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文学
凯旋门 豆瓣
Arc de Triomphe
作者: [德] 雷马克 译者: 朱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凯旋门》由雷马克所著,雷马克(1898-1970),德国著名小说家。《凯旋门》是其重要作品之一。
外科医生拉维克因隐藏一名犹太作家而被盖世太保逮捕,受尽折磨;后逃出集中营,流亡法国,过着朝不保夕、随时会被驱逐出境的不安定的生活。一天晚上他在塞纳河畔邂逅一位流离失所的女演员琼,两人因境遇相同而彼此相爱。不久拉维克在巴黎街头偶然遇到几年前刑讯他并折磨死他妻子的纳粹头目哈克,为报仇雪恨,他忍痛离开情人琼,想方设法追踪哈克,终于在一个夜晚将仇人诱骗到一个森林里,然后把他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拉维克和别的流亡者一起被法国警察逮捕,囚车载着他们穿过凯旋门,向捉摸不定的远方驶去。
小说一九四六年出版时声名大噪,立刻被译成十五种文字,当年在世界各地就被销售了近千万册,并由好莱坞于一九四八年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轰动世界影坛。
2016年4月11日 已读
一个几乎全部发生在黑夜里的故事,带有傍晚和清晨的薄暮色彩,整个氛围都氤氲着三十年代末欧洲的神秘、不确定及混乱之感,同样的感觉也来自人物的性格。仅是那些灵光闪动、充满真正交流感的对话与心理描写,就值得五颗星的评价。而雷马克把背景不甚清晰的主人公们塑造得生动、感人,也要归功于他营造出的真实的生活的深渊和人物的宽广的灵魂。翻译小有瑕疵,除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也有几十年前用词的痕迹,显得不够完美。希望将来会有更好的德译中版本。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老妇还乡 豆瓣
9.8 (11 个评分) 作者: (瑞士)迪伦马特 译者: 韩瑞祥 / 叶挺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
《老妇还乡(插图本)》是以情节的双线节的双线对比发展为其基本结构的:一条是居伦人在贫穷中经不起金钱势力的引诱而良心被收买的过程,一条是男主人公伊尔在恐怖气氛的包围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罪过而终于以生命来赎罪的过程;前一条线索展示的是道德的不断下降,后一条线索展示的是道德的逐渐上升;前者导致的是喜剧的结局,后者导致的是悲剧的收场。这是一出典型的悲喜剧。剧中真实的细节描写杂以漫画式的夸张,滑稽的场面透露着庄严的气氛,轻松的言笑包含着尖刻的讽刺。
Goethe's Faust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译者: Walter Kaufmann Anchor 1963
The best translation of Faust available, this volume provides the original German text and its English counterpart on facing pages. Walter Kaufmann's translation conveys the poetic beauty and rhythm as well as the complex depth of Goethe's language. Includes Part One and selections from Part Two.
七年 豆瓣
Sieben Jahre
作者: [瑞士] 彼得·施塔姆 译者: 陈巍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10
彼得·施塔姆,一位如北欧家具般简洁冷峻而又流畅舒适的瑞士作家。《纽约客》这样描述他:如果加缪生活在一个遥远的挪威小渔村也有e—mail的时代,那么他很可能会写出像彼得·施塔姆这样的小说。我们也可以把加缪换成雷蒙德·卡佛。我们也可以这样描述他的代表作《经七年》:如果雷蒙德·卡佛写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很可能就会像这部《经七年》。美好脆弱的爱情,激流暗涌的婚姻,人生的两难与抉择。一幅幅清晰锋利的场景,不动声色的句子散发出寒意,正如小说的题词:光与阴影,使事物成形,《七年》告诉我们:爱与恨,使生命成形。
2015年2月5日 已读
好像是我读的第一本德语文学当代作品。施塔姆冰冷、锐利地剖析爱情与婚姻、欲望与现实之间纠结而错综的关系,并展示了两个前者如何不得不在两个后者之中无奈地沉沦。再加上对当代历史和政治、经济大环境的指涉(主角涉及德国和波兰,时间段从1989跨到2007年),这实在是一部有野心的小说。冰冷是表象,如何在生活的漩涡中追寻(情感的和人性的)自由才是这本书要探讨的主题。
外国文学 小说 德语文学 文学 瑞士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豆瓣
Brief einer unbekannten
9.2 (18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高中甫 / 韩耀成 译林出版社 1998 - 9
一个五月的下午,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信中的语言是一把锋锐而温情的刀,将心尖薄薄的划开。一个陌生女人,一个曾经的邻家少女,一个看不见的女人,她时而飘浮不定,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静下心来读读这部不朽的爱情经典,你会感叹:一个人的爱情,原来也可以如此荡气回肠。
里尔克诗选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绿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1
本书是一本比较齐全的汉译选本,以莱比锡岛屿出版社的六卷本《里尔克选集》为主要依据,还借重了一些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包括J.B.利什曼、罗伯特・布莱和迈克尔・汉伯格的部分英译与相关评论,以及奥古斯特・施塔尔的《里尔克抒情诗诠释》等。汉译本按照六卷本原文选载了作者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从所谓“少作”到晚年的未定稿),每一集前面都有一篇相关的说明,正文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尽可能补充一点有助理解的注释,最后还增译一份简明的年表。
悉达多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Siddhartha
9.2 (88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杨玉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0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这部作品不仅是亨利·米勒的最爱,更是影响了各类毫不相关的音乐人,从60年代到00年代,从尼克·德雷克到电台司令,从深沉悲伤到摇滚妄想,《悉达多》是他们灵感的来源。 《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此次特别增补保罗·科埃略的最新导言,
2012年12月21日 已读
并非佛陀传记,而是一个古代婆罗门的觉醒之路。要有一点佛学基础才能看得比较明白,书中涉及佛法的一些基本义理,尤其是「楞严经」和「金刚经」中的道理。跟我读过的其他黑塞作品一样,这显然不是一部娱乐读者的作品,哲学化的散文气息挥之不去。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在轮下 豆瓣
Unterm Rad
8.4 (53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张佑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轮下》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小说叙述的故事是: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为学校不容;而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
这是一部控诉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小说,被认为有浓厚的自传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