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
局部:伟大的工匠 豆瓣
作者: 陈丹青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与陈丹青重访文艺复兴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翻越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与拉斐尔,仰望意大利湿壁画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三季的讲稿,作者寻访意大利教堂、修道院,聚焦凝固于墙上的湿壁画。“文艺复兴三杰”常被比作高峰,作者却将“次要作品”与它们的创作者娓娓道来:“大名鼎鼎”的乔托与师傅“牛头”契马布埃,落拓不羁的马萨乔与气息高贵的马索利诺,可敬的乌切洛与可爱的老利皮,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的弗朗切斯卡与美第奇-里卡迪宫的戈佐里,以及那些无名的工匠……千百幅湿壁画既是君王与臣民的教科书,又是图像的狂欢。在不用透视法的中古时代,这些工匠显示了绘画的另一种维度,另一种理性,更饱满,更开放,更接近现代性。艺术不是进化链,不要以为越是后来的艺术,越是好。
2021年12月8日 已读
修行55th,文艺复兴专版,陈丹青有鉴于意大利俯拾皆是的壮观湿壁画,更有鉴于塞尚那句有名而不讨人喜欢的“艺术品的价值在于被谈论次数”,决意发前人所少发,将主题集中在了除文艺复兴三杰外的艺术名家,尤以艺术水准高而名头小为上,他更是将一批作者不详而质量过硬的作品拿来分析展示给读者,这样的操作无疑是兼具规避重复阅读的新奇性与艺术鉴赏的深度和全面性的。此书论内容丰富与文稿质量更在首本之上,但却是局部三季里最应该看视频节目的。这是因湿壁画特点所决定,湿壁画随墙而走,悉数异形,局部可通过印刷方式呈现,而全貌必须看视频乃至亲诣黑塔利亚看个究竟才可以。看艺术品直接看原作的必要性和震撼力是不必说的,而湿壁画尤其如此。
理想国 美学 美术 艺术史 陈丹青
局部:我的大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跟陈丹青一起逛美术馆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游走层叠的艺术时空,聚焦艺术史上的规范与偏离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二季的讲稿,围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铺展开来。历史不是静止的,美术馆收藏的就是重重叠叠的时间。勃鲁盖尔与李公麟对望眼前的麦田,维米尔堆砌起凝结层的魅力,印象派在百年后将沙龙绘画挤至次席……这些艺术家,大多数没进过大学,古人更不消说——规范永远期待天才的偏离。再完美的规范也无法包容千差万别的真实。“此所以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此所以我至今尚未毕业。”
2021年12月7日 已读
修行54th,四星半,比首作略低半星,差距在于文稿,文稿质量相对首季似无明显区别,却有难以表述的略微逊色感觉,老陈对自己受艺术打动而大哭跪倒等非常规行为的描述出现频次倒是明显增加,有一种每个艺术家每件艺术品都要盛赞后词汇匮乏的疲惫感吧。此外,在饱览本书所配精美原作图影后,不懂艺术的我发现了一个奇妙的问题,为何西方油画中的裸体女性,几乎无一例外带着块盾牌样的肚腩呢?除卡巴内尔维纳斯得以例外,波提切利与提香笔下的维纳斯也有颤巍巍一波三折的肚腩,爱画小脸美人的普桑,其笔下人物脸蛋之瓜子与肚腩之坟起相映成趣。这是一种类似古代武将虎背熊腰的独特审美,还是基于对女性曲线美的过度追求,还是对母性无言的暗喻与讴歌呢?我这方面的知识太少,又实在好奇,该去问谁呢?
文化 美学 美术 艺术史 陈丹青
局部:陌生的经验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陈丹青的私人艺术史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发掘隐没的天才、次要的作品
时隔五年,新修订
内文更换高级涂布纸,贴近画作原色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一季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凡·高,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奇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他们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作品亦然,虽经历史“隐没”而显得“次要”,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2021年12月7日 已读
修行53rd,《局部》栏目在看理想app听了两次,书与节目两全其美,全都是五星级别,而其妙处大有不同。栏目好在声情并茂,陈丹青可与许子东不同,没有许捏嗓子读情色俩尴尬毛病,而本身又是个十分感性情绪澎湃的人,故而“念稿子”也有深厚情绪在,有着知性领域恰到好处的波澜起伏,我并不认同“局部使人安静”的说法,反认为局部使我内心温暖充实。而这制作精美用心的书,订正了一些原稿误处不说,附赠的若干高清原作图片可以让我看着画听老陈娓娓道来,阅读体验与重温栏目的体验均有极大攀升。最后,花甲之年的老陈像一块被摩挲良久的老玉,温润了,读这本书时会有很多时候真切的感觉到对面就是师从木心的陈丹青,就是他该说的话,却不再有他其余作品常有的不时过于跳脱辛辣使人出戏的时候,想到这系列尚有两本在案头待读,不由欣喜。
文化 理想国 美学 艺术史 陈丹青
多余的素材 豆瓣
7.9 (22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继《纽约琐记》之后,本书是陈丹青归国前夕写成的另一部纪实文集,其主题首次越出“艺术”之外,触探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书中,时代的质感体现为日常细节,历史的分量,举重若轻:那就是我们亲历的生活,而作者严肃地戏称为“多余的素材”。
这一册散文集,以日常细节牵动种种记忆,并获得历史感,本次修订增添或更换部分罕见的老照片,佐证文字,为许多变形、遗失,但离我们并不久远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图文叙述。
2014年7月30日 已读
休憩69th,陈丹青这一本写的棒透了,下了力气,材料选择,描写能力都上乘,文章不长而精神全出,要言不烦。在对事情、人物与国家的看法上不必和陈丹青一致,这本书在表达陈丹青思想上做的到位,在文学价值上确是陈丹青诸书之最,一言以蔽之,不做作,有味道。
陈丹青 随笔
文学回忆录 Goodreads 豆瓣
8.8 (275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口述 / 陈丹青 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木心开讲时六十二岁。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本书首次披露的木心先生及其亲属的珍贵照片,由陈丹青先生和木心的外甥王韦先生提供。附印民国版本的世界文学书影,是一部民国出版史的私人旁证。
2013年4月14日 已读
修行64th。绝对的败笔,木心生前不许出版此书大有缘故在,彼时木心并无那种胸纳百川,不温不火,洋然沛乎的气度,对很多观点很多人物的表达方式略偏激,说从中看出真实的木心,未必能够,老年木心依然有脾气有态度,与这个却大不相同。此外,这本书作为文学史教材更是大大的不合格,优点是木心阅读量大,列举人物作品全面而中肯,而且木心不时爆发的思想精华更让人连呼赞叹。但是,木心观点倾向性太强,对正值发蒙期学子的最初印象塑造性太强,他们未来为了摆脱这些观点所给予的障碍需要花费无比大的努力,一本合格的,优秀的启蒙读本,教材应该用最中肯,不带观点的语句来推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接触它的美与丑,关键的是,接触它的原型,木心这本书远远做不到这一点,虽然书做的是真漂亮,先生,RIP,丹青兄,这次你做错了
文学 木心 陈丹青
笑谈大先生 豆瓣
7.9 (7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论者或称它“还原”了鲁迅,或称它“唤回”了鲁迅;而对于作者,这样的公开谈论大先生,或许更类似于一种还愿。
2012年11月4日 已读
依旧是熟悉的陈丹青,情感满溢,能说出很有价值的话却常被自己的激情冲失了客观的立场,不为所动的读到将将过半,他说[近二十年的孩子们都懂得,什么都是可以干的,但是千万不要救中国,千万不要闹革命]……寒夜斗室中我全身一抖……妈妈,爸爸,大先生,也许若干年后弥留的我会悔恨,会痛恨自己的决定,但是…妈妈,爸爸,大先生,我肯定不会救中国,肯定不会闹革命,但愿,我可以看到结局
思想 陈丹青 鲁迅
荒废集 豆瓣
8.1 (7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相较于《退步集》及其“续编”,《荒废集》依然显示作者敏锐多变的观察和视角。“自由谈”九篇短稿是新的言路的尝试;三篇再谈鲁迅的讲演、三篇奥运会开幕式评析,以及回顾七十年代的长篇随笔,分量较重,前者是对历史与文艺的深层阐述,后者重现了十年浩劫中,几代人被荒废的命运。
2012年2月27日 已读
陈丹青三集,厚厚三本书一共说了三个问题,“对中国美术界现状的抨击,要求取消研究生考试的英语,政治科目”,“对星星画展及其故友们的追思和缅怀,渴盼昨日重现的情感”,“对同性恋者抱有的极大好感”,三本详评均见退步集长评
陈丹青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