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周末 豆瓣
Das Wochenende
7.4 (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本哈德·施林克 译者: 印芝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不经历二十多年的牢狱生活后,约尔克被总统赦免释放。为庆祝他重获自由,姐姐克里斯蒂安娜在柏林郊区的房子组织了一个周末聚会,邀请约尔克的朋友参加。克里斯蒂安娜希望这是帮弟弟开始新生活的好机会,不过,对于参加聚会的人来说,心情复杂,往昔不堪回首。约尔克曾经是德国红军派成员,这个深受极左思潮影响、发端于西德六八年学潮的团体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成暴力恐怖组织,在七八十年代制造了多起震惊世界的绑架、谋杀事件,约尔克正是这些恐怖事件的参与者。与约尔克的相聚,把似乎已远去的种种选择、评判又摆在了大家面前。
约尔克该怎样面对周围的人,怎样认识今天的世界?三天的聚会中,约尔克,他的律师,他的“革命同志”,以前的情人,多年失去联系的儿子,每个人的表现,说话、神态、心情……事过境迁,不仅是约尔克,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自己位置,每个人都再一次面对梦想、责任、罪恶、宽恕、情谊、道德审判的困惑,而今天面临新的恐怖主义威胁的世界让这些不仅仅只是回顾。
2020年5月17日 已读
通过三天的周末聚会来反思德国二十世纪后半叶的红色恐怖主义,施林克真的是一以贯之始终在反思大的历史政治问题的作家。故事是好看的,但不知是否由于着墨的人物太多,在叙事和情绪上都不够流畅,作品虽然提着一口气,但那气是散的。语言也无甚出彩之处,尽管阅读量有限,我仍在期待读到一本译成中文后不会显得文字干巴巴的当代德语小说。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气球 (2018) TMDB 豆瓣
Ballon
8.3 (213 个评分) 导演: 米夏埃尔·赫尔比希 演员: 弗莱德里奇·穆克 / 卡罗利妮·舒赫
其它标题: Ballon / 翻墙热气球(港)
故事发生在1979年冷战期间,冈特(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饰)和皮特(弗莱德里奇·穆克 Friedrich Mücke 饰)身处东德统治者的铁腕政权之下,虽然被限制了行动,但是两人并没有放弃对于自由的追求,他们利用长达两年的时间,策划了一起惊天大逃亡。
两人动用了手边一切能够得到的资源,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他们打算用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带领着他们的家人逃往西德。然而,就在一行人即将越过边境之际,热气球却因为意外而坠毁了,与此同时,他们的行动也引起了秘密警察的注意,针对他们的追捕很快展开了。一边躲避追兵,冈特和皮特还要一边想方设法制作新的热气球,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开始了。
2020年4月19日 看过
(Virtual Screening Room@Coolidge) 果然还是有真实故事基础的冷战反思电影更丰满。看着你的不一定是秘密警察,而是邻居、售货员、街上的陌生人,谁都有可能成为那个举报者。 片子对令人不寒而栗的高压政治环境的刻画克制但到位,有不少可回味的细节。为了追求自由,真是做什么都可以。
德国 欧美商业片
黑色方尖碑 豆瓣
Der schwarze Obelisk
8.6 (5 个评分) 作者: [德] 雷马克 译者: 李清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3
☆20世纪顶尖小说家,拥有读者最多的德语作家之一。
☆茨威格、君特•格拉斯推崇的大师,林语堂、巴金鼎力推荐,影响鲍勃迪伦、王朔的经典名家。
☆雷马克经典代表作,以黑色幽默笔调刺穿战后荒诞现实。
☆1923年,恶性通货膨胀笼罩着德国。被战争耽搁的年轻人深陷于和平年代的混乱与荒诞之中,所见的依旧是形形色色的死亡与绝望。这是关于德国一战后一代人的故事。
--------------
1923年,德国正处于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中。主人公路德维希25岁,热爱艺术和诗歌,他17岁时便应征入伍,和许多同辈一样参加过“一战”,如今在一家墓碑公司里工作,黑色方尖碑是这家公司最有历史也最值钱的纪念碑。战争对这一代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战后的艰难生活中,正如本书副标题所揭示的,这是一个关于“被耽搁的青年时代的故事”,这一代人的青春由于他们参加战争和战后过着迷茫的生活而被耽误了。
通过路德维希的视角,书中展现了通货膨胀下不同阶层人士的生活状态和荒谬现实,规规矩矩做生意,生意做得越多越蚀本,而投机商人却能轻而易举牟获暴利。辛勤工作的普通人却都走投无路,甚至不得不选择自杀。在这种环境中,路德维希和他的好朋友墓碑公司的老板格奥尔格也不得不使用一些小诡计才能维持公司经营并减轻生活的压力。路德维希还在空闲时间兼任家庭教师,并在一家精神病院里为病人弹奏管风琴。在那里他结识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富家小姐伊莎贝尔,曾经因为经济的拮据路德维希的两任女友都离他而去,直到遇到伊莎贝尔他感受到了真正的爱情,在被战争蹂躏的人生和世界中找到了意义。但随着病情的好转,伊莎贝尔已忘记了患病期间的种种,他们最终也只能是隔着阶级鸿沟的陌生人。此时国家政策的调整使通货膨胀骤然停止,纳粹势力也在德国国内逐步上升。路德维希决定离开小城韦尔登布吕克,去柏林做了一名报社记者。小说最后一章用简短的篇幅叙述了当路德维希再回去时已是二战之后,韦尔登布吕克已经在纳粹和又一次的战火中面目全非,人们的命运也被动荡的时代裹挟着,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2020年4月14日 已读
在已读过的雷马克作品中,我觉得《西线无战事》和这一本是一种写实和批判风格,而《凯旋门》与《里斯本之夜》是另一种极其抒情但又克制的风格,我显然更喜欢后一种风格,虽然这本书也非常好看。也不知道是不是不同译者的原因。不过我有英译本,将来可以再体会一下。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 (1979) 豆瓣 TMDB
Nosferatu: Phantom der Nacht
7.4 (79 个评分)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演员: 克劳斯·金斯基 / 伊莎贝尔·阿佳妮
其它标题: Nosferatu: Phantom der Nacht / 吸血僵尸(港)
A real estate agent leaves behind his beautiful wife to go to Transylvania to visit the mysterious Count Dracula and formalize the purchase of a property in Wismar.
2020年4月1日 看过
所有的吸血鬼传说都是关于爱的故事,这部也不例外:“The absence of love is my most abject pain.” 此片中的德古拉比其他版本显得更惹人怜爱。可惜片子稍嫌沉闷、干枯,而且以我的口味还不够哥特和黑暗。看过的最好吸血鬼电影仍然是东方人朴赞郁拍的《蝙蝠》。
Werner_Herzog 德国 欧美商业片
玛尔塔 (1974) 豆瓣
Martha
导演: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演员: 玛吉特·卡斯滕森 / 卡尔海因茨·伯姆
其它标题: Martha / 玛塔
玛塔(玛吉特•卡斯滕森 Margit Carstensen 饰)和个性冷漠粗暴的父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两人前往罗马度家,途中,父亲突发心脏病不幸身亡。玛塔并没有感到有多难过,相反,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自由。之后,玛塔邂逅了名为赫尔穆特(卡尔亨兹•伯恩 Karlhei nz Böhm 饰)的工程师,两人坠入了情网。
然而,赫尔穆特的个性和玛塔的父亲如出一辙,他不断的侮辱和虐待着玛塔,奇怪的是,玛塔似乎很享受这种虐待。玛塔和赫尔穆特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赫尔穆特对玛塔的虐待相比以前有过之而不及。最终,玛塔决定和自己的同事私奔,哪知道一场车祸不仅夺走了情郎的性命,还令玛塔失去了双腿。
2020年3月28日 看过
时长缩到100分钟以内就更好了,但现在这样也不妨碍我这脑残粉继续喜欢法斯宾德,我心目中的“妇女之友”导演。标签式的舞台剧效果与室内外景别无关,演员一旦出现在法斯宾德的影片里,都会带有强烈的符号感和道具感、为导演所用。本片在很多场景中都有旁观者出现,既表示着导演的存在(他也确实在片尾露了一脸),也代替观众进入了片子所设置的“舞台”。虐恋故事,父权夫权,以此片为媒介,导演与观众之间的施受虐关系也呼之欲出。
德国 欧洲艺术电影 法斯宾德
吸血鬼 (1932) 豆瓣 TMDB
Vampyr - Der Traum des Allan Grey
7.1 (56 个评分) 导演: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演员: 朱利安·维斯特 / 莫里斯·舒茨
其它标题: Vampyr - Der Traum des Allan Grey / The Vampire
本片是德莱叶的第一部有声片,是恐怖片的经典,而且比现代恐怖片更具有心理震撼性。
影片以营造气氛著称,弥漫着梦幻和诡异。
故事讲述一个年轻人觉得自己遭到僵尸的包围,并幻想自己被安葬到坟墓里。
影片采用了很多新奇的拍摄角度,营造出独具一格的映像效果,又通过暗示手法展现邪恶的力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将恐怖类型片提高到艺术片的高度。
2020年3月24日 看过
独居如幽灵的时期恰好看到这部电影。默片风格强烈的有声片,各种光影效果的运用造成幽闭和恐怖的感觉,棺内视角仰拍的镜头轻盈优美。总体上是一部偏冷硬风格的吸血鬼影片。我主观地认为,拍过吸血鬼题材的导演应该都比较切近地感受过死本能。
Carl_Theodor_Dreyer 丹麦 德国 欧洲艺术电影 法国
一千种方式形容雨 (2017) 豆瓣
1000 Arten Regen zu beschreiben
5.8 (10 个评分) 导演: 伊莎贝尔·普拉尔 演员: 比亚内·梅德尔 / 毕碧安娜·贝格
其它标题: 1000 Arten Regen zu beschreiben / Different Kinds of Rain
门已经关了好几个星期了。少年迈克把自己关在里面,把无助的父亲、母亲和姐姐拒之门外。迈克并没有生病,只是下定决心不想再涉足外面的世界了。在日本,人们把这样的年轻人称为“蛰居族”。这样的行为在西方国家也逐渐蔓延开来。他的家人只能每天站在紧闭的门前等待、询问、发火、绝望、指责、无视和期待,别无他法。
你的奥尔加 豆瓣
Olga
7.2 (8 个评分) 作者: [德] 本哈德·施林克 译者: 沈锡良 南海出版公司 2019 - 11
★本哈德·施林克继《朗读者》之后的重磅新作
★被誉为近年来德语文学的高峰
★在德国出版一年来被翻译为22种语言
★已居《明镜周刊》畅销榜38周,持续在榜中
★重拾《朗读者》的母题,从一场爱情的侧面切入,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侧影,让混乱的时代变得柔和起来
★知名译者倾力打造译本,多视角叙事,语言真挚感人,通俗易读
★这本书是《朗读者》的回声,它描绘了一位年轻男人和一位直率、正直的女性的爱情,以及他们和德国的命运。——《德国之声》
------------------------------------------------------------------------------
十九世纪末,奥尔加出生在波兰属地。 青涩时代,她爱上了工厂主儿子赫伯特,但清楚阶层不同,对方家庭不会答应这门婚事。
和赫伯特度过幸福的几年后,两人不得不分离。奥尔加去一家乡村学校教书。赫伯特则选择从军,他喜欢周游列国,有一颗驿动的心。
纳粹攫取政权后,奥尔加因病失去听力,在世间辗转流离,这时无人知道,她怀揣着一个怎样的秘密……
2019年12月24日 已读
纸张难以承受的缱绻深情和德国过去百年间的苍茫历史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极具审美愉悦感和历史纵深感的好故事。赫伯特和奥尔加分别代表了德意志精神的两个侧面,前者是崇尚冒险、追逐虚无的死本能,后者则象征了绵长、坚韧的生的力量。当年迈的奥尔加纵火而亡,两股力量形成了最终的交汇。三种叙事角度也在书尾交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叙事人的声音其实在告诉读者:这是历史对它本身所进行的一次回望。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光芒渐逝的年代 豆瓣
In Zeiten des abnehmenden Lichts
作者: [德] 欧根·鲁格 译者: 钟慧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6
《光芒渐逝的年代》这部长达426页的家庭小说讲述了东德一家四代人从上世纪50年代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直至本世纪初近半个世纪的经历。祖父威廉和祖母夏洛特属于信仰共产主义的一代,希特勒上台之后全家逃至苏联,后在苏联共产党指示下移居墨西哥,1952年返回年轻的民主德国,并积极投身共和国建设。父亲库特幸运地逃出斯大林时期的沃尔库塔劳改营,和苏联人的妻子伊蕾娜返回小市民的民主德国,作为一名声望颇高的知识分子,他虽偶有不满,但还是坚信民主德国的可改造性。而对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作家本人的化身)及其孙子一代来说,民主德国已过于狭隘——亚历山大恰恰选择了1989年祖父90岁生日之际逃向了西柏林。从祖父、父亲、儿子到孙子,民主德国逐渐衰退,四代人对民主德国的感情和信仰一代淡比一代,这也正是小说名字“光芒渐逝”的隐喻所在。
2019年11月30日 已读
多线程、多角度叙事带来一种复调感和立体感,也使读者能深入这一家族小说当中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首章和终章却在提醒读者,亚历山大这个人物其实是作家在作品中的化身,也是多线索叙事声音的最终落脚点。这部作品写出了既宏大、复杂又私人化的历史感,比同名电影更加宽阔且深刻。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里斯本之夜 豆瓣
Die Nacht von Lissabon
8.6 (18 个评分) 作者: [德] 雷马克 译者: 朱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6
1942年,葡萄牙里斯本聚集了许多等待前往美国的流亡者。一天深夜,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码头相遇。一人因没有船票而徘徊,另一人愿意送出自己的两张船票,条件是对方要听他倾诉至天明,故事就此展开。
送出船票的是德国人约瑟夫·施瓦茨,他因反对纳粹政权,被他做盖世太保的妻弟告密,关进集中营,后逃出德国,却冒险回国探望妻子海伦。海伦决定和约瑟夫一同离开德国。他们辗转瑞士、法国、西班牙,经过数次分离与重聚,逃过种种追捕与监禁,终于到达了里斯本,却在最后关头不能登船去往“应许之地”了……约瑟夫和海伦的逃亡之路是一首“由恐怖、喜剧、逃跑、官僚政治、绝望和爱情组成的史诗”。
2019年7月30日 已读
太喜欢了,一部笼罩着夜色的作品,不论是咖啡馆和小酒店里在时间分秒流逝中的徐徐讲述,还是西欧大陆上迎着暮色和霞光的不断逃亡、男女主人公在劳动营里的月下相聚,都跟深夜紧紧联系在一起。纳粹阴影笼罩下的欧洲,流亡和逃亡中的爱情,雷马克写来,既充满绝望的抒情,却也在故事落幕时灌注了希望的力量。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西线无战事 豆瓣
Im Westen nichts Neues
9.2 (42 个评分) 作者: [德] 雷马克 译者: 朱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九岁的保罗·博伊默尔受到“爱国主义”的激励,跟同学们一起志愿参军,但战争与军队生活的残酷完全超出想象。在新兵训练营里,他们被迫抛弃从前对知识和自由的信仰,接受彻底的改造。短暂的训练后,新兵们被派往前线作战,所见所闻尽是残酷:战壕内都是老鼠、虱子;烈性传染病威胁着每个士兵的生命;战友们一个个阵亡,或受伤被送到野战医院;野战医院设备简陋,药品缺乏,伤患的死亡率极高。
保罗休假回家,发现德国国内仍沉浸在对于战争的英雄主义幻想中,普通人无法想象士兵们在前线所受的灾难,他和从前的生活已完全脱节,他的感受无人能懂。保罗重回前线,此时战争愈发惨烈,未来一片迷茫……
2018年12月31日 已读
此前很难想象我会去读一本叙写战场生活的、纯男性视角的小说。雷马克以轻灵的语言描写沉重的战争,用朴实的对生活的渴望来控诉血腥,更以诗意的文字将他对一战的反思推向了一个哲学化的高度。朱雯先生译笔优美、晓畅,读之是一种享受。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经典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2016) 豆瓣 TMDB
Kästner und der kleine Dienstag
8.1 (28 个评分) 导演: 沃尔夫冈·穆尔恩贝格 演员: 弗洛里安·大卫·菲茨 / Nikolaus Barton
其它标题: Kästner und der kleine Dienstag / 友谊之桥
故事发生在1929年的德国柏林。埃里希(弗洛里安·大卫·菲茨 Florian David Fitz 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创作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天,一个名叫汉斯(尼科·拉莫·克莱曼 Nico Ramon Kleemann 饰)的小男孩出现在了埃里希的家门口,他告诉埃里希自己是他的超级粉丝。
刚开始,埃里希对于汉斯的存在并没有太过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个脑袋里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男孩能够成为自己创作的灵感来源。在埃里希的推荐之下,汉斯也得到了一个在电影里扮演角色的机会,一来二去之间,一老一少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二战爆发了,纳粹的铁蹄踏破了埃里希和汉斯的宁静生活。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Neurosis 豆瓣
作者: Otto Fenichel / Leo Rangell W. W. Norton & Company 1996 - 8
When Otto Fenichel died suddenly at age 48, Anna Freud mourned the loss of "his inexhaustible knowledge of psychoanalysis and his inimitable way of organizing and presenting his facts." These qualities shine in his classic text, which has been a beacon to generations of psychoanalysts.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ical needs and external influences-the tensions and inhibitions that nurture neuroses-Fenichel concludes that "neuroses are social diseases," arising from the demands of civilization on the developing organism. For this 50th anniversary edition, distinguished psychoanalyst Leo Rangell has written an introduction to set the context of Fenichel's work and an epilogue to describe its influence.
2018年10月19日 已读
跳着看了几章,大师气象体现在文字易懂、逻辑清晰上,所述的病症虽已过时,但症状本身所表征的痛苦却仍和今天的人们息息相关。
德国 心理学 精神分析
威迪 (1971) 豆瓣
Whity
导演: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演员: 罗恩·兰德尔 / 汉娜·许古拉
其它标题: Whity
When is a Western not really a Western? When it’s directed by Fassbinder! WHITY is only my sixth film from the so-called German wunderkind: I admire Fassbinder for his prolific and versatile output, though I’ve yet to be won over completely by a film of his; frankly I was hoping this would prove to be the one – but, as it turned out, I couldn’t have been more wrong! For the record, I’ve got four more titles from him to watch: still, considering my dismal experience with WHITY (especially since I had fully expected it to be the most accessible of the lot!), I don’t know when I’ll muster the courage to get to them now…even if DESPAIR (1978) is a reasonably enticing title, given the participation of Dirk Bogarde and the Vladimir Nabokov source.
To be fair, the Western ambiance is delivered in spades throughout. The film was stunningly shot in Widescreen – by Michael Ballhaus (later a valued collaborator of Martin Scorsese) – in Almeria, location site of many a Spaghetti Western. It generally has the right feel for time and place with regards to settings and wardrobe, while the all-important score is highlighted by a decidedly infectious riff. Even so, the repertoire of English-language ballads (the bulk of the film, of course, is in German) allotted to chanteuse/prostitute Hanna Schygulla – not to mention her own affected delivery – is inappropriately modern and comes across as unintentionally laughable! Schygulla was a fixture in Fassbinder’s work; the film also features Ron Randell (best-known, if at all, for playing Christ’s attorney[!] in Nicholas Ray’s KING OF KINGS [1961]) and Ulli Lommel (who later graduated to directing himself, notably TENDERNESS OF THE WOLVES [1973] and THE BOOGEYMAN [1980]).
The overriding pretentiousness at work here is palpable above all in the film’s lethargic, indeed deadly, pace (never have I seen a movie in which the characters moved more s-l-o-w-l-y!). Besides, it isn’t helped by unsympathetic (even annoying) characters – mostly members of a dysfunctional family (and particularly the pasty-faced, frizzy-haired sons of landowner Randell) – indulging in all manners of transgressions (from such commonly-depicted capital sins as greed, lust and murder down to nymphomania, masochism, interracial relationships and incest!). In the midst of all this is an unsavory gay subtext which, inevitably, seems to be on the agenda of virtually all directors so inclined in real-life (but becoming obviously more pronounced in the liberalized modern cinema)!
The plot, for what it’s worth, is reminiscent of Pier Paolo Pasolini’s THEOREM (1968) – coincidentally another gay parable – as the life of everyone involved is influenced in some way by the household’s black manservant (the character bears the ironic titular nickname but is also curiously underwritten and inexpressive), who’s actually the fruit of Randell’s illicit affair with his frumpy colored maid! The fact that each, in turn, pleads with him to slay the other could have turned this into a pointed black comedy – but the film is simply too labored and deliberately self-conscious for the subtlety intrinsic to such refined treatment...
In the end, one should note that 1971 saw a boom of arty Westerns with other such offerings as Alexandro Jodorowsky’s EL TOPO, Peter Fonda’s THE HIRED HAND and Robert Altman’s McCABE AND MRS MILLER. As for WHITY (whose shooting, by the way, inspired Fassbinder’s own BEWARE OF A HOLY WHORE [1971]), I had owned the Fantoma DVD – which includes an Audio Commentary from Ballhaus and Lommel – for quite a while before actually sitting down to view it. I’d purchased the disc through the company’s own website during a sale but, as I said, could only manage to find a slot for it in my hectic/eclectic schedule after having enjoyed a couple of equally stylized (but far more satisfying) Spaghetti Westerns – DEATH SENTENCE (1968) and YANKEE (1966) – earlier this week.
德国往事 (2017) 豆瓣
Es war einmal in Deutschland...
7.2 (12 个评分) 导演: 山姆·贾巴尔斯基 演员: 莫里兹·布雷多 / 安婕·特拉乌
其它标题: Es war einmal in Deutschland... / 王牌业务员(台)
1946年的法兰克福,一群逃过纳粹大屠杀的犹太幸存者,梦想到美国重新展开生活。能言善道的大卫为此召集友人,准备趁此艰难时期,一展自己三寸不烂之舌的推销才华,狠狠海削德国人一笔。眼看资金即将筹足,光明未来也就在不远处,大卫却被怀疑是纳粹帮凶而被召去问讯调查,他把过去说得天花乱坠、天衣无缝,但一切究竟是为了摆脱嫌疑,还是掩饰阴影?
德国名导山姆贾巴尔斯基继《洞里春光》后,又一部荒谬讽刺的社会喜剧。影片改编自德瑞小说家Michel Bergmann的作品,角色灵感源自作者亲友的亲身经历,深入刻划二战主题中鲜少被讨论的一群人──大屠杀过后仍居住在德国的犹太人们。面对战后人事全非的创伤,不悲情控诉,而豁达自嘲地以荒诞的德式幽默,回应难以被述说的辛酸历史。如果生活让人无法忍受,那么就用轻盈的谎言点缀它。
2018年7月8日 看过
@WestNewtonCinema 镜头对准1946年法兰克福的“城中村”里伺机想去往美国的犹太人,视角很新颖。然而情节上却无甚出彩之处,反而穿插着各种讨巧的桥段。
德国 欧美商业片
第九日 (2004) 豆瓣
Der neunte Tag
7.1 (7 个评分) 导演: 沃尔克·施隆多夫 演员: 乌尔里希·马特斯 / 奥古斯特·迪赫
其它标题: Der neunte Tag / 九天假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豪集中营,人间地狱。受尽非人虐待的天主教神父亨利·克莱默(乌里奇·马特斯 Ulrich Matthes 饰)身形枯槁,与同囚室的人一起秘密举行着弥撒祷告。在无尽的折磨与摧残下,度日如年。一日,克莱默母亲去世,而纳粹发现了他的用处,便趁机借克莱默母亲去世之名,“仁慈宽容”的允许克莱默回卢森堡奔丧九天。回到家中,克莱默很快便发现了纳粹的阴谋。一方面,盖世太保中尉格布哈特(奥古斯特·迪赫 August Diehl 饰)试图利用克莱默神父说服当地教会,进而使当地武装力量放弃抵抗;另一方面,格布哈特也给克莱默开出了非常诱人的条件:释放克莱默及其被关押的狱友。一面是放弃信仰和良心出卖国家民族的负罪感,一面是在巨大诱惑前的本我驱使,在如此艰难痛苦的抉择面前,克莱默神父最终会如何选择,九日将尽,他的命运到底会何去何从。
本片根据天主教神父克莱默被羁押在纳粹集中营期间所撰写的日记改编而成。
沉默的教室 (2018) 豆瓣 TMDB
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8.4 (240 个评分) 导演: 拉斯·克劳梅 演员: 乔纳斯·达斯勒 / 汤姆·格兰门兹
其它标题: 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 无声革命(港/台)
1956年,两位高中生提奥和库特在去西柏林看电影的路上见到了匈牙利十月起义的新闻报道。为了对起义的死者表示悼念,他们和同班同学们决定,一起在课堂上无视老师,突发沉默一分钟。然而这短短的一分钟彻底改变了班上同学的命运,许多人从此被东德安全局视为眼中钉,加以监视和迫害。在 班级被强行解散后,他们却决心在西德重新结集,不过是以作为逃亡者的新身份。
2018年6月29日 看过
剧本非常扎实,故事的推进节奏掌握得很好,学生们的明线和家长们的暗线以及学校、政府的辅线主次有别、互相补充,把“政治事件”、同窗情谊及男女情愫的演化过程都讲得很清楚。唯有反思才不致遗忘。在这方面,这部电影实现了它的意识形态功能。
德国 欧美商业片
丽塔传奇 (2000) 豆瓣
Die Stille nach dem Schuß
8.9 (7 个评分) 导演: 沃尔克·施隆多夫 演员: Bibiana Beglau / Richard Kropf
其它标题: Die Stille nach dem Schuß / 打开心门向蓝天
Die BRD in den 70er Jahren. Über die heitere Anarchie kommt Rita Vogt zum Terrorismus, verführt durch ihren Gerechtigkeitssinn und durch die Liebe zu Andi. Als sie das Scheitern der Bewegung erkennt, taucht sie in der DDR unter. Mit Hilfe der Staatsicherheit, personifiziert in Erwin Hull, beginnt für sie dort unter anderem Namen eine neue Existenz.
Rita führt sozusagen das normale Leben der Arbeiterklasse. Sie will ankommen, während ihre junge Kollegin Tatjana weg will, in den Westen. Zwischen beiden beginnt eine Freundschaft, der eine Fahndungsmeldung im Westfernsehen ein abruptes Ende setzt. Wieder muss Rita untertauchen. Mit einem neuen Namen in einer neuen Stadt scheint sie mehr Glück zu haben.
Rita lernt im Urlaub den Studenten Jochen kennen. Er will sie mit nach Moskau nehmen. Doch dann wird Rita von ihrer Vergangenheit eingeholt, es ist das Jahr 1989 - die Mauer fällt, die DDR hört auf zu bestehen...
2018年6月9日 看过
特别生猛、带感的片子,画面凌厉,正如它所表现的那个年代般缺乏修饰,然而骨子里又充满悲情。导演的政治立场一点也不重要,影片只负责展现左派恐怖分子的命运并引发观众的思考。不管向东还是往西,都是死路一条。这也是透过施隆多夫的镜头看到的,二十世纪的宿命。
Volker_Schlöndorff 德国 欧美商业片
批评家之死 豆瓣
Tod eines kritikers
作者: [德] 马丁·瓦尔泽 译者: 黄燎宇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1
德国《焦点周刊》评价说:“马丁•瓦尔泽这部针砭文坛内幕的讽刺作品写得妙语连珠,逸闻趣事信手拈来……瓦尔泽从未写过如此优秀、如此泼辣的篇章。”
*****
瓦尔泽的文字,机智而富有哲理,我深深佩服。
——莫言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托马斯•曼之后,最伟大的德语作家是谁?当然是马丁•瓦尔泽。他是当代的歌德。
——李洱(著名作家)
马丁•瓦尔泽是除德国大主教之外,对德国人影响最大的人。他的《迸涌的流泉》和《恋爱中的男人》等作品就体现出他为什么是德国人心灵世界的精确的刻画大师。
——邱华栋 (著名作家)
******
◇ 著名作家 莫言 李洱 邱华栋 倾情推荐
◇ 与君特•格拉斯齐名的德国文学大师,德国文学最高奖毕希纳奖得主
◇ 引发德国文艺界大震荡的争议之作,以文学的力量审视德国当代文坛
◇ “让一个被视为罪该万死的人死去,这才是现实主义的人物形象!”——马丁•瓦尔泽
———————————————————————————————————
广受追捧的文学批评家安德烈・埃尔-柯尼希离奇死亡。因嫌疑重大而遭逮捕的作家汉斯·拉赫,不久前因其小说新作被埃尔-柯尼希大加贬损而向批评家当面发出了威胁。汉斯・拉赫的朋友,学者米夏埃尔·兰多尔夫坚信其无罪,就此展开单方面的调查,过程中先后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警察、作家、 学者、出版家等等。他与他们逐一进行交锋和对话。随着调查深入,事件的样貌被不断修改和重塑,人心陷入言语的迷宫,悬念迭生,真相却依旧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
2018年6月6日 已读
3.5吧。对文坛怪现象的讽刺相当辛辣、有趣,值得一读。写法让我想起昆德拉的《不朽》,但不如后者那么收放自如和吸引人,主要是文字显得干巴巴的。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英格史达特的工兵 (1971) 豆瓣
Pioniere in Ingolstadt
导演: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演员: 汉娜·许古拉 / 哈里·贝尔
其它标题: Pioniere in Ingolstadt / 英格史达特的先锋
2018年5月29日 看过
男与女、欲与情,情节又简单,拍得不庸俗挺难的,我觉得法斯宾德把握得很好。户外场面也拍出了舞台感,个人风格很强烈了。
德国 欧洲艺术电影 法斯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