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局部:伟大的工匠 豆瓣
作者: 陈丹青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与陈丹青重访文艺复兴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翻越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与拉斐尔,仰望意大利湿壁画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三季的讲稿,作者寻访意大利教堂、修道院,聚焦凝固于墙上的湿壁画。“文艺复兴三杰”常被比作高峰,作者却将“次要作品”与它们的创作者娓娓道来:“大名鼎鼎”的乔托与师傅“牛头”契马布埃,落拓不羁的马萨乔与气息高贵的马索利诺,可敬的乌切洛与可爱的老利皮,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的弗朗切斯卡与美第奇-里卡迪宫的戈佐里,以及那些无名的工匠……千百幅湿壁画既是君王与臣民的教科书,又是图像的狂欢。在不用透视法的中古时代,这些工匠显示了绘画的另一种维度,另一种理性,更饱满,更开放,更接近现代性。艺术不是进化链,不要以为越是后来的艺术,越是好。
2021年12月8日 已读
修行55th,文艺复兴专版,陈丹青有鉴于意大利俯拾皆是的壮观湿壁画,更有鉴于塞尚那句有名而不讨人喜欢的“艺术品的价值在于被谈论次数”,决意发前人所少发,将主题集中在了除文艺复兴三杰外的艺术名家,尤以艺术水准高而名头小为上,他更是将一批作者不详而质量过硬的作品拿来分析展示给读者,这样的操作无疑是兼具规避重复阅读的新奇性与艺术鉴赏的深度和全面性的。此书论内容丰富与文稿质量更在首本之上,但却是局部三季里最应该看视频节目的。这是因湿壁画特点所决定,湿壁画随墙而走,悉数异形,局部可通过印刷方式呈现,而全貌必须看视频乃至亲诣黑塔利亚看个究竟才可以。看艺术品直接看原作的必要性和震撼力是不必说的,而湿壁画尤其如此。
理想国 美学 美术 艺术史 陈丹青
局部:我的大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跟陈丹青一起逛美术馆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游走层叠的艺术时空,聚焦艺术史上的规范与偏离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二季的讲稿,围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铺展开来。历史不是静止的,美术馆收藏的就是重重叠叠的时间。勃鲁盖尔与李公麟对望眼前的麦田,维米尔堆砌起凝结层的魅力,印象派在百年后将沙龙绘画挤至次席……这些艺术家,大多数没进过大学,古人更不消说——规范永远期待天才的偏离。再完美的规范也无法包容千差万别的真实。“此所以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此所以我至今尚未毕业。”
2021年12月7日 已读
修行54th,四星半,比首作略低半星,差距在于文稿,文稿质量相对首季似无明显区别,却有难以表述的略微逊色感觉,老陈对自己受艺术打动而大哭跪倒等非常规行为的描述出现频次倒是明显增加,有一种每个艺术家每件艺术品都要盛赞后词汇匮乏的疲惫感吧。此外,在饱览本书所配精美原作图影后,不懂艺术的我发现了一个奇妙的问题,为何西方油画中的裸体女性,几乎无一例外带着块盾牌样的肚腩呢?除卡巴内尔维纳斯得以例外,波提切利与提香笔下的维纳斯也有颤巍巍一波三折的肚腩,爱画小脸美人的普桑,其笔下人物脸蛋之瓜子与肚腩之坟起相映成趣。这是一种类似古代武将虎背熊腰的独特审美,还是基于对女性曲线美的过度追求,还是对母性无言的暗喻与讴歌呢?我这方面的知识太少,又实在好奇,该去问谁呢?
文化 美学 美术 艺术史 陈丹青
局部:陌生的经验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陈丹青的私人艺术史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发掘隐没的天才、次要的作品
时隔五年,新修订
内文更换高级涂布纸,贴近画作原色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一季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凡·高,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奇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他们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作品亦然,虽经历史“隐没”而显得“次要”,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2021年12月7日 已读
修行53rd,《局部》栏目在看理想app听了两次,书与节目两全其美,全都是五星级别,而其妙处大有不同。栏目好在声情并茂,陈丹青可与许子东不同,没有许捏嗓子读情色俩尴尬毛病,而本身又是个十分感性情绪澎湃的人,故而“念稿子”也有深厚情绪在,有着知性领域恰到好处的波澜起伏,我并不认同“局部使人安静”的说法,反认为局部使我内心温暖充实。而这制作精美用心的书,订正了一些原稿误处不说,附赠的若干高清原作图片可以让我看着画听老陈娓娓道来,阅读体验与重温栏目的体验均有极大攀升。最后,花甲之年的老陈像一块被摩挲良久的老玉,温润了,读这本书时会有很多时候真切的感觉到对面就是师从木心的陈丹青,就是他该说的话,却不再有他其余作品常有的不时过于跳脱辛辣使人出戏的时候,想到这系列尚有两本在案头待读,不由欣喜。
文化 理想国 美学 艺术史 陈丹青
贝聿铭全集 豆瓣
I.M.PEI
作者: [美] 菲利普·朱迪狄欧 / [美] 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 译者: 黄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
贝聿铭工作室同事撰文,图文并茂展现其各时期代表作和思想
唯一得到贝聿铭生前认可并亲自作序的作品全集
贝氏同事兼学生林兵审校并作序推荐
全新译本,增添多幅照片,成就更加完善的版本
◎ 编辑推荐
☆ 全新译本,遴选贝聿铭的50个建筑项目,以权威视角全面展示其超越时代的建筑思想
以时间顺序选择了贝聿铭各个时期担任负责人或建筑设计师的50个建筑项目,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贝氏接受委托的项目,从具体建筑项目中展现贝聿铭的内在建筑思想。书中图片包括建筑实拍图、设计平面图、剖面图、建筑过程图等等;与贝聿铭共事近20年的同事撰写文章,从独到的视角到我们理解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全新版本邀请新译者重新翻译,译文力求专业而流畅,不仅订正了外版原稿中的错误,还将此前译本中未译的参考文献、贝聿铭作品名录等,悉数译出,提供给读者更全面翔实的资料信息。
☆ 贝聿铭的同事、学生林兵为新版本进行审校,并作序回顾贝氏建筑生涯
木心美术馆的设计者林兵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曾作为贝聿铭的同事和学生,参与贝氏晚期的几个项目的设计建造,对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林兵对新版本做了精心的审校,确保其权威性,并且为本书作序,回忆了一段贝氏鲜为人知的往事,添加了此前版本不曾提及的内容。
☆ 增加多幅珍贵照片,带我们领略此前少见的贝氏风采
新版本从多家机构购得版权,添加了多幅贝聿铭珍贵照片。新添照片包括贝聿铭的早年家族合照、在香山饭店工地与著名建筑家陈从周的合影,以及此前版本中没有提到的贝氏最后一件作品美秀美学院圣堂的相关照片。此外,新版封面也采用了最能代表贝聿铭晚年气度的照片,雍容典雅,庄重大方。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权威、全面的贝聿铭作品集,遴选了贝聿铭各个时期以主要负责人或建筑设计师承担的50个建筑项目,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贝氏接受项目委托的背景、进行项目设计和建造时的构思与具体实施过程,所经历的种种波折和项目完成后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其作品的评价等。这50个建筑项目按时间顺序排列,时间跨越60年,串联起来就是一部贝聿铭的建筑生涯史,展示了贝聿铭一众卓越的建筑作品和其超越时代的建筑思想。书后附有贝聿铭全部作品名录,包含创作时间、项目地址、参与人员等重要信息。贝聿铭晚年时的同事、木心美术馆的设计者林兵先生特为此书写了纪念性的序言,回顾了贝聿铭先生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 名人推荐
对喜爱贝氏建筑的人们来说,他给予世界太多的经典和感动。经常有人问贝先生他后期的作品是否将是他的“封山之作”,他大多笑而不答,对他来说,设计与生命是共存的。
—— 林兵(建筑家,木心美术馆设计者)
2021年5月12日 已读
修行18th,我可以毫不怀疑的目此书为空前优秀的贝聿铭传记与作品集,无论从文字配图或是装帧选纸,又或是涵盖作品数量及代表性,均做到了目前的极致状态。之所以不能绝后,是因此书也只是选择了贝老一生近二百作品中的五十个范例,而且略过了约翰汉考克大厦这种让贝老事业遭受重创的滑铁卢案例,这种报喜不报忧式选法让此书足以成为贝聿铭建筑设计艺术一览,却不足够成为贝聿铭个人史。好在贝老一身本领,光看设计艺术也足够琳琅满目目不暇接,阅读此书极为快乐,依然强推此书
后浪 建筑 艺术史 设计 贝聿铭
心画 豆瓣
作者: 【美】卜寿珊 译者: 皮佳佳 2018
本书是研究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
本书最重要的贡献是还原了文人画的真实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人画在北宋产生之时,主要指的并非是一种鲜明的绘画风格,而是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创作活动的一种认同和期许,并以此和那些职业画家划清界限。
之后,经过南宋、元代、明代,文人画的概念不断变化发展,文人画与院画、画师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微妙。苏轼对于士人阶层的推崇,在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中得到一种新的回响。
本书以纵横开合、明暗相照的叙述结构展开,切入中国画的生成原境,以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角、对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细腻分析、饱含思辨力和理论穿透力的笔触,清晰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生发、演变与成熟的发展全貌。
本书一经出版,在海外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美国著名艺术史家高居翰、方闻、谢柏轲都曾引用其观点。本书成为海外美术史学生了解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必读书。
2020年2月17日 已读
修行20th,美国艺术史家博士论文若干年后增删所得,一本分化之书,绘画再现功用与个性彰显的分化,画作自身形似与传神的分化,绘形与写意的分化,文人画家与画匠的分化,画中物天性与借题发挥的阐释的分化,然后就是发展,文人画先独立阶级再独立题材再独立形成规则的发展,从不求形似到刻意不要形似再到刻意求怪的发展,虽显凌乱但大体脉络清晰。此书风评不高,我倒觉得除了配图画质可悲以外,没什么不可原谅的。作者说出“艺术家自己是主动角色,他的智力决定了他所能驾驭的绘画形式,他也要首先关注事物天性,而不是外在形态,他的角色基本上是阐释者”这样的话,已经很懂了,文人画不就是或借事物以表达个人情感如郑思肖无土兰花,或者更多的借事物以彰显自己个性风格情性气韵并最终传神么,有形之物只是筐,你们要阐释的东西往筐里装,如是而已
中国 艺术 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