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
王道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 豆瓣
作者: 王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8
王敖的诗极具方法论及形上学的魅力,他写的是一种新型的元诗。很可能,或者更大胆地说,他将开一代新诗风。——柏桦
王敖有一种强大的气场,他能够像列子御风而行一样,骑着他桀骜的诗歌语言在心智的纹理与宇宙的寂寥之间疾速穿越,尽管他已拥有越来越多的模仿者,他的节奏、修辞、语气都是 绝对不可复制的,因为在他每一个细小的形式褶皱里,都会迸发出以光年为单位的激情和欢愉。——胡续冬
对于普通读者或诗人同行,王敖的诗歌一样有着很高的壁垒:没有强大的语言感受力和诗歌领悟力很难完全欣赏它们。他是当代中国少数几位能够将语言的诗歌能量培植到自由分裂的高浓度临界点的诗人之一。他在作品中呈现的复杂的诗歌创造力来自纯属个人的天赋的才华和天性的骄傲。——清平
王敖了解理论对写作的授权,他的一些作品,写出了受非个人化原则限制的我这个年纪的人不敢想象的东西。他的另一部分诗歌,如《回乡偶书》,框架阔远,细部体现谅解的力度,能够冷静地荡气回肠。——肖开愚
王敖的诗品属于诗人家族中的天才类型。在当代诗歌的写作图谱上,许多同代人遵从的是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再到90年代诗歌及至21世纪诗歌这样的路径,而王敖的写作则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强大的审美殊异性。他的创造力几乎搅乱了人们对当代诗歌写作的秩序的辨认。最可贵的是,他凭借一己的力量,独自为当代诗歌引出了一个新的源头和传统。这新的源头,这新的传统,既回应了当代诗人对古典诗歌、特别是古典想象力的深透的领悟,也兼顾到了诗歌写作的当代性。他在诗歌上显示出来的优异,是来自汉语的神秘的回报。
——安高诗歌奖授奖辞
鲁迅著译编年全集 豆瓣
作者: 鲁迅 译者: 王世家 (编者) / 止庵 (编者) 人民出版社 2009 - 7
《鲁迅著译编年全集(1-20卷)》内容介绍:
一,本书收录迄今所发现的鲁迅全部作品,含创作、翻译、书信和日记。鲁迅生前编入自己文集而确系他人所作或由他人代笔者,列为附录。其余他人之作,包括鲁迅编集时文后所附“备考”,概不收入。
二,收入本书的作品,均依完成先后排列。同一时间项下,以日记、创作、翻译、书信为序;著译作品先小说,后散文、诗歌。能系日者系日,无法系日者系月,无法系月者系年。写作时间未明,则系以初次发表时间,于题目右上方标~星花以示区别。
三,凡能独立成篇者,无拘长短,均单立一题;中、长篇作品,亦一律保持完整,不予割裂。
四,鲁迅对自己的作品每有修改,此次编集,只收录最后定稿。惟致许广平信与《两地书》所收鲁迅文字分属“书信”与“作品”两种文本,故一并收入。
五,收入本书的著译作品,均以鲁迅生前最后定稿版为底本,未收集者以原载报刊为底本,参校各版《鲁迅全集》及一九五八年版《鲁迅译文集》。某些篇目据手稿录入。日记、书信据手稿影印本校勘、整理。借鉴他人之处,谨致谢忱。
六,日记和某些原无标点的文章,悉由编者重新标点。
七,全书文字校订,除改正此前印本明显错字外,还包括将繁体改为简体,但可通假者及作者习惯用法,仍予保留。又所涉人名中简、繁二体不能完全对应之字,采用繁体。外国人名、地名译法,则悉从其旧。同一字的用法,同一人、地名称,在一篇文章内予以统一。
八,编者于各篇篇末,对最初发表时间,所载报刊,作者署名(署“鲁迅”者略)及首次收集情况(限于鲁迅自己所编者)略作说明。
九,全书之末附有篇目索引,以供检索。
十,本书旨在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部“纵向阅读”鲁迅的文本,在编辑体例上仅是一种尝试。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卷壹 一八九八至一九○九年
卷贰 一九一○至一九一七年
卷叁 一九一八至一九二○年
卷肆 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
卷伍 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四年
卷陆 一九二五年
卷染 一九二六年
卷捌 一九二七年
卷玖 一九二八年
卷拾 一九二九年一至五月
卷拾壹 一九二九年六至十二月
卷拾贰 一九三○年
卷拾叁 一九三一年
卷拾肆 一九三二年
卷拾伍 一九三三年
卷拾陆 一九三四年一至八月
卷拾柒 一九三四年九至十二月
卷拾捌 一九三五年一至七月
卷拾玖 一九三五年八至十二月
卷贰拾 一九三六年
篇目索引
英儿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顾城 / 雷米 作家出版社 1993
晓南,人太不一样,秉性最后显出来的时候,太残酷。但毕竟有过那如花如月的一刻,我们在一起,向这边看着。照片还是挺美好的,再给我一点照片吧。

在书里有我们所有见面的日子。出书的时候我不一定看得到了。
--顾城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豆瓣
小津安二郎 僕はトウフ屋だからトウフしか作らない
7.3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津安二郎 译者: 陈宝莲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6
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写下他的人生、他的电影
唯一授权中文简体版
著名学者止庵作序导读
有人跟我说,偶尔也拍些不同的东西吧。我说,我是“开豆腐店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饭或炸猪排,不可能好吃。——小津安二郎
---------------------------------------------------------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写下他的人生、他的电影。拍电影四十年,小津只走自己的路,一直想完美地表现人性的温暖。人生中的执著,天性中的悲悯,都在这数十年间煮成一锅好豆腐。
小津安二郎坚持“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的信条,脚踏实地只开独家的“豆腐店”:“面对摄影机时,我想的最根本的东西是通过它深入思考事物,找回人类本来丰富的爱。说那东西是人性可能过于抽象,算是人的温暖吧。我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将这种温暖完美地表现在画面上。”
日夜书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韩少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4
编辑推荐
知青一代的精神史。
以大眼界诊断时代,以大悲悯直指人心,具有社会广角与人性深度的心灵书写。
灵动的言表与深刻的思辨自然融合,当代文学的独步标高之作。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精品。作品通过几位五○后从知青年代到转型时期的人生轨迹和恩怨纠葛,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变迁。作品的聚焦点是性格、情感及价值观的冲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后知青”官员、工人、民营企业家、艺术家、流亡者等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用他们各自的一生回答了时代的精神之问。
这是知青一代的精神史。以大眼界诊断时代,以大悲悯直指人心,具有社会广角与人性深度的心灵书写。灵动的言表与深刻的思辨自然融合,当代文学的独步标高之作。
媒体评论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
格非:像是畸人录,又像是英雄传,对历史和现实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欧阳江河:整整一代人的安魂曲。
2013年10月21日 已读
绝非一部陈词滥调的知青小说,幸好我没有错过。虽然故事也就是那些故事,但韩少功明显在结构上下了很大功夫,至于语言,也几乎没什么瑕疵,除了少量的21世纪网络语汇我不喜在严肃文艺里见到,当然这只是个人喜恶。有写百科全书式小说的意图,再加上叙事语调里的追问、反思和自省,相当昆德拉。
中国文学 小说 当代 文学 现当代
1980年代的爱情 豆瓣 Goodreads
6.7 (51 个评分) 作者: 野夫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9
《1980年代的爱情》这是一段发生在80年代末期的爱情故事。故事主人翁小关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鄂西利川县一个土家族山寨工作,偶遇了自己的中学初恋丽雯,两人再续了一回纠葛 虐心的爱恋。最终,以小关回城作结。时隔多年,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两人再次邂逅,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之后,两人终于无法抑制深藏在内心多年的暗涌。而小关 在最终明白丽雯对自己的深情后,将再也无处安放剩下的余生……
2013年9月28日 已读
这本书里野夫的文字已"真诚"到肤浅的地步,用力过猛或许就是这种结果,某些用词习惯和其他语汇实在是不搭,不由得让人想挑刺,四字词的过分堆砌在这本书里始终拖后腿,没有在他散文中的那种力度。虽是文革之后那代人的故事,看起来倒像从前读过的不少知青小说的写法,女性之救赎,滥觞啊滥觞。此外,又是一个消费八十年代的作家,果不其然。
中国文学 小说 当代 文学 现当代
夭折的记忆 豆瓣
作者: 吴亮 商务印书馆 2012 - 8
二十一世纪是回忆录的时代。时间过得太快,社会变化太快,一切都转瞬即逝。然而一个时代的变迁,一段社会的存在,一代人们的情思,一个过往历史的脉搏……所有过去的一切,都会留下一些痕迹。本书作者吴亮,通过他强大的记忆体系,具体而微地向我们重现了逝去的八九十年代的生活的琐碎片段,这些极具画面感现场感的场景,寄寓在作者的记忆中,凝聚了那个时代的独特的风格面貌,平凡而珍贵。
已故的帕斯卡尔 豆瓣
Il fu Mattia Pascal
作者: [意大利] 路易吉·皮兰德娄 译者: 刘儒庭 重庆出版社 2013 - 9
◎意大利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诺奖得主皮兰德娄最受推崇的长篇小说
◎幽默里透着悲凉 荒诞中蕴含哲理 . 酣畅道尽人与现实、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 . 淋漓尽现人们对自我身份丧失的焦虑与恐惧
◎著名意大利语翻译家刘儒庭全新修订译本
.
——我是死了的活人,我是活着的死人 。
——有人过着我的生活,我却对他一无所知。
《已故的帕斯卡尔》是意大利著名作家皮兰德娄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乡村图书馆管理员马蒂亚•帕斯卡尔两次抛弃原先的身份,寻求另一个“自我”的经历。离奇的情节刻画了荒诞不经的社会生活对人的强制力,以及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
此时此地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萧开愚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 1
《此时此地--萧开愚自选集》
萧开愚的诗作风格硬朗,着重此时此地经验,别有一番锤词炼句功夫;用韵奇险,极具声韵形式探求。作者自选历年诗作,本次结集出版并精心做了多次修订,译诗和文选更是精粹,极具文本价值。
陈年旧事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叶兆言 中信出版社 2013 - 5
遥想当年名士,因缘际会,成时代的风流人物。其人其事,令人不由得心向往之。名之曰“陈年旧事”,慨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陈年旧事》以简洁、朴实的笔法,勾勒了40余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物形象。作者如数家珍般讲述了诸如胡适、林语堂、蔡元培、徐志摩、马寅初、吴梅、竺可桢等大师的老掌故老段子,将陈年旧事娓娓道来,道出一代名士不为人知的真情怀,读来别有一番味道。作者视野开阔,既问历史魂归何处,又涉现实关怀,其笔下人物令人神往,文字背后尽阅大师风范与时代沧桑。
自序
多少年来,习惯了被人称为小说家。什么是小说家呢,就是一个喜欢编故事的家伙,成天胡思乱想,同时用文字把思想固定下来,接二连三地杂志上发表,出版社出书,然后凭着这些成绩,便在小说家的椅子上坐实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断断续续一直在写小说,不温也不火,好歹都是坚持,转眼三十多年,蓦然回首,著作未曾等身,也已经有了几百万字。
于是开始写些非虚构的文字,说是散文也好,说是随笔也行,不紧不慢又出过几本书。我是个喜欢动笔的人,写什么都觉得津津有味,都能自得其乐。在非虚构的作品中,有一本《陈旧人物》似乎还受大家欢迎,常常有读者提到。本书的体例与《陈旧人物》大致相同,当作续集也未尝不可,无非说说过去的人,谈谈过去的事。以人叙事,以事论人,不同的只是每篇篇幅略短,但范围更广,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化人,政治和军事都有所涉及。
本书起因非常简单,既然有人愿意看这样的文字,读者喜欢,能写为什么不写,何乐而不为。我得到很多鼓励和督促,写文章的都盼望有人阅读,当然更因为喜欢写,技痒难熬自以为是,结果就一而再,再而三,欲罢不能。
怀旧是人生难免的一种情绪,陈年旧事说过去就过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最后还要唠叨一句,本书内容为第一次结集,有些被删节的文字,尽可能地恢复了。
二○一三年三月
马寅初:其实他和鲁迅一样,都是学地矿的
有朋友看了我的专栏,很感慨,说没想到国民党的两位中统特务头子,会是学地质矿物出身,而且都当过教育部长。我一开始也觉得奇怪,天下事这么奇巧,书看多了,就觉得很正常。在过去年代,地质和矿物犹如后来的电机、计算机,还有生物,能够时髦与饭碗有关,大家都相信学了这个,日后找工作容易。
真正老资格学过矿物的,是鲁迅,还有后来的北京大学老校长马寅初。我所知道的著名人士,除了李四光学这玩意儿修成正果,其他人都是当作敲门砖,都半路改行。朱家骅和陈立夫从政当官,鲁迅成了文学家,马寅初成了经济学家。因此结论也简单,人生一世,学什么专业不重要,干什么才重要,干成了什么更重要。
李敖先生到北京大学演讲,狠狠地恭维了马寅初,说老先生坚持真理,竟敢和老人家的意思拧着干。马寅初以经济学家成名,生在乱世,没多少用武之地,一辈子也谈不上多大特殊贡献,能让人记住的,也就是提醒大家管好自己的玩意儿,注意控制人口。中国人太多了,多得让人一想到就心烦,就抱怨。
人口问题后果很严重,也很简单。用不着多少学问便想明白,掰掰手指就算清楚,以马寅初自家为例,他老先生生于一八八二年,比鲁迅小一岁,是家中的老五,也就是说,这一代兄弟五人。到子侄一代,有男十一人,女二十二人。到了孙辈,已变成四十七人,男二十人,女二十七人。
用传统眼光看,人丁兴旺是好事,在经济学家眼里,前景并不太妙,基本上是灾难。马寅初的本科虽然是矿冶,却是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经济的人皆会算账,他不得不对当权者说老实话和大白话。广大的农村没电,天一黑就睡觉,这是人口增加之重要原因,不计划生育不行。
尽管一再强调他的人口学观点与马尔萨斯无关,说自己是不折不扣的马克思信徒,毛主席还是一眼就看穿了这个资产阶级把戏。要知道,讲人口学的马尔萨斯,好人坏人都不待见,马克思不喜欢,斯大林不喜欢,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也不喜欢,蒋介石恨,毛泽东也恨。
贩卖一个大家都讨厌的观点,很危险。马寅初逆水行舟,仗着岁数大,资格老,以为说几句不中听的肺腑之言,也算是感共产党的恩,帮同志们一把。所幸他并没有因此被打成“右派”,也没有遭过分残酷迫害,相对于另外一些敢说真话的著名人士,已经很幸运,有些委屈,还算不上太亏待。
马寅初是大清政府保送出去的留学生,毕业于北洋大学的矿冶专业。祖辈酿酒和卖酒,到了他这里,忽然想明白洋学问的好处。他爹原来只希望他长大当个小老板,自家酒店管管账,没想到儿子非要读洋学堂,而且以死相逼,不让我到城里去读书,就死给你老爹看。据说是真的投过河,他爹吓得不轻,只好送儿子到上海去读中学。
马寅初是浙江嵊县人,一个乡下人,能去城里读书,去大城市上海,后来又去天津上大学,说明家里有点经济实力。他最终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头衔,等到学成归国,大清朝已不复存在,袁大总统刚一命呜呼。一百年前的出洋留学,绝对真金白银,马寅初先在北洋政府的财政部混了一年,然后便是北京大学的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
当时别的教授上班都是黄包车,只有他神气十足,天天很威风地坐着大马车。出过国门的人就是不一样,难怪朱自清在日记中会不断提醒自己,没有留洋资历的人即使当了系主任,也一定要低调,要兢兢业业,否则弄不好就会被别人挤兑了。
平心而论,二十世纪一百年中,真正有机会搞经济的好日子并不多。乱世英雄起四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不太平的日子居多,很长一段岁月,不是战争,就是政治运动。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好死不如赖活,话听起来有点糙,不过意思倒是不错。考察马寅初的一生,让人羡慕之事不少,说一千道一万,首先还是一个活得长。
马寅初活了整一百岁,经历得多,这政府那政府,都见过。遭遇了各式各样的运动,我们如今津津乐道的一代文化名人,大都是五四青年,可他却是不折不扣年近不惑的五四中年。他这一生,大多数时候吃香喝辣,新和旧的便宜都占。当北大教授不久,便公然娶妾,找了个刚满十三岁的幼齿。在以后的漫长岁月,始终一妻一妾,直到老死,害得胡适十分嫉妒,说他身体好性欲强。
马寅初在新中国政府中享受的是行政三级,相当于副总理和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级别相当高,高过省长省委书记。难怪有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老革命不服气,天下是老子打下来,你一个臭老九何德何能,竟然待在这么高的位置上。因为人口论争,他开始遭到冷遇,被迫辞了北大校长,行政待遇却一直享受。
一般老百姓也搞不太明白这行政待遇,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基本上是英国贵族的享受,有公家指定的很大的四合院,有专职司机,有秘书,还有服务员。
绝响 豆瓣
作者: 李辉 2013 - 7
本书为作者在《收获》(2011年)栏目“绝响谁听”上所发表文章的结集出版。六篇文章,作者以自己独有的史料收藏,独特的审美视角,独具的智性美文,给读者带来了曹禺、巴金、胡风、丁玲、萧乾等文化老人立体性的才情展示。
这些文化老人,从“五四”走来,从三十年代走来,与我们一同走进八十年代。然后,他们渐行渐远,身影从此消失。八十年代的记忆中却不能没有他们:没有那些旋转不定的苍老身影,八十年代不会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没有那些高低起伏明暗互现的声音,八十年代也不会浑然而成一曲历史交响;没有那些走在前面的跌跌撞撞,不会有后来者头顶上渐次拓展的天空……
八十年代拉开帷幕时,作者以文艺记者和副刊编辑的身份,走进文化界的风风雨雨。如今,他在书信日记文献里,重拾亲历,以自己的方式走进八十年代的集体回忆——再看那些老人的身影,再听嬉笑怒骂长吁短叹,再触摸丰富而复杂的内心……
身边的江湖 豆瓣 Goodreads
8.1 (40 个评分) 作者: 野夫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 - 9
1.野夫书稿中被删减最少,最能体现作者观点、情感的作品。
2.文字凝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以一枝孤笔书写那些就在你我身边的大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变迁。
3. 柴静口中“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的野夫,以其特有的韵律表达世间的欢笑和悲苦。
平如美棠 豆瓣
8.7 (128 个评分) 作者: 饶平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5
这是饶平如一生的故事。
他不是一个想打仗的人,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去打仗了。又因为和美棠在一起,他最终厌倦了战争,想要回家。
六十年的相守历尽坎坷,命运让他们长久分离。好容易最后又在一起了,美棠却身患重病且渐渐失去记忆。
平如推掉了所有工作,全身心照顾妻子。每天5点起床,给她梳头、洗脸、烧饭、做腹部透析,每天4次,消毒、口罩、接管、接倒腹水、还要打胰岛素、做纪录,他不放心别人帮。
美棠在病痛中渐渐不再配合,不时动手拔身上的管子。耳朵不好,看字也不清楚了,平如就画这画劝她不要拉管子,但画也不管用,只能晚上不睡一整夜看着她,毕竟岁数大了,不能每天如此,还是只能绑住她的手。“她叫‘别绑我’,我听到很难过,怎么办……很痛苦。”
美棠犯糊涂越来越严重,有一天称丈夫将自己的孙女藏了起来,不让她见,平如怎么说她都不信。他已经八十多岁,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她看着他哭,像看不见一样。
他们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个安定的居所,但是老病相催,她却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
当美棠最终离开后,平如画下了他和美棠的故事,留下了关于她和他们的最美好的回忆。
柴静曾在节目中问老爷爷:“您已经90岁了。难道这么长时间,没有把这个东西磨平了,磨淡了?”老爷爷回答说:“磨平?怎么讲能磨的平呢?爱这个世界是很久的,这个是永远的事情。”
老爷爷还说:如果能够年光倒流的话,我宁愿再回到从前那一段比较艰苦的时代,两个人相守。
这是普通人自己的故事。
只有如此平凡而美好的东西才能拥有长久的感动力量!
武皇的汗血宝马 豆瓣
作者: 向祚铁 2010 - 11
《武皇的汗血宝马:向祚铁短篇小说集》是作者二十来年的创作成果,看似乎淡的名子中浸透了无垠的宁静,对词语的动用达到了外科手术刀般的精准。作者曾用三年时间写下小说的最后一个旬予,向祚铁这个名字,在写作者当中一直是个传说。
2013年8月16日 已读
故事和文字风格都有点像早期的余华,但又没有余华的那种锐利,不是特别能让人进入那电影镜头般写实又奇幻的文字氛围。这些小说要是发表于九十年代感受绝对会不一样,距离写作日期拖了十多年才发表,先锋也给变成了白开水。总地来说还是很好的小说,可我现在对这书真是提不起兴趣。
中国文学 小说 当代 文学 现当代
平凡的世界 豆瓣
9.1 (17 个评分) 作者: 路遥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 1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铜城除过河南人之外,从北方黄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区贫困县漫流来的乡民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煤炭业,这里就成了中国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来无数寻找生活出路的人。在这个口音五花八门的“联合国”里,由于河南人最多,因此公众交际语言一般都用河南话。在铜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几句河南腔,哼几句嗯嗯啊啊的豫剧。
这城市四周全是山梁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农业人口远比不上黄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说和拥挤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为事农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这些山山峁峁竟然长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还有一些树木梢林,显得比黄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风光。每当入秋之时,有些山上红叶如火,花团锦簇般夺人眼目……
山梁土峁间,由于地层深处挖掘过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时有下陷,令人触目惊心的大裂缝往往撕破了几架山梁,甚至大冒顶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围里氏三级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华里处就是黄河,它带着成千上万吨泥沙沉重地喘息着淌向东方……
城市在这条狭长的山沟里只能摆下一条主街。那商店铺面,楼房街舍,就沿着这条蜿蜒曲折的街道,沿着铁路两侧,沿着那条平时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密集如蜂房蚁巢,由南到北铺排了足有十华里长。
火车站位于城市中心。一幢长方形的候车室涂成黄色,在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里显得富丽堂皇。除过南郊军民两用的飞机场,火车站不大的广场也许是市内最为开阔的地方了。
火车从这里向南,穿越绿色的中部平原,五六个小时就可以抵达省城。而向西,向东,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邻近几个省份。这个火车站每天上下午分别和省城对开两趟快慢客车,其余就全都是运煤车了。
从陇海铁路岔出来的这条支线,它的最后一节铁轨并没有在这个车站终止。这钢铁阶梯又在这里岔出两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东西两面二十多个矿区。
外地人提起铜城,都知道这是个出煤的地方,因此想象这城市大概到处都堆满了煤。其实,铜城边上只有一两个产量很小的煤矿,其余的大矿都在东西两面那些山沟里。
当你沿着铁路支线拐进这些山沟,便会知道那里有着多么庞大的世界。这些相距只有十来里路的煤矿,每个矿区都有上万名工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几乎都超过了一个山区县城的规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耸的井架,隆隆的机声,喧嚣的声浪,简直使人难以置信这些小小的山沟山湾,怎么能承载了如此大的负荷?
山河入梦 豆瓣
作者: 格非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 - 1
《山河入梦》共四章包括了第一章 县长的婚事、第二章 桃天李也秾、第三章 菊残霜枝、第四章 阳光下的紫云英。
2013年8月5日 已读
把乌托邦式的理想国梦想在现实题材中镶嵌得很好,或者说,以现实主义的写法把乌托邦理想表达得很好。男主人公怜香惜玉的心理描写让人觉得跳脱,但细想来,倒也衬托出他的理想化特质。文字仍不缺诗意,但比起看过的其他两部格非长篇,更偏口语化,也没有了大段的意识流技巧。用朴实的语言在第四章里把一个神话般的乌托邦描绘得极其现实又充满反讽。就当是在文字里做个白日美梦吧,梦里有美好河山。
中国文学 小说 当代 文学 格非
时与光 豆瓣
作者: 徐訏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
2013年7月30日 已读
3.5星吧。小布尔乔亚的爱与哀愁。“写我偶然机遇里的爱与我寂寞灵魂里的斑痕。”无论有多么明显的时代特征,徐訏的故事本身都像是可以剥离时间背景而存在的戏剧甚至寓言。几乎可以说是“三厅”小说,客厅、舞厅、咖啡厅(琼瑶或许受过徐訏影响)。当然,对男女爱情心理的描绘是细腻深刻的,哲学、宗教和音乐也是徐訏文字里不会缺少的议题,还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宿命论色彩。我仍不能理解在内乱如斯的中国,沦陷区文人竟有闲暇用如此笔墨去勾勒只能用于殉葬的理想爱情,或许还要多看几本才能有新的看法。至于王度庐们的言情武侠,更是在我的理解力之外;除了以文为生,那些文字中延绵而今的气息里可曾寄托了乱世之中的文人梦么?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现当代
作家的衣柜 豆瓣
作者: 杨泽 编 2001 - 9
衣服有如人的僮僕或親信。它代表著人的第二個自己,為自己去進行各樣秘密的任務。忠誠、牢靠,它不僅聽你使喚,幫趁必要的場面,甚至型塑你的儀態,校正你的身體,烘托你益發有主人的身價和派頭。

童話〈國王的新衣〉講的,其實是一個眾叛親離的故事:國王被魔鬼愚弄,以致連衣服,他最貼身的親信,都背叛了他。

大家應該同意,在自我的王國裡,性愛是最浪漫的騎士;而在騎士的封地上,衣著舉止則是最忠實、最受器重的扈從。

海明威曾以這樣一段話形容他觀察 20 年代巴黎藝文人士的心得:「從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就知道他會寫什麼樣的文章,談什麼話」。除了書房,台灣作家會有什麼樣的衣櫃景致,男女作家又因台灣的文化環境,表現出如何不同的穿衣哲學。本書收編了人間副刊「作家的衣櫃」專欄約 40 篇文章,各知名作家將其私密的衣櫃轉化成文化符語,向我們展現現代台灣文學私寫作的新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