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和类民俗常识
北京三百六十行 豆瓣
作者:
齐如山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
- 11
对故乡故土顾望不已,对故事故人思恋未了;他对他的“北平”挚念如斯,为什么?一卷《怀旧》,有馈君惠存的点拨。
卷中包括五本书,都只写北京之“旧”。但不论古都的大气铺陈(《北平》),还是民俗的温婉描述(《北平怀旧》),或者遗闻轶事的不舍俯拾(《北平小掌故》),又都洵属真美——哪怕是月缺之美。
《谈平剧》,《北京百戏图考》,更是对源泉艺术的搜求挽留;留在纸面留给今天的,譬若门锁的钥匙,等待问津渡口的人,也等待志在折桂的你。是怀旧作中的城府之作,也是风土志中的博洽之志。齐如山暮年苦苦怀旧,乃不志则于心不甘;当记北京的风,一漫 举国欢腾,华夏风,当记北京的土,一抔抔,五色土。
那么,即使只想了解一个复原的北京城和一群反璞的北京人,此书亦可读一读。况且有朋自远方来,北京早是东南西北不亦乐乎的“京师”。况复子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北京三百六十行》一书共列二三十类,七百四十一行,分门别类对旧北京的工商业作了一一描述。
北京的实业界,向来号称有三百六十行。余最初听到这句话,以为不过是约略言之,不必实有此数也。后阅宋朝人的笔记,才知道这句话实始自南宋之杭州,因记载杭州有三百六十行的文字颇多,如田汝成《游览志余》中,亦有“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是也。是此语一直由宋朝传到现在的北京,还是这样说法。——齐如山
卷中包括五本书,都只写北京之“旧”。但不论古都的大气铺陈(《北平》),还是民俗的温婉描述(《北平怀旧》),或者遗闻轶事的不舍俯拾(《北平小掌故》),又都洵属真美——哪怕是月缺之美。
《谈平剧》,《北京百戏图考》,更是对源泉艺术的搜求挽留;留在纸面留给今天的,譬若门锁的钥匙,等待问津渡口的人,也等待志在折桂的你。是怀旧作中的城府之作,也是风土志中的博洽之志。齐如山暮年苦苦怀旧,乃不志则于心不甘;当记北京的风,一漫 举国欢腾,华夏风,当记北京的土,一抔抔,五色土。
那么,即使只想了解一个复原的北京城和一群反璞的北京人,此书亦可读一读。况且有朋自远方来,北京早是东南西北不亦乐乎的“京师”。况复子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北京三百六十行》一书共列二三十类,七百四十一行,分门别类对旧北京的工商业作了一一描述。
北京的实业界,向来号称有三百六十行。余最初听到这句话,以为不过是约略言之,不必实有此数也。后阅宋朝人的笔记,才知道这句话实始自南宋之杭州,因记载杭州有三百六十行的文字颇多,如田汝成《游览志余》中,亦有“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是也。是此语一直由宋朝传到现在的北京,还是这样说法。——齐如山
北京四合院 豆瓣
作者:
贾珺
2009
- 5
自元代以来,无论是王公大臣、富商巨贾、还是文人学士、普通百姓,都住在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很多人都对四合院有着模糊的印象,但北京四合院的确切定义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本书中,便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
全书从多维的视角对四合院进行了阐述。开篇对合院住宅的演变,到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四合院,做了概述。四合院的基本格局部分,对四合院进行了类型界定,如四合院的并联组合方式、带花园的四合院,以及四合院的庭院景观。第三部分主要是四合院的建筑构成,包括台基、屋身大木做、外墙、屋顶、外檐内檐、家具陈设等,条理分明,叙述明晰。然后是四合院中正房、厢房等房屋类型的分布,以及居者的身份界定。第五部分则是四合院的建造施工,石作、砖作、瓦作等等,非常详尽。
除此之外,本书后半部分的篇幅,采用了实例的方式,对四合院的居住文化,予以直观表达。与前文中的理论部分,相辅相成。如清代经典府宅四合院撷英,孚王府、恭王府、崇礼宅、张之洞宅、纪昀宅等。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的四合院例说,则选录了鲁迅故居、老舍故居、齐白石故居、梅兰芳故居等。在两部分四合院实例之后,本书又对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韵,如风水禁忌、伦理秩序、雅居生活等方面做了适度探讨。
全书从多维的视角对四合院进行了阐述。开篇对合院住宅的演变,到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四合院,做了概述。四合院的基本格局部分,对四合院进行了类型界定,如四合院的并联组合方式、带花园的四合院,以及四合院的庭院景观。第三部分主要是四合院的建筑构成,包括台基、屋身大木做、外墙、屋顶、外檐内檐、家具陈设等,条理分明,叙述明晰。然后是四合院中正房、厢房等房屋类型的分布,以及居者的身份界定。第五部分则是四合院的建造施工,石作、砖作、瓦作等等,非常详尽。
除此之外,本书后半部分的篇幅,采用了实例的方式,对四合院的居住文化,予以直观表达。与前文中的理论部分,相辅相成。如清代经典府宅四合院撷英,孚王府、恭王府、崇礼宅、张之洞宅、纪昀宅等。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的四合院例说,则选录了鲁迅故居、老舍故居、齐白石故居、梅兰芳故居等。在两部分四合院实例之后,本书又对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韵,如风水禁忌、伦理秩序、雅居生活等方面做了适度探讨。
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豆瓣
作者:
【宋】孟元老
/
吴自牧
…
中华书局
1962
- 5
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人海记·京都风俗志 豆瓣
作者:
【清】潘荣陛
/
【清】富察敦崇
…
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1
- 2
本书由清人潘荣陆所著"帝京岁时纪胜",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查慎行所著"人海记",让廉所著"京都风俗志"合定而成。记述北京旧时风物的书少之又少,是四本记述旧北京面貌的集子可为我们展示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 豆瓣
作者:
汉声编辑室
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部(电子)
2006
- 7
古代流传下来介绍风筝工艺的著作不多,清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了帮助朋友而写下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便是其中难得的作品,鲜为人知。
北京的孔祥泽是一个风筝专家,在一九四四年曾目睹日本商人金田在中国收购到的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并参加摹抄的工作,其中的第二册《南鹞北鸢考工志》为讲述风筝扎绘的书籍,因此他保存了当时摹抄的十六首风筝画诀、扎糊诀及序文、附录残文等资料。我们才能依此讨论、解释,进行编辑工作。
现年七十一岁的费保龄是一个热衷于风筝制作及放飞的人,一九六三年春,他在天安门放风筝时,认识了孔祥泽,两人基于对风筝的喜爱,一见如故,孔祥泽谈到他保存有曹雪芹的风筝著作《南鹞北鸢考工志》,引起费保龄的兴趣,进而讨论起如何转化文字资料为实际的风筝。日后,善于丹青的费保龄根据扎燕风筝的画诀,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复考证,绘制了完整的扎燕风筝图谱。一九七三年,红学家吴恩裕根据孔祥泽提供的资料,发表〈曹雪芹的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一文,肯定《废艺斋集稿》为曹雪芹佚著;由于曹雪芹的知名度与这些资料的重要性,立刻引起红学界正反两面的争论。
一九八八年,汉声编辑到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时,结识了费保龄,在翻阅他的扎燕风筝图谱后,大家不只被这精美的风筝画面给吸引住了,还被孔祥泽摹抄的各式扎燕的画诀、扎糊诀所震撼,我们立即展开编辑工作,概括的介绍曹雪芹的风筝艺术,刊登在汉声民间第三十八期《曹雪芹风筝谱》。在与孔祥泽第一次见面之后,我们再多次远赴北京,和费、孔二位先生讨论其中最精采的扎燕风筝歌诀、图谱,逐句将歌诀翻成白话,按照各式图谱记录其所表达的内涵。为了使歌诀详解能够清楚明白,我们尝试了多种编排方式,最后决定以指示线联结图、文相关之处,展开歌诀、说明文和图解的详解。对于图谱中所用图片,也一幅一幅的参照原作在电脑上仔细修色,使之尽量能表现出原作之美。在一连串搜集、整理、编辑的工作后,终于在一九九九年完成编辑工作,集合成《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一书。
其中,上卷《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的主要内容是将费保龄所绘制的六种七十三幅扎燕风筝图谱加上说明文字,指出其所表现的吉祥涵意;以欣赏风筝艺术画面为重。下卷《曹雪芹扎燕风筝考工志》则是详细解释孔祥泽提供的画诀、扎糊诀,并记录下费保龄在北京椿树头条为我们制作蓝锅底雏燕风筝的示范;内容以工艺部分为主。
曹雪芹是个文人,透过风筝艺术,以天为纸,风筝为画,将整个扎燕家族升上天空,正像是一幅家庭团圆幸福的画作,同时表达了他内心追求的人生美满意境。
尽管《南鹞北鸢考工志》是否为曹雪芹佚著仍有争论,但其中记载曹雪芹对于朋友、“废疾而无告者”的人道关怀,是特别值得介绍给现代人的;另外在风筝工艺上的价值也不会因为争论的结果而有改变。这两本书的出版即是对这种价值的肯定。
北京的孔祥泽是一个风筝专家,在一九四四年曾目睹日本商人金田在中国收购到的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并参加摹抄的工作,其中的第二册《南鹞北鸢考工志》为讲述风筝扎绘的书籍,因此他保存了当时摹抄的十六首风筝画诀、扎糊诀及序文、附录残文等资料。我们才能依此讨论、解释,进行编辑工作。
现年七十一岁的费保龄是一个热衷于风筝制作及放飞的人,一九六三年春,他在天安门放风筝时,认识了孔祥泽,两人基于对风筝的喜爱,一见如故,孔祥泽谈到他保存有曹雪芹的风筝著作《南鹞北鸢考工志》,引起费保龄的兴趣,进而讨论起如何转化文字资料为实际的风筝。日后,善于丹青的费保龄根据扎燕风筝的画诀,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复考证,绘制了完整的扎燕风筝图谱。一九七三年,红学家吴恩裕根据孔祥泽提供的资料,发表〈曹雪芹的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一文,肯定《废艺斋集稿》为曹雪芹佚著;由于曹雪芹的知名度与这些资料的重要性,立刻引起红学界正反两面的争论。
一九八八年,汉声编辑到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时,结识了费保龄,在翻阅他的扎燕风筝图谱后,大家不只被这精美的风筝画面给吸引住了,还被孔祥泽摹抄的各式扎燕的画诀、扎糊诀所震撼,我们立即展开编辑工作,概括的介绍曹雪芹的风筝艺术,刊登在汉声民间第三十八期《曹雪芹风筝谱》。在与孔祥泽第一次见面之后,我们再多次远赴北京,和费、孔二位先生讨论其中最精采的扎燕风筝歌诀、图谱,逐句将歌诀翻成白话,按照各式图谱记录其所表达的内涵。为了使歌诀详解能够清楚明白,我们尝试了多种编排方式,最后决定以指示线联结图、文相关之处,展开歌诀、说明文和图解的详解。对于图谱中所用图片,也一幅一幅的参照原作在电脑上仔细修色,使之尽量能表现出原作之美。在一连串搜集、整理、编辑的工作后,终于在一九九九年完成编辑工作,集合成《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一书。
其中,上卷《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的主要内容是将费保龄所绘制的六种七十三幅扎燕风筝图谱加上说明文字,指出其所表现的吉祥涵意;以欣赏风筝艺术画面为重。下卷《曹雪芹扎燕风筝考工志》则是详细解释孔祥泽提供的画诀、扎糊诀,并记录下费保龄在北京椿树头条为我们制作蓝锅底雏燕风筝的示范;内容以工艺部分为主。
曹雪芹是个文人,透过风筝艺术,以天为纸,风筝为画,将整个扎燕家族升上天空,正像是一幅家庭团圆幸福的画作,同时表达了他内心追求的人生美满意境。
尽管《南鹞北鸢考工志》是否为曹雪芹佚著仍有争论,但其中记载曹雪芹对于朋友、“废疾而无告者”的人道关怀,是特别值得介绍给现代人的;另外在风筝工艺上的价值也不会因为争论的结果而有改变。这两本书的出版即是对这种价值的肯定。
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 豆瓣
A Handbook of Tibetan Buddhist Symbols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伯特·比尔
译者:
向红笳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7
- 4
本書介紹藏傳佛教裏豐饒、多元的象徵符號與器物圖像,深入探討其源頭、意義與功能,囊括各式吉祥物、動物與神話動物、密宗器具、兵器、神奇、植物、供物、手印等,以白描的畫法、簡潔之中不減繽紛。全書共分十六章、四個附錄、詞彙解釋及兩百餘幅插圖,並由譯者加註千餘條註釋,方便讀者探索這些器物、圖像深邃的宗教内涵之餘,也增添了學術上的價值。不論就宗教與藝術的題材,還是圖像與文字的搭配,本書都稱得上是獨一無二的著作。對藏傳佛教文化、藝術、象徵符號有興趣的讀者,本書絕對值得珍藏;對於一般藝術、文化工作者也有不可磨滅的參考價值。
百鬼夜行の見える都市 豆瓣
作者:
田中 貴子 (著)
筑摩書房
2002
「鬼」とは、「百鬼夜行」とは、そもそもいったい何だったのか。古代末から中世にかけて、王都・平安京に頻発した「百鬼夜行」という怪異現象を手がかりに、都市と王権が宿命として抱え込まざるをえなかった闇の領域を凝視し、目に見えない「心の鬼」が、可視的に形像化されていくプロセスに大胆に迫る。著者の視線の行き着く先は、民俗学的研究、国文学的研究を遙かに超え、都市のメカニズムや現象を生み出した人々の心性にまで及び、従来の「定説」の枠組みそのものまでを無化する画期的な論考。図版多数収録。