化便进入了美国人的眼帘。在此后的200多年里,中餐与中国文化随着一波又一波华人移民的到来,在美国的土地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美国文化不断融合,最终演变成一种中国人并不熟悉的美式中餐文化。时至今日,美国的中餐馆已经超过了40,000家。
从食物的角度看,中餐在美国经历了从“舶来食品、穷人食品、快餐食品”到“本土食品、精细食品、文化食品”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看,华人群体在美国也同时经历了从“外来人、开荒人、边缘人”到“华裔美国人、文明人”的过程。作者安德鲁·科伊正是将中餐在美国的历史与中国移民在美国200多年的奋斗过程相结合,呈现出一幅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未曾想见却又真实动人的历史画卷。
--------------------------------------------------
本书从多个角度讲述了美国社会与中餐的相互影响,并囊括了一系列迷人的美食轶事与历史趣闻。
——《华尔街日报》
这本书探讨了美国人的中餐情结,予人知识,发人深省。
——巴诺书店评论
根据美食作家科伊所述,美国人对于中国茶的喜爱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以前,而我们对于如何拿筷子的困惑也持续了同样长的时间。在这部简短而浩瀚的著作中,科伊讲述了美国人与天朝上国及其民众,以及中餐之间的曲折故事。该书与它的主题一样,针对一个大话题所做出了全面丰富且掷地有声的分析。
——《出版人周刊》
科伊的历史故事总是出乎人的意料,其间充满了大量的逸话趣闻。
——《书单》
作者参考了许多在美国的资料,研究很有力度,内容也有趣且充实,尤其是尼克松访华那一部分。
——《图书馆报》
美国人对于中餐的爱恨纠葛都在这部研究透彻、生动易读的书中铺陈开来。其中一些美国人对于华人及中餐的误解令人捧腹,还有一些则让人震惊。
——《金融时报》
2021年1月17日 已读
修行2nd,一部美国人对中餐的认知变化史,或者说偏见变化史,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看不起中国,妖魔化中国饮食并深信不疑,即使上桌至国宴层次,也依然会认为中餐“原料是狗肉猫肉鼠肉”“有着植物油的刺鼻气息” ,有着居高临下的傲慢和大惊小怪。可随之中餐在美国站住脚并遍地开花,因为它美味而且便宜,便宜才是硬道理,老美发现自己拒绝不了性价比极高的中餐美食,所以关于中餐原料的攻击不攻自破,即使他们在吃原料更危险复杂的杂烩。老美转为攻击中国人,认为我们会吃蜥蜴派和老鼠糊。而中国人对外国人吃没有烤熟,切开还流着血的肉起初也是吃惊的,但是应该很快就接受。读来一路冷笑,此书可与《鱼翅与花椒》对比,体会一下让老外正视我们的文化和饮食,真正从个人口味角度分析它们需要花多少年,走多少路,付出多少牺牲,文化需要自尊自强啊!
文化 社会学 美国 饮食
里约大冒险 (2011)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Rio
8.0 (769 个评分) 导演: 卡洛斯·沙尔丹哈 演员: 杰西·艾森伯格 / 安妮·海瑟薇
其它标题: Rio / 奇鹦嘉年华(港)
阿蓝(Jesse Eisenberg 配音)是一只世界上极其稀少的蓝色金刚鹦鹉,当他还是雏鸟时,便被可鄙的偷猎者从里约的热带丛林中掳到美国。阴差阳错,他变成了小女孩琳达的宠物,从此相伴多年,如今的阿蓝俨然一个养尊处优的宅男,甚至到忘记了如何飞行。某天,名叫图里奥(Rodrigo Santoro 配音)的鸟类学家经过琳达(Leslie Mann 配音)经营的书店,他被阿蓝所震惊,并希望能将阿蓝带回里约,与世上仅存的另外一只雌鸟繁衍后代。
虽然心怀不安,但是考虑到蓝色金刚鹦鹉的命运,琳达还是带着阿蓝来到里约。阿蓝顺利见到了美丽的同类茱儿(Anne Hathaway 配音)。茱儿则一心逃离樊笼,回归大自然。与此同时,一伙犯罪分子盯上了这群可爱的小生灵……
2014年4月13日 看过
还是很多歌舞呀,没有比2好看,但是也不错,鸟儿接吻的时候我很开心deso
动画 喜剧 美国
里约大冒险2 (2014)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Rio 2
7.1 (321 个评分) 导演: 卡洛斯·沙尔丹哈 演员: 安妮·海瑟薇 / 杰西·艾森伯格
其它标题: Rio 2 / 奇鹦嘉年华2(港)
在亚马逊丛林腹地,探险科学家图里奥(罗德里格·桑托罗 Rodrigo Santoro 配音)和琳达(莱斯利·曼恩 Leslie Mann 配音)发现几近灭绝的野生蓝色斯皮克斯金刚鹦鹉。夫妻俩通过电视向全世界宣布这一惊人消息,看到这一幕的珠儿(Anne Hathaway 配音)劝说丈夫布鲁(Jesse Eisenberg 配音),打算带着三个调皮可爱并且已经习惯了人类文明世界生活的鹦鹉小宝宝,回到它们生长千百年的故乡寻找同类。鹦鹉一家说走就走,和它们的好朋友踏上充满惊险和乐趣的空中旅程。与此同时,某非法砍伐团体看到新闻,为防止图里奥夫妻阻挠他们的罪行,他们也悄悄采取行动。另一方面,与布鲁积怨已久的葵花凤头鹦鹉奈杰发现布鲁的踪迹,也愤然采取行动。
布鲁一家最不平凡的假期,正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2014年4月13日 看过
印度导演拍的吧!剧情简单,歌的比例也太高了,各种卖萌,橘子说没有一好,补一中
动画 喜剧 美国
摔角王 (2008) IMDb 豆瓣 Min reol TMDB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The Wrestler
8.5 (159 个评分) 导演: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演员: 米基·洛克 / 玛丽莎·托梅
其它标题: 더 레슬러 / レスラー
  绰号“大锤”的兰迪•罗宾森(Mickey Rourke 米基•洛克 饰)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独立摔角圈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留下了无数经典的比赛,其绝招“大锤粉碎压”更虏获众多狂热的摔角爱好者。
  但随着行业的飞速发展和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属于“大锤”的时代早已远去。出于对摔角的热爱,兰迪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圈子,他忍受着生活拮据,忍受着伤痛困扰,只为了和陪伴多年的摔角迷们享受每一次秀所带来的莫大快乐。他固执地追逐着最后一丝荣光,私人生活却越来越糟。长年奔波以致和女儿斯蒂芬妮(Evan Rachel Wood 埃文•蕾切尔•伍德 饰)的关系疏远,剧烈的撞击和不断摄取处方药又令他的心脏接近崩溃边缘。孤独的他只能在每次艰苦的比赛之后,从脱衣舞女卡西迪(Marisa Tomei 玛丽莎•托梅 饰)那里得到些许短暂的安慰。
  因身体的原因,兰迪决定退出摔角圈,做一份稳定的工作,并找回家庭的温暖。但经理人策划了一场二十周年的经典重赛。为了毕生钟爱的摔角、为了狂热执著的摔角迷、为了心中长久以来所坚持的,兰迪终于再次披挂上阵,重返擂台……
  本片荣获2008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2009年英国艺术电影电视学院奖(BAFTA)最佳男主角奖(Mickey Rourke)、2009年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和最佳男主角。
2013年3月23日 看过
看到最后真的想哭,因为看摔角这么多年,我明白这些人的甘苦,也因为,片中主角的经历,生活与大招,都是我的偶像,逝去的chris Benoit的真实写照,我不知道怎么说,我想我看到了班瓦的日子,和那些能看到班瓦的日子,祝你好运
动作 暴力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