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時 東大圖書 1998 - 7
本書是作者四十年來研究陳寅恪史學觀念和文化精神的總集結。一九四九年以後, 陳寅恪已成為中國大陸上唯一未滅的文化燈塔,繼續闡發「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但在文字獄空前猖獗的時代,他的史著不得不儘量曲折幽深,詩文也不得不用重重「古典」包裹「今情」,因此形成了一環套一環的暗碼系統。
本書作者在八十年代破解了他的暗碼系統,使他的晚年生活與思想的真相重顯於世 。十餘年以來本書所激發的爭議不斷擴大,最後演成所謂的「陳寅恪熱」,引出了大批有關他晚年的檔案史料。作者充分利用新史料增寫了〈陳寅恪與儒學實踐〉和〈試述陳寅恪的史學三變〉兩篇長文,更全面地闡明他的價值系統和史學思想。而這也是本書最後決定出版的主要原因。
2021年5月23日 已读
修行22nd,陈寅恪晚年心态部分十分李菊福,进入诗文笺证部分令我目瞪口呆,个人阅读体验是充满了满满的牵强附会感,思路与文字狱构陷者如出一辙,但我学识不足,没办法下如此重大的一个负面指控,只好继续读,至论战部分,余老有的放矢,本领尽显,抓住汪荣祖打得有理有据,对直接对手冯衣北(刘斯奋)的反驳反显得有些逊色。刘拿过茅盾文学奖,说话的分寸感是很好的,虽然立场被迫给定,但进退有度颇有章法,在框架里做得极好,反给了我很多好感。总之全书读完给我一种余老对陈心态拿捏和部分内容(陈夫人选赴台说)很让人信服,其他部分实在不能信任的感觉,于是立刻购入胡文辉大人两卷本陈诗注释,计划搞懂这个问题。
余英时 历史 评论 诗词 陈寅恪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豆瓣
9.2 (41 个评分) 作者: 万绳楠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890-1969)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由万绳楠教授根据笔记整理而成。陈寅属先生研究史学至勤,著作甚富,尤其是其中国中古史学的研究对当代影响最巨;但在其已出版的作品中,尚无系统的断代史之作,本书则能补陈书之阙,因而被誉之为“稀世之珍”。书成,并由北京大学周一良、王永兴教授审阅。
本书虽非陈先生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2013年8月2日 已读
修行98th,算是全集补遗,失之过浅。金明馆丛稿首编言魏武与袁绍之争是阉宦门第与高门士族之争,此书中已经默默修正为寒门与高门士族之争,此处大善,而苻坚伐东晋合情合理一事陈公依然执着坚守,我颇不以为然,王景略虽死,苻秦内政无不可制之事,假以时日慢慢消化不难打造铁桶江山,没有以外战转移内部矛盾之必要,而且苻坚绝无欲借战事一统江山同时消弭羌与鲜卑实力的想法,因为作为先锋的梁成,苻融两军合共三十万全部是氐族自身精华部队,淝水一败,氐人不可再起而羌,鲜卑几乎毫发无损,苻坚此战全无战略眼光,政治深意,不过因骄而已,习凿齿语: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有了下句,苻坚骄躁忘忠良之言而延乱世七十年,多杂国十余,后人行事,可不慎乎?
历史 陈寅恪
寒柳堂集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陈寅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4
收录《论再生缘》、《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狐臭与胡臭》、《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等11篇文章。
2013年3月3日 已读
修行38th,论再生缘旁征博引胸中吞吐大荒,气势惊人,然而深觉冗长而乏味,读至末了方知是先生暮年时双目尽盲后自娱之作,内容有限而方法为治学之人不可不效之道,如是之人,如是之学,奈何终身不得安定,不得从容著述一晌耶?论唐高祖称臣突厥事,韦庄秦妇吟校笺与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皆精妙,最有价值部分为唐高祖称臣突厥一文与末尾所附录之寒柳堂记梦,近代史之珍贵史料与评述,呜呼,越读先生之文越慕先生之广博深邃,斯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中国历史 历史 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二编 豆瓣
作者: 陈寅恪 著 / 陈美延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7
内容包括《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三论李唐氏族问题》、《论许地山先生宗教史之学》、《李唐氏族之推测》等63篇文章。
2012年12月3日 已读
初编多历史人物事件评述议论,读来不难,此二编多佛学,语音年代考据之文,于是不能明其妙处,留待十年后再读一巡,若二十日后不死
历史 国学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豆瓣
9.4 (13 个评分) 作者: 陈寅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4
这本书以陈寅恪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
这本书中纠正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绝无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遵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之社会階層及居住地域,并论其与后来南朝史事之关系。篇末附载近年广州出土晋墓磗铭,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证。
2012年11月23日 已读
陈公给我的那种古怪感觉逐渐成型定位,他渊博深邃,自信的近乎自负,有些推论委实感觉有些勉强,但是,伟大的陈公真正的把历史体系化,看出了其中的脉络,渊源与嬗变,读之如饮醇醪,不自觉沉醉,为了陈公,我第一次用kindle啃完了一本繁体竖排书,感觉没那么不能接受,除了不能眉批与笔记 _x000d_
历史 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初编 豆瓣
9.7 (11 个评分) 作者: 陈寅恪 著 / 陈美延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6
主要内容包括: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述东晋王导之功业;桃花源记旁证;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