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
独唱者 豆瓣
作者: 韩松 / 2015 - 4
美国《新闻周刊》采访韩松,写道:他白天作为一名记者为新华社工作,晚上写作黑色而寓意深长的小说。
而这却是韩松第一部在白天写出的小说集,十八篇中有半数是首次发表。
“科幻韩松”由此涅槃,或说回归。
这里有坚持深夜独唱的青年,有迷失在庞大机场的女子,有忙完一生却领不到报酬的老人,庸碌一如你我;这里有荒匮的沙漠,有广袤的湖泊,有绵延的城镇,故土忽成异乡;这里有面目可疑的往圣先贤,有海市蜃楼的诸多世界,有悬而未决的科技远景,传承还是新生?
也许正如后记所言:“需要有另一种方式,来做记录。它就像侦探一样,不仅目击案件的现场,而且挖掘记忆的秘密,把那些正在遗忘中的,却噬咬人的心灵及潜意识的,阴阳交界处的,重新回忆并记录下来,形成一幅更精细确致的地图。”
从某种意义上说,韩松处在从鲁迅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先锋作家的人性批判的延长线上。——严锋
韩松有一种极其特别的“幽黯意识”,从中延伸出一个大历史思维的脉络,并以一种外太空的视角观察着当今这个世界的文明。——王德威
在虚构作品中,他则构筑出一个妖气弥漫、荒诞可怖的鬼域——我暂且称之为“鬼魅中国”……对于“鬼魅中国”,韩松并没有一次性给予完整的 呈现,而是通过几十年的零散化写作,给予了碎片式的浮现。——飞氘
韩松小说中常常出现的错位感,其实正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刺耳主题。在那样一种未来,没有人能确信,自己所处的社会及其心智是否完整。——美国《连线》杂志
还有一种真实,弥漫在宇宙中的,让人恐慌的,内心发虚的,惆怅的,见不得人的,却不一定能被记录下来。这个东西有时是情感,有时又不是;有时是理智,有时也不是。或觉得,是介于人鬼之间的。——韩松
2019年7月6日 已读
休憩160th,韩松大概深爱着卡夫卡吧,他的短篇里,处处氤氲着惶惑与徒劳,无意义的努力,无止境无目的的寻找,以及属于上个年代与体制内的对领导的本能惧怕与尊重,这强烈的虚无感让人怀疑人生,甚至怀疑阅读行为本身,其设定之轻让我想将其归类为科幻中的玄幻,并强烈的想再读一遍那篇《地铁》,但到底什么是韩松呢,是虚无吗?是惶惑慌乱吗?是徒劳吗?感觉应该是莫名其妙,人物莫名其妙的走入诡异叵测的命运中,如工蜂般没头没脑的去承受去完成,这就是他看待命运的方式,以及他心中人类的宿命吧
小说 科幻 韩松
地铁 豆瓣
6.7 (48 个评分) 作者: 韩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地铁》为一部都市悬疑、惊悚和幻想类作品,被喻为“技术时代的聊斋志异,电子囚笼中的卡夫卡”。全书分为五个独立中篇,彼此间有隐藏的线索交叉,因此也可视为分段式长篇。《末班》,一个老人在搭乘地铁回家途中,发现从隧道深处出现了很多奇怪矮人,把同车人都装进瓶子里运走了。老人决定自己去寻找答案。《惊变》,地铁没有像往常一样靠站,而是一直不停地疯狂行驶。一个青年打破窗户,想爬到车头处看看究竟。在经过一节节车厢时,发现里面的人们正在发生各种变异……《符号》,地面上的城市看似正常运转,但似乎整个世界只是一个实验场。一个男孩儿深入地下,试图揭开这个秘密。《天堂》,人类已完全在地底生活,而老鼠似乎正在成为人类生存下去的引路人。《废墟》,地球已经由外星人接管,两个少年男女被秘密派回地球,以寻找先辈遗留的重要机密。这机密就藏于废弃的地铁世界中。而在外星人的地球指挥中心里,答案似乎远比想像的复杂。
2018年1月6日 已读
休憩5th,大刘行文宏大高远,科幻在他是兴致盎然去追求未知中博大深邃之所在的方式,而科幻在韩松,是勾勒心中悲观沮丧绝望的垃圾桶,在悲观者眼中,世界如此肮脏悲凉丑陋,而他也只看这些。这条路子走到远处也并非全无前途没有产出杰作的能力,但晦涩空洞的这本书离好书差太远太远
小说 科幻 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