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局部:伟大的工匠 豆瓣
作者: 陈丹青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与陈丹青重访文艺复兴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翻越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与拉斐尔,仰望意大利湿壁画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三季的讲稿,作者寻访意大利教堂、修道院,聚焦凝固于墙上的湿壁画。“文艺复兴三杰”常被比作高峰,作者却将“次要作品”与它们的创作者娓娓道来:“大名鼎鼎”的乔托与师傅“牛头”契马布埃,落拓不羁的马萨乔与气息高贵的马索利诺,可敬的乌切洛与可爱的老利皮,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的弗朗切斯卡与美第奇-里卡迪宫的戈佐里,以及那些无名的工匠……千百幅湿壁画既是君王与臣民的教科书,又是图像的狂欢。在不用透视法的中古时代,这些工匠显示了绘画的另一种维度,另一种理性,更饱满,更开放,更接近现代性。艺术不是进化链,不要以为越是后来的艺术,越是好。
2021年12月8日 已读
修行55th,文艺复兴专版,陈丹青有鉴于意大利俯拾皆是的壮观湿壁画,更有鉴于塞尚那句有名而不讨人喜欢的“艺术品的价值在于被谈论次数”,决意发前人所少发,将主题集中在了除文艺复兴三杰外的艺术名家,尤以艺术水准高而名头小为上,他更是将一批作者不详而质量过硬的作品拿来分析展示给读者,这样的操作无疑是兼具规避重复阅读的新奇性与艺术鉴赏的深度和全面性的。此书论内容丰富与文稿质量更在首本之上,但却是局部三季里最应该看视频节目的。这是因湿壁画特点所决定,湿壁画随墙而走,悉数异形,局部可通过印刷方式呈现,而全貌必须看视频乃至亲诣黑塔利亚看个究竟才可以。看艺术品直接看原作的必要性和震撼力是不必说的,而湿壁画尤其如此。
理想国 美学 美术 艺术史 陈丹青
局部:我的大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跟陈丹青一起逛美术馆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游走层叠的艺术时空,聚焦艺术史上的规范与偏离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二季的讲稿,围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铺展开来。历史不是静止的,美术馆收藏的就是重重叠叠的时间。勃鲁盖尔与李公麟对望眼前的麦田,维米尔堆砌起凝结层的魅力,印象派在百年后将沙龙绘画挤至次席……这些艺术家,大多数没进过大学,古人更不消说——规范永远期待天才的偏离。再完美的规范也无法包容千差万别的真实。“此所以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此所以我至今尚未毕业。”
2021年12月7日 已读
修行54th,四星半,比首作略低半星,差距在于文稿,文稿质量相对首季似无明显区别,却有难以表述的略微逊色感觉,老陈对自己受艺术打动而大哭跪倒等非常规行为的描述出现频次倒是明显增加,有一种每个艺术家每件艺术品都要盛赞后词汇匮乏的疲惫感吧。此外,在饱览本书所配精美原作图影后,不懂艺术的我发现了一个奇妙的问题,为何西方油画中的裸体女性,几乎无一例外带着块盾牌样的肚腩呢?除卡巴内尔维纳斯得以例外,波提切利与提香笔下的维纳斯也有颤巍巍一波三折的肚腩,爱画小脸美人的普桑,其笔下人物脸蛋之瓜子与肚腩之坟起相映成趣。这是一种类似古代武将虎背熊腰的独特审美,还是基于对女性曲线美的过度追求,还是对母性无言的暗喻与讴歌呢?我这方面的知识太少,又实在好奇,该去问谁呢?
文化 美学 美术 艺术史 陈丹青
局部:陌生的经验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陈丹青的私人艺术史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发掘隐没的天才、次要的作品
时隔五年,新修订
内文更换高级涂布纸,贴近画作原色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一季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凡·高,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奇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他们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作品亦然,虽经历史“隐没”而显得“次要”,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2021年12月7日 已读
修行53rd,《局部》栏目在看理想app听了两次,书与节目两全其美,全都是五星级别,而其妙处大有不同。栏目好在声情并茂,陈丹青可与许子东不同,没有许捏嗓子读情色俩尴尬毛病,而本身又是个十分感性情绪澎湃的人,故而“念稿子”也有深厚情绪在,有着知性领域恰到好处的波澜起伏,我并不认同“局部使人安静”的说法,反认为局部使我内心温暖充实。而这制作精美用心的书,订正了一些原稿误处不说,附赠的若干高清原作图片可以让我看着画听老陈娓娓道来,阅读体验与重温栏目的体验均有极大攀升。最后,花甲之年的老陈像一块被摩挲良久的老玉,温润了,读这本书时会有很多时候真切的感觉到对面就是师从木心的陈丹青,就是他该说的话,却不再有他其余作品常有的不时过于跳脱辛辣使人出戏的时候,想到这系列尚有两本在案头待读,不由欣喜。
文化 理想国 美学 艺术史 陈丹青
画见 豆瓣
作者: 止庵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6
说是看画,实在读人心,说是看画,实在观自己。
本书是一本长篇艺术随笔。一场关于自我审美教育的成长之旅,一场美术馆畅游的时光回顾,一场人与画穿越时光的交流,一场充满情感的自我审视。说是看画,实在观自己。
涉及高更、梵高、马克、杜尚等现代艺术史不可错过的艺术家,是止庵这几年游览欧美日本博物馆看画的心得。
在色彩和线条缤纷交错的世界中,作者借绘画作品谈了许多人生、历史、文学、艺术方面的见解,使“观看”的理念不再是束缚于“绘画艺术”题目之下的狭隘画论,而是从“视觉”到“情感”的深度开掘,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现代审美意识和人生体验。不肯重复网上随处可查的美术史和画家生平的常识信息,而是观者作为充满情感和感受的“人”与“绘画作品”之间的联系,是深刻、深厚的私人审美体悟。
2021年5月6日 已读
修行17th,我最喜欢的止庵作品出现了,也是唯一一本能纳入喜不喜欢范围讨论的作品。止庵实在很适合做这种随笔作者,比一般读者多一些品味,多很多阅历,描述个人观赏感受与艺术价值时所用的语言多用直观白描直接联系艺术判断这样的格式,直观白描是出自作者个人最直接的感受,具备很强的真实性,也是最易于让一般观众产生共鸣的方式,而艺术判断中有一部分是出自止庵自己想法的独特观点,在观画这种没有对错可言的领域,也不失为一家之言。我倒是很好奇,特别喜欢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的人为什么会不喜欢这本书,从直观感受到高度个人性观点,完全是一个路子,果然浪漫只属于诗人,夏天的歌唱属于知了,冬天会不会饿,读者才不考虑呢
止庵 绘画 美学 艺术 随笔
宗白华讲美学 豆瓣
作者: 宗白华 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0 - 2
融贯中西的一代美学大师
宗白华美学著述全收录
从诗歌到建筑,让美学与人生诗意交融
数百幅高清插图,精装珍藏本
👩编辑推荐
☆融贯中西的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
宗白华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大师”,他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后又留学德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他直抵达 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并建构了以艺术境界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体系,与朱光潜并称为“20世纪中国美学界的双峰”。
☆美学与人生的诗意交融
美学类的著作大多充满概念和逻辑,而宗白华则用诗人的灵动笔触,描述了美的本质与境界。他把中国体验美学推向极致,并把艺术与人生结合起来,让美不仅是一种研究概念,而是深入到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
☆宗白华经典美学著述全收录
本书为宗白华美学著述收录最全的版本,是了解宗白华美学思想的上佳选择。
☆数百幅精美插图,饱览珍藏
书中呈现数百幅来自故宫和名家珍藏的精美图片,不仅能够读到宗白华先生的经典美学著作,还可饱览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与文物珍藏。图文印证,带来完美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宗白华是“融贯东西艺术理论的一代大师”,其美学著述牢牢地把握了中国美学的精魂。本书汇集了宗先生所写美学论著精品中的精品。在这些文章中,他构筑了以艺术境界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体系,在美的基本性质探讨与中国传统艺术所具有的美学思想意蕴方面,给人以深刻启示。同时,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个体美的生活完美统一,能够切实提升读者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本书新增数百幅与主题相关的珍贵文物图片,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得到身临其境的美学感受。
🌟名人推荐
★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宗白华。
——冯友兰
★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从早年到暮岁,宗先生独特地一直保持了下来,并构成了宗先生这些美学篇章中的鲜明特色。
——李泽厚
★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刘小枫
2020年7月16日 已读
修行42nd,我读美学书籍不算多,但认为美学书籍就应该如此书一样的做,因大量精美且与文章内容契合的参照艺术作品插图,阅读此书的体验可谓美不胜收,也让大学时囫囵吞枣阅读宗白华李泽厚留下的那点不成熟思想得以刷新。宗一再强调的是中国式美学,不同篇章突出的重点包括但不限于气韵,内涵丰富,简约,线条化,无视光影,超现实视角,不重形而重意,最后全部收束于艺术之为美学,美学之为人生观,艺术式人生之美之值得追求,个人感觉宗先生的美学是最亲民最容易体会的,他是用我辈少学者最习惯的体验的方式组织美学哲学,而非用学院式的晦涩术语很让人迷惑的描绘美,阅读体验极佳,重温新知极佳,让我都忽略了最后四分之一体现宗对郭沫若推崇的文字以及二三十年代宗先生少数不够严谨的文章,强推此书
宗白华 美学 艺术
摩灭之赋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四方田犬彦 译者: 蕾克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
▼【编辑推荐】
★日本文艺批评大师四方田犬彦之美学随笔代表作,从废墟出发,思考造物的宿命与时间的意义。
继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后,最迷人的日本幽微美学探索。
·
★ 一部重新思考毁坏与消逝的哲思录,并从美学回归人间,直面岁月流逝,体味世间无常。
·
★沧桑是美,凋敝是 美,破灭也是美。
摩灭,就是将时间的残酷化为艺术。
·
★从记忆到触觉,从圣殿到废墟,从普鲁斯特到三岛由纪夫,
跨越文学、艺术与时空存在的迷人书写,献给岁月痕迹的温柔颂歌。
·
★特别收录四方田犬彦写给中国读者的序言,讲述摩灭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源头,回归东方传统美学。
·
★身在缓慢的衰亡途中,自是一种喜悦。摩灭途中的人,总站在时间的边缘。
.
▼【内容简介】
摩灭是——
时间的艺术
万物的宿命
宇宙的永恒命题
·
岁月流淌漫溢的洪水
人伸出的摩挲之手
文字时断时续、最终慢慢溶化
·
从三岛由纪夫到普鲁斯特,从达芬奇到当代艺术,从吴哥窟的废墟,到逐渐脱落的古罗马壁画……作者以“摩灭”这一美学视角来重新观看世界、解读经典、追 溯历史、认识 生命,进而探索“摩灭”和日本美学传统的关联,还原出一种日本独有的审美观与生命观。
他的行走踪迹遍及东西方著名建筑与艺术场域,并以诗性之眼深入微观次元,以哲人之心直面事物的退化与衰亡,进而洞穿万物的宿命与岁月的本质,创造出一种兼跨随笔、游记、美学、文化研究和艺术批评的无界书写,也造就了这一部带有独特东方气质的时间诗学。他提到曾旅经中、韩、泰国的古寺庙,大多会重新上漆,唯独在日本京都、奈良,人们却任由它们褪色,“当宝贵的事象或物体产生阙乏或毁损,反而能发掘出其中的美”,这样带有时间推移、万物无常的美感,反而受到日本人所偏爱。
所以,观照摩灭,就是观照自己和事物之间横亘着的时间,就是包容衰败,接受消亡,理解无常。“天地自然,是人眼看不见的巨大石磨,我们的身体,是时间缝隙里的短暂存在。”
·
本书以独特视角探索“摩灭”这一美学关键词与物的角度,重新观看世界,并上溯传统,找到其在东西方古典美学与文化传统中的源头,形成了日本人独有的美学价值观。本书从角度与重要性上都可以比拟日本文学随笔经典之作《阴翳礼赞》,都是从独特角度对美学与文化的重新解读。作者以其兼跨艺术史 、考古学、哲学、宗教、游记、散文、评论的无界书写,以诗性之眼透视时间与空间的痕迹。他的行走踪迹和目光所及囊括吴哥窟的浮雕、意大利的壁画、广岛核爆的遗迹、贝克特的戏剧、志哉直贺及宫泽贤治笔下的孩子、口中慢慢融化的糖……
2019年12月24日 已读
修行34th,读前以为以为摩灭势必伴随时光,所谓摩灭之赋,正是时光浩汤流转向前之博大魅力,而作者指出摩灭之物自身亦有魅力,因为“身在缓慢的衰亡途中,自是一种喜悦”,这固不为无理,甚至思想自带诗情,却与“物哀”内涵全然相悖,所以此书与色气仛寂全然不同,并非对文化内核的尝试总结与剖析,而是一家之言用诗歌般的语言呢喃出的宣导,这样的写法有其独特之处,可以很轻易的带动你的感觉去碰触一些很古很深邃的东西,但你若想用理性为路基逻辑为道标去找出一条清楚通往这些东西的道路,却又注定失手,是引你感受之书,而非地图与指南,阅读此书过程中得到了美学的教育与美的感受,这也许就足够了吧。又及,序言中作者想不起的苏轼与摩灭石碑之文,乃是东坡七绝《平淮西碑》: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古残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
文化 日本 美学
日本侘寂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日]大西克礼 译者: 王向远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9
侘——在阴暗处照亮美
寂——从破灭中寻找真
侘寂二字,包含日本美学的全部
*
“侘寂”(wabi sabi),一个理解日本文化与日常的关键词。“侘”源于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侘茶之道:黯然枯寂,岁月洗练后的古雅、简朴、收敛与粗糙;“寂”见于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妙趣作品:吟咏 苍古,带着“余裕”的态度自由游走于日常生活间。侘寂,正是从俳句到茶道,从艺术理念到生命意识的独特日本美学。
本书收录大西克礼研究“侘寂”的美学开山之作,运用西方哲学思辨方法,创新性地阐释日本文化内核,赋予它以现代性,是一部重新认识与感受美的艺术经典;同时特别收录松尾芭蕉及古典俳人的创作心得与审美理念,还原历史语境,便于对照阅读。
***************
编辑推荐
★日本美学大师大西克礼至高代表作,探寻“侘寂”美学渊源的东方文化经典
*
★特别收录松尾芭蕉等古典俳句大师创作论,中文世界独家译出,便于对照阅读
*
★北京师范大学东亚比较文学教授王向远潜心精译、专文导读
*
★从俳句到茶道,从艺术理念到生命意识,“侘寂”二字,包含日本美学的全部。
*
★一个理解日本文化与日常的关键词,一种重新发现美、感受美的生活方式;理解侘寂,就是真正理解日本。
*
★侘寂[wabi sabi]不过就是——
枯树、落叶、顽石、古藤、 草庵、荒草、黄昏、阴雨
水墨色、烟熏色、复古色、大地色、莫兰迪色
磨损感、陈旧感、黯淡感、朴素感、单调感、清瘦感
*
★建筑师、设计师与产品经理们的创作理念之源,影响当代各个艺术领域的原点思维与终极答案。
*
★当代生活中的侘寂之美——
原研哉:美是克制,追求极致的“这样就好”。
安藤忠雄:我想要作品像是没有任何多余元素的空白画布。
山本耀司:穿着肃穆颜色的女人别有韵味。时装界,需要一点点昏暗。
杉本博司:古老的事物,会转变成前卫的事物。
2019年10月20日 已读
修行25th,大西克礼一半枯燥无趣,蕉门诸人俳句一半十分有趣,因理论层面不及九鬼周造之细致妙趣导致译者序言好看了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侘寂同样是一种无所得之美,面对审美对象可倾心不可占有,觉得日本文化中,占有或大团圆结局或HE都会导致落于下乘,导致曲折幽缈而美好的内心感受消失,为了这感受,宁可抛却现世幸福,这种价值观取向可以说十分的典型而有趣了。再进一步来看,色气与侘寂两本书里,写意气写侘寂写幽玄,却很少提到矛盾,根本没有提到耻感,而意气与耻感更是有着对立,可见国民性庞大复杂,非多看些角度不可,作为感兴趣的读者,更不能读一本《菊与刀》便满足了哟
文化 日本 美学
日本色气 豆瓣
8.2 (20 个评分) 作者: [日] 九鬼周造 / [日] 阿部次郎 译者: 王向远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9
色气是——
和服后露出的雪白颈项
美妙的手,微微弯曲
危险的美,生命的热力
*
意气是——
灰色调、冷色调
潇洒身姿,白茶裤裙
意气拥有过去,而生于未来
*
“意气”“色气”与“粹”,日本文化中独有的审美理论和身体话语,其初见于江户时代,诞生于町人阶层,脱胎于女性身体美学,可以 说,这种独特的审美理论源自于社会底层在对抗礼教束缚和贵族审美之过程中燃起的一股生命力,是挣脱社会伦理之桎梏,从正统文化之罅隙中破壳而出的一种青春之美、叛逆之美、自由之美。
本书收录九鬼周造《“意气”的构造》与阿部次郎《德川时代的文艺与色道》,两位日本哲学家以横跨美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学的跨界研究角度,从江户时代的风俗、衣装、文学,到身体话语与情爱关系,解读日本文化中极具独创性与先锋性的美学观、身体观与情爱论,追溯其在历史文化中的萌芽与发展,从而发掘出“意气”“色气”“粹”等从日本本土文化中滋生而出的独特美学话语,探寻东方文化的生命活力与内在激情,堪称经典的东方美学理论研究。
****************
编辑推荐
★美之书、爱之书、身体之书,角度另类的经典文化论,从美学关键词看懂日本。
*
★日本思想史上两大叛逆哲学家先锋代表作,日本文学知名学者潜心精译,专文导读
*
★“大奥”的悲剧,竟源自于 “色道”?《银魂》《恶女花魁》中的吉原究竟是什么地方?全方位解读江户风俗,探寻东方文化的生命活力
*
★日本独有的美之理念:先锋性身体美学,颠覆性婚恋观,创新性的哲学注解
*
★一部感官体验的哲学书,一次身体美学的历史漫游,写给浪子、恶女、恋人们、魅惑者的美学书
****************
相关评论
★九鬼所持有的“意气说”,正是超越既存的男女关系,以自由为根本的概念。
——松冈正刚(日本文化研究第一人)
*
★书中九鬼不仅以西方哲学为底,江户时代的风俗、衣装、文学更是信手拈来。正是这些丰富的意象,构成了“意气”“色气”的鲜活形象。对重视美的九鬼周造这个人的魅力,和他艺术力的广博而感到佩服。
——日亚读者评论
2019年10月11日 已读
修行24th,此书介绍的大概念“意气”,在作者心目中,是可以与“物哀”并列的日本文化大特点,日本国民文化倾向的集中体现,这一点在我简直是新大陆一般的发现,我惊奇的读到:原来很多日本人是怀抱游山玩水的修行之心眠花宿柳的,意气的女性部分体现了日本人的审美,而脱离性别的心理部分则包含历经沧桑返璞归真不执著的洒脱淡然,有一种追不到胜于追到的感觉。而且女性的魅力与意气在得到后或是婚姻后立刻消亡殆尽,这种情感虽然因文化壁垒而极难把握,甚至让人莫名其妙,但是与“物哀”那种美丽脆弱容易失去而难以体会的情感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托这本书的福我更深刻的理会了日本文化,也深深为其“一切皆可合理化”、“一路钻到牛角尖”的气质而折服,九鬼在论述时居然绘出了一个颇为直观的概念逻辑关系圆柱体,不管从什么层面,都是叹为观止
文化 日本 美学
照夜白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韦羲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7 - 1
这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依作者设想,各篇之间具有关联性,隐藏结构、脉络、体系,但每篇各自又是独立的,读者可以从任意一篇开始读。一般而言,画家的写作大多偏重感觉,相对缺乏理论性和历史性的研究,学者的写作则会忽略绘画经验,本书试图打通两者,既有画家视角的经验论述,也有学术领域的 探讨。读者亦可各取所需,它可以被当作一首美好的长诗,可以是一篇关于绘画的方法论,也可以是一部独特的艺术史著作,在这三者之外,本书更提供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新鲜视角,如作者所说:“未见山水画之前的山水、见过山水画之后的山水,是两个世界。”
2019年9月17日 已读
修行22nd,对我这种艺术门外汉票友资深爱好者不求甚解的蠢材来说,本书非常友好,作者序言写的深得我心,而正文不知有无深入反正浅出,让我也能读懂并领会一些知识,毕竟太深入的东西我还无法掌控,此书最大的好处在于是画之书,作者酷爱列举多幅具有某共性的中上乘作品,作品的量要高于高居翰很多一一按图索骥而去看个痛快,隐约觉得把握到了一些东西,所以即使其人笔触跳脱如诗人思路,而引用自己的诗句又往往水准不高,我依然不能说他一句不好,此书读得很开心,未必绝佳,却是同类书籍最适合我的一本
文化 美学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