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
下馆子 豆瓣
Dining Out: A Global History of Restaurants
作者: 凯蒂·罗森 / 埃利奥特·肖尔 译者: 张超斌 2022 - 4
♦餐馆=美食+菜单+厨房+厨师+侍者+餐具+老板
♦国内首部追溯至青铜时代的6000年餐馆史著作!
【图书简介】
人们为什么要“下馆子”?
世界上第一批餐馆诞生在哪里?
女性在餐馆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为什么厨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非常短命?
餐饮业的发展为何与汽车息息相关?
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2020年代,从中国到巴黎,从厨房到餐桌,小到一份菜单的制定,大到时代的发展,“餐馆史”从来都不单是美食的故事。餐馆本身就是映照社会历史变迁的“镜子”。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掀起了一次次舌尖上的革命,每座餐馆都是一个时代敏感而精确的回声。
这是一部权威·完整·好看·好读的“下馆子”必备指南,一本关乎文化、社会、技术、政治、美学、经济的餐馆发展史。两位历史学家旁征博引,纵观古今,多角度呈现了我们熟悉却不曾真正了解的餐馆。
【编辑推荐】
国内首部追溯至青铜时代的6000年餐馆史圣经!
从公元前4000年的一只碗开始,本书以深邃的历史视野追溯和“吃”有关的一切。这是一部从青铜时代到现代社会、从中国到巴黎再到世界的外出就餐史,一网打尽“下馆子”的方方面面。
餐馆≠美食!权威历史学家一站式解读“下馆子”那些事!
当我们谈到餐馆,我们不该只想到美食。两位美国顶尖高校饮食文化研究的权威历史学家,以全球史与跨文化研究的双重视野,向我们展现了餐馆中的菜单制定、厨师烹饪、侍者服务、设备更新、经营模式等各方面的历史变迁。餐馆的发展受时代影响,反过来也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吃什么,怎么吃,去哪儿吃,从来都不只是个人选择。
当富裕的名流频繁出入明亮的豪华餐馆时,贫困的工人阶级只能在阴暗的地下牡蛎屋就餐;当几世纪前的特权阶层安然地外出用餐时,工人只能外带食物,女性和少数族裔被餐馆拒之门外;用于矿业开采的传送带引入餐馆,使汉堡与回转寿司店开遍全世界;以麦当劳为代表的连锁快餐的兴起,背后是资本的全球化……外出就餐从来都不只是一种个人选择,餐馆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西方视角聚焦全球餐馆史中的中餐馆。
不同于聚焦西餐的一般西方视角,本书在客观探讨“下馆子”历史与定义的基础上,明确肯定世界上的第一批餐馆出现在中国宋朝的开封,以及中国餐馆在世界餐饮史上的开创性地位。作者同时关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餐在西方的传播,借此讲述移民美食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过程。
75幅馆藏级珍贵照片 + 73幅典藏级世界名画。
精选难得一见的珍贵历史图片,皆为餐馆史里程碑式变革的重要见证。全彩图文珍藏版,尽飨视觉盛宴。
【媒体评论】
这本书是专门为“吃货”写的,是一部从青铜时代到现代社会的“下馆子史”。其中的很多内容都值得我们去细嚼慢咽:例如“restaurant”一词最初是指18世纪在法国流行的一种滋补肉汤;到了18世纪80年代,它才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餐馆。书中包含了148幅名画、照片和插画,以及作者从期刊、馆藏档案和文学作品中摘录的有趣文字。
——莎拉·默多克《多伦多之星》
虽然本书内容覆盖广泛,但正如其书名所表达的,它并不是一本百科全书,而是一部历史著作。作者选择了特定的地点、案例、故事情节和重要时刻来代表餐馆及餐馆文化演变的更广泛的趋势。其中包括极其珍贵的馆藏级手写菜单、历史照片以及严谨的学术著作,然而,最令人惊讶和愉快的是,书中的148幅大图不仅见证了历史,同时也是完美的视觉享受……对于任何对餐馆悠久广博的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极具可读性的重量级读本。
——《食物、文化与社会》
罗森和肖尔提供了一次诱人的旅程,通过历史上的第一家餐馆到今天各种形式的用餐场所,他们为我们呈现了恢弘的餐馆发展史脉络。餐馆是一个充满创新的地方,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了食物的准备、服务和消费方式的机构,它本身也经历了漫长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厨房制度、侍者和用餐者本身。这本插图丰富且文字生动的著作一定会让读者读后欲罢不能。
——苏珊·保罗克 纽约州立大学教授
对于餐馆全球史,罗森和肖尔煞费苦心地强调了公共就餐催生的社会环境所带来的竞争差异、商业诡计、声望展示,以及一种鼓励顾客体验行为的氛围……本书清晰易懂,特有的大幅插图让段落变得轻松易读……而书中有关“铁路餐馆”的镀金餐车的伟大照片则会让你有种在伤口上撒盐的“振奋和清醒”。
——《美酒世界》
2022年5月9日 已读
休憩53rd,开头便话饮食方式乃是人类进化之钥,于是开始描绘饮食文化的演变,餐馆形成的历史,形式的变化与多元化,餐馆中蕴含体现的文化以及餐馆之于文化的反身贡献,上述内容是有价值的,虽受限篇幅未完全展开,依然可以在条理性上做出贡献。个人觉得,此书的装帧与设计其价值更在内容之上,因为分辨率极高的有关餐馆的名画与珍贵历史照片极大的提升了阅读体验,可以称一句“装帧乃艺术”,也因为此书过度偏重豪华餐馆,大多数内容可以详细展开而非如此简略而缺少韵味,还因为此书透出的一种学院派闭门造车感,2022年还感觉大陆城市盛行小费文化只能说明作者压根不了解中国呀。文本的若干缺陷被装帧所弥补,却让我不得不感叹下,要是二者都当行出色,那该多么好啊
文化 文化史 美食 饮食
居酒屋的诞生 豆瓣
居酒屋の誕生
7.1 (7 个评分) 作者: [日]饭野亮一 译者: 王晓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
◎酒乃扫愁帚,治愈当属居酒屋
点三四合温酒,冷奴豆腐配上味噌汤,
掀开绳暖帘,总有个位子在等你
◎一部日本居酒屋小史,浓缩社会变迁与人情百态
◎徐静波、沙青青、殳俏 诚挚推荐
············
两百多年前的江户,居酒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论是夜间营业禁令、酗酒禁止令,还是频繁遭遇的敲诈勒索与赖账,都没能压垮江户人对居酒屋的热情,“酒乃扫愁帚”的谚语一直流传至今。
在江户时代,什么酒最受欢迎,可以搭配哪些菜肴,经常光顾的客人是哪些人,又与今日居酒屋有何异同?
打开《居酒屋的诞生》,重返江户时代,探究居酒屋俘获人心的奥秘,透过大量插图与俳句,一窥江户市民文化。
2021年12月10日 已读
休憩193rd,四口吃江户用四大基础食物发展历程为脉络,写了本不错的食物史,而本书则以居酒屋这一店铺形式为脉络,治史水准与四口吃江户相当,可惜的缺少了对主打食物的细致描写,勾人食欲这点因而有所缺失。但静下来想想,居酒屋是满足庶民尤其是贫困人士饮食喝酒欲望的场所,类似老北京大车店穷人乐,可以自带食材代加工,主要收入是劣酒出售的地方,因而居酒屋的主打食物也精致不到那里去,要么是走廉价路线的烤豆腐、豆腐渣味噌汤;要么是不符当时主流价值观,被视为下等人食物的金枪鱼与兽肉,所以本书的呈现形式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作者想在今日的居酒屋深挖一番,写一本当代居酒屋攻略,又会和居酒屋历史毫无关系,变为《米面鱼》或者居酒屋巡游《孤独美食家》样的美食专著了吧。
文化史 日本 日本史 日本研究 饮食
无尽的盛宴 豆瓣
作者: [美] 露丝·雷克尔 译者: 卓妙容 2007 - 6
《无尽的盛宴》是一盘点心,一个隐藏在杂志档案库里的宝藏。即使美国的食物结构不断在改变,反映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功能不变。你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是美国人民在餐桌上的冒险史,一部仍在进行中的历史。
2002年为庆祝《美食》(Gourmet)杂志创刊六十周年,《当代文库》(Modern Library)美食系列的编辑兼畅销书作家露丝·雷克尔(著有《天生嫩骨》与《苹果慰我心》),浏览庞大的杂志档案,选出最精华的美食与旅游短文,汇集成了这本迷人的作品。
在《无尽的盛宴》中,作家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藩篱,带领读者重温在世界各地品尝过的特殊食物和奇妙经历。精彩的文选包括了美食大师费雪的《瑞士的三间小餐厅》,趣味盎然地讲述了她在瑞士的旅途中,行经的三家与众不同的小饭馆。第一个将熊猫运进美国的女冒险家露丝?哈克内斯,则以《西藏的喇嘛庙》回忆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下,只身前往西藏的历险记……
除了露丝?雷克尔的全新简介和多份原创食谱外,这本引人垂涎的作品集还囊括了许多著名作家的生动短文,如《绅士爱美人》的作者阿尼塔?罗斯、美食界教父詹姆斯?比尔德、电视节目主持人玛德赫?杰佛里、普利策奖得主罗伯特?科汉、家庭烹饪专家萝莉?柯文等。《无尽的盛宴》不仅拥有美丽流畅的故事,更有在出人意料的地点上,关于美食珍馐妙趣横生的描写,如此魅力,怎不教人回味再三?
2021年9月18日 已读
休憩161st,编者手段极高,所选文章或写人传神或蕴情动人或美食诱人或三者兼而有之,科芬的自然文学与安妮普鲁的作品更是为全书增色,即使我这样对西餐兴致缺缺者都不得不承认此书的上乘,但是,但是新星出版社这蠢货,他们所谓的引进就是把台版译者的译文简单的繁转简,明显一点心都没费,书中全部的大陆与台湾译名差异全部依照台湾,譬如“蓝灯”之于“兰登”,“丽池卡尔登”之于“丽兹卡尔顿”,这样一本好书,不值得多花点心思么?
生活 食物 饮食
四口吃遍江户 豆瓣
作者: [日] 饭野亮一 译者: 田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7
蔡澜、止庵、陈晓卿、史航、王耀庆、吉井忍、殳俏 诚挚推荐
天妇罗的美味让人钱财散尽,鳗鱼的香气绊住阎王脚,
饥肠辘辘时绝世美色也比不上眼前的荞麦面和寿司
四大美食,风靡江户街头
传承百年,直抵每个吃货的胃与心
——————————
☆了解日本饮食文化的入门之书
选取四 种最具代表性的江户美食——寿司、天妇罗、鳗鱼、荞麦面,细致梳理这四种美味如何从小吃摊到高级料亭,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我们熟悉的样子,并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
☆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江户庶民生活百景图
两百多年前的江户街头,有挡着脸也要在路边摊吃天妇罗的武士,在寒冬的荞麦面店里小酌一杯温酒的情侣,热衷于叫鳗鱼外卖的剧场投资人,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寿司小贩……
☆援引大量一手史料与俳句,收入近140幅珍贵手绘插图
——————————
虽然未曾与《四口吃遍江户》的作者饭野亮一先生谋面,但我们因为寿司、天妇罗、荞麦面与鳗鱼这四种美食相遇。——蔡澜
首先这是一部考据非常详实的饮食人类学著作,更难得的是,通过对江户地区四种食物,其形制和工艺、兴盛和流变的细致展示,让我们在美味的阅读之中,领略到了这里二百年前栩栩如生的社会风俗图景。——陈晓卿
《四口吃遍江户》以丰富的细节讲述江户四大名食天妇罗、荞麦面、鳗鱼和寿司的历史,收录大量插图与俳柳,勾勒出江户时代的市井生活与庶民风貌。读此书,可一窥日本饮食文化堂奥。——止庵
不要在饿的时候看这本书!没吃饱也别看!晚上十点半之后看此书后果自负!别说我没提醒你!——王耀庆
——————————
《四口吃遍江户》是日本饮食文化研究专家饭野亮一的代表著作。寿司、天妇罗、荞麦面与鳗鱼,被誉为“江户美食四大天王”“万国无双的江户之味”,诞生于江户街头,在充满烟火气的市井中发展成为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形态,并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
在书中作者援引大量一手史料,细致梳理了这四种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从诞生、发展,到形成今日形态的整个过程,同时搭配近140幅珍贵手绘插图,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江户时代的市井生活与庶民风貌。
2021年8月1日 已读
休憩131st,读到荞麦面时开始馋日料,又馋起在河南吃到的芝麻叶面条;读到蒲烧和鳗鱼饭开始不安的在椅子上挪动屁股,最终订了单鳗鳗的爱才算安定;天妇罗一章总算轻松点,本周吃了炸鸡,炸物这高热量东西摄取已经足够;第四章寿司我再度不快活了,啊,三文鱼寿司,啊,鹅肝寿司,啊,各种其他的美味的我没记住名字的寿司。于是取来两罐冰的很凉的朝日,一边啜饮一边重温了若干桥段,尤其是开篇那直白的大俗话:不能觉得赚不了钱大不了不吃了,多赚钱尝遍人间美味才是正道,哈哈嗝
历史 文化 日本 饮食
来份杂碎 豆瓣
CHOP SUEY: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安德鲁·科伊 译者: 严华容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6 - 3
原版《来份杂碎》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俗学术书,记录了中华饮食文明随大量中国移民到达美国后的发展历史,立场中立,可读性强,视角独特,资料详实,对读者了解近代以来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以及中餐对美国本土的影响,有非常高的阅读价值。爱好历史的读者甚至可以在本书中发现许多具有娱乐性的文献。
书中提及的各类史料、文献、插图,均来自纽约公共图书馆、且林士果广场图书馆、尼克松总统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小弗兰克·梅尔维尔纪念图书馆、班克罗夫特图书馆等多家美国著名图书馆藏,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
自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带着贸易代表团到达中国广州起,中国的饮食文化便进入了美国人的眼帘。在此后的200多年里,中餐与中国文化随着一波又一波华人移民的到来,在美国的土地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美国文化不断融合,最终演变成一种中国人并不熟悉的美式中餐文化。时至今日,美国的中餐馆已经超过了40,000家。
从食物的角度看,中餐在美国经历了从“舶来食品、穷人食品、快餐食品”到“本土食品、精细食品、文化食品”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看,华人群体在美国也同时经历了从“外来人、开荒人、边缘人”到“华裔美国人、文明人”的过程。作者安德鲁·科伊正是将中餐在美国的历史与中国移民在美国200多年的奋斗过程相结合,呈现出一幅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未曾想见却又真实动人的历史画卷。
--------------------------------------------------
本书从多个角度讲述了美国社会与中餐的相互影响,并囊括了一系列迷人的美食轶事与历史趣闻。
——《华尔街日报》
这本书探讨了美国人的中餐情结,予人知识,发人深省。
——巴诺书店评论
根据美食作家科伊所述,美国人对于中国茶的喜爱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以前,而我们对于如何拿筷子的困惑也持续了同样长的时间。在这部简短而浩瀚的著作中,科伊讲述了美国人与天朝上国及其民众,以及中餐之间的曲折故事。该书与它的主题一样,针对一个大话题所做出了全面丰富且掷地有声的分析。
——《出版人周刊》
科伊的历史故事总是出乎人的意料,其间充满了大量的逸话趣闻。
——《书单》
作者参考了许多在美国的资料,研究很有力度,内容也有趣且充实,尤其是尼克松访华那一部分。
——《图书馆报》
美国人对于中餐的爱恨纠葛都在这部研究透彻、生动易读的书中铺陈开来。其中一些美国人对于华人及中餐的误解令人捧腹,还有一些则让人震惊。
——《金融时报》
2021年1月17日 已读
修行2nd,一部美国人对中餐的认知变化史,或者说偏见变化史,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看不起中国,妖魔化中国饮食并深信不疑,即使上桌至国宴层次,也依然会认为中餐“原料是狗肉猫肉鼠肉”“有着植物油的刺鼻气息” ,有着居高临下的傲慢和大惊小怪。可随之中餐在美国站住脚并遍地开花,因为它美味而且便宜,便宜才是硬道理,老美发现自己拒绝不了性价比极高的中餐美食,所以关于中餐原料的攻击不攻自破,即使他们在吃原料更危险复杂的杂烩。老美转为攻击中国人,认为我们会吃蜥蜴派和老鼠糊。而中国人对外国人吃没有烤熟,切开还流着血的肉起初也是吃惊的,但是应该很快就接受。读来一路冷笑,此书可与《鱼翅与花椒》对比,体会一下让老外正视我们的文化和饮食,真正从个人口味角度分析它们需要花多少年,走多少路,付出多少牺牲,文化需要自尊自强啊!
文化 社会学 美国 饮食
于谦小酒馆 豆瓣
YuQian Cook
作者: 于谦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4
各位好,我是于谦。
我小时候头一回喝醉,是上学员班的时候,一帮孩子在宿舍里闹腾,那时候也没酒瘾,就看老师不让喝,那咱们来点儿呗!那一次醉得是一塌糊涂,按现在说就叫断片了。后来喝酒也闹过笑话,有一回酒劲上来了,一扎接一扎、一扎接一扎,喝了大概二十扎啤酒,当天晚上还有演出,就是网上现在传的“郭德纲于谦车祸现场版《汾河湾》”。打那儿开始,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演出之前绝对不能喝酒——你这不知所云了都,在台上没法弄!
但是一直到现在,我也不承认我有酒瘾。为什么呢?因为我喝酒是在享受喝酒的那份惬意劲儿——三五知己坐在一块儿,海阔天空这么一聊,感觉特对!当然,有条件的话也得吃着,吃着那就更放松了,口腹之欲嘛!谁都喜欢。颠仨炒俩,弄几个爱吃的菜,坐在桌子上一侃山,多好啊。
2020年5月19日 已读
休憩89th,我对饮食类书籍最高的评价是“看饿了”,过去名家如梁实秋汪曾祺,当世之人如陈晓卿可以轻松做到。而昨日启读此书时,我饿了,而且特别饿。说谦儿哥是靠文字功夫上乘所营造出强大的感染力做到这一点,脑残粉如我也是会不好意思的。那是靠什么呢?全靠谦儿哥热爱生活的劲儿,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接地气的饮食与表达,想必和我一样,深爱谦儿哥不为抽烟喝酒烫头也不为他飞天遁地无所不能身份诡异五花八门的爸爸们,而是为了他的豁达乐观,欣赏对生活敞开心胸并乐在其中这种为人的人应该是绝大多数吧。真想有个这样的舅舅或者叔叔啊,感谢大莉莉赠书!
于谦 生活 随笔 饮食
清酒之魂 豆瓣
作者: [日] 盐野米松 / [日] 农口尚彦 中信出版集团·雅信 2020 - 2
日本“清酒之神”农口尚彦70年的酿酒生涯全记录,由盐野米松历时一年采写而成。农口先生1932年出生于日本石川县的清酒酿造世家,一生从事造酒,27次荣获日本全国鉴评会金奖。2008年被授予日本黄绶褒章,获得厚生劳动省认定的酿酒界至高荣誉——“当代名工”。这本书也是他对于酿酒、对于自己的杜氏(日本酒藏的首席酿酒师)人生的一个归纳,平实的言语中都是人生的哲理。本书详尽而生动地诠释了清酒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酿造工艺,以及一代酒神的人生。
2020年1月2日 已读
休憩1st,盐野米松的书读多了,发现归根结底不过四个字“留住手艺”,他的书写匠人生平个性之类都极少,倒满篇累牍的手艺细节,是写手艺而非写人。或许只言片语中带过的人生哲理会让你触动,也许老人穷尽毕生之力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会让你心折,但这对于一个对手艺了解不多的人而言,盐野米松的书偏枯燥。需要正视的是,他的书从来意义远大于可读性,这是来自盐野米松的白纸黑字形式的纪录片,是详尽充盈的百科全书词条,他在试图做一件用文字形式留住那些式微乃至消亡中的手艺的奇妙工程,若干年后,也许不再会有拥有同样纯粹精神的人从事这个行业,也许有些行业自己就没有了(这层意义汪涵的《有味》同样深远而且更好读),但是盐野米松的作品一直会在,这就是这类书的意义,留住手艺,因为遗忘是最大的背叛
文化 日本 盐野米松 饮食
哲学家的肚子 豆瓣
Les ventres des philosophes
8.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翁弗雷(Michel Onfray) 译者: 林泉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当哲学家思考时,他们常忘记自己的身体,特别是进食时身体里累积的东西。然而,在思想与肚子之间,存在着由类同和互证编就的复杂网络,而这会被错误地忽略:如果不喜欢生章鱼,第欧根尼会是文明和文明实践的敌人吗?如果《社会契约论》作者卢梭的日常食谱里只有奶制品,他会赞颂朴素的饮食吗?萨特的噩梦充斥着螃蟹,他难道没有终其一生在理论上憎恶甲壳动物吗?
在这本尼采式的哲学随笔里,米歇尔•翁弗雷将哲学尊严重新赋予鳕鱼、大麦羹、葡萄酒、烤香肠、添加香气或古龙水的咖啡。而从傅立叶到马利奈蒂,从康德到存在主义者的理念,看起来都不像通往快乐的知识之路。本书是饮食理性批判?还是“饮食学”初稿?翁弗雷说,我们首先要忽然发现食物,然后让身体从食物出发,追上其精神并对之发号施令。
2019年8月30日 已读
修行21st,并非为入门者准备的小书,趣味性倒相当不错,将饮食置于哲学高度,不时点缀诸如“我们就是我们吃的东西”这样的句子,但并没跨度过大的认为饮食决定思想塑造人格等,再混以若干名家段子增添可读性,给出了一本不算复杂颇为好读而写作难度不大的好书。个人认为作者有媚众嫌疑,为了吸睛将犬儒主义老祖宗第欧根尼的“人肉可食论”渲染了半天,最后才轻描淡写的指出这只是第欧根尼的看法而非喜好更非习惯,第欧根尼其实喜欢吃野果子,令我有些心疼被妖魔化的第欧根尼。
哲学 思想史 饮食
好吃 豆瓣
作者: 林行止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7
《好吃》讲述了:有“哲学家”把人分为两类。其一是吃东西是为了不致饿死(所谓“为存活而吃”,法国人讥讽英人之不擅烹调);其二是生存的目的在吃东西(所谓为吃而活,法国人自夸识饮识食)。笔者两者皆是。在为生活而奋期,当属前者,在生活安定尤其是和年龄“背驰”的胃纳愈来愈小的现在,则为后者。不过,在“吃东西”之中应加上“好”字,而这个“好”字当然纯属主观。
2018年6月10日 已读
休憩164th,标题语带双关,这种很有分寸的抖机灵总能让我心情很好。林行止是走了很多地方吃了很多美食的达者,也是在世美食家里我比较认可的。因为我一贯推崇美食名家如逯唐汪郑均致力于中国饮食,写的我馋涎欲滴痛苦非常,林则在西方饮食上做了有益的补充,虽然文笔见逊,从未把我写馋过,但在信息量与见识上还是很有可读性的
散文 林行止 随笔 饮食
昔日的味道 豆瓣
むかしの味
7.2 (5 个评分) 作者: [日] 池波正太郎 译者: 金晖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5
直木奖、吉川英治文学奖得主池波正太郎娓娓道来与美食的缘分——
《昔日的味道》是日本著名小说家、美食评论家池波正太郎的美食回忆录。什么是昔日的味道?高级料理、平民餐厅、街头小摊、农家餐馆……只要那些味道曾经让你心动,成为几十年都抹不去的记忆,那就是昔日的味道。
《昔日的味道》不是一张单纯的“美食地图”。这里有作者池波正太郎对童年的眷恋。他经常省下零花钱去吃街边小摊的太鼓烧,或由祖父偷偷带着品尝高级鳗鱼。祖父还叮嘱他说:“今天的事跟谁也不要讲哦!”这事他一直都记得。
这里还有他对故人的思念。无论是对美食挑剔的老师,还是同龄的餐厅服务生,更有父亲推荐的松饼店。那里还残留着昔日的风貌,而父亲已经在二十二年前去世。
如今,很多餐厅和小摊都已关张或消失,但也有很多仍在经营。店主们的敬业与良心从未改变,传统的味道也始终如一。《昔日的味道》不仅讲述一个人的美食人生,更铺展出一个时代的味道记忆。
---------------------------------------------------------------------------------------------------------
★人生在世,守着一件事情坚持下去是很难得的。如今我已经看尽世间百态,心里容不下一丝焦躁与不安了。——池波正太郎
★我不知多少次从池波正太郎的作品中得到慰藉与鼓励,他教给了我生活在现世的愉悦。——常盘新平(直木奖得主)
★《昔日的味道》展现出人们昔日生活的样子,可以看到那时的物质生活虽然不富裕,精神生活却很富足。——日本亚马逊
2017年11月12日 已读
休憩323rd,池波著此书时年近花甲,已值自我人生收官阶段,彼时之人回忆细节率多模糊,为回忆出全貌已大费心力,已无法抒写当时感受与饕餮心得感染吾辈,故全书流于平铺直叙,虽节奏火候到位,仍不能算一等食话,单比动不动扯到做爱肛交的村上龙不知强到哪里去了,三星半
日本 池波正太郎 饮食
饥不择食 豆瓣
作者: 薛冰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 - 7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吃饭有关的书。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美食无关的书。
《饥不择食》以作者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忍饥挨饿的岁月,不到三十年;三十岁以后,更是不曾有过挨饿的机会。然而,与某些人津津于舌尖上的享受不同,作者对于近三十年吃过的美食,并无特别的印象,而对于曾经的饥饿记忆,却刻骨铭心。
《饥不择食》与大家一起分享的,主要是六十余年间,有关吃饭的若干实录与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委实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片断;时过境迁,某些细节甚至已经开始模糊,然而情绪的记忆,面对食物的人生体验,却越发清晰。
2017年10月9日 已读
休憩274th,封面开宗明义:此书与美食无关与吃饭有关。围绕"饿了最好吃"和"美食记忆易逝而饥饿记忆恒存"展开全书,有真情有内涵有余味,即便顶级食话大家,脱离情感与故事单写食材一样不好吃,强如梁实秋也敌不过汪曾祺一篇黄油烙饼,薛公就赢在这一点,绝佳食话,绝佳时代小书,强推之
薛冰 随笔 饮食
吃主儿二编 豆瓣
作者: 王敦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1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吃主儿》的续篇。王敦煌继讲述父亲王世襄和家中两位老人的故事后,又以把视角放到老北京的庭院里,讲述“吃主儿”眼中的花草。书中所提九十多种花草,其实都是食材、药材,都可以为人们食用;同时又由于各自的形态而让人有了摆弄、欣赏的意趣。
“说起来是个景儿,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住在平房里不闷得慌。刚入五月,从城外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花儿的、就在胡同里吆喝上了。吆喝声是那么的传神,那么的打远儿,那么的好听,他们似乎把春天的气息也带到城里来了。卖的花儿没几样儿,但瞧着新鲜。那顶着花骨朵儿的蝴蝶花、串儿红、韭菜莲,和不开花的天门冬、麦门冬,每棵的根底下都带着一坨子土。栽这东西省事,找个花盆,或者在院子里挖个坑,把花儿坐到里头,再浇点儿水,它准活。
这么着,没过多少日子,就有能摘下来吃的了。还真去摘吗?看是什么了。黄瓜有摘的,那顶花儿带刺儿的嫩瓜,市场上没卖的,它不够个儿不是。庭院里的,爱什么时候摘什么时候摘,来的就是这口儿鲜。
除此之外,就不摘什么了,摘下来嘛使呀。胡同口外头卖茄子、卖秦椒、卖西红柿,都几分一斤,来个五毛钱的,一个人兴许拿不动。还摘,留着看景儿不就得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情,还有入秋时节,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九花儿”的吆喝声,都已经消失在九霄云外了。我生活过的那个庭院,和周围几十条胡同里的院落,都在旧城改造、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了,从此变成拔地而起的高楼组成的小区,就是寻梦也找不到它原来的位置了。只有那难以忘怀的故事,永远留在记忆里了。”
2017年7月12日 已读
休憩140th,吃主儿写家常菜,二遍写种植花草菜果,都是实操性很强,看得出很浓厚的生活兴味令人钦羡的。但是这本比起吃主儿差在哪呢?吃主儿全书浸透感情,玉爷张奶奶对工作的认真对传统的恪守对敦煌老的疼爱都极传神且动人,这本书里这部分付之阙如,立刻变成流水账略强,无法勉强。
闲趣坊 随笔 饮食
酒人酒事 豆瓣
作者: 夏晓虹编 / 杨早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5
酒,可谓泽被众生。古今中外,好酒贪杯者难以胜数,而真正知酒乐饮,且形诸笔墨者,却属少数。本书辑录了包括周作人、张中行、唐鲁孙、金受申、王蒙等现当代58位学者、作家的散文、随笔共69篇。他们中有的是品酒名家,上海的柜台酒、京味十足的大酒缸,酒香四溢,令人神往;有的是自得其乐,或月下独酌,或与酒友浅斟,无鲸吸百川之量,但求悠然舒雅之味;有的则不会喝,或干脆不喜欢酒,却倒也乐谈酒事。
本书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夏晓虹教授携杨早博士编选,内分四辑:辑一“ 何以解忧”直接谈酒,兼及酒故,陶渊明之贪杯,刘伶之沉湎,李白之豪饮,读来逸趣横生;辑二“壶边天下”说各地酒品,苦老酒、绿茵陈、绍兴老酒、回沙茅台,酒未入唇,意已微醺;辑三“酒话连篇”泛谈酒史与文化,既有酿造之法,也有饮者之德,还有酒令之趣;辑四“酒界往事”忆旧念故,或思及挚友,或怀念亲人,或感慨人生,世味在酒香中弥漫。诚如编者所说:“当年的豪举氤氲化为纸上的墨迹,追思起来才更显韵味深长。”
2017年7月7日 已读
休憩139th,除唐周几位颇会生活的闲适者,绝大多数人是怀抱满腔悲愁凄苦仰头灌下辣苦烈酒,而后成了习惯。随着年岁长,虽然还是不喜欢喝酒也没有饮酒习惯,但越来越理解棋王中那句:酒是什么,是老爷们的觉啊!有时候,真得喝个酩酊,才睡得着啊
闲趣坊 随笔 饮食
吃主儿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王敦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1
作者是世家子弟,他以京腔十足的文笔,讲述了他生活中三位最亲近的“吃主儿”的故事,记述了从选料采买,到如何烹调、如何下箸的许多学问,介绍了百多种王氏家常菜的烹调诀窍,不是菜谱却胜似菜谱。最珍贵的是,文中记述了作者的父亲王世襄先生对烹饪的研究和创新故事以及他家精于厨艺的老家人对饮食烹饪精到的理解,以“各家所长,兼收并用;依我所好,为我所用;量材入馔,物尽其用;绝不可墨守陈规,一味拘泥”的观念贯穿全书。
2017年6月19日 已读
休憩129th,散文形式写菜谱?还能写出读来觉饿的境地?真的只能说岁月积淀能出玩主,真的玩的明白吃的上讲究,外加真情实感交织,热腾腾的出锅一本好书,点赞
文化 随笔 饮食
文人饮食谭 豆瓣
作者: 范用 三联书店 2004 - 4
本书精选49位中国现当代作家、学人谈论饮食文化的散文、随笔56题。内分五辑:辑一“饮食漫话”泛谈中国饮食文化与历史;辑二“乡土风味”分述全国各地菜系的特色与风格;辑三“野味名品”杂谈具体名物与经典小吃;辑四“对酒当歌”集中阐释中国酒文化;辑五“寻常茶话”为烹泉品茗之际的清聊隽语。
2017年6月12日 已读
休憩123rd,49人56篇,陆文夫老汪等吃货达人录有多篇,可惜还是不好吃,读来无食欲,部分人的流水账拖后腿太严重,此书更像是专门为几大高手正名之作,告诉我们,其他的八嘎写吃是实在不怎么行deso
文化 随笔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