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
「日本人」的國境界(上卷) 豆瓣
作者: 小熊英二 译者: 國立嘉義大學臺灣文化研究中心, 經典研讀會黃阿有 稻鄉出版社 2011 - 11
本書主旨,在詳細驗證近代日本的殖民地政策理論。自1998年出版後,初版迄今已十刷,可以說是很「叫座」的一本學術著作。內容主要探討百年來的近代日本,其政策與主流輿論,對於琉球、愛奴、臺灣、朝鮮的人民,何以有時需將他們劃為「日本人」,有時又需劃為「非日本人」。書中詳細檢討日本,從1879年將琉球廢藩置縣後,把琉球編入「日本人」國境界內,在該地實施同化教育的理論;對北海道施行愛奴教育和舊土人保護法,採取漸進式同化主義的形成;以及領有臺灣的同化教育糾葛,和透過六三法案及舊慣調查,臺灣總督府王國的產生;甚而日韓合併後,朝鮮人變成「新日本人」的戶籍問題等等。作者在分析「日本人」國境界產生搖擺的立論中,還添加「歐美」的觀點。作者認為日本殖民帝國的政策和立論,因為没有明確的方針,一旦發生矛盾,改革挫敗,便易流入中央和地方的權限爭奪紛爭,使大日本帝國失去自我改革的能力。對於有興趣認真思考「國家」是什麼?「國民」又是什麼的人,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华夏边缘 豆瓣 谷歌图书
9.0 (14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7 其它标题: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 什么是中国人?华夏认同如何发轫演变?
·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成名作,理解中国历史与民族的关键读本
· 以边缘视角理解族群,在历史记忆中反思认同
· 人文社科研究必读书目
· 全新修订再版,增补长篇序言
王明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来像个图形……他的研究并非只是描述华夏的汉民族史,也不是描述一个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史。而是以“华夏边缘”的历史变迁来说明古代华夏到近代中国的深刻变化,并由此旁及“边缘”内外群体间的资源竞争、垄断、冲突,以至于在当代民族概念下的再整合、分享的过程。
——罗丰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罗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
——刘苏里
内容简介:
《华夏边缘》是著名学者王明珂讨论中华民族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的重磅研究,为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提供了全新路径。王明珂认为,“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他视“华夏”为长程历史中的人类生态,而“华夏边缘”不仅是时间上的边缘、地理上的边缘,也是认同上的边缘。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环境分配中,在集体性的记忆塑造与失忆选择中,华夏边缘的形成、变迁、维持,亦可说明华夏族群及认同的形成与变迁。
《华夏边缘》是具有理论范式意义的经典著作,出版多年畅行不衰。书中第一部分主要陈述了全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利用考古材料,说明了华夏族群边界形成的人类生态背景;第三部分阐述了华夏族群的重要形成基础,即周人的族源传说与历史记载,并通过荆楚吴等例子,说明了边缘族群华夏化与非华夏化的往复游移;第四部分着眼于近代华夏边缘的再造,通过40年代民族调查过程中的微观事例,分析了个人、族群与社会在认同建立过程中的张力。王明珂运用社会人类学理论、考古发掘报告、历史文献史料等各学科理论与资料,结合个人在羌族的田野考察经历,深入探讨了资源环境与族群边缘关系,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相互滋长,个体与集体记忆和认同的差异,等等问题,以期为当下的民族与族群认同问题提供更多反思和新知。
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 豆瓣 Goodreads
Kamikaze, Cherry Blossoms, and Nationalisms
9.1 (25 个评分) 作者: 大贯惠美子 译者: 石峰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二战末,尽管日本正面临战败,为什么一万多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兵”自愿加入“神风特攻队”的行列?在这部关于日本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中象征主义和美学的角色的迷人研究中,大贯惠美子展示了国家如何操纵日本人历史悠久的樱花的象征,来说服人们为天皇“如美丽的飘零的樱花”那样死去是一种荣誉。
依据从未用英文发表的日记,大贯惠美子描述了这些年轻人的痛苦,甚至是对帝国意识形态的反抗。这些神风特攻队员们热情地献身于世界主义的知识传统,因此他们不是以军事眼光来看待樱花,而是视之为一种痛苦的美丽以及他们悲剧性信仰生活的未解心结的象征。以日本为例,作者重新理解了象征交流、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际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