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趣味物理学 豆瓣
作者: 别莱利曼(苏) 译者: 符其珣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3 - 10
本书内容包括跟物理学有关的各种伤脑筋的题目,
煞费思考的问题,引人入胜的故事,有趣的难题,以及
各种奇谈怪论。本书的叙述方法和知识范围,都适合中
等学校学生和同样程度的自学的人阅读.
2019年7月29日 已读
修行17th,这书很够打,不逊于《十万个为什么》,考虑到来自同一作者还可以再加点分,这本书很可以被每个家长列进给孩子的启蒙读物书单,即使我辈已经走出校门很久,读一读补补课也没什么坏处。
物理 科学 科普 苏联
最后的遗言 豆瓣
作者: [苏]尼基塔·谢·赫鲁晓夫 译者: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 上海市政协编译组 1988 - 5
这部回忆录的内容包括1954年至1964年赫鲁晓夫执政年代的苏联政治、经济、外交等情况,特别涉及国内外政策的演变。这个时期是苏联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赫鲁晓夫的回忆,在这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个别地方同《赫鲁晓夫回忆录》一书有一些雷同或重复。但整个说来,仍可作为赫鲁晓夫回忆录的继续和补充。故中译本题名为《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2019年3月22日 已读
修行7th,赫鲁晓夫回忆录读的很开心,于是找来续集读,我的兴趣点在于赫鲁晓夫如何战胜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并最终保存他们的生命,对勃列日涅夫政变的观感及细节,还有关于中国的一切,此书中居然对这些内容基本上啥都没提。有关同胞的部分仅限于对几个大军头人选的处理,对科学家以及知识分子的态度而已。绝大多数篇幅给了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国,我对这些国家的历史与政治是毫不了解的,所以读的懵通通。有关赫鲁晓夫对他国女性的描述以及赫鲁晓夫与瑞典人的互动并很可能对肖洛霍夫拿诺奖起到绝大助力的部分读起来是很有趣的。综述下就是硬干货不足,有些失望。不过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对毛对大跃进扩散对核战争核威慑以及新时期战争特点的认识,我是完全赞同的
传记 历史 政治 苏联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回忆录 豆瓣
译者: 张岱云 / 王长荣 东方出版社 1988 - 2
本书是根据不同时期和在不同情况下从各方面得来的资料汇编而成的。出版者深信无疑,本书内容是赫鲁晓夫谈话的真实记录;为了证实这一点曾作了不少努力。作者究竟是否企图或希望他的材料在本国或在西方付印,很难臆测。在表达赫鲁晓夫原意这一方面,出版者愿承担全部责任。此外,出版者相信,这些回忆材料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将为它们自己说话。
本书中明显的历史政治印记,充分说明赫鲁晓夫对待国内外事物所持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而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内外政策和毛泽东 同志的无理态度、谩骂攻击的粗暴行为,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历史证明,这一切都无损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阴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
2019年3月9日 已读
修行5th,赫鲁晓夫这一量级的政治家,勇于留下这等篇幅的回忆录是我辈读者的幸事,无论对看热闹的票友还是专业研究者都是笔财富。回忆录势必要对经历过的事情正面描述,并暴露其想法与观点,对政治家而言这太不合适了。八十年代真是出版业黄金时期,什么都敢印,对苏联历史作品进行管束有情可原,斯大林与毛如同镜像,处处若合符节,在此书中,尤其是在附录二十大秘密报告中,能清楚的看出这种相似之处,也能分明的理解毛为何回手干了刘且不放过林,赫鲁晓夫这种有脑子会蛰伏反手改弦更张的家伙太可怕了。当然,一个政治门外汉读完这本书肯定会喜欢赫鲁晓夫这样的政治家吧,起码我是。
传记 历史 回忆录 政治 苏联
风雨人生 豆瓣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
作者: [苏联]格罗斯曼 译者: 力冈 漓江出版社 1991 - 10
1960年,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完成长篇历史小说《生活与命运》。苏联当局负责意识形态的执鞭苏斯洛夫称此书“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要“过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该书在被封锁二十年后历经坎坷首度出版,引起巨大轰动。
关于斯大林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活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它是一整个时代的画像和心灵史,极权体制下复杂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20世纪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如《战争与和平》,《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极权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人道主义勇气,使本书具有足以令强权胆寒的震撼力。书中对战争真情实况的描写,对纳粹灭绝营、苏联古拉格的哀歌与沉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对人性的极端邪恶与细微的善良之间斗争的刻画……至今读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格罗斯曼女儿叶卡捷琳娜•科罗特卡娃唯一授权中文版。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经典译本,译者序言首次完整发布。独家收入罗伯特•钱德勒长文导读《为长眠者发声》。
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作序力荐:“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到现在做视频十来年来,最想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倾情推荐:“《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
2018年12月31日 已读
休憩1st,一千零一夜里梁文道用了多期恳切推荐,好奇的在孔网买回此旧版,元旦假期读完,期间痛哭一次,哽咽一次,鼻酸好几次,维克托母亲的信件,火光灼烧被吻过的手和被爱过的眼睛,小孩子走进毒气室前放生的蝉蛹。此书被禁很合理,对肃反,内部清洗,集体农庄,平民饿死,官僚的罪恶,以及部分将矛头勇敢直指斯大林之处刺耳且扎心。至于中国,没有成为作者靶子的任何理论可能,但此书新版还是有所删减,因为极权自身面貌相仿,稍了解本国历史即可从此书中对号入座出相应史实,以及同样有血有肉的平民的痛苦。此书最感动我的,是被母爱、恋情和自身良知触动,表现出了荒乱时代难得良心的维克托。此书超越了战争与和平,作者夹在书中对善良、权利、良心、政体等内容的讨论句句打在点上,远胜托翁词不达意的评论库图佐夫
历史 小说 经典 苏联
左琴科幽默讽刺作品选 豆瓣
作者: (苏)М.左琴科 译者: 顾亚铃 / 白春仁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1 - 6
2017年12月22日 已读
休憩365th,虎头蛇尾,前三分之一还很精彩,在同代作家中十分杰出,和后世来比也有可读之处,进入三十年代苏联作家协会来管他,于是完犊子了。文章从半讽刺半歌颂再到全歌颂,他的特色没有了,全靠技巧撑住,令人遗憾。不过其实也没那么遗憾,我国更该遗憾的多了去了
小说 左琴科 苏联
母亲 豆瓣
Мать
8.3 (13 个评分) 作者: 高尔基 译者: 夏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 8
2016年10月21日 已读
休憩161st,若聊工人运动背景的经典小说,此书和左拉的萌芽无论用什么标准排都会在三甲之位,萌芽全面完整而深刻,此书则剧情简单人物刻板,读前一半时令我不安扭动,以为高尔基不过是俄国的浩然路翎等辈,结果我发现我错了。高尔基说难听点是口号帝,公允来说是宣传煽动口的达人。此书其他人物都刻板而脸谱化,唯有主角母亲的形象充实饱满,一个长期被压迫在底层受尽苦难最终觉醒成为义无反顾战士的妇女形象极为经典。文章的感染力非同凡响,即使我这种和此书主流思想迥异的读者都会不由自主的被此书中句子打动的热血沸腾再三重复,在那些真以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为理念的人心中,这本书简直就是圣经,会让他们流着眼泪一再阅读。此书越读越好,最后母亲手握儿子演说词在便衣群中大声疾呼一幕至为动人,不光为信念,也为母亲,大师不愧是大师
小说 文学 经典 苏联 高尔基
斯大林的战争 豆瓣
Stalin's Wars:from world war to cold war,1939-1953
作者: [英]杰弗里·罗伯茨(Geoffrey Roberts) 译者: 李晓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8
这是对斯大林在其最重要的一段生涯中的军政领袖作用的易引发争议的重估。
“杰弗里•罗伯茨对作为战时独裁者和战后大元帅的斯大林作了有力的辩护,但也对斯大林及其追随者作了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最好的描述。”
——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文学评论》(Litera ry Review)(英国)
“这本书对苏联独裁者作了惊人的辩护……它会引发热烈的争论,是任何对斯大林及其时代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书。”
——《BBC历史杂志》(BBC History Magazine)
“这是对成为全世界领袖时的苏联独裁者的极为出色的修正论分析。”
——凯文•迈尔斯(Kevin Myers),《爱尔兰独立报》 (The Irish Independent)
“这本突破性的著作详实地再现了斯大林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至去世时的领袖作用。杰弗里?罗伯茨利用来自俄国档案的新材料,挑战了通常对于斯大林的许多看法:他作为领导者的品质、他与自己将领的关系以及与其他伟大的世界领袖的关系、他的对外政策以及他在挑起冷战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军事画刊》(Military Illustrated)(英国)
2014年4月1日 已读
修行25th,此书与其说是对斯大林的重新评估,不如说是抛开意识形态与对内镇压,不谈肃反,流放与古拉格,单纯的记述了从斯大林自二战到冷战最后死亡的时间里做出的军事与外交每个决策,并分析了他们的出发点和效果。希望从提醒你“其实斯大林还做了这么多事”来完善,校正你的观点,让你可以全面评估斯大林。本书存在的意义正是因为大家都不太往这个方面去考虑,对形成全面认知当然是有好处的,而抛去肃反,古拉格与西伯利亚,斯大林也没什么黑点,每个决定都是有其坚固的逻辑支撑的,本书不轻易做道德评价,或者说根本没有做道德评价,评述有理,给人一种但求无过的想法,另外此书的装帧很有争议,喜欢与否见仁见智,但是这个书脊外加贴标签太像图书馆借出来的书了,好多人问我这个,不胜其烦
二战 历史 斯大林 苏联
倒转红轮 豆瓣
8.7 (17 个评分) 作者: 金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本书共分十章,采用由近而远的倒叙方式,把俄国历史上几个典型的知识群体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做了独到的解释,另外还对两个不同时期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索尔仁尼琴和高尔基进行了个案研究。全书层层剥离,逐步推进,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主要观点有:
为什么革命不可轻言——
统治阶级对知识阶层的打压和禁令,使思想蒙难者被赋予了圣徒般的光环与荣耀,进一步促使失业的“愤青”对激进主义产生更大的兴趣,促成了社会上的“革命党”崇拜。沙皇处于维护自己利益和惧怕革命,对革命者进行严酷镇压,这种举动加速了革命情绪和行动的高涨,致使俄国社会出现紧张对立的恶性循环。
路标是一部强调“个性自由”的书——
不论是雅各宾党人的“公安委员会”,还是“布尔什维克的红色恐怖”——以单纯与激进为解决前提的方法——往往最终势必导致压迫、流血与崩溃,砍掉旧暴君的脑袋,就会引出新暴君与新奴役,革命成功以后,把计划与紧身衣强加在民众身上,也会令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无法忍受。
斯托雷平改革与俄国知识界的保守思潮——
改革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革命的替代物。“改革引起革命”在历史上不乏其例。不少俄国学者认为没有斯托雷平改革就没有2月“雪崩”,俄国不公正的经济改革导致社会情绪激愤然后再转变为剧烈的政治革命,成为一种特殊的“斯托雷平现象”,这不无道理。因此要使改革真正取代革命,这场改革应当不仅是理智的,而且是公平的。
2013年1月14日 已读
修行8th,部分因为我啃大部头能力有所提升,更多因为金雁以女性的敏锐和细腻以及深厚的学养基础把这个大题目做的花团锦簇,读来丝毫不觉滞碍尽管我之前对这个类型没有丝毫的系统研究,这本书的杰出凡是读过一巡的人都不会怀疑,尤其是关于路标学派的两章,单列出来足可成书,我欣赏路标学派尤其是别尔嘉耶夫,寻神派的思想看似迂阔其实极为适用于俄,而且,他们手中也许有长远中人类进步的钥匙。俄国知识分子爱走极端心思易变的特点被极为充分的证实了,而从别列斯基到车氏这个危险思想在正义旗帜下被刚愎的正义者逐渐生产出的过程让人扼腕叹息,本书最大的价值其实还不在于此,而在字里行间的敲山震虎隐蔽的影射,俄国当年的情形和今天好生类似,啊,读完本大部头的感觉真是好,真是好
历史 思想 苏联 金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